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22 2020-06

    平顶山市宝丰县: 水稻种植促增收 鱼米之乡入画来

    6月18日,在平顶山市宝丰县赵庄镇范庄村的水稻田里,该村50多名留守妇女在忙着插秧。 据悉,赵庄镇发挥北汝河水利资源优势,依托“引汝入宝”工程,围绕“水”字做文章, 开展“引水入村”行动,通过恢复水稻种植,实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特色发展模式。2020年该镇在范庄村试种水稻50余亩,选用河南省农科院提供的优良水稻品种,采用育苗移栽模式,由公司和农户共同经营,打造“范庄水稻”特色品牌。

    [更多详情]
  • 22 2020-06

    夏邑:物流畅通 订单倍增

    今年60岁的夏邑县何营乡王营村村民王秀兰,如今成了村里的大忙人。6月19日一大早,她就忙不迭地把家里的鸡蛋、粉条运到村头的电商服务站,“自从快递直接进村收货,这些土特产比在集市上卖的价钱高多了。” 农产品出村,让王秀兰家有了“绿色银行”。现在,何营乡不少村民像王秀兰一样,做起了网络销售农产品的生意。但农村网络节点不健全、布局不合理,农产品物流效率低、成本高,曾一度成为制约当地电商发展的短板和瓶颈。 如何解决农产品上行难的困境?如何让农村物流“跑”得更快更远?成为夏邑县农村电商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物流网跟水路电网一样,是农村产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夏邑县电子商务中心副主任林小军告诉记者。 近年来,夏邑县通过立柱架梁,加快补基础强短板,在农产品和电子商务之间“开路架桥”。畅通城乡双向物流,打通县镇物流“主动脉”;探索共享配送模式,疏通农村物流的“毛细血管”,降低农村快递成本,构建起了电子商务进农村的“高速公路网”。 王丽峰,何营乡王营村第一批从事电商销售的村民,也是村镇物流体系逐渐健全的见证者。“几年前,我从新疆进了红枣,回到村里通过淘宝销售,那时候还得每天自己开车把货送到县里的快递点,现在产品不用出村,就有快递公司上门揽收。” 目前,夏邑县已经形成了以县级仓储配送中心为“心脏”、20个乡级服务站为“骨架”,367个村级服务站为“神经末梢”,从县到村1天内送达的物流配送体系,打通了电子商务进农村的“最后一公里”。 林小军介绍,县电子商务中心还为乡镇配备了48辆配送“专车”,每天定时、定班、定点发送,形成了一条条川流不息服务农村的快递线路。 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的畅通,对于像张帅这样刚起步的中小型电商更是“雪中送炭”。从河南工业大学毕业后,张帅回到自己的家乡太平乡创业,做起了网上销售辣椒的生意。“自己找快递公司,一单快递费就8块钱。现在我把蔬菜一单一单包装好送到村里的服务站,一单才3块8,不仅成本降低了,还省心省力。” 随着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的逐渐健全,夏邑县电子商务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全县农产品年均网络零售额达10亿元,从业人员突破3万人。目前,夏邑县已被省商务厅认定为“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何营乡、桑堌乡、会亭镇3个乡镇也被阿里巴巴授予“中国淘宝镇”称号。 如今,“放下锄头镰刀,轻松拿起鼠标,在外东奔西跑,不如在家淘宝”已经成为夏邑县广泛流传的顺口溜。中午时分,记者采访结束,从王营村出来,只见一辆辆快递车装着满满的农产品、载着村民致富的希望向远方驶去。

    [更多详情]
  • 22 2020-06

    国家发改委推动设立外地进京蔬菜水果运输中转调运站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官方微信公众号21日消息,为保障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下供应北京市场蔬菜水果进京运输顺畅,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北京市、河北省指导在高碑店新发地农副产品物流园、北京市平谷区马坊物流基地、廊坊市万庄服务区建立外地进京蔬果类生活物资运输中转调运站,全天候24小时为河北、河南、山东、山西、辽宁、内蒙古、天津等地进京的蔬菜水果提供中转调运服务。相关周边省份蔬菜水果生产流通企业可充分利用中转调运站,实现对北京市场的运输和供应。 国家发展改革委表示,已协调京东物流于6月20日入驻高碑店新发地农副产品物流园,联合物流园主办方推出高碑店至北京京东物流保供服务项目,先期调配100辆厢式货车组建专门车队投入承运,着力打通进京蔬果物流运输瓶颈,以疫情前运价标准收费,降低进京蔬果运输成本,全力以赴保障北京市场蔬菜水果充足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

