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16 2019-08

    三门峡:葡萄香飘迎客来

    8月15日,陕州区大营镇城村村民在田间采摘葡萄。当日,城村举办了第三届葡萄展销会,吸引客商前来采购。近年,城村依托地处城郊的区位优势,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品种葡萄2000亩,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目前“户太八号”“红提”“阳光玫瑰”等新品种葡萄陆续成熟,远销广东、湖北、湖南等地。

    [更多详情]
  • 16 2019-08

    登封:“旅游+”让“山核桃”变成了“金疙瘩”

    又是一年核桃成熟时,漫山遍野核桃香。 立秋节气一过,核桃也到了本属于它的成熟季节。与往年有所不同的是,登封市唐庄镇范家门村的“山核桃”不但成了游客们的“抢手货”,而且村民们还小三轮、大摩托,一袋紧着一袋地竞相往景区游客中心送货源,登记、过称、数钱......个个脸上绽开了花。 8月15日上午,在范家门景区游客服务中心看到,只要购票的游客,景区都会免费为每人送上10斤装的青皮核桃。不一会儿,门口堆如小山似的核桃便没了踪影。来自许昌的游客贾先生除了景区赠送的一袋外,自己掏钱还买了两袋,他说:“这个景区不但洞幽境美,而且村里人质朴实在,就像这山核桃让人喜爱啊!” 范家门村海拔600--1136米,是登封市海拔最高、远近闻名的穷山村,属省级贫困村。但这里农林资源丰富,尤其是核桃树,13个自然村几乎家家房前屋后都有核桃树,每到八九月份,满山遍野的核桃树挂满了核桃,就像一盏盏碧绿的小灯笼。因海拔较高、土壤肥沃、光照充足、生态环境优越,范家门的核桃还具有个大、壳薄、味美、肉脆、质优等特点,富含铁、锌、钙、镁、钾、维生素等多种有益元素,享有“生态长寿果”的美誉。尤其是村里的一棵树龄约有1000多年的核桃树,让范家门引以为豪,乡亲们亲切称之为“千年核桃王”。 范家门村党支部委员李松伟介绍,该村核桃树约有四五百亩,每年产量足有30万斤,仅核桃一项就可以为群众带来年收入30多万元。为实现旅游带动,帮助农户解决核桃销售难题,今年他们通过景区门票捆绑、统一收购、公司补贴、逐村销售的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核桃的销路:“通过咱这个平台,按照日客流量300人算,一天能销售3000多斤,目前已经销售十四五天了。很多游客没尝过这种山核桃,感觉比较新颖,有的除了门票搭售外,还愿意再掏钱再多买。因为今年是尝试阶段,还没有包装箱,只能用朔料带,一个袋子10斤装,一律售价10元,既便宜又实惠。” “俺家2亩多核桃树,每年都能产5000斤左右,往年核桃叫亲戚朋友来这里采摘,他们都嫌远。家里人手又不够,卖不了的就自己在家榨成食用油。今年不同了,村里发展起了乡村旅游,不用出门,景区就帮助我们都给销售了。”该村4组村民冯爱珍说。 据了解,近年来,范家门村依托特色的山居环境,通过易地搬迁、“空心村”改造、农民宅基地入股、发展乡村旅游等措施逐步品尝到了山居绿色、乡村田园的美好和幸福,全村41户贫困户大部分通过在景区安置就业、产业扶贫等已经摆脱贫困。 嵩管委驻范家门村第一支部书记吴明阳说,景区农林资源丰富,有丰富的特色产品,山核桃只是其中之一,为让范家门核桃走出去,计划8月18日通过首届核桃节,对核桃王树采摘权进行拍卖,宣传范家门核桃这个品牌,在带动村民脱贫致富的同时,带动更多村民甚至周边村民参与到特色农产品的种植中,从而实现旅游带动共走致富路。

