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21 2019-11

    商丘:实现由种养业大市向种养业强市转变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近日,《商丘市进一步推进高效种养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商丘市进一步推进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等一系列文件印发实施。我市将多方发力,利用三年时间,加快推进高效种养业转型升级,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综合效益,实现由种养业大市向种养业强市转变。 由种养业大市向种养业强市转变 文件提出,要大力发展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草畜、优质果蔬,以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经营规模化为基本路径,强化创新引领,优化资源配置,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进我市种养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发展,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之路,实现由种养业大市向种养业强市转变。 到2020年,我市高效种养业转型升级取得明显进展,优质中高端农产品供给明显增加,产业绿色发展和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化肥、农药利用率达到40%,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粪污综合处理利用率达到80%以上,农膜回收率达到8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5%,产业融合发展程度明显增强,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5%以上,产业竞争力和综合效益明显提高,种养结合明显加快,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8.5%以上。到2022年,高效种养业转型升级取得突破性进展,种养业质量效益进一步提高,位居全省前列。 种养业“腾笼换鸟” 调结构。到2020年全市优质小麦发展到190万亩,到2022年发展到210万亩。到2020年全市优质花生种植面积发展到160万亩,到2022年发展到200万亩,花生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左右。到2020年全市奶牛存栏7.8万头,肉牛存栏37.2万头,肉羊存栏300万只;到2022年全市奶牛存栏8.5万头,肉牛存栏43.2万头,肉羊存栏340万只。到2020年全市林果发展到100万亩,优质瓜菜面积发展到200万亩,建成果蔬标准化生产园区20个;到2022年全市林果发展到105万亩,优质瓜菜面积发展到260万亩,建成果蔬标准化生产园区40个。到2020年全市优质辣椒种植面积发展到90万亩,其中优质三樱椒面积50万亩;到2022年优质辣椒种植面积发展到120万亩,其中优质三樱椒面积70万亩。 提品质。加强农业生态保护,全面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整治行动,大力推广绿色防控病虫害技术,推行水产健康养殖制度。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建设一批高标准节水农业示范区,提高秸秆资源化利用水平,建设一批大型沼气示范工程,发展节水畜牧业。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逐步实现从田间到市场到餐桌的全链条监管。发展冷链物流,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优势,着力推动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 转动能。鼓励支持市农林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和农业龙头企业开展“四优”新品种研发选育和示范推广。构建市、县、乡、村四位一体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为农民提供线上、线下的信息咨询与指导服务。建设农业物联网,大力开展生产过程实时监测、远程监测遥感、智能节水灌溉、飞机防治、测土配方施肥、饲料精准投放、疾病自动诊断、废弃物自动回收等精准化、可视化作业。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 促融合。鼓励企业之间、农企之间构建供应链,发展订单农业等合作机制,拉长链条,提高效益。鼓励龙头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引进先进的技术、工艺、设备、人才和管理经验,提升行业整体技术水平。 带升级。实施龙头企业带动,带动区域主导产业壮大,提升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深化园区带动,发挥各类园区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建设现代农业先行区和示范区,打造农业农村现代化高地。 创品牌。建设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农产品区域品牌,到2022年,培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5个、农业企业品牌15个、特色农产品品牌35个。 绿色食品业“提质增效” 针对当前市场对优质、安全、绿色、健康、休闲食品的需求,我市将重点围绕肉、面、乳、油、果蔬五大行业,打造绿色原料基地,做大做强食品加工业,推动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加快构建、同步提升,提高我市食品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现由食品加工大市向绿色食品强市转变。 预计到2022年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7比1提高到2.8比1,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8%以上,农产品加工增值率达到1比2.7。 做优面制品。加快专用面粉发展;加强挂面、面包糕点等面制品品牌建设,提高市场知名度;丰富主食加工产品。到2022年小麦专用粉产量占全部小麦粉总产量的比例达到15%。 做强肉制品。调整肉类结构,适当降低猪肉比重、增加牛羊肉比重、稳定禽肉比重;发展精深加工高端产品,促进全产业链发展。到2022年,肉类总产量达到67万吨,低温、调理、发酵和休闲肉制品占深加工的65%以上。 做特果蔬制品。推进产地初加工,发展果蔬精深加工,发展食用菌精深加工,发展食药同源加工产品。 做大乳制品。积极实施优质乳工程,推广低温生产工艺,实施绿色化清洁生产,实现节能降耗、降本保鲜。到2022年累计新增优质生鲜乳20万吨,新增乳品加工能力20万吨,乳制品产值超30亿元。 做精油脂制品。重点建设民权县、睢县、宁陵县、虞城县、睢阳区花生基地,实行高油、高油酸花生生产的专种、专管、专收、专贮、专用、专加工,保障加工产品品质。

