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19 2020-08

    杞县高阳镇:小丝瓜接通群众大梦想

    “只要看住自己的丝瓜箱子不丢就妥啦,你看,都争着往丝瓜车上抢嘞!”“都别争啦,这些都是我的。”......8月14日早上,杞县高阳镇曹李王村肉丝瓜装箱大棚里,正上演了一场20多名果蔬批发商参与的丝瓜抢购大战。 一名来自郑州万帮果蔬批发市场姓张的批发商,指着抢购到的1000余件丝瓜得意地对记者说:“为了能抢购到这些‘宝贝’,我凌晨4点就从郑州赶来这里了”。“如今,我们的多宝肉丝瓜靠着“绿色无公害,肉质细嫩、味甜,纤维少”成为了果蔬批发商们的抢手货。每天订单不断。今后,我们准备扩大规模,还准备为我们的多宝肉丝瓜注册商标!”该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孙莉莎自豪地说。 该村负责人时红见告诉记者:“为了建起这座160余亩的肉丝瓜基地,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来基地进行指导。围绕产业帮扶,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目标,将本村60多户群众的160亩散地块,以每亩1000元的价格进行集中流转承包,发展蔬菜产业“多宝短肉丝瓜”种植。采摘期从6月25日一直持续到9月底结束。并全程有技术人员操作指导。一天一茬,最多的时候,基地一天可以采摘11000多斤。据估计,每亩丝瓜每亩产量1.3万斤以上,按照目前的市场价格,每亩可实现收入2万余元。” 采访中,记者还见到正在基地忙着采摘肉丝瓜的贫困户马丙友,他和工友们正穿梭在一架架垂下的鲜嫩肉丝瓜中间,小心翼翼的将这些“宝贝”采摘下来放进他们随手提着的篮子里。阳光照射在他们每个人的笑脸上,尽管脸上挂满汗珠,却如朵朵绽放的金菊花。马丙友今年62岁,2016年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时,那时他家的人均纯收入是2200元。而现在,特困供养金每月462元+基地每年2000元的土地流转金,再加上采摘丝瓜每天150元,一年下来收入有5万多元嘞。说起党的扶贫好政策,老马高兴得合不拢嘴。他说,“不出家门,就能挣到钱,心情好干活也不觉得累。像我这样脱贫的、没脱贫的在这基地打工的还有十来户嘞。真得感谢党的好政策!” 截至目前,该村丝瓜基地共采摘、销售约40万斤丝瓜,销售额97.7万余元。预计全年总产量170万斤,总产值230万元左右。 如今,在各级领导干部的帮扶下,该村产业基地肉丝瓜销售火爆,不但壮大了该村集体收入,也为当地剩余劳动力和贫困户提供了就业岗位。小小的肉丝瓜,更是带动起本村及附近村贫困群众60多名走上脱贫致富路。 “今年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收官之年。贫困户脱贫后,如何激发他们内生动力,巩固脱贫成果呢?我镇努力打造“1+1”产业扶贫模式(一个村培育起一个扶贫产业),亮起镇域经济的“一村一品”,让贫困群众有个持续稳定的增收致富渠道,不出家门就能挣到钱,帮他们实现小康梦。”该镇党委书记黄睿如是说。

    [更多详情]
  • 19 2020-08

    河南孟州:葡萄丰收 带贫助农促增收

    眼下,正是葡萄成熟上市的季节。在孟州市赵和镇上寨村一品鲜葡萄园内,一串串紫红色的葡萄挂满枝条,到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走进葡萄园,只见一排排葡萄架上挂满了葡萄,成串晶莹剔透的葡萄透出诱人的香甜气息,而更多的葡萄,则包裹在防水、透气的白色专用套袋里。园主孟庆进,正带着雇佣的打工群众,忙着对葡萄取袋、采摘、去杂、装箱。 “我从2000年开始发展葡萄种植,面积由以前的十几亩到现在的近百亩,这两年,又引进了更多的新品种,主要以蓝宝石和阳光玫瑰为主。”孟庆进告诉记者。 孟庆进种的葡萄,品种多、品质优、长势好,亩均产量能达到1500公斤,每年的总收入可达200万元。在个人致富的同时,孟庆进始终不忘周边的困难群众,积极帮助他们脱贫致富。“通过增加种植面积以后,这里的用工量增加,现在主要是聘请我们村还有周边村的贫困户来这儿帮忙干话,增加他们收入,想法让他们脱贫致富。”孟庆进说。 在葡萄园里,有个叫孟来法的困难群众正在忙着采摘葡萄。他说,家里老人常年身体不好,需要照顾。之前没有固定工作的他,这些年来到孟庆进的葡萄园务工每年都有一笔稳定的收入。“远处的活咱干不了,在家门口的葡萄园打工,一天能挣六七十块钱,一年能干个五六个月,既能照顾老人,也增加了家庭收入。”孟来法高兴地表示。

