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04 2019-12

    河南南召:特色林业助脱贫

    脱贫攻坚以来,在政府引导下,贫困户景清军家的地里长出了6万元的“绿色资产”——3亩玉兰和女贞,而贫困户裴明云家的地里则长出了5亩的黄梨和辛夷。正是靠着这些林业“生出”的致富产业,分别来自河南省南召县小龙湾村和崔庄村的二人都脱了贫。 南召县被誉为“中国玉兰之乡”。记者在这个贫困县采访,围绕“林+N”扶贫,该县依靠本地林业特色,培育出了林苗景、林果药、林蚕菌、林养游等多条林业特色扶贫产业链,不仅帮助许多群众脱了贫,而且使得地方扶贫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生态化迈进。 在城郊乡和留山镇交界的上店村、柴岗村,记者看到,这个贫困县计划投资约7亿元的国储林1号基地,把原来1万多亩的荒山变成了梯田,田里的玉兰林排列整齐,林下是套种的丹参和白芨。据项目负责人介绍,该项目建成后总面积将达4万余亩,成为全国最大的玉兰森林公园,“而项目实施以来,通过土地流转、务工等方式已带动近200户贫困户脱贫。” 按照规划,该基地未来还将融入旅游元素,开发乡村休闲项目,打造集生态农业、休闲观光、乡村旅游于一体的“林苗景”现代农业综合体,届时周边两个乡镇的4个村将全部端上生态林业的“绿饭碗”。 这仅仅是南召县“林生九子”产业扶贫的一例。在白土岗镇杜村,受政府林业投资带动,民间资本也积极响应,占地260亩、以名贵中药材良种培育为主的扶贫产业基地自2018年8月开工后,至今已建成100个大棚,带动周边246户贫困户种植中药材600余亩。 “林下套种让中药材种植很抢手。”项目负责人之一的郝洪波是返乡创业人员。他从贩卖中药材起步,林业扶贫启动后迎来大发展,连续成立了数家中药材种植公司。他说,中药材资源丰富的南召县是“辛夷之乡”,“以前种植分散、规模小,而依靠林业药材一体化,产业带贫能力更强,企业和农民双丰收。” 除了林、苗、药,南召县还是柞蚕养殖大县。全县年产柞蚕茧150万公斤,占全河南省的60%以上。养柞蚕每年要伐一次林,以便第二年柞树长出新叶喂蚕。以前,蚕农把砍掉的柞树当柴烧。现在,柞树枝回收再利用,变身“菌棒”,不仅解决了烧柴污染,而且变成了一个亿元大产业。按照南召县规划,未来3年通过发展1亿袋香菇种植,50万亩柞蚕养殖将带动林业增值7亿元以上。 据统计,“林+N”扶贫以来,南召县发展林果基地14万亩、花卉苗圃30万亩、中药材种植52万亩、林下养殖300多万头(只)、养蜂2万多箱,53个贫困村、630户贫困户通过“林蚕菌”每年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30多个“森林村庄”每年接待游客超过20万人次,全县六成以上贫困人口通过林业实现脱贫。

    [更多详情]
  • 04 2019-12

    界沟镇:种药材发“药财”

