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26 2020-05

    丰产难丰收 中牟大蒜如何“突围”

    每年4月底到5月初,是大蒜丰收的季节。但从目前市场的反响来看,今年蒜市价格不尽如人意,一度低至几毛的价格让不少蒜农叫苦不迭。 享有“瓜蒜之乡”美誉的中牟县,如何在大蒜丰收、价格低廉的“怪圈”中“突围”?如何帮助蒜农实现丰产丰收?记者日前走进中牟县进行了实地探访。 现状 蒜农“算细账”眉头难展 在中刁路上韩寺镇界马村口,38岁的马县军满头大汗,不停地搬着一袋袋几十斤的大蒜过筛。问及大蒜的收成和价格,他直摇头:“产量是中,但价格不中,算算亏到本里去了……” 随后,马县军按照一亩地从种到收的大致流程给记者算了一笔细账:蒜种1400元,粪200元,化肥300元,犁地60元,薄膜加除草剂100元,雇人种蒜、掏蒜500元,浇地一年五次150元,冲肥料200元,雇人出蒜800元。 马县军解释说:“去年这个时候,鲜蒜一斤一块八九,如今干蒜才一块一二,就这还没人收,一亩干蒜顶多2500斤,按一块二,才3000元……” 过去,收购大蒜的大卡车排起长龙,有的蒜商直接在路边就装车了;如今却是难觅踪影的冷清景象。 数据 早熟大蒜总体价格不到上年一半 中牟县农委提供的数据显示,早熟大蒜主要分布在韩寺镇、官渡镇、姚家镇和刁家乡,晚熟大蒜在全县均有分布。2019年全县大蒜播种面积30.15万亩,总产量38.99万吨。其中,早熟大蒜10万亩左右,占比33%,早熟大蒜平均亩产鲜蒜1943公斤。2020年大蒜播种面积31.4万亩。其中早熟大蒜6万亩左右,占比19.1%。 2019年,中牟县早熟大蒜价格总体稳定,约在每公斤3.5元左右,主要销往山东、云南、河南周边及万邦市场。 2020年早熟大蒜总体价格不到上年的50%,截至目前销售鲜蒜价格每公斤1.6元左右,主要销往东北、河北、山东、成都、新疆等地。 蒜商 价格走势不明收购积极性不高 “蒜商受库存影响,对大蒜价格趋势判断不明,收购积极性不高,部分蒜农由于价格较低不愿销售,收获到家晾晒干蒜再择机销售。”中牟县农委农业生产科科长弓增志向记者提供一组数据:全县有冷库147家,总库容48万吨,其中近一半库容存大蒜,2019年5月大蒜库存1万吨左右,去年入库价格每吨7000多元。今年全县同期陈蒜库存大约4万吨,出库价格才每吨2000多元,库存量是去年同期的4倍,但价格不到去年的30%。 中牟县冷藏协会会长刘绍臣告诉记者,中牟的冷库并不是仅供中牟蒜商所用,还承接周边开封县、杞县、尉氏县、原阳市甚至焦作一些地方的大蒜库存。现在基本没有空余的冷库了。 原因 多重因素叠加 导致价格暴跌 大蒜价格狂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对此,中牟县农委主任乔松伟进行了分析,给出“三大原因”。 疫情影响。由于每年大蒜的价格高峰期主要集中在春节过后新蒜未上市前,常年出口外销量占总产量的20%~30%,但今年受疫情影响,出口基本停滞,加上交通停滞、餐饮业停业、学校停学,导致内销萎缩,本地库存大蒜销量大减。 库存增加。由于今年陈蒜库存较大(是去年同期的4倍以上),陈蒜还没全部出库,加上新蒜上市,陈蒜对新蒜价格冲击加大,价格下跌,蒜商收购积极性不高。 产量增加。由于今年没有长时间的低温、连续阴雨雪天气,适宜大蒜生长,全国大蒜面积比去年增长近20%,产量比去年预计增长20%左右。 对于下一步的价格走势,中牟县农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晚熟大蒜即将成熟上市。今年晚熟大蒜比去年亩产量有所增产,种植面积有所扩大,大蒜总产量会比往年相应增加近20%,预计未来大蒜销售价格上涨空间不大,可能会出现继续下跌趋势。 对策 全方位保障销售顺畅 根据今年种植面积、收获产量、库存情况、当前市场行情,中牟县正在实施一系列举措进行应对。 根据省扶贫基金会牵线搭桥,电商平台“拼多多”为中牟县设立了100万元大蒜补贴专项资金,制定了2020年大蒜补贴方案,对全县建档立卡户中有种植大蒜的贫困户每亩补贴440元。全县种植大蒜的贫困户528户,约2154亩,补贴资金94.7万元。县扶贫办还制定了消费扶贫实施方案,按照“四进”对接承销、帮扶企业带销、电子商务营销、帮扶单位助销等多渠道的销售模式,打开贫困村贫困户农产品流通的渠道。5月1日至5月15日,县直部门和带贫企业采购贫困村贫困户农产品9.4万元,其中采购贫困村农产品5666元、采购贫困户大蒜8.9万元,目前该活动仍在进行。 “我们通过商务部门和供销社扩大销售渠道,进行贸易洽谈,力争大蒜外贸出口订单,确保大蒜正常流通销售。开展农超对接和购买‘爱心蒜’等公益活动,减少流通环节,从地头到餐桌一站式采购。利用万邦批发市场对外销售平台,发布销售信息,广结大蒜经销商,促进大蒜销售。充分利用抖音、淘宝、拼多多等自媒体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线上渠道,将大蒜等农产品搬进网络,带入直播间,为农产品拓宽销售渠道。同时教会村民直播卖货的技术,连接起城市和乡村、线上和线下。”乔松伟告诉记者,从几次直播县、镇领导带货的销售数据来看,效果显著,下一步将鼓励大蒜经纪人广泛联系新老客商,促进大蒜销售。 建议 提高附加值 增强抵御风险能力 “长期以来,中牟县大蒜生产方式较为粗放,精深加工企业不多,附加值不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足。中牟县要根据自身实际,针对大蒜深加工出台优惠配套政策,引进高质量的深加工企业,消化过剩大蒜产能,拉伸产业链条,增加大蒜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河南农业大学教授、河南省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李胜利给出“药方”。他建议,中牟县应建立健全产业发展预警机制,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绿色标准化生产;加大农业保险推行力度,提高农户抗风险能力;完善专业市场规划与建设,为省会郑州“菜篮子”安全提供坚强保障。 中牟县要发挥政府的调节作用,制订扶持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的优惠政策,每年对带动能力强、示范效应好的持续进行扶持,帮助解决营销环境,改善生产条件。引导群众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示范作用,种植适应供给侧改革要求的特色绿色品种,走降低产量、提高品质、统一品牌、生态友好、可持续发展的都市型生态农业之路。

