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02 2019-12

    国际展会上的“小农户”

    “就像小农户闯进了大市场。”内黄县林海果树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晁顺波说。他们的展台不大,宽不过1米,摆了4盒鲜桃。该合作社2000亩桃子11月上旬已销售完毕,这是他特意为了参加展会储存在冷库的。 种了40多年桃子,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15年,晁顺波被当地人称为“桃王”。但令他苦恼的是一直找不到好销路。“30%出口到俄罗斯,20%卖给经销商,剩下的一半只能在地头卖。桃子再好,在地头也卖不上价钱。”他说,这是他第三次参加绿博会,想联系一些大电商、果商,让“好东西能卖个好价格”,“这两天收获不小,郑州万邦以及重庆、上海等地的多家电商都表达了采购意向。” 对博览会寄予很高期望的,还有来自海南展区的三亚南鹿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陈婧婧。博览会11月29日开幕,她11月27日就抵达郑州,实地探访了几个大型生鲜超市,发现莲雾在郑州市场上还不多见,希望能借助博览会,在河南找到合作伙伴。 该公司的展台上,红红的莲雾三五个一组摞起来,特别诱人。“这些是我们种植的新品种牛奶莲雾,已经通过了有机认证。仅半天时间,就有五六家商超的采购人员、大型微商前来询问,表达合作意向。”陈婧婧说,公司在三亚流转土地1000亩,主要种植莲雾、百香果等,年营收达1000万元。 “我9年前来过郑州,这次再来,发现郑州变化很大。河南人口多,消费水平也快速提高,我很看好河南市场。”陈婧婧表示。 在洛阳展区新安县卓成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展台上,大石榴很是惹眼,每个都有一斤半重,旁边还展示着绿色食品证书。展台工作人员张韶东热情地招呼记者:“这是软籽石榴,吃石榴不用吐石榴籽,快来尝尝!” 张韶东告诉记者,合作社的石榴年产量40多万斤,年营收100多万元,“咱这是绿色食品,消费者认可,刚刚,我们和一位山西采购商达成了签约意向。” 张韶东也是博览会的常客,这是他第5次参加博览会。他说:“参加这种国际展会,对我们拓展市场、提升品牌知名度确实好处多多。”

    [更多详情]
  • 02 2019-12

    泌阳县:萝卜大丰收农民笑开颜

    12月1日,泌阳县双庙街乡闫洼村的大萝卜喜获丰收,一个个硕大的萝卜让群众喜笑颜开。 去年,该村依托农业种植合作社及郑州大学农学院的技术,引导鼓励群众种植“水果萝卜”。今年,闫洼村种植的水果萝卜长势喜人,亩产达6000斤,收益十分可观。

    [更多详情]
  • 02 2019-12

    尉氏县:发展特色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

    “我太高兴了,全镇的产业发展有了清晰的顶层设计,加上这么好的政策支持,我对于带领全村群众把特色小杂果种植产业做大做强,实现贫困群众稳定增收致富更有信心了……”11月28日,尉氏县水坡镇产业发展谋划工作会结束后,仝家村党支部书记李春波激动地说。 据悉,该镇按照“一乡一业一园区、一村一景一基地”的目标,特邀安徽和县农垦协会专家,在镇会议室召开水坡镇产业发展谋划工作会议。会上,几位专家首先分析了近几年小米椒种植的前景及收益,表达了在该镇带领群众发展小米椒规模化种植和深加工的意愿。 水坡镇镇长陈伟表示,2020年水坡镇要凝聚多方合力,调动一切资源,培育特色品牌,推进万亩小杂果栽种、清江鱼特色水产养殖、生态瓜菜种植三个特色产业带,形成集旅游、采摘、娱乐一体化功能的绿色观光休闲农业,吸引更多的游客到水坡镇游玩,带动全镇更多贫困户稳定增收致富。

    [更多详情]
  • 29 2019-11

    孟津县:返乡种草莓 带乡亲致富

    日前,在孟津县白鹤镇崔窑村新建成的优质草莓生产基地里,村民正忙着给草莓覆盖保暖地膜。 该基地由返乡女青年陈孟丽投资建设,有红颜、甘露、贵妃等多个早、中熟高端草莓品种,可带动周边百余户农民通过就业、合作增收致富。