    [更多详情]
  • 18 2020-06

    漯河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绿色机收”

    6月16日,中雨,凉爽似秋。一度干旱的沙澧大地被雨水浸润着,田间已吐露出绿油油的玉米嫩苗,生机盎然。 家住漯河市召陵区老窝镇军李村的朱永春,正趁着雨天休息间隙,精心整理自家已经忙碌了快一个月的收割机。“往年收麦,麦秸打到玻璃上都迷眼,今年不一样,这个挡板和围挡一加基本上麦秸秆就飘不上来了。”朱永春指着机器上的降尘装置说。 这是漯河市农机服务中心技术团队的一个技术创新。今年“三夏”,在漯河市各县区,小麦收割机安装降尘装置不仅受到机手欢迎,也受到了农民的喜爱。 绿色农机战“三夏” 2019年,漯河市农机部门就倡导“绿色机收、环保三夏”的理念,为小麦收割机械加装降尘装置。省污染防治攻坚办副主任、省生态环境厅厅长王仲田专程到漯河调研,要求全省推广漯河的经验做法。 今年4月初,漯河市农机服务中心组织技术人员奔赴外地学习除尘降尘先进技术,融合应用到全市小麦收割机降尘装置中,成功研制出成本低、易安装、安全实用、降尘效果好的小麦收割机“升级换代”降尘装置。 5月22日,漯河市召开全市小麦机收扬尘治理现场会,组织10台加装与未加装新型降尘装置的小麦收割机进行对比作业演示,经专家对演示机具扬尘数据实地监测,相同条件下,没有加装降尘装置的平均粉尘浓度为8.14mg/m3,加装降尘装置后平均粉尘浓度为23.38mg/m,降尘装置加装后有效抑制了麦收扬尘。 整市推进“绿色机收” 5月30日,王仲田到漯河市调研“三散”污染治理工作落实情况时,对漯河农机扬尘治理典型经验做法再次予以肯定,并同时要求,要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绿色化,积极研发、推广使用“成本低、易安装、好操作、低污染”的新型现代化绿色化农机具,努力在农业扬尘污染防治工作上实现新突破、取得新成效。 今年“三夏”期间,漯河市政府出台了《漯河市三夏、三秋农机作业扬尘治理实施方案》,根据方案,市政府统一购置降尘装置,免费派送到各县区。由此而来的是,市区建成区周边20公里范围内大型小麦收割机全部加装全套降尘装置,在此区域以外的大型小麦收割机全部加装围挡降尘装置,实现整市制推进。据了解,该市农机作业扬尘治理办公室成立了4个工作指导组,分赴县区指导降尘装置的安装、推广应用。全市设立了52个降尘装置安装点,免费为机手安装使用,做到应装尽装、装后必用。 截至目前,全市共安装降尘装置2488套,其中全套降尘装置1326套,对去年降尘装置升级改造50套,围挡装置1112套。

    [更多详情]
  • 18 2020-06

    河南方城:“打顶抹杈”促丰收

    眼下正值烟叶生长旺盛期,在河南方城县袁店回族乡,成片的烟叶长势喜人,烟农们忙着打顶抹杈,烟田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近年来,为实现生产“精品烤烟叶”,方城县袁店回族乡始终坚持“良种良防”科学种植理念。在扩大烤烟种植面积的同时,实施精细化管理,提高田间管理水平,提升烟叶质量,为全面脱贫贡献“烟草力量”。目前,全乡2000亩烤烟打顶抹杈工作正有序进行中。

