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03 2019-12

    全国生猪生产正加快恢复

    最近一段时间,活猪价格和生猪价格均出现了明显下降,降价背后是产能不断提升、供给不断增加的结果。目前,各地区不断加大财政投入,抓紧恢复生猪产能,保障猪肉供应。同时,随着一系列政策不断落地,生猪存栏正止跌回升,产能也在不断加快扩充—— 农业农村部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据对全国500个集贸市场监测,11月第4周每公斤活猪价格为32.26元,环比下降2.5%;猪肉价格为51.22元,环比跌3.4%。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居高不下的猪肉价格回落?各地区生猪稳产保供情况如何?在全国畜牧业工作会议召开之际,经济日报记者实地探访了生猪养殖企业,采访了相关负责人和业内专家。 生猪存栏止跌回升 河南省是全国生猪调出第一大省,驻马店市是河南生猪生产第一大市,全市年出栏生猪960万头、调出600万头以上。从驻马店市驱车1小时,就到了龙凤山农牧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处生猪养殖基地。进入基地第一道门之前,车体先进行消毒、烘干等一系列防疫程序。经过消毒屋停留、消毒液洗手、穿上防护服等多道程序之后,记者进入基地办公区内的一处监控室,通过实时视频监控观察生产区内的养殖状况。 龙凤山农牧公司副总经理王文强说,在疫病防控方面,公司在外围做了病原切断,投入3个全自动化洗消站,每个洗消站成本约200万元。同时,在内部实现了区域化隔离,严格防控非洲猪瘟。在标准养殖方面,采取全自动智能化饲喂,给猪提供舒适的温度、湿度,能够做到精准投喂。对比两年前,母猪的年均产仔窝数从2.2增加到2.4。生产性能也有提升,出栏同样重量的生猪,由原来的170天缩短到现在的160天。 据介绍,在去年8月份非洲猪瘟传入我国之前,该养殖基地能繁母猪存栏约3.5万头。非洲猪瘟在我国爆发后,为了有效防范疫情,该基地降低了饲养密度。今年3月份,该基地开始大量增产补栏。截至目前,已经恢复到去年8月份的生产规模。 “目前,全国年出栏5000头以上的规模场生猪存栏连续3个月回升,年出栏500头以上的规模场生猪存栏连续两个月回升,恢复势头非常好。”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二级巡视员辛国昌说,规模场和散养户的生猪产量各占一半,因此扩充产能要双管齐下。一方面,大力发展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支持新建和改扩建规模养殖场,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尽快形成实际产能;另一方面,支持大型养殖企业通过“公司+农户”、租赁兼并、生产托管、合伙制等多种形式,带动中小养殖场户恢复生产。 各地全力保障供应 “截至11月23日,湖北省净外调生猪达964万头,比2018年全年总量还多343万头;活猪、能繁母猪存栏已连续5周环比增长,活猪价格较峰值下降20%。”湖北省副省长万勇说,湖北省级财政安排畜牧业发展资金15亿元,实现疫情主体可控、生产企稳回升。尤其注意打好防瘟保供产业链整体战,开展严禁餐厨剩余物喂猪地方立法,从饲料、兽药到养殖、屠宰、加工、销售等全链条防控非洲猪瘟。 广东省委常委叶贞琴说,广东省将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计划新增1500万头规模化产能。同时,明确各地市最低生猪出栏量任务并严格考核,安排2亿元专项资金支持生猪稳产保供。数据显示,10月份,广东省500头以上规模养猪场能繁母猪存栏比7月份增加7.34%;“菜篮子”生猪基地种猪补栏数比7月份增加4.28倍。 四川省是生猪生产第一大省。“10月份全省能繁母猪数量、猪饲料产量较9月份分别增长1.7%、1.2%,整体呈现止跌回升势头。”四川省副省长尧斯丹说,四川将4008万头基本保障任务分解到19个市州,并将生猪作为“菜篮子”考核专项内容。同时,中央、省级财政投入22.05亿元用于生猪生产扶持、动物防疫。四川省四季度将有1000万头生猪出栏,保障2020年“两节”供应。 河南省引导规模以下养殖场户进入规模、进入合作社、进入市场循环,推动小散养殖向规模养殖转变。河南省副省长武国定介绍,一方面,支持大中型养殖场发展。全省生猪规模养殖比重高于全国20个百分点,全省万头以上猪场达到561家,5万头以上的有109家;另一方面,加快培育新型主体。不断加大对养殖大户、家庭牧场、合作社的扶持,全省发展养殖大户1.67万家、养殖专业合作社7514家。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说,着眼长远,生猪保供要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首先,要转变畜禽养殖方式。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建立标准化生产体系,促进畜牧业机械化发展。培育家庭牧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壮大生产性社会化服务组织,带动中小养殖场户有效融入现代畜牧业。其次,要健全动物疫病防控体系。稳定基层兽医机构队伍,提升服务保障水平,支持兽医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增强动物疫病疫情预警、应急反应和疫病控制能力。 扶持政策再加码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黄润秋说,生态环境部进一步简化养殖项目环评审批,年出栏生猪500头以上和涉及环境敏感区的规模养猪场须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其余仅需在线备案环境影响登记表。对禁养区内需关停搬迁的规模养殖场户,优先支持异地重建。下一步将继续会同农业农村部对超出禁养区划定规定,打着环保名义搞无猪县、无猪乡的,一并进行整改。 眼下,养猪场用地已按农用地管理,不需要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自然资源部副部长王广华表示,自然资源部门把保障生猪养殖用地作为当前土地管理的重要任务,畜禽养殖生产设施用地规模不受限制,可以根据市场需要和实际情况确定;配套的附属设施用地按不超过生产设施用地的10%予以保障,取消15亩上限规定,多层建筑从事养殖的可以适当提高用地比例。下一步将针对生猪养殖申请林业用地指标难等问题,研究出台生猪养殖使用林地支持政策。 中央预算内投资将继续加大支持力度。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苏伟说,在畜牧大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基础上,2020年先行选择100个生猪存栏量10万头以上的县区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对2020年底前新建、改扩建种猪场、规模猪场和禁养区内规模养猪场异地重建等给予适当补助。推动地方通过适当进口等渠道保持较强的储备调节能力,合理把握储备投放的时机、节奏和力度。 财政部副部长程丽华介绍,为应对生猪生产和猪肉市场的复杂形势,中央财政第一时间将非洲猪瘟纳入强制扑杀补助范围,提高补助标准,截至目前已安排动物防疫等补助经费68.99亿元,其中非洲猪瘟强制扑杀资金8.14亿元。此外,完善临时贷款贴息政策,提高生猪保险保额。今年1月份至9月份,全国承保的生猪超过3亿头,同比增长6.19%。 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提出,要把生猪稳产保供作为今明两年农业工作的重点,抓紧制定落实稳产保供三年任务计划,围绕既定目标任务,分年度分地区细化生猪自给率和调出量目标,把责任分解落实到市到县。努力确保今年年底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全部止跌回升,确保明年元旦春节期间猪肉不断供、价格不大涨,确保明年年底前产能基本恢复到常年水平。

