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17 2020-01

    崔海山:一年四季瓜果香双手“种”出好日子

    近日,沈丘县留福镇曹桥行政村张营自然村草莓园热闹起来了。红彤彤的草莓吸引了众多游人前来采摘、玩自拍。 “草莓园占地5亩,刚刚进入盛果期,品种为‘宁玉’,抗病能力强、早熟、果大、色相好、耐储运,加之味道鲜美,颇受消费者喜爱。”草莓园主人崔海山告诉记者。 今年45岁的崔海山原是一名返乡农民工,2016年返乡后流转土地60亩,成立了西瓜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早熟西瓜,当年纯收入20万元,从此改变了家庭状况,“种”出了幸福的好日子。 去年年初,崔海山对种植结构进行了适当调整。春季种了10亩早熟西瓜、40亩葡萄、10亩桃树,光西瓜收入了8万多元。 “在家种地收入,比在外打工东奔西跑的强多了。”崔海山的妻子范翠兰说。 在崔海山的葡萄园里,从洛阳聘请的果树农技师张秀梅正在剪枝,她介绍说:“葡萄品种为‘阳光玫瑰’和‘夏日阳光’,明年葡萄和桃树即可挂果,虽然还不到盛果期,预计每亩收入4000元左右。进入盛果期后,每亩收入不会低于8000元。” “新年新气象,新的一年,我要让自己的种植基地一年四季瓜果香,双手‘种’出好日子!”崔海山信心满满地说。

    [更多详情]
  • 17 2020-01

    修武:小鹌鹑孵出致富“金蛋蛋”

    “这是俺村产的鹌鹑蛋,全部是绿色农产品,好吃不贵哦!”1月10日下午,在修武县消费扶贫点,县委宣传部驻王屯乡习村第一书记范佳佳手里拿着一提装好的鹌鹑蛋,正在向过往路人推销。 “范书记不仅帮俺联系买家,还亲自帮忙送货,这下俺的鹌鹑蛋不愁卖喽。”村民付小战高兴地说。 付小战今年57岁,他的妻子患股骨头坏死,丧失了劳动能力,每月吃药看病都要花费1000多元。2016年被确立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经过多方了解和前期拜师之后,他选准了鹌鹑养殖这个产业。说干就干。付小战东拼西凑了几万块钱,将自家闲置的屋子改造成鹌鹑房,养殖了5000多只鹌鹑。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正当付小战信心满满地计划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时,一场禽流感突然袭来,他的5000多只鹌鹑“全军覆没”,经济损失3万多元。 看着空空的栏舍,想起自己的努力一夜之间化为乌有,付小战很不甘心,痛定思痛之后,他决定“东山再起”。但重新购置鹌鹑苗需要资金,以他的条件很难在银行申请到贷款。正当付小战一筹莫展之际,范佳佳主动找上门,积极与县农商行联系对接,帮助付小战申请到了6万元的无息贷款。 有了政府的帮扶措施作后盾,付小战的鹌鹑养殖更有底气了。吸取了之前的教训,他时刻注意着栏舍内的温度、通风、光照、湿度是否正常,并定期做好防疫。目前,付小战已养了8000多只鹌鹑,每天可收获90公斤左右的鹌鹑蛋。为拓宽销售渠道,范佳佳又联系城区多家副食商店和公司与付小战签订了收购协议,鹌鹑蛋从产下到销售出去不超过2天。 如今的付小战不仅成功实现“脱贫摘帽”,而且2019年收入达到8万多元,家中新添了全自动洗衣机和电动三轮车,所欠的外债也基本还清。 “在增强贫困户‘造血能力’的同时,发动社会力量采购贫困户的农产品,这种‘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的新型扶贫模式,不仅把乡村的美味送上了城里人的餐桌,更让贫困户通过自己的劳作,有保障、有尊严地得到了真金白银的实惠,打通了‘产业扶贫’的最后一公里,确保了扶贫成效看得见、摸得着。”范佳佳表示。