    [更多详情]
  • 29 2019-11

    太康电商为贫困户“淘”出幸福生活

    “我们利用电商网络销售当地的花生和小辣椒,在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等购物平台上运营,10月份以来累计销量已达5598单,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折算每日可销售农产品5000斤以上。”11月27日,太康县杨庙乡电商扶贫曹庄服务点负责人张功告诉记者。 杨庙乡农产品通过网络平台走俏,同时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目前,杨庙乡依托电商扶贫产业,提供就业岗位326个,吸纳贫困人口105人就业。 电商打通农产品到顾客之间的绿色通道,“互联网+”让太康县的特色农产品成为网红,也让贫困群众在这里“淘”出了幸福生活。 该县探索实施电商扶贫新举措,建立城乡互动、双向流通、平级共用、融合一体的农村现代化产品流通体系,走出一条带贫增收新路径。今年以来,该县实现电商交易额23.66亿元、网络零销额5.94亿元、农产品网销金额2275.5万元。最近,该县在全省95个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中脱颖而出,获得“全省电商扶贫工作先进县”荣誉称号。 太康以贫困村文化广场、“农民办事不出村”服务站为基点,建成22个乡镇级服务站点,280个村级服务站点,覆盖168个贫困村、15237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各级站点在脱贫攻坚最前沿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已帮助526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 以产业特色村和贫困村为重点,开展电商创业长期培训和电商从业人员提升活动。累计举办电商培训130期,电商实操技能培训1458人,967名群众在接受培训后开设了网络店铺。 “电商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由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牵头,组织贫困户进行标准化生产;电商企业负责农特产品挖掘和网络销售推广;电商服务商为农产品上行提供服务。建立农产品保护价代销体系,积极联系企业与贫困户签订保护价统购代销合同。 推广“产业+电商+农户”电商扶贫模式,促进电商创业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鼓励引导电子商务企业参与电商扶贫,收购或代销贫困户优质农产品,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农民就业,让贫困户以参与产品手工制作、田间管理、生产加工等方式增加工资性收入。 整合马头牛肉、石磨面粉等特色农副产品,形成网商统计名录,统一打造成“豫见阳夏”太康品牌。 拓宽网络流通渠道。太康县建立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入驻电商企业13家。打通县—乡镇—村物流网络,降低物流成本。配送中心入驻京东快递等4家快递公司和隆鑫物流等6家物流企业,北区物流园入驻全县主要物流企业35家。整合城乡物流,提供大件物流镇、村配送服务,镇级物流点覆盖率90%左右,村级物流点覆盖率80%左右。 以官方信誉担保,向国内主要交易网站推荐本县特色产品。与阿里巴巴河南原产地官方旗舰店合作,上架销售马头牛肉、太康肘子等产品。开设“豫见阳夏”淘宝农产品特色店、“豫见阳夏”拼多多农产品特色店,销售宋记肘子、明正牛肉等产品。“互联网+”成就“豫见阳夏”品牌佳话。

    [更多详情]
  • 29 2019-11

    河南淅川:香菇喜获丰收 菇农笑逐颜开

    这两天,淅川县西簧乡梅池村的香菇生产示范基地迎来了香菇大丰收。基地内,一朵朵肉厚圆整、硕大紧实的香菇整整齐齐地排列在香菇菌棒上,菇农们正忙着采摘,菇筐里堆满了新鲜香菇,一派丰收的喜悦景象。 走进基地,一阵阵淡淡的鲜菇清香就扑鼻而来。工人们正忙着采菇、装车,忙碌而有序。今年58岁的高宏伟,是西簧乡梅池村贫困户之一,家里因残致贫,儿子残疾,使其家里失去了重要劳动力。2016年在村两委和帮扶工作队的帮助下,引导他开始种植袋料香菇产业,这几年依靠发展袋料香菇产业,改变了家里的条件,走上了致富路。 “我今年种了两万袋左右,现在市场价每斤四块五左右,按这个价,今年预计能收入70000元以上。”西簧乡梅池村贫困户高宏伟告诉记者。 梅池村是西簧乡较偏远的一个村,属于建档立卡贫困村。全村303户1232人,贫困户100户336人,该村大力推广香菇种植扶贫产业,全村每年种植袋料香菇稳定在160万袋,种植户最高年收入可达到6万元以上,小小香菇撑开“致富伞”,正帮助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 “自脱贫攻坚以来,梅池村大力发展香菇产业,因户施策,有劳动力的引导自主发展;没有劳动力的由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托管入股带贫发展,使贫困户如期脱贫。”梅池村党支部书记项中山说。 据了解,淅川县西簧乡以“专业技术引导+专业合作社+贫困户+农户”的产业扶贫模式,通过专业合作社,针对没有劳力、缺少技术和缺少资金的贫困户进行产业托管,使每户都有脱贫产业,让群众腰包鼓起来,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更多详情]
  • 29 2019-11

