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30 2019-12

    山茶油消费扶贫启动仪式在郑州举行

    由省发改委、省扶贫办等部门举办的河南省山茶油消费扶贫活动启动仪式暨倡导成立老区油茶发展扶贫基金活动于12月29日上午在郑州启动。据悉,为切实倡导“食用山茶油有益身体健康,消费山茶油助力脱贫攻坚”理念,推动革命老区油茶产业发展,倡导参与活动的企业每销售一瓶山茶油将向老区油茶发展扶贫基金捐赠一元钱,用于老区贫困地区油茶产业发展,把发展油茶产业、助力脱贫攻坚、助推乡村振兴落到实处。今后要将消费扶贫纳入定点扶贫和结对帮扶工作内容,在同等条件下持续扩大对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消费。要引导当地企业积极购买受援地产品和服务,持续扩大对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采购规模。 活动要求各地扶贫系统要建设利用好扶贫产品电商平台,精心做好产品组织、上架、销售、配送、售后服务工作。各县区和各有关部门要积极主动做好引导工作,用实实在在的帮扶措施调动贫困户参与消费扶贫的主动性、积极性。

    [更多详情]
  • 30 2019-12

    河南社旗构树扶贫绿满田畴地生金

    12月27日,在河南省社旗县李店镇梁岗村,岗上种构树,岗下湖羊场,库区釆摘园,一幅秀美生态农业景象露出峥嵘。 社旗县采取“公司+示范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在李店镇种植构树5000亩。眼下,已在梁岗村、超志王村、栗盘村流转土地1200亩种植构树示范带动,示范田初见成效,丰产期亩年效益3000元以上,并建成饲草站一座,占地54亩,投资1400余万元,育苗大棚4坐占地20亩,投资700多万元,占地面积200亩湖羊养殖场,新建羊舍40000平方米。 目前,社旗县构树扶贫项目采取四种模式带贫:土地流转,贫困户把土地流转给企业获得稳定的租金,每年每亩可获得1000元的租金,同时使富余的劳动力投入到其他经营活动中去,增加自身收入。目前,已有46户贫困户流转土地271亩;转移就业,对建档立卡贫困户采取循环用工,每天每人60元,每个工人年均增收10000元以上,基地年长期用工30人,季节性用工200人,大部分都是贫困户。至目前已有49个贫困户与企业签订了长年务工合同;实行股份帮扶,对全镇260户无劳动能力户进行帮扶,每年分红1200元;拉长产业链条,在养殖环节实行湖羊养殖,按照“公司+农户”经营模式,与公司合作养殖育肥羊,由公司按照统一提供羔羊、统一配送饲料、统一生产管理、统一疫病防疫、统一出栏销售,贫困户养殖种羊,每年可产羔羊4头,每只羔羊按照500元进行回收,效益可达2000元,实现贫困户利益最大化及收入稳定增长。 社旗县构树生态种养一体化示范扶贫模式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强化水土保持,美化乡村环境,作为绿色生态饲料开发构树饲料以弥补粮食饲料的不足,发展粗蛋白木本饲料资源植物,使"以树代粮"成为缓解饲料原料危机和确保食品质量,构树“林-料-畜”一体化畜牧产业扶贫项目,发展杂交构树产业、草食牲畜产业和屠宰加工产业,推动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行“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构树产业扶贫模式,让贫困户流转土地得租金、提供劳务得薪金,形成以种促养,以养带种,种养结合模式,构建‘种养加’一体化产业经营”全生态畜牧产业链的社旗样本。 “我们现在做的杂交构树“林、料、畜”一体化全生态畜牧产业链项目,采取的是‘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目前,已建年出栏规模1万头的湖羊养殖场,通过管网连接沼气池,向杂交构树基地输送沼液,并同步建立有机肥加工厂和杂交构树生物饲料发酵加工厂,实现“种、养、加”的良性循环。”社旗县天易农构乡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负责人李晓军信心满满的说。

