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27 2020-08

    河南项城:扶贫72变 “国红”变蛋变“网红”变蛋

    2020年河南项城市“两会”期间,项城市高寺镇党委书记任梅通过融媒体直播带货,短短1个小时,帮助项城市高寺镇张老家村张国红销售了20000枚变蛋。张国红的故事响遍了十里八村。 贫困户张国红在家门口创业,靠自己勤劳的双手脱贫致富,既充满奋斗的自信,又享受到了有尊严的幸福生活,他的变蛋厂成为了网红。张国红对记者说,自己不识字,并不懂什么叫“网红”,但却知道自己的变蛋“火”了! 8月26日上午,在张老家村“国红”变蛋厂,记者看到了当地的“网红变蛋”。 “网红”变蛋从何而来?2015年9月1日,在精准扶贫大好政策的春风下,河南省周口市委办公室派驻扶贫工作队入驻张老家村,对张老家村51户贫困户进行摸底排查。由于收入微薄,张国红一家被列为帮扶对象,在了解了张国红的家庭状况后,驻村工作队积极与他联系,向他宣传扶贫政策,对于不愿意就业脱贫的贫困户,鼓励创业。张国红说,就像是黑夜中的一道曙光,本来忧心忡忡的他眼前豁然开朗。有了国家政策和工作队的帮扶,再也不是一个人孤军奋战了,张国红心中的大石头终于落了地,对未来也更有信心了。 工作队得知张国红的哥哥会变蛋技术,是祖辈相传,就鼓励张国红和他的哥哥一起拾起变蛋产业,变了一段时间,没有钱进鸡蛋,工作队向周口市委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迟彦汇报他的情况后,作为帮扶人立即拿出工资的2000元,作为张国红的启动资金;工作队又帮助他协调有关部门,争取到了创业资金5000元,不久靠市场零卖很难维持生计,眼瞅着变出的五香变蛋、蒸变蛋、鸭蛋变蛋销不出去,为鼓励他将小变蛋做大做强,2018年底,周口市委办公室驻村第一书记赵亚涛带着他生产的“国红五香变蛋”到郑州,登上了2018年河南郑州精品年货博览会暨河南驻村第一书记精准扶贫成果展的展台,当天销售了1400件40000多枚,这也是张国红一生中赚到最宝贵的第一桶金。第一书记赵亚涛协调有关电商平台进行网络直销,驻村第一书记作为第一带货“代言人”,在京东等平台上包装销售,并且与周口多家超市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 谈到此事,赵亚涛告诉记者,身为第一书记,深感肩上责任重大,为了把党的好政策落到实处,就要俯下身沉下心,哪怕使尽浑身解数,也要为贫困户“真扶贫、扶真贫”,从根本上帮助他们改变他们过去的贫苦生活、过上好日子! 脱贫之星做楷模,带领乡民奔富路。在政府帮扶和政策扶持下,张国红于2017年终于摘掉了“穷帽”,被高寺镇党委政府评为“脱贫之星”。2018年注册了自己的“高寺国红变蛋厂”,赵亚涛协调有关电商平台进行网络直销,驻村第一书记作为第一带货代言人,在京东和网络上包装销售;并且与周口58家万果园超市和项城11个苏果超市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 张国红不仅自己脱贫致富了,还带动了本村其他未脱贫户在变蛋厂打工挣钱。 “残疾人在这里干力所能及的话一个月也能挣到八九百块钱。”张国红说:对于那些身体健康的贫困户,只要他们有意愿,我都会告诉他们变蛋技术,或者到我厂打工,积极向他们宣传扶贫政策,我也是贫困户出身,体验过贫穷的心酸,所以也希望尽我的努力让乡亲们过上好生活。” 张国红介绍,一枚变蛋可以卖上8毛到一块钱,由于口味好,且比市场价格低,产品非常受欢迎:“在村里第一书记和上级政府帮扶下,厂子办的越来越有希望,不担心销路,去年一年就挣了8万多块钱。” 谈到未来的发展规划,张国红说:“在周口市委办公室、项城市委的关心支持下,借助这个机会,我想将自己的变蛋规模进一步扩大,成立国红变蛋合作社,让村民入股分红,争取借助国家政策的东风,依靠自己的努力,闯出一片更广阔的天地,不辜负国家和驻村工作队对我的厚望!”

