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29 2020-06

    鲁山:打出“组合拳”壮大集体经济

    6月27日,鲁山县团城乡花园沟村主路旁的一个小超市内,野蜂蜜、椴木香菇、黄栌木枕头、山茱萸拐杖等当地土特产琳琅满目。“这是我们村集体开办的小超市,收入归村里。2019年我村(集体)收入已达10多万元,今后还会越来越多的。”第一书记姬中三姬自豪地介绍道。 花园沟村位于鲁山县西南深山区,总面积10.1平方公里,辖23个自然村,全村226 户785 人,其中贫困家庭127户481人。花园沟村风景秀丽,森林覆盖率达到95%以上,素有“天然氧吧”之美誉,境内有原始风貌的“楚长成遗址”、枝繁叶茂的“千年辛夷王”、独木成林的“万年榆”等景点,旅游资源丰富,由于不收门票,因此成了不少自驾游客的首选地,每天来这里游玩的人络绎不绝。 这两年,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因势利导,借助国家的扶贫好政策,务实肯干,打出一系列“组合拳”,使得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步入“快车道” 集体资产入股“得红利”。2019年,花园沟村引进河南金涌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在花园沟村投入资金500万元,建造民俗木屋群。村里把废弃校园的土地折价,又整合项目资金和企业捐款100万元入股金涌公司,村集体由此每年可得到10万元的“红利”。 村小超市运营“有赢利”。花园沟村从群众手中收购本地土特产椴木香菇、黑木耳、野蜂蜜、核桃、板栗、黄栌木枕头、山茱萸拐杖等,申请注册商标,设计出专用的小礼品包装盒、瓶、箱等,打造花园沟村名优土特产品,并在路边开设了一个小超市,让来往游客直接选购。第一书记姬中三还通过抖音、微信、网络等自媒体大力宣传,通过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合作社小超市2019年核算赢利3万多元。 集体产业发展“获收益”。花园沟村成了集体合作社,利用县教体局送“致富树”的契机,连片流转土地栽种核桃树苗850多棵,大红袍花椒幼苗3000多株,预计三年后可以挂果,届时集体收益每年不下3万元。 2020年开春后,花园沟又争取项目资金150万元,着手打造10处“自住农家小院”,目前已建成3座,并与一家文旅公司达成租赁协议,仅此一项,村集体经济下半年“坐收”10万元租金不成问题。 “村里(集体)有钱了,可以通过二次分配,倾斜照顾一些特别困难家庭,实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还可以多多发展一些公益项目,让全村百姓受益。”花园沟村党支部书记周现发说道。

    [更多详情]
  • 29 2020-06

    内黄县后河镇:“豆角经济”丰盈群众的“钱袋子”

    近年来,内黄县后河镇依托红枣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枣林间作豆角为主的周期短、见效快、经济效益高的农作物。一根根长豆角在激活当地农业产业的同时,也丰盈了当地群众的钱袋子。 仲夏时节,红枣主产区后河镇枣林中间的空闲地带,高高架起的豆角秧爬满了秧藤,有的正在开花,有的已结出了触角。当地的豆角种植能手吕建魁,正在豆角之间的田垄里忙碌,为即将上市的豆角疏秧打叉。 内黄县后河镇西乜固村村民吕建魁说:“我种豆角已经十来年了,这几年行情比较好一点,每一亩地反正就是小万把块钱,每年我种20亩地。就是20来万块钱,这几年,生活水平提高了,干劲更足了。 和吕建魁一样,史志国也是当地种植豆角的能人,他种植豆角比吕建魁早些,管理也不错,现在豆角已经开始上市。采摘着一根根长长的豆角,老史心里美滋滋和。 内黄县后河镇余庄村村民说:“今年这豆角已经摘了三、四次了,一回摘二、三百斤,现在都卖了一千多块钱了。去年这块地,就是种咧豆角,去年卖了一万多块钱。今年估计还不能低于去年,还是一万多块钱。” 内黄县后河镇农办主任杨晓飞说:“近年来,后河镇党委政府大力推广引导广大农户种植高架豆角,高架豆角是一种生产周期短、见效快、经济效益高的农作物。每亩高架豆角收入近万元。目前,全镇种植面积已经达15000余亩,仅豆角这一项给全镇人民带来上亿元收入。

