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08 2020-07

    河南确山:中原“鱼米之乡”双河镇的新气象

    天还未亮,踏着清新的露水,张根书已经来到了自家水田地头。 “确山县双河镇第二届龙虾美食节可热闹了,我可得照看好这些宝贝儿。”一年一度的龙虾美食节正在如火如荼举行,张根书几天来始终被丰收的喜悦所包围。看着水田里肥美的龙虾,这个憨厚的农村汉子笑容满面。 水田、稻米、龙虾,本是浓郁的江南养殖特色,却在淮河岸边的驻马店市确山县双河镇成了“小气候”,被誉为中原“鱼米之乡”。当前,双河镇稻虾养殖基地已连片建成标准化养殖水面8处,服务周边村民1000余亩稻田良种繁育和增产增收,带动附近几个村贫困户在基地实现务工增收,年创效益达150万元。 不仅是水产养殖带动农民增收,而且在双河镇兴办工厂、电商销货、特色农业……各行各业都做得风生水起,农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美。 产业“旺”起来:党支部书记成了董事长 村委会主任变身总经理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点,要实现产业兴旺,必须用新的发展理念,从区域主导产业入手推进产业融合。为此,双河镇主动适应产业发展新要求,紧扣“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主题,以区域支柱性产业为抓手,实现“一镇多主导、一村一特色”联动产业格局。 以龙头企业引领务工增收。采访中,双河镇党委书记杨东荣说:“近年来,双河镇大力实施‘归雁工程’,先后建成了友邦鞋塑、恩美电子、沃行电子等企业,这些企业在全镇17个村建成生产加工车间,提供就业岗位3000余个,通过带动就业务工、签订协议分红、加工技术培训,扩大带贫范围,丰富带贫模式,扶贫社会捐助达500万元,带动贫困户700余户,直接培训2400余人次,有效实现贫困户增收8000元~15000元。” 走进马坡村,数千亩中药材种植基地,绿油油的白芍一望无际。目前,在双河镇,“一村一品”特色种植、养殖已蔚然成风,中药材种植和水产养殖已成为当地支柱产业,全镇23个村以集体经济成立兴淮农牧专业合作社,在本地农业经营主体引导下,依托集体经济和种植、养殖大户发展益母草、板蓝根、丹参等中药材种植5000余亩,紫薇、冬青等苗圃种植2000余亩,水产养殖6000余亩。 “去年,村集体收入在50万元以上的就有6个村。”杨东荣说,“懂经济、会管理、抓产业、有思想……当下,村党支部书记成了董事长、村委会主任变身总经理,在双河镇已成为一种时尚。” 以代种代管提升群众受益。集体经济合作社把建档立卡贫困户群众吸纳为社员,以村集体经济流转土地开展苗圃、中药材种植项目,开辟贫困户代种代管模式,依托项目申报获得发展资金,每户贫困户分获1亩至2亩中药材,免费为代管贫困群众给予技术培训、良种、化肥及农药,中药材成熟后由合作社统一进行回收加工,种植收益均归贫困群众所有。依托1187亩水产养殖项目,通过项目资金扶持免费为贫困群众提供技术培训、饲料、水产幼苗,贫困户进入基地参与水产代管养殖,保证每户每年保底收入不低于2000元。 目前,该镇有900余户贫困户参与中药、苗圃代种代管,128户参与养殖代管,户均年增收达2000元至4000元,有效帮扶了贫困群众实现农业增收。 农村“美”起来:村庄变游园道路更宽敞 紧邻淮河岸边,双河镇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建成的淮河湿地公园成了吸引各方游客观光的好去处。