    11月27日,迎着冬日阳光,虞城县界沟镇种植的中药草随着微风不时送来淡淡清香,沁人心脾。 “菊残犹有傲霜枝,今年冬天还没下雪,菊花应该还有,建议你们先到金菊种植基地赏菊采访吧。”镇长许诺带领我们顺着菊香飘来的方向,来到界沟镇范庄村金菊种植基地。“韩秀英400斤,工钱200元,刘书玲210斤,工钱105元……”基地老板、范庄村村民付永华正忙着为工人过称发工钱。“今年下霜晚,这是最后一茬了,我种金菊260亩,比其他几个品种菊收入高一点,保守算一亩地净收入6000元。” 其实,范庄村只是该镇的四个中药草种植初加工基地之一。近年来,该镇尊重自然风貌,利用邻近中华药都亳州的优势,立足本地传统产业,将中药草种植纳入产业化发展轨道,专门成立中药草种植领导小组,探索“林药间作,粮药间作,药药间作”模式,以“公司+合作社(种植专业户)+基地”方式,在全镇推广中药草种植,带动广大农民增收,并被河南省农村农业厅列为优质中药材种植基地示范镇。 北京盛世龙药业驻该镇业务负责人王曙光说,最近一次农业资源区划调查显示,在全国指定的363种野生药草中,该镇占100余种,72个科属,蕴藏量300万公斤,年采收量超160万公斤,年产2万斤以上的品种10余个。 今年,该镇以农民增收为根本,以道地中药草为主,其他适销对路品种为辅,坚持种植规模化、产业基地化、基地项目化,项目建在支部上,着力打造吕楼、贾庄、王桥、韩南、刘沿等10个村成方连片集中种植区,范庄、徐暗楼、张庄集等5个规范化生产专业示范村,依托万豪药业公司、徐暗楼菊花种植园、刘沿村中药草购销站和范庄村脱水蔬菜公司,分别打造了界沟镇中药材初加工孵化园、菊花和中药材初加工基地,总种植面积2万亩。 “一般情况下,每亩投入成本约600—2000元,2018年平均纯收入1600元左右。今年镇里把中药草种植纳入全镇工作大盘子助力脱贫攻坚,科学规划、大力支持,将风险降低了很多。”在徐暗楼村何首乌玉米套种实验基地,药草种植精准扶贫合作社负责人徐振国这样评价中药草种植成本和收益。 该镇扶贫办主任吴涛说,2018年,镇里把中药草种植作为产业脱贫的“良方”,促进7个贫困村1200余贫困户进行中药草种植或流转耕地或入股合作社,实现人均增收550元以上。 谈及下一步发展,镇长许诺信心满满地说,他们将利用3年时间,搭平台、引企业、建基地、带农户,推进公司+合作社(种植专业户)+基地模式,加大流转土地,规范中药草基地种植和品种繁育,加快培育龙头企业,成为名副其实的“药材之乡”。

    [更多详情]
  • 03 2019-12

    濮阳县:芦荟成就致富路

    11月28日,记者来到濮阳县习城乡徐寨村芦荟种植园,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整齐排列的芦荟种植大棚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这可是我们村脱贫致富的宝贝,食用、药用、美容,芦荟的用途比较广,市场需求量大,根本不用愁销路,现在批发价是3块钱一斤,一棵能长到30斤重,一亩地可以种3000多棵。”徐寨村党支部书记徐明堂介绍说。 据徐明堂介绍,徐寨村是黄河滩区搬迁村,村民离开村庄搬进了社区。搬迁后,村里的土地不能闲置,为了发展产业,保障群众稳定增收,村“两委”通过网络查找项目,并多次到外地考察,最终敲定了发展芦荟种植项目,成立濮阳县佳慧种植有限责任公司,利用产业扶贫资金170万元搭建起了大棚,并以吸纳群众入股的形式来发展村集体经济。 为了让贫困户能入股进来,村“两委”把入股门槛定得非常低,每5000元就算一股,共吸纳66户村民入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0户,每户每年可分红2万元,大大提高了群众的经济收入,。目前,徐寨村芦荟种植园已成功种植芦荟100亩,安排贫困户长期稳定就业10人,并可吸纳众多的季节工,用工最多时每天可吸纳100多人。 “俺搬到了集上的社区住,孩子们都在外务工,俺将家里的3亩地流转给了种植园,一亩地一年租金800块钱。俺还在这里上班,一个月又挣千把块钱的工资。有地租金和这份工资,俺老两口生活很幸福。”正在芦荟种植大棚内除草的脱贫户王治良说道。 谈及下一步计划,徐寨村党支部书记徐明堂豪情满怀:“下步计划以我们徐寨村为中心,辐射带动丁寨、甘露集等滩区迁建村,利用5到8年的时间,发展芦荟种植5000亩,最终打造一个集农业休闲、旅游观光、美容于一体的农业观光区。”