    [更多详情]
  • 19 2020-08

    非洲猪瘟疫苗将进入扩大临床和生产性试验

    8月18日,从农业农村部获悉,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自主研发的非洲猪瘟疫苗进展顺利,在前期完成候选疫苗株实验室和中间试制阶段研究的基础上,目前已完成疫苗环境释放试验,即将进入扩大临床试验和生产性试验阶段。 据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所长步志高介绍,在环境释放试验阶段,将疫苗以10倍和100倍免疫剂量接种商品育肥仔猪、母猪,持续观察20周,接种猪均无明显体温升高等临床异常症状和病理损伤。商品育肥仔猪接种后生长发育良好,无疫苗毒排放和水平传播现象。母猪正常发情、配种,无流产发生;妊娠母猪接种后无流产发生,均正常分娩,未观察到垂直传播;生产仔猪生长发育状况良好。 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唐华俊介绍,经农业农村部批准,哈兽研于4月上旬、5月上旬和6月上旬分别在黑龙江、河南和新疆等三个基地开展了疫苗临床试验,试验规模共计近3000头商品育肥猪。截至目前,免疫猪群生长状态良好,无明显临床不良反应;免疫猪剖检无明显病理变化,无疫苗毒排放,无水平传播;免疫猪在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用强毒进行攻毒,不同剂量接种组免疫保护率均在80%以上。 下一步,中国农科院将继续按照农业农村部工作部署,加快推进疫苗生产性试验研究,在黑龙江等地进一步扩大临床试验范围,力争早日完成相关试验,依照法定程序进入安全证书申报和疫苗注册流程。

    [更多详情]
  • 18 2020-08

    河南宝丰:产业奖补送上门 脱贫致富动力足

    “今年我种了29亩花生,奖补都能补近9000块钱,差不多能抵上租地钱了。有了这笔奖补资金的支持,我对奔小康更有信心了!”8月16日,宝丰县李庄乡马圪垱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翟联合激动地说。 翟联合一家三口人,他肢体残疾3级,妻子患有大病,女儿念初中,一家的生活重担全部压在他肩上。为了就近照顾妻子和女儿,依托扶贫产业“以奖代补”的政策,他决心在家门口大干一场,租下27余亩地,加上自己的一亩多,成了马圪垱村的花生种植大户。 为有效实施精准扶贫,充分调动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加快贫困户脱贫步伐,今年以来,李庄乡以产业奖补政策为抓手,把产业发展作为贫困群众增强“造血”功能的重要途径,多次组织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帮扶责任人进村入户宣传“以奖代补”政策,在充分尊重贫困户意愿的前提下,鼓励和引导贫困户因地制宜,利用当地农业特色资源,发挥“花生之乡”特色优势,大力发展花生种植等产业。通过采取“以奖代补”“先种养后补贴”等方式,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的产业给予适当的补贴,极大地激发了贫困户在脱贫攻坚中自主发展产业的积极性。 同时,结合宝丰县七大专项行动—产业清底行动,该乡组织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帮扶责任人等人员组成产业核查验收组,到符合产业奖补政策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家中进行实地核查验收,通过实地查看实物、详细记录产业项目内容、计算奖补金额、测量产业规模,确保奖补项目真实、项目地点真实,真正把产业奖补资金落到实处,把产业“红利”带到贫困群众家门口。 据了解,贫困户的特色种植包括花生、油菜等农作物,特色养殖包括山羊、兔子、鸽子等畜禽。截至目前,该乡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奖补中符合花生种植奖补97户、林地奖补3户、特色养殖奖补11户,奖补资金累计为7.9万余元。 “通过产业奖补政策的宣传,进一步调动了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的信心和内生动力,极大地鼓励贫困户找到适合自己家庭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的产业致富路,有效地巩固脱贫成果和助力脱贫攻坚,夯实精准脱贫根基。”该乡党委书记马鹏飞说。