其精心打造的淮河湿地公园至霸王台森林公园观光旅游线路,成为当地乡村旅游一道亮丽风景线,也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经济发展增光添彩。 近年来,双河镇持续高质量推进生态绿化,高标准打造淮河湿地植被覆盖区,多元化交叉种植绿化景观树50余万棵,总造林面积6500亩,建成淮河湿地公园。依托广阔的林木优势和绿色生态旅游线路,双河镇党委和政府因地制宜、调研论证,将国土绿化和脱贫攻坚结合,推进生态扶贫发展。 “我们将淮河湿地公园50余万棵林木,依村开展区域划片,与贫困户签订林木林权分包管护协议,将林权到户写入帮扶措施作为贫困群众产业项目,助推贫困户实现更多扶持项目叠加。”杨东荣说,目前全镇1146户贫困户均获得林权分包受益,以绿色经济巩固贫困群众产业发展。 同时,双河镇还以生态观光推进旅游扶贫。在霸王台森林公园、淮河湿地公园旅游观光带建成后,两条观光线路每周吸纳游客近万人次。双河镇充分把握旅游观光经济效益,鼓励就近建设乡村农家乐等餐饮服务业,打通乡村旅游产业链条闭合环节,并通过农家乐带动贫困群众就业务工,实现生态扶贫效益最大化。 时下,在乡村沃野,不论河流沟渠还是路边空地,处处都是乡间美景。道路两侧路肩加宽整洁,花木交错犹如花园,村庄荒地变废为宝,绿化提升变为游园。如今的双河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迅速,旧宅拆除改造成效明显,群众生活越过越有滋味。 农民“富”起来:赚钱门路多了发家致富快了 在双河高速下路口西侧,一处绿地凉亭相映的美丽公园总能引人注目。这便是双河镇区域发展地标——双河返乡创业主题公园。 公园背后映照着“归雁经济”对推动脱贫致富和农民增收的新曙光,该镇返乡创业园区内28家规模以上企业,解决了农村8000多名劳动力就业。友邦鞋塑、恩美电子、沃行飞天虎等龙头企业,在13个村设立生产加工点,入驻4个扶贫车间和村集体经济车间,带动200余名群众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就业。以钢加工、制鞋、电子、食品加工为主的四大产业园区正在规划建立,返乡创业发展“梧桐树”正引来更多的创业“金凤凰”,点亮农民的致富希望。 叫响双河产业品牌的规划思路,更是让双河产业扶贫发展迈上新台阶。该镇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和物流园区的建立,实现电子产品、制鞋、杂粮、孔雀制品等20类特色工农业产品线上线下一体化销售,47项特色农产品通过电商、农购网实现网络同步上架;电商培训班、抖音培训班开展的“千人电商”工程正培育出镇域专业电商销售队伍,11家快递物流企业的入驻、24个农村电商服务网点的建立,实现了电商扶贫模式蓬勃发展。 在品牌效应引导下,双河镇以“三品一标”认证为抓手,实施特色农业品牌战略,一批具有双河特色的“众盈花生米”“众盈小麦”“众盈玉米”“鑫地莲藕”、绿色西红柿等10多个品牌畅销省内外市场。1.3万亩的绿色无公害农产品推广种植,服务4000余户农民、350户贫困户改善种植结构,仅众盈农业、巨丰农业、互利农机等农产品合作社已有效帮扶区域农民农业种植收益提升500元至800元,带动8户贫困户通过销售本地品牌农产品,户均年增收达2万元至3万元。 新思路、新理念、新创举、新气象,为双河镇群众脱贫增收带来生机与活力。在奔向小康的路上,双河镇就像中原大地的一颗明珠,迎着乡村振兴的曙光,勇立高质量跨越发展的浪尖潮头。