    [更多详情]
  • 03 2019-12

    刘树锋:包地养螃蟹带乡亲增收

    “俺把自己家13亩土地流转给刘老板,承包费600元,一年能拿到流转费用7800元;俺又在基地干杂活,一个月2500元,一年至少25000元。这些收入足够俺老两口开销了,还能补贴给孩子用。”11月28日,在淮滨县马集镇鲁圩村的螃蟹养殖基地71岁老人慈学礼说。 慈学礼之所以能不出远门挣到钱得益于刘树锋创办的信阳润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刘树锋是信阳市羊山新区人,早些年从事建筑生意,积攒了一定资本。他看到家乡正在开展的“脱贫攻坚”富民工程热潮高,就萌生了回乡发展农业的想法。几经考察调研,刘树锋看到淮滨县实施的“雁归来”工程中的各项政策措施,适合他的创业理念。2018年年初,他便和他的朋友张曦一起来到了淮滨县投资。 “淮滨县真不愧是‘五百里水路一座城’,这里水域面积宽广,县、乡、村三级对我支持力度很大,又是协调土地、又是协调电力。”刘树锋说。 选择什么行当赚钱?刘树锋想到了在江苏搞水产养殖的外甥高科。高科从最开始卖水产品到养殖螃蟹,一路走来很顺畅,收入非常可观。再加之这几年,淮滨县开展的乡村振兴战略,乡村的环境变美了,水质也好了,再就是河蟹养殖规模化一直是该县的空白。于是,刘树锋就承包了300亩土地,投资600万元养起了螃蟹。 今年10月,他的蟹塘丰收了,按照一亩地正常产100公斤、一公斤60元来计算,300亩毛利达180万元。为了增加收入,他在基地又混养了鲑鱼。“我这螃蟹品质好,口感上乘,根本不愁卖,能卖到信阳、武汉、合肥、郑州等地。就在前两天上海的一个客户给我打电话还要800斤的货。”刘树锋乐呵呵地说,公司通过吸纳群众到基地务工或承包土地的方式,带动5户贫困户增收,人均年收入达6000元。 “有钱大家一起赚,同奔致富小康路”。在刘树锋的带动下,不少当地群众也成了“吃螃蟹”者。

    [更多详情]
  • 03 2019-12

    陶红玲:带领乡亲们“触网”赚钱

    11月28日,记者来到商城县淘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看到公司负责人陶红玲正与该县十几名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商讨农产品品牌建设问题。 “我们县农产品资源丰富,绿色优质,但网上销量不是很好,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大多农产品无商标区域品牌,而且产品不集中,销售量一上去就经常断货。”陶红玲介绍说。 陶红玲对创立农产品区域品牌非常重视,在她的努力下,目前商城县已有金刚台平先桃子、金刚绿野茶叶等44个专业合作社的农产品正在注册农产品商标品牌,吴河绿泉粉丝等7个专业合作社正在创办农产品加工生产线。她还整合了商城县的山茶油、花生油、菜籽油、芝麻油四大植物油系列,注册了“乡土大别山”商标品牌。淘源电商从2017年4月成立至今,营业额已达700余万元,现已成长为一家专业从事“互联网+生态农业+线上推广线下服务”的专业电商销售公司,先后被评为“河南省巧媳妇创业示范基地”“商城县优秀电子商务企业”“商城县农业发展扶贫致富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怀着对家乡人民的眷念和实现父老乡亲的致富梦想,陶红玲于2016年毅然辞掉了在杭州30万元年薪的工作回到家乡,2017年4月投资60余万元创立了淘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把商城老家的优质农副产品用互联网平台推广到全国各大城市。 创业初期,货源就是一道坎。她花了6个月的时间,寻访了该县300多家种植养殖合作社和农户,还考察了大别山地区的安徽省金寨县、湖北省麻城市以及信阳市南部6县的原生态农产品,对农产品市场进行调研、普查,建立大数据库。目前在她收集的鄂豫皖三省客户中,已有3000余家种植养殖专业户与淘源电商达成产供销合作。 在销售平台方面,她自建了三网合一的“商城味儿”网上商城供顾客网上选择下单,在商城县城还自建了一家具有商城特色的线下实体体验馆,作为发货囤货地。 为了响应该县电商扶贫的号召,储备全县电商人才,发展农村村淘,实现农民创收致富,她投资组建了一个多媒体电商培训教室,利用自己多年所学的知识和公司平台优势,对学员“一对一”进行电商业务知识指导。截至2019年7月,淘源电商已承接电子商务培训班12期,累计培训各类电子商务人才近700人,其中返乡创业人员200余人,贫困残疾人200余人,解决280余名培训人员开网店实现就业。 “今年我们葡萄园的200亩20万余斤葡萄,就是在淘源电商的指导策划下,用电商网销技术解决了滞销难题。”该县河凤桥乡新桥鼎盛葡萄园负责人杨三远微笑着说。 “今后,我会努力让商城的农副产品区域品牌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农副产品也会通过网络走向全省、迈向全国,以此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也让更多外乡人了解商城,吃到正宗的商城味!”谈及未来,陶红玲思路清晰。