    [更多详情]
  • 18 2020-06

    淮滨县:兴“甜蜜产业”“酿”甜蜜生活

    6月15日,淮滨县张庄乡三里村新鑫秀种植养殖合作社种植基地里,十几个果农正忙着采摘西瓜。 “合作社是俺村的集体经济,村民可以流转土地,或者土地入股分红,或是在这打工,一天80元。”三里村党支部书记李新告诉记者,眼前正将西瓜装车的是贫困户李金祥,他因缺技术致贫。合作社让他在桃树下面种瓜,给他提供免费瓜苗,收成全部自得。“看今年这长势,一亩收入4000元不成问题。”李金祥说。 沿着216省道,记者又来到瓦门村益果农种植养殖合作社。这里果树成排,占地265亩,种有黄桃185亩、图里斯软籽石榴35亩、冬枣45亩。“这是我村正在打造的四季水果基地,全年都能品尝到新鲜瓜果。今儿个先尝尝我们这的黄桃,可甜了,到时候,秋天来吃石榴,冬天来吃枣子。”合作社的工人热情地给记者摘了几个色泽艳丽的桃子,记者尝了一个,果然脆甜多汁。 孙寨村裕农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葡萄,三里村其明种植合作社的樱桃……一路下来,记者看到,张庄乡瓜果产业带初具规模。 张庄乡有种瓜果的传统,但原来都是散户,技术落后,销售也跟不上。怎么能发挥这个优势,将水果产业做大做强?几经研究之后,张庄乡统一规划了以西瓜为主的五大产区七大品类,实行品类产区带动全乡果品业发展,引导各村种植户积极调整种植品类。 产业选对路,心中底气足。张庄乡在现有规模的五大优质产区的基础上,又开展“一区一节庆”“一村一主题”“一村一品牌”等活动,结合张庄乡张果老故乡、猪拱城所在地、青石板街、豫东南革命遗址所在地、豫东南第一党支部烈士陵园所在地等特色旅游景点,重点打造张庄乡本土特色瓜果文化,着力打造张庄瓜果品牌,吸引周边游客参与。 今年6月,张庄乡成立了淮滨县“甜蜜产业”“党建联盟+产业联盟”。在“甜蜜产业党建双联盟”的指导下,准备注册“七圣果”商标,按照统一标准,分品类种植和收购,对达标产品实行统一包装、统一上表、统一标价、统一销售,并逐步发展瓜果深加工,如罐头、果酒、果酱等农产品,切实做强水果产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目前,张庄乡“甜蜜产业”覆盖711户(其中有贫困户201户,非贫困户510户)、党员126人,种植亩数2636.4亩,合作社有25个,覆盖人数639户2496人,带动贫困户168户676人、党员126人。 张庄乡党委书记丁丽告诉记者,下一步,张庄乡将依托省道216沿线由北至南的区域主轴线,“串珠成链”,形成“甜蜜产业”发展实践示范轴,依托本乡“省级历史文化名乡”文化线,一年四季瓜果飘香特色“甜蜜产业”线,打造张庄乡甜蜜瓜果品牌线,以5村8种特色瓜果种植“龙头”合作社为着力点,全域布局“甜蜜产业”,为百姓甜蜜生活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更多详情]
  • 18 2020-06

    孟州:让扶贫“小菜籽”长成增收“大产业”