    [更多详情]
  • 08 2020-07

    河南叶县:千亩扶贫基地 村民稳妥增收

    7月7日上午,在河南省叶县保安镇河南豫晨农业千亩扶贫基地,前来务工的村民们有的在林果区拆解葡萄包装袋,有的在蔬菜区采摘成熟的西红柿,有的在文化休闲区整理泳池卫生,个个忙得不亦乐乎。 牛庵村村民涂小娟高兴地说:“俺这四五个村哩人都在这干活,一般200多个人,平均一月工资2000左右,其中,贫困户有30多人,守着家门口也能挣到钱。” 这个让涂小娟等村民在家门口就业的扶贫基地,是叶县保安镇2014年招商引资项目,一期投资3.3亿元,规划占地2400亩,主要依托燕山水库西岸自然景观,发展有机林果、蔬菜等产业为载体,打造集现代农业生产、农业休闲观光、生态健康品牌于一体的特色农业基地。扶贫基地的建设,不仅带动了牛庵、杨四庄等周边村庄调整种植结构,还让群众能够实现就近务工,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 该基地积极发挥产业扶贫优势,采用“公司+农户”模式,吸纳了200多名群众在基地稳定务工,并优先为贫困户提供务工岗位,让他们实现年均收入2多万元以上。同时基地坚持有机、生态、环保的种植理念,果树、蔬菜坚持不打农药、不用激素,使用有机肥料,人工除草,改善土壤质量,提高果蔬品质。 截至目前,该基地已种植果树1500余亩,栽种绿化树木3万余株,发展大棚蔬菜及花卉种植300多亩,现已完成投资1.2亿元。种植的葡萄、苹果、蜜桃等明年将进入丰产期。 豫晨庄园技术负责人庞红举说:“我们基地采用有机种植模式进行管理,并取得了有机认证,水果、蔬菜品质好,同时结合燕山水库优美环境和地理优势进行生态、休闲、观光旅游开发,带动周边群众务工,实现了企业和群众双赢。”

    [更多详情]
  • 08 2020-07

    夏邑这里的樱桃李进入收获季节啦!

    7月5日,夏邑县韩道口镇潘马楼村300余亩樱桃李迎来了收获季,附近村庄的100余名群众在这里打工采摘果子,到处是一派繁忙的景象。 樱桃李,俗称野酸梅,有着“植物活化石”之称,是世界上极为珍贵和罕见并濒临灭绝的原始野生林果,生产的地域条件十分苛刻,之前仅见于新疆天山西脉,经过20多年的优选优育、梯度驯化才获得成功。 夏邑县韩道口镇潘马楼村于2015年春从山东引进一部分樱桃李种苗,开始试验种植200亩左右,经过几年的研究和实验摸索获得巨大的成就,现在已经发展到了300余亩,从长势到结果率都达到国内最佳状态。同时还有力的带动了周边的群众在这里就业,用工最多的时候达到了200多人,长期在这里打工的贫困户有30余人。 河南夏邑为全国十大长寿之乡之一,气候温润,四季分明,空气负氧离子含量超高,水、土壤等富含硒、锶、锌、镁、铁等人体必需的多种营养元素,有着优越的长寿元素谱,樱桃李硕果累累,或黑、或红;每逢收获季节,引来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旅游爱好者前来旅游采摘,体验田园快乐。 据了解,现在樱桃李已经开发出来了酵素、罐头、果汁、红酒等诸多产品,樱桃李市场需求量供不应求。下步该村将大力发展旅游+农业+产业的新路子,带领更多的群众脱贫致富,实现乡村振兴的新探索。

    [更多详情]
  • 07 2020-07

    沁阳市:小杂果富了一村人

    7月2日,在沁阳市紫陵镇紫陵村万亩果园,一名游客在采摘李子。近年来,紫陵镇大力发展以小杂果为主的林果业,全镇种植杏、桃、梨、李子、葡萄等小杂果达1万余亩。每到果品收获季节,各种高品质的水果都吸引着大批游人和水果商前来采收鲜果。

