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16 2019-10

    汝南县板店乡互联网成致富好帮手

    “半冬性品种,10月8日~14日播种,弱春性品种,10月15日~20日播种……”10月12日,汝南县板店乡冯屯村种植大户孙国伟一吃完早饭,便坐在电脑旁查找小麦种植技术信息,并根据小麦品种合理安排播种时间。 今年53岁的孙国伟虽然只有初中学历,但他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不比现在的大学生差。自接触互联网以来,他就把网络当成了自己发展种植业的好助手。通过网络,他详细了解规模化种植的优势,接触到很多新品种增收信息,还注册了“国伟家庭农场”。今年他按照网上信息种植西瓜、花生,每亩地纯利润就达到了1500元。 近年来,板店乡越来越多的农民尝到了网络信息的甜头,逐步树立了新型的种植理念,一改过去“种了再说”为“看准再种”,借助互联网及时发现新品种、新技术,加速调整种植结构,快步走上增收致富路。

    [更多详情]
  • 16 2019-10

    汝阳县:返乡创业种植菊花 带动乡亲致富增收

    汝阳县三屯镇南保村张毅博夫妻俩近年返乡创业,在村里投资成立了金博菊花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高效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目前,他们种植的450亩北京菊、金丝菊、贡菊、黄蜀葵花等进入丰收季,带动了乡亲共同致富增收。

    [更多详情]
  • 16 2019-10

    河南伊川:小小瓜蒌蛋 助力奔富路

    近日,河南省伊川县平等乡张奇庄村瓜蒌种植基地,种植户在采摘藤条上的瓜蒌。 据了解,瓜蒌是一种浑身是宝的中药材,种植一次可收获4年,瓜蒌的籽、皮、根均可入药,亩均收益15000元左右。伊川县平等乡现有瓜蒌种植面积1000余亩,分布在张奇庄村、龙王屯村,瓜蒌种植已成为当地农村脱贫增收的重要手段。

    [更多详情]
  • 16 2019-10

    90后青年陈建甘当“鸡保姆”