    [更多详情]
  • 29 2020-06

    尉氏村村有美景致富好“钱”景

    6月27日,尉氏县十八里镇康道扶贫种植专业合作社花木种植基地内,当地贫困户在学习花卉管理技术。近年来,该镇按照“一乡一业一园区,一村一景一基地”的思路,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走出了一条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路子,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增加了贫困群众收入。

    [更多详情]
  • 28 2020-06

    农业农村部部署2020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工作

    6月23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关于2020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有关工作的通知》。《通知》强调,各地要深刻认识今年丰收节的特殊重要性,精心谋划、周密安排,广泛发动、下沉基层,使其成为“三农”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充分展示农村发展的巨大成就、整体消灭绝对贫困的制度优势、中华农耕文明传承的无限活力、乡村全面振兴的光明前景。 《通知》指出,各地应充分利用丰收节庆效应,连接国庆节、中秋节等假日市场,结合“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品牌强农战略、消费扶贫,深化实化节庆内容,创新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共同打造丰收节金秋消费季,培育丰收农事节庆品牌,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活力。中国农民丰收节组织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将适时推选一批丰收农事节庆品牌。 《通知》要求,各地要保护丰收节俗文化多样性,遵循现代节日的表现方式、参与方式、体验方式,不断丰富节庆内容和形式,吸引更多城乡居民参与塑造共同的社会体验,构建丰收节城乡公共文化空间;组织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运用节日元素装点城乡主要景观,以及商超、广场等公共场所,推动节日文化融入城乡群众生活。特别是县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调动基层及民间力量,给予适当资金和政策支持,引导组织群众喜闻乐见、贴近生产生活、便于广泛参与的节庆活动。 《通知》强调,要推动丰收节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和农村工作领导小组重要议程,与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紧密结合。建立丰收节基层联系机制,各级领导要作表率,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群众共话增收、共谋发展,推动丰收节成为农村地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时点。各地要注重发挥节日的多重功能,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结合文章,将丰收节组织指导工作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推进,并积极纳入实绩考核范畴。 据了解,根据2020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今年丰收节以“庆丰收、迎小康”为主题,将组织开展黄河流域9省区联动庆丰收系列活动、2020年度“全国十佳农民”揭晓活动、乡村发展国际研讨会、2020中国农民丰收节晚会、丰收节金秋消费季等重点活动。

    [更多详情]
  • 28 2020-06

    鲁山县山岔口村:荒山种出“增收果”

    6月26日,鲁山县马楼乡山岔口村彭山,村民李红兵正在自家梨园管护果树。“再有十来天,我们的梨就成熟了,后期的管护也很关键,如果有坏果我们得及时给摘下来。”李红兵说。 “这种梨成熟后通体赤红,在阳光的照射下,像一颗颗耀眼的红宝石,折射出诱人的光泽,我们都叫它为红洋梨。”李红兵摘下了一颗被小鸟啄过的梨,接着说:“我们这里群山环绕,空气清新,土地肥沃,雨水丰沛,所以这些梨才长得大而多汁。不同于其他梨,红洋梨是软软的,酸甜可口,入口无渣,所以老少皆宜。为了能让广大朋友们吃到健康的梨,我们坚持不打激素农药,让红洋梨自然健康长大,是纯绿色、无公害食物。” 彭山,群山环绕,植被茂盛,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山岔口村充分利用荒山资源,种植无公害水果,运用无公害水果种植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现已规模种植红洋梨3千亩,近十万株。 “我这不用出远门,过来帮个忙,每天轻轻松松都能挣60元钱。”同样在果园干活的该村贫困户王改命高兴地说。李红兵家有50亩果园,今年为了提高果树产量,他邀请林果专家传授经验,并雇佣4名村里的贫困户帮忙管护果木。“我是一名党员,以前还当过村主任,虽然现在退下来了,但我还是想着能尽我所能帮助乡亲们。”经过辛勤劳作,李红兵的果园今年的产量较往年有了很大提高,每亩产量可达5000斤。 李红兵介绍,7月初是红洋梨的成熟季,欢迎广大朋友前来采摘、品尝、选购,为扶贫产品献出一份爱心,帮助村民增收致富。

    [更多详情]
  • 28 2020-06

    “空中”西瓜“生吃”番茄!清丰最美果园里的“甜蜜事业”