    [更多详情]
  • 07 2020-07

    收入翻“番”日子“茄”意

    7月5日上午,记者来到安阳县韩陵镇梨园村,被地里一个个塑料大棚所吸引。“俺村60%的家庭在市区有楼房,奔小康全靠棚里的‘红家伙’!”梨园村村委会主任芦志强卖了个关子。 走进大棚,里头藤蔓悬挂,坠着一个个或青或红的西红柿,煞是好看。原来这就是芦志强所说的“红家伙”。 顶着高温,45岁的村民商文堂和妻子正在抢收,不一会儿就摘了100斤,装满了三大桶。“俺家种了6亩西红柿,今年收成好些,一亩地能收2万多斤。”满头大汗的商文堂推着装好车的西红柿咧嘴笑,他说,一季下来大约能挣五六万元。 梨园村有780户3205人,与河北省临漳县交界,地理位置偏僻。过去,这里交通不便,村民日子穷得叮当响。 穷则思变。2013年,村“两委”带领村民代表到山东寿光学习高效农业。回来后,考虑到村里有种西红柿的传统,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二人带头,每家种了十几亩西红柿,当年每家就有五六万元收入。从那以后,梨园村开始大规模发展西红柿种植。 这几年,村里涌现出西红柿种植专业合作社14家,村“两委”组织村民以土地、资金等入股合作社,年底分红。农忙时,村民到合作社打工,每小时7元,按日结算。2017年,该村顺势建成梨园蔬菜交易市场,南来北往客商不断。每年西红柿刚一挂果,北京、山西、河北等地的客商就把车开到地头等着拉货,“番茄小镇”从此美名远扬。 “不是自夸,俺村的西红柿用的是有机肥,个头大、自重沉,果形好、沙瓤甜,让你一口能吃出小时候的味道。”36岁的村民李海超掰开一个西红柿,记者尝一尝,果肉像西瓜一样沙瓤饱满、水分十足。 依靠种植西红柿,贫困户也成了致富能手。脱贫户商小峰曾因给闺女治病,家里一贫如洗。2016年在村里的扶持下,他建了3个棚,种了7亩西红柿,每年毛利润三四万元,当年就脱了贫。 近年来,梨园村在安阳县相关部门大力扶持下,带动周边10个村共同发展大棚西红柿产业,种植面积达4000亩,年产值1.5亿元。

    [更多详情]
  • 07 2020-07

    杞县养蜂人薛二锋的“甜蜜事业”

    “师傅,我和朱旺林、张金洲从(湖南)株洲这边已经上高速了,明天中午能到达山西阳泉,咱们在阳泉下高速口汇合吧!”“好的,天气不好,你们注意安全,我这儿也装好车了,和你弟妹马上出发,应该咱们到阳泉的时间差不多。”2020年7月1日下午,河南省开封市杞县柿园乡东王庄村村民薛二锋把手机挂掉后,一边固定着卡车上的蜂箱一边给我们讲述着自己养蜂致富的“甜蜜事业”。 “刚才给我打电话的叫王建军,他和朱旺林、张金洲是我在湖南株洲放蜂时收的徒弟,他们都是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他们跟我学放蜂,仨人都脱贫致了富,去年合伙买了卡车,养了600多箱蜂,我去哪放蜂他们就跟着我到哪去。去年湖南株洲电视台还采访过我,夸我是脱贫致富领路人呢。”薛二锋自豪地说。 薛二锋今年41岁,出生于一个养蜂世家,自幼便随父亲到全国各地放蜂。年轻有文化的他通过20年的摸索努力,总结了一套在全国追随花期错峰采蜜的经验。薛二锋养殖土蜜蜂在杞县小有名气,他生产的蜂蜜通过电商平台等渠道销往全国各地。 薛二锋放蜂采蜜每年都要用11个月时间带妻子周游全国。他的妻子王霞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嫁给二锋18年了,年年到外地放蜂。今年春节前我俩就去了江南,春季江南的油菜、紫云英盛开,蜜粉特别充足。因为疫情直到仲春时节才回河南老家,回来时泡桐花,洋槐花也都陆续开放了。几天换一个环境生活虽然很辛苦,但我俩已经习惯了跟着‘花期’跑,日子过得像蜜一样甜。” 这不,河南的花期基本结束了。薛二锋又将带着他的“移动蜂场”北上山西阳泉,继续采洋槐蜜。到6月初, “移动蜂场”将再转入黄土高原野生酸枣场地,花期10天左右。然后,蜂场再搬到太行山荆条场地,荆条蜜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蜜源,花期长,蜜质好,为中国公认的四大名蜜之一。

