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12 2019-11

    淮滨小香葱“种”出致富路

    “种上一亩菜,一年轻松赚个万把块钱;种上一亩小香葱,胜过去打一年工……”11月5日,淮滨县栏杆街道办事处王湾村村民王振武向记者介绍他的“致富经”。 地处淮河行洪滩区的王湾村,是个远近闻名的小香葱专业村,有着种植小香葱的传统。经过多年的摸索,该村种出的小香葱不用化肥、不施农药,通过了绿色产品国家认定,远销郑州、武汉、阜阳等地。 “俺这香葱一年收四茬,一茬亩产5000公斤,按目前每公斤3元计算,除去投资,每亩一年纯收入在5万元左右。今年,我这8亩小香葱,年纯收入能有40多万元。”种植大户王振齐一边移栽香葱,一边高兴地谈论着效益。 “要将小香葱做成大产业,品牌化、规模化经营是必由之路。”该村党支部书记王振发介绍,早在2009年,村里就成立了王湾村豫皖小香葱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贫困户+基地+品牌”的生产经营模式。目前,该村已发展以豫皖小香葱为主的绿色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1000亩,年增收5000万元,小香葱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好项目。

    [更多详情]
  • 12 2019-11

    宝丰县举办扶贫产品“双十一”电商购物节

    11月11日,在宝丰县大驰·首府大型商超门前广场上,摆满了各种农产品,网红主播不遗余力地在网上推介着这些农产品,销售额节节攀升。上午10时,一个小时销售出327.3万元的农产品。 当日,宝丰县组织的首届扶贫产品“双十一”电商购物节在这里举行,13个乡镇和扶贫带贫龙头企业、合作社带着各自的特色农产品来到电商购物节现场,线下、线上销售。 “我们周庄镇带来了马川村的食用菌、刘湾村玉源奶牛养殖场的奶制品、孙庄村华丰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西蓝花、胡萝卜等产品,销售情况很不错。”周庄镇镇长赵振华说。 “今年我们种在虎狼爬岭上的1000多亩‘宝丰’富硒秋月梨共产梨800多吨,目前已售出600多吨。秋月梨耐储存,可一直储存、销售到明年五一前后。这次我们带着虎狼爬岭富硒秋月梨参加电商购物节,就是要进一步打响‘宝丰’牌秋月梨品牌,让‘宝丰’牌虎狼爬岭富硒秋月梨走向全国。”宝丰县欣荣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赵金亮告诉记者。 在本次电商购物节现场,非常引人注目的是各摊位前的网红主播,成为购物节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该县闹店镇的曹灿超不但是当地有名的“蚂蚱大王”,也是一位网红主播,他除了对他的油炸蚂蚱进行直播外,还到其他摊位上进行直播。 为推动“消费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在本次电商购物节上,宝丰县从培育的26个淘宝直播达人中选取13人为13个乡镇的农产品代言。与此同时,还从郑州邀请了有百万粉丝的抖音网红“赵老板”,为具有宝丰地域特色的宝丰酒、汝瓷、虎狼爬岭秋月梨代言。 据了解,近年来,宝丰县加快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工程,发挥电子商务在拓市场、促消费、带就业、稳增长中的重要作用,电商服务网点乡镇覆盖率100%,行政村覆盖率80%以上,先后被评为河南省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河南省农产品电商十强县。今年前10个月,全县电子商务交易额实现1.63亿元。

