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06 2020-01

    河南:今年小麦苗情明显好于常年

    1月3日,记者从省农业农村厅获悉,河南省去年秋播小麦面积继续稳定在8500万亩以上,一二类苗比重为87.2%,今年苗情明显好于常年。 省农业农村厅农情调度显示,我省去年秋播小麦面积继续稳定在8500万亩以上,与上年持平。优质专用小麦稳步发展,我省去年秋播优质专用小麦面积达1349.7万亩,较上年增加145.7万亩。其中,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10万亩以上的县(市、区)59个,面积占全省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的91.5%;千亩以上单品种片区2609个,面积占全省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的93%。 当前,我省越冬期的小麦苗情明显好于常年,一二类苗比重为87.2%,比常年高4.1%;三类苗比重为11.8%,比常年低4.1%;旺长苗比重为1%,与常年持平;12个省辖市一二类苗比重高于常年,面积占全省的80.7%。 省农业农村厅粮食作物处负责人提醒,尽管我省越冬期小麦苗情总体较好,各地仍要做好病虫害监测预报,指导帮助农民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尤其对条锈病要“发现一点、防治一片”,及时进行防控。

    [更多详情]
  • 06 2020-01

    第九届中国•鄢陵蜡梅梅花文化节开幕

    梅开花都,香飘九州。2020年1月4日,第九届中国•鄢陵蜡梅梅花文化节在许昌鄢陵国家花木博览园开幕。本届蜡梅梅花文化节聚焦“梅开花都•香飘九州”主题,共安排蜡梅产业论坛、蜡梅梅花展览展销、评奖颁奖、蜡梅梅花书画摄影展等6项活动,旨在弘扬中国蜡梅梅花文化,加强文化科技交流,着力推进蜡梅生产市场化、产业化、品牌化。 许昌市政府副市长赵庚辰致辞中表示,许昌市依托独特的生态优势,积极创建国家健康养老示范区,积极融入森林河南建设,加快发展“生态+健康”“生态+养老”“生态+旅游”等产业,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目前,全市花木种植面积超过100万亩,拥有重点花木企业1600家、从业人员25万人,花木产业年销售额突破100亿元,花木主产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700元,花木产业已成为许昌的特色产业、生态产业、富民产业。鄢陵县作为许昌市的花木主产区,被誉为“中国蜡梅文化之乡”,全县蜡梅种植面积达到5万多亩,实现年产值6.57亿元。 河南省花卉协会会长何东成在致辞中说,河南花卉栽培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洛阳牡丹、开封菊花、南阳月季、鄢陵蜡梅梅花等特色花卉久负盛名,享誉世界。具有中国地理标志的鄢陵蜡梅,因其蜡质厚、香味浓、花形大、花期长、能耐寒而享有“鄢陵蜡梅冠天下”之誉。

    [更多详情]
  • 06 2020-01

    卢氏县:冬季闲不住 家家忙致富

    “过了五豆过腊八,置办年货收拾家,磨面下锅写对联,邻里帮忙把猪杀。”以往,腊八是山区农民筹备过年的开始,如今,卢氏县官坡镇沙沟村却有了新景象。 1月2日,农历腊八,早上7点多,天刚亮,沙沟村“最美脱贫户”赵保正、夏春玲夫妇已吃过早饭。当天赵保正要用机械深耕烟田,妻子夏春玲则要到自家香菇棚里采摘香菇。“2019年种了4亩烟,收入2万多元,种了4000袋袋料香菇,两茬卖了1.8万元,加上护林员公益性岗位报酬和儿子在郑州的务工收入,净收入了6万多元,全家3口人人均纯收入超过2万元。”正在犁烟田的赵保正说,“秋冬犁耙田,赛过春浇园,想着2020年种烟还能有个好年景。” 两个多小时后,夏春玲已将采摘、分级的8篓香菇装上摩托车。“这个冬天晴天多,香菇质量好、价格高,得抓紧在午饭前把鲜菇送到冷库卖个好价钱。”这两天,赵保正家买了2车15.5吨木屑,再配上麸皮等配料,2020年袋料香菇的生产规模将翻一番。 “现在跟过去不一样了,以前过了腊八就等着过年,现在都在一门心思脱贫致富,冬闲变农忙,家家都大干。”该村党支部书记马建设说。 不仅沙沟村如此,在整个卢氏县,田野里、农户院中机器轰鸣的声音打破了冬季山乡的寂静,一派热火朝天生产场面。据统计,单是农业生产,该县已完成烟田整地5万余亩,完成核桃、连翘修枝和放盘等冬季管理60余万亩,香菇生产备料2亿多袋,田野里排排果树生机盎然、菇棚中袋袋香菇长势喜人、乡村道路上运输山货的车辆川流不息,农民见面最多的话题就是新一年的生产计划。

