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09 2020-06

    河南宝丰:油桃丰收枝头俏 果农林间乐弯腰

    “这里的桃子又脆又甜,果味儿纯正,今天进入采摘园我一口气都吃好几个了!”6月7日下午,正值周末,宝丰县商酒务镇张庄村益康农场内一片热闹景象,专程从县城前来采摘游玩的李女士笑着说。放眼望去,一个个红彤彤的油桃挤在葱茏的枝叶间压弯枝头,一派丰收景象,远远地就能闻到丝丝桃香,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品尝采摘,为果农带来了丰厚的收入。 “我们农场有100亩桃园,眼下正是油桃成熟时节,大家挑选的时候尽量选那些朝阳生长、颜色鲜红的,特别甜。如果感觉好吃的话,欢迎多多向朋友们介绍,血桃、黄桃一月左右也相继成熟了。”农场负责人李伟旗正一边热情地介绍优质桃子的挑选方法,一边不失时机的给顾客们宣传自己的农特产品。 由于油桃上市早、口感好,倍受消费者青睐。“今年油桃产量高,亩产达到万余斤了,每亩稳赚三四万块。”在农场长期务工的贫困户李银欣摘下一个又大又红的桃子递到笔者手中。 据了解,益康农场是由商酒务镇返乡人才李伟旗创建的,回乡后,他注册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创立品牌,流转土地600余亩,种植油桃、血桃、生姜、红薯等经济作物,带动了周边多个村的农户实现增收致富。 近年来,商酒务镇大力发展“一村一品”,挖掘各村特色,以精品水果种植带动休闲农业发展,引领乡村振兴,通过种植大户引领示范,吸引其他农户参与种植,共享技术,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并积极吸引乡土人才参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让不少百姓尝到了特色种植的甜头,加快了脱贫致富的步伐。

    [更多详情]
  • 09 2020-06

    武陟县“土专家”田间传技忙

    “再过几天,这些葡萄就可以套袋了,但是在套袋前要打一次杀菌剂以预防病菌入侵……”6月2日,武陟县木栾街道后牛村一处葡萄园里,“土专家”牛国新正向村民讲解葡萄后期管理知识。据了解,在武陟像牛国新一样的“土专家”还有许多,他们凭借积累多年的种植经验和学到的种植新技术,帮助村民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难题,带领群众一起走上致富路。