    [更多详情]
  • 07 2020-07

    河南“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131个

    据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河南共有131个产品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产品数量居全国第一。 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是指在特定区域内生产、具备一定生产规模和商品量、具有显著地域特征和独特营养品质特色、有稳定的供应量和消费市场、公众认知度和美誉度高并经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登录公告和核发证书的农产品。 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对引导地方政府积极培育名特优新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引领农业经营主体打造知名农业品牌,对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培育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促进区域优势农业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目前我省仍不断积极推进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收集登录工作。

    [更多详情]
  • 07 2020-07

    专家提醒:土壤偏湿地块要做好清沟理渠

    7月6日,省农业气象专家提醒农民朋友,土壤偏湿地块一定要做好清沟理渠工作,确保农田排水通畅,最大限度消除田间积水,防止渍涝发生。 据7月5日自动土壤水分监测网262个测站0~50cm资料显示:目前有97个(占37%)测站土壤相对湿度在90%以上,为偏湿;有18个(占7%)测站墒情不足,其他147个(占56%)测站墒情适宜。与6月28日监测结果相比,豫南、豫西南等地偏湿站点数有所减少。 本周降水量东部、中南部较常年同期偏多,其他地区接近常年同期;平均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根据当前墒情和作物需水状况,从现在至7月12日,豫中、豫南、豫东局部土壤墒情偏湿;其他大部地区土壤墒情适宜。

    [更多详情]
  • 03 2020-07

    不用当废铁卖了!河南全面启动实施农机报废更新补贴

    机手们请注意,花大价钱买来的农机,最终只能卖废铁吗?当然不是。6月30日,记者从省农业农村厅获悉,该厅近日联合省财政厅、省商务厅下发《河南省农业机械报废更新补贴实施方案》,我省将在全省所有开展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的县(市、区)实施农机报废更新补贴政策,符合条件的7类农机具报废可享受补贴。 农机报废更新补贴是继农机购置补贴之后的又一项惠农政策,我省将坚持“农民自愿、政策支持、方便高效、安全环保”的原则,通过政策支持进一步加大耗能高、污染重、安全性能低的老旧农机淘汰力度,加快先进适用、节能环保、安全可靠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努力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推进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和农业绿色发展。 根据实施方案,我省补贴报废农机种类为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水稻插秧机、玉米脱粒机、花生摘果机、饲料(草)粉碎机、铡草机,各县(市、区)可结合本地实际,在我省补贴报废机具范围内提出具体的机具补贴种类。补贴对象为从事农业生产的个人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包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企业和其他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 农机报废更新补贴资金,从中央财政分配我省农机购置补贴中安排。中央财政农机报废更新补贴由报废部分补贴与更新部分补贴两部分构成。报废部分补贴实行定额补贴,符合条件的7类农机具报废可享受补贴。更新部分补贴标准按我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执行。

    [更多详情]
  • 03 2020-07

    孵化中心助农增收

    7月2日,村民在食用菌大棚内采摘香菇。近两年来,为帮助周边贫困群众早日脱贫致富,鲁山县瓦屋镇成立了“红鹰创业工程”孵化中心,积极推介“党建引领、引凤还巢、联村共建、全产业链”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除该镇外,还辐射带动了周边观音寺乡、背孜乡、土门办事处的食用菌产业集约化、规模化、连片化发展。目前,已流转土地1200余亩,建成食用菌产业园1个、种植基地31个、大棚1900余座,栽培食用菌1667万袋,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430万元,就近吸纳务工人员9000余人。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