    [更多详情]
  • 03 2020-01

    农业农村部召开常务会议安排部署2020年农业农村工作

    1月2日,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主持召开常务会议,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安排部署2020年农业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发扬创新精神,秉持实干作风,紧扣打赢脱贫攻坚战和补上全面小康“三农”短板重点任务,突出保供给、保增收、保小康,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坚决稳住农业农村发展好势头,发挥好“三农”压舱石作用,为关键之年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会议指出,202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是全面小康的实现之年,是脱贫攻坚胜利收官之年,是全面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研究谋划“十四五”规划之年,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在工作方向上,要找准主轴主线,紧扣打赢脱贫攻坚战和补上全面小康“三农”短板两大任务,守好保障粮食、生猪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一条底线,确保小康之年农民增收的势头不减弱、趋势不逆转,谋划好“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工作打法上,要坚持抓重点、打硬仗,补短板、强弱项,转方式、见真章,对照中央精神,聚焦重点工作,集中力量,拿出真招实招硬招,形成现代、科学、有效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确保各项任务落实落地见实效。 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2020年农业农村部会议论坛庆典计划、展会计划。会议强调,2019年农业农村部坚决贯彻“基层减负年”要求,会议论坛数量大幅压减,2020年要继续坚持,确保只减不增,坚决防止反弹。要加强统筹,围绕小康之年农业农村重点工作办好会办好展,把会议指标用在“应该开、值得开、开了管用”的会议上,开高效务实的会,推进重点工作落实。

    [更多详情]
  • 03 2020-01

    汝南县三门闸街道办事处大石庄村萝卜喜获丰收

    近日,记者在汝南县三门闸街道办事处大石庄村采访时看到,村里道路上车来车往,村民热情地把客商和汽车带进萝卜地里,销售刚刚收获的萝卜。 该村是传统的蔬菜种植特色村,产出的水灵大萝卜青绿嫩脆,生吃甘甜,享誉省内外。今年,萝卜喜获丰收,热情好客的大石庄村民期待超市、批发客商前来采购。图为大石庄村群众在萝卜地里销售萝卜。

    [更多详情]
  • 03 2020-01

    内黄现代农业发展加速提质

    近年来,内黄县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为抓手,现代农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全县农民合作社由2016年底的110余家增加到目前的1296家,家庭农场由2016年底的50家发展到357家。目前,内黄县蔬菜种植面积达60万亩,林果业发展到16万亩,成为全省第一蔬菜生产大县。 该县引资20亿元建起了内黄果蔬城,把田间生产与市场消费有效联结起来,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推动小农户连通大市场。“目前,咱果蔬城与全县113家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建立了稳定的购销关系,2019年销售农产品100万吨,交易额超20亿元。”近日,内黄果蔬城负责人吴再说。 通过构建科技推广平台,破解技术瓶颈,该县把先进的生产模式、管理模式导入产业链,引导农民以新的理念进行生产,提高亩均效益,拓宽增收空间,增强市场竞争力。 该县还建成了覆盖县乡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监管网络,全县1127家农业生产主体、132家农资经营企业、27家收储企业、24家食品加工企业、37家“三品一标”单位全部纳入安全追溯平台,实现了从田间地头到产品包装、运输、加工、销售全程管控和安全可追溯,为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产品质量保驾护航。同时,该县投资6000万元建成电商产业园,2019年农产品集中上市期间,内黄甜瓜、鲜桃、西红柿等农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售3000余万斤,刷新了县级电商平台销售纪录。 “通过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我们有效推动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拉近了农民与市场的距离,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为全面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内黄县委书记王建国说。