    在宁陵县逻岗镇河新庄一处杨树林间,矗立着一座现代化的养鸡场:陈建养殖场。别小看这家养殖场,就在今年国庆节前,全球知名企业佰高威盛畜牧专家Paulus来到这里考察和交流。看着整齐洁净的鸡舍、全自动喂养设备和茁长成长的青年鸡,专家竖起大拇指,连连夸赞。 10月15日,笔者来到养殖场,轻轻扣门,迎上来的是一位充满阳光的小伙子,他就是养殖场的创办者——陈建。今年28岁的陈建性格开朗,说话喜欢开门见山:“我养鸡和别人养鸡不一样。别人养鸡有孵育鸡苗的,也有专门喂养肉鸡或者喂养蛋鸡的。而我却是育雏的,小鸡从出壳第一天到成长为60天的青年鸡归我饲养,然后再出售给养殖户。我给自己封了一个称号,叫‘鸡保姆’。” 说起自己4年来的创业经历,陈建用了四个字来概括:酸甜苦辣。2009年陈建从一所高校畜牧兽医专业毕业后,一直在县城一家动物医院实习,积累了丰富的禽病防治技术经验。在此期间,他发现有些蛋鸡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由于防疫跟上不,死亡率较高,结果辛辛苦苦折腾几个月,却赚不了几个钱。能不能专业做蛋鸡育雏,免除众多养殖户蛋鸡的疾病风险?当他把这一想法告诉家人时,爱人黄亚丽第一个站出来支持,拿出家中仅有的4万元积蓄购买鸡苗。 2015年春,陈建在逻岗镇河新庄租赁了30亩土地,建起了第一栋现代化的全自动封闭鸡舍。“当时顶着资金短缺的压力,我四处筹集资金,跑银行贷款。然后奔赴青岛、武汉考察,购进了全国最先进的设备,决心走集约式、科技化之路。为了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付出的真是太多太多。”陈建说,“我们把家搬到了场里,把鸡苗当孩子养。刚养第一批鸡的时候,我和我爱人值班,一个熬前半夜,一个熬后半夜,不知道熬了多少个日日夜夜。” 蛋鸡育雏的关键问题是保持鸡舍温度和湿度的平衡。为了能达到这一要求,陈建不分昼夜的守在鸡舍里。他一遍遍观察鸡群的生长状况,观察仪表上的显示数据,一旦出现什么异常,他就急忙想方设法去调节。他的青年鸡甫一上市,附近多家养殖户争着抢着购买,可谓供不应求。陈建收获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创业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中途总会遇到一些挫折和坎坷。2017年冬天,有养殖户向他反映:“购买的这一批蛋鸡下蛋率低了,挣不了钱,是不是鸡的品种有问题?”陈建毫不犹豫地回答:“如果是鸡出了问题,产蛋性能不好,大家的损失我来补偿。”他勇于承担责任,借来14万元一户一户送到养殖户手中。这一“赔偿”,自己虽然损失了不少,但却“赚”来了名气和信誉度。讲完这段故事,他感慨道:“无论做什么生意,最重‘诚信’二字。我用自己的名字给养殖场命名,就是要树立自己的品牌,做长久的企业,绝不会因为蝇头小利而砸了自己的招牌。” 如今,陈建的养殖场已经走上标准化、科学化和规模化的道路。由一栋鸡舍发展成三栋鸡舍,全自动操作使工作效率提高了20倍,技术优势使得鸡的存活率高达99.99%,一次育雏9万多只青年鸡,年净赢利达40万元,被誉为“小产业大产值”。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富。在脱贫攻坚战中,陈建积极发挥养殖产业带贫的优势,对村里的贫困户进行帮扶。他在养殖场里安排了10多家建档立卡户就业,打扫鸡舍卫生、加工鸡饲料、搞一些简单的饲养管理,一个月每人可收入1500元左右。 “下一步,我们除了扩大养殖现有的养殖规模,进一步满足全县蛋鸡养殖户的需求。还想在鸡蛋销售上做篇大文章,彻底为蛋鸡养殖户解决后顾之忧,将服务延伸到最后一公里。”谈到未来的规划,朝气蓬勃的陈建充满了美好的憧憬。

    [更多详情]
  • 15 2019-10

    中国粮食安全取得历史性成就

    国务院新闻办14日发表《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白皮书约1.2万字,分为前言、中国粮食安全成就、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未来展望与政策主张、结束语6部分。白皮书全面总结反映了我国粮食安全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白皮书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 白皮书说,2018年中国粮食产量近6.6亿吨,比1996年的5亿吨增产30%以上,是1949年1.1亿吨的近6倍。目前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70公斤左右,比1996年的414公斤增长了14%,比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的209公斤增长了126%,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目前,中国谷物自给率超过95%。近几年,稻谷和小麦产需有余,完全能够自给,进出口主要是品种调剂,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白皮书显示,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基本解决了“不愁吃”问题。按现行农村贫困标准计算,2018年末,中国农村贫困人口数量1660万人,较1978年末的7.7亿人,累计减贫7.5亿人。按世界银行每人每天1.9美元的国际贫困标准,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是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国家。 白皮书指出,中国全面建立粮食科技创新体系。2018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3%,比1996年的15.5%提高了42.8个百分点。科学施肥、节水灌溉、绿色防控等技术大面积推广,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的农药、化肥利用率分别达到38.8%、37.8%,病虫草害损失率大幅降低。 白皮书显示,中国与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120多份粮食和农业多双边合作协议、60多份进出口粮食检疫议定书,与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农业科技交流和经济合作关系,与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双边农业合作工作组。2013年以来,中国积极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与参与国建立经贸合作关系,推动粮食领域合作。