    [更多详情]
  • 21 2019-11

    提升综合生产能力 谨防猪价过快上涨

    近期,生猪价格上涨幅度较大,稳产保供压力不小,猪肉综合生产能力仍有待提高。前三季度,猪肉产量3181万吨,同比下降17.2%,而上年同期增长0.3%。 猪肉综合生产能力不足是多因素叠加作用的结果。2018年二季度,生猪价格跌至最低点,养殖户生猪补栏、存栏逐步下降,供需缺口开始显现;受生猪自然生长周期影响,猪肉综合生产能力短期内难以增加,供需缺口持续放大。前三季度,全国生猪出栏40978万头,比上年同期减少8601万头,下降17.3%,而上年同期增长0.1%。2018年非洲猪瘟疫情导致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较大幅度下降。今年9月底,全国生猪存栏30675万头,同比减少12212万头,下降28.5%,降幅比上年同期扩大26.2个百分点;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显示,9月份能繁母猪存栏同比减少38.9%,下降幅度较大。目前,虽然疫情高发期已过,且生猪养殖效益较好,但养殖户仍面临不小的疫情防控压力,补栏积极性仍有待恢复,生猪供应偏紧状况仍将持续一段时间。 除了周期因素和突发因素外,制约猪肉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和生猪养殖业健康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更需引起注意。一是地方政府对生猪养殖的支持不足。这是因为生猪养殖业对当地财政没有直接贡献,且地方政府还要拿出资金补贴;同时,生猪养殖业无法给当地带来较多就业机会;此外,生猪养殖会带来一定的环保和动物疫情防控压力,导致地方政府对生猪养殖的支持力度不足。二是生猪养殖企业的规模化水平有待提高,抗风险能力较弱。整体而言,生猪养殖业“散、小、弱”现状较为突出。一方面,养殖户容易“一哄而上、一哄而散”,放大了生猪供应的波动;另一方面,规模化程度不高也决定了养殖业产业化水平不强,无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容易导致生产、加工、运销等环节脱节,制约了养殖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此外,动物疫病防控体系不健全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猪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为了提高猪肉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稳产保供,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是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大生猪养殖的用地保障,遵循种养循环、农牧结合的要求,鼓励利用荒山、荒沟、荒丘、荒滩以及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大力发展生猪养殖业;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将土地经营权、养殖机械纳入抵押物范围,并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加大对生猪养殖的贷款支持力度,同时也要提高保险金额、扩大保险规模;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特别是在周期低谷时,政府要加大对养殖企业的财政补贴和财政配套,防止过多的企业和养殖户退市弃养,确保生猪养殖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稳定。 二是加强疫病监测及防治工作。进一步加强疫病监测工作,政府部门、养殖企业、养殖户及各相关环节人员要加大疫病监测排查,形成疫情每日报告制度,一旦发现突发疫情要及时上报,对迟报、瞒报疫情行为要严肃处理,谨防疫情蔓延;加快非洲猪瘟疫苗研制工作,加大养殖从业人员相关技术培训,提高养殖场安全防护水平。 三是提升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水平。持续加大“放管服”改革,简化并加快养殖企业新建、改建、扩建养殖场的审批流程;开展养殖标准化试点,创建一批可复制的高质量标准化养殖场,并将成功经验在全国推广,促进养殖标准化和规模化;帮助中小养殖企业和养殖户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加大养殖技术推广,促进养殖规模扩大。

    [更多详情]
  • 21 2019-11

    河南光山:西兰花喜获丰收

    11月12日,蔬菜喜获丰收,社员正在采收西兰花。 光山县弦山街道办事处椿树岗村天隆农业蔚蓝专业合作社引进种植700多亩西兰花,主要销往北京市场,同时出口韩国、俄罗斯等国家。该合作社以“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吸纳当地上百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更多详情]
  • 21 2019-11

    这个产业园空中结出“致富果”