    [更多详情]
  • 09 2020-06

    河南杞县:麦收过后绿意浓 病虫防治保秋收

    “焦田寨的乡亲们,秋作物病虫害防治,除了我们常见的白粉虱、潜叶蝇及蓟马等多种害虫外,自去年以来,一种名为草地贪夜蛾的危险性害虫由境外传入我国,危害玉米、花生、高粱等农作物。”6月7日,杞县农业技术推广员、高级农艺师、县植保站站长王慧琴在杞县西寨乡焦田寨村利用村室大喇叭向村民讲解秋作物病虫害防治知识。据专家分析预测,随着夏季季风增强,暑期将有大量成虫对玉米等秋作物生产构成严重威胁,防控任务十分艰巨。为了做好草地贪夜蛾防控工作,严防草地贪夜蛾爆发成灾,请乡亲们准确识别草地贪夜蛾,进行有效防治。 截至6月7日,杞县96万亩小麦全部收割完毕,“三夏”期间,杞县农机局组织3900多台小麦联合收割机进行了抢收,同时组织了2480台玉米播种机、31000台拖拉机进行耕种,即稳住了群众的“粮仓”,又保证了秋作物及时播种。 走进豫东杞县这片充满“红色记忆的土地”,只见麦田里套种的各种秋作物与麦茬形成黄绿相间的田野美丽景观,各种秋作物幼苗迎着阳光,在微风的吹拂下嫩绿可爱,显现出勃勃生机。 为了保秋收,杞县成立了以科协和农业农村局农业专家23人组成的“防虫害、稳生产、保秋收”农业专家在线服务团,涉及种植、畜牧、果蔬等领域。通过网络和电话方式开展线上指导。各乡镇农业合作社、农技协的负责人、种田大户、技术能手等加入杞县农业专家在线服务团微信群。同时,杞县还把全县127名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高中级农艺师等农业专家,针对全县22个乡镇(社区和街道办事处)的599个村(社区)划分为11个农业技术推广区域站,他们顶着烈日深入田间地头,对全县秋作物开展农情调查,及时掌握苗情、墒情,及时传授病虫情防治信息,为秋作物的田间管理提供参考。 “草地贪夜蛾原发于美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2016年传入非洲并迅速在撒哈拉以南44个国家蔓延,2019年1月开始陆续传入我国及周边9个亚洲国家,2019年8月传入杞县。此虫在110C至300C适宜发生、繁殖力强,每只成虫产卵1500枚、取食作物种类多、迁飞扩散距离远、防控难度大,已在世界多个国家造成严重危害,非洲及亚洲部分区域玉米、甘蔗等作物减产20%至30%,重者毁种绝收。”杞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经师刘琳说。 “今天一大早王慧琴农艺师她们就来俺村宣传这个从外国飞来的病虫,就请王农艺师到我这块花生地里看看,你看这是给我这8亩地开的‘药方’。”杞县裴村店乡张庄村村民张广生晃着手中的“药方”念道,“当花生幼嫩心叶受害后,叶片变细长,皱缩不开,形成‘兔耳状’。防治方法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2%阿维菌素乳油1000倍液喷雾。” 杞县诚乘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在杞县沙沃乡尚庄村种植有机水果(苹果、桃)100多亩,由于是有机种植,整个生育期不实用化学农药和化肥,现在正处在果实生长期,害虫很猖獗。通过线上咨询,了解情况后,王慧琴、岑俊娟就相继免费给他安装太阳能杀虫灯12盏、虫情测报灯1台,害虫问题得到了解决,目前满园果树长势喜人,合作社负责人尚文棒逢人就夸是杞县植保站王站长和岑农艺师救了他的果园。 “为了加强虫情监测,杞县针对全县20个乡镇科学规划,分区建了20个虫情监测站,安装新一代现代光电数控技术、无线传输技术、互联网技术害虫自动监测及报警系统,可对虫害的发生进行分析和预测。智能虫情测报灯设有防雨百叶及大雨棚,内置虫雨分离功能,晴雨天均可工作,可实现无人监管。目前,安装的虫情监测灯可覆盖全县农作物进行虫情监测。”杞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张利民说。

    [更多详情]
  • 08 2020-06

    汝州:迷迭香助力乡村振兴

    在河南汝州市温泉镇邓禹村西南侧的原野里弥漫着浓郁的迷迭香香气,只见这些郁郁葱葱的绿植已经长到膝盖高了。6月3日上午,正在这里巡查的河南銮驾山迷迭香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员刘工,望着眼前长势喜人的绿植,乐呵呵地说道:“如果再有一场雨,这迷迭香就可以长到齐腰高了。” 迷迭香是一种耐旱常绿植物,每年6月开花,繁花似锦,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还可提炼精油,制作香料,属于高品质经济作物。温泉镇前期种植的3000亩迷迭香主要分布在该镇的邓禹、西唐、高水泉、榆树园等村,经过两年多的引进推广,种植技术逐步趋于成熟。 作为温泉镇的现代化旅游观光农业项目之一,迷迭香与以朱寨村香菇种植为依托的产业扶贫项目和以优质花生、大豆、莱菔子等为主的传统农业项目形成了温泉镇的三大产业项目。近年来,温泉镇围绕“三城三区”定位,形成三大产业项目,将现代化旅游观光农业项目纳入“温泉花海休闲旅游区”建设规划中,为温泉养生综合体提供休闲产业配套和景观配套,打造温泉城“三城三区”的“后花园”。 据河南銮驾山迷迭香农业科技公司负责人介绍,在种植迷迭香初步成功的基础上,将扩大种植到5000亩以上,同时在连圪垱村已种植600亩杭白菊,在发展特色农业经济的同时,带动乡村振兴。

    [更多详情]
  • 08 2020-06

    “淅有”农产品卖出“稀罕价”

