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04 2019-11

    粮食丰收成定局,又是一个丰收年!

    秋粮产量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70%以上。农业农村部最新农情调度显示,随着秋粮收获大头落地,全年粮食丰收已成定局,预计全年粮食总产量继续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粮食生产再丰收,有何新亮点?粮食生产如何再提质? 10月30日,《央视财经评论》邀请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姜楠和央视财经评论员刘戈进行解析。 粮食生产再丰收 有何新亮点? 新闻链接: 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日前表示,全国秋粮收获已接近90%,其中北方收获基本近尾声,南方双季晚稻收获过三成。目前,秋冬种生产进入高峰,冬小麦播种过七成。 姜楠:种植结构优化 质量持续提升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 姜楠:粮食产量连续五年保证13000亿斤以上的水平,粮食供给充足,粮食市场运行也比较平稳,这个成绩确实来之不易。 说起今年粮食生产的亮点,我觉得第一是种植结构不断优化,今年调减一些非优势区水稻和玉米面积,大豆面积比去年增加了1000万亩;第二是粮食生产更绿色了,化肥和农药用量在逐渐调减,有机肥用量逐渐增加;第三是质量在提升,优质小麦、优质水稻、优质大豆面积都在增加,说明粮食生产发展质量有明显提升。 刘戈:量稳质优是粮食生产新特点 央视财经评论员 刘戈:量稳质优是粮食生产的新特点,今年继续实施耕地轮作休耕试点300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比例也比去年有所提高,优质稻谷和大豆面积也增加了。 农业供给侧改革 如何再提质? 姜楠:降成本 调结构 促进提质增效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 姜楠:未来种植结构还要持续调优,要调减一些非优势区水稻和玉米的面积,适当地增加大豆和杂粮的面积。还要降成本,现在我们农产品的生产成本相对比较高,通过提升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来降低成本,成本降下来后,对粮食和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将起到重要作用,要进一步加快农业技术创新步伐,实现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齐头并进。 刘戈:促进结构优化 品质调新 央视财经评论员 刘戈:新时期对粮食生产提出更高的要求,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结构调优、品质调新,由吃饱向吃得好、吃得安全转变。 在需求端,百姓对“吃好“的期待日益强烈,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拓宽中高端供给,更好满足消费者的新需求。 姜楠:全面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 姜楠:我们还要进一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在国际形势更加复杂的情况下,持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从科技、政策全方位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对于未来,不仅要关注粮食生产,还要关注粮食全产业链,比如粮食流通、加工、销售、贸易等全产业链的多个环节,构建政策保障体系,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刘戈:保障粮食安全 推进农业现代化 央视财经评论员 刘戈: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粮食安全和现代高效农业相统一,以需求为引领,提高农业创新力和竞争力。

    [更多详情]
  • 04 2019-11

    首届汝阳十八盘冰墨葡萄节开幕

    11月2日,“2019年首届十八盘冰墨葡萄节”在十八盘乡斜纹村举行,县委常委、副县长常涌涛参加活动。 十八盘乡地处深山区,近年来,十八盘乡在打赢扶贫攻坚战中,积极引导、扶持农民大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鼓励农民发展特色、高效农业。斜纹村利用交通便利,依山旁水,生态环境好的地理优势,积极引进日本冰墨葡萄,通过改善土壤,实施农家肥,保障生态葡萄依靠充足阳光自然成熟,确保葡萄原汁原味,冰墨葡萄畅销北京、天津、西安、郑州、洛阳等地。 冰墨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说:“2019年首届冰墨葡萄节”成功举办,为加快合作社发展优质冰墨葡萄奠定了坚实基础。下步努力把冰墨葡萄打造成汝阳家喻户晓的知名品牌,为父老乡亲脱贫致富,我县加快乡村振兴作出企业应有的贡献。” 当日,冰墨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销售冰墨葡萄5000余斤。

    [更多详情]
  • 04 2019-11

    正阳红薯带富全国5万贫困户

    11月3日,正阳县梅营红薯种植合作社群众在收获红薯。该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在全国共建“梅营”系列红薯万亩示范基地2个、千亩示范基地100多个,扶助建立科技示范户16500户,总推广面积900多万亩,带动全国近5万贫困户脱贫致富。

