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14 2019-08

    卢氏县着力提升烤烟质量

    “今年灾情有点重,但经烟草公司培训、烘烤师指导和对照烟叶烘烤技术图表,俺们心里总算有谱了。你瞧,这是俺炕的首炕烟叶,多黄亮!”8月10日,卢氏县沙河乡杨家村烟农马金锁高兴地说。 目前,卢氏县进入烟叶采摘烘烤期,该县烟草部门采取三项举措,全面提升烤烟质量。 举办培训班,广泛传播烘烤技术。邀请刘国顺、蒋士君、殷全玉等专家来卢氏,举办烟叶生产和烟叶采收烘烤技术培训班,研究制定干旱气候条件下烟叶采收烘烤应变对策,切实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印发小册子,普及烘烤技术。印发“云烟87”良种良法配套技术及烟叶烘烤技术图表5000多册,使烟农村村有土专家、户户有明白人。 下派烘烤师,搞好技术指导。把新选聘的267名烘烤师逐级分配到村、组、户,手把手、面对面地指导烟农搞好烟叶烘烤,切实提升烤烟质量。

    [更多详情]
  • 14 2019-08

    渑池县:种植园助民增收

    近日,一名雇工在种植园里采摘黄桃。该种植园位于渑池县洪阳镇德厚村,占地40亩,园内栽有黄桃、蟠桃、白桃等18个品种。果树去年陆续挂果,今年每亩收益预计1万元左右。园内用工就近解决,每年用工1000余人次,支付地租和工人工资10余万元,有效带动了附近村民增收。

    [更多详情]
  • 14 2019-08

    渑池县:返乡创业 带民增收

    8月9日,在渑池县洪阳镇义昌村,返乡创业大学生张强在种植棚内察看多肉植物长势。 2013年,毕业不久的张强回到家乡创业种起了多肉植物,经过几年探索,目前发展多肉植物20余个科系700多个品种,年收入超过20万元。2017年在镇政府支持下,种植园吸纳村里38户贫困户以扶贫资金入股形式扩大种植规模,发展蓝莓、草莓等多种经营模式,贫困户每人每年可分红800元,有效帮助其增收致富。

    [更多详情]
  • 14 2019-08

    官坡镇:千亩黄花菜 金色致富路

    盛夏8月,走进卢氏县官坡镇,山野林间处处呈现出一片金黄色的喜人景象,全镇1800余亩黄花菜喜获丰收。 在沟口村百亩黄花菜示范基地,技术员袁树恩正在田地里查看黄花菜的采摘、冷藏和晾晒、烘干情况,群众亲切地称他“袁指导”。2018年,在镇政府的安排下已经脱贫并渐渐感受到时代好机遇、发展好政策的袁树恩成为第一批走出深山观摩看发展的脱贫致富带头人。在陕西大荔他看到连绵的黄花菜“鼓起”了群众的钱袋子,他决定在家乡带头种植黄花菜。 由于气候适宜、管理到位,2018年,还在幼苗生长期的黄花菜就给第一批带头人带来了第一笔收益,也让更多的群众走上了金色致富路。 如今,官坡镇种植黄花菜1800余亩,建设高标准百亩示范基地1处,今年基地收获黄花菜2万余公斤产值10余万元。据统计,全镇能产黄花菜40余万公斤产值160万余元,成为群众增收的“金色产业”。

    [更多详情]
  • 14 2019-08

    郏县:一个下午收入超万元!旅游采摘乐坏葡萄园主

    8月12日下午,郏县长桥镇确李村头驶来一辆又一辆旅游大巴车,五六百名游客先后进入该村鑫睿鑫种植合作社的葡萄园,忙得不可开交的主人李廷钦乐得合不拢嘴。 2014年春,李廷钦在村头租地,种植了葡萄60亩,桃、梨20亩,葡萄有巨丰、红地球、夏黑、绍兴一号、阳光玫瑰、玫瑰香、早夏无核等优质品种,桃子有红不软、蟠桃、白如玉,黄金蜜等,梨有红梨、雨露香等多个品种。 在种植管理中,李廷钦严格采用无公害生态化管理,使这里生产的葡萄和水果汁水甜蜜、口感脆甜。经过精心管理,2015年初秋,他们种植的葡萄首次挂果,实现亩收入6000元。第三年就进入了盛果期,亩产葡萄达6000至7000斤,实现了每亩10000元的纯收入。 李廷钦说,他家的果园安排了20多人就业,每天让就业者在家门口轻轻松松就可有60元的收入。 前几天,经郏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推介,李廷钦的葡萄园成为郏县一日游的定点采摘基地。 8月12日下午,来自郑州、 洛阳、南阳、平顶山等地的近600名游客陆续来到了鑫睿鑫种植合作社的葡萄园,这下可忙坏了李廷钦一家人。大批的游客陆续进入李廷钦的葡萄园,李廷钦和工人们热情地接待着来客。游客们进入葡萄园,一边品尝,一边采摘,不少游客还和葡萄拍照留影。一时间,葡萄园成了欢乐园。 据悉,当天下午,李廷钦家的葡萄就以12元一公斤的价格卖出了2000多斤,收入超万元。

