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03 2020-07

    河南宝丰:农业智慧方舱助力乡村振兴

    “大棚建起以来后,我一直在这儿干活儿,一月工资2000多元。这都是政府对我们移民群众的帮助,我和孩子们也都分了房子、买了车,生活过得很好。” 6月30日上午, 正在农业智慧方舱里采摘白玉菇的河南省宝丰县周庄镇马川新村移民群众陈大爷高兴地说。 农业智慧方舱是宝丰县源泉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引进的智能化农业装备 (智能化食用菌出菇房)。这个装备改变了过去的生产种植理念,引领该县农业生产向智能、高效、循环农业迈进。 “马川新村在宝丰县移民安置服务中心的扶持下,建立了农业智慧方舱。按照河南省移民后期扶持政策,不能低于6%的收入给了村集体,这大大提高了马川新村的集体收入,也增加了村民致富的门路。”周庄镇马川新村党支部书记全双超说。 据了解,智慧方舱已建起的有3座,每座智慧方舱的面积是60平方米,采取层压式种植模式,上下共7层,最大限度节约了种植空间。同时,智慧方舱运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可以不受环境条件的限制,一年可种植10次以上,产量相当于10个传统大棚的产量。 看到收益的源泉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近期正在把过去的传统大棚进行升级改造。 “这个产业园已经运行了将近10年了。为了更好的发挥效益,安排更多的移民就业,加快发展村集体经济,改造升级后的新款蔬菜大棚,将来可以实现菌、瓜、菜轮作,既改良了土壤,又避免了传统的病虫害,还可以为移民群众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增加他们的收入。” 源泉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王亚辉介绍。

    [更多详情]
  • 03 2020-07

    河南:建立全省农田节水技术体系

    河南按照农业农村部的部署,牢固树立“节水增产、节水增效、绿色发展”理念,加快落实《国家节水行动方案》,稳步推进全省节水农业发展,近年来取得了较大成效。 一是农田节水技术快速应用,农业抗旱减灾能力显著增强。截至2019年底,全省节水灌溉面积达2200万亩,其中喷灌270万亩,微灌65万亩,管道灌溉1865万亩。二是墒情监测基础逐步夯实,测墒灌溉应用面积逐年增长。目前,全省已建立333个农田监测点,建成63个墒情自动监测站,组织51个县定期开展监测,在春耕备播、夏收夏种、秋冬种等关键农时季节,实施加密监测,科学制定灌溉措施,服务全省农业生产。全省测墒灌溉应用面积达2805万亩,呈逐年增长的良性发展态势。三是水肥一体化模式不断成熟,农田水肥利用率明显提高。在全省建立了16个水肥一体化示范区,针对规模化种植,示范推广喷(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推进物联网水肥一体化融合,促进技术模式不断成熟。 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大力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一是调整种植结构,推进结构节水。在豫西丘陵山区,立足水资源紧缺现实,引导农民调减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积极发展大豆、高粱、谷子等耐旱作物。近4年累计调减玉米400多万亩,增加大豆种植面积80多万亩、高粱10多万亩。二是培育耐旱品种,推进品种节水。围绕旱地农业发展,积极引导科研院所和育种单位,开展农作物抗旱品种选育推广,不断挖掘品种的节水潜力。先后选育推广了洛旱、运旱、长旱系列旱地小麦品种,年推广种植面积300多万亩。三是推广旱作保墒,推进技术节水。利用各类涉农项目资金,强化引导,大力推广免耕少耕、机械深耕、秸秆覆盖、抗旱保水剂等旱作保墒技术,实现土壤蓄水率增加10%~20%,降水利用率提高10%以上,水分生产效率提高0.1kg/m3~0.3kg/m3,亩均增产10%~30%。 不断强化墒情监测工作,全面提高农田科学灌溉水平。一是建立覆盖重要粮食产区的墒情监测网络。立足减少农田灌溉用水和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组织开展常年监测,定期发布墒情信息,指导农民科学灌溉、科学抗旱。年累计开展监测1100多次,发布各类墒情简报1200多期。二是开展节水集成技术试验示范。针对不同气候条件和水资源状况,积极开展节水技术试验研究和技术模式创新,筛选适合该省的节水新设备、新肥料和新产品,探索总结水分管理与科学灌溉新技术,科学制定节水灌溉集成技术模式。三是因地制宜推广节水灌溉方式。按照节约地下水、留住天上水、保住土中水的思路,因地因水制宜,比如在大田作物上探索推广微灌、伸缩式喷灌等先进模式,减少农田输水、灌水损耗。 紧紧围绕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快推进水肥一体化发展。“十三五”以来,河南按照“肥随水走、以肥促水、因水施肥、水肥耦合”的技术途径,通过在不同类型区开展技术集成创新试验,逐步形成了适合不同作物应用的水肥一体化技术体系。

