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26 2019-12

    河南光山: 西蓝花冬季育苗

    2019年12月25日,河南省光山县椿树岗村天隆农业蔚蓝专业合作社,一名社员正在培育西蓝花蔬菜苗。 据介绍,该合作社采取的是“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蔬菜种植模式。进入冬季后,社员忙着培育西蓝花蔬菜苗,以满足周边农户及合作社的移栽、种植需求。 据了解,该合作社吸纳了当地96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帮助村里8户农户种植西蓝花蔬菜,户均年增收2.3万元。

    [更多详情]
  • 26 2019-12

    汝州市陵头镇:花椒种植铺开产业扶贫路

    “同志们下村后,要与村两委一道,到田里指导帮助贫困户对种植的优质花椒进行截杆、浇水、覆膜、压实,保证成活率;党政办要负责后勤服务,同时要做好考勤工作.....”12月25日,机关点名会上,汝州市陵头镇党委书记韩增群有条不紊的部署工作。 冬季正是花椒种植的最佳时机,时间不等人,陵头镇因地制宜确定的花椒种植产业扶贫项目也进入了如火如荼的阶段。 群众致富手段太少,咋办? 陵头镇位于汝州市西北部,为浅山丘陵区,山地多、丘陵多,平原少,基础条件相对落后,群众主要靠外出务工和传统农业为主,致富手段匮乏。 虽享受畜牧分红、光伏分红等惠民政策,但如何避免贫困群众产生“等靠要”思想,实现由“输血”向“造血”转变,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的扶贫产业新路子?陵头镇党委、政府为此不仅先后考察了养蜂、桑蚕养殖、食用菌种植、品种菊花和丹参等中草药规模种植项目等项目;还组织相关人员赴陕西韩城花椒产业基地考察学习花椒种植。为加强特色种植业,结合该镇山地资源条件,花椒耐旱特性,经过多方论证,先后6次召开会议集体讨论,最终确定了发展优质花椒(大红袍)种植项目。 选定了扶贫项目,咋推进? 为确保花椒种植质量,加快进度,陵头镇在项目落实上下足了功夫。在工作落实中,实行了日通报机制,通报批评工作落后的科级干部;镇主要领导实地督查指导;党政办负责为在田间“作业”的人员送午餐、做考勤;将工作推进进度、花椒成活率等与村级绩效、工作片绩效挂钩,以此督促各级责任人抢抓时机,快速推进。 一系列详实有效的落实举措,压实了基层工作人员的责任。包户干部、村两委、贫困户更是积极行动,在汝州市农业局专家的指导下,按3*3的间距和不低于74株/亩的要求,高标准、严要求地完成了3000亩花椒种植、截杆、浇水、覆膜等工作。目前,3000亩花椒截杆、浇水、覆膜工作的村级验收已基本完成,正在逐村推进验收工作。 引进的优质花椒项目,后期咋保证?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何让优质花椒项目真正成为脱贫致富产业,陵头镇也想好了办法。后期管护,定期邀请农业专家到镇指导,帮助群众修剪枝条、防治病虫害,普及花椒知识;在销售环节中,谋划成立花椒产销专业合作社,实行政府主导、群众参与机制,由种植规模大、经验丰富的种植户牵头,加强韩城有关企业合作实现购销的同时,充分借助电商优势,实行线上线下营销模式,打造品牌效应,实现群众不愁收、不愁管、不愁卖的“三不愁”。 “种花椒,我们准备了半年多,不是拍脑袋,凭空臆想出来的,是经过了反复论证后,才下了决心。种的虽是花椒,但种的也是一份希望,更是一种责任。我们党政班子绝不是单纯地搞政绩,只想实实在在地为老百姓办一些实事好事。”陵头镇党委书记韩增群说。