    大棚里的“黄金叶”

    11月22日,小雪节气,河南荏叶农业有限公司(下称荏叶农业)的温室大棚内却暖烘烘的。一片绿油油的紫苏长势茂盛,由农民“变身”的产业工人正小心翼翼地采摘着紫苏的叶子。 “你可别小看这叶子,1片可是要卖1毛钱的!”据荏叶农业的负责人陆占杰介绍,紫苏是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具有特异的芳香,主要用于药用、油用、香料、食用等方面,其叶、梗、果均可入药,嫩叶可生食、做汤,茎叶可腌渍。 荏叶农业位于长垣市常村镇,拥有下沉式日光温室12座、联栋拱棚两栋、加工包装车间1座、保鲜冷库1座,产值300多万元。这些紫苏叶子通过经销商销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一、二线城市,并通过进出口贸易公司销往日本、韩国。 荏叶农业积极与当地政府合作,建立了扶贫基地。在采摘高峰期,每天都有来自附近村庄的200多名村民来这里工作。目前,该公司已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7人,贫困户以每天80元左右获取工资,年收益可达1万至1.5万元左右,实现稳定增收。 陆占杰告诉记者,公司计划进行整体提升,预计建设提升后,年产优质紫苏鲜叶量可达1亿片以上,产量较目前提升3倍,预计年销售收入可达900万元以上,年实现净利润100万~150万元,日用工量将达到200人,为周边富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更多详情]
  • 29 2019-11

    三门峡烟叶产业为民增收近7亿元

    11月20日,三门峡市今年的烟叶收购工作圆满收官,共收购烟叶42.35万担,烟农售烟收入5.9亿元,实现烟叶特产税1.18亿元,上等烟比例达72%,再创历史新高,连续15年烟叶质量、数量稳居全省第一。烟叶产业的发展带动多元化经营收入5000余万元,劳动力就业两万余人次,烟叶结构优化直接补贴烟农1500余万元,该市今年仅烟叶产业一项,就让农民增收近7亿元。 “一优两转”持续推进烟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三门峡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围绕烟叶“一优两转”,精心制订技术方案,邀请专家论证;汇编烟农典型事迹,组织专题宣讲会,分区域召开质量反馈会,广泛宣传,在全市上下达成共识。从统筹安排到具体实施,从烟田准备、育苗准备、物资准备到生产组织、技术应对、收购服务等,全方位、多角度提前谋划,超前预置,突出“早”,突出“足”,突出“实”,全面打好烟田冬季整地、烟叶栽期前移、烟田管理、采收烘烤和专分散收五大战役。 据统计,今年全市烟田冬耕起垄、增施有机肥、配方施肥、“豆浆灌根”等关键技术得到了全面普及应用,小苗膜下移栽和“井窖式”移栽6万余亩,平均栽期比去年整体提前了5天左右。培育蚜茧蜂灭虫、田间设施诱虫、烟田四周种植向日葵隔离害虫等绿色防控专项措施推广示范。优化下部市场不需要烟叶8万担,弃烤上部两片烟叶基本落地。烟叶整体移栽、成熟、采烤、收购时间前移,烟叶生育期和气候节令进一步吻合,烟叶质量、等级结构进一步和市场对接,“一优两转”各项措施落实落地,叠加效应逐步显现,烟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全市上等烟叶比例达72%,同比增加4个百分点。 勠力同心抗灾夺丰收 三门峡市“十年九旱”,春旱最为频繁,今年尤为特殊。4~7月,晴热干燥,基本没有有效降雨,一度出现35℃以上的高温,是该市自1961年以来春旱持续时间最长的年份,给烟叶移栽、返苗、旺长造成了严重影响。 三门峡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先后启动抗旱保苗、抗旱保烟两场保卫战,筹集烟叶抗旱专项资金160余万元,协调气象部门开展人工增雨作业55批次,确保烟叶抗旱人员、资金、物资、技术“四到位”,全力抗旱夺丰收。 产烟区各级党委政府、烟草部门,竭尽全力打赢抗旱保苗、抗旱保烟攻坚战,推广水肥一体化滴灌1.6万亩,组织投用自动喷灌机、抽水泵、专用洒水车、农用三轮车等设施积极组织抗旱浇烟,有效灌溉烟田达14.3万亩,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精准收购实现“四赢” 今年,三门峡市烟叶收购全面推行专分散收烟叶收购模式,全面实行烟叶原收原调。 三门峡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始终围绕精准收购、精细服务,实施“初分在场、细分在户、专分在站”一体化和“约时定点、预约交售”烟叶收购模式,进一步优化专分散收工作流程,更新全程信息化服务设施,突出精准精细,全程优质服务,实现了烟叶均衡上市、均衡收购,进度平稳、秩序良好,烟农零投诉。 烟农收入稳定增长,地方财政稳定增税,烟叶质量和市场进一步对接,实现了烟农、政府、烟草公司、工业客户四方共赢。