    [更多详情]
  • 12 2019-11

    河南鲁山:“乡土人才”为脱贫攻坚注入新动能

    血桃、葡萄、蓝莓、酥梨、软籽石榴……鲁山县“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地理条件,培育生态农业,优势突出。 如何发挥乡土人才技能,助力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鲁山县的做法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选派科技扶贫特派员组建农业科技服务团,分包联系建档立卡贫困村,打出了破解贫困地区人才瓶颈的“组合拳”。63名专业技术人才活跃农村一线,开展点对点、面对面服务,温暖了贫困群众的心。 前几年,汇源街道大王庄村贫困户贾花抱着试试态度,种了5亩蓝莓。驻村科技特派员魏艳霞,经常带着技术人员,下乡给种植户传授育苗、整形修剪和病虫害防治等技术。 “特别感谢魏老师传授技术,我去年5亩蓝莓卖了9万多块钱,俺靠种植蓝莓脱贫了”,贾花感激地说。 不但“输血”,更要“造血”。为造就一支不走的农村科技人才队伍,县委组织部统筹“土专家”“田秀才”培育,围绕农技服务、科技培训、就业指导等方面,采取派出科技人才、组织技能培训、加大经费投入等途径,提升贫困地区“造血功能”。 地处浅山丘陵区的张店乡张窑村,艾草种植得天独厚。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县科技特派员,68岁的退休干部田广来到该村,现场教授杂草防除技术和田间管理要领。 围观的10多户艾草种植户不时询问如何浇水、如何割荏等问题,田广须一一详细解答。该村贫困户秦青青听了田广须的讲解,当场表示试种两亩。 像田广须这样的科技人才,在以理论教员、专业人才为主体的县委组织部师资库内达60多人。县委组织部定期组织他们下到村讲党课,上地头传技术,增强群众脱贫“内生力”,提升科技扶贫“含金量”。 梁洼镇连沟村林业种植大户武太顺就是其中受益者。去年按照农科专家传授防治病虫害方法,果子产量高、味道好,不出园子就销售一空。 两年过去了,秦青青种植的艾草怎样,收入如何?“每亩效益超过3000元,比种庄稼强。”脱了贫的秦青青高兴地说。 辛集乡张庄村党员张平洋作为葡萄种植“田秀才”,熟练掌握了架改、套袋、膨果等新技术,带头试点沪太8号、夏黑、京亚104等优质品种,使该村及周边村葡萄亩产值从过去的5000多元提高到现在的1万元以上。 张良镇闫洼村党员杜飞飞经过培训,成为了本地出名的山东姜种植“土专家”。他流转土地180亩,种植生姜,最高亩产13000斤,亩均收入达2.5万多元,张丽凤,杜鹏飞等8家参股农户当年每家分红10多万元。同时,带动60多名留守老人和妇女实现了就地就业,每人每年增收8000元。 目前,一大批乡土人才穿梭在农村科技服务第一线,为推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更多详情]
  • 12 2019-11

    “瞧,俺的豆角长的有一米长。”

    “瞧,俺的豆角长的有一米长。”11月6日,滑县四间房镇曹村农民徐永利向人们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近年,徐永利在他承包的320亩的农田里,搞起了立体式种植:粮食作物套瓜菜,小番茄里架豆角,萝卜地里种上甘蓝青……由于他科学施策,精准施肥,压茬轮作,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更多详情]
  • 11 2019-11

    国务院提出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

    新华社11月7日电针对猪肉等部分“菜篮子”产品价格上涨较快的情况,11月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巩固农业基础、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稳定价格。 据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司长魏百刚介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恢复生猪生产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出台了17条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24个省份也相继发布了促进生猪生产措施,目前政策效果逐步显现,明年有望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 不过,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形势依然复杂严峻,生猪产能恢复周期长、制约多;一些地方生猪生产恢复政策仍未完全落实到位,比如,养猪用地有的地方还按建设用地管理,未落实设施农用地政策;还有一些地方人为限制猪源外流,搞市场分割,干扰了正常的市场供应秩序。 对此,这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恢复生猪生产各项措施正加快落实,重要农产品稳定发展,下一步要落实好省负总责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继续多措并举恢复生猪生产,深入清理各地不合理禁养规定,利用北方玉米丰收等条件更好保障南方养猪大省饲料供应,发挥好储备调节作用,促进禽肉、牛羊肉等生产,确保市场供应,规范市场秩序,遏制部分产品价格过快上涨势头。 这次会议还提出,要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坚决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按照稳面积、优结构、提质量的要求抓好秋冬种,做好南方夏秋连旱地区抗旱工作,加强越冬作物田间管理和农牧业防灾减灾,促进明年农畜产品丰收,夯实物价稳定、农民增收基础。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刘莉华表示,眼下秋冬种生产已进入高峰,总体进展顺利,农民的种植意向比较稳定,冬麦区墒情是近5年同期最好的。农业农村部门的工作重点是落实好小麦最低收购价、产粮(油)大县奖励、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等政策,引导农民扩种夏收粮油作物,鼓励开发冬闲田种植油菜,力争把农民的种植意向真正落实到田,冬小麦面积稳定在3.3亿亩以上,冬油菜面积稳定在1亿亩以上。 同时,大力发展优质强筋、弱筋小麦品种,力争优质专用小麦比例比今年提高2个百分点,以及重点发展低芥酸、低硫苷“双低”品种以及高产、高油、高油酸的“三高”油菜新品种。

    [更多详情]
  • 11 2019-11

    河南:中籼稻单产成本收益“三增”