    [更多详情]
  • 25 2019-12

    淮滨县:小小蒲公英农民致富草

    “蒲公英全身是宝,既能入药、泡茶,还能当蔬菜直接食用。”12月16日,淮滨县栏杆镇藕塘村明峰种植基地负责人崔明峰说,“蒲公英一年正常四茬儿,好的年份可收五茬儿,俺们这儿土壤是干地,适合蒲公英生长,今年收了五茬儿,全被亳州和固安的药材商人买走了”。 据了解,蒲公英别名黄花地丁、婆婆丁等,种子上有白色冠毛结成的绒球,花开后随风飘到新的地方孕育新生命。种植蒲公英不用怎么管理,第一年撒下种子后,它会自己繁育,可生吃、炒食、做汤,是药食兼用的经济型植物,每年从3月到11月都可以收割,像割韭菜一样。 种植蒲公英之前,崔明峰在家人的帮助下就已经有了近十年的种植养殖经验,自家经营着80多亩的鱼塘已经有十几年。“看到去年的行情好,家里人鼓励我再多种点,我今年准备扩大到一百亩。”崔明峰说,“去年俺们自己炒制的干蒲公英茶卖到一斤20块钱,今年准备再上一台炒茶设备。” “种子是从河北引进的,那边的客商到了成熟期过来收鲜叶。”该种植基地合伙人李立群告诉记者,每茬蒲公英产鲜叶600多斤,做草药市场价是每斤1元左右,做鲜叶市场价为每斤3元~5元,每亩效益2000元~4000元。除了叶子,蒲公英的根部可做中草药,价格在每斤18元左右,3年后每亩蒲公英根可卖6500元左右,远远超过水稻、小麦等传统农作物的收益。 “现在蒲公英还在示范种植阶段,等到技术成熟后,将带动更多的农户和贫困户发展种植蒲公英。”藕塘村致富带头人王金明说。在吸纳更多的贫困户种植蒲公英后,该蒲公英种植基地将依托王金明的种植专业合作社为贫困户提供蒲公英种子和技术指导,并签订回收协议,保证贫困户每亩蒲公英至少每年增收1500元,合作社以加工蒲公英茶、蒲公英菜和作为中药材直接销售的形式大力发展此项产业。 据了解,藕塘村全村有151户贫困户,除了外出打工的,大部分人还是通过种植小麦、水稻来维持生计,但是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贫困户现状。藕塘村通过建设多彩田园基地、扶贫车间,鼓励扶持农户种植多种经济作物脱贫致富。“村里的扶贫工作队与村‘两委’通过多次考察学习,并与村民代表共同召开会议研究,计划发展以蒲公英为主导的中草药种植产业,改变藕塘村多年种植水稻、小麦等传统农作物的现状。”藕塘村驻村第一书记孙威说。

    [更多详情]
  • 25 2019-12

    商丘市优质草畜规模化发展成效显著

    元旦春节临近,肉、蛋、奶等生活必需品的市场供给成为市民关心的问题。12月24日,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获悉,我市优质草畜规模化发展成效显著,为保障市场供应,稳定市场价格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该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全省农业大市、畜牧业大市,近年来,我市农业农村系统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促进畜牧业转型升级。特别是国务院办公厅2018年制定出台《关于推进奶业振兴保障乳品质量安全的意见》,加大了对草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为我市加快优质草蓄规模化发展提供了“助推器”。实践证明,推进优质草畜发展,与当前市场肉类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高度契合,为稳价格、保供应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年来,我市规模化养殖快速发展,加工能力不断增强,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其中,民权科尔沁农牧产业有限公司已建成年出栏万头有机肉牛养殖基地,现存栏西门塔尔优质肉牛4000余头;柘城县莲旺牧业有限公司现存栏优质能繁母牛6000余头;睢县花花牛集团瑞亚牧业正在建设设计规模5000头的奶牛养殖场,现存栏奶牛2300余头;宁陵县豫东牧业年出栏肉羊、种羊3万余只…… 禽肉、牛肉、羊肉产量增加较快,预计全年牛存栏达36.5万头,与去年相比增长4.2%,出栏21.2万头,与去年相比增长6%;羊存栏215.6万只,与去年相比增长8.2%,出栏260.7万只,与去年相比增长5.4%;家禽存栏5845万只,与去年相比增长5%以上,禽蛋产量达37万吨,与去年相比增长8.8%。 家禽规模化发展成长迅速,广西桂柳集团夏邑县种鸭养殖基地,已建成存栏38万只种鸭养殖基地,每年可生产6000多万枚种鸭蛋,是目前我市最大的种鸭养殖基地;柘城县宇康蛋鸭养殖合作社蛋鸭养殖大棚400多座,养殖规模120余万只;河南宏泰禽业有限责任公司存栏在产蛋鸡达48万羽。 2019年全市渔业利用水面1.11万公顷,水产品产量达6.5万吨。如,民权县发展稻渔综合种养面积2000亩,其中核心示范区600亩,亩均利润在3000元以上,为保供应奠定了坚实基础。

    [更多详情]
  • 25 2019-12

    警惕!“幺蛾子”明年或再度来袭!数量还将明显增加!

