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06 2019-11

    宁陵产业扶贫花开正艳

    11月4日,宁陵县程楼乡胡庄村菊花产业基地里,村民在采收菊花花蕾。近年来,胡庄村引导村民大力发展菊花种植,目前已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不少村民靠种植菊花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更多详情]
  • 06 2019-11

    河南汝阳:红薯丰收助脱贫

    11月2日,在河南省汝阳县小店镇小寺村红薯大田里,村民们用4吨多红薯摆出“汝阳红薯”四个大字,庆祝今年该县红薯大丰收。 据了解,今年该县优质红薯种植面积达10万亩,种植品种正在由淀粉型向鲜食型转变,种植的洛薯13、西瓜红等10多个品种市场畅销,带动贫困户5000余户脱贫。 近年来,汝阳县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发展特色种植,增加村民收入,推进乡村振兴。

    [更多详情]
  • 06 2019-11

    “包工头”学种菜:百万“学费”换来深山“菜工厂”

    看着千亩“工厂”里再过一周就要收割的广东菜心,54岁的“包工头”张红章觉得,自己学种菜的“一年级”终于要毕业了! 张红章是响应乡村振兴返乡创业的能人。2018年,在外漂泊25年的他看着因为种田效益低,大量年轻人出走,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深山的家乡越来越荒凉,他一口气流转了张坞镇石门、七峪等4个行政村的千余亩土地,誓要用现代化农业让家乡“富起来”。 “我以前就是种地的,后来跟着别人出去盖房子,从一天两块钱到后来有了自己的包工队,25年都过来了,种地是老本行,有啥难的?”听说张红章要从城市回农村种地,身边的朋友都劝他“要谨慎”,但张红章不以为然。 他把自己成立的公司命名为“本真农业”,寓意“本心不变、真诚务实”,主攻高标准的供港蔬菜种植。“打了两个深水井,建了1个变电站、两个提灌站、一个引水站,还装了十几万个灌溉喷头,投资1000多万元。”张红章说,高效农业必须水利先行、工厂化管理。 忙了近1年,张红章规划的“菜工厂”终于在今年3月建好投产了。“没想到,第一茬就赔了100多万元。”张红章指着自己库房里大大小小的各种农业机械说,“你看,这些都不能用,小的太小了不能深耕,大的太大了,把地里的水管都给犁断了。” 张红章的“菜工厂”建在一片广阔的山坡上,一面靠山,三面环沟,远离城镇,没有污染,但是“缺人”,缺各种各样的人。除了赶上春旱,张红章总结第一茬蔬菜失败的原因就是“没人没技术”。“请来的师傅不专业,当地农民采摘也不专业,摘得慢,许多菜都烂到了地里。” 张红章意识到,要带领大伙儿致富,就必须重新“学种菜”。他从宁夏到山东,又一路找到广东,开出高薪从外地带回来一支约200人的“队伍”。“师傅是广东和宁夏的,采摘工是云南、贵州的,都是好把式。”张红章请来师傅,还专门清理出100多亩地“试验田”,培训当地农民种菜。 “除草机、播种机日本进口的,拖拉机德国进口的。”张红章指着地里“突突突”耕作的农机说,“从设备到田间管理,不懂技术真不行。”费了几个月的劲儿,张红章终于种出了“倒过来1分钟内能滴出水”的广东菜心,也看到了“菜工厂”的潜力,“一车30吨,每天都能拉走5大车。” 11月初是“菜工厂”最后一茬蔬菜收获的时间。这意味着张红章学种菜的“一年级”要毕业了。“明年要建个冷库,把工厂扩大到两千亩,把果木苗圃建起来,这样就能带动当地200多个农民就业了。”憧憬着种菜“二年级”的张红章说,自己的目标是要把家乡打造成当地知名的“菜篮子”和“果园子”。

    [更多详情]
  • 06 2019-11

    三门峡:培育优质苹果 打造地域名品

    11月1日,在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阳店镇柿子园村凤凰峪苹果基地,两名技术人员正在对即将成熟采摘的苹果进行色泽鉴定。 据介绍,该苹果基地成立于2016年,注册资金6000万元,在海拔700米至1300米的苹果基地种植优质苹果,高标准进行果树管理,坚持无公害有机种植理念,旨在建设优质果园,培育优质苹果,打造地域性产品。

    [更多详情]
  • 05 2019-11

    桐柏县:“红军牛”成了“致富牛”

