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25 2020-08

    固始水稻开镰了

    8月23日,固始县徐集乡徐集村进庄村民组的村民在收割稻谷。今年徐集乡种植有3万余亩水稻,在经历前期干旱和后期的内涝灾后,目前已陆续进入成熟期,全乡38家合作社、320个家庭农场及所有农户纷纷开始收割确保颗粒归仓。

    [更多详情]
  • 25 2020-08

    河南叶县:小蚂蚱蹦跶出大产业

    8月23日上午,位于叶县任店镇辉岭营西村的蝗虫养殖基地,拇指粗的蝗虫在大棚里四处蹦跶,漫天飞舞,耳边尽是“沙沙沙”的扑腾声,随处一脚踩下去,都能惊起一片蝗虫群。别慌,这不是闹了蝗灾,这正是当地老百姓俗称“蚂蚱”,蝗虫的“丰收”季节。 叶县任店镇辉岭西村蚂蚱养殖户孙娟娟高兴地说:“这蚂蚱我已经卖了两茬了,第三茬马上都出笼了,估计这三茬我得卖个一万多块钱。” 据了解,蚂蚱是草食性昆虫,含丰富的甲壳素,甲壳素被誉为继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人体第六大生命要素,不但是美味佳肴,而且还是治病良药,有暖胃肋阳,健脾消食,祛风止咳之功效。 而在陈亚克、孙娟娟夫妻眼中,这些蹦蹦跳跳的小东西,则是实打实的致富利器,土生土长在农村的夫妻二人嗅到了市场的商机。每年收玉米的时候,村里的村民都会去捉野生蝗虫,一些村民能卖几千块钱。于是夫妻二人决定先试养,通过朋友介绍实地考察,又从宝丰县浩瀚养殖公司学习技术,并投资了2万多元,建了5个大棚共养了有300平方的蚂蚱。养殖了品种为“东亚飞蝗”的蚂蚱,主要是吃草,如野草、玉米叶等,于是又种植了3亩墨西哥品种玉米,作为蚂蚱的喂养饲草。养殖蚂蚱最主要的是控制好大棚内的温度和湿度,蚂蚱从孵化到成熟一般在50天左右就可以销售了。并且蚂蚱的繁育能力较强,生长也很迅速,一年可以养四茬,每个大棚产量在一百多斤左右,成熟后由宝丰浩瀚养殖公司统一订单回收,每棚收益在3000元左右。 叶县任店镇辉岭西村蚂蚱养殖户孙娟娟说:“蚂蚱是一个很好的致富项目,投资小,回报大。如果有乡民们想来发展的话来找我,我无偿地提供技术,带领大家都共同致富。” 叶县任店镇辉岭营西村的蚂蚱养殖,不仅“蹦跶”上了餐桌,“蹦跶”进了市场,也“蹦跶”出了脱贫致富的新路子。目前陈亚克、孙娟娟夫妻的蚂蚱养殖带动周边群众5户10几个大棚的蚂蚱养殖,力争把蚂蚱养殖打造成群众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引领大家共同致富。