    [更多详情]
  • 27 2020-08

    郏县张亚可:种下红“火”日子

    近日,在郏县三苏园景区南边的天成洼村火龙果种植基地,碧绿的枝条间,一个个火龙果如同红灯笼,构成了一幅美丽丰收图。“老铁们,我们的火龙果采用人工除草,施用的是农家有机肥,不喷洒任何农药,采摘下来即可食用!”种植基地主人张亚可刚在直播间做了介绍,粉丝们就纷纷提问,直播间人气爆棚。 放弃厨艺回乡创业 张亚可今年30岁,郏县茨芭镇天成洼村人,家中兄妹三人。由于家庭条件不好,2006年初中毕业后,作为长兄的张亚可就去了县城跟着堂哥学习厨艺。 2008年,学徒工张亚可在县城一家饭店上岗,月工资1500元。在饭店里干了两年,张亚可感觉自己手艺不精,萌生了外出学习的念头。2010年过罢春节,张亚可只身来到北京,找了一家饭店边干边学。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厨艺大有长进,视野也开阔很多。正当他准备甩开膀子大干一场时,突然发现自己的身体不适,闻到油烟味就呛得咳嗽。张亚可去医院做了全面检查,虽然没有发现异常,但再也闻不得油烟味,只得含泪放弃了苦学数年的厨师行业。 2018年春节,张亚可在网上发现种植火龙果这个致富项目。他思索着,由于储存和运输限制,运往北方的火龙果一般是七成熟就被采摘装车,口感不如完全成熟的。要是能在家乡建大棚种植火龙果,不仅能避免这些缺点,还可借助三苏园景区的优势,吸引游客到棚里进行体验式采摘。有了可行性的市场分析,加之去郑州附近的火龙果种植园参观考察,他坚定了创业的信心。 说干就干,张亚可多方筹资30多万元,在村西租了20亩地,建起了4座温室大棚,引进了“大红三号”“富贵红”“密炫龙”等优质火龙果品种,并从附近村养羊大户家里收了30车羊粪,腐熟后用三轮车拉到棚里,再一锨一锨施到垄沟里当底肥。为了节省资金,他和父亲两人动手开挖了从家里机井到种植大棚的500米地埋管管沟,铺设了地埋管道和滴灌设施。随后他和妻子整整干了一个星期,火龙果终于定植下来。此后,他认真观察火龙果长势,遇到不懂的问题就从书本上学、从网上查,并虚心向山东师傅请教。经过精心管理,张亚可种植的火龙果很快开花结果,由于口感纯正、品质好,吸引众多游客前来采摘购买,25元/斤(1斤=500克)的高价仍然供不应求,当年就实现了15万元的收入。 致富不忘回报乡邻 张亚可介绍,火龙果种植见效快,果实分批成熟,从当年7月可以一直持续到次年3月。进入盛果期后,可连续采摘18年至20年。由于管理精细,去年张亚可种植的火龙果提前进入盛果期,亩产7000多斤,且果品口感特别好,甜度一般在20度以上,最高可达到23度,其中“密炫龙”品种在2019年台湾火龙果大赛中获得第一名。当年他种植的5亩火龙果收入达到20万元。 劳作之余,张亚可开通了直播间,现场向粉丝推荐自己的火龙果,并毫不保留地介绍种植和管理技术,例如何时枝条打顶、掐尖打顶有啥好处等。 “以前总觉得10万元、20万元是个天文数字,现在看来也不算啥。”如今张亚可不但偿还了创业时欠下的外债,还开上了轿车,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今年,张亚可种植的火龙果又喜获丰收,通过网络订单、快递邮寄等,疫情丝毫没有影响到他的收入。 张亚可在创业致富的同时,还安排了本村的张伟、李海川、李水流3个贫困户就业,使他们每月增收1500元。渣园乡的关军营去年在张亚可的帮助下种植了4亩火龙果,实现了致富梦,“亚可为人热情,他往返奔波几十公里义务上门提供技术指导,真是一名好的致富带头人”。 张亚可说,他将继续租地扩建温室大棚,把火龙果产业做大做强,免费为更多人提供技术服务,带领乡亲们把日子越过越好。