    [更多详情]
  • 26 2020-05

    遍地黄花 满地金

    5月24日,村民在龙港湾黄花菜种植基地采摘黄花菜。近年来,夏邑县龙港湾农业发展公司采取“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种植的3500亩黄花菜进入采摘期,带动27家农业专业合作社、1000多农户增收致富。

    [更多详情]
  • 26 2020-05

    全国夏粮陆续开镰 长势好于常年

    夏粮是全年粮食第一季,产量占全年粮食的20%多。眼下,主产区夏粮陆续进入成熟期,由南向北相继开镰收获。 作为最早成熟的麦区,西南麦区收获已全面展开。在四川绵阳,一场小麦测产正在进行。 听说自家的小麦每亩打出了729.8公斤的高产量,老庄稼把式强道周对科技种地彻底服气了。强道周家的地块都在丘陵山坡上,去年秋种,他试着种下了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主推的新品种,没想到大不一样。 为保粮食安全,今年,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93个专家团队按产业链合理布局,从种到收全面提升小麦生产能力。 目前,长江中下游和黄淮麦区小麦逐渐黄熟。5月25日上午,在河南省新蔡县的千亩高标准农田里,联合收割机正在作业,标志着当地夏收正式开始,中原地区进入三夏时节。今年河南省小麦面积继续保持在8550万亩以上,三夏期间将投入超过410万台农机,确保小麦机收率稳定在98%以上。 最新农情调度显示,今年,主产区小麦长势好于常年,亩穗数、穗粒数和预期千粒重总体不错。随着气温升高,全国夏粮收获即将大面积展开。