    [更多详情]
  • 03 2019-12

    绿色生资发展论坛在郑州召开

    11月30日,2019绿色生资发展论坛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召开。会议由中国绿色食品协会主办,以“发展绿色生资助力质量兴农”为主题。来自部分省、市绿色食品管理机构和绿色生资企业、绿色食品企业(基地)的相关负责人200余人参会。 绿色生资是绿色食品生产资料的简称,是指获得国家法定部门许可、登记,符合绿色食品生产要求以及《绿色食品生产资料标志管理办法》规定,经中国绿色食品协会审核,许可使用特定绿色生资标志的生产投入品。绿色生资标志的使用范围,包括肥料、农药、饲料、兽药、食品添加剂及其他与绿色食品生产相关的生产投入品。 本次论坛以主旨报告、主题发言、专题发言、典型发言等形式展开,旨在交流各地推动绿色生资发展的实践方法,分享绿色生资示范推广的成功经验,扩大绿色生资的品牌影响力,探讨绿色生资事业的前进方向,促进绿色生资的改革和创新,助力农业绿色发展和质量兴农。 多年来,河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河南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积极组织安全、优质、环保的农业投入品生产企业申报绿色生资,并引导促进绿色生资与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绿色食品企业有效对接,使得河南省绿色生资工作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更多详情]
  • 03 2019-12

    汝阳县寒冬到菇农忙

    初冬时节,地处豫西伏牛山区的汝阳县王坪乡孟村一片繁忙,菇农们在忙着生产袋料香菇,为今冬香菇生产早做准备。孟村是仅有243户人家的深度贫困村,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该县住房保障和房产服务中心和孟村党支部一道,积极引导、扶持该村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香菇生产,使小香菇变成大产业。