    [更多详情]
  • 27 2020-08

    宜阳县:深山水蜜桃 线上销售旺

    26日,在宜阳县上观乡水蜜桃产销对接服务中心,村民正在套袋装箱,1300箱水蜜桃即将运往广州。近年,上观乡依托当地优势,种植万余亩优质水蜜桃,目前已有4000余亩桃子成熟。当地农民合作社拓展销售渠道,成立水蜜桃产销对接服务中心,联系多家网络销售平台,让水蜜桃“走出”深山,销往全国各地,目前已销售12400余单产品。

    [更多详情]
  • 26 2020-08

    河南光山:油茶产业促民增收

    8月25日,村民在河南省光山县槐店乡一油茶园内除草。 近年来,河南省光山县把发展油茶作为实施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以“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把油茶产业作为富民的特色产业,推广新技术,发展深加工。截至目前,全县油茶种植总面积达22.7万亩,带动近30万农民增收致富。

    [更多详情]
  • 26 2020-08

    汝州“猪倌”潘留海脱贫记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对于汝州市米庙镇枣树庙村脱贫户潘留海来说,他的致富梦正在慢慢实现。 今年49岁的潘留海一家5口人,两个孩子都在上学。由于没啥技术,以前全家人就围着4亩多耕地转,经济收入很不乐观。 2015年底,潘留海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考虑到潘留海有一些养殖经验,汝州市农业农村局驻村工作队多次到他家走访,动员他发展一些力所能及的养殖产业。 “当驻村工作队找到我时,一时间我还不敢尝试,虽然我在家养过猪、牛,但大规模养殖还是有些胆怯。”潘留海说,他不仅缺少启动资金,也不敢冒险,怕赔钱。 得知潘留海的顾虑后,驻村工作队帮助他申请了5万元扶贫小额贷款,潘留海又向亲戚朋友借了些钱,一次购买了60头小猪仔,养了半年就全部出栏,一头猪净赚了800多元。 第一次搞规模化养殖就见到了收益,这让潘留海更增强了信心,他又在原来猪场附近新建了一座近300平方米的养猪场,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2019年,养殖场卖出去240头猪,足足让潘留海赚了50多万元。 目前,潘留海的养殖场有存栏肉猪230头,预计今年12月份可以出栏,按现在的行情,到年底还能给他带来近50万元的收益。 “俺家过得越来越好,这都是驻村工作队的功劳。”潘留海说起现在的生活总是笑容满面。如今,他已成为枣树庙村脱贫致富的优秀典型,还被评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正用自己的养殖经验带动村民一起致富奔小康。

    [更多详情]
  • 26 2020-08

    叶县“能人”赵汉诚 靠养豆虫发了家

    种植庄稼、蔬菜,虫害是农民的心头大患,必欲除之而后快。8月24日上午,在叶县任店镇汉诚农业瓜蒌种植扶贫基地,绿油油的豆虫懒洋洋地沐浴着夏风,啃着一片片鲜嫩的豆叶,正在为脱贫攻坚事业“养膘”。 叶县任店镇毛庄村村民吴满圈说:“原来这都是害虫,现在这东西真值钱,你看现在一斤好几十,我也准备养点。” 这个村民口中的害虫就是豆虫。2019年,叶县任店镇任店一村的村民赵汉诚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电视上了解到江苏连云港那边的人有吃豆虫的饮食习惯,价格高且供不应求,他产生了养豆虫的想法。于是赵汉诚先后到安徽、江苏连云港等地实地考察,用了半年的时间,逐渐学会了豆虫养殖技术。赵汉诚又了解到豆虫的更多知识,这东西简直就是个宝,豆虫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对身体有益的氨基酸等,属于完全蛋白质。比肉、鱼、植物类的蛋白质更适合人们的身体需要,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这正是城里人追求的高营养绿色食品。 在2020年6月份,赵汉诚流转了80多亩土地种大豆,从许昌襄县购买豆虫的幼苗,幼苗到成虫需要50多天的时间,在养殖到成虫后,厂家按照每斤30元左右的价格进行回收,属于“订单养殖”,这样也省去了将来找销路的麻烦,每年一茬,豆虫只吃叶子不吃豆,每亩黄豆还会有收成,由于不打农药,黄豆还是绿色产品,人们争相抢购。一年下来能收入30多万元,赵汉诚专门养“害虫”,走出了一条别致的“养殖+种植”新路子。目前,赵汉诚养豆虫的成功经验辐射带动了叶县田庄、夏李等周边乡镇村民发展豆虫养殖。