    “你见过长在空中的‘致富果’吗?再过一个月,它可是不折不扣的‘金疙瘩’。”11月19日,记者在确山县李新店镇二道河村的瓜蒌产业园里看到,一排排整齐的架子上挂满了像灯笼一样的青色的、黄色的小瓜。村党支部书记张连成告诉记者,它叫瓜蒌,可不是普通菜瓜,价值高着哩,一年投入,五年受益。 瞅准商机种植瓜蒌 有心种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说起村里种瓜蒌的初因,张连成说纯属巧合。去年,他和驻村帮扶单位确山县市场监管局的帮扶队员一起考察项目时,发现山上野生的瓜蒌到处都是,后来在安徽考察,偶然发现当地村民家家户户都种植瓜蒌,且收益非常高。了解到种瓜蒌的好处后,他们心动后便行动了。 “二道河村的土层厚、疏松肥沃,有着得天独厚的种植条件。”张连成说,加上乡里重视,种植瓜蒌大有作为。 说干就干,今年春季,张连成在帮扶单位的资金支持下,在二道河村建立了瓜蒌种植基地,并聘用了张长建、朱玉莲、李闻海等当地的贫困户在此务工,挖沟、锄草、掐枝等每天100元,在家门口务工,很多贫困户看到了致富的希望,很多村民前来探寻种植瓜蒌的经验。 “一棵瓜蒌第一年可结六七个果,第二年结八至十二个,第三、第四年为高峰期,销售供不应求。”张连成如数家珍(如图)。 “瓜蒌又叫药瓜,学名栝楼,是一种营养保健食品,深受消费者喜爱。”确山县市场监管局帮扶队员甄爱军说,瓜蒌全身都是宝,瓜壳可以入药,成熟的瓜蒌籽经过晾干之后,可做保健休闲食品,而瓜蒌根可以制成天花粉,冬天如果家人咳嗽,用瓜蒌皮熬茶喝效果神奇。利用价值大,市场前景广阔。 据驻村第一书记介绍,市场上鲜瓜蒌每斤1.25元,每亩年均纯收入3000多元。“由于瓜蒌属于多年生植物,一般每五年进行一次刨根、栽新苗种植。正常情况下,第一年的收益就能赚回投资成本,第二年至第五年的收益都是纯收入。”他说。 套种药材一地生两金 “当前,瓜蒌即将成熟,对于一些中药材来说,是种植的黄金期。”张连成说,为让一地生两金,他们采用立体套种的办法,在瓜蒌地里套种其他中药材,不仅实现了高矮结合,而且瓜蒌废弃的藤、叶、茎腐烂后,还可作为药材的有机肥料,保持土壤的湿润和肥沃。 张连成介绍,明年还准备再流转些土地,计划在林下散养一些土鸡,增加一些收入,而鸡鸭的粪便能为中药材和瓜蒌上肥,可谓是一举多得。“作为村主任,心里一直有个愿望,就是能带领乡亲干一番事业,为父老乡亲脱贫致富做一份贡献。”张连成说,今年试种成功,今后他要带动更多农户和贫困户种植瓜蒌和中药材,让大家获得稳定收益,尽快奔小康。

    [更多详情]
  • 20 2019-11

    郑州猪肉价格重回“20时代”炖排骨灌香肠可以安排啦!