    12月24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吴孔明在农业农村部召开的农业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会议上表示,明年贪夜蛾发生的程度数量和去年相比会明显增加。 草地贪夜蛾是世界性重大农业害虫,它具有寄主植物广、繁殖能力强、危害损害重和通过迁飞导致大范围成灾的特点。草地贪夜蛾于2018年12月11日从缅甸首次迁飞进入我国云南西部地区,此后不断迁入,并在2019年4月份以后形成常态性大规模迁入的态势。 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 吴孔明:明年它有可能在4月初就有可能到达长江流域,到5月份就有可能到达黄河流域,到6月份就有可能到达东北,所以这样它发生的时间也要早,发生的区域要更大一些,它危害的作物的种类也应该说更多一点, 就是除了像今年危害玉米以外,还会危害小麦和其他作物。 目前,我国利用国家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在云南江城、澜沧、瑞丽等地建立的监测点,实时监测草地贪夜蛾从东南亚国家迁入我国的情况,明确入侵种群的生物学习性、嗜好寄主种类和环境对发生危害的影响。 利用田间调查、高空测报灯、性诱剂和雷达监测等监测数据,及时准确分析预测了入侵种群的迁飞路径和扩散蔓延的区域,为今年我国草地贪夜蛾的防控工作提供科技支撑。农业农村部表示,2020年中央财政将投入3亿余元加强实验站基础条件建设,“十四五”期间还将持续提供基本建设经费支持。

    [更多详情]
  • 25 2019-12

    河南省农业气象专家提醒:越冬期麦苗可用有机肥覆盖保暖

    近期,我省部分地区光照明显不足,对温棚蔬菜和设施农作物正常生长有一定不利影响。12月23日,省农业气象专家提醒农民朋友,对已进入越冬期的麦苗,可施用有机肥、土杂肥或用粉碎的作物秸秆进行覆盖,起到保暖、保墒和防冻作用,保证麦苗安全越冬。 据12月21日自动土壤水分监测网216个测站0~50cm资料显示:目前豫南大部、豫北、豫中、豫东和豫西南局部等地的90个(占42%)测站存在不同程度的旱情,豫南大部、豫中、豫东、豫西南局部土壤相对湿度在50%以下,为中~重度干旱;豫北、豫西局部的14个(占6%)测站土壤相对湿度在90%以上,为偏湿;其他112个(占52%)测站墒情适宜。 省农业气象专家表示,要加强麦田分类管理。对于正处分蘖期的小麦,可进行划锄松土,通气保墒,以提高地温,促进小麦的根系生长,为安全越冬打好基础。

    [更多详情]
  • 25 2019-12

    桐柏县朱庄镇后河村:兰花香飘脱贫路

    数九严寒,风雪相伴,但在桐柏县朱庄镇后河村村民汪俊的兰花大棚内,却是“温暖如春”,绿油油的兰草整齐划一地“站”在兰花架上,向来访者展示着她婀娜的风姿,慕名而来的兰商们正在精心地挑选着兰草,种植大户汪俊热情地招呼着客人,喜悦的笑容洋溢在脸上。 汪俊所在的后河村,山地丛林茂密,非常适宜兰花的生存繁衍,野生兰草资源丰富,更因盛产名贵兰草而闻名于韩国、日本及东南亚的兰花界。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后河村的村民开始从事兰草交易,汪俊就是从那时和兰草结下了“不解之缘”。提到早些年经营兰草的经历,汪俊不由感慨万千:“当时初入这一行,根本不懂它的价值,有一次,我培育的一棵兰草卖了1300元,相当于一头牛的价值,这件事在十里八乡引起不小的轰动。”后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兰草逐渐走入广大市民的家庭,兰草市场行情上扬,当地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养兰大军”。 近年来,当地把发展兰草产业与脱贫攻坚工作有效结合起来,出台奖励措施,成立了兰草协会,提供养兰技术服务,引导村民种植和发展兰草产业。截止目前,全村3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已有14户65人通过发展兰花种植摘掉了贫困“帽子”,后河村也成为远近闻名的“兰花村”。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当地的养兰大户汪俊已培育出高中低档兰草3000多盆,每株的市场价值大约在500—10000元,名贵一些的在10000—100000元左右,经初步估算,他家一棚的兰草市场价值至少在五百万之上,他不仅通过兰草种植发了家,致了富,也一举成为兰草界的明星。 汪俊说:“兰花就是我家的富贵之花,我现在开的车,住的楼房,都是兰花给我带来的,用乡亲们的话说,我住的是‘兰花楼’,开的是‘兰花车’!”