    [更多详情]
  • 29 2019-11

    河南永城:山药丰收 群众增收

    11月28日,龙岗镇陈古同村山药种植基地的山药喜迎丰收,村民们忙着把山药装车。该基地占地60余亩,主要种植“西施”山药,亩产约5000斤,每亩销售额达1.5万元,销往山东等地市场,带动当地20余人增收。据悉,今年以来,该镇不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优化种植结构,以产业兴旺助力乡村振兴。

    [更多详情]
  • 29 2019-11

    农村土地承包:“两不变、一稳定”

    土地承包事关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应坚持延包原则,不得将承包地打乱重分,确保绝大多数农户原有承包地继续保持稳定。目前全国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大约2.88亿人,举家进城务工经商的有3000多万户,现阶段不得以退出土地承包权作为农户进城落户的条件——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日前正式公布。 在11月28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表示,《意见》明确了长久不变的政策内涵,归纳起来就是“两不变、一稳定”,即保持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的基本制度长久不变,保持农户依法承包集体土地的基本权利长久不变,保持农户承包地稳定。 “《意见》的发布,意义重大、影响深远。”韩长赋说,《意见》是关于农村土地政策的重大宣示,是“一不动百不摇”的重要制度设计。长期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充分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既有利于增强农民发展生产的信心,给他们吃下“定心丸”,又有利于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还有利于保障农村长治久安。 延长承包: 不得将承包地打乱重分 土地是农民最大的财富。韩长赋说,40多年来,我国有两次重大的土地制度创新,第一次是从改革开放之初,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际上是土地集体所有权和家庭承包经营权“两权分离”;第二次是党的十八大之后,实行土地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三权分置”。这两次创新始终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和家庭承包经营,是一脉相承的。进入新时代,党中央提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是对党的农村土地政策的继承和发展。 我国有15亿多亩的农村承包地,涉及近2亿农户。据介绍,二轮承包是从1993年开始,到1999年基本完成。如果按照承包期30年计算,从2023年开始,二轮承包就开始大批到期,也就要开始土地延包。因为各地情况并不完全相同,每个地方承包起始时间不完全一样。今明两年,已经有少部分农村地区开始延包。全国来看,延包的高峰期集中在2026年到2028年。 土地如何延包事关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韩长赋说,中央政策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有权依法承包集体土地,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剥夺和非法限制。保持农户承包地稳定,农民家庭是土地承包经营的法定主体,发包方及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不得违法调整其承包地。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应坚持延包原则,不得将承包地打乱重分,确保绝大多数农户原有承包地继续保持稳定。延包的起点以各地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开始计算,承包期还是30年。 目前,土地延包主要有三方面工作。一是把证书发到农民手中。从2014年起,农业农村部开始推进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目前发证率超过94%。下一步要做到应发尽发,把现在农户的承包地明确下来。二是健全配套法律政策。按照新修订的农村土地承包法,抓紧修改完善《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等相关配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三是开展延包试点。