    [更多详情]
  • 26 2020-08

    定了!第23届中国农加工投洽会9月6日至8日在驻马店举行

    8月26日,第23届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简称“中国农加工投洽会”)新闻通气会在北京举行。记者从会上获悉,第23届中国农加工投洽会将于9月6日至8日在驻马店市举行,这已是该市连续23年举办这一盛会。 第23届中国农加工投洽会由农业农村部和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办,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河南省农业农村厅、驻马店市人民政府共同承办。今年展会主题是“创新引领农产品加工业 产业振兴助力全面小康”,将采用线上线下互动融合模式进行。 自1998年以来,中国农加工投洽会已连续在驻马店市举办22届。22年来,大会主题、内容、形式不断完善,市场化、国际化、品牌化、专业化、信息化水平逐年提升,已成为国内外农产品加工业领域最具权威性、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5A级展会。尤其是第22届大会,50多个国家500多家境外企业参会参展,全国31个省市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40多所农业高校、40多家知名商会协会组团参会,参会代表团210多个,参会企业7000余家,入馆人数突破25万人次。大会期间,成功签约重点合作项目183个,投资总额821.7亿元;评出金质产品67个、优质产品205个,推介发布最新科研成果转化项目500多项;达成农产品采购与贸易意向86个,合同金额75.6亿元。大会不仅搭建了全国乃至全球农产品加工业信息技术交流、项目投资洽谈、贸易对接合作的重要平台,也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农加工投洽会也极大促进了驻马店由传统农区向现代农业大市、新兴工业城市迈进。目前,驻马店农加工企业已经发展到1680家,年产值1780亿元,农业产业化集群达62个,其中省级集群21个、居河南省第一位,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该市第一大主导产业。2015年以来,驻马店市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始终位居河南省第一方阵,2019年GDP总量首次跻身全国百强第98位,入选全国城市品牌(地级市)百强榜第80位、全国城市传播百强榜(地级市)第75位,跨入全国三线城市第46位。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等一系列“国字头”称号,特别是22年办会结出的丰硕成果——中国(驻马店)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正按照“全国一流、世界领先”的定位,加快建设“四基地一中心”(国际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国际高端食品制造基地、国际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基地、国际农产品科技研发基地、国际农产品贸易物流中心),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全力打造中国农业硅谷、现代产业新城。 本届中国农加工投洽会主要包括成果展示、投资洽谈、高层论坛等三大板块。围绕这三块内容,将以线上线下融合模式举行大会开幕式、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产销对接扶贫专场、重点项目签约仪式、乡村产业发展论坛、中国(驻马店)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推介暨项目签约、全国农产品加工技术集成科研基地交流、参展产品品牌培育等重要活动,并进行线上发布。 对比往届,今年展会在专业化与信息化上尤其凸显。专业化上重点展示农产品加工新产品、新技术、新装备,全方位展示农产品加工业精品和亮点。而在信息化方面则充分发挥中国农产品加工投洽会官网、交易服务平台作用,实现网上展示、项目发布、在线洽谈等功能,为全国农产品加工业提供线上线下产销对接、贸易平台。同时在线下新增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展、全国农产品加工技术集成科研基地交流活动,全力助推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更多详情]
  • 26 2020-08