    [更多详情]
  • 24 2019-12

    河南淮滨:“养鹅+种稻”种养结合“奏响”小康路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日前,记者在淮滨县王店乡建新村养鹅大户杨传亮养鹅基地看到,一大群白鹅嘎嘎地叫着,场面十分壮观。通过航拍照片可见,这群白鹅犹如一群白鸽在空中翱翔。 “俺一直在家,这几十年在家以种地为主,搞养殖来贴补家用。俺就不信了,这土地就不能挖出‘金豆子’?”。说起杨传亮,90年代打工热潮袭向内地时,他的同伴、朋友都选择了外出闯荡,而他却和别人不同,留了下来,继续从事着自己喜欢的农业。 这些年,他拾起亲戚朋友的撂荒地,统共加起来有140亩。由于王店乡地处淮滨县淮河以南,地势低洼易涝,这里很大一部分群众只能选择“一年种植一季稻”。眼看着每年的承包费大把大把的流出,杨传亮着了急,想着能不能在这片土地上创造出更多的收入;此外养了15年的猪他,受非洲猪瘟影响极大。2018年,他就转变了思维观念,开始养殖风险小的三花杂交鹅。“养鹅还可以,它可以借用废地和林地,鹅是草食动物,能降低饲料成本,风险小。俺这租的土地以种为主,一般都是春季闲置的时候养鹅,到插秧的时候插上秧,循环利用,鹅粪给地里培肥,庄稼长得好,就是种养结合。”杨传亮说。 得益于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模式,在今年高温时间持续长、天气干燥的情况下,他每亩地的水稻产量却达一千四百斤以上。“俺们这有塘,水可以供应上,也没有遇到啥害,就是有点高温,高温也没影响啥,140水稻去掉成本收入也不少,赚了7万元左右。今年养了四茬子鹅,一茬子赚了两万多元,总共赚了8万元”,杨传亮给记者算了一笔帐。 鹅是美食界的佳肴、营养界的佼佼者。鹅块又是信阳名菜,深受广大食客们的喜爱。杨创亮养的鹅以玉米、青草为主食,又经过科学管理,他养的鹅根本就不愁卖。 “下一步,我准备成立家庭农场,把种养结合规模扩大化,并无偿把他的经验告诉乡邻,让越来越多的人跟着我一起致富”,杨传亮充满信心的说。 有理想,能奋斗,爱拼搏。如今,杨传亮一年能稳赚10万元以上。现在国家在大力扶持农业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他最初制定的 “农业梦”能够顺利实现,我们也希望他的成功经验能给读者带来启发。

    [更多详情]
  • 24 2019-12

    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创新交流会在郑召开

    12月21日,2019年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创新交流会议在郑州召开。会议举行了农产品加工技术专家聘任仪式和科企合作签约仪式。河南省现代特色农业产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河南省粮农产业联盟、河南省全谷物加工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宣布成立,相关负责人分别作联盟的情况介绍。 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刘保仓致辞。他指出,河南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以面制品、肉制品、油脂制品、乳制品和果蔬制品为代表的五大产业快速发展。 当前河南正在重点推进绿色食品业的“五大行动”,希望与会代表围绕企业升级、延链增值、绿色发展、质量标准、品牌培育,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转型升级的要求,把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用技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共谋中原更加出彩的明天。 会议举行了农产品加工技术专家聘任仪式和科企合作签约仪式。省内外77位专家成为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农产品加工业首批特聘专家。经前期农产品加工企业与科研院所对接,达成合作意向116家,助推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转型升级。 郑州大学副校长屈凌波主持了专家报告会。 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总农艺师王俊忠以“农产品加工业扶持政策解读”为题,从乡村产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中央财政更加积极、省级财政持续发力三个方面作了报告。河南银保监局普惠金融处副处长付志飞解读了银行业保险业支持乡村产业发展相关政策。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副所长张德权作《农产品加工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报告。国家粮食安全政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姚惠源从中国粮油产业的成就、发展趋势、与世界融合发展等不同层面诠释了《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河南工业大学食品学院院长赵仁勇作《小麦及大宗面制品适度加工关键技术研究进展》报告。 会议还设置了面粉及面制品加工、肉制品加工、油脂加工、乳制品加工、果蔬加工等五个分会场,分别邀请省内外专家作农产品加工技术的专项报告,围绕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进行科技成果交流对接,研讨行业未来发展方向和趋势。

    [更多详情]
  • 24 2019-12

    河南70亿元贷款力挺生猪养殖业,受益养殖户44.3万户

    12月23日,记者从河南银保监局获悉,为了保好老百姓“菜篮子”,全省法人银行机构生猪养殖业贷款余额超70亿。 生猪生产供应事关老百姓“菜篮子”和农民就业增收,最近一段时间我省银行保险机构在支持生猪生产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效。截至10月末,全省法人银行机构生猪养殖业贷款余额超70亿,较4月末增长11.49%,增速高于涉农贷款6.37个百分点;全省能繁母猪和育肥猪累计实现签单保费14.1亿元,已决赔款16.7亿元,受益农户44.3万户;部分机构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扩宽抵质押品范围,尝试性开展活体抵押贷款业务,较好满足了生猪产业融资需求。 但当前生猪生产和供应形势依然严峻,信贷供给距离需求端仍有差距,政策性保险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河南银保监局要求各银行保险机构提高政治站位,把支持生猪市场稳产保供作为当前一项紧迫的政治任务、经济任务,重点抓。今后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要完善生猪保险服务,加强产品服务创新,完善内部组织管理,强化各方协同推进。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