    [更多详情]
  • 18 2020-08

    深山“金桃”香飘海外

    三面环山一面水,西峡县丁河镇丁河村看似封闭,但这里的猕猴桃却走俏国内外市场。 “别看我的猕猴桃现在只比鸭蛋大一点,但都已找到了买家。”8月15日,丁河村华联猕猴桃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经营者庞海超自豪地说。 果实还未成熟,庞海超哪来的底气?“我这185亩全部都是走订单种植模式,包销路,省心得很。”庞海超说。 作为全县“订单农业”的大户,2013年,庞海超与意大利金桃公司签订协议,引进“金桃”黄心猕猴桃,先后投资700多万元,种下一园子新品种。 “当时心里也打鼓,毕竟全县当时没人听说过这种订单模式——对方不仅提供种苗,种植有技术指导,连销售都不用愁,全包。”庞海超说。 如此优厚的条件,为何只有庞海超一人合作? “问题就在于不是一次性付款,而是采摘前付30%,对方入库后再付30%,最后根据实际销量结清余款。”庞海超解释。 由于是分期付款,很多村民不愿承担风险。为何他敢冒这个险? “我之前是做农资生意的,有些家底,之所以相中这个模式,主要是因为省心。技术员第一次就带来了近30页的种植手册,这让我觉得门外汉也能种出好果子。”庞海超说。 一口气签订30年合作协议,庞海超正是看中了订单农业的高标准规范化管理。 合作后,意大利公司为庞海超配备了两名技术员,每月前来指导两次。从土壤改良到开花坐果,每个环节都有精确要求。 随后,除了开花授粉、除草疏果的指导,庞海超还用上了水肥一体化设备。“合同要求每个猕猴桃质量在80g至100g,达到一级果标准,干物质大于18.5%,水分小于30%才包销,果子过大过小都不行,这就必须精细化管理。” “一体机连在藤架上,浇水施肥都是微喷滴灌,既节水节肥,又能精确控制用量,保证品质。”庞海超说。 “你这样管理成本不高吗?”记者问。 “咋能不高呢!但也划算。”庞海超说,“我每亩投入虽然比普通农户高1倍,但价格也高,1斤能多赚2元。” “去年亩产2500斤,一亩地能赚1.6万元。这还是控制产量呢,今年预计亩产能达3000斤。”庞海超抑制不住嘴角的笑容。 今年是庞海超种植猕猴桃的第7年,他的猕猴桃树还没到盛果期。 “只要品质上去了,价格就有保证,销路更不用愁。”庞海超说,“最重要的是,精细化管理还能延长果树寿命,我这树最少能活30年。” 依照合同约定,金桃公司从销售额中提成15%,但一方保品质、一方包销路的合作,让双方都有了长期稳定的收益。 近年来西峡县大力发展猕猴桃产业,仅2019年产值就达8亿元,综合社会效益达22亿元。订单农业的发展更为西峡的猕猴桃产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越来越多的订单从国内外纷至沓来,刺激了广大农户生产绿色、有机猕猴桃的积极性,有力推动了西峡猕猴桃产业产、供、销长效稳定机制的形成。

    [更多详情]
  • 18 2020-08

    今年秋冬种作物种子供应充足

    近日,全国农技中心召开了2020年全国农作物种子产供需形势分析夏季例会。会议调度了2020年春夏播作物制繁种面积落实情况与秋冬种作物种子收获情况,总结了上半年种子市场运行特点,提出了深入做好种业信息工作的要求与措施,各省、区、市种子管理部门相关负责人参会。 会议指出,在各级政府的支持和各级种子机构、各种子企业和有关各方的通力协作下,新冠肺炎疫情对种子生产供应造成影响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上半年市场运行平稳有序,全国春夏季种子市场各类作物种子供应充足、质量较好、价格稳定,有效保证了农民用种需求。 会议指出,今年春夏播作物制繁种面积已落实到位,全国杂交玉米落实制种面积230万亩,全国杂交水稻落实制种面积115万亩,常规稻落实繁种面积181万亩,大豆繁种面积攀升至403万亩,棉花、马铃薯、春小麦、春油菜落实制繁种面积分别为144万亩、304万亩、70万亩与8.55万亩,同比基本持平。杂交水稻和杂交玉米制种面积合理缩减,单一品种制种规模减小,制种组合增多,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同时,秋冬种种子生产再获丰收,全国冬小麦种子实际收获面积1114万亩,杂交冬油菜制种收获面积10.02万亩,新产杂交油菜种子930万公斤;常规冬油菜繁种收获面积3.08万亩,新产种子391万公斤。加上企业库存,2020年秋冬种作物种子有效供种量能满足大田用种需求。不仅有效保障了今年农业生产用种安全,也为下一年度农业生产供种安全打下了坚实基础。 会议要求,下半年种业信息服务体系要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围绕体系调度、基地调度、企业调度三条工作主线,建立常态化调度机制,密切关注重要农作物制繁种落实面积、落实进度,作物田间长势、病虫害发生与灾情发生情况,加强对国家级“两杂”制种基地、区域性良繁基地的种情监测以及各作物主导企业的信息调度。在监测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与前瞻性上持续发力,强化对种子管理机构与企业发展状况、种子生产繁育情况、种子供需与市场价格动态的精准研判与超前预判,充分发挥种业信息工作的决策支撑与方向引领作用,服务现代种业发展大局。