    [更多详情]
  • 14 2019-08

    辣椒销售搭上“互联网+”快车

    8月12日,在梁园区水池铺乡吴楼村辣椒交易市场内,两名女工正将鲜辣椒装车外运。水池铺乡是“中国辣椒种植之乡”、河南省“无公害辣椒基地”,全乡每年所种植的辣椒面积在3万亩以上。今年,该乡辣椒又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每天全乡辣椒销售量达1600吨。

    [更多详情]
  • 14 2019-08

    沈丘县:蜜桃丰产又增收 果农欢欣笑开颜

    8月6日,记者走进沈丘县洪山镇王油坊村富鑫家庭农场,农场主王振营正指挥农场的20余名工人采摘、分拣、装筐、搬运、装车,忙得不亦乐乎。 “这几天黄金蜜桃的批发销售异常火爆!真得感谢‘豫民帮忙’的帮助,每天批发外销都在1.5万斤以上,短短的几天时间,已经卖出了10多万斤,每天20多名工人采摘挑拣装箱,还供不上卖,基本上摘多少卖多少。”王振营紧紧握住记者的双手越“显摆”越兴奋。 “生态果园丰收又俏销,俺天天有活干、有钱赚,每天收入80元,家庭日常开销有了保障,稳定脱贫不成问题!”一位正在装筐搬运鲜桃的大叔乐呵呵地说。当日,设在果园地头树荫下的临时办公接待点,王振营的儿子王珂珂正在热情接待一拨儿又一拨儿从外地赶来购买黄金蜜桃的果品经销客商。桃子成熟开园采摘的消息通过“互联网+”传播发酵,吸引不少外地客商纷至沓来。外形匀称、汁多甜脆、色泽饱满的桃子更受客商们的青睐,现在园内批发价能卖到每公斤8元左右,就连品相稍差的次品桃,每公斤批发销售也在4元左右。 “这桃子不仅汁多甜脆,口感好,而且还耐储运,今天准备批发收购4000公斤,拉回去销售不愁。前两天拉回去的桃子很快就销售一空。”说话间,一位来自外地、自称姓张的客商,随手拎起一筐黄金蜜桃,笑意满怀。“我平时没事喜欢手机上网,一方面看各地的新闻,另一方面了解各地市场水果销售信息。前几天偶然看到朋友圈转发‘豫民帮忙’刊发的《沈丘富鑫农场千亩桃园喜获丰收》的消息,就急忙赶过来了。”来采摘的张师傅介绍他与富鑫家庭农场桃园“结缘”的小“插曲”兴奋不已,滔滔不绝。 据了解,连日来,富鑫农场的黄金蜜桃有六成以上销往上海、南京等地,剩余的部分桃子被安徽省临泉、界首和我省的沈丘、郸城等多家大型购物超市订单包销。

    [更多详情]
  • 14 2019-08

    夏季也能出菇 香菇跟生长空白期说拜拜

    香菇在夏季能不能出菇?过去不能。因为香菇喜冷,正常出菇的温度是10摄氏度到20摄氏度。夏季气温偏高,是我省香菇种植的空白期。 8月10日,全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香菇品种展示和产业技术交流活动在卢氏县举行。在卢氏县杜关镇民湾村的一片香菇大棚里,参加活动的专家和种植大户看到,一个个菌棒上长满了圆圆的香菇。 香菇夏季出菇为什么能实现零的突破?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研究员张玉亭说,耐高温新品种的选育突破是主要原因。2013年开始,我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的专家在伏牛山区、大别山区、太行山区等地收集分离野生种质资源,获得有价值的野生菌株108个,包括香菇、猴头菌等。根据这些菌株选育的“豫香一号”香菇新品种去年获得省农作物品种鉴定证书,今年申报了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权保护。 设施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是推动因素。在卢氏县东明镇涧北村,河南信念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建设的智能化香菇车间,能够控温、控湿等,将车间温度控制在20摄氏度到25摄氏度,为香菇生长创造了适宜的环境。 卢氏县是我省4个深度贫困县之一,计划今年年底实现脱贫摘帽,香菇产业在该县的产业扶贫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香菇夏季也能出菇,将为贫困户带来更多的收益。 在民湾村香菇种植基地34号大棚里,香菇的形状、颜色各不相同。张玉亭介绍,这个大棚是试验品种棚,总共种植了52个品种的香菇。通过试验,争取筛选出适合我省种植的耐高温优良品种,确保香菇在夏季也能高产稳产。 如今,我省食用菌产量和产值已连续15年居全国第一位。省农科院副院长乔鹏程说,我省食用菌生产资源丰富,每年小麦秸秆、玉米秸秆总量高达7700万吨。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不仅能实现秸秆资源化利用,还能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带动更多山区农民脱贫致富。