    [更多详情]
  • 17 2020-01

    河南:筑牢“三农”压舱石 全面建成小康

    2020年是决战决胜全面小康之年,作为全国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大省,河南省将扛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不动摇,坚定不移筑牢“三农”压舱石,和全国人民一道圆梦全面小康。河南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1月16日,在郑州召开的省委农村工作会议聚焦如期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和补上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短板两大重点工作任务,为2020年“三农”工作勾画路线图,吹响冲锋号。 确保全面小康成色——举全省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脱贫是全面小康的重中之重,是今年必须完成的硬任务。河南省未脱贫人口还有35万人,剩下的都是贫中之贫、坚中之坚;52个未脱贫村中,深度贫困村达35个,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脱贫攻坚任务十分繁重。 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会议指出,要举全省之力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全面完成,以更大力度、更精准举措攻城拔寨,不折不扣完成剩余脱贫任务。对未脱贫人口超过5000人的20个重点县市,组织精锐力量帮扶,进行挂牌督战,确保逐一销号。 要切实提高脱贫质量,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严把贫困退出关,多措并举抓好产业扶贫和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及时做好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帮扶,探索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 今年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扶贫工作将从集中攻坚转向常态化帮扶。要及时研究接续推进减贫工作,选择率先摘帽、目前已经稳定脱贫的县开展试点探索,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 筑牢乡村振兴基础——补上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短板 对标全面小康目标,河南省“三农”领域还有不少短板需要补上。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切的问题、最基本的需求、最急需的短板问题,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着力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农民增收、生态环境等方面下功夫。 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不够完善是全面小康最直观的“落差”。今年,河南省将重点抓好农村交通运输、农田水利、农村饮水、乡村物流、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从少到多、从有到优的转变。加快推动公共服务下乡,2020年基本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达到省定标准,实现农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进一步提升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2018年全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31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20年,河南省将多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会议提出将从三个方面补短板。一是做好乡村规划编制实施工作,统筹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有序推进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到年底实现有条件的村庄应编尽编。二是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注重从源头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把乡村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绿色动能。三是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会议要求,各地要扎实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农村厕所革命等重点工作,持续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确保如期完成任务。会议强调,推进农村厕所革命一定要立足实际、注重实效,尊重群众意愿,不能简单分指标,不能简单压任务,不能简单比进度,确保把这项工作办实办好。 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着力建设现代农业 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会议要求,2020年,河南省要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攻方向,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不断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河南省将继续扛稳扛牢粮食安全重任,稳定粮食生产能力。 会议提出,今年要做到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确保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5亿亩以上、口粮面积稳定在900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全年新建高标准农田660万亩。 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仍然是今年农村经济工作的重头戏。会议要求,要把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与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立足资源禀赋、生态条件、产业基础,调整优化生产结构、产品结构、区域结构,加快形成结构更加合理、保障更加有力的农业供给体系。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坚持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方向,因地制宜、创造条件、认真谋划,继续以“四优四化”为重点,加快建设十大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持续推进种养业转型升级,探索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特色农业发展之路。 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在提高畜牧业质量效益的同时,要保障生猪等农产品有效供给,压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强化县级抓落实责任,采取综合措施,加快恢复生猪生产。要大力落实春节期间猪肉保供稳价措施,确保市场供应。 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还要做好延伸产业链条这篇大文章。 农产品加工业是河南省两个超万亿元的支柱产业之一,贡献了全省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的26%、利润的35%、税收的36%,提供了150余万个就业岗位。 今年,河南省要把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作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继续发挥河南在速冻水饺、汤圆、休闲食品等方面的优势,支持粮食主产区形成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促进农产品产业链条向精深加工的下游延伸,实现农业提质增效、农民持续增收。 三产融合,往往会带来乘数效应。会议要求,要以产业深度融合为方向,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为载体,充分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流通方式,加快推动农业由单一种植向种、养、加、销全产业链发展,推动农业与冷链物流、电子商务、休闲旅游、文化创意、健康养老等产业融合发展。 当前,随着城乡居民消费升级,群众不仅要求吃得饱,还要求吃得好,吃得绿色、营养、健康。我省将坚定不移走绿色兴农、质量兴农、品牌强农之路,把优质“产出来”、把安全“管出来”、把品牌“树起来”,推动我省农业加快实现由增产导向到提质导向、由总量扩张到质量提升的根本性转变。 会议指出,做好今年的“三农”工作,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好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政策,抓好农村重点改革,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形成推动“三农”工作强大合力。