    [更多详情]
  • 30 2019-12

    河南淮滨:“蔬菜村”闯出了大名堂

    隆冬时节,万物萧条。而在淮滨县谷堆乡一排排错落有致的蔬菜大棚里,却是另外的一番景象:长长的辣椒、绿油油的芹菜生机勃勃。 “我种了500亩大棚蔬菜,有四季新鲜蔬菜,也有反季节优良品种。”12月25日,淮滨县浩园扬综合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继才一边指挥工人将胡萝卜卸车,一边告诉记者,他从1999年养猪到2011年开始种植蔬菜,才真正找到适合自己的致富路子。 王继才的大棚蔬菜基地位于谷堆申营,是典型的淮河滩涂地,水源充沛、土壤肥沃、有着得天独厚种植蔬菜的优势。“‘一级工、二级工,不如谷堆菜农一挑葱。’几十年前,靠着种菜,人们生活不错。但随着时代发展,一家一户的种植,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要转变思路。”提起大棚蔬菜种植的由头,王继才打开了话匣子。 2011年,在地方政府扶持下,专门到山东、云南学习蔬菜种植技术的王继才,注册成立了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 引种了紫薯、小香薯、蒲公英、秋葵、田七、圣女果等高档蔬果,带领当地越来越多的农民跟着他一起发展蔬菜产业。 家住谷堆乡杜营村的杜远娥,是因学致贫的贫困户。农忙时,招呼自家的十几亩地,农闲时,就到王继才的合作社帮忙,一天60元。看到记者,脸上洋溢着笑容,“俺今年在王老板这工资拿到了一万多,还不耽误孩子上学,生活费开支不用动俺老公的工资了。” 今年春,在县里指导帮助下,淮滨县成立了蔬菜产业联盟,王继才兼任联盟办公室副主任,以发展壮大特色农业产业为目标,整合资源、多方联动,采取共建、帮带等形式,把好产业发展关、宣传推广关、产品服务关,为各类社会组织的党组织搭建沟通交流、相互合作、互助共赢的平台。 在产业联盟的指导下,王继才又有了自己的规划,“明年我将基地扩展到1000亩,其中500亩专门用于种红薯,现在我已经和福建的食品加工厂签了合同订单,专门供货给它们做薯片。就等着明年大干一场了”。

    [更多详情]
  • 27 2019-12

    两部门:元旦春节期间做好猪肉等农产品生产保供稳价工作

    12月2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2020年元旦春节期间有关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全面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扎实做好猪肉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保供稳价工作,切实保障城乡居民“菜篮子”产品需求,注意防止物价联动上涨等措施。 12月1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11月份CPI同比上涨4.5%,创下近8年新高。从2019年2月开始,CPI同比涨幅呈不断上升的趋势,9月份CPI已同比上涨3%。其中,畜肉类价格同比上涨74.5%,猪肉价格同比上涨110.2%。 对于2020年初的物价走势,12月17日,国家发改委就宏观经济运行情况举行发布会时,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就曾表示考虑到今年物价走势对明年翘尾因素的影响,加之春节效应,明年初CPI涨幅可能会较高。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密切关注重要民生商品市场和价格运行,除继续大力做好猪肉保供稳价工作外,还将指导各地做好其它“菜篮子”商品的保供稳价工作,确保节日期间的市场供应稳定和价格平稳运行。 《通知》指出,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做好元旦春节期间各项工作十分重要。将保障市场供应,满足群众节日消费需求。加强煤电油气运供需监测和协调保障,做好煤炭、天然气迎峰度冬保供稳价工作。加大对餐饮住宿、购物娱乐、景区门票、停车收费等民生重点领域价格监管力度。 《通知》还提出开展“根治欠薪冬季攻坚行动”,依法处置拖欠农民工工资违法行为,严厉打击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犯罪,维护劳动者权益;严防细查公款旅游、公车私用和违规公款吃喝、发放津补贴、收送礼品礼金、操办婚丧喜庆、接受管理服务对象宴请等易发多发问题,及时发现和甄别收送电子红包、私车公养等隐形变异问题。

