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19 2019-11

    汝阳县:农技专家田间上课忙

    11月14日,在汝阳县上店镇任庄村麦田,汝阳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张争立对农民进行除草技术培训。 冬日来临,全省小麦陆续进入冬管关键时期,汝阳县人社局邀请农业专家走进麦田,及时对农民进行冬季麦田管理技术培训。 汝阳县地处豫西山区,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秦巴山区连片开发工作重点县,为做好精准培训,汝阳县人社局组织人员翻山越岭,走进乡村为贫困户开展保育员、家政服务、中式烹调、中式面点、服装缝纫、农作物植保员、焊工等培训,确保农民学到一技之长,扩宽就业增收门路,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更多详情]
  • 19 2019-11

    时评:推动粮食市场化收购要把标准、价格、质量公开

    据中国乡村之声报道,我国正值秋粮收购季,秋粮收购数量大、品种多、区域广,今年收购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各相关部门相继出台管理规章确保秋粮收购工作顺利进行。两个多月前,国家发改委、农业农村部等八部门已发布《关于切实做好2019年秋粮收购工作的通知》。近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又印发了《关于做好2019年秋粮收购监督检查工作》的通知,明确今年秋粮收购将加强对政策性粮食收购的监督检查。 通知强调,要核查在政策性粮食收购定点过程中,是否存在违反程序、审核不严、弄虚作假等不符合定点要求的行为。同时,在收购环节。通知也从检查空仓验收制度执行情况,核查《仓储保管合同》签订情况,检查收购入库流程和业务管理情况,核查收购资金拨付结算情况,检查收购业务公平公正公开和留痕情况五个方面进行了规定。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认为,近些年,各地对政策性粮食收购的监督检查越来越严格,想走后门,对不合格的粮食进行政策性收储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 李国祥:收购的时候,要保障资金供应,不能打白条,不能压级压价,这方面国家一直都有明文规定。跟往年相比,今年在进度检查方面力度更强。农民如果对市场价格期待较高,应该进行市场化收购,不要只瞄准政策性收购。政策性收购主要起到托底的作用,现在程序性规范要求非常高,想走后门,把不合格的粮食进行政策性收储,基本上不可能。 除了政策性粮食收购以外,《通知》还对市场化粮食收购的监督检查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提到,要核查收储企业是否在收购场所显著位置公布粮食收购品种、质量要求、量价折扣规则、12325粮食流通监管热线等相关信息。李国祥认为,在粮食收购主要依靠市场的大环境下,将这些信息透明地进行公开,可以让农民交出“明白粮”“放心粮”“舒心粮”。 李国祥:将来最主要的是市场化收购,监督检查主要针对比较大的社会主体,原则上要求到粮食主管部门备案、登记,或者由粮食主管部门监督检查。今年最大的区别是要求要把粮食收购价格等级标准稳定下来。过去,卖给市场主体的粮食过多,会出现压级压价的情况,少的时候,会出现抢粮的情况,容易把市场搞乱。现在主要靠市场收购,就要把标准、价格、质量公开,使农民通过市场化收购增产增收,这是未来改革的一个方向。