    [更多详情]
  • 18 2020-08

    “一种两收” 淮滨再生稻喜迎收割季

    蓝天白云下,粒粒饱满的稻穗迎风摆动,金黄色的田野里稻菽飘香。8月15日,记者在位于河南省淮滨县张庄乡九里村再生稻种植基地里看到,大型联合收割机在水稻田里来回穿梭,机声隆隆,数百亩再生稻已全面收割。 “我去年种了500多亩再生稻,每亩多收了400-500斤,今年我提高了种植面积发展到1000亩。种植再生稻早种晚收,不但错开了高温热害,而且还有政府补贴。”种粮大户李志学笑呵呵地对记者说。“这收稻谷就像割韭菜,割完一茬又长一茬。两季亩均产量可达900公斤,每亩增收近600元”。 种植再生稻不仅大大提高了产量,而且再生稻头茬较常规水稻要早熟近一个月的时间,新米提前上市很受欢迎。二茬几乎不需要投入,用二茬再生稻加工出来的大米可以算是绿色大米,米质特优,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可给农民带来可观的经济。 “我县通过不断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再生稻面积呈现出逐年扩大的发展势头,进一步提高了我县优质稻米率和粮食市场竞争力,为进一步巩固提升我县粮食生产能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该县科技局高级农艺师程东强说。 如今,在该县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推广下,全县再生稻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5000亩左右,每亩产量(两茬)均在1700斤左右。

    [更多详情]
  • 18 2020-08

    让更多更好的农产品赋码上市

    河南省提出到2025年80%的农业规模生产经营主体要基本实现可追溯。近日,省农业农村厅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各地积极行动,不断加大工作落实力度,把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工作抓实、抓细、抓好。 省农业农村厅要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认真学习领会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的相关政策,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和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重要内容来抓,开展专题研究,制定专项计划,集中优质资源,把有效提高生产经营主体及其农产品追溯普及率作为重要工作强力推进。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对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开展全面清查,建立和完善涵盖种植业、水产业和畜牧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名录,尤其要把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等获证主体以及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作为重点监管对象,率先纳入追溯管理范围。 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全省所有规模化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都要开展追溯,所有主体要对照监管名录,在8月20日完成在国家或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的注册。同时在8月30日前,要完成追溯点必要设备与追溯平台有效对接,并即时推进农产品生产、检测、监控等基础数据持续上传。在实现调试、数据连接后,要力争更多更好的农产品赋码上市。 要大力推动农产品追溯标识的应用,省农业农村厅提出,要根据农产品产出季节规律,引导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在填报追溯生产、检测等信息的基础上,规范追溯码标识打印,在包装物上张贴追溯标识再销往市场或其他主体。同时,鼓励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出具电子食用农产品合格证,采用“合格证+追溯码”模式,集中展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实现“来源可追,问题可查,责任可究”。 此外,省农业农村厅将开展信用评价试点示范,将生产经营主体的追溯信息与信用档案相关联,督促生产者遵纪守法和诚信经营。将不断加大追溯工作投入力度,指派专人负责追溯工作,开展追溯技术培训,对企业的追溯管理实行常态化、规范化检查,并将企业的追溯情况同项目申报和资金扶持挂钩,逐步使全省农产品追溯工作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更多详情]
  • 17 2020-08