    [更多详情]
  • 03 2020-07

    河南永城:玉米苗期病虫害专家下田开药方

    近日,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植保站获悉,我市玉米苗期病虫害种类多、为害重,特别是地老虎、二点委夜蛾、粘虫、草地贪夜蛾、蓟马等在我市将突发为害,造成严重损失,必须高度重视,做好防控。 据介绍,二点委夜蛾主要发生在玉米气生根处的土壤表层处,危害玉米根部,受危害的玉米田轻者玉米植株东倒西歪,重者造成缺苗断垄,高麦茬厚麦糠为二点委夜蛾大发生提供了主要的生存环境。 草地贪夜蛾1—3龄幼虫通常在夜间出来为害,多隐藏在叶片背面取食,取食后形成半透明薄膜“窗孔”;4—6龄幼虫对玉米的为害更为严重,取食叶片后形成不规则的“长形孔洞”,也可将整株玉米的叶片取食光,严重时可造成玉米生长点死亡,影响叶片和果穗的正常发育;高龄幼虫还会蛀食玉米雄穗和果穗。 地老虎主要咬食幼苗茎基部,使幼苗死亡,造成缺苗断垄,严重时甚至毁种;粘虫啃食叶片和幼嫩组织,轻者叶片被危害呈缺刻状,重时将叶片吃光、嫩部咬断。 粘虫幼虫咬食叶片,1—2龄幼虫取食叶片造成孔洞,3龄以上幼虫危害叶片后呈现不规则的缺刻,暴食时,可吃光叶片。大发生时将玉米叶片吃光,只剩叶脉,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收。 对于此种病虫害,防治前应清除玉米苗基部麦秸、杂草等覆盖物;把覆盖在玉米垄中的麦糠、麦秸全部清除掉;防治二点委夜蛾、地老虎,可用喷雾、毒饵、毒土、灌药等方法,防治草地贪夜蛾、粘虫、蓟马选用喷雾法。 撒毒饵:亩用90%晶体敌百虫或48%毒死蜱乳油500克,兑少量水拌6—8公斤炒香的麦麸或粉碎后炒香的菜籽饼制成毒饵,于傍晚顺垄撒在玉米苗边。 毒土:亩用80%敌敌畏乳油300—500毫升拌25公斤细土,于早晨顺垄撒在玉米苗边,防效较好。 灌药:随水灌药,亩用50%辛硫磷乳油或48%毒死蜱乳油1公斤,在浇地时随水灌入田中。 喷雾:每亩使用40%甲氧·茚虫威15毫升或16%甲维·茚虫威20毫升,兑水40公斤进行喷雾。施药过程中,要保证水量充足,一般每亩地用水量40公斤;全田喷施,对玉米幼苗田块进行全田喷施;着重喷施,喷施农药时,要对准玉米的茎基部及周围着重喷施;傍晚喷药,喷药要在傍晚时进行,才能保证较好的防治效果。

    [更多详情]
  • 02 2020-07

    河南光山:皖西大白鹅唱响致富歌

    7月1日,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凉亭乡王湾村,一名社员正在放养皖西大白鹅。 据介绍,这群大白鹅属于新天地生态养殖合作社。2019年初,该合作社投资兴建了皖西大白鹅养殖产业园,引进相关鹅苗及养殖技术,年销售额达130余万元。 此外,该合作社还将相关养殖技术传授给当地农户,让更多农户通过养殖大白鹅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更多详情]
  • 02 2020-07