    [更多详情]
  • 03 2019-12

    内黄县:冬种时节栽葱忙

    眼下,该是冬闲了,可在内黄县的张龙、城关、马上等乡镇,却与往年不一样。11月15日,笔者在这里不时见到三五成群的农民在地里栽种洋葱,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 在马上乡大黄滩村南边,栽完洋葱的王顺安说:“咱这沙土地种别的庄稼不中,可适合种洋葱,种一亩洋葱能稳拿2500元钱,价好的话还有希望挣到3000元。比好地种庄稼的收入还高,我这块三亩半地栽完了,还有三亩多地也要再栽上洋葱。” 大黄滩村党支部书记王关祥说:“种洋葱,薄沙地高效益。可是,前些年劳力充足的户能种,劳力少的户就栽不了,后来三五个人、七八个人组成的劳务联合体出现了,破解了栽葱难,村里人种洋葱的劲头上来了。把发展洋葱作为助力乡村经济振兴的重要方面,想尽各种办法抓好,有的为了种好洋葱,施了农家肥、豆饼肥,有的为了多种洋葱,把边边沿沿的沙荒地开垦出来,一般的户都种有三五亩,多的种了十来亩。”

    [更多详情]
  • 02 2019-12

    光山:瓜蒌变身“致富果”

    12月1日,光山县孙铁铺镇陈大湾村天富农业专业合作社社员在收获瓜蒌。去年3月该合作社从安徽省潜山县引进瓜蒌种苗及技术,种植了1080亩瓜蒌,吸纳村里145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带动26户贫困户种植瓜蒌,户均年增收2.9万元以上。

    [更多详情]
  • 02 2019-12

    “南蔗北植”助力群众致富

    11月26日,在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高新区)禹王路街道黄村的一座甘蔗种植大棚内,种植户秦登波在剥离丰收在望的甘蔗叶子。 6年前,秦登波从南方引种大棚甘蔗,在自家1.5亩地里种植,经过几年的摸索,终于成功实现“南蔗北植”,并且由当初试验的2个品种发展到目前的4个品种,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下一步,秦登波将大力发展甘蔗种植,带领更多的村民致富奔小康。

    [更多详情]
  • 02 2019-12

    沈丘县:大棚蔬菜基地促农脱贫致富

    11月26日,在沈丘县付井镇王营村一大棚生态蔬菜基地,妇女们正在忙着移栽冬芹菜苗。近年来,该镇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实现“发展一地,培育一批”的目的。同时,该镇还以合作社为技术支撑,采取科学高效生态无公害栽培模式,使蔬菜特色产业进入高端市场,促进当地菜农脱贫增收致富。

    [更多详情]
  • 02 2019-12

    汝阳县:小香菇种出脱贫致富大产业

    香菇种植,在素有“九山三水十八弯”之称的汝阳县十八盘乡已有十几年的历史,现在是村民们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初冬时节,随着香菇进入盛产期,十八盘乡十八盘村变得热闹非凡。走在入村的道路上,放眼望去,一个个香菇种植大棚错落有致地分布在道路两旁,在附近的村民家中,无论是院里院外还是房前屋后都铺满了晾晒的香菇,可谓“家家绽放菇花,处处弥漫菇香”。 每天天刚亮,该村菇民杨春杰就已经在菌棚里忙碌起来,这几年他几乎都是这样度过的。凭借勤劳和智慧,他闯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成为当地闻名的香菇种植大户。 “最早看村里其他人种香菇赚到钱了,自己也开始心痒痒了,可是当时咱也没有种植技术,只能眼馋。”杨春杰憨厚地说,正当他要放弃种植香菇时,国家的扶持政策让他看到了希望,“当时县、乡组织我们到南阳市西峡县学习香菇种植技术,村里还派技术员给我们专门讲解,当年我就申请政府贴息贷款3万元种了香菇,最终,实现了当年种植当年收益”。 刚走进家门的杨春杰顾不得休息,就抱起一筐筐整理好的香菇往冷库放。“这几天收成不错,家里的香菇越存越多,为使香菇保持新鲜,我花了几万块建造了冷库。”他说。这些年,在熟练掌握香菇种植技术后,杨春杰不断扩大种植规模,如今家里已经有30个种植大棚。“忙不过来时,就请附近的贫困户来帮忙,当天结算工资。”他说。他家院内,一片忙碌景象,6名围坐在一起剪切香菇的村民不时地说说笑笑。 在十八盘乡蒿坪村,提起菇民郭建设,村民都纷纷竖起大拇指。今年53岁的郭建设,早年失去双亲,但他不等不靠,有想法、有干劲,自己摸索出一套香菇种植方法,短短几年,种植数量就从2011年的6000袋发展到今年的6万袋,家里盖上了新房子,他也娶上了媳妇。不仅如此,他还到周边的菇民家里手把手进行种植技术指导。今年9月,郭建设被乡里评为“创业致富带头人”。 “今年应该是这几年香菇收成最好的一年。”正忙着翻弄自家晾晒的香菇的郭建设忙得不亦乐乎,他对美好生活充满了希望。 近年,十八盘乡从资金扶持、技术培训、产品加工、网络销售等方面积极支持菇农发展食用菌产业,加快了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截至目前,该乡共种植香菇600多万袋,发展326户贫困户种植香菇,不少人通过种植香菇摆脱了贫困,走上了致富道路。