    [更多详情]
  • 16 2020-01

    春节前后猪肉供需有望总体平稳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二级巡视员王俊勋15日表示,当前生猪生产方面多重积极因素不支持春节前猪肉价格进一步上涨,同时,通常节后猪肉消费会有所下降,预计今年春节前后猪肉供需总体平稳。 王俊勋是在农业农村部15日举行的2019年重点农产品市场运行情况发布会上作上述表示的。 2019年以来,受猪周期、非洲猪瘟疫情等因素叠加影响,我国生猪产能下降较多。随着国家和地方一系列稳产保供政策措施密集出台、落地,养殖场户增养补栏信心增强,市场预期正在趋稳。 “目前存栏大猪还有一定数量,春节前将逐步出栏,一些屠宰加工和流通企业的库存正陆续出货,政府储备和进口猪肉也在陆续投放,加上南方做腊肉、北方杀年猪的高峰期就要过去,这些积极因素都不支持春节前猪肉价格进一步上涨。”王俊勋说。

    [更多详情]
  • 16 2020-01

    国家肉羊产业技术体系考评会在郑召开

    1月7日至10日,由河南农业大学承办的国家肉羊产业技术体系年度总结及考评会在郑州召开。会议对国家肉羊产业技术体系的首席科学家、各研究室、各岗位专家、各综合实验站进行了考评,国家肉羊产业体系的专家代表、省农业农村厅相关部门负责人、我省知名肉羊养殖企业代表做了专题报告。 国家肉羊产业技术体系对遗传改良、营养与饲料、疾病防控、生产与环境控制、加工、产业经济等6个研究室,品种改良、饲料开发、生产管理、疫病防控、羊舍构筑、粪污处理、屠宰加工、质量安全与营养品质评价等领域的19位岗位专家,太原、巴彦淖尔、锡林郭勒、赤峰、海拉尔、四平、朝阳、齐齐哈尔、合肥、洛阳、雅安、贵阳、昆明、宝鸡、永昌、西宁、塔城、石河子、巴州等20个综合试验站做了考评。 国家肉羊产业技术体系营养与饲料研究室主任刁其玉、加工研究室主任张德权、遗传改良研究室主任姜勋平、海拉尔综合试验站张志刚,河南省畜牧总站书记徐泽君、西峡县健羊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余世锋、河南三木绿源养殖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徐泽立,分别以“肉用羊营养需要量参数的建立与标准制订”“羊肉消费和加工发展趋势”“肉羊‘十四五’发展研究报告”“打造兴安农垦肉羊全产业链联合体”“河南省羊业发展概况”“奶羊和羊奶加工带动脱贫致富”“集约化湖羊养殖”为题,做了专题讲座。 会议还就2020年肉羊产业技术体系工作进行了讨论和安排。

    [更多详情]
  • 16 2020-01

    河南省签下首单新版生鲜乳购销合同

    1月11日,在河南省奶业协会的见证下,蒙牛(焦作)乳业有限公司与奶源供应商共同签订了新版《生鲜乳购销合同》,这标志着我省签下首单新版生鲜乳购销合同。 近年来,我国奶业生产方式快速转变,生鲜乳质量大幅提升,生鲜乳购销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对维护生鲜乳正常购销秩序、保障购销双方合法权益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6年,原国家农业部、工商总局和工信部联合制定发布了《生鲜乳购销合同》(示范文本),这是国家保障生鲜乳质量安全、维护生鲜乳交易秩序,规范交易行为的重要举措。区别于从前只有供需双方签订的合同,新版合同要求必须有第三方见证合同签订的过程,并签字、盖章。 “三方合同”不仅保障了乳企和牧场双方权益,维护了行业秩序,而且有利于推动构建可持续的奶业链利益联结机制。省农业农村厅奶业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次签订的新版《生鲜乳购销合同》,进一步规范完善奶业协会、乳品加工企业与奶源供应商的责任和义务,在推动我省奶业可持续发展、助力奶业振兴方面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焦作蒙牛奶源事业部经理蔡义说,新版《生鲜乳购销合同》让奶源购销过程更加规范,保障乳品加工企业有稳定的奶源,也使奶农有了稳定销售渠道和预期收入。 河南省奶业协会会长郑春雷表示,新版《生鲜乳购销合同》中将奶业协会作为第三方见证人,增加了对合同执行力的监督和约束,减少了不必要的纠纷和矛盾,使之成为乳业上下游相互保护的行为规范,下一步将在全省积极引导推动乳企和牧场签订规范的新版《生鲜乳购销合同》。