    [更多详情]
  • 25 2020-08

    咱孟津果农培育的“藏巴梨”,你吃过吗

    日前,在位于洛阳市孟津县平乐镇象庄村的洛阳浩恩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特色梨种植基地里,一种果肉细嫩、果核极小、含糖量高的高端藏巴梨培育成功,其黄中泛红的苹果型果实压弯枝头,呈现出一派丰收景象。据有关部门检测,它的糖分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呈现六角型雪花状,属于多种糖分的高端多糖梨。 今年40多岁的郭新伟自幼喜欢种花养草。10多年前,他去山清水秀的西藏颇章乡游玩时,顺手摘了田野中的一个野生梨,尝了一口,其独特的香甜味道,让他久久不能释怀。从此他便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能不能让这种人间美味,在咱洛阳生根,开花结果。 为了取得第一手材料,他无数次奔赴西藏野生梨基地进行调研,详细了解土质含量和水质状况,无数次走进河南林业研究所和山西果木种植基地,与专家探讨论证西藏野生梨在内地培育的可能性。在他的执着和努力下,他的引种方案得到专家的一致肯定。 2010年,他在孟津县平乐镇象庄村流转土地300亩,成立洛阳浩恩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开始了他的西藏野生梨培育产业之路。在林果专家的指导下,他选用库尔勒香梨为母本,雪花梨、新西兰红梨、砀山酥梨、新梨七号等十个品种为父本进行杂交,对产生的芽变进行嫁接,培育出这种新型特色梨。 在10多年的新品种培育和果树管理过程中,郭新伟不断探索、反复试验、优中选优,保证了芽变质量,并积累了很多成熟的经验和独特的管理技术,实现了新品种梨在洛阳的横空出世,并被专家定名为“藏巴梨”。为表彰他在新品种梨研发中作出的贡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予郭新伟果树栽培“乡土专家”称号。 “要确保藏巴梨生产达到高效、优质、绿色食品标准,就必须采用套袋技术。”谈起藏巴梨的科学管理技术郭新伟就滔滔不绝,“套袋后的果实在封闭的空间生长,不与外界直接接触,可避免多种病虫害,减少空气污染与农药残留,果实着色均匀,果品质量明显提高。” 给果树输液也是郭新伟的一种新尝试。在果树坐果期,为补充营养和防病治病,他把富含氮、磷、钾和生长素等营养元素的高效营养液,还有自己配置的酵素,按比例进行稀释,像给人打吊瓶一样,将营养液装在一次性输液袋里,挂到树枝上,再将连着输液袋的两个针头分别扎进树身上事先钻好的眼里,用泥把针眼周围封好。通过塑料管直接把营养液输送到果树“血管”里,被果树快速吸收并高效利用。 “通过输液能使营养快速全部被果树吸收和利用,改善果树体质,防治因缺素引起的小叶、黄叶、丛枝等生理性病害,果树叶片变绿、加厚、增大,增强光合作用,减少肥料投入,增加产量。”郭新伟说。 “果肉鲜美、汁多味美、质地细腻、风味芳香、香甜无渣、含糖量高。”这是众多消费者品尝后对“藏巴梨”的评价,之所以好评如潮,主要得益于郭新伟的杂交创新技术和独特的管理技术,其藏巴梨在显微镜下的糖分呈六角形雪花状,属于多糖,其他品种梨在显微镜下糖分是单个晶体,属于单糖。多糖更营养更美味,更有利于肠道吸收,食后血糖没有升高的迹象。 杂交、套袋、输液,这些独特的管理技术虽然额外增加了投入,但郭新伟却觉得很值,他说:“‘藏巴梨’这个品种之所以能培育出来,就是因为我们舍得投入,10年来用于藏巴梨的研发资金就达2000万元。有好产品也离不开好的管理模式,只有管理科学,才能提升果品品质。目前,藏巴梨的出园价高达8元1斤,且供不应求。”

    [更多详情]
  • 24 2020-08

    宁陵县:葫芦丰收 喜上心头

    8月23日,宁陵县赵村乡翟楼村村民看着丰收的葫芦喜上心头。眼下,宁陵葫芦非遗文创园带领贫困户及村民种植的扶贫葫芦喜获丰收,不少村民靠种植、加工、销售葫芦走上致富路。