    郑州部分农贸市场猪肉价格一斤降了6元 11月18日,在郑州市伊河路和前进路交叉口卖猪肉的王老板心情不错,从早上到中午,来店里买肉的人就没断过。就在前一天,他进货时发现肉价降了,“原来批发价一斤25元,现在降到了22~23元。”回到店里,他就把猪肉售价从每斤32元调到了26元。同日,前进路上多家卖猪肉的店老板均表示,一周来,肉价确实在下降,他们挂出的售价也是26元一斤。 随后,河南商报记者来到秦岭路和颍河路交叉口的农贸市场,发现这里的猪肉售价为每斤29元至32元。多位商贩表示,相比此前的每斤35元,肉价降了。 当天,颍河路上的永辉超市,带皮腿肉为25.98元一斤,肋排为36.98元一斤。而在11月9日,该超市的带皮腿肉售价还是30.98元一斤,肋排为44.98元一斤。 来自农业农村部发布的监测数据显示,进入11月份以来,16省市猪肉价格总指数已经连续两周环比下跌。 肉价跌了,现在吃一顿排骨也没前几天心疼了 肉价上涨时,猪肉销量是一路下滑的。在秦岭路上的农贸市场卖猪肉的刘老板称,卖肉就怕涨价,涨价前,他一天能卖一扇肉(重四五十斤),后来这一扇肉有时两天也卖不完。 该市场里,一位徐老板正在剁排骨:“降价了,买点吗?”徐老板笑着说,排骨从每斤39元降到了33元,现在吃一顿排骨也没前几天心疼了。除了卖肉,徐老板最擅长的还有灌香肠。往年从立冬到这个时候,差不多该灌几千斤香肠了,今年暂时还没有接到订单。 住在陇海路与伏牛路口附近的彭女士发现,最近去家门口一家连锁粥店吃饭时,最喜欢的糖醋排骨不见了,玉米炖排骨也从28元涨到了30元。 对此,该店店长冯女士称,考虑到成本,该店的糖醋排骨自8月份就开始停售了,大骨头也从11月份起停售了。 近日,肉价已有所下调,饭店的肉菜价格会不会恢复?冯女士称,肉价降低从批发传导到零售,再到饭店等终端,有个过程。而且现在肉价也不算低,调价的事还得再等一等。 农业农村部部长:11月以来猪肉价格开始回落 就在11月15日,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谈到备受关注的生猪问题时表示,进入11月以来,生猪和猪肉价格开始回落,未来随着扶持政策进一步落实落地,生猪生产一定会逐步恢复。韩长赋还表示,今年禽肉、牛羊肉产量也都有不小增长,肉品市场供应总体有保障。 据了解,今年10月,省政府办公厅还发布了《关于加快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的通知》,出台了13条具体措施。加快推进新建生猪养殖基地项目建设,对2020年年底前新建、改扩建种猪场、规模养猪场(户)和禁养区内规模养猪场(户)异地重建给予一次性补助等措施,也对促进生猪养殖和肉价回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河南省肉类协会会长刘承信认为,这一轮肉价下跌,跟消费量下降有一定关系。刘承信称,按照11月18日全国生猪平均价格一斤16~17元算,目前郑州市场猪肉售价26~30元一斤,在合理区间内。而且,目前上规模的养殖企业补栏的积极性很高,预计未来生猪供应会有所缓解,肉价也将趋于正常。

    [更多详情]
  • 20 2019-11

    鲁山县观音寺乡富硒红薯远销“两广”

    11月15日上午,鲁山县观音寺乡石坡头村新颖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外,来自广西南宁的客商周永催正在指挥工人装车。“这一车红薯有33吨,发往南宁,这里的红薯品种好、味道甜,运到市场上很快就能卖完。”他说。 新颖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国民是石坡头村人,曾在深圳经商20余年,2018年返乡创业。李国民牵头和20余名村民成立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400亩种植红薯,200亩种植水稻。石坡头村耕地基本上是富硒土地,产出的农产品富含微量元素硒,目前富硒食品在市场上很受欢迎。 李国民介绍,今年富硒红薯亩产量在3000公斤左右,一亩地能卖12000元,除本地市场外,还远销广东、广西等地。 目前,在合作社经常务工的村民有五十多人,在播种和刨红薯用工高峰期,务工人数能增加一倍,其中贫困群众占到一半。当天,一部分务工群众在合作社前分拣红薯,装袋、装车;另一部分在地里刨红薯,运送到合作社。石坡头村贫困户张信通从合作社成立就在这里务工。“一天能拿80多块,忙的时候能拿到100块,不光俺村,附近村里的贫困户也有在这里干活的。”

