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08 2019-08

    洛阳:推广油葵种植 带动农民增收

    近日,在洛阳农林科学院的向日葵试验田里,大片向日葵次第绽放。 该试验田里的向日葵包括油葵、观赏葵和食用葵三类。其中,油葵是一种耐旱、高产油料作物。为了推广油葵种植,带动农民增收,今年,洛阳农林科学院在嵩县、宜阳、洛宁等县区建立了6个油葵示范基地,大力推广油葵新品种,种植面积近2000亩。

    [更多详情]
  • 08 2019-08

    杞县:种植柴鸡奔富路

    8月5日,杞县泥沟乡清凉寺村农民邓永霞正在给自家鸡棚内的5000余只柴鸡加餐饮水。近年来,邓永霞利用自家闲置土地自筹资金15万余元创办了柴鸡养殖基地,通过发展生态养殖和乡村文化休闲为一体的经济发展运转模式,既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快速发展,又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更多详情]
  • 08 2019-08

    河南民权:蝈蝈奏响致富曲

    8月5日,在民权县王庄菜市街南头,一阵阵“唧唧唧唧”的悦耳虫鸣声,引来众多好奇的行人围观、倾听。这声音,既熟悉又陌生,勾起了大家久违的童年乡村回忆。 只见一辆三轮车上挂满了五颜六色的小笼子,车里面的圆形绿色小笼子更是小巧玲珑,每个笼子里放着一只拇指般大小的昆虫。它们一个个长着令人羡慕的大长腿,细长的胡须彰显优雅气质,头上顶着两个透亮的大眼睛,靓丽的绿色翅膀时尚感十足,它就是老少皆喜爱的蝈蝈,民权方言叫它“蚰得”。 看着重现民权街头的蝈蝈,大家很是稀罕,“从哪里逮这么多啊?”“好多年没有听到它的叫声了!”“小时候经常下地逮它养着玩,看它跟宝贝似的。”…… “哪里也逮不了这么多啊,这是俺专门养的!”卖蝈蝈的中年男人笑了。他叫宁洪周,是该县王桥镇人,今年50多岁。自从前几年做了心脏支架手术,宁洪周干不了重活,挣钱越来越少,心里十分烦闷。一位外地朋友给他提供了一个致富信息,就是养蝈蝈。不用出家门,不用出大力气,不用大成本,行情还不错,于是他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养起了蝈蝈。 宁洪周介绍,蝈蝈为昆虫纲,由于生长环境不同,体色也各不相同。体色翠绿者,称为“绿哥”“翠哥”或“三青蝈蝈”;体色黄中带白者,称为“糙白”“白哥”或“草白蝈蝈”;体色紫红如铁锈者称为“铁哥”或“铁皮蝈蝈”。从体色价值来说,有“黄不如绿”“绿不如黑”之说。雄性蝈蝈的前翅因互相摩擦而发出响声,清脆嘹亮,无比动听,是昆虫界里的歌唱明星,雌性蝈蝈不会叫。蝈蝈易养,喜食豆类、瓜果、蔬菜,偶尔也吃大青虫、蝗虫。他目前有一个一亩地的蝈蝈大棚,最多可以养七八万只,除了往外批发,还零售。他现在每天在路口可以卖200只,每只价格10元左右,有时每天可以收入1000多元。 这蚰得很受小孩子们的喜爱,看见了都要带一两只回去养。也有大人买来玩的,怀念一下童年的乐趣。还有小青年给爷爷奶奶买一只,让老年人开心。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以前生活在老家,现在在县城买房的老年人,这种虫趣几乎享受不到了。“近几年,连农村也很少见到蚰得了。”宁洪周说道。 一旁的一个40多岁的中年人搭话:“小时候,一到夏天,我们村几个小孩跑很远去大