    [更多详情]
  • 15 2019-10

    农业农村部:全国各类扶贫产业基地已超10万个

    记者黄俊毅报道:2019年扶贫日产业扶贫论坛14日在北京举行。在论坛上,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马爱国透露,全国各类扶贫产业基地已超10万个,产业扶贫为脱贫攻坚取得重大决定性成就提供了有力支撑。 马爱国表示,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各地各部门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中央决策部署,扎实推进产业扶贫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显著成效。 到2018年底,贫困县实际整合使用的财政涉农资金达到8200亿元,支持贫困户发展产业的小额信贷资金达到5600亿元,组建各类产业技术专家组4100多个,选聘贫困户产业发展指导员26万人,为各地推进产业扶贫提供了有力保障。832个贫困县都编制了产业扶贫规划,因地制宜确定了扶贫主导产业,很多贫困乡村的扶贫产业发展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也涌现出了洛川苹果、赣南脐橙、定西马铃薯等一大批产业扶贫优秀范例。 近年来,全国共实施了98万多个扶贫产业项目,累计建成各类扶贫产业基地10万个以上。各地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通过订单生产、土地流转、股份合作、资产租赁等方式,构建了“企业、园区、合作社+贫困户”等有效带贫模式。832个贫困县已发展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4万家、发展农民合作社68.2万家,超过三分之二的贫困户实现了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中,92%的贫困户已参与到产业发展当中。2018年全国脱贫的475万贫困户中,得到产业扶贫帮扶的有353万户、占比达到74.2%,产业扶贫已经成为“五个一批”工程中带动脱贫人口最多的。 在产业扶贫的有力推动下,贫困地区农民可支配收入保持较快增长。2018年贫困地区农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0371元,增速达到10.6%,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16元,同比增长8.4%,实际增速比全国农村快1.8个百分点。

    [更多详情]
  • 15 2019-10

    霍念子勇蹚致富新路子

    宜阳县上观乡有“中原桃乡”的美誉。桃乡有名的“桃农”叫霍念子。 作为土生土长的山里人,霍念子初中毕业后,便继承了庄户人家的传统,依靠体力“土里刨食”,种花生、烟叶等维持生计。可上观山高沟深,土地贫瘠,加之缺水等原因,种植传统农作物也仅仅能顾住吃饭。 2012年,机会来了。上观乡党委、乡政府作出了建设“中原桃乡”的大规划,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发展水蜜桃产业的扶持政策,鼓励引导群众发展水蜜桃种植。 “我也要种桃!”霍念子开启了自己的水蜜桃种植之旅,当年他将自家10亩地全部栽上了桃树。为学习桃树种植技术,他买来专业书籍认真阅读。县乡村每次组织种植技术方面的专业培训,霍念子从未缺席。此外,他还多次远赴山东、江苏等地学习桃树种植、嫁接技术。 几年下来,他积累的学习书籍和资料已塞了满满一袋子,笔记记了6本。通过学习,他认识了结果枝、徒长枝;学习了套袋、疏花疏果;掌握了定干、修剪……摸索出适宜本地生产应用的桃树管理“四个关”:一是治虫关。利用科技清园,灭卵防控病虫,喷施生物农药防治病虫。二是修剪关。坚持冬夏二次修剪,剪掉无效枝,疏剪无效梢。三是施肥关。秋末桃罢,一个树窝八个坑,一担羊粪,三斤饼肥;春天施复合肥。四是疏花疏果套袋,增加桃子产量和品质。 在桃树种植过程中,霍念子尝到了奋斗的乐趣。他的桃园由10亩发展到20亩、24亩,再到如今的70余亩。桃品种由起初的几种、十几种发展到如今的30余种。霍念子也成了十里八乡的资深“桃专家”。 霍念子的成功,正是上观乡以特色桃产业打造“中原桃乡”的规划和实践最生动的示范。 七年矢志耕耘,穷山乡变成了“桃花源”。如今,上观乡桃农越来越多,全乡7个行政村桃种植实现了全覆盖,栽植水蜜桃8600亩、优质核桃7500亩、油用牡丹1000亩,年产优质水蜜桃300余万斤。 2016年春秋两季,上观乡组织举办了第一届桃花节、采摘节,迈出了探索“特色农业+休闲旅游”并行发展致富路的第一步。如今已经举办4年。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是霍念子的致富经。他说,水蜜桃不止我们这儿有,要想做出名堂,必须在桃的质感、色泽、包装等方面多琢磨多下功夫。也是从那时起,桃园小镇所有桃农的桃子定果后套上了塑料薄膜“白色外衣”,直到采摘前一周。 如今,霍念子担任了上观乡桃种植技术顾问,他在潜心研究目前全国走俏的中蟠17号、19号、21号等精品桃。57岁的他还学会了在手机上通过火山视频、抖音等应用学习种植技术。他说,下步也准备尝试利用这些软件给周围的桃农传播种植技术,上观水蜜桃不能在小打小闹里过活,要走大品牌之路。