    [更多详情]
  • 24 2020-08

    热带水果“甜”了扶贫事业

    火龙果、木瓜、百香果……这些“远道而来”的热带水果在平原示范区师寨镇苗楼村不仅没有“水土不服”,还喜迎丰收,成了甜蜜的扶贫项目。 8月22日,在绿品源种植专业合作社温暖的大棚里,苗楼村贫困户薛五车像往常一样,在这里除草耕作,侍弄果苗。玫红色的火龙果鲜艳夺目,来自郑州、平原示范区等地的客人慕名前来采摘,“小灯笼”一样的木瓜圆润饱满,一串串香蕉令人垂涎欲滴,让人仿佛置身于热情如火的热带世界。 绿品源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种植户薛伟峰从事大棚种植有10余年,从单枪匹马到组团发展,合作社已发展社员54家,成为省级示范合作社,并通过了绿色无公害认证,主要种植无公害水果黄瓜、草莓、食用玫瑰等,销售网络覆盖郑州、新乡等地多处大型商超及农贸市场。 看到热带水果在北方很受欢迎,薛伟峰想,大棚种植可以让冬天吃到草莓,为何不能种植热带水果呢? 2019年,薛伟峰四处考察热带水果种植,主动到广州寻找果树种植农技师“拜师学艺”。今年春天,他引进优良红心火龙果、番石榴、木瓜等幼苗,在蔬菜大棚里实验性种植。经过半年的生长期,火龙果在今年7月份开始挂果,预计平均亩产8000斤,产值约14万元。 薛伟峰说,目前10个大棚内四季有果,火龙果长势喜人,香蕉、木瓜、番石榴均已挂果,增加了合作社扩大热带水果种植的信心。他趁热打铁,又引进了菠萝蜜、凤梨、百香果、莲雾等,如果试验成功,将大面积种植。他还准备开办热带水果餐厅,让前来采摘的游客一品独具热带水果特色的美味佳肴。 为扶持热带果蔬种植形成统一管理、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完善产业链条,师寨镇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运作模式,投资80万元,用于扩建热带水果大棚,并将其列为镇重点扶贫项目,直接带动贫困户22户,提供就业岗位60余个,农户年均增收5万元以上。 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助力乡村振兴,师寨镇依托热带水果种植基地,鼓励合作社配套建设生态餐厅、热带沙滩、热带植物展览温室馆等,打造集采摘、娱乐、餐饮、科普研学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园。赵清庄村采用“村企联动”模式,规划占地1200余亩发展苗圃基地,目前初步建成800亩苗圃、160余亩林地和70亩农家园,配套建设亲子乐园、农事体验园、休闲观光园等,打造绿色生态、环境宜人的天然氧吧。 “我们鼓励每个村因地制宜,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做到‘一村一品’各有特色,推动乡村振兴蓬勃发展。”师寨镇镇长禹会通说。

    [更多详情]
  • 24 2020-08

    河南: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 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

    建成高标准农田6320万亩,在全国率先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7841.8万亩,重要农产品保护区1034万亩……这是河南省持续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的成绩单。 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申延平介绍,自2016年实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以来,河南省粮食生产条件持续改善, “2019年全省耕地地力4.41等级,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35个等级。通过秸秆还田、有机肥替代化肥、测土配方施肥、耕地轮作等方式,进一步提高耕地质量。” 2016年起,我国开始实行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年度考核,河南省同年实行粮食安全市长、县长责任制年度考核。 “考核的目的十分明确,它就是要保证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买得起,而且买得到健康和营养的食品。”河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刘云说。 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包括增强粮食可持续生产能力、保护种粮积极性、增强地方粮食储备能力、保障粮食市场供应、确保粮食质量安全和落实保障措施等6个方面。河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张宇松介绍,河南省持续强化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保障粮食安全,“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加快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坚决制止和纠正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等问题。”

    [更多详情]
  • 24 2020-08

    两省八县(市)农特产亮相长垣

    作为我省“惠聚中原、乐享生活”促消费系列活动之一,长垣市首届果蔬节暨“扶贫助农、农商互通”产销对接会8月21日至23日举行。来自河南、山东2省8个县(市)的优良农产品集中亮相,广受商家、群众青睐。省商务厅二级巡视员王苏,省农业农村厅、省扶贫办有关负责人参加开幕式。 产销对接会格外热闹,长垣市本土的葡萄、苹果醋,还有卫辉市的卫红花、延津县的红肉苹果、滑县的有机韭菜、淇县的龙须面、浚县的水果玉米、东明县的阿胶糕等集中亮相,更有“光山十宝”中的山茶油、麻鸭蛋、红薯粉条…… 2018年5月,长垣市对口帮扶贫困县光山县。从那时起,一场场线上线下展销活动,让相距300多公里的两地越来越亲,同时,更多的“光山货”进入长垣市当地百姓的日常生活。 杨长太是光山县文殊乡东岳村人,从自身脱贫到致富带头人、再到家庭农场党支部书记,他4年完成了3连跳。第一次来长垣市,他带来了7款农产品,有稻虾米、菜籽油、蜂蜜等。在免费展位上,他又是发名片、又是收钱,忙得不亦乐乎。 此次产销对接会吸引了400多家经营主体参加,是近年来豫北地区农副产品流通领域最大的展会之一。期间,生产商、经销商、采购商代表进行了签约,合作对接产销事宜,带动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此外,参加产销对接会的有关领导还深入到长垣市云寨村、四季青农业生态公司等地,调研指导乡村振兴、农业发展等工作。