    [更多详情]
  • 03 2019-12

    鲁山县: “金菊”“银菊”开贫困家庭笑

    11月25日,在鲁山县瀼河乡方山村,金丝皇菊和清新淡雅的杭白菊竞相开放,多名农妇正在采摘菊花。 “俺家有两个学生,不能出远门打工,这些天来一直在合作社采菊花,一天能挣六七十块钱。时间自由,活儿也干了,孩子也照看了,两不耽误。”方山村贫困户陈万会一边采摘着菊花一边说。 2014年11月,方山村的王正鑫成立了鑫磊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美人酥、红酥脆、满天红等品种梨树220亩,林下间作套种金丝皇菊160亩,2019年初又引进新品种杭白菊30余亩。 该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土地流转+返聘务工”的模式,带动村里的群众脱贫致富。方山村共有贫困户83户,其中40户已经以土地流转的方式入股合作社。除土地流转收益外,每年还可享受到合作社的红利分配收益。每当深秋菊花盛开的季节,合作社都会优先聘用贫困户人工采摘菊花。贫困户可获得土地流转收益、入股分红、务工收入等三项收入。 “目前,我们合作社已建成冷库1座,烘烤车间1座,对金丝皇菊和杭白菊进行深加工,精包装,提高产品附加值。今年我们的杭白菊试种非常成功,明年合作社将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带动更多的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鑫磊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正鑫信心满满地说。

    [更多详情]
  • 03 2019-12

    邓州:小产业托起“大梦想”

    近几天,邓州市小杨营镇白庙村的致富带头人、手拉手水产养殖合作社负责人宋雪坤,正带着合作社的几名贫困群众,挨个对每户承包的鱼塘水质、鱼苗生长情况进行检查,做好水质改良和鱼苗疾病防治,确保成活率。 “天气转凉,这个季节的鱼苗容易出现疾病,我领着大家仔细查看,手把手教他们鱼苗的秋冬季管养技术。”宋雪坤说。 贫困群众宋建中学得特别认真,他今年承包了村里整治过的4亩多坑塘养殖观赏鱼,再过一个多月这些鱼苗就能打捞出售了,他粗略估算了一下,这些鱼苗大概能卖将近两万元,这对他来说可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合作社负责提供鱼苗和技术,鱼苗长到合适大小后,合作社负责回收。市场价高的时候,随行就市,市场价低的时候,合作社也会给我让出利润,保证让我们稳赚不赔。”宋建中说,在合作社的关照下,他对今年脱贫充满了信心。 白庙村是小杨营镇比较偏远的贫困村,为甩掉贫困村的帽子,让贫困户尽快脱贫,2017年以来,该村依托南水北调干渠依村而过的区位优势,以及村内废弃坑塘较多的实际情况,因势利导,在争取项目资金对坑塘进行统一整治的同时,积极与本村在外从事水产行业或有水产经验的商人、能人联系,鼓励他们返乡创业,让这些废弃坑塘变废为宝。该村手拉手水产养殖合作社负责人宋雪坤就是在外返乡创业人员之一。 合作社负责人宋雪坤说:“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都富才算富。我想带动更多的乡亲们共同参与观赏鱼养殖,带领他们致富奔小康,让我们村早点甩掉贫困村的帽子。”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我们村在镇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依托南水北调引过来的水资源和‘三权分置’整理出来的土地资源,大力发展观赏鱼养殖,不但实现了贫困户的稳定脱贫,还托起了整村脱贫致富的大梦想。”该镇白庙村党支部书记宋荣社说。 据介绍,为了让土地资源发挥出最大效益,白庙村结合土地“三权分置”,把村里80%的土地进行了流转,鼓励群众发展林果种植等特色产业增收致富。同时,他们还鼓励村里通过养殖产业脱贫的村民,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传授养殖技术,共同发展养殖产业,变“输血”扶贫为“造血”扶贫。 白庙村贫困户陈国玉夫妻俩七十多岁了,都患有慢性病,因治病花光了积蓄,还欠了许多外债。2016年以来,夫妇俩养了20多只山羊,儿子陈炳连做起了门窗加工生意。由于一家人勤奋努力,他们家于2018年顺利脱贫。 “虽说现在有党的好政策,咱自己也得努力奋斗,通过双手改变命运。今后我还要带动村里的其他群众搞好养殖,争取帮他们早日脱贫。”陈国玉说。 该村群众宋玉贵一家7口人,于2015年底被纳入建档立卡低保贫困户。2016年以来,他在镇村帮扶干部的引导下,克服种种困难,决定学习养猪技术,发展养猪产业脱贫致富。 “刚开始的时候,家里只有两头母猪,后来掌握养猪技术之后,慢慢开始扩大规模,现在已经发展到了母猪6头,肉猪15头,一年卖肉猪、猪崽的净收入大约在15000元左右。”宋玉贵说,在镇村干部的帮助和他们一家人的共同努力下,他家于2018年顺利实现了脱贫,目前养猪收入稳定,他对未来的美好生活充满了信心。 截至目前,白庙村已成立涵盖水产养殖、畜牧养殖、林果种植的专业合作社和扶贫项目10余个,村里的集体经济也渐渐有了起色。村容村貌、户容户貌也得到了极大改善,公共基础配套设施日益完善,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更多详情]
  • 03 2019-12