    [更多详情]
  • 27 2019-12

    2019年产量和利润“双降” 棉业未来整体性回升可期

    日前,在中国棉花协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棉花形势分析会上,中国棉花协会副会长、秘书长王建红表示,2019年天气基本适宜棉花生长,机械化种植水平不断提高,但我国棉花产量出现下降。 产量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内地种植面积的大幅下降。据中国棉花协会统计,2019年全国植棉面积4815.59万亩,同比下降1.77%,总产量590.6万吨,同比减少3.35%。其中,新疆种植面积增加0.2%,产量下降1.9%;黄河流域种植面积减少6.82%,产量下降9.8%;长江流域种植面积减少8.65%,产量下降11.3%。 王建红表示,近5年中国棉花种植面积三大棉区平分秋色的格局已被打破,新疆优势明显。2018年,黄河流域种植面积仅占13.65%,长江流域占11.39%,内地已不足三成。棉花生产逐步向新疆转移,规模化、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新疆棉花产量屡创新高,2018年为511万吨,较2014年的367.7万吨增长39%,2018年产量已占全国的84%。 然而,一方面植棉面积下降、产量减少,另一方面由于库存量增加、需求量减少,2019年棉纺织企业的经营压力仍高于往年。 今年9月份以来,企业收购籽棉价格下降明显。截至11月底,全国棉花采摘全部结束,交售进度为92.4%,同比减慢1.85个百分点。全国籽棉平均收购价格为5.56元/公斤,同比下降18%。其中,新疆收购价格为5.47元/公斤,同比下降19.1%;内地籽棉收购价格为5.91元/公斤,同比下降14.5%。 王建红表示,棉花的终端需求疲态正持续传导至上游。为减少库存,增加流动资金,纺织企业销售以走量为主,价格缺乏支撑,持续下跌,导致企业利润不断缩减,经营压力加大,部分中小企业因无法承受压力被迫关停,亏损面较去年同期扩大。 根据中棉协数据显示,2019年1月份至10月份,我国棉纺织行业亏损面为28.4%,较2018年同期增加11.6个百分点,主营收入同比下降1.84%,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0.17%。 “中国棉花协会预测,2019年至2020年,棉花消费量802万吨,较上一年度减少5万吨。”王建红认为,未来棉花行业整体阶段性回升是可以期待的,尤其是对中国棉花市场的预期,有可能会领先其他国家市场。“信心主要来源于世界经济稳中向好趋势没变,中国拥有巨大的消费潜力,但同时也要做好迎接世界经济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加,国内外形势复杂、外部压力增大等诸多挑战,我国棉花产业还要向高质量纵深发展。”王建红说。 中国棉花协会会长高芳表示,当前中国经济正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棉业发展需要着力解决产量和质量不平衡,产业链各环节利益不平衡,行业规模小,成本高、创新能力不足等诸多问题。