    [更多详情]
  • 19 2019-11

    河南省农业专家共话花生化肥减量增效

    “花生等经济作物如何实现减肥增效?”11月13日,在河南省土壤肥料站举办的2019年经济作物化肥减量增效工作座谈会上,来自河南农业大学、省农业科学院的有关专家与全省土肥系统技术人员展开热烈讨论,并给出了答案:实施有机肥替代、充分利用土壤中的养分、栽培中注重农技农艺相结合、调整化肥品种与搭配、增施微量元素肥…… 当日,与会专家还交流了各省辖市、直管县、花生生产重点县辖区内花生的生产布局、品种结构、产量水平、施肥配方、施肥量、土壤磷钾丰缺指标等。省土壤肥料站站长刘灿华出席会议,肥料科科长、研究员孙笑梅主持会议。 当前全省花生种植面积超过2200万亩,居全国第一位,达到全国花生种植面积的四分之一。全省花生发展在逐步走强的同时,化肥用量也在逐渐增多。在国家倡导减肥增效、提升品质的背景下,如何提高花生种植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为基层种植户带来更多收益,成为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面临的主要问题。 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赵鹏介绍,花生是我省继小麦、玉米之后的第三大作物,全省优质花生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预计到2025年将发展到2500万亩左右,施肥总量大,实施化肥减量增效对全省化肥使用量零增长具有重大意义。 来自全省各省辖市、直管县、花生生产重点县的土肥系统技术人员则普遍表示,从调查结果来看,在花生生产中仍存在“重基肥,轻追肥”“重化肥,轻有机肥”“施用方式粗放,肥料利用率低”“传统人工施肥方式仍然占主导地位”等现象。 调查发现部分农民存在“选肥随大流,施肥凭感觉”的问题,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叶优良介绍,施肥是提高花生产量、改善花生品质的主要栽培措施之一,但在花生生产中存在“氮肥、磷肥过量施用”“钾肥、微量元素肥施用量偏少”等问题,导致花生吸收养分不平衡,产量也因此徘徊不前。他建议,在花生生产中应注意调整化肥品种搭配和施用量,增施有机肥和微量元素肥。 对“传统人工施肥方式仍然占主导地位”“撒施、表施现象较多”等问题,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研究员黄绍敏建议,应加强科学追施肥技术的集成与推广,帮助农民在种植中加强农机、农技、农艺的结合。 刘灿华表示,“化肥减量增效”的稳步实施,收到了维护我省粮食安全、实现现代高效农业、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发展生态环境容量同频同进互促共赢效果。他指出,要持续巩固化肥减量增效成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需要加强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模式创新,坚定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的发展道路。

    [更多详情]
  • 19 2019-11

    河南生猪产品进入中南区须备案

    近日,广西、湖南、广东、福建、江西、海南等中南六省(区)联防发布《关于中南区试点实施活猪调运有关措施的函》,统一行动,将于2019年11月30日起试点禁止非中南区活猪(种猪、仔猪除外;在2020年11月30日前,符合中南区跨大区“点对点”调运备案要求的生猪除外)调入,禁止屠宰厂(场)接收非中南六省(区)的肉猪。非中南六省(区)的生猪产品进入本大区实行备案管理制度。 其中,中南区跨大区“点对点”调运备案要求为:养殖场(企业)年出栏生猪2000头以上,取得“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防疫管理制度齐全,生物安全条件较好,配备专职兽医人员,具有固定的生猪运输备案车辆和清洗消毒条件,近三年内未发生重大动物疫情,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抗体监测达到国家要求,具备非洲猪瘟自检能力。屠宰厂(场)年屠宰量15万头以上,取得“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排污许可证”和“生猪定点屠宰许可证”(A证),具备独立法人资格,具备冷链储运设施和非洲猪瘟自检能力,近三年内在部省级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中未检出禁用药物和违禁添加物,进行分割加工的企业还应获得省级以上资质认证。 屠宰厂(场)备案管理要求为:年屠宰量30万头以上,取得“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排污许可证”和“生猪定点屠宰许可证”(A证),具备独立法人资格,具备冷链储运设施和非洲猪瘟自检能力,近三年内在部省级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中未检出禁用药物和违禁添加物,进行分割加工的企业还应获得省级以上资质认证。中南区以外省份调入本大区内的冻猪肉产品需提供每批次非洲猪瘟检测报告,中南区各省(区)根据需要实施抽检。