    6月18日,记者来到河南省清丰县高堡乡辰希缘都市农业科技园,看到一座座高标准智能大棚整齐排列,一片片果树青翠欲滴, 一朵朵果花含馨吐蕊,整个园区如“世外桃源”般,红绿掩映,瓜果飘香,一派丰收的喜人景象。 走进大棚,放眼望去绿意满满,一个个圆滚滚的西瓜挂满枝头。与普通西瓜不同的是,这些西瓜不是“趴”在地面上,而是被“吊”到半空中。这里的西瓜长在约3米的瓜蔓上,瓜蔓用网架支撑。据辰希缘科技园负责人高斌介绍,这种小西瓜名叫彩虹西瓜,由于采用了先进技术,个头小巧,脆甜可口,一般用来装礼盒,一个能卖到20元左右,比普通西瓜贵得多。拿出一个切开来,翠皮黄瓤,吃上一口更是汁水满溢。除了西瓜外,科技园里还种植有可以直接生吃的番茄、桃子、油杏等有机果蔬,都市人可以暂时摒弃烦杂喧嚣,来这里体验农趣,亲近自然。炎炎夏日,前来采摘的游客却络绎不绝,真不失为一个休闲的好去处。 热了“吹风扇”,冷了开取暖器,渴了“喝”滴灌水……在每个造价达上百万的智能大棚内,这些有机蔬果享受着四季恒温、温暖湿润的生长环境。高斌告诉记者,生态果蔬的生长对温度尤其敏感。普通大棚空间小、温度难以控制,而智能大棚则弥补了这个缺陷。为了能使消费者吃到有小时候味道的天然果蔬,科技园引进了水凝纳米无土栽培技术,利用纳米膜完善果蔬成长机制,促使果蔬自动吸收、自然生长,并有效阻隔害虫、病毒、细菌对植株的侵害,让果蔬在最为环保、健康的环境中自然成长到最佳状态。经过五年潜心培育,产品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审核,被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今年6月,他们的番茄产品还顺利通过了SGS欧盟认证,即将开启走出国门,进军国际市场的崭新篇章。

    [更多详情]
  • 28 2020-06

    基地直供托稳群众“菜篮子”

    “老李,那个金针菇、杏鲍菇再整一车,老规矩啊!”6月23日,商丘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的商户朱展,忙与福建一菌菇种植基地的负责人在电话中商谈订购事宜。忙活了半天,他才得空与记者闲聊。 46岁的朱展在该市场经营蔬菜批发销售生意已有20余年,从一间小门面发展成为拥有3个冷库、经营面积1000多平方米的大商户。每天他都要与福建、江苏等地的蔬菜种植基地负责人通电话,了解农产品情况。 “咱这是‘买全国卖全国’,我平均一天销量约三四十吨,与全国很多蔬菜种植基地都有固定来往,基地直供,货源稳定,一年四季不断供。”朱展说。 拥有4000多平方米经营区的商户张爱建在一旁接过话茬:“我们的购货渠道都不是单一的,会根据季节的变化,从本地及其他省市的蔬菜种植基地收购不同品种的蔬菜。” 张爱建说,每天凌晨四五点是这里最忙的时候,进进出出的货车排满整个市场。现在运输方式多了,物流也畅通了。他在海南包了五六百亩地,种植反季节蔬菜和水果,从海南空运到商丘,菜还是新鲜的。 该市场是豫鲁苏皖四省交界处最大的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也是全国农产品价格的风向标,拥有商户五六千家。稳定的货源,畅通的物流,既确保了农产品总体储备量和供应量的充足,也有效平抑了市场价格。 “米袋子”“菜篮子”关乎国计,牵动民生。保证供给、稳定物价是确保群众基本生活的基础。疫情发生后,该市场不仅是商丘人民的“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还被国家确定为向全国疫情较重地区提供保障的重点联系市场。在进一步加强疫情防控的同时,该市场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打通农产品运输中的堵点、难点,组织商户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积极与本市及全国各地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对接,每天落实对接品种、对接数量、供货时间,并根据所需随时调运。 目前,该市场库存各类农产品数量充足。除每天可向北京供应50吨蔬菜外,平时存量就能满足本地群众生活需要,为确保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更多详情]
  • 28 2020-06