    “生牛肉1斤38元,1天能卖1头牛,1头牛贫困户能净赚两万多元。”10月29日,桐柏县回龙乡栗树村致富带头人郝以清边卖牛肉边对记者说,养牛已经成为革命老区脱贫攻坚的一项重要产业。 “过去,老一辈都称我们回龙的牛是‘红军牛’!回龙乡作为中国南方八省十五块红色根据地之一,早在1954年就被国务院授予‘苏区乡’称号。土地革命时期,红军在榨楼驻扎,乡亲们用耕牛帮红军搞运输。解放战争时期,回龙作为大后方,当时部队购买乡亲的牛搞生产。革命胜利后,部队又把牛无偿送给了乡亲们,老百姓都亲切地把这些牛叫‘红军牛’。”回龙乡榨楼村党支部书记王万军说到“红军牛”时充满了自豪。 “如今,回龙老百姓基本家家户户都养牛,曾经的‘红军牛’成了‘致富牛’。”说到发展养牛产业的优势,回龙乡党委书记闫明月介绍说,“回龙位于浅山区,牧草资源十分丰富。牛在山坡上,晒着太阳、闻着花香、听着松涛和鸟语,悠闲地吃着各种牧草。天然是我们最大的优势。” 为了发展养牛产业,回龙乡积极利用到户增收项目鼓励贫困户养牛,动员技术人员一对一指导养牛技术,确保贫困户脱贫致富。同时,发展农家乐,举办烹饪大赛,积极提高回龙牛肉知名度;积极与物流公司合作,利用电商等途径扩大牛肉销售渠道。目前,回龙乡年出栏牛10万头,规模效益可达2.45亿元。

    [更多详情]
  • 05 2019-11

    息县:小伙返乡创业养孔雀

    11月2日,记者来到位于息县小茴店镇易庄村的书信特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一进门便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大批色彩斑斓的孔雀,三五只围在一起,卧在草地上晒着太阳;棚舍内更有数不清的孔雀悠闲踱步。见到记者,年轻的合作社理事长瓮书伟赶忙放下手里的工作,上前与记者交谈。 瓮书伟告诉记者,自己曾在濮阳学习了十多年的孔雀养殖技术。2017年下半年,瓮书伟怀着回报家乡的信念,带着1000余只蓝孔雀种苗回到息县小茴店镇易庄村,成立了书信特种养殖专业合作社。 据了解,孔雀全身都是宝,集观赏、美食、药用价值于一体,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孔雀肉味道鲜美,是高蛋白、低脂肪的健康食品。它的蛋白质含量高达23.2%,同时含有20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而脂肪含量仅为0.8%。孔雀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孔雀胆是名贵的中药。 经过两年的打拼,如今瓮书伟的合作社占地100余亩,每年可出栏孔雀3000余只,年产值达120余万元,带领了32户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 对于未来,瓮书伟显得很是自信:“明年我准备再流转100亩土地,继续扩大基地的养殖规模。再跟周边乡镇的乡亲签订养殖协议,把孔雀养殖这个事业推广下去,带领乡亲们一起发家致富!”

    [更多详情]
  • 05 2019-11

    种颠茄草成村里的“潮流”有村民年收入增长了3倍多

    “咋样,抢到颠茄草苗了吗?”最近一段时间,新县浒湾乡曹湾村种植户们见面打招呼的内容变了。 颠茄草苗抢手,意味着产业扶贫新项目很成功,这让羚锐制药董事长兼总经理熊伟既兴奋,又倍感压力。 20多亩颠茄草苗被“一抢而空” 10月26日,熊伟来到浒湾乡曹湾村羚锐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考察,走进种植户的田间地头,了解颠茄草种植的情况。为打造产业扶贫新项目,助力乡村振兴,2014年,羚锐制药在浒湾乡曹湾村建立了综合性种植示范基地,种植颠茄草、白芷、丹参等公司所需的原材料。 为调动大家积极性,羚锐制药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支持和引导农户种植颠茄草,免费为贫困户提供种子种苗和技术服务,与种植户签订保底回购合同,带动广大种植户稳定增收。 10月14日,是种植基地约定的发苗日,由于担心抢不到苗,一批种植户13日下午便提前来到种植基地等待。“抢苗大战”从13日晚上10点半,一直持续到了14日早上8点多,20多亩地的颠茄草苗被一抢而空。 种植颠茄草让村民收入翻几番 颠茄草,俗名“野山茄”,有解除平滑肌痉挛、镇痛、抑制腺体分泌等功效,是羚锐制药贴膏剂产品的重要辅料,羚锐每年需要采购大量颠茄草。 “种颠茄草的收益可高了!”曹湾村的贫困户邬泽梅高兴地说。邬泽梅今年63岁,种颠茄草已有3年了。她家有7分地,原来种的是水稻,一年仅有700多元的收入,现在种颠茄草能卖3000多元。 和邬泽梅同村的曹登娥今年64岁了,种植颠茄草也有3年了,4分多地就能有近2000元的收益,曹登娥很满足。她说自己这一年的收入已经足够吃穿了,忙农活的同时还能接送孙子上下学。