    [更多详情]
  • 25 2020-05

    2020年农机购置补贴工作全面启动

    记者从5月21日召开的示范区2020年“三夏”农机暨购置补贴工作会上了解到,今年济源农机购置补贴工作全面启动,共计安排补贴资金499.3万元,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继续覆盖济源所有镇(街道),补贴对象为从事农业生产的个人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补贴机具种类执行省定农机购置补贴范围内的14大类34个小类77个品目,实行自主购机、定额补贴、先购后补、市级结算、直补到卡(户)。 会议明确指出,2020年对购置符合条件的机具实行应补尽补,实行省定补贴范围内机具敞开补贴,补贴资金按申请先后顺序予以办理,优先保证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所需机具和深松整地、免耕播种、高效植保、节水灌溉、高效施肥、秸秆还田离田、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残膜回收等支持农业绿色发展机具的补贴需要。

    [更多详情]
  • 25 2020-05

    鲁山县:种植蓝莓 助农增收

    5月24日,村民在田间对蓝莓幼苗进行管护。 鲁山县库区乡栗村为建档立卡贫困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83户342人,已脱贫78户328人。为了帮助贫困户早日走上致富路,该村于2018年8月开始建设蓝莓种植基地,建设大棚35个,并积极探索蓝莓发展与村集体经济发展和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以及到种植基地除草、浇水、采摘等多种方式增加收入。

    [更多详情]
  • 25 2020-05

    卢氏县:大力发展土蜂养殖产业

    5月24日,卢氏县潘河乡冠云村青山叠翠,蜂农们正忙着收割新鲜蜂蜜。 当地群众依托大山深处生态优良、蜜源充沛的优势,大力发展土蜂养殖产业,全村养殖土蜂300余箱,年产值20余万元。

    [更多详情]
  • 25 2020-05

    郏县:红薯种出“金疙瘩”淀粉产出“致富丝”

    5月23日,郏县白庙乡增会家庭农场万亩红薯育苗示范基地里,像往日一样一片忙碌景象:拔红薯苗、扎捆、切根,前来购买红薯苗的农民一拨接着一拨。 “我这个育苗基地共有16座大棚,93个小拱棚,培育有商薯、烟薯25(蜜薯)、小香薯、徐薯32、浙薯75、普薯32等十多个品种的种苗,可供万亩以上土地栽种,目前已卖出2000多万棵。有二三十人在此务工,今年已发放工资30余万元。”增会家庭农场负责人冯增会说。 今年49岁的冯增会被誉为“红薯哥”和“红薯大王”,他除了培育红薯苗外,还自己种植400多亩多个品种的红薯。收获季节,他除了现场销售外,还将大量红薯储存在大型地窖内,适时销售,同时还磨粉子下粉条,收益可观。 “这些年农户种植的红薯品种退化,商品性差,尽管产量很高,但售价较低,一家一户种几亩挣不了几个钱。我同河南科技大学合作,引进的都是当下最优质、商品性好的红薯品种,每斤批发价都在0.8元以上,高的可达2元以上,农户仅靠卖红薯每亩至少增收1000元以上。”冯增会说,在郏县,仅白庙乡就种植红薯8000多亩,占全乡土地面积的五分之一以上。 冯增会每年为农户提供可供万亩以上土地栽种的红薯苗,排除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每年可使农户增收上千万元。 进入白庙乡宁庄村,一座十分壮观的高大厂房映入眼帘。这是宁庄村对口扶贫单位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帘子布公司投资援建的红薯深加工企业——平顶山众鑫一家亲薯业有限公司。 宁庄村地处山区,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全村213户715人,其中贫困户42户167人,是省级贫困村。如今,在县乡多年的帮扶下以及帘子布公司的扶持下,宁庄村靠种植红薯和发展畜牧养殖,让村里旧貌换新颜:柏油路修到了村里,建起了数千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和小游园,石头铺设、垒砌的步道和墙体十分别致…… 宁庄村以前就有种红薯和畜牧养殖的传统,所产红薯淀粉含量高,但收获季节要么很便宜地把红薯卖掉,要么自家做成粉条卖,村民搞养殖也是小打小闹,一直摆脱不了贫困。2018年5月,帘子布公司结对帮扶宁庄村后,针对宁庄村实际,帘子布公司派驻宁庄村第一书记李俊与乡党委、乡政府和村“两委”共同谋划发展出路,提出上马加工厂对红薯进行深加工,利用红薯秧和红薯深加工的副产品发展畜牧养殖业的工作思路。 2018年10月,经过充分考察,由帘子布公司投资376万元,建成了红薯深加工全自动生产线一期项目,安排二三十名宁庄村村民就业,其中优先安排了十多名贫困村民。“加工厂建成前,村民种的红薯一斤只能卖0.35元左右。建厂后,我们及周边村产的红薯每斤卖到0.41元~0.42元。可不要小看这六七分钱,一亩地就增收350元以上。去年全村红薯种植面积达600多亩,仅卖红薯一项就增收20多万元。”宁庄村党支部书记叶建军说。 红薯种植面积的扩大,也为牛、羊提供了充足的冬季饲料,带动了该村养殖业的发展,目前该村有五六十户村民从事红牛和羊养殖,牛存栏200多头,羊存栏近2000只。靠发展产业和深加工企业带动,全村除1户贫困户需政策兜底外,其他贫困户已全部脱贫,宁庄村也甩掉了省级贫困村的帽子。