    [更多详情]
  • 03 2020-01

    王爱连:脱贫靠双手幸福有盼头

    “刚薅了青椒秧子,又种上4个大棚的土豆和甜瓜。如果价钱稳定,五六月份收入一两万块钱没啥问题。”1月1日,伴着夕阳余晖,上蔡县杨屯乡田乔村西程村村民王爱连一边忙碌着,一边给记者算着账。2019年,她家纯收入22425.2元,年人均纯收入5606.3元,全家5口人顺利脱贫,她认为这一年干得值。 “半边天”撑起一个家 王爱连今年48岁,3年前丈夫因肝癌去世,给她撇下了10多万元债务和3个正在上学的孩子。 “当时感觉天塌下来一样。懂事的大闺女、二闺女跟我说:‘妈,俺去打工供俺弟上学吧,你一个人顾这个家太苦了。’我说,我不识字,知道没文化的苦处。活儿白天干不完,我晚上可以接着干,无论如何也得让你们仨都上好学。”说起当年的难处,王爱连再次红了眼圈。 没法外出打工,王爱连就在家里种地,在种好自家9亩责任田的同时,又承包了别人家的10亩地。从当年种芝麻、黄豆,到后来种土豆、甜瓜等经济作物,再到现在种中药材白芷,王爱连在土地上的收益越来越多。 “作为独身女人,我害怕人家说闲话,自己能干的活绝不求人,实在干不动了,就求娘家人来帮忙。天天累得要死,但只要死不了还接着干。”王爱连告诉记者,她的大女儿已当了教师,每月有2000多元的工资,二女儿考上了黄淮学院,小儿子如今在驻马店技师学院学室内设计。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小儿子打算中专毕业后去当兵,想锻炼几年,将来干些更大的事儿。”王爱连说,再苦再累她都能忍,相信孩子们会和她一样争气。 政府帮更要自己干 2017年5月,王爱连一家被定为贫困户,伴随着一系列扶贫政策的落实,她家逐渐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5亩花生补贴2000元,光伏发电项目分红1000元,集体经济分红1900元,危房改造补贴40000元,孩子上学享受1500元至5000元不等的教育资助,王爱连又当上了村里的保洁员,每月工资500元,全家有两个人享受了B级低保…… 说起这些年政府对她家的帮助,王爱连充满感激。她认为,如果不是政府资助,她的3个孩子仅上学花钱,就让她累得喘不过来气。“驻村第一书记陈启威经常说要激发内生动力,我的理解就是,人还得靠自己,如果一家人都等着政府救济,全村的老百姓谁也看不起你。” 在自家院子里,王爱连还搞起了养殖。去年她养的500只鸡因为很少喂饲料,经常吃从大棚里拉回来的青菜叶子,个个毛亮个头大,很多人跑过来买,养的100多只鹅也被抢购一空。 王爱连年年还种植1000棒左右的平菇,为节省成本,自己买菌种装袋堆棒,今年行情好,一斤平菇能卖2元…… 只有汗淋淋才能福连连 如今是冬闲季节,但王爱连没闲着。刚侍弄好地里的土豆甜瓜,又进了成堆的装修材料。 “孩子们在城里生活习惯了,家里也得向城里人看齐。小儿子学的室内设计,哥哥搞装修,这样又省一大笔钱。春节前装修好,孩子们都有自己的住室,一家欢欢喜喜过大年,不比啥强啊!” 王爱连说,虽说自己快50岁了,但干劲一刻也不能松。她现在正与村委会协商,争取把大棚旁的三亩围村林的林下经济经营权拿回来。她要在树下养鸡鹅,再盖个简易房,相信种的、养的都不愁卖。 “希望我身体好好的,再大干10多年,在村里当个致富带头人,也希望孩子们以后都过上好日子。”说起以后的打算,王爱连信心满满。