    [更多详情]
  • 05 2019-11

    种上再生稻粮饲双丰收

    水稻是我国第一大口粮作物,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如何实现高产又高效?11月2日,一场“水稻粮饲双优双高”试验示范项目实打验收,让人们看到优质口粮和优质饲草高产高效新模式。 11月2日,光山县北向店乡李楼村的稻田里一片金黄。来自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中国水稻研究所、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河南农业大学等单位的水稻栽培、畜牧养殖领域的11位专家,对这里的300亩“水稻粮饲双优双高”试验示范田充满期待。随着收割机阵阵轰鸣,金黄的稻谷倾泻而出,专家们手捧稻谷直夸品质好。 专家组成员、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副院长赵全志介绍,该项目是围绕再生稻开展,再生稻种一茬收获两季,即头季水稻收割后,利用稻桩重新发苗、长穗,再收一季水稻。再生稻是水稻种植的一种新模式,必须在温、光、水条件适宜地区种植,才能保证稳产高产。 “再生稻品质优、价格高,深受种植户欢迎。近两年,我省再生稻发展迅速,光山、商城等地种植面积超过20万亩。”赵全志说,由于信阳地区是我国再生稻的种植北界,温光资源略显不足,再生稻产量亟待提高,通过提前收割稻草作饲料,再生稻根系活力和再生能力增强,生长期适当延长,可使产量明显提高。 经过现场考察和实打验收,专家组鉴定认为,较再生稻常规生产方式,该项目创新形成两种水稻粮饲双优双高模式。一是以优质再生稻米为主、优质饲草为辅的生产模式,在水稻抽穗开花期刈割水稻作为饲草,每亩收获优质干饲草700.5公斤,再生季亩产优质稻谷672.6公斤。二是以优质饲草为主、优质稻米为辅的生产模式,在蜡熟期刈割水稻作为青贮饲料,每亩收获优质青贮饲料2688.5公斤,再生季亩产优质稻谷316.9公斤。 省农业农村厅粮食作物处处长李军认为,“水稻粮饲双优双高”新模式,一方面可增加优质稻米供给,满足人们消费升级需求;另一方面为南方稻区发展优质草食动物养殖开辟新的优质牧草来源,具有大面积推广价值。 专家组指出,该项目在国内外率先开展的“水稻粮饲双优双高”试验示范意义重大,示范效果显著,是实现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融合的新途径。

    [更多详情]
  • 05 2019-11

    河南省农业气象专家提醒:小麦进入分蘖期松土补苗很重要

    11月4日,河南省农业气象专家提醒农民朋友,本周降水仍偏少,气温偏高,冬小麦将很快进入分蘖期,有条件的地区可进行划锄松土,以通气保墒,促进小麦根系健壮生长。 据11月3日自动土壤水分监测网219个测站0cm~50cm资料显示:目前豫南南部、豫东和豫西南局部等地的51个(占23%)测站存在不同程度的旱情;豫北、豫西及豫西南局部的28个(占13%)测站土壤相对湿度在90%以上,为偏湿;其他140个(占64%)测站墒情适宜。 省农业气象专家表示,已出苗麦田要及时检查田间缺苗情况,出现缺苗断垄的田块应抓紧时间补苗或补种,确保田间苗全苗齐,形成合理群体。此外,周中期受冷空气影响,全省将有5级左右的偏北风,各地要做好温室棚膜等农业设施的防风加固工作。

    [更多详情]
  • 05 2019-11

    河南省甘薯品种再获佳绩

    近日,由省农科院粮作所选育的优质多抗兼用型甘薯新品种“郑红23号”在四川绵阳举办的第九届“光友杯”全国甘薯擂台赛中,荣获淀粉组一等奖,受到了参会专家的一致好评。 此次擂台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优良红薯品种同台竞技,共设淀粉组、食用及食品加工组和紫薯组3个参赛组。“郑红23号”所在的淀粉组内,商薯19、济薯25等全国大面积推广的淀粉型品种纷纷亮相,竞争激烈。最终,通过产量、外观品质以及淀粉品质三个方面的综合评分,“郑红23号”获得淀粉组第一名。 据介绍,“郑红23号”是省农科院粮作所从世中一号×徐薯18的杂交后代中选育得到,属于兼用型品种。该品种最大的特点就是多抗,抗茎线虫病、根腐病、蔓割病,中抗黑斑病,多年推广种植过程中也未发现大面积感染甘薯病毒病的现象,说明其对病毒病也有一定程度的耐受性。该品种抗旱、耐瘠、耐贮藏,一般鲜薯平均产量春薯3000~4000kg/亩,夏薯2000~3000kg/亩,薯块干物率29.8%左右,淀粉率19.38%左右。同时,“郑红23号”在近些年的国家优良品种筛选试验各测试点中均表现出较大的产量优势。 省农科院粮作所相关专家介绍说,如今,红薯已经成为集营养、美味、保健于一身的健康辅食,就育种而言,高产、优质、多抗是品种提升的关键,下一步,经过科学的示范推广和配套栽培技术研发,“郑红23号”有望成为广大农户种植淀粉型品种的首选品种之一。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