    [更多详情]
  • 27 2019-12

    河南鲁山:“乡土人才”为脱贫攻坚注入强动能

    平顶山市鲁山县充分发挥乡土人才技能,助力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明显效果。 该县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选派科技扶贫特派员组建农业科技服务团,分包联系建档立卡贫困村,打出了破解贫困地区人才瓶颈的“组合拳”。 前几年,汇源街道大王庄村贫困户贾花抱着试试态度,种了5亩蓝莓。驻村科技特派员魏艳霞,经常带着技术人员,下乡给种植户传授育苗、整形修剪和病虫害防治等技术。 “特别感谢魏老师传授技术,我去年5亩蓝莓卖了9万多块钱,俺靠种植蓝莓脱贫了”,贾花感激地说。 为造就一支不走的农村科技人才队伍,县委组织部统筹“土专家”“田秀才”培育,围绕农技服务、科技培训、就业指导等方面,采取派出科技人才、组织技能培训、加大经费投入等途径,提升贫困地区“造血功能”。 地处浅山丘陵区的张店乡张窑村,艾草种植得天独厚。该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县科技特派员田广须包联该村,他走上地头,现场教授为种植户教授杂草防除技术和田间管理要领。 该村贫困户秦青青听了田广须的讲解,当场表示试种两亩。 像魏艳霞、田广须这样的科技人才,在县农业科技服务团达60多位。县委组织部定期组织他们下到村讲党课,上地头传技术,增强群众脱贫“内生力”,提升科技扶贫“含金量”。 梁洼镇连沟村林业种植大户武太顺就是其中受益者。去年按照农科专家传授防治病虫害方法,果子产量高、味道好,不出园子就销售一空。 两年过去了,秦青青种植的艾草怎样,收入如何。 “每亩效益超过3000元,比种庄稼强。”脱了贫的秦青青高兴地说。 辛集乡张庄村党员张平洋作为葡萄种植“田秀才”,熟练掌握了架改、套袋、膨果等新技术,带头试点沪太8号、夏黑、京亚104等优质品种,使该村及周边村葡萄亩产值从过去的5000多元提高到现在的1万元以上。 张良镇闫洼村党员杜飞飞经过培训,成为了本地出名的山东姜种植“土专家”。他流转土地180亩,种植生姜,最高亩产13000斤,亩均收入达2.5万多元,张丽凤,杜鹏飞等8家参股农户当年每家分红10多万元。同时,带动60多名留守老人和妇女实现了就地就业,每人每年增收8000元。 目前,鲁山县有一大批乡土人才穿梭在农村科技服务第一线,为推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更多详情]
  • 27 2019-12

    许良镇:温室大棚带来致富希望

    12月23日上午,博爱县许良镇机房村的温室大棚里暖意融融。八九位妇女正在打理黄瓜秧苗,只见一根根半米多高的秧苗绿油油的,不少已经结出了鲜嫩的小黄瓜,十分喜人。 机房村的贫困户韩文利一边忙活一边跟记者聊天:“这活儿真不赖!一天能赚五六十块钱,中午还不耽误回家做饭。” “以前日子真是不好过,一家三口挤在一间平房里,孩儿出车祸看病花了不少钱。前些年,孩子他爸出去打零工,辛辛苦苦干几个月,有时候连工钱也要不回来,难啊!”谈起曾经的苦日子,韩文利很无奈。 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以来,韩文利家里发生了巨变,家里欠下的外债慢慢还上了,她和丈夫起早贪黑干活手里攒下一些钱,借着危房改造的好政策,家里盖起了宽敞的新房子。儿子也学了一技之长,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开了一家手机维修店。最近正是农闲,韩文利听说村里的温室大棚有用工需求,就报名来干活,目前已经赚了1000多元的工资。说到这些,韩文利脸上露出了笑容。在她身边,还有来自周边村的贫困户也在忙活着,这个绿意盎然的大棚让她们有活儿干有钱赚,大伙儿脸上流露着喜悦。 机房村位于许良镇西南丹水河畔,是该镇的重点非贫困村,目前全村有贫困户121户463人,占全镇贫困总人口的近一半。多年来,该村集体经济薄弱,没有村集体企业,村民主要经济来源为外出务工和传统凉粉加工,增收途径单一,家家户户日子都不宽裕。脱贫攻坚战打响后,许良镇积极探索出一条“绿色扶贫”之路,在全镇发展林下赤松茸、生姜、辣椒等农业经济作物,带动贫困户入股分红,解决贫困户劳动力务工问题,为他们找到致富的门路,机房村的贫困户受益颇多。 要想富得快,还得种蔬菜。今年3月,许良镇统一谋划,多次组织人员到山东以及鹤壁等地考察温室大棚,在机房村新建了5座半地下式温室大棚,作为机房村、赵后村、陈范村3个重点非贫困村的村集体经济增收项目,在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的同时,带动贫困户就近务工增收。 今年10月温室大棚建成了,在武陟县从事多年蔬菜种植的种植大户原思森受邀到了机房村,承包温室大棚发展特色蔬菜种植。11月初,经过土地平整后,大棚里种下了小黄瓜苗,机房村及周边村的贫困户和村民到这里打零工,一边干活一边学习大棚蔬菜种植技术。 “一直到春节前,咱们大棚里天天都有活儿干,乡亲们只要愿意来,工资不是问题。”原思森信心十足地说。