    [更多详情]
  • 04 2019-11

    新安县十里村:“可以喝”的富硒石榴

    10月30日上午,在位于新安县南李村镇十里村的新安县森海林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百吨级冷库内,该公司负责人郭反修正带领几名村民仔细查看入库石榴的品质,他们要从近2万公斤石榴中挑选一批优质石榴,参加11月在南昌举办的第17届国际农产品交易会。 这里的石榴有啥特点?“牛”在何处?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单个重量超过700克 籽软、甘甜还含硒元素 十里村处于丘陵地带,整体地势较低。十里村下辖3个自然村,共351户1200余人,现有贫困户5户15人。“俺村是远近闻名的富硒软籽石榴种植村,是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新安石榴’的重要产地。”正在冷库内忙碌的村民程石榴说。 “我们种有400余亩突尼斯软籽石榴,其中200多亩正值盛果期,年产石榴近7.5万公斤。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是全市唯一的经市农业部门认证的富硒软籽石榴种植基地。”郭反修说。 郭反修随手从身边的集装箱里拿出一个石榴给记者看,这个石榴直径有十几厘米,黄红相间的果皮十分鲜亮,经现场称重,重量为712克。随后,郭反修切开石榴让记者品尝,红色的石榴籽粒粒饱满,抓一把放进嘴里嚼着吃,像是在喝石榴汁,甘甜爽口。 “一人富了不算富” 十里村成立种植专业合作社 “2011年年底,在一次好友聚会上,有人带了几个大石榴,大家一尝都说好吃。”郭反修说,她拉住这个朋友刨根问底,才知道是突尼斯软籽石榴。 “这种石榴要能在我们那儿种该多好呀,乡亲们也能一起致富。”经过半个多月的走访、咨询相关专家,郭反修得知,新安县的丘陵地带适宜种植突尼斯软籽石榴,这让她喜出望外。 2012年3月,郭反修回到老家十里村,经土地流转,种植了230余亩突尼斯软籽石榴。在一批农业专家的帮助下,3年后,石榴树进入盛果期。 这些年,如果石榴园需要锄草、施肥、修剪、摘果,郭反修就请村民来帮忙,每年能带动200人就业,年支付薪酬近15万元。不少村民看石榴园生意红火,组团来“取经”,想在自家地里种石榴。 “一人富了不算富。”去年,郭反修决定通过“公司+农户”的模式在十里村推广石榴种植,村民“带地入股”可享受两成分红,村集体享受一成分红,保守估算,3年后石榴树进入盛果期,每亩收益超过1万元。 为造福村民,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2017年,十里村成立了新安县晨坤种植专业合作社,注册了“晨坤”商标。2018年,40余户村民通过“带地入股”参与石榴种植。

    [更多详情]
  • 01 2019-11

    念着“豆腐经”实现致富梦

    10月23日,天刚蒙蒙亮,一场淅淅沥沥的秋雨过后,空气清冷了许多。 “豆腐,卖豆腐嘞!郭家嘞豆腐!还有豆浆、豆腐脑。”这熟悉的声音,响遍民权县林七乡周边十里八村,也温暖着一大早晨练的村民。然而,叫卖声不是卖豆腐的人随时喊出的,它是从一辆白色小轿车上循环播放的录音。 “卖豆腐嘞,别慌着走,买两块钱嘞。” 正在遛弯的邻村村民朱道清,惊奇地叫停了白色小轿车,“我活了60多岁,见过骑自行车带个筐卖豆腐的,也见过开辆电动三轮车卖豆腐的,可开着小轿车卖豆腐的,俺还是第一次见到!没想到卖个豆腐也能发家致富。” 播放录音里提到的“郭家”,即是林七乡李岗村郭家亮家。白色小轿车是他家新买的,开车的是他的儿子,称豆腐的便是50岁的郭家亮。 做豆腐能发家致富?在农村,如果这样说,很难有人相信,做豆腐不仅费时间,也很辛苦。因为都是每天早上叫卖,天不亮就起来忙活。别小看那白花花的一块块豆腐,做起来工序非常复杂,首先将豆子磨成浆水,然后开始煮豆浆,在里面放一定的卤水,最后压成豆腐模型。忙活一整天,也不一定能卖完,郭家亮咋能靠卖豆腐发家呢? 1988年高中毕业后,回家务农的郭家亮,拎过泥兜子,当过民办教师、保安、清洁工。1993年结婚分家,这一年过春节,家里连一斤肉都买不起。随着两个孩子的相继出生,郭家亮更发愁了,他整天琢磨着,必须做点小生意养家糊口。媳妇对他说,咱做豆腐卖吧,俺娘家就是做豆腐的,只要把豆腐做好了,也饿不着。 2002年,他家刚开始卖豆腐时,只是做个10多斤,吆喝几个村没人理。后来,他撵着人家让试吃,相不中豆腐不要钱,要是相中豆腐了,愿啥会买就啥会买。由于他家做的豆腐香甜可口、白嫩细腻,而且筋道、翻炒不烂,时间长了,三里五村的村民都认可了,生意也慢慢好了起来,“由开始的10多斤试卖,到后来的一天卖200多斤,方圆几里都夸俺郭家的豆腐好吃。”回忆起当初卖豆腐,郭家亮的妻子由心酸到自豪。 郭家亮是念着“豆腐经”实现致富梦的。2014年,郭家亮把三间旧房子拆建成三间两层楼房,卖豆腐的破自行车换成了电动三轮车,又盖了一个80多平方米的豆腐作坊,同时又添置了先进的做豆腐工具,开始兼卖豆浆、豆腐脑。由于挣钱多了,郭家亮整天唱着过。 “现在,超市、学校、厂子里都要俺的豆腐。下乡卖得也快,农村人不缺钱,各村又都是水泥路,而且村村通,户户通,不像以前那样,坑坑洼洼,一下雨,推个豆腐车子累得半死。今年俺又买了一辆价格不贵的小轿车,省事多了,一天能卖400多斤,一斤2块5,算上豆浆、豆腐脑和豆渣的利润,一天净挣个几百块不成问题。”说起如今的收入,憨厚的郭家亮甜蜜蜜地笑着。 上高中时,郭家亮就喜欢读诗、写诗,现在生活条件好了,闲暇时,他写了许多歌颂新时代的赞美诗,“虽然我写的都是一些顺口溜,也不是什么真正意义上的诗歌,但是,俺一家人过的生活,绝对是诗意生活;诗里赞美的党和政府,绝对是真正的诗。”幸福感满满的郭家亮,道出了心中最美的诗。