    [更多详情]
  • 14 2019-08

    河南省财政真金白银投入乡村振兴

    8月12日,记者从省财政厅获悉,今年以来,省财政发挥职能作用,支持推动农村综合改革,着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升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能力,不断促进农村人居环境和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提升,为实施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保障。 扶持集体经济。省财政安排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资金5.8亿元,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试点1411个,进一步推动农村产业发展,促进农村人口就业,增加村集体收益,增强村级自我保障和服务群众能力。 完善基础设施。安排资金11.2亿元,支持实施农村公益事业财政奖补项目,开展村内道路、安全饮水及排水、农田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安排资金17.6亿元,支持实施美丽乡村试点项目,开展绿化亮化、文体活动场所、垃圾污水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美丽乡村示范样板。 加强经费保障。为进一步完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工作的通知》,把党员活动经费、正常离任村干部生活补贴纳入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范围。安排省级资金33.5亿元,预计全年可引导全省各级落实村级组织运转经费57.2亿元,村均保障标准达12.5万元,为全省村级组织正常运转提供财力保障。

    [更多详情]
  • 14 2019-08

    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不断提升

    当前,正值秋粮生产的关键时期,农民在田野间辛勤劳作,为秋天的丰收厚植希望。粮稳天下安。近14亿人的饭碗能否端得稳、端得好,对于人口大国来说从来都是保民生、稳经济的重要基础。新中国成立70年来,从“吃得饱”到“吃得好”,百姓餐桌的巨大变化,折射出全面提升的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从产量稳到质量优:“米袋子”供给能力不断提升 在北京市前门的一家餐馆,粮票、糖票和油票等展品唤起人们对过去的回忆。来自辽宁的游客沙先生说,小时候和母亲一起拿粮票到粮站买粮,现在买粮只要网上下个单,米面油直接送到家,选择的时候更重视品牌和品质。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百姓的“米袋子”不断充实。从1949年至2018年,我国粮食产量从2263.6亿斤提高到13157.8亿斤,增加了1万多亿斤;平均亩产从68.6公斤提高到374.7公斤,增加了4倍多。粮食由供给全面短缺转变为供求总量基本平衡。 人均粮食占有量实现翻番。从1949年的209公斤增加到2018年的470多公斤,我国粮食人均占有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在人口增加的情况下,粮食生产“成绩单”来之不易。 农业农村部发布消息显示,今年夏粮再获丰收,秋粮作物长势正常,全年粮食丰收基础较好。小麦品质明显好于上年,优质专用小麦面积占比达到33%,启动大豆振兴计划,预计面积增加1000万亩以上,粮食供给结构不断优化。 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表示,近年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良好进展,农业绿色发展正在兴起,农产品质量持续提升,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不断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从“靠天吃饭”到夯实基础:生产能力稳步增强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灌排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有效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水利部农村水利水电司副司长倪文进表示,目前我国灌溉面积达11.1亿亩,居世界第一。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粮食安全的基石。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采取水利、农业、林业和科技等综合措施,有组织地开展农田建设,改造中低产田,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管理司司长卢贵敏表示,1988年国务院设立“国家土地开发建设基金”,统筹实施大面积、跨区域、整建制农业综合开发。截至目前,全国已建成6.4亿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48,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实现了“旱能灌、涝能排”。 今年三夏时节,河南省长葛市坡胡镇种植户楚万才挺轻松。“现在麦子收完了,当天就种上了玉米。”他说,如今一个人就能种几十亩地,从犁地、种地、浇水、施肥、洒药都实现了机械化。 新中国成立至今,农业装备发展对粮食生产贡献巨大。1949年,我国农用拖拉机总动力7.35万千瓦,联合收割机仅13台;到2018年,全国农机总动力达到10亿千瓦左右,拖拉机总数达到2240万台。目前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69%,小麦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玉米、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80%。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从主要依靠人力畜力到主要依靠机械动力的历史性转变。 从绿色到智慧:科技助推高质量发展 一个月前的一天,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一场小雨来得突然。这种天气对正在打农药的作物影响很大——刚打完的药让雨一浇就都冲掉了。中化农业正蓝旗技术服务中心的农艺师对此却早有准备。 “我们的天气预报是订制的,农业服务能精准到每个地块的天气情况。如果预测到这场雨,我们会提前告知客户。”中化农业MAP特种作物事业部总经理汤可攀介绍,在手机软件“MAP智农”上,农艺师可以看到1平方公里精度的精准农业气象服务。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新中国成立70年来,科技对粮食安全的支撑能力越来越强。农业育种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建立了超级稻、矮败小麦、杂交玉米等高效育种技术体系,成功培育出数万个高产优质作物新品种新组合,实现多次大规模更新换代,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 技术更注重绿色发展能力。我国大面积推广科学施肥、节水灌溉、地膜覆盖、绿色防控等技术,水肥药利用率明显提高,病虫草害损失率大幅降低,有力促进了增产增效。目前,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农药、化肥利用率分别达到38.8%和37.8%。 科技驱动,大大提升了土地产出率,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如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58.3%,全国水稻、小麦、大豆、油菜全部为自主品种,不折不扣做到了“中国粮用中国种”,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