    河南鲁山:万亩桃园助农增收

    6月30日,记者在河南省鲁山县下汤镇万亩桃园基地看到,果农李庆云正在采摘成熟的桃子。 李庆云介绍说:“俺种10几亩桃子,好卖的话能买到一万多块钱,不好卖能卖几块钱,我们靠流汗干活赚的钱。”李庆云说。 李庆云是该镇社楼村村民,主要种有春蕾、艳红、九宝和雪桃等桃子品种,桃子成熟后,除在客商慕名到万亩桃园的名气前来收购时销售一些,还在镇里举办的电商销售桃子的活动中卖一些,此外,她平时在社区里摆摊销售桃子。 社楼村村主任王留军介绍说:我们村种植桃树8000多亩,全村309户其中有80%的户都种植了桃树。我们的支柱产业就是种植桃子。 近年来,下汤镇始终把产业扶贫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抓手,围绕做大传统产业,做强特色产业,做优新兴产业,优化结构布局,创新营销方式,着力打造万亩桃园、食用菌种植基地以及蜜蜂养殖与蜂蜜加工等一批规模化、专业化的产业扶贫基地。 目前,下汤镇镇打造的万亩桃园9000余亩,其中进入盛产期面积6000余亩,产量从期初不到50万斤增长到现在3000万斤,万亩桃园成为带动该镇群众奔上致富鲁的品牌产业。

    [更多详情]
  • 02 2020-07

    引进水蛭养殖 带动村民脱贫

    仙草农业水蛭养殖基地位于汝阳县小店镇关帝村,该项目由小店镇政府从外地引进,规划占地3000亩,分三期建设。一期占地400亩,目前已建成投用,带动周边30余户贫困户就业。 水蛭俗称蚂蟥,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在内陆淡水内生长繁殖,是我国传统的特种药用水生动物。其干制品炮制后入药,具有治疗中风、高血压、跌打损伤等功效。 仙草农业水蛭养殖基地负责人李洛介绍,该基地养殖的水蛭生长周期为4个月至5个月,今年11月,首批成品水蛭即可投放市场。

    [更多详情]
  • 02 2020-07

    我国首次公海自主休渔7月1日起实施

    根据《农业农村部关于加强公海鱿鱼资源养护促进我国远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通知》要求,自今年7月1日起,我国首次在西南大西洋公海相关海域试行为期三个月的自主休渔。公海自主休渔是我国针对尚无国际组织管理的部分公海区域渔业活动采取的创新举措,对促进国际公海渔业资源科学养护和长期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据了解,本次休渔范围为32°S-44°S、48°W-60°W之间的西南大西洋公海海域,是我国远洋鱿鱼渔业的主要作业区域之一。休渔期间,包括鱿鱼钓、拖网渔船等在西南大西洋公海相应区域作业的所有中国籍远洋渔船均需停止作业。农业农村部将会同各地渔业主管部门和相关单位,对休渔期间远洋渔船进行严格管控,对违反休渔规定的远洋渔船和远洋渔业企业,将依法予以处罚。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组织有关技术单位和专家,建立公海鱿鱼资源数据采集机制,跟踪监测和评价休渔实施效果,为动态调整休渔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此外,在东太平洋公海相关海域,将于9月1日起实施为期三个月的自主休渔。