    [更多详情]
  • 18 2019-11

    电子商务让特色农产品卖得更好

    11月15日上午,汝阳县委常委、副县长常涌涛走进网络直播间,化身品牌代言人,与主播李权龙一起直播推介——“叫卖”汝阳特产。常涌涛来到网络直播间,为关注直播的粉丝们派发福利,以网络直播的形式向全国粉丝推介红里红薯、香菇、粉条、十八盘乡冰墨葡萄等汝阳特产。短短两小时,在线观众达6710人,获得2万多个点赞。随后,他还与主播前往十八盘乡斜纹村的冰墨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香菇大棚等地,让粉丝真正了解汝阳的特色农产品。 此次网络直播活动是该县将电子商务与农产品上行结合的再一次尝试。 打造淘宝示范村 今年9月,汝阳县农民丰收节暨红薯电子商务营销大赛启动仪式在刘店镇红里村举行,共有来自河南科技大学21个学院的100支队伍1343人次通过最终审核进入比赛环节。大赛主要采用“农户+交易平台+销售团队”的合作经营模式,通过淘宝和微信两大平台,采用新媒体群推广、软文推广、网络直播和线下推广4种营销模式,对红里红薯开展电商营销推广。大赛进行一个月,共销售红薯2000多单,销售额近5万元,进一步提高了红里红薯的产品知名度。 该活动在促进学生营销技能提升的同时,创新了电商营销模式,打造微商营销、网络直播等形式,提高了产品附加值,推动现代服务体系建设,为红薯产业上行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服务,为做大做强红薯产业提供人才支撑。 “今年,村里有40余户群众自发种植了400余亩红薯,1月,我们正式与郑州巴奴火锅签订了100吨的红薯购销协议,11月以来,已经供货24吨,剩余的将分批运走。”河科大派驻红里村的第一书记曹高洋介绍红薯销售情况时无比喜悦。 2018年9月,红里村成立了村集体企业——汝阳县惠业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打造了以薯类、谷物、水果、蔬菜、食用菌、花卉苗木种植和销售及鸡蛋销售等为主的企业化运作模式。今年8月,红里村在淘宝网建立“红里人家”企业商铺,打造独有的品牌。 “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规范种植、科学种植,以河科大技术为后盾,种出更加优质的红薯,让红里红薯走出河南,走向全国,把红里村打造为淘宝示范村。”曹高洋对未来的规划充满信心。 农村电商快速发展 近年,汝阳县高度重视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工作,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先后认证了“汝阳红薯”“汝阳香菇”“汝阳甪里艾”“汝阳杜仲”“汝阳花生”5个农产品地理标志,汝阳县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总数位居全省第一;认定了42个无公害农产品,8个绿色食品,“三品一标”农产品种植面积达52万亩;特色产业稳步发展,种植蔬菜达到3万亩、红薯10万亩、花生7万亩,以及谷子和杂粮4万亩,发展袋料香菇种植6000万袋。该县自2017年成功申报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以来,农村电子商务得到快速发展,已建成县级公共运营服务中心1个,县级快递物流配送中心1个,各类乡村电商服务站点160多个;培育了包含红薯等10个电商品牌在内的“山水汝阳”公共品牌,电商培训8000多人次,电商助力农业产业蓬勃发展的强劲态势日益显现。 线上销售助脱贫 汝阳县是传统的农业小县,近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汝阳县委、县政府依据产业优势,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引导鼓励农民开展红薯特色种植。仅2018年红薯总产量就突破1.5亿公斤,产值达1.2亿元。2019年,已完成红薯种植10万亩,预计红薯总产量突破2.6亿公斤,产值达2.3亿元,形成了集育苗、种植、储销、加工于一体的产业体系,是豫西最大的红薯保鲜和加工基地。目前,全县已有3万余农户参与红薯产业,5000余户贫困户通过红薯产业脱贫。如今,汝阳红薯这一特色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据了解,该县刘店镇沙坪村薯旺公司打造的汝阳黄河巨龙发现地、汝阳红薯地理标志和绿色食品“双标加一品”品牌,在京东成为网红产品,日销1000余单。该县仅洛阳恒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一家,就可实现在网上销售水果、鸡蛋、真空包装鸡、变蛋等多个产品,截至目前销售额达80万元。 随着汝阳县特色农业的不断发展,农户手中将有大量高品质的农产品,而电子商务可在提升客户体验的前提下,帮助农户打开线上销售渠道,解决困扰农户的“卖难”问题,切实提高农民收入,走出农产品上行新道路,助力全县脱贫攻坚。