    打造中国富硒小米产业第一县

    昨日,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和伊川县政府联合举办的“伊川小米”品牌战略发布会上获悉,伊川将瞄准“中国富硒小米产业第一县”的战略布局,打造“伊川小米”强势区域公共品牌,携手京东农场,助力伊川小米产业标准化、品牌化、智慧化升级。 伊川县地处豫西丘陵地区,谷子种植历史悠久,是全国春谷小米上市最早的区域,也是河南省谷物种植的优势区域。全县地处全国小米主产区的最南端、富硒带的最北端,是唯一既有富含硒土壤,又规模性种植小米的区域。 近年,伊川县顺应品牌农业、功能农业崛起的行业大势,最大化突出“富硒”特色,打造伊川小米产业的差异化价值,结合伊川的黄河文化、河洛文化等文脉资源,为伊川小米注入文化价值。该县以“高品质富硒小米”为战略制定了伊川县优质谷子产业发展规划,积极申报河南省优质谷子现代农业产业园;依托华中农业大学、河南科技大学、安阳谷子研究院等科研院所,成立“洛阳市谷子种植加工研发中心”;引进京东农场、建业集团、洛阳农发科技公司等企业,在江左、吕店、白沙、葛寨等乡镇建立优质谷子示范园区,引导合作社、种植大户种植优质谷子,鼓励小米生产加工企业按照行业规范生产加工富硒小米,取得了较好成效。 “伊川小米”品牌战略的发布,标志着伊川小米产业迈上一个新的历史台阶。该县将落实好谷子产业发展规划,管理好伊川小米区域公共品牌,建好伊川小米仓储物流园、伊川小米文化园,建好河南省富硒农产品检测中心等,让“伊川小米”进入更多家庭,进入更多人的饭碗。

    [更多详情]
  • 25 2020-08

    河南光山:菱角喜获丰收

    2020年8月24日,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司马光小镇升辉合作社举办第二届采菱节上,社员正在比赛现场采收新鲜的菱角。该合作社为了用产业带动更多社员脱贫致富,从湖北省洪湖引进了高效品种菱角,现在喜获丰收,合作社农户户均年增收2.7万元,菱角种植吸引四方游客观光采摘,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使村民们鼓起了腰包,走上了致富路。

    [更多详情]
  • 25 2020-08

    平舆县:阴雨绵绵芝麻生病害 植保无人机打药防治

    当前的连续阴雨天气,给正处于生长关键期的芝麻带来了不利影响。连日来,在平舆县东和店镇、郭楼镇、东皇街道办事处等地,一场植保无人机助力病虫害防治的“保护大战”,让当地芝麻种植户吃下了“定心丸”。 装药、起飞、喷洒,东和店镇前楼村的一处芝麻田里,伴随着两台植保无人机的轰鸣声,植保无人机旋翼下的八个喷管同时作业,将药液均匀喷洒到叶片上。旋翼带来的风力,吹开芝麻上部叶片,让药液喷洒至下部叶片。看到植保无人机的高效率和良好效果,前楼村党支部书记孙国军高兴不已,他介绍,该村种植芝麻近5000亩,6月底以来阴雨连绵,渍涝害严重,不少芝麻已经开始出现病虫害,又因为地面湿度过大,传统的打药方式无法操作,植保无人机帮了大忙。 省农业科学院芝麻专家卫双玲研究员介绍,不仅是平舆县,近期的连续阴雨天气对我省主要芝麻种植区均造成了一定影响,芝麻茎点枯病、疫病发病较重,且芝麻发育迟缓、落花落蒴多。从技术上来讲,应利用苯醚甲环锉、磷酸二氢钾和芸苔素内酯等药肥提高芝麻的抗病防病能力,提升芝麻结实率,降低灾害损失。但受限于田间湿度过大,传统机械难以开展作业,因此采用植保无人机开展大面积飞防。“无人机具有喷洒均匀,雾化效果好,不受作物长势和地形、地面干湿条件限制等优势,是目前解决芝麻病虫害防治的好办法。”卫双玲介绍说,一架无人机一天可作业300亩左右,效率较高,可以抢抓晴好天气打药。 同时,省农业科学院芝麻专家团队联合平舆县白芝麻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平舆县农业科学试验站,在当地开展芝麻高效绿色病虫害综合防控现场观摩,讲解植保技术和抗病抗灾方法,同时免费为当地进行植保无人机飞防,预计飞防面积超过2200亩。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