    [更多详情]
  • 16 2019-08

    河南舞钢:知识串起甜蜜致富路

    “你种的桃树多,最近需要预防食心虫。我来给你说说怎么配农药,你拿笔记一下……”8月10日在河南平顶山舞钢市矿建街道赵案庄村,张化阁正通过电话指导远在舞钢市尹集镇的群众防治病虫害。他言谈举止间满是久在田地间耕作的木讷和淳朴,实在看不出,他竟然是个高学历硕士。 2002年张化阁考入河南科技大学园艺专业,2007年他申请到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葡萄资源组作深入研究,先后接触到1200多份葡萄品种,并走访全国多个葡萄主产区。2014年,张化阁顺利通过省级定点培训机构组织的考核认定,成了一名真正意义上的“职业农民”。2012年张化阁带着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种植经验返乡,先后流转土地近百亩,他培育推出的“阳光玫瑰”“巨峰”等葡萄新品种,参加由河南省农学会葡萄专业委员会举办的优质果评比,相继斩获金奖、优质奖等殊荣。 在忙碌经营的同时,张化阁主动响应政府服务脱贫攻坚的号召,报名成为舞钢市科技部门组织的扶贫科技特派员。他先后被派驻到尹集镇谢古洞村、清凉寺村、姬庄村以及武功乡刁沟村等地,对贫困群众发展种植业实施科技帮扶。 “技术不是秘密,我也不能据为己有,无论是电话联系还是来园里咨询,只要是探讨种植技术的,我都来者不拒、知无不言。”遇到带着生病的葡萄叶、果穗来咨询的,张化阁再忙都会放下手中的活儿,带上农药前去应急防治。 在他的帮助下,尹集镇清凉寺村村民苗学军种了三亩多地桃树,如今,每亩效益6000多元;姬庄村70多岁的五保户王聚财在他的指导下种了一亩多地梨树,每年的效益能有四五千元,同村的王海民种了20多亩冬桃,预计每亩地收入五六千元。矿建街道赵案庄村村民柴自良原本在广东打工,看到张化阁种植致富后,也回乡创业。在张化阁的帮助下,种了70多亩的桃树、李树,每亩收入3000多元,生活奔入了小康…… 如今,媒体的宣传、社会的关注,再加上“硕士葡萄”的口碑相传,每天到张化阁这里“取经问道”的人络绎不绝。7年间,张化阁陆续帮助十几位贫困农民建起了葡萄园,并无偿为他们的日常种植提供技术帮助。朝着和贫困群众携手脱贫致富这一共同奋斗目标,张化阁靠着半生的葡萄情缘已经和贫困群众深深地凝聚在了一起。

    [更多详情]
  • 16 2019-08

    卢氏县:核桃丰收乐农家

    又是一年核桃成熟季。8月14日,在卢氏县东明镇铁峰村,果农郭伟的60余亩核桃喜获丰收,收购商竞相上门采购他家的青皮核桃。近年来,卢氏县把核桃产业作为促进全县农民增收和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来发展,产业效益不断提升。目前该县核桃栽植面积100万亩,昔日不起眼的“小核桃”已经成为当地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的“金果果”。

    [更多详情]
  • 16 2019-08

    大力推广新型生态有机肥

    日前,灵宝市引进创新创业人才团队负责人、郑州大学王岩教授到朱阳镇南塬烟叶核心示范区查看烟叶长势。去年,该团队向烟叶栽植户大力推广新型生态有机肥,目前优势明显。今年,朱阳镇栽植烟叶2.58万亩,丰收在望。

    [更多详情]
  • 16 2019-08

    灵宝:助力椒农生产

    8月12日,灵宝市农机培圳推广中心工作人员深入豫灵镇底董村推广花椒采果器,助力椒农生产。随着花椒采摘季节的到来,花椒采摘就成了椒农迎接丰收的第一道工序。为了改变传统手工采摘效率低的现状,提高椒农经济效益,灵宝市农机推广工作人员想椒农之所想,急椒农之所急,通过调研、考察学习,积极推广花椒采摘、烘干过程机械化技术,助力椒农生产。