    [更多详情]
  • 18 2019-11

    分析师:今年冬天肉类供应有保障

    据中国乡村之声报道,近日,农业农村部召开会议强调,要全力恢复生猪生产,多方引导稳定市场预期,努力促进禽肉、牛羊肉等猪肉替代品生产。那么市场上除猪肉外的其他肉类供应情况怎么样? 农业农村部监测表明,目前我国生猪生产积极势头明显,年底前生猪产能有望实现探底回升,明年有望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猪肉价格波动以来,猪肉市场消费需求也较以前大幅下降,居民的肉类消费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对猪肉的需求量明显减少,禽肉、牛羊肉等产品替代效应增加。根据卓创资讯的监测,受生猪价格走高影响,鸡蛋、禽肉的消费量增加,价格也持续走高。 卓创资讯分析师李霞:非洲猪瘟疫情发生前,生猪与鸡蛋、白羽肉鸡、白羽肉鸭之间的价格相关性系数为-0.16到-0.49,属于中低度负相关,也就是无关;非洲猪瘟疫情发生后,生猪与鸡蛋、白羽肉鸡、白羽肉鸭之间的价格是正相关关系,相关性系数为0.35到0.62,达到中度甚至高度相关程度。随着猪价在第二季度走强,鸡蛋、肉鸡、肉鸭价格不断刷新高度,而7月份之后受到猪价的支撑更为明显。 2018年,我国猪肉消费占四大肉类(猪、禽、牛、羊)消费的63%,仍然处于主导地位。其中,禽肉消费不足25%,牛羊肉消费占比在12%左右。猪肉价格上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民消费结构,带动了肉类消费升级,禽类、牛羊肉产量和消费占比也在逐步增长。 根据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禽肉、牛肉、羊肉产量分别达到了1539万吨、458万吨和330万吨,和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了10.2%、3.2%和2.3%,肉类总体供应有保障。根据北京水屯市场监测,受猪肉价格影响,近期牛羊肉供应充足,出现了稳中偏弱的走势。 北京水屯市场分析师师清才:目前牛羊肉的供应是充足的。现在集中养殖、科学养殖,供应量有小幅增加。上周以来恢复了加拿大、巴西等国的进口,有效缓解了非洲疫情带来的生猪供应紧张的局面,受此影响,牛羊肉的价格出现稳中有弱的趋势。 师清才分析,随着各地多种措施保供稳价,后期肉类供应有保障,价格可能有所下降。 师清才:现在国家调控力度比较大,供应有保证的。尤其后期猪肉的情况,各部委放宽了养殖的门槛,加大了进口力度,在海关优先简易通关手续,加大了储备肉投放,今年冬天肉类整体供应有保障,价格会有下降,但不会低于去年同期水平。

    [更多详情]
  • 18 2019-11

    河南省16个特色农产品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

    11月15日,在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发布了300个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进入中国农业品牌目录。我省灵宝苹果、兰考蜜瓜等16个特色农产品品牌成功入选,数量居全国第二位。 本届农交会突出品牌建设,首次发布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名单,并将中国农业品牌建设高峰论坛定为主论坛。副省长武国定应邀作了题为“让更多的河南农业品牌叫响全国”的发言。 武国定介绍,近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扛牢国家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深入实施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战略。着力开展转型升级、质量标准、绿色发展和品牌培育“四大行动”,努力提升产品质量、产品品质、产品档次和产品价值。截至目前,河南农业已拥有“中国驰名商标”78个、省级知名品牌400个、“三品一标”4429个,越来越多的河南农业品牌正在叫响全国。 武国定表示,河南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河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持续推进品牌强农战略,在乡村振兴中奋力实现农业强省目标。