在先期到期的县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的延包试点。在延包大面积操作实行之前,中央及有关部门还会出台指导意见。 农民进城: 把承包地选择权交给农民 通过承包地确权登记,全国累计精准测量了11亿个地块,清理了2亿多农户的档案资料。可以说,摸清了家底,解决了长期以来农村土地四至不清、面积不准、权属不明等问题。在确权登记基础上,各地给农民发放了承包权证。同时,确权登记颁证在村里公开,在政府主管部门登记、录入。这强化了对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保护,农民拿到了证书会更踏实,可以放心地流转土地经营权,也可以开展土地经营权的抵押和担保。 很多人有疑问,已经拿到的证书到下一轮承包还有没有效?“本轮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实际上为将要开展的新一轮延包打下了基础,将来的延包工作要以这一次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为基础。”韩长赋说,《意见》明确,已颁发的土地承包权利证书,在新的承包期继续有效,且不变不换。因此,之前取得的土地承包权证是有效的。当然,有个技术问题,证书记载的承包期限,到延包时再做统一变更。 随着城镇化的加快推进,目前全国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大约2.88亿人,其中举家进城务工经商的有3000多万户。所以,有的村里存在“空心村”现象。其中,相当一部分农民在城里落户了,但是多数过年过节时还回村里。总体来看,举家进城落户的农户越来越多。 那么,进城农户的承包地怎么处置?韩长赋说,现阶段不得以退出土地承包权作为农户进城落户的条件。对进城落户的农民,如果农民愿意,可以在自愿有偿的情况下,将承包地退还给集体,或者在集体成员内转让承包权。如果农民不愿意,就要保留承包权,允许其通过流转经营权或者通过代耕托管来实现土地收益。 “对进城农户是否放弃承包地,要尊重农民的意愿,不能搞强迫命令。在土地问题上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不要急于收回农民的承包地。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和维护农民权益,把选择权交给农民,由农民选择,而不是代替农民选择。”韩长赋说。 新型经营主体: 确保流转土地预期稳定 二轮承包以来,由于人口的增减和自然灾害等一系列原因,一些农户存在无地或者少地的状况。据各地初步调查,大体上这部分农户占总农户的0.94%。《意见》规定,第二轮承包到期后,应坚持延包原则,不得将承包地打乱重分,现有承包地在二轮承包期期满以后由农户继续承包,有自然灾害损毁等特殊情形时,可按照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按照法定程序可以在个别农户间做适当调整,但是要依法依规、从严掌握。 那么,无地少地农户怎么办?韩长赋说,一方面,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通过集体预留的机动地(不超过5%)、新开垦的耕地、原承包户依法自愿交回的耕地、承包农户消亡后依法收回的耕地来解决;另一方面,可以帮助他们通过流转土地经营权来耕种土地,也可以流转其他进城务工农民的土地,从事农业生产经营。 另一个热点问题是,二轮承包即将到期,流转土地是否受影响?据介绍,到2018年底,全国有5.39亿亩耕地在不同主体间进行流转。新修订的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流转期限不得超过承包的剩余期限。然而,2023年起,二轮承包大规模到期,高峰则在2026年到2028年。这就意味着,从现在流转土地到土地二轮承包到期,可能不到10年时间。有些流转土地的新型经营主体担心到期以后怎么办? 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兼中央农办秘书局局长吴宏耀表示,新型经营主体不用担心上述问题,一个途径是政策保障。《意见》规定了延包的原则和办法,既给承包户一颗“定心丸”,同时给土地的受让方,即新型经营主体也吃下了“定心丸”,到期以后农户可以延包,新型经营主体可以再签续订合同,延期流转土地。 另一个途径是法律保障。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经承包方同意,受让方可以依法投资改良土壤,建设农业生产辅助设施、配套设施,并按照合同约定对投资部分获得合理补偿。所以,新型经营主体在流转土地时,可以通过合同约定等方式协商确定二轮到期后继续经营的具体条款。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