    河南平舆:荷花节火了乡村游

    端午荷满塘,小镇果飘香。6月25日,河南省驻马店市平舆县“荷塘月色•清凉一夏”第三届荷花节在平舆蓝天•芝麻小镇举行。此次荷花节也是响应河南省开展的“老家河南、清凉一夏”系列文旅活动在该县的落地实践。 蓝天•芝麻小镇是平舆县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以白芝麻为特色,形成了三产融合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生态体验农业,实现农业效益、农民收入、农村环境三提升。“荷花节”已连续成功举办两届,正是蓝天•芝麻小镇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推动乡村振兴而精心筹备的一场绿色生态旅游“盛宴”。 一轮超级大月亮照亮了千亩荷塘,荷花含苞待放,清新的泥土、淡淡的荷香伴着微风徐徐吹来。放眼望去,“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自是别有一番景象。荷花节第一天,迎来了诸多游客,采摘、拍照,美景让游客流连忘返,游人在赏花之余,还可以体验捉鱼、摸虾、烧烤的乐趣。 据了解,“荷花节”自6月25日开始,历时两个月时间,游客不仅可以欣赏美景,还可以参观农业高标准示范大田,到瓜果观光园、林果种植基地采摘,可以漫步芝麻老街、中国白芝麻文化博物馆了解芝麻文化,儿童室内外益智乐园、智能科技温室馆、小天天水上乐园是孩子们的乐园,芝麻大食堂生态餐厅、樱花梦谷民宿基地等乡村旅游项目让游客在游玩同时,还能品尝和体验休闲文化、美味佳肴等一道道特色各异的文化艺术大餐。 近年来,蓝天•芝麻小镇为游客打造赏花、踏青等特色鲜明的多元化旅游格局,通过“芝麻花节”“荷花节”“芍药花节”等节会活动的举办,参观的游客越来越多,乡村旅游愈来愈红火,不仅汇聚了人气,还提升了乡村旅游品位,带领当地群众搭上了乡村旅游的“幸福快车”。 蓝天•芝麻小镇是平舆县新兴的乡村旅游景区,已成功创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省文化产业特色村、全省乡村旅游特色村、全省休闲观光园区。成为平舆县乃至驻马店市乡村文旅产业发展的一面旗帜,也以其优美的环境、秀美的风光、优良的服务吸引众多游客纷至沓来。

    [更多详情]
  • 24 2020-06

    河南宝丰:月季种植助力乡村振兴

    6月22日,在河南省宝丰县李庄乡杨庄村,一位村民在大棚内修剪月季。 近年来,宝丰县李庄乡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以“支部+公司+农户”模式发展大棚高杆月季种植,带动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目前,该乡已发展大棚高杆月季种植12亩,月季种植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产业之一。

    [更多详情]
  • 24 2020-06

    河南夏种基本结束 累计播种秋作物1.17亿亩左右

    “三夏”大忙,抢收又抢种。6月23日,记者从省农业农村厅获悉,除部分地方大豆、杂粮和蔬菜正在陆续播种外,全省夏种基本结束,春播与夏播秋作物1.17亿亩左右,其中,粮食作物7600万亩、油料作物1900万亩、蔬菜瓜类1780万亩。 我省秋作物播种分春播和夏播,“三夏”以来,我省在组织好夏收的同时,各地农业农村部门动员农民抢抓农时开展夏种夏管,截至目前,全省夏种基本结束、夏管接续展开。全省累计播种秋作物1.17亿亩左右,其中,秋粮面积稳定在7600万亩左右;秋作物累计追肥2364万亩、化除3259万亩、查苗补种48万亩。 夏播期间,我省部分地方出现中到重度旱情。省政府下发紧急通知,启动抗旱Ⅳ级应急响应,广大干群全力抗旱抢种,全省累计抗旱浇灌4447万亩。6月8日以来,全省出现3次明显降雨过程,有效解除旱情,各地组织农民趁墒抢种,确保了应播尽播。 在抓好夏播的同时,我省组织各地及早开展夏管,按照“种子落地、管字上马”的要求,省农业农村厅抽调专家组建18个秋粮专家指导组,会同当地农技人员,指导农民及时落实补种、追肥等管理措施,做到早管精管细管。 下一步,我省将突出抓好重大病虫害监测防控,确保秋粮生产安全,夯实全年粮食丰收基础。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