    河南省价格成本调查监审局对全省4个调查县、36个调查户的中籼稻生产成本及收益等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与2018年相比,该省今年中籼稻单产提高,成本上升,价格上涨,收益增加。 中籼稻亩均产量为543.86公斤,比上年的505.57公斤增加38.29公斤,增幅7.57%。单产增加的原因有:一是中籼稻种子都是优良品种,种子质量不断优化,亩产量提高;二是今年上半年中籼稻生长期间雨水充足,生长后期阳光充足,风调雨顺适宜农作物的生长;三是部分地区如固始县,虽有病虫害,但防治有效,对产量影响不大。 每亩总成本为956.11元,较上年的906.13元增加49.99元,增幅5.52%。其中,生产成本为796.77元,较上年的746.25元增加50.53元,增幅6.77%。土地成本为159.34元,较上年的159.88元减少0.54元,减幅0.34%。 其中,物质与服务费用增加。每亩物质与服务费用为412.72元,较上年增加28.64元,增幅7.46%。其中种子费、化肥费的增加是导致物质与服务费用增加的主因。人工成本减少。人工成本亩均384.05元,较上年的362.17元增加21.89元,增幅6.04%。土地成本基本保持稳定。每亩土地成本为159.34元,较上年的159.88元减少0.54元,减幅0.34%,基本保持稳定。 今年河南省中籼稻市场价格每50公斤平均为110.09元,较上年的106.12元增加3.97元,增幅3.74%。2019年中籼稻每亩主产品产值为1218.43元,比上年的1091.24元增加127.19元,增幅11.66%。每亩现金收益为687.69元,较上年的596.25元增加91.44元,增幅15.34%。每亩净利润为262.32元,较上年增加41.71%。单产增加、价格上涨是导致现金收益和净利润增加的主要原因。

    [更多详情]
  • 11 2019-11

    邓州市桑庄镇:画出增收致富同心圆

    近日,在邓州市桑庄镇双庙村正丰农作物种植合作社的莴笋种植基地,村民们忙着收割莴笋、打包装车,外地收购商的大货车停在地头,处处呈现出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 “从选种、种植、施肥、田间管理,再到收获、销售,每个环节都由正丰合作社统筹实施,合作社以土地流转加订单蔬菜的模式,有效解决了传统耕种遇到的问题,化解了产业集约化发展和当前农村‘谁来种地’的问题,为双庙村群众增收致富画出了‘同心圆’。”桑庄镇双庙村党支部书记、正丰农作物种植合作社负责人鲁丰珍说。 栽下“梧桐树” 双庙村群众的经济收入大部分依靠传统农作物,受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较大,广种薄收,有时还入不敷出。“以前种地是望天收,没有大型机械,从种到收全靠农民一双手,忙活一年,收入不抵种子化肥钱。”说起之前种地的难处,53岁的村民余成相直摇头。 渐渐地,外出务工成了村里不少年轻人的首选。可是外出务工受年龄和身体的影响,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空巢老人的赡养问题,以及村里大片土地闲置等问题摆在了村两委干部面前。 “还记得90年代末期,南方很多工厂经济效益不好,村里外出打工的许多人都回来了,大家愁容满面。”鲁丰珍回忆说。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村两委班子针对村内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大家建言献策。最终,大家一致同意决定由村里成立农业种植合作社。“当时我们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跟群众说明都有哪些村民家的土地被流转,土地用来做什么。”鲁丰珍说,村里的土地流转进行得很快,顺利地签订了土地租赁协议,正丰农作物种植合作社正式成立。 村民乐开怀 “种地是我们的老本行,我们为什么不能探索出一套成熟的种植模式?”鲁丰珍说,村民们在种植上吃亏时间太长了,现在又让种地,大部分群众都接受不了新的种植模式,只有看见丰收的希望,才能调动他们种地的积极性。 正丰农作物种植合作社联系到蔬菜收购大户成兆龙时,他答应帮助他们提供技术、种苗,并在收获时以高于市场收购价进行回收,解决销路问题。成兆龙还指导合作社确立了以“花生、甜叶菊、莴笋、小麦”循环种植的模式,剩下的就剩放手干了。 “正丰合作社初次联系我的时候,我没有在意,经过多次对接后,我被他们事无巨细的工作态度感动了,村委誓要把地种出个‘名堂’来,我相信他们。”村民成兆龙说。 在合作社的精心培育下,第一批莴笋在次年3月份收获了。收获的当天,村民们站在地头议论纷纷。“第一次丰收时,我们就看到了‘奔头’,看来传统的种地模式得改改了。” 村民余文林感叹道。 先富带后富 “我家里有两个小孩在上学,不能出远门。合作社成立第一年,我就在合作社帮工,每天能挣70元钱,自家的土地流转也能赚钱,还能照顾老人和小孩,照这样下去,我很快就能脱贫了。”贫困户栗冬珍说。 自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以来,双庙村的脱贫攻坚工作得到很大提升,当地群众通过“四议两公开”开展自主决策,开始在村里修公路、建新房、开设工厂……一系列民生项目使当地百姓的生活环境有了明显提高,大大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正丰农作物种植合作社更是通过政策支持,增添基础农机设施,不断优化提升种植环境,点燃了在外务工村民的回乡创业热情,让致富带头人通过合作社,带动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双庙村生根发芽,发展壮大,并与贫困户紧密相连,将效益与增收有机结合,走出了一条合作社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带动村集体经济良性发展的好路子。 “现在合作社负责流转土地、提供技术和种苗,就连销路都提前找好了,农民只用踏踏实实种地就行,再也不用发愁了。”合作社社员赵龙笑得合不拢嘴。 截至目前,正丰农作物种植合作社共流转土地469亩,以种植甜叶菊、莴笋、小辣椒、花生等农副产品为主,提供就业岗位45个,其中辐射周边贫困户10余人,结合自身定位和优势,合作社与湖南怀化佳惠农产品、广东东莞普惠公司合作,年效益可达375万余元。 “分散种植不如抱团发展。下一步,我们要将进一步调整作物种植品类,进行农副产品深加工,流转更多的土地,吸纳更多的农户,将合作社和农户紧密联结,把贫困群众吸纳到产业发展之中,共享‘收益蛋糕’,让合作社与农户戮力同心,画出致富‘同心圆’。”谈到下一步发展,鲁丰珍信心满满。