    [更多详情]
  • 02 2020-07

    河南部分农产品“出厂价”直供上海市民

    加强豫沪两地的农业领域合作,今年将开展五项专题活动。7月1日,记者从省政府获悉,省政府办公厅印发《豫沪农业领域合作工作方案》,河南的农产品将更为方便快捷又实惠地端上上海人的餐桌。 直供直销部分河南农产品“出厂价”供给上海市民 根据方案,我省将设立河南优质特色农产品(上海)展示中心,将之打造成为我省农产品新品、精品、礼品的交流发布市场和我省农业品牌在上海市的宣传展示基地。每年组织专项活动,集中展示我省最新、最具代表性的优质特色农产品;同步推进展示中心的信息化建设,逐步建立“云”展厅和豫沪农业领域合作信息实时查询系统,促进双方合作不断深入。 此外,还将构建一系列更为方便快捷的产销模式。 农批对接,组织我省猪、牛、羊、禽类生产基地,瓜、果、蔬菜、食用菌等生产大县与上海市大型批发市场对接,集中进入上海市场。 农超对接,组织我省米(面)制品、肉制品、油脂制品、速冻食品、休闲食品、保健食品、调味品等生产企业与上海市大型超市、连锁便利店对接,快速进入上海市场。 农餐对接,组织我省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将农产品原料及其制成品直接配送到上海市的大型餐饮企业门店、大型连锁餐厅、学校和机关单位食堂等。支持上海市大型餐饮企业在我省建立稳定的优质原材料供应基地。 直供直销,鼓励我省有条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到上海市设立直营店、形象店、体验店,把产品以“出厂价”提供给上海市民,减少流通环节,扩大市场销量,满足不同消费需求。 社区直送,以农业大县为单位,组织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加工企业等,针对社区高端消费群体,采用会员制方式开展高档、小众优质农产品订单销售,直接配送到家。 电商销售,加强与拼多多、京东、阿里巴巴等大型电商企业合作,优化配送模式,使我省农产品进入上海市更加快捷便利。 今年将开展五项专题活动 河南省优质特色农产品(上海)展示展销会7月24日~26日在上海农业展览馆举办河南省优质特色农产品(上海)展示展销会。 “再聚天中”活动9月,邀请上海市以主宾省身份,参加在我省驻马店市举办的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 举办“豫果飘香”活动9~10月,利用欢庆“中国农民丰收节”时机,鼓励和支持我省瓜果及制品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中在上海市开展宣传和销售活动。 “年货河南”活动2020年12月至2021年1月,组织我省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年货集装箱的形式,在上海市开展新春年货销售活动。 “安家落沪”活动建立河南优质特色农产品(上海)展示中心;联合拼多多、京东、阿里巴巴等大型电商企业,设立线上优质特色农产品河南馆,形成稳定的线上线下供应体系。

    [更多详情]
  • 01 2020-07

    菜心成熟 增收在望

    6月30日,市绿瑞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员工在蔬菜基地里收获成熟的广东菜心。 市绿瑞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18年10月,是叶县现代农业产业扶贫的重点企业。2019年初,叶县龙泉乡大湾张村统一流转该村农户900亩土地入股到绿瑞公司,实现收益分红,其中5%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 1年多来,该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助力脱贫攻坚,带动10户贫困户就业,促进320户村民转变种植结构,实现了企业、乡村的和谐发展。

    [更多详情]
  • 01 2020-07

    汝州:艾草种植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书定哥,艾晒干后请赶紧送到我仓库那里,不要让艾受潮”。 “中,下午就送过去”。 6月25日,端午佳节,地处豫西伏牛山下的汝州市夏店镇甄窑村,满山遍野的艾草郁郁葱葱。一大早,刘天才就挨门逐户通知艾草种植大户把收割后的头茬艾草送到自己的仓库里,为节后开足马力生产做准备。 今年35岁的刘天才,2016年大学毕业后回乡创业至今,他带领群众种艾草脱贫致富的故事在当地一直传为佳话。 2016年初,刘天才辞掉郑州的工作,毅然回到家乡夏店镇甄窑村创业,成立了“河南一诺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先后申请了淘宝、拼多多两个电商平台,在网上销售家乡的土特产品。从红豆、绿豆、小米等小杂粮,到秋梨、核桃、柿子等山果,再到血参、连翘等中草药,让久藏在大山深处的绿色产品飞出了深山。 在网络销售过程中,刘天才发现艾草养生产品热度高,而甄窑村因地处深山,连翘、艾草等野生种药材漫山遍野,当地群众也一直就有种植艾草的习惯,有发展艾草规模种植的优势。 说干就干,2017年初,在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会的支持下,刘天才流转土地60余亩种上了艾草,同时带动甄窑村85户群众种植艾草500余亩,当年艾草种植增加群众收入100多万元。2018年初,刘天才又投入资金,注册了“印象禹王山”艾草系列产品商标,购买了设备,发展艾草产品加工生产线,主要生产艾灸条、艾足浴汤包等系列产品,实现了艾草产品种植、生产、销售一体化运营。因产品质量好,经营讲诚信,2018年实现网上销售收入60多万元,2019年达到100多万元。今年疫情期间,刘天才的艾草系列产品销售一空,销售额已达30多万元。 三年来,仅艾草种植这一项,就为甄窑村群众创收400多万元,有58户群众靠种植艾草摘掉了贫困帽子,走上了致富路。 今年,甄窑村准备将艾草种植面积扩大到1000亩。同时,驻村第一书记高颖辉和村两委会商议要为刘天才的艾草加工厂建设一个标准厂房,让甄窑村艾草加工走上规模化、自动化发展之路,可再吸纳20余名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