    [更多详情]
  • 01 2019-11

    河南鲁山林果年产值逾3亿元 带动1.5万名群众增收致富

    “过去这片荒岭地薄石头多,只长荒草不产粮,一亩地每年租金八毛钱。如今还是这地,种出的水果特别好吃,流转费用每亩一年至少1300元。”日前,在鲁山县五里岭特色经济林长廊,种植大户王玉苹指着软籽石榴园说。 经过多年的发展,这道近十公里长的山岭,如今种植梨、杏、桃、石榴等多种水果已达5.6万亩,覆盖董周、库区、瓦屋等乡镇38个行政村,年产值达1.3亿元,不少群众靠种植水果致富。这道岭成了名副其实的花果山,成了群众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 五里岭的蝶变,是鲁山县发展生态林,实现兴林富民、绿色惠民的生动实践。近年来,该县采取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等方式,高质量、高标准推进国土绿化工作,使道路、荒山绿起来、美起来,初步形成了以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乡公路、主要河流等长达500公里的绿色通道景观。打造了50万亩的山区生态森林“氧吧”、30余万亩的丘陵“经济林群”,有林地面积21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5.2%,森林蓄积量达525万立方米。 鲁山县通过发展林果业,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该县经济林总面积达36万余亩,林果产品年产量达9000万公斤以上,年产值达3亿多元,带动1.5万名群众增收致富。 树上“摘金”,林下“刨银”。鲁山县把林下经济作为林业增收的助推器,采取“大户牵头,股份合作”的形式,立体开发林下经济,形成了以林为主,林下间作模式,使昔日的绿色森林日渐成为群众致富的“绿色银行”。 目前,四棵树、下汤、赵村等乡镇依托5万亩柞坡发展养蚕业,年产值达1365万元,从事养蚕农户548户780人,人均收入17500元。让河、仓头、观音寺等乡镇的林下中药材种植面积1万多亩,年产值2000多万元。下汤、张良、董周、四棵树等乡镇以林下养鸡、养鹅、养野猪等为主,发展林下养殖4万亩,鸡、鹅、猪等存栏100万只(头),年产值1亿多元。

    [更多详情]
  • 01 2019-11

    鲁山县:“网红”助阵让张良姜销售更红火

    “太神奇了,平姐前两天来我这里网上直播张良姜装箱售卖后,这几天销量果然上去了不少,看来‘网红’的力量真大呀。”10月31日,说起自己的电商平台在“网红”的推动下,订单有了显著的提高,鲁山县磙子营乡朴实头村电商经营者刘洪恩还是掩饰不住一脸的兴奋之情。 刘洪恩和同村人刘深圳合伙开办了一个名叫“悯农旗帜店”的网店,从今年4月初开始在网上售卖张良姜,并被鲁山县有关部门评选为“鲁山县电商扶贫就业基地”,迄今已在线上线下销售张良姜20多万公斤,另外还捎带销售家乡的红薯7500公斤,目前还在销售一种叫做“落花甜”的柿子,已经是鲁山县销售当地农产品有名的电商之一。 张良姜是中国名特优产品,也是 古代的皇室贡品,它丝多色黄、辛辣芳香、久煮不烂、药食两用。 霜降已过,正是张良姜陆续收获的季节,刘洪恩也开始了张良鲜姜的网上销售工作,闫兰、姬丰等七八个贫困人员也来店里帮忙装箱发货,每人一天50元工钱。 张艳平在网络直播平台上取名“平姐888”,在鲁山县当地是个“小网红”。几天前,她专程来到刘洪恩的家里,在大门口直播起了张良鲜姜装箱的过程:她亲自动手,一边装箱,一边介绍张良姜的特色,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这两天,我们每天都销售1000多箱(2.5公斤装)生鲜张良姜,销售额达2万余元,这也和平姐的大力宣传分不开呢。”刘洪恩说道。 “能宣传宣传一下家乡的名优土特产品,让俺们鲁山县的农副产品在网上卖得更快更好,多增加一些收入,俺感到很自豪,这也算是为脱贫攻坚尽一份力吧。”张艳平说道。