    [更多详情]
  • 18 2019-11

    全年粮食总产将达1.3万亿斤以上,延续连年丰收好形势

    又是一个丰收年! 中国经济“三季报”数据显示,全国夏粮和早稻同比增产60.6万吨。当前秋粮收获接近尾声,全国粮食丰收已成定局,预计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3万亿斤以上,延续连年丰收的好形势。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今年全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对于保供给、稳物价、惠民生、增信心发挥着重要基础支撑作用,为我们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赢得主动。 今年粮食总产“含金量”更高 最新农情调度显示,截至11月14日,北方收获基本结束,南方双季晚稻已收获完成84.4%,今年全国粮食总产将连续第五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同样是1.3万亿斤,今年的‘含金量’不一样。”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刘莉华分析: ——结构更优。从“吃得饱”转向“吃得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把少的、好的调上来,让多的、非优势的减下去。去年全国调减非优势区水稻800多万亩、玉米400多万亩,今年继续调减;大豆、薯类、优质饲草等短缺品种补位,今年大豆种植面积增加1000万亩。田野上的加减法,换来产业布局的一手好牌,无效供给少了,有效供给更多了。 ——生产更绿。今年,我国继续实施耕地轮作休耕试点3000万亩,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实现负增长;小麦播种药剂拌种、种子包衣等节药技术推广比例87%,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全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超过70%。节水、节肥、节药等绿色生产方式广泛推广,农业的生态底色越发鲜明。 田野里的农民感受最直接。“看这秆青籽黄,熟相好!”安徽颍上县鲁口镇种粮大户李士雨,站在节水抗旱稻田边感叹,这稻子产量不减,米质更好,还可节省50%以上的灌溉水,真是不错。 ——质量更高。尽管今年全国夏粮播种面积略减,但得益于单产水平的恢复性增长,夏粮总产量同比增长2.1%。市场导向提质量,全国优质专用小麦比例达到33%,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今年前三季度,全国新认证绿色食品产品11998个、有机产品3197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255个,“三品”总数超过4万个。今年以来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保持在97%以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可以说,我国正处在历史上粮食安全形势最好的时期。”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张务锋表示。 “总体上看,我国粮食供给能力有保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分析,看总量,粮食总产连续五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标志着综合生产能力站上一个新台阶。看人均,目前我国粮食人均占有量超过940斤,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看自给率,我国水稻、小麦、玉米三大谷物自给率保持在98%以上,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粮食产需仍将维持紧平衡 粮食连年丰收,又站上1.3万亿斤台阶,是否可以高枕无忧?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说,从中长期看,我国的粮食产需仍将维持紧平衡态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一刻也不能放松。 从需求端看,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趋势。《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指出,人口对粮食供给的压力持续存在。农业农村部预计,未来10年,工业饲料产量及消费量将持续增加。不仅是总量问题,随着消费不断升级,人们更追求吃得好、吃得健康安全,对粮食的结构性需求更加多元、多样。 从供给侧看,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农业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4%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但在持续高产背后,一些地方出现了地下水超采、黑土层变薄等问题。