    线上网红直播带货,线下引来农商企业纷纷下单,这两天,来自淅川县的杏李、小龙虾等农产品热销全国。6月6日至7日,在淅川县举行的“淅有山川”公用品牌推介活动上,一批主打绿色生态的特色农产品组成“自选超市”,收获了来自河南万邦物流公司、北京中益农信息科技公司等省内外客商的订单。据统计,该县此次共集中签约销售各类农产品1.04万吨,销售额6500万元。 “以前我们种的杏李卖不到远处,贱的时候一斤才卖几毛钱,现在挂上‘淅有山川’品牌,一斤收购价就2.5元,每亩效益不低于5000元。村里种植户每户每年能增收1万多元。”淅川县老城镇马沟村党支部书记石清杰给记者算了笔账。他说,如今不仅鲜果卖到了北上广,储存的杏李还能反季节销售,用杏李酿造的白兰地酒价格更高。 “通过‘线上消费+线下供货’模式销售扶贫农产品,不是新鲜事。但我们这次把不同类型的资源整合为统一公共区域品牌进行推介,是对以往松散型产销对接模式的突破,也有利于地方产品形成合力,增强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淅川县委书记卢捍卫告诉记者,近年来,淅川县坚守“保护水质,绿色发展”底线,把生态产业作为环境保护和脱贫致富的核心来抓,形成了包括软籽石榴、杏李、黄金梨、核桃等种植面积达38万亩的生态林果产业,并由此催生水果、水产、畜牧和中药材在内的农产品加工链条,“原生态、品质好”的淅川农副产品逐渐为人所知。 种得好,还要销得出、卖得火。在马蹬镇万亩杏李基地,亲口品尝了刚从枝头摘下的鲜果,河南万邦物流公司副董事长杨广川说:“这里优良的生长环境,加上朗朗上口的区域品牌,坚定了我们和‘淅有山川’长期合作的决心。”他表示。作为大宗农产品采购方,引进具备鲜明特色地域品牌的优质产品,有助于提高产品溢价、拓宽销售渠道,实现多方共赢。 据了解,目前“淅有山川”品牌平台涵盖食用菌类、林果类、养殖类、种植类、米面粮油类等五大类32个单品,成功对接入驻企业24个,所有产品实现“基地直供、检测准入、全程追溯”。 “随着生态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农产品公用品牌的建立推动了产业升级、农民增收,品牌打造将是我们今后在生态产品同质竞争中的破题点。”在淅川县举行的“淅有山川”品牌重点项目签约仪式上,卢捍卫表示,淅川生态产业将以此为契机,向全域全链条发展。

    [更多详情]
  • 08 2020-06

    奋战三夏 力夺丰收:农田里有了 24小时“侦察兵”

    芒种时节,正是给兼作套种的辣椒苗浇水施肥除草最忙碌的时候,6月7日,在位于临颍县三家店镇边刘村的1100亩高标准智慧辣椒种植基地内,却几乎看不到人,倒是田间矗立的一根根白柱子在太阳底下煞是耀眼。看着记者诧异的表情,基地负责人、河南益民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偌飞笑着说:“这一根根白柱子就是我的‘侦察兵’,辣椒缺不缺水、少不少肥,我不用到地里看就知道了。” 王偌飞口中的“侦察兵”,其实是插入土壤中的一排排水肥传感器。传感器每隔30分钟收集一次本 区域的土壤水肥数据,然后把数据上传到平台大数据中心,通过大数据分析判断,发出预警和操作建议。“你看6号、7号、10号地块土壤湿度低于20%,平台就发出预警提示浇水,今天早上4点多,水肥一体机收到指令后就开始自动浇灌了。” 为做到精准种地,王偌飞把这1100亩地分成若干个小地块,每个小地块有七八亩地,各有编号。走进王偌飞所说的6号、7号、10号地块,只见细密的水珠正顺着一根根滴管沁入辣椒苗的根部。 在这片“5G+智慧农业”的高标准农田里,不仅有一流的智能灌溉系统,还配有病虫害监测器、巡航无人机、植保无人机、田间气象站、墒情监测站等“硬核装备”,通过智能物联网,提供数据监测、指标分析、指令下达、田间管理等一系列农业生产服务。 “过去,老百姓种地靠经验,一个人一天只能管理好一两亩地,人工浇地的话一天最多能浇五六亩;现在种地靠技术靠数据,通过手机终端便可远程控制温度、湿度,精准开展水肥管理,一个人一天能轻松管好五六百亩。”王偌飞拿起手机一边演示一边告诉记者,打开“农易施”APP,可以看到地里所有的自动喷灌阀门列表,一个阀门控制着90根滴灌袋,可以浇8亩地,哪里旱了浇哪里,既不浪费,效率还高。 “现代农业科技和大数据在农田里碰撞,让种地变得更轻松、更科学、更智慧,开创了农业生产的新方式。”临颍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韩培锋说,“发展智慧农业,可以节省化肥农药30%、节水50%、节省人工50%以上,把很多农民从土地里解放出来。” 边刘村村民李玉玲就是智慧农业的直接受益者,她家的10亩辣椒地全部托管给了益民公司。“种辣椒是个精细活,三五天一浇水,一亩地不算人工一年也得投入千把块钱。现在一亩地我一年只交550块钱,浇水施肥打药等全由公司负责,辣椒成熟后公司负责收购,价格比市场价高5%。”除此之外,她还在园区务工,每月另拿一份务工收入。 截至目前,临颍县共在近7000亩的标准农田里,建设5G智慧数字农业种植区,通过在田间植入5G智能土壤传感器和气象检测仪等设备,推进全天候物联网土地墒情监测、智能水肥药一体化灌溉等新技术示范应用,亩均效益提升15%以上。 “通过高科技种出来的辣椒,不仅产量高,品质也好。”王偌飞说,公司已与“老干妈”签订协议,按照“老干妈”对辣椒的品质要求开展订单化种植,同时加紧搜集整理辣椒行距、株距、高度等基础数据,与洛阳一拖合作研发多功能智能辣椒直播机、收割机等精准化农机,努力让农业的“金扁担”越来越结实。