    [更多详情]
  • 25 2020-05

    平顶山湛河区:“新型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生力军

    5月24日上午,平顶山市湛河区北渡街道汴城村的一处葡萄采摘园内热闹异常,一群来自市区的游客正在负责人魏耀辉的介绍下逐棚参观,不时啧啧称赞。 现年47岁的魏耀辉是汴城村村民,4年前,他流转土地50亩,引种了8个口感各异的葡萄品种,建成葡萄大棚16座。在湛河区农业部门的指导下,他认真钻研种植技术,严格按照无公害种植标准进行管理。经过精心培育,葡萄今年已全部进入盛果期。 虽然当前葡萄还只有豆子大小,但魏耀辉已开始着手通过微信朋友圈、抖音直播等渠道,提前招揽生意,引来了不少前来参观和预定的市民。 像魏耀辉这样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被湛河区农业部门称之为“新型农民”。据统计,截至目前,该区已有500余名这样的新型农民,他们在个人致富的同时,带动周边一大批群众走上了创业致富路,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近年来,湛河区把人才战略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主要抓手,紧紧围绕近郊区位优势,以推动农业综合发展为方向,多渠道培育新型农民,帮助他们找准致富项目,做强特色产业,有点带面,带动更多的农民走上创业致富路,使辖区农业经营结构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为有效引导辖区农民转型新型农民,湛河区通过逐村排查,选定了一批有一定文化程度和农业种植经验的农民作为培训对象,通过网络培训、聘请专家入村授课、到田间地头实地指导等形式,全面提升农业经营的理论功底和实践技术。对于一些新成立的农业合作社,该区专门指定技术人员担任技术顾问,长期派驻到生产一线,随时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 该区河滨街道潘庄村原先有80余户村民种植了300余亩桃子,但由于技术不成熟,桃子口感不好,行情一直上不去。后来在该区农技专家的指导下,改良土壤结构,改变施肥模式。该区还通过举办“潘桃节”,提升桃子知名度,通过农超对接,帮桃农打开了销路。如今,潘庄村桃子种植面积提升到了600余亩,桃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发家致富的主渠道。 为鼓励农民敢于创业,湛河区采取“扶上马、送一程”的帮扶策略,结合各地实际,帮农民选准项目,协助进行土地流转,对各种手续办理开通绿色通道,提供一条龙服务。对于达到一定规模的合作社,该区主动提供一定额度的补贴资金或小额贷款,并帮他们牵线搭桥,打通销售渠道,助他们早日度过创业难关,实现盈利。 据统计,三年来,该区为辖区农民创业者提供各类补贴资金 150余万元、小额创业贷款900余万元,有力加速了传统农民向“职业农民”的转变。