    6月14日早,孟州市赵和镇西庄村村委大院内,满载着菜籽的一辆辆农用三轮车在这里集结。菜籽经过专业精选设备筛选去杂后被重新装袋、称重,而后装上早已等候在门口的收购车辆。机器的轰鸣声、村民与收购商的笑声和交谈声如同一曲交响乐,演奏着丰收的喜悦。 “今年是俺家菜籽繁育种植的第三个年头了,种了28亩,按亩产260斤左右算,预计毛收入可超过10万元,另外还有政府给的每亩200元扶贫产业奖补呢,俺对发展菜籽种植很有信心。”在收购现场,该村脱贫户段三保手捧着菜籽喜不自禁地说,今年疫情期间驻村工作队、村两委及时帮助大家移载种苗,提供技术指导,菜籽成熟期没有延后。 西庄村是孟州市2018年脱贫摘帽村,其扶贫产业菜籽繁育项目在今年进入了实施期、成熟期,但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菜籽繁育产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2月份,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经过研究后,决定通过严格防疫与种植管理两手抓,即实行分块划区间隔种植,在种植基地严格开展疫情防控工作,确保了菜籽种植和管理有序推进、不误农时。对于因农技人员员不能进村指导对种植户造成的技术难题,驻村工作队采用视频沟通的方式,让技术人员与种植户“面对面”解决种植难题,保障菜籽种植项目达到预期效益。 据孟州市民政局驻西庄村第一书记薛永庆介绍,目前该村菜籽种植面积达到400亩,共有17户群众参与菜籽种植,其中,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享受政策户)种植面积113亩,预计可增收30万元以上。此外,按每亩扶贫产业奖补200元,总计直接为上述7户群众发放奖补资金22600元,有力地鼓舞了种植户发展菜籽繁育产业的决心和信心。 “我村的菜籽种植产业属于订单农业,我们从种、管、收等各个环节都全程为种植户提供技术支持和购销服务,现在收获期,我们及时联系绿茵菜籽繁育有限公司进村收购、现场结算,让大伙放心。”薛永庆说,下步还将通过鼓励、指导更多的群众发展菜籽种植增收致富,扩大产业规模,巩固好脱贫成效。

    [更多详情]
  • 18 2020-06

    全国大规模小麦机收基本结束

    农业农村部发布的信息显示,截至6月17日,全国已收获冬小麦3.05亿亩,大规模小麦机收基本结束,机收率达97%,其中黄淮海地区小麦机收率、玉米机播率分别达99%、93%,连续15天日机收过千万亩,均创历史新高。“三夏”机械化水平提高,有力确保了在疫情常态化防控条件下夏粮颗粒归仓、秋粮播在丰产期,为全年粮食丰收赢得主动。 今年全国大规模小麦跨区机收从5月25日开始由南向北迅速推进,小麦联合收获、秸秆还田离田、玉米免耕播种、高效植保等“一条龙”机械化作业同步展开。各主产区农机装备投入充足、组织调度有效、气象条件有利,“三夏”农业生产整体呈现形势稳、秩序好、进展快的特点。鄂、豫、皖、苏麦收相继告捷,均比往年提早3天左右,近日鲁、冀、陕麦收也进入尾声。

    [更多详情]
  • 17 2020-06

    柘城县:小小雪菊花,拓宽致富路

    6月15日村民在采摘雪菊花。 小小雪菊花,拓宽致富路。柘城县起台镇青年农民左广义,近两年靠种植市场上俏销的雪菊花,不仅自己挣了钱,同时也让周边的群众增加了收入。今年他又种植了150多亩雪菊花等药材,使得不少贫困家庭的劳动力靠长期帮他管理药材有了稳定的收入。

    [更多详情]
  • 17 2020-06

    河南三门峡:种下小米椒 收获好日子

    “这个辣椒7月开始采摘,一直可以摘到霜降,最高卖到7元一斤,一亩收入7000元。”连日来,义马市东区街道办事处苗元社区的茹学治天天带着乡亲们管理田间的辣椒苗。 作为前任社区党支部书记,今年59岁的茹学治在田间摸爬滚打了40年,种过小麦、玉米,养过猪、牛,搞过建筑,为了带动群众致富尝试过很多路子。但土里刨食,赚不了几个钱。今年年初,他听说有一种鲜食辣椒“泰国小米椒808”,市场行情不错,但肥水管理比较复杂,技术含量高。一心想带着群众致富的茹学治就引进种苗,当即种了100亩。前段时间他天天往地里跑,观察辣椒苗的生长情况。随后,他动员周边群众共同种植,迅速扩张至800余亩。 种植面积扩大了,辣椒的管理、销售也要跟得上。为了消除椒农的后顾之忧,茹学治和相关合作社、企业联系,建立了“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产销模式。其间,茹学治积极联系办事处,为农户开展辣椒种植技术培训1次,公司也安排技术员入户服务近50次,还派出7名销售人员与农户签订了收购合同。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