    [更多详情]
  • 16 2019-08

    民权:做活产业扶贫带动农户增收

    “有了固定的产业,群众就有了牢靠的收入,足不出村就能打工赚钱,真好!”8月14日,民权县王桥镇麻花庄村村民张国栋说。 麻花庄紧抓麻花食品这个传统产业,把“麻花”这篇文章做大做强,不仅富了百姓还壮大了集体经济。2018年全村群众仅靠麻花加工和销售、运输等经营活动,全村群众平均年收入增加800元,村集体收入30万元,今年上半年,村里成立了麻花庄食品有限公司,村集体收入60万元,预计到今年年底,村集体收入可达150万元,农民仅靠此项可增收1000元。 据悉,近几年来,民权县抓产业扶贫工作主要是在“新、长、稳”三个字上下功夫。 一是突出“新”。首先,该县建立了新的发展思路,发展产业扶贫项目不搞“一刀切”、不搞“模式化”,结合贫困村贫困户的发展特点和种养习惯,因村制宜、因户施策,实施的产业扶贫项目接地气,具有生命力。他们着力打造了“南葱北菌西笋东菜中万棚”产业扶贫“大格局”。他们创新工作方式,实行重点产业扶贫项目联系点制度,该县主要领导坚持每周到重点扶贫产业联系点调研督导,解决实际问题,确保扶贫产业项目健康发展。 二是突出“长”。就是建立了长效机制,该县出台了《民权县产业扶贫实施细则》等政策文件,保障了扶贫产业的健康发展。他们建立了带贫企业与贫困人口利益连接机制,培育了金联投、神人助粮油、双龙面粉、双飞农业科技等6家带贫龙头企业,全县共发展带贫产业园区36个,带动7846名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带贫企业拉长了产业链条,先后引进花仙子粮油、长领花生、神人助、双龙粉业、天明葡萄酒、小乔饮品等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实现了种、购、销和深加工一体的产业链条,创建河南省驰名商标17个,国家级驰名商标3个。带贫企业延长收益时间。所有产业扶贫项目收益时间都在5年以上,其中,光伏项目收益年限是25年。 三是突出“稳”。该县注重防范产业扶贫项目风险,确保贫困户稳定收益。他们建立购销合作关系,该县与上海农产品批发市场、云南宏泰佳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寿光君欣蔬菜有限公司建立了农产品外延基地及产品购销合作关系,提供技术服务,对接市场销售,解决了贫困群众“卖菜难”的问题。该县投入资金520万元,委托中原农险、人保财险对贫困户小麦、花生、日光温棚进行承保,最大限度防止了贫困户因灾返贫风险;该县还投入资金5000万元,建立小额贴息贷款风险防控“资金池”,按1比10的比例为贫困户发放免抵押、免担保小额贴息贷款,2018年以来,累计发放小额贴息贷款1亿多元,基本满足了贫困群众发展产业资金需求。