    [更多详情]
  • 02 2019-12

    我国加强六方面举措加快恢复生猪生产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在农业农村部30日在河南省驻马店市召开的全国畜牧业工作会议上表示,将采取压实地方责任、落实扶持政策、尽快扩充产能、强化监测预警、抓好疫情防控和加强指导服务等六方面举措,加快恢复生猪生产。 据了解,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以来,明确了一揽子支持生猪生产发展的政策措施,随着各项扶持政策落实落地,以及“龙头企业加农户”“产业体系帮农户”等技术模式不断推介,养殖场户增养补栏积极性不断提升。全国生猪存栏环比降幅进一步收窄,能繁母猪存栏开始止降回升,规模养殖场生产恢复进一步加快,各项生产指标正在好转,全国生猪生产整体上进入了止降回升的转折期。 于康震在会上表示,下一步,要贯彻意见精神,督促各地进一步落实省负总责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全面细化分解近三年生猪稳产保供目标任务,强化督查考核,确保如期实现既定目标。发挥好农业农村部牵头职责,强化部门协调沟通,依托恢复生猪生产协调办公室,及时解决基层反映的突出问题。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简化养殖用地和环评手续,切实将各项支持政策措施落地落细、到场到户。

    [更多详情]
  • 02 2019-12

    南召县:农村电商平台带动群众增收

    “崔庄乡电商产业园占地40亩,分为食用菌种植区、生产加工包装区、电商运营区。我们利用电商网络销售当地的香菇、中药材和野山珍,在阿里巴巴农村淘宝等平台上营销,今年预计销量3万单,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单日最多销售农产品500多单。”11月28日,南召县崔庄乡马良村电商产业园电商负责人张雪男。 2019年3月崔庄乡成立了农产品电商联盟,借力脱贫攻坚,崔庄乡马良村积极探索“互联网+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该电商平台主要销售香菇、天麻、山茱芋等农产品,营销模式网络展示→网络接单→村党支部安排合作社对接→组织贫困户种植采摘→农副产品外运销售。 位于崔庄乡马良村的河南稻谷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投资3000余万元,流转土地700余亩,主要经营种植苗木花卉、构树产业、香菇、大棚蔬菜、农副产品电商销售等。近年来河南稻谷田公司主动参与精准扶贫工作,通过“公司+支部+贫困户”的模式,带动全村4个村民小组70多户(其中贫困户36户)从事苗木花卉种植,面积200余亩,主要种植品种白玉兰、红玉兰、紫玉兰、五角枫、月季等,吸纳贫困劳动力38人就业,招收季节性劳动力100人。 南召县崔庄乡电商产业园分为电商运营中心、加工包装车间、冷库和香菇、蔬菜产业基地,总投资1000多万元。产业园提供管理和务工岗位120多个,其中贫困户务工70多人,人均年收入20000元以上。电商产业园的产品主要有香菇、中药材、蔬菜和水果四大类系列农副产品,通过网络直播和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今年10月份举办的丁丁红石榴采摘直播活动,充分利用“抖音”“一直播”“农村淘宝”等网络平台进行对外推介、销售,降低了销售成本,扩大了知名度,增加了群众收入。 电商打通农户与市场之间的绿色通道,在云端搭建了销售桥梁,“互联网+农业”让南召县地方特色农产品成为新网红,也让山区贫困群众在网络里“淘”出了真金白银。 南召县崔庄乡位于南召县城北部,辖25个行政村,其中7个贫困村,农业人口4.3万余人。乡党委、政府把产业扶贫作为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因地制宜,坚持一村一品,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壮大优势产业,做强特色产业,创新营销模式,生态产业取得长足发展。通过政府指导和市场引导,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发挥村支部和致富能手的示范作用,鼓励有条件的贫困群众发展特色种、养殖业和电商产业,形成扶贫产业百花齐放、亮点纷呈的局面。 崔庄乡是位于深山区,散养的牛、羊、猪、鸡等畜禽品质好,香菇、木耳、蜂蜜、柴鸡蛋等土特产供不应求,猪苓、天麻、山茱萸等中药材远近闻名。崔庄乡合理布局,科学规划,精心培育,初步形成了鑫林源高效农业种植基地、丁丁红软籽石榴种植基地、稻谷田香菇和蔬菜种植基地、百万庄花卉苗木种植基地、银河虎山中药材种植基地、金河湾王老吉中药材种植产业基地。目前,全乡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56家,共有485户贫困户参与发展六大主导产业,人均年收入5000元以上。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