    萌萌的“多肉”稳稳的幸福

    封丘县鲁岗镇有个前岗村,前岗村里有个多肉基地。记者走访前岗村发现,这些“憨态可掬”又易于打理的多肉植物,竟然撑起了该村贫困户“稳稳的幸福”! 8月10日下午1点多,在该村党支部书记刘德利的引领下,记者走进一户“特殊”人家,看到村民刘同帅正和妻子孙建蔓蹲在自家刚刚竣工的新房里拾掇呢。 见有客人来,38岁的孙建蔓十分开心。刘同帅告诉记者,妻子是个聋哑人,但她心里十分敞亮,全家人都很感恩党和政府。丈夫说话时,孙建蔓在一旁不住地点头,脸上始终挂着笑容。 这一家人的确很特殊。孙建蔓和两个孩子都是聋哑人,刘同帅也自小患有“脆骨病”,干不得重活。尽管妻儿都享受低保,刘同帅每月能领到60元政府发放的护理补贴,还被安排到了护林员的公益岗位上,一家人维持生活没问题,但要想脱贫致富奔小康,光靠刘同帅这个“半劳力”,依然很困难。 刘德利介绍,原来村里像孙建蔓家这样因残因病致贫的有十五六户,他们也是脱贫攻坚战最后最难啃的“硬骨头”。 2013年,村里常年在外做服装生意的党员田利萍、刘德军夫妇,在逛花卉市场时发现,尽管当时多肉植物市场十分火爆,但专业化的种植基地却并不多。凭着多年来做生意的直觉,他们敏锐地察觉出了其中的商机,于是带着积蓄回到村里,投资发展多肉种植。2016年,在前期小范围试种成功后,他们投资成立豫封多肉植物种植有限公司,并在国家金融扶贫政策支持下,一次性吸纳该村及周边300余户贫困户入股,年年给他们分红。该公司还安置了20多名像孙建蔓一样无法正常外出打工的家庭妇女就业,让她们在“家门口”挣钱。 “刚创业时就想着咋把多肉植物种植发展起来,现在公司发展得好了,我感觉身上的责任也更大了,得想法带着困难群众一起过上好日子。”田利萍说,“基地用工门槛较低,能帮助那些因家庭拖累没法出去打工的妇女,我也高兴!” 截至目前,该公司已安置了19名贫困村民就业,人均年收入1.5万元以上;吸纳本村及周边300余户贫困户入股增收,每年户均分红1300元以上。 就连刘同帅、孙建蔓这样的特困家庭,也受益于萌萌的“多肉”,不仅于去年脱贫摘帽,今年还建起一座上下两层共10间的漂亮楼房! “俺家又脱贫又建房,真得感谢多肉基地!”刘同帅说,基地就在村头,妻子上班时间灵活,工作、地里、家里、孩子都能顾到,每月基本工资1500元,每年还有股份分红。再加上政府的各项补贴和刘同帅打零工的收入,他家的日子越来越好,还有了十来万元的积蓄。夫妻俩又借了五六万元,便建起了新楼房。 这样的好日子,刘同帅以前可是想都不敢想:“像俺家这种情况,要不是赶上了好时代好政策,遇上了豫封多肉这样的企业,甭说建楼房了,恐怕能不能维持生计都难说!” 以帮贫带贫、安置困难村民就业为己任的豫封多肉公司,目前已累计投资1000余万元,拥有35座日光温室大棚、400多个多肉品种,是我省最大的多肉植物种植基地,产品畅销全国各地。

    [更多详情]
  • 17 2020-08

    光山县致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奔小康

    8月16日正逢周末,虽然烈日炎炎,但光山县司马光油茶园联兴油茶展厅内外依然熙熙攘攘,前来参观考察油茶产业的游客热情不减。 “近几天游客持续不断,这已是今天上午的第六拨了!”油茶园展厅讲解员小陈对记者说。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考察团人员对漫山遍野结满红彤彤果实的油茶树产生浓厚的兴趣,寻求合作或洽谈订单者络绎不绝。 与此同时,该县文殊乡东岳村四方景家庭农场也是顾客盈门。一周前,该农场党支部书记杨长太花了1000多元买来设备做起了直播带货,线上线下齐发力,生意比平时好了许多。“央视直播我们的山茶油、光山‘十宝’,俺这农场的生意也越来越好。这不,今天已经接下5个订单了!”杨长太乐呵呵地说。 这是央视《走村直播看脱贫》走进光山县东岳村后的连锁效应。8月5日,该活动以“走村直播看脱贫 古坊东岳焕新颜”为主题,围绕“多彩田园”产业扶贫,引导贫困群众通过发展茶叶、油茶产业以及“光山十宝”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鲜活案例进行现场直播。 “我家种的30多亩油茶树已经挂果,还流转了100多亩田地搞稻虾共作。今年雨水好,看样子又是一个丰收年!”东岳村檀树嘴村民组村民向正梅喜上眉梢。在当日的直播节目中,向大姐作为贫困户代表,还从幕后走进镜头,客串一把“农民直播说新闻”。 这几年,光山县的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了、乡村变美了、老百姓的幸福指数不断上升,“爱光山、加油干、奔小康”成为全县干群的共识。直播当天,光山县10多万群众在电视上、电脑上、手机里一睹为快。活动结束后,该县干群反响强烈、精神振奋、满怀信心,纷纷表示,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光山考察调研时的殷殷嘱托,接续奋斗创一流,努力让“两个更好”在光山率先变为现实。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