    [更多详情]
  • 08 2020-06

    河南省麦收已过九成

    记者6月7日从省农业机械技术中心获悉,截至当天17时,我省已收获小麦8209万亩(占全省小麦种植面积的96%),当日共投入小麦联合收割机6万台。 目前,周口、许昌、商丘等地麦收已基本结束,开封已收获小麦364万亩(占种植面积的97%)、洛阳已收获小麦338万亩(占种植面积的94%)、新乡已收获小麦513万亩(占种植面积的97%)、焦作已收获小麦227万亩(占种植面积的89%)、鹤壁已收获小麦92万亩(占种植面积的65%),三门峡已收获小麦71万亩(占种植面积的63%)、濮阳已收获小麦235万亩(占种植面积的66%)、安阳已收获小麦160万亩(占种植面积的61%),长垣麦收基本结束、济源已收获小麦29万亩(占种植面积的87%)、滑县已收获小麦137万亩(占种植面积的76%)。

    [更多详情]
  • 08 2020-06

    驻马店:留庄富硒香米姐 妙手绘制稻田画

    盛夏时节,走进确山县留庄镇三宗寺村,由黑色、黄色、紫色、红色、绿色等彩色稻种植的400亩“彩色稻田”已展现出以稻田文化为主题的创意画卷,在阳光的照耀下五彩斑斓,格外美丽 。 据河南禾盛生态农业公司总经理王建东介绍,公司育秧基地200亩,正处于有着“中原漓江”之称的薄山湖水库南干渠主灌溉区。留庄大米是留庄镇的特产,这里的土壤肥沃,富含硒、锌等微量元素,用薄山湖水灌溉,加之近年来推广应用了无公害种植技术和优良品种,而远近闻名。依托留庄镇十万亩高据了解,王建东流转周边土地近千亩,采取高效优质的“泥质法”育秧,生态种植出富硒、富锌大米,口感软儒香甜,创出了“禾嘉留庄大米”绿色品牌,远销上海、广州、苏州等各大城市,带领周边上百农户脱贫持续增收。 近几年,善于不断学习的王建东又取得“真经”:稻田里育出五彩秧。王建东的妻子、号称“”留庄富硒香米姐”的杨全枝,带领一批民间艺人,专门在稻田里“种”画。“八仙过海”“功夫熊猫”等一大批栩栩如生的稻田画,每年都吸引数十万名国内外游客前来观赏。 “你看,今年的稻田画又出新景!”杨全枝边在手机上绘制稻田画样图边介绍。她说,这些不同色彩的秧苗,就是稻田画的不同颜料。“先在电脑或手机上绘出样图,再按照观光塔的视角变异,按比例放大到稻田里,填充不同色彩的秧苗,长起来后,就成稻田画了。”杨全枝自豪地说。近年来,留庄镇围绕乡村振兴,大力发展突显乡土特色的生态农业,并带动特色乡村旅游,通过打造“彩色稻田”景观主推留庄镇稻田公园的特色名片。