    [更多详情]
  • 01 2019-11

    卧龙镇:特色种植“地生金”村村都有种药人

    晚秋时节,记者到卧龙镇采访,行走在乡村道路上,只见道路两旁广袤的田野上,一块块田地被薄膜覆盖,三三两两的村民穿行其间,犹如在白色平静的水面上泛舟采莲,美不胜收……聚焦镜框里的这一田间美景,是该镇村民正在为新种植的中药材封垄压膜的情景。 近年来,该镇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以产业兴旺、促民增收致富为目标,下大力气调整产业结构。同时,该镇还依托毗邻亳州中药材大市场的优势,以中药材种植大户为示范引导,以技术培训为手段,围绕全镇18个行政村农民群众的种植习惯,调整调高调优各种中药材的种植栽培布局,逐步实现了西(部)种亳芍、东栽花(菊花)、南种白芷、北丹(牡丹)花(藏红花)的栽培种植新格局,真正实现了“特色种植‘地生金’,村村都有种药人”可喜局面。 石桥村中药材种植大户潘丽丽,2018年种植中药材白芷45亩,今年收入20多万元;王行村亳菊种植大户翟小东,今年种植的50多亩亳菊长势喜人,预计平均每亩可收入2700多元;杨大庄村藏红花种植大户王彩云,今年种植的6亩多藏红花可收入3万多元…… 据该镇主抓农业的副镇长侯建介绍,西部以高胡楼村栽培中药材亳芍为代表的4个行政村,目前,已发展种植亳芍2000多亩、牡丹700多亩、白芷1000多亩;东部以王行村栽种亳芍(菊花)为代表的4个行政村,现已发展亳菊种植面积达800多亩、白芷1500多亩、大青根500多亩;南部以余庄、石桥两村为代表的6个行政村,依靠刘楼村新建中药材大市场的独特优势,现已发展种植中药材白芷5000多亩,亳芍、牡丹、亳菊等中药材达3000多亩;北部以杨大庄村为代表的4个行政村,现已发展种植藏红花800多亩、牡丹300多亩、白芷900多亩、甘草100多亩。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全镇仅中药材种植一项,人均可实现收入1200多元。”侯建介绍说。

    [更多详情]
  • 01 2019-11

    河南嵩县:产业发展助脱贫

    近日,洛阳市嵩县黄庄乡香菇种植示范基地工作人员在采摘香菇。 河南省洛阳市嵩县位于豫西伏牛山深处,是国家级贫困县。近年来,嵩县以产业扶贫为固本之策,依托本地资源和生态优势发展扶贫特色产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承包经营、基地务工、合作分红等模式,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更多详情]
  • 01 2019-11

    原阳“鹅王”陶云波:养鹅富了一村人

    原阳县路寨乡指挥寨村党支部书记陶云波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创业,使曾经一贫如洗的村庄发生了巨变,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示范村。 2007年,陶云波和几户村民入股成立了云波鹅业合作社,当年就收入55万元。截至目前,陶云波的合作社成员达300多名,带动农户100多户,全村仅此一项就增收3000多万元,人均增收两万元以上,成为全省鹅苗孵化产业的“龙头”。指挥寨村也被誉为“河南省国鹅孵化产业第一村”,生产的鹅苗远销海南、新疆、黑龙江等地。陶云波的合作社有22户贫困户入股分红,安排了36个公益性岗位,与43户贫困户签订了劳工合同。 2016年,陶云波自筹资金,建立了商品鹅屠宰加工扶贫基地,日屠宰量5000只,不仅解决了养殖户的后顾之忧,还带动安置70人就业,其中贫困人口17人。2018年,有15户贫困户光荣脱贫。目前,全村建立孵化厂61个,带动就业人员465人,全村仅服务鹅业运输车辆就达120辆,带动300人就业。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