    [更多详情]
  • 26 2019-12

    我国开展首批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近日,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牵头,会同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民政部、司法部在全国确定了115个县(市、区)开展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 试点示范工作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治理的重要论述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有关决策部署,坚持党的领导、农民主体、“三治结合”、多方协同、突出重点的原则,主要内容包括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体制、乡村治理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机制、乡村治理的组织体系、党组织领导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路径,完善基层治理方式、村级权力监管机制,创新村民议事协商形式、现代乡村治理手段。通过试点示范,积极探索一批路径方法、健全一批政策制度、打造一批典型示范、形成一批工作抓手,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善治之路探索新路子、创造新模式。 12月24日,六部门召开会议,中央农办副主任、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韩俊出席会议并对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江苏省、福建省、四川省农业农村厅,以及上海市宝山区、浙江省桐乡市、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在会上作了典型发言。

    [更多详情]
  • 26 2019-12

    孟津县:“盆栽经济”助农增收

    近日,在孟津县送庄镇洛阳龙浩农业有限公司的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里,公司培育的各种观赏植物引来大批游客前来参观。近年,送庄镇结合市场需求,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以观赏植物为主的“盆栽经济”,“线上”和“线下”相结合进行销售,在扮靓城乡的同时成为农民增收的特色产业。

    [更多详情]
  • 26 2019-12

    张文帅:草莓棚里品尝甜蜜创业味

    眼下虽是寒冬时节,可是在柘城县大仵乡张菜园村张文帅的草莓棚里,却是一片暖意融融的景象。白色的草莓花开满藤蔓,翠绿的植株上颗颗鲜红欲滴的草莓,小的像鸡心,大的像桃子,在嫩绿叶子的衬托下,很是诱人,让人垂涎欲滴。 作为一名80后创业者,张文帅告诉记者,他15岁时就辍学了,在修车厂里做过学徒,在建筑工地里掂过水泥,还进过南方的电子工厂……可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在娶妻生子后,他逐渐厌倦了那种漂泊不定的生活。 近年来,柘城县乡村旅游不断发展,张文帅从中看到了商机,他就在土地上动起了脑筋。他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考察市场,发现草莓种植周期短、采摘时间长,经济效益相当可观。于是经过认真思考和论证,2013年秋,他拿出打工的积蓄修建了大棚,种植草莓。 梦想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即便全身心呵护,一场意外还是让初次创业的张文帅损失不小。 “第一年没有经验,碰到了挺多困难,首先就是天气问题。我记得那年雪下得挺大,当时俺不知道积雪超过10厘米必须要扒雪、铲掉。结果部分大棚被压塌了,五亩地差不多损失了三四万。”谈起创业之初的艰辛,张文帅至今还忍不住地唏嘘。 接下来几年里,经过不断交流学习和实践摸索,张文帅在种植草莓方面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种植管理经验。他还根据市场需求,先后引种了丰香、红颜、太空三个草莓品种。 产品对路了,自然受到市场的欢迎。经过滚动发展,张文帅的种植规模从几亩地的一个个小棚逐渐发展到了现在占地20亩的6个大棚,年效益达到20多万元。 草莓种植让张文帅的腰包鼓起来的同时,也让附近村民实现了增收。草莓种下后,除草、施肥、预防疾病等工作非常关键,有时候忙不过来,张文帅就聘请村里人到他的草莓园务工,每天为他们发放工资。 “草莓的采摘期为三个月,收入非常可观,下一步我准备把规模扩大到50亩,把周边不能出去务工的群众特别是贫困户都带动起来,帮助更多人致富。”说起未来的打算,张文帅充满信心。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