    [更多详情]
  • 16 2020-01

    濮阳县:“芦”株点点“荟”就脱贫路

    1月9日,濮阳县习城乡徐寨村芦荟种植园,工人正在大棚内忙着管理长势喜人的芦荟。濮阳县习城乡徐寨村以群众入股的形式发展芦荟种植100余亩,共吸纳66户村民入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0户,每户每年可分红2万元,并根据季节性安置大量的用工,有效带动了当地贫困群众脱贫增收。

    [更多详情]
  • 16 2020-01

    商城县:香菇成脱贫增收好产业

    1月8日,虽然下起了小雪,但在商城县吴河乡瑞新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里却是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工人们正忙着制作菌袋。 “我们合作社的菌棒都是我们自己做,这样不仅节约成本,质量还靠得住。”合作社负责人,80后返乡创业青年雷少东介绍说。 雷少东大学学的是生物工程专业,2011年大学毕业后,他先是在郑州某种植园区从事香菇种植管理工作,2013年开始自己在郑州种植香菇。随着资金的积累和香菇种植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对家乡的眷念,雷少东于2016年开始回乡种植香菇。 但万事开头难,刚回来时,雷少东面临最大的困难就是缺资金。当地政府知道后,想方设法为他申请了20万元的政府贴息贷款,政府还将40户到户增收带贫资金放在该合作社,鼓励他树立信心,带领乡亲们一起脱贫致富。 “还记得2018年年初,突然下起了暴雪,30多位乡亲们一天一夜没合眼,都帮我扒香菇大棚上面的雪,其他很多地方的大棚都被雪压塌了,而我的一个大棚都没倒,我真心谢谢乡亲们!这也坚定了我种植香菇带领乡亲们一同致富的决心!”雷少东充满感激地说。 至今,雷少东的香菇种植大棚发展到11个近6000平方米,年产值50余万元。随着事业发展越来越顺利,雷少东也越来越有信心。 “我常年在合作社干活,80元一天,一年轻轻松松挣一万多元,还能在家照顾小孩上学。”正在制作菌袋的贫困户陈立志乐呵呵地说。 据悉,该合作社通过到户增收和产业扶贫项目,共带动了吴河乡和鄢岗镇102户贫困户。 “将来我还会扩大种植规模,带动乡亲们也来种香菇。我会为乡亲们免费提供种植技术并回收香菇,解决销售问题,让乡亲们都能早日脱贫致富。”雷少东信心满满地说。

    [更多详情]
  • 15 2020-01

    息县:建起香菇棚 撑起“致富伞”