    [更多详情]
  • 15 2019-10

    河南方城:巧种“半年闲” 野菜生金银

    “过去,俺这儿一年只种一季春花生,收罢花生闲半年,今年俺一改老传统,春种花生秋种菜(野菜),你看,这4亩多荠荠菜长得多水凌,预计亩产3000多斤,最低能卖2000多块,4亩就是12000元块啊”!看着绿油油的荠菜苗,河南方城县朱庄村杨宏杰甭提多高兴了。 方城县博望镇农民有着多年的春花生种植习惯,常年播种面积在5万亩左右。按传统的种植模式是春种秋收,土地有6个多月的空档白白闲置,即无任何收入,又易滋生杂草。为充分挖掘增收潜力,博望镇在搞好市场调查的前提下,适时引导农民转变种植观念,瞄准城镇居民对食品多样性的需求,巧打花生与野菜生长的时间差,扩大荠荠菜、面条菜、香菜种植面积。 早在今年秋收之前,方城县博望镇通过阿里巴巴、京东、一亩田等电商渠道,与南阳、郑州、武汉等地的客商沟通,建立了购销关系。在事先输通销售渠道的前提下,由农业中心牵头,聘请市、县农技人员讲课,办班培训农民600多人,并发放宣传资料近万份。同时,从外地调进山野菜种子8000多公斤,低价供应给农民。 花生收获后,面对干旱少雨、土壤墒情差的不利因素,方城县博望镇主动出面与鸭灌部门联系,及时开闸放水浇地,趁墒抢种荠荠菜、面条菜、红萝卜等4000多亩。其中,汪庄、白庄、李良庄 、枣园等村还推广了温棚种植新技术,为野菜安全越冬打下了坚实基础。 种地巧打时间差,“半年闲”地生金银。眼下,方城县博望镇播种的4300多亩山野菜长势良好,目前正陆续采收,预计总收入可达800万元,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又一财源。

    [更多详情]
  • 15 2019-10

    清丰县 甘薯成“网红”丰收富群众

    10月12日,清丰县固城镇吕家村甘薯基地,村民们正忙着装运长势喜人的甘薯,这些红薯将通过统一的电商平台,走上全国消费者的餐桌。 近年来,清丰县把甘薯产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助力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目前,全县种植甘薯6万亩,建成甘薯精品示范方40个,种植鲜食型品种20余个。

    [更多详情]
  • 15 2019-10

    淮滨县:小小金银花带富千万家

    10月8日,淮滨县王店乡金银花种植基地,花农们正忙着采摘金银花,个个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中汇农业王店基地负责人杨付杰介绍说:“近年来,我们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推广种植金银花。公司给贫困户免费提供种苗,免费进行技术指导,统一收购外销,解除了种植户的后顾之忧,收到了很好的带贫效果。” 正在指导工作的该乡党委书记吴晓玲告诉记者,金银花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一次种植30年受益,5年龄树苗每年可生产4茬,每亩收入在两万元左右,是一项“解渴”、安全的扶贫产业。目前这个基地已带动32户贫困户,户均收入近万元,还有11名贫困户在基地务工,月工资2000元左右。 正在采摘的贫困户洪念兰说:“俺过去在外地务工,钱挣得也不多,时常挂念家中的老人和孩子,心总是揪着的。现在好啦,在家门口务工,每月收入2000多块钱,还能照顾老人和小孩,日子过得舒心多了。”她爽朗地笑起来,一脸幸福。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