另一方面,农业生产成本上升,“谁来种地”问题凸显,这对提升粮食供给体系带来新挑战。 难题怎么破解?新时期,粮食生产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加快实现“旧动能”向“新动能”的转换。 ——把握好量与质的关系,让中国饭碗不缺粮、装好粮。稳住耕地,确保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建设高标准农田,推广休耕轮作,将耕地质量提升1—2个等级。科技增粮,提升单产,新品种不断迭代,良种、良法、良机配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3%。推进经营体系改革,221万多家合作社辐射带动全国近一半的农户,超过40%的耕地实现适度规模经营,更多标准化技术落户田间。“粮食生产内涵式发展道路越走越宽,有效供给能力不断增强。”叶兴庆说。 ——处理好生产与生态的关系,让粮食丰收更可持续。摆脱资源紧箍咒,全国普及秸秆还田、地力培肥土壤改良等综合配套技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保护性耕作等绿色技术,为土地持续“减肥”“节药”、补充“营养”。到2030年,农田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将提高到0.6以上,农业源氮、磷污染物排放强度和负荷将分别削减30%和40%以上。广袤田畴不断积蓄粮食可持续发展新能力。 ——衔接好供与需的关系,更好满足消费升级。大米要吃绿色品牌,做面包要用优质高筋粉……通过统筹粮食生产、储备、流通三个能力建设,强化全产业链,优化供给体系,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粮食供需动态平衡。 一片片田野种出放心粮。“现在客户扫下二维码,就能看到从种到收再到加工的全过程,质量放心,自然愿意多掏钱。”黑龙江省延寿县信合有机稻米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姚宏亮说。在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不断完善,3.7万家龙头企业带动越来越多的农产品实现“好质量看得见”。 一家家工厂带动质量兴粮。在山东西王集团,从玉米淀粉、食用葡萄糖到结晶果糖、玉米油,一颗玉米变身一系列高附加值健康产品,广受消费者欢迎。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到2020年,全国粮食优质品率将提高10个百分点左右,粮食加工转化率将达到88%。 李国祥说,粮食生产发力供给侧,加快从“高产”向“优质、高产”并重转变,着力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确保产得出、供得上 连年高位运行,未来粮食生产还有后劲吗? “粮食安全的根基是‘能力安全’,要确保任何时候都能产得出、供得上。”叶兴庆认为。 确保产能安全,我国谋篇布局,持续发力。 ——藏粮于地,牢牢守住耕地红线。 “把高标准农田建设好,实现‘一季千斤,两季吨粮’,就可以基本上保障粮食收成,这是我们的看家底数。”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说。到2022年,我国将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目前已建成6.4亿亩,粮食亩产提高约100公斤。同时,我国划定了10.58亿亩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两区”建成后,可保障我国95%的口粮、90%的谷物消费量。 ——藏粮于技,提升粮食生产能力。 第三代杂交水稻日前首次公开测产,1046.3公斤的亩产充分展示了我国粮食生产巨大的增产潜能。该项目负责人李新奇介绍,我国目前水稻平均亩产500公斤左右,普通农民种植第三代杂交水稻亩产可达800公斤。 中国农科院农经所研究员王秀东介绍,随着我国由世界农业科技大国向强国大步迈进,土地产出率还有提升空间,据测算,通过提高农业技术到户率,粮食单产还可提高10%以上。 ——调动积极性,不让抓粮种粮者吃亏。 中央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断加力:抓粮抓重点,取消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地方配套,每年为主产区减轻负担近300亿元,建立产粮大县、产油大县、制种大县等综合奖励政策体系,不让重农抓粮吃亏。稳粮稳农民,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建立玉米、大豆“市场化收购+生产者补贴”机制,今年安排180亿元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有力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王秀东认为,下一步要加力实施导向鲜明的政策举措,加强精准施策,更好激发抓粮种粮的积极性。 “有了数量充足的高质量耕地,有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有了积极性高的种粮抓粮队伍,大国粮仓一定会根基稳固,我们的饭碗就能端得牢牢的。”李国祥说。