    [更多详情]
  • 22 2020-05

    河南太康:青菜脱水瘪起来 农民腰包鼓起来

    “一把青菜变成一捧干菜,带动群众种了菜,甚至菜叶和副产品也换成了钱,村里的留守妇女和老头老太太也有了事做,一天下来手头快的能挣一百五六,少的也能挣个六七十块。”5月21日,在河南省太康县王集乡银河盛脱水食品有限公司, 王集乡政府乡长应建辉扳着手指头算了一笔经济帐和社会帐: “如今村里闲喷的少了,无事生非的也不见了,种菜大户和菜农忙的更不必说了,可以说实现了青菜脱水瘪起来,农民腰包鼓起来,贫困群众富起来,婆媳关系好起来。” 河盛脱水食品有限公司位于王集乡产业园区,是一家致力于脱水果蔬及农产品加工、贮藏与销售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化企业,是太康县政府、王集乡政府重点支持的“脱水蔬菜扶贫车间”。 五十岁的公司总经理吴侠是太康县人,早年在甘肃天水种过蔬菜,贩运蔬菜,对蔬菜行业的冰与火有着深刻的理解,过山车一样的菜价是那么的惊心动魄,让无数人流泪,夜不能安。当看到菜农忍痛把新鲜的蔬菜倒进沟里或者毁在田里,农民出身的吴侠一直在思考,怎么来化解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种菜难、卖菜苦呢。 一次在给天水一家蔬菜脱水烘干外企送货时,看到他们生产的脱水蔬菜销往欧美、中东和非洲国家,吴侠脑海里一直在思考,太康老家是一个农业大县人口大县而且土地肥沃适合蔬菜生长,如果办一个蔬菜脱水工厂,帮助家乡父老通过种菜和务工实现脱贫致富,也能实现荒废地和房前屋后零星土地充分利用。 2016年,吴侠经多方考察后决定返乡创业。他的思路和王集乡党委、政府的思路不谋而合,乡党委的大力支持坚定了吴侠的信心和决心。拥有标准化工业生产厂房3000平方米,冷冻库300平方米,年可储存冷冻产品1000余吨,恒温库1200平方米,年可储存各种果品、蔬菜近3000吨的公司顺利建成。 2017年,公司引进国内先进的热风干燥(AD)技术设备,开始加工脱水果蔬系列食品。生产的脱水油菜苔、脱水槐花、脱水四季豆、脱水土豆、脱水黄瓜、脱水苦瓜、脱水西蓝花等,销往全国各大城市批发市场,成为各大饭店的抢手货。 “ 自有蔬菜种植基地、加盟定单收购、随机收购市场富余蔬菜,三措并举保障原料来源。”吴侠告诉记者。 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公司在王集乡5个行政村建立蔬菜种植基地2000余亩,种植600亩万年青,400亩长豆角,400亩大葱,400亩卷心菜和200亩莴笋。 积极培育和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与蔬菜专业合作社、贫困户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企业生产高峰用工量大,有效带动了周边蔬菜种植面积和农民通过务工提高收入,带动了全县七十多个行政村种植蔬菜上万亩,吸纳200多人务工,其中贫困户127户,月收入2500元以上。 眼下,公司正在申请ISO22000体系认证、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备案登记及外贸自营出口权。产品不久即可销往欧美、澳大利亚、日本和韩国等发达国家,漂洋过海挣外汇啦。

    [更多详情]
  • 22 2020-05

    河南宝丰:发展莲藕种植 百亩闲置土地变身“聚宝池”

    随着高压水枪冲走塘底的淤泥,一根根白白胖胖的莲藕露出了真容……近日,在宝丰县杨庄镇同岭村的莲藕基地内,工人们在忙着采挖莲藕。 今年55岁的挖藕师傅张全生,有着十几年的丰富经验。在满是莲藕的莲塘里,他将手中的水枪使用得出神入化。“采莲藕可是个技术活儿,你看这水枪多厉害,控制不好,不是芽断了,就是藕折了。芽断了,就不能当种了;藕折了,里面容易进淤泥,吃的时候不好清洗……”虽然热汗淋漓、一身泥泞,但张全生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随着工人的忙碌,一根根1米多长的莲藕装满了莲塘旁的大盆。“我一天的工资是500元,比出去打工强多了。”张全生说。 “这一片近百亩的莲塘原来都是闲置土地,现在属村集体所有。”该村党支部书记张富印介绍说。 同岭村地处豫西平原西南边缘,伏牛山系外方山东麓余脉笔山峰巅之东约2公里丘陵上,昭平台一分干渠、红旗渡槽穿境而过,地理位置优越,发展莲藕种植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据张富印介绍,此前,由于村里的年轻人多数外出务工,土地被闲置下来,杂草丛生。2016年,为改变现状,在村两委的组织引导下,该村成立仝仁农业观光园有限公司,村民自愿入股,村两委通过“4+2”工作法把集体的资产以股份的形式入股到公司。 有了充足的资金来源,村里以每亩1000元的价格流转闲置土地,充分利用昭平台水库干渠的水利资源,盘活闲置土地,共开挖建成19个莲池,种植菜莲55亩,籽莲30多亩,套养各种鱼类、小龙虾等。莲籽亩产90公斤、年产量2700多公斤,莲藕亩产2000公斤,年产10多万公斤,并且销路畅通,年利润丰厚可观。 该莲藕基地日常管护需要30人左右,遇上采莲、采籽旺季可提供100多个用工岗位,解决了本村的剩余劳动力问题,还带动了两户贫困群众,实现了村民增收、村集体受益。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