    获嘉大白菜:科技齐助力铸就大产业

    原产于我国的大白菜,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蔬菜,2018年种植面积约3934万亩,产量10506万吨,占蔬菜总产量的14.4%。大白菜也是北方冬贮数量最多的蔬菜,在均衡市场供应、稳定蔬菜价格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大白菜是我省典型的大宗蔬菜,常年种植面积约260万亩,播种面积约占全省年蔬菜播种总面积的11%,产量约900万吨,在所有蔬菜中排名第一。 从优质品种选育,到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省“四优四化”科技支撑行动、省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省叶类蔬菜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三方“齐上阵”,助力获嘉县大白菜产业发展。 白菜不再“白菜价” 11月23日,获嘉县第二届白菜文化艺术节上,鸿发种植合作社的展台被团团围住,新科翠玉、豫白CR等优质大白菜让参观者目不暇接。合作社负责人一边介绍一边打包,“两棵白菜10块钱”,购买者络绎不绝。另一边,纸盒包装好的大白菜,通过网络销售,两棵能卖到19元。 获嘉县太山镇党委书记汪文军介绍,获嘉大白菜是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有500多年的种植历史,当地拥有适宜大白菜生长的“蒙金土”,土地肥沃、雨水充沛、病虫害少,区域内无污染源,独特的自然条件造就了获嘉大白菜营养丰富、口感甜脆的特点。 在太山镇太山村,多种大白菜新品种不同播期的展示,大小不同、颜色不同、口感不同的大白菜让参观者眼前一亮。省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团队成员、新乡市农科院蔬菜所所长原让花介绍,这里展示的新科小包26是新乡市农科院选育的优质大白菜新品种,其矮桩叠抱、软叶率高、结球紧实等特点,深受当地种植户喜爱,也赢得了市场青睐。在稳产、抗病,耐旱、耐肥水的同时,也弥补了小包23品种不耐裂的缺点。 老菜农变成新农人 太行镇沙窝营村的刘万根,种植大白菜超过30年,而近三年来,他从老菜农变成了新农人。80亩大白菜收获在即,刘万根兴奋不已,“用上高科技,成本低了产量高了,人工少了品质提升了。” 从2017年开始,在专家的指导下,刘万根开始选用大白菜新品种小包23、小包26等。从去年开始,他又陆续用上了水肥一体化、播种机直播等新技术。刘万根从地头拿起一截黑色软管介绍说,这就是去年开始试用的滴灌,“采用滴灌,浇地不进地,减轻劳动强度的同时,病虫害也明显减轻,大大降低了农药用量。” 今年大白菜种植季节,刘万根还用上了播种机。“大白菜播种是最耗费人工的环节,以前80亩大白菜仅播种就需要200个工,而现在用播种机只需要12个工。”刘万根介绍,在新品种、新技术的“配合”下,每亩增产1000多斤,成本却更低了,周边几个村的种植户纷纷前来“取经”。 专家共同把脉问诊 “成立合作社8年了,最缺的就是大白菜种植技术。”在当天举行的乡村振兴高峰论坛上,太山镇李淑芬直言亟须提高种植技术。相关专家也各抒己见,用科技赋能获嘉大白菜。 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副所长张晓伟认为,大白菜产业面临“种植面积小影响市场、种植面积大价格低”的矛盾,应适当控制规模、提高质量。同时,将“一茬改为多茬、一季变为多季”,让品种类型多样化,满足不同时间、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开封市祥符区农业农村局研究员董海英指出,大白菜产业应与时俱进,改进品种,生产适合市场和消费者的产品,在产品品质提升上,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同时大力打造、培育品牌,创新销售模式,开展订单种植。 张晓伟表示,获嘉大白菜产业提升科技是关键,希望在省“四优四化”科技支撑行动计划、省叶类蔬菜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省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的带动下,为获嘉大白菜的种植和销售提供更多技术支持和更大发展平台,为获嘉优质产品和蔬菜产业的发展注入更多生机和活力。