    [更多详情]
  • 24 2020-08

    麦茬大豆免耕覆秸精播技术研发成功

    记者从中国农业科学院了解到,一项大豆绿色高产高效生产新技术——麦茬大豆免耕覆秸精播技术由中国农科院牵头建设的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研发成功。经前期试验示范,这项技术显示出提高播种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种植效益等多重优势。 东北平原和黄淮海流域是我国的两个大豆主产区。在黄淮海流域,农民一般是在夏季收获小麦后接着种大豆,等到大豆在秋天收获后又轮种小麦,形成一年两熟的种植周期。长期以来困扰大豆播种的一个难题是,前茬作物小麦收获后留在地里的秸秆量很大,导致大豆播种后出苗率低,而焚烧秸秆又污染环境。 这项技术是中国农科院确定的大豆“藏粮于技”科研攻关的核心技术之一,实现了秸秆的全田均匀覆盖,显著提高了大豆出苗率。2013年以来,科研人员在河南新乡的试验基地采用这一技术体系种植的大豆,7年间的平均亩产达313.4公斤,约为全国大豆平均亩产的2.5倍。

    [更多详情]
  • 21 2020-08

    助力贫困劳动力就业 河南出台新措12条

    保就业,稳就业,河南再出新举措——8月20日,记者从省人社厅获悉,省人社厅、财政厅、扶贫办等单位共同印发了《河南省稳定和扩大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12条措施》,从提高补贴标准、加大扶持力度等方面,出台了系列有力举措。这些措施自发布之日起实行,实行期截至2020年12月31日。 五项补贴标准要提高 《措施》提出,要提高五项补贴标准,分别是: 提高企业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补贴标准。各类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市场经营主体吸纳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6个月以上的,给予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补贴标准由每人1000元提高到2000元。 提高贫困劳动力参加创业培训补贴标准。对参加定点培训机构组织的创业培训的(含线上),按规定给予创业培训补贴,其中创办(改善)企业培训补贴标准由1000元提高到1500元。 提高贫困劳动力初始创业补贴标准。对取得工商、税务登记且有固定经营场所,稳定经营6个月以上,带动当地3人以上就业且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按规定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补贴标准由5000元提高到10000元。 提高贫困劳动力创办实体补贴比例。贫困劳动力创办的实体在县(市、区)、乡镇产业集聚区、特色商业区、商务中心区及其他专业园区、孵化基地、创业园区发生的物管费、卫生费、房租费、水电费,按当月实际发生费用给予补贴,补贴比例由50%提高到80%,年补贴限额由2万元提高到3万元。 提高助力脱贫攻坚优秀项目奖补标准。对评选为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助力脱贫攻坚优秀项目”的,根据其项目前景、带动贫困劳动力就业情况,由省财政给予一次性奖补,奖补标准由2万元~15万元提高到5万元~20万元。 对三项活动进行补贴 摆地摊免摊位费、实施线上经济给帮扶、对自主创业勤劳致富贫困户进行奖补,这些补贴,将为创业的贫困户带来佳音。 对贫困户参与“地摊”经济进行补贴。鼓励各地利用集市、夜市、庙会等时机,结合交通、小区分布、群众消费需求等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划定经营范围和区域,提供免费摊位,制定合理的、人性化的管理标准,引导更多贫困群众从小微摊位做起,实现就业创业。 对贫困户参与“线上+”经济进行补贴。鼓励贫困户利用网络销售平台,采取网上销售、直播带货、参加会展等形式,销售特色农产品及其他产品,实现“线上+”就业创业的,县(市、区)要根据贫困户电商平台注册账号和物流公司有效发单,对利用“线上+”就业创业项目进行补贴。具体标准和范围由各县(市、区)确定,所需资金从扶贫专项资金中列支。 对自主创业勤劳致富贫困户进行奖补。在评选“农民工返乡创业之星”时,拿出一定比例用于评选“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脱贫之星”。 加大帮扶支持力度 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加大对“三无”人员(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安置力度,围绕疫情防控等重大突发事件,开发防疫消杀、医护辅助、物资配送、道路管制、卡点值守等应急管理服务岗位。满足城乡基层公共服务需求。 开发保洁、保绿、公共设施维护、便民服务、妇幼保健、托老托幼助残、乡村快递收发等便民服务类岗位。弥补“三农”领域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和生态治理不足。开发农村公路建设与管护、村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与管护、水利工程及水利设施建设与管护、河湖巡查与管护、垃圾污水处理、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河塘清淤整治、造林绿化等岗位。 加大初创型小微企业支持力度。加大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投资基金对初创型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贫困劳动力创办的小微企业。鼓励市县政府与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投资基金母基金合作设立子基金,放大基金规模,扩大基金投资覆盖面,助力贫困劳动力自主创业,为贫困劳动力初创型小微企业提供便利。 加大对脱贫监测户、边缘户帮扶力度。对脱贫监测户、边缘户,具备发展产业条件和有劳动能力的,支持其参加与生产相关的经营技能培训、劳动技能培训,支持通过村内扶贫公益岗位安置。 此外,我省还要实行农村劳动力信息采集补贴。对从事农村劳动力信息摸排、更新的,按照1元/条标准支付服务费用。补贴资金从就业补助资金中列支。