    连日来,天气寒冷,信阳市息县彭店乡方围孜村却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十几名村民正忙着把采摘的鲜香菇装箱外运,大家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 两年前,乡村两委宣传要我们推广香菇大棚种植时,虽感兴趣,却也有后顾之忧:咱没资金、缺技术,种蘑菇能成功吗?万一卖不出去咋办?”信阳市息县彭店乡方围孜村的致富能人叶刚说。 到村部一打听,叶刚的担心变成了放心。不仅“乡里在全乡14个村,每个村投资10万元建大棚,大棚免费提供用、聘请技术指导员全程指导、合作社对产品全部回收”,动心的叶刚很快成了方围孜村首批香菇种植者之一。 “小小香菇,领俺走上了致富路!”1月8日,已摘下“贫困帽”的谢小梅喜滋滋地告诉记者:“家里有几个小孩,打工也出不去,想的是说来这香菇厂里多少能挣点钱,几个小孩子也照顾了,一月弄个一千五百块钱,很开心。” 在位于该乡街村恒生食用菌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村的香菇大棚里,一袋袋菌棒整齐排列于支架上,一朵朵香菇竞相生长,村民们穿梭于各个大棚间采收花菇,呈现出一派繁忙的景象。小香菇成为群众眼中的“致富伞”,孕育着乡村振兴发展致富的希望。 该合作社负责人王恒军、吴霞均为息县彭店乡人。王恒军,26岁,2016年7月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数学系;吴霞,26岁,2012年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在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引导和支持下,村“两委”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走出校门的王恒军萌发了回乡创业的想法,2016年7月,王恒军夫妇投入30万余元在彭店乡街村租了50多亩土地,建起5座大棚开始种植香菇。 “我们帮扶带动的贫困户,脱贫效果很好,贫困户很愿意跟我合作,跟我学技术。反正我学到的经验,都愿意教给他们。今年,我们再将基地再扩大到周边几个村,帮扶更多贫困户发展食用菌,争取让入社的贫困户全部依靠这一产业致富奔小康。”王恒军满怀信心说。 据悉,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推进,该乡将食用菌种植作为重要产业来打造,邀请省食用菌工程技术中心专家对村民进行食用菌种植技术培训。他们采用榜样示范,调动群众参与的热情,激发内生动力;在国家扶贫资金的支持下,对贫困户5万元小额贴息贷款,吸纳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开展食用菌的销售、深加工等。合作社又建立了冻库,实现了对香菇产品进行分类包装、分级销售、错峰销售、四季均衡上市。 “我们以前只能到处打散工维持生活,收入低且不稳定,现在多亏村里有了扶贫香菇大棚,不仅在家门口就能务工,而且收入稳定可观。”谈起扶贫香菇大棚项目,在此务工的贫困户都赞不绝口。 “常抓林,短抓牧,抓住香菇当年富。”1月14日,该乡党委书记刘波说,“发展食用菌产业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下一步,乡党委政府将在深加工等环节帮助合作社做好文章,拉长产业链条,实现贫困群众脱真贫、真脱贫,致富奔小康,托起乡村振兴梦。”

    [更多详情]
  • 15 2020-01

    淅川县:万亩柑橘喜获丰收 农民笑颜增收忙

    每年的11月是柑橘丰收的好时节。在我县仓房镇,黄灿灿的柑橘已挂满了树枝,黄绿相间的柑橘树成了山间一道亮丽的风景。 为了抢抓柑橘的最佳销售期,现在基地里每天都有不少农民在加紧采摘。采摘、装框、运输……一派热闹的劳动场面。为了保障柑橘的品质,采摘好的柑橘要进入选果场进行选果装运。在柑橘采收高峰期,仅胡坡村基地每天提供劳动岗位近百个,有近60多个贫困户参与采摘和选果装运。 仓房镇仓房村下组村民孙景勤 :在这橘子山,闲了来这帮忙摘橘子,一天挣个七八十块钱,在这做(干)活挺开心的。 仓房镇候家坡村贫困户刘永 :我在这厂里挑拣橘子,一天大概就是一百来块钱,我们就是附近的桔农。因仓房镇的柑橘汁多味美,皮薄无籽引来不少商家抢购。 仓房镇胡坡村村支书胡玉良 :总体柑橘的销售量比较大,每天正常情况下一天要走个30万斤左右,现在目前这几天销往沈阳、青岛、河北、石家庄大点的城市。 柑橘是该镇库周村传统的主导产业。目前,全镇库周7个村已发展近30年约3万余亩,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规模,有了成熟的管理技术、有稳定的销售渠道,是一项可保障群众长期增收致富的朝阳产业。两年来,全镇累计为260多户贫困户(占贫困户总数的30%左右)提供支持,新发展柑橘3000余亩,今年陆续进入盛果期,户均年增收在5000元以上。 除了大力发展柑橘、艾草、丹参等绿色产业扶贫外,旅游产业也是该镇富民强镇的长线产业。该镇通过出台优惠政策,采取景区带村、能人带户方式,引导扶持贫困户从事农家乐经营、旅游产品销售、旅游景区务工,实现持续增收。三年内,该镇农家乐从20余家发展到158家,床位增至3000余张,游客接待水平逐年提升。其中,贫困户发展农家乐46户,户均年收益超过40000元。 据统计,仓房镇85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除106户特困供养户外,在其他753户贫困户中有673户有2项以上的产业,产业实现叠加的贫困户达90%。全镇脱贫农户实现了产业叠加、效益最大,脱贫质量有保障。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