    [更多详情]
  • 03 2020-01

    尉氏县大营镇小草莓托起村民致富梦

    1月3日上午,走进尉氏县大营镇卢家村贫困户赵大姐的草莓大棚里,一垄垄绿油油的草莓长势喜人,一颗颗红宝石般的草莓挂满藤,三五成群的游客正在高兴的边品尝、边采摘……,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 “依托党的好政策,今年俺家种植的草莓不仅产量增高了,质量也提升了,草莓个大、味甜、颜色鲜、纯天然,按现在市场均价30元每斤计算,预计每亩草莓能卖2万多元,草莓丰收了,生活越来越好了,俺对脱贫致富也更有信心了。”该镇卢家村贫困户赵大姐高兴的说。 种植草莓不仅为该镇农户增加了收益,也为贫困劳动力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拓宽了增收渠道,促使很多贫困户实现了脱贫梦。 据了解,今年以来,该镇紧紧抓住产业扶贫这个“牛鼻子”,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结合贫困户实际,采取“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模式,辐射带动农户发展以大棚草莓、桃树、葡萄等林果业为主的种植产业,通过技能培训、金融扶持、产业奖补等多种方式鼓励农户创业,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调动贫困户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即给创业者带来了收益,还给全镇的贫困劳动人员带来了就业机会,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大营镇脱贫攻坚工作增添了新的亮点。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我镇将继续抓牢抓实产业扶贫等相关工作,以技能扶贫模式实施产业扶贫项目,引导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劳致富,不断拓展贫困户脱贫增收的产业空间。”该镇扶贫办主任方水旺说。 该镇党委书记任志勇表示,下一步,该镇将持续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以发展产业项目为重点,注重提高贫困户的自我发展能力,通过打造产业扶贫基地,吸纳就业、鼓励创业等形式,让贫困户持续增收、稳定脱贫。

    [更多详情]
  • 02 2020-01

    石迎军:保证节日市场供应充足 确保食品安全价格稳定

    1月1日,新年伊始,示范区管委会主任、市长石迎军检查元旦“菜篮子”市场供应情况。济源市市长石迎军要求,要采取有效举措,扎实做好猪肉等“菜篮子”产品保供稳价工作,保证节日市场供应充足,确保食品安全价格稳定。示范区管委会委员、副市长侯波参加检查。 石迎军首先来到济源双汇公司,实地查看济源应急猪肉储备情况,随后到南街集贸市场、承留温润购物广场等地,与猪肉、蔬菜经销商深入交流,详细询问价格、销量等情况,进一步掌握农产品市场变化,了解群众对当前“菜篮子”的感受和意见,还听取了相关部门工作情况汇报。 当了解到目前济源猪肉市场供应充足时,石迎军指出,民以食为天。“菜篮子”工程是重大民生工程,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和谐稳定大局。春节将至,做好“菜篮子”保供稳价工作尤为重要。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具体要求,全面落实好“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全力做好猪肉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保供稳价各项工作,有效保障群众“菜篮子”产品需求。 石迎军要求,各相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多措并举做好保供稳价工作。要积极落实扶持生猪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扩充新产能,盘活原产能,提升低产能,全面恢复生猪产能;要全面落实“绿色通道”政策,支持“菜篮子”产品流通,不断丰富市场供应,让各种红利真正落到市民的“菜篮子”里;要加强市场监管,加大风险防控力度,增加监督抽检频次,切实保障群众食品安全。 据悉,根据全省统一安排部署,济源对猪肉及活体进行了定量储备,以确保春节期间济源市场供应。

    [更多详情]
  • 02 2020-01

    河南尉氏:田间地头晒“金条”

    进入冬季是加工红薯粉丝的最好时节,在尉氏县水坡北纬坞村里到处是繁忙景象,村民们忙着加工、晾晒粉条。远远望去,一排排刚刚制作好的粉条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出金色光芒。 红薯种植大户葛大涛说:“我们制作的红薯粉条都是选用的最优质的红薯,从煮粉糊化、搓揉、打浆、过滤、捞粉、冷却、上挂、晾晒成形等一步步工序,全部都是坚持按照传统的手工制作,不添加任何添加剂……” 北纬坞从事粉丝加工已有50多年的历史,村民从起初传统的手工家庭小作坊,发展到现在半机械化生产。粉条加工主要有打芡、和面、漏粉、捞粉、冷却、冷冻、晾晒、捆扎等工序。该村生产的红薯粉条因不含任何添加剂,光滑劲道,口味独特,其产品远销的北京、上海、武汉等地。 据水坡镇党委书记李连江介绍,该镇选择有责任心、带贫能力强的尉氏同兴种植专业合作社为北玮坞村的带贫企业,以红薯产业为依托,采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探索出了从红薯育苗——种植——深加工的“一条龙”产业模式,把小小的红薯做成了群众致富的大产业。 目前,同兴种植专业合作社已辐射带动周边红薯种植1000多亩,解决了村内剩余劳动力100多人,15户贫困户因此脱贫致富,成功带领群众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路。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