    [更多详情]
  • 21 2020-08

    平顶山市郏县堂街镇:蔬菜种植带来致富“钱景”

    “这片地里就是我种的水果冬瓜,肉厚清甜,可以生吃,也可以炖汤、涮火锅、炒菜。”8月18日,平顶山市郏县堂街镇王楼村蔬菜种植大户周陆军指着一片冬瓜地说。 “我一共种了40亩冬瓜,亩产9000多公斤,每公斤市场价1.6元,算下来每亩地收益1.4万多元。”周陆军一边说,一边摘下一个水果冬瓜。这种冬瓜与常见冬瓜相比个头稍小,通体浑圆,呈浅绿色,闻起来略带甜味。 除了蔬菜种植大户,周陆军还有一个身份,就是平顶山市双鹰蔬菜批发市场副经理。据他介绍,平顶山每天仅生菜、茼蒿等叶子菜需求量就达1.5万公斤,超过90%的蔬菜都是从外地运来的。“蔬菜种植前景很好,我除了这40亩水果冬瓜,还种了上海青、白菜、蘑菇等,合计160多亩。蔬菜长成后,就有车到地头拉走,不愁卖。”周陆军说。大片的蔬菜种植也带动了村民就近就业,周陆军的菜地用工50余人,每天工资支出在2000元以上。 “王楼村离市区较近,交通便利、土地肥沃、水电条件好,非常适合蔬菜种植。刚开始种菜我也走了不少弯路,慢慢才摸出了一些门道。这些弯路我走了,乡亲们就能少走点,能让乡亲富起来,我很满足。”周陆军说。 在周陆军的带领下,王楼村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种植蔬菜,村委会主任周富强就是其中一员。周富强目前有20座大棚,每座大棚占地1亩,种上海青15亩、蘑菇5亩,连片的蔬菜大棚颇为壮观。“这上海青一般成熟期为25天至40天,一个棚可产出100筐菜,每筐净挣50块钱,一年至少可出8茬,建大棚的成本很快就能收回。”周富强说。 8月9日,周富强注册成立了堂街镇富民蔬菜种植合作社,准备扩大种植规模。“合作社叫‘富民’的初衷就是为了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下一步我计划再建30个蔬菜大棚,发动村里的党员群众一块种蔬菜,把王楼村建成我市的蔬菜基地,兑现‘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富’的庄严承诺。”谈到合作社的下一步发展,周富强信心满满。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