    [更多详情]
  • 11 2019-11

    卢氏县:喂养火鸡让贫困户脱贫致富

    11月6日,在卢氏县官坡镇碾道村火鸡养殖基地,饲养员在喂养火鸡。 碾道村在该县帮扶单位的支持下,于2016年成立了卢氏山里禽火鸡养殖专业合作社,累计养殖火鸡2万余只、孔雀1000余只,带动10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更多详情]
  • 11 2019-11

    河南尉氏:辣椒“种红”脱贫路

    走进河南尉氏县小陈乡史庄村,火红辣椒映满双眼,这是史庄群众在晒丰收。“俺种了4亩辣椒,今年天好产量高,价又好,每亩净落3500元没问题,种辣椒俺脱贫心底气更足了。”贫困户付根齐高兴地说。这是小陈乡发展辣椒产业带贫的一个缩影。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小陈乡阳光充足,土层深厚肥沃,富含硒、氮、磷、钾等有机质排水良好,非常适合辣椒种植,乡党委政府邀请农业部门专家多方求证,确定将辣椒种植作为特色种植产业。今年全乡种植辣椒1000余亩,150户贫困户辣椒种植面积达200余亩,贫困户覆盖率达近50%,平均每户增收3900元,带动105户贫困户实现脱贫。 当前,乡党委政府又与河南农垦协会签订协议,把特色产业发展成定单产业,农户每种植1亩辣椒可增加集体经济10元,在保障收入的同时,把产业振兴、集体经济和脱贫攻坚有机融合起来。全乡明年辣椒种植面积达2000亩,其中,100余户贫困户种植辣椒300余亩,可实现户户均增收10000元,增加集体经济20万元。 小小辣椒,种红脱贫路。

    [更多详情]
  • 11 2019-11

    尉氏:村庄闲置土地能“生金”

    “看俺种的白芍,金贵着呢,村干部都说了,这东西不光好看而且还能卖钱,村里还给俺签了分成协议,收益三成村里、七成归俺,你说划算不划算。”靳老村贫困户靳铁吨对笔者说。 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小陈乡把增强党员服务意识与脱贫攻坚结合起来,与群众的产业增收结合起来,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让广大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调研中,该乡领导班子发现,解决好乡村环境差、空心院破败、村集体带贫能力弱,是当前小陈乡百姓最急最忧最盼的问题。乡党委政府多次召开会议进行磋商,广泛征求民意,谋划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在多次讨论研究后,决定充分利用房前屋后、空心院等闲置土地,发展白芍和小米辣椒套种,不仅美化环境,还很好的解决粮药争地矛盾,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村集体经济农户双受益。 目前,该乡靳老、小陈等9个行政村已与郸城逸凡中草药种植合作社签订白芍种植合同,涉及村主干道、房前屋后及空心院,总面积达309.2亩,预计增收150万元以上,9个行政村的集体经济和农户将全部受益。 该乡党委书记赵芳表示,明年,白芍小米椒套种模式将推广至全乡,实现全乡房前屋后村内土地300余亩、空心院481户总面积170亩种植全覆盖。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