    [更多详情]
  • 05 2020-06

    汝州:西瓜变“甜”集体经济

    6月2日上午,在汝州市温泉镇丁庄村西侧的农田里,30亩西瓜苗为大地点缀上一片喜人的新绿,一株株瓜苗已伸展出一尺来长的秧子,10余名村民蹲下身子有说有笑地给西瓜秧压枝。“在这干活一天50块钱,中午回家吃饭,可不赖!”贫困户李军周擦着脸上的汗水笑着说。 “乡村振兴离不开集体经济的支撑,我们种植的这30亩西瓜是先做个试点,等成功了再逐步扩大种植规模,壮大集体经济。”丁庄村党支部书记朱水彬说,在温泉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该村“两委”会成员先后考察了樱桃种植、西瓜种植等项目,因丁庄村土地平整,水利灌溉条件优越,因此决定发展优质西瓜种植。 为了确保试点种植取得良好收益,村里从汝州市纸坊镇引进优质的“杨丰”西瓜苗,并聘请当地种植能手作技术顾问,实地指导田间管理。今年5月初,30亩优质西瓜苗种完后,村“两委”成员排出专班,每天由一名村“两委”成员蹲守田间地头,做好田间管理的协调服务工作。为了带动村民们尤其是贫困户、低保户等增收,西瓜试点基地优先招募贫困户、低保户务工,平均每天有二十多人参与除草、压枝、施肥。 “现在每亩地栽种600株苗,每株只保留一个西瓜,一个多月后西瓜可以长到13斤左右,这样初步预计一亩地的收益在5000元以上,能够有效带动村民增收。”朱水彬满怀信心地说道。

    [更多详情]
  • 05 2020-06

    邱志民:艾草种植点“燃”致富希望

    “这是我们生产的野生手工艾条、艾草精油皂、艾草足浴包、艾茶……”登封市大金店镇崔坪村返乡大学生邱志民谈起自己加工的艾草产品时如数家珍。“我们的艾产品已经远销湖北、上海、广东、江苏等省市,稳定合作客户300多家,疫情期间更是被带出国门,每年稳定产值100多万元。” 邱志民是崔坪村返乡创业大学生中的一员,2012年从湖北中医药大学针推专业毕业后,在外地从事中医艾草产业发展工作。2016年,郑州市纪委驻崔坪村扶贫工作队邀请他回村创业,经过考察,他辞去之前的工作,回村成立了登封市中艾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和益农本草种植专业合作社,从事艾草的种植、加工与销售和艾绒的研发。 事业起步时,邱志民在艾草种植、销售上遇到不少问题,驻村工作队和村里积极想办法,帮忙协调,政策上也给予了很多支持,问题都一一解决。“如今我们的合作社已经逐步走向正规,现在能帮村里人实现就业,也算为家乡做点贡献。”邱志民说。 目前,益农本草合作社共吸纳该村12户贫困户种植艾草30多亩。不管是种植艾草还是在合作社炒制艾茶、制作艾具,群众不出家门就能有活干、挣到钱。 坐落于莲花山下的崔坪村,原属于省级贫困村,耕地少,山地多,农作物靠天收,产量上不去,村里又闲置了大量劳动力,发展无产业,增收无门路。 2015年8月,郑州市纪委对崔坪村进行定点帮扶,驻村第一书记徐红炜和村“两委”干部带领群众,相继成立了石磨面及农产品加工公司,还吸引外来资金成立乡村旅游开发公司。一系列举措带动了崔坪村产业发展,通过两年的努力,崔坪村83户29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在2017年实现了全面脱贫。 为积极探索乡村发展长效模式,驻村工作队和村党支部将集体流转的土地进行绿化,为乡村旅游提升档次。通过建设生态农村、美丽乡村,吸引人才返乡创业。目前,村里已有2名大学本科生回村服务,7名外出务工人员回村创业。他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领着群众干、帮助群众赚,为崔坪村发展带来了新生力量。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