    [更多详情]
  • 18 2019-11

    孟州寺上村移民种冰菊致富

    孟州市移民安置区是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最大的移民集中连片安置区,如今移民的日子过得如何? 11月11日,在孟州市西虢镇寺上村云台冰菊种植加工基地,赵五力和采菊工人在地里忙活着。“今年已经采摘了两茬,现在摘的是第三茬,再过10天差不多能摘完。”赵五力说,怀菊得人工摘,虽然费劲些,但效益还不错。 去年,赵五力以每亩700元的价格承包了14亩地,试种这种从修武引进的怀菊花。他在村里招人采摘,采摘1斤给1块钱,在家的妇女老人齐上阵,不出村就增加了收入。 赵五力说,云台冰菊每亩能产800斤左右,承包费每亩700元和工资,合起来成本差不多每亩地1500元,每亩能收入差不多3500元。 “寺上村1998年动工迁建,1999年,移民全部搬迁到这里,20年来,村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寺上村党支部书记刘选说,“焦作是怀菊的主产地,怀菊品质好,能治疗多种疾病,发展前景特别好。”刘选说,下一步,准备引导村民建公司,拉长深加工链条,做好做大菊花产业,让移民搬得来、稳得住、能致富。

    [更多详情]
  • 18 2019-11

    孟召山:从养甲鱼到卤甲鱼 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返乡创业正当时。近年,越来越多的身影投入返乡创业的队伍中,家住汝阳县内埠镇马坡村的孟召山就是其中一员。 “以前在外打工,啥活儿都干过,也挣不了多少钱。后来跟着别人干水产,感觉收益不错,市场需求也大,就想跟着学学。学了6年,掌握了些技术,听说县里有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优惠政策,我年龄也大了,不想在外漂泊,就决定回家创业。”孟召山介绍说。 2015年,47岁的孟召山毅然决定返回家乡,创办了召选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专业养殖甲鱼。 养甲鱼对水质、土质都有着严格要求。经专业部门检测,孟召山最终选中了几十亩适合甲鱼养殖的土地,并打了两口200余米深的深水井,开始了养甲鱼之路。 “第一年试着养了3池,前后投资了好几百万,经过一年多的时间,第一批甲鱼顺利上市。经过这两年的探索,养殖技术已经比较成熟,整个养殖基地可以集产蛋、孵化、幼甲鱼的养殖于一体,自给自足。目前规模已扩展至7个池塘,面积85亩,市场供不应求,收入非常可观。”孟召山介绍,“3000斤新鲜活鱼打成泥,加上玉米粉、小麦面粉按比例调配,可供7个池塘的甲鱼吃上一天。一年时间,除了甲鱼冬眠,前后要喂上四五个月。” 孟召山每天早上5点起床、晚上12点睡觉,早晚各围绕池塘巡视一个小时,看见不正常的甲鱼要仔细检查,不管是感染还是肠胃病,都要及时进行隔离,减少伤亡。时间长了,孟召山俨然成了一个技术专家。 然而,事业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今年3月,孟召山的事业经历了巨大打击,几十吨优质甲鱼运到客户手中却未收到货款,让整个合作社的运营面临风险。 险被压倒的孟召山偶然间看到的一句话让他重拾信心。“‘专业就是财富’,这句话对我影响太大了,当时已经觉得没有活路了,一抬头就看见这句话,我就想养甲鱼是我的专业,我有专业我还怕啥。”就这样,孟召山回到了养殖基地,坐在地上思考下一步路如何走。那时正好有一个顾客要买甲鱼,又不知怎么处理,让孟召山帮忙做成熟食。这一做,打开了另一条财路。 “甲鱼的吃法太单一,人们常食用的方法就是炖汤,我在想为什么不能卤制呢,这甲鱼浑身都是宝,营养价值特别高,卤成熟食更方便大家食用。”后来,越来越多的人慕名而来,孟召山又投资建立了食品车间,集甲鱼屠宰、卤制、杀菌、包装于一体,创立了自己的品牌,让整个企业起死回生。 “我75岁了,来这主要负责宰杀甲鱼,每天有50块工钱,活儿也不重。”家住马坡村的刘大爷说。同样在这里上班的还有七八个人。 “下一步,我准备带动更多农户参与进来,开展规模化养殖,免费提供技术,带动他们增收致富。”孟召山对未来充满信心。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