    [更多详情]
  • 03 2019-12

    河南省农业气象专家:小麦追施冬肥可促弱转壮

    12月2日,省农业气象专家提醒农民朋友,目前河南省冬小麦大部正处于分蘖阶段,各地要根据冬小麦苗情、墒情进行分类管理;对于群体偏小、长势较差的地块可追施冬肥,以保证小麦健壮生长,促进冬前壮苗形成。 本周我省以晴到多云天气为主,基本无降水,周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周平均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根据当前墒情和作物需水状况,从现在至12月8日,豫南大部、豫西南、豫东及豫北、豫中局部等地存在不同程度的旱情,其中豫南部分县(市)、豫中中部及豫东局部等地土壤相对湿度在50%以下,为中到重度干旱;其他大部地区土壤墒情适宜。 省农业气象专家表示,预计周中期有冷空气影响我省,各地应密切关注天气变化,设施农业应注意提前加固棚架和棚膜,做好棚内保温、防冻等各项管理工作。

    [更多详情]
  • 03 2019-12

    稳产提质,河南倾力打好粮食生产“王牌”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赴河南调研。他强调,粮食生产这个优势、这张王牌任何时刻都不能丢。河南省牢记总书记嘱托,始终把粮食生产摆在各项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努力让中国人的饭碗装上更多优质的河南粮。 入冬以来,中原地区的气温比往年偏高,为了保持土壤湿度,这两天,在河南武陟县乔庙镇,种粮大户王福军正忙着给小麦灌溉。尝到了种植优质小麦的甜头,今年,他又多流转了300亩土地,种植面积达到了3000亩。 现在老王挺高兴,可就在几年前,同样是丰收,老王却总为卖粮犯难。但是,距离老王家20多公里,武陟县最大的食品加工企业却为买粮犯难。这边有粮不好卖,那边却愁着买不到优质粮,一些企业甚至要从国外进口。 河南常年种植小麦8500万亩以上,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左右。如何既保粮食稳产,又提高品质,保农民增收?习近平总书记给河南开出了药方。总书记叮嘱河南“要立足打造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这一目标和任务,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开辟新途径、挖掘新空间、培育新优势”。 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总农艺师王俊忠说,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调研时,多次要求,要牢牢抓住粮食这个核心竞争力,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做好粮食市场和流通的文章,在乡村振兴中实现农业强省目标。 牢记总书记嘱托,一场关于小麦的变革开始了。河南先用两年时间夯实小麦稳产基础,并从2016年开始,推广发展优质专用小麦种植,并根据气候土壤特点,将全省生产区域划分为豫北强筋、豫中东强筋和豫南弱筋三个生产区。通过统一供种和统防统治,整村、整乡推进优质专用小麦的单品种集中连片种植。和普通小麦相比,优质小麦无论种植技术还是田间管理的门槛都高出不少。河南省市县成立专家组,分包、跟踪指导农民种植。 目前,河南优质小麦基本实现产地经营规模化,千亩以上单品种规模连片种植区达2265个。今年秋播,河南优质小麦种植面积达到1350万亩,占全省小麦种植总面积的15.8%,预计到2020年,优质小麦面积将达到1500万亩。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