    [更多详情]
  • 20 2019-11

    西峡县: “果贷通”助推猕猴桃产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西峡农商银行围绕“全国生态有机猕猴桃第一县”的发展目标,着力推进绿色金融发展,将绿色金融和乡村振兴、扶贫有机融合,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生态扶贫的新路子。截至目前,该行累计发放猕猴桃特色农业贷款8.5亿元,支持猕猴桃深加工企业16家,种植户、专业经销商户979家。 为让野果变“金桃”,该行政策护航,结合辖内猕猴桃特色产业发展状况,先后出台了《西峡农商银行“果贷通”绿色信贷实施方案》《西峡农商银行“果贷通”产业链信贷集中授信方案》,引导金融资源聚焦县域猕猴桃产业特色。该行创新推出“公司+基地+农户+信贷”模式,实现猕猴桃订单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建立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用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带动农民的稳定增收、稳定脱贫。截至目前,西峡县猕猴桃人工栽培基地面积12.5万亩,直接参与产业发展的人员达10万人,重点产区农民收入的70%以上来自猕猴桃产业。 为延长产业链条,西峡农商银行与企业联姻,通过“果贷通”产业链信贷,支持猕猴桃上下游企业筹建气调保鲜库20座,筹建猕猴桃浓缩果浆、猕猴桃果片、猕猴桃脆片、猕猴桃果粉等数条自动化生产线,实现猕猴桃就地收购就地储存就地生产就地增值。截至目前,西峡农商银行累计投放以“果贷通”为主的“三农”专项扶持贷款5.6亿元,积极支持华邦食品、兆丰猕猴桃、西树农业和猕猴桃开发总公司等骨干企业抱团发展,组建猕猴桃产业集群。集群现内联36家猕猴桃专业合作社和3.2万多户果农,外联上海、嘉兴、深圳、沈阳等销售市场,实现猕猴桃产业集群发展的规模效应。 为搭乘农村电商快车,该行创新方式,通过“三联三创”加大“果贷通”宣传推介广覆盖,使“订单融资、集中授信、农村电商”走向深度融合,引导支持农户实行猕猴桃“种植+电商”一体化运营。此外,该行还通过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双创+信贷”,留守贫困群众足不出户就可以创业就业,已带动全县2000多人脱贫。据统计,今年西峡县新增网上店铺800余家,参与猕猴桃电商销售的企业和个体店铺累计超过1500余家,猕猴桃网上销售订单已突破两万吨。

    [更多详情]
  • 20 2019-11

    新乡县“扶贫瓜”鼓起农户腰包

    近日,天气渐冷,新乡县合河乡西元封村的康健农牧有限公司的温室大棚里,却是一片火热的劳动场面。数十个工人穿梭于大棚瓜藤之间,将一个个成熟的白皮蜜瓜采摘下来,包装装箱,销往全国各地。 西元封村村民石梅花已经在康健农牧工作半年多了,因为家庭变故,50岁的她成了家里唯一的依靠,既要看护丈夫儿子,又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孙子,是村里出了名的贫困户。村里开展精准扶贫以来,她家的土地流转给了康健农牧,她到公司来上班,每天都有固定收入,日子也一天天好过起来。 像石梅花一样,到公司就业的还有十多个贫困户。康健农牧是新乡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脱贫和带贫示范点,五年来共流转土地近4000亩从事高效农业开发,解决当地农民就业千余人次,还带动了其他农户从事大棚种植。同时,该公司借助互联网实行网络订单销售,一年三季果,工人活儿不停,市场遍布全国各大省市。一个个小小的香瓜正越来越成为农民脱贫路上的“金瓜”,为大家带来甜蜜的收获。

    [更多详情]
  • 20 2019-11

    河南省农业气象专家提醒:麦田应及时松土通气保墒

    近期全省光照充足,大部分地区墒情较好,利于冬小麦分蘖生长及形成冬前壮苗。11月19日,省农业气象专家提醒农民朋友,麦田可进行划锄松土,通气保墒,以提高地温,促进小麦的根系生长。 据11月17日自动土壤水分监测网217个测站0~50cm资料显示:目前豫南大部、豫中、豫东和豫西南局部等地的72个(占33%)测站存在不同程度的旱情,豫南大部、豫东、豫西南局部土壤相对湿度在50%以下,为中度、重度干旱;豫北、豫西及豫西南局部的23个(占11%)测站土壤相对湿度在90%以上,为偏湿;其他122个(占56%)测站墒情适宜。 省农业气象专家表示,本周末有一次较强冷空气影响我省,麦田在冷空气来临之前可施用有机肥、土杂肥或用粉碎的作物秸秆进行覆盖,起到保暖、防冻作用,为安全越冬打好基础。

    [更多详情]
  • 20 2019-11

    河南:加快现代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11月16日,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深入驻马店市驿城区、泌阳县调研我省畜牧业发展工作。副省长武国定参加调研。 于康震指出,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大金融政策、养殖用地和法律保障支持力度,坚决落实非洲猪瘟防控措施,大力构建现代养殖体系、完善疫病防控体系、健全现代生猪流通体系,切实抓好生猪、肉牛等畜禽生产发展,促进畜牧业产能稳定恢复,解决好老百姓的吃肉问题。 武国定指出,要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积极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要大力发展饲草业,促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协同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 调研期间,于康震、武国定先后前往驻马店市长龙山农牧有限公司和泌阳县夏南牛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恒都肉牛养殖示范场、夏南牛产业园等地,详细查看生猪和肉牛养殖、防疫、流通、供应等情况。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