    [更多详情]
  • 16 2019-08

    河南:从“借粮”大户到中原粮仓

    少撒一袋化肥下地,每亩麦子竟多打了80多公斤。麦收结束,杨乱老汉悬着的心终于放下。“自打有化肥,头回减肥还增产,真是稀奇。” 杨老汉今年71岁,种了一辈子地。他所在的西华县红花集镇张庄村是黄泛区,沙地土薄,从记事起就常闹饥荒。老汉年轻时是庄稼地里的好把式,麦子亩产也不过百斤,“稀稀拉拉三小片,扑扑楞楞尺把高,忙忙活活三把麦”。 老汉记得,30年前,正是化肥让乡亲们吃饱了饭。白花花的化肥撒进土,产量竟然翻了倍,从此再没饿过肚皮。“老把式”们互相较劲,产量一年比一年高。 粮食连增,也带来一丝隐忧。30年过去,一亩田一季粮,用的化肥从10斤到120多斤,多了十几倍。粮食产量不再涨,化肥造成的面源污染却越来越严重。 “年年这么下去,土地负担重,环境负担重,农民负担更重。”今年全国两会,皮肤黝黑的西华籍人大代表党永富站在人民大会堂代表通道。他讲述的,是一个农民的中国梦。他希望,中国的口粮在高产的同时,再一次提质,也希望农民减少化肥用量,让产量与环保双赢。从事治土30多年的党永富为此制定了一套技术方案。 今年麦收,西华数万农民参与的10万亩化肥减量试验看到了结果。在化肥减少30%的情况下,每亩地平均增产15%-16%。今年秋粮,西华县化肥减量将拓展到70万亩,周口市将达到210万亩。 从追求产量到量质双赢,正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河南粮食的发展脉络。 河南是产粮大省,1983年之前,却要年年“借粮”为生。今天全国粮食1/10,小麦1/4来自河南,每4个馒头中,就有一个来自河南。河南粮食产量从1952年的210亿斤提高到2018年的1330亿斤,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粮仓”。 粮食连年增收,乡亲们再没人饿肚子。大家开始琢磨自家麦子咋能卖个好价钱。今年,杨老汉听县里技术员推荐,种了10亩强筋小麦,每斤收购价比普通麦高0.1元,每亩多收100多元。 如今的河南走上了量质双赢的粮食生产新轨道。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种专用粮、种放心粮。全省建设高标准农田5400万亩,平均每亩提升粮食产能150斤。全省发展优质小麦1204万亩,位居全国第一。 “以前种粮为吃饱,现在讲究吃得好。”杨乱老汉种了一辈子地,如今发现“门道”越来越多,品种更讲究,连打药都用上了无人机。但老汉相信,不管到啥时候,好好对土地,土地不会亏待人。

    [更多详情]
  • 16 2019-08

    河南省76个县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达标

    8月15日,省生态环境厅对外通报2019年以来我省推进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情况。今年以来,全省按照“一保(保护农村饮用水水源)、两治(治理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三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和农业用水总量)、四提升(提升主要由农业面源污染造成的超标水体水质、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环境监管能力和农村居民参与度)”的工作要求,在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省生态环境厅土壤环境处处长邵丰收表示,我省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对全省1204个乡镇的1209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划分了保护区,并组织对日供水1000吨或供水人口在10000人以上的饮用水水源地划分保护区。积极推广农村生活垃圾“户投放、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模式,目前全省共有76个县(市、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通过升级达标验收,初步建立起“扫干净、转运好、处理好、保持住”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收运处置体系,农村“脏乱差”面貌得到改观。 此外,全省督促各地以县为单元,启动农村污水治理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统筹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改厕工作。省、市、县三级财政每户补贴600元资金,共筹措18亿元农村改厕资金,大力推广三格式化粪池改厕模式,继2018年完成200万户后,2019年第一季度又完成改厕27.8万户。

    [更多详情]
  • 16 2019-08

    河南省获得农商互联奖励资金1亿元

    据河南省财政厅15日消息,河南省作为全国15个农商互联试点之一,2019年获得试点奖励资金1亿元,用于推动农商互联,促进农产品流通企业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全面精准对接。 为进一步激活农村消费需求,释放农村消费潜力,助力乡村振兴,2019年以来,省财政加大支持力度,推动完善农村物流体系,拉动农村消费升级,培育农村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支持农村电商发展。安排资金5.1亿元,主要用于支持18个国家级示范县和40个省级示范县继续深入开展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支持所有贫困县建成县级电商扶贫公共服务中心,实现农村电商服务站点覆盖600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 支持城乡物流发展。安排资金5000万元,支持郑州、许昌、鹤壁、洛阳、濮阳、兰考等6市(县)首批河南省城乡高效配送试点城市建设,主要用于完善城乡三级配送网络、整合物流基础资源共享共用、建设城乡高效配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等方面。 支持农商互联发展。我省作为全国15个农商互联试点之一,2019年获得试点奖励资金1亿元,用于推动农商互联,促进农产品流通企业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全面精准对接,完善农产品供应链、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满足农产品消费升级需求。 支持为农服务中心建设。安排资金3000万元,支持供销合作系统为农服务中心建设,主要用于提升智能配肥、农机服务、农资直供、烘干仓储、农民培训等基本服务功能,增强支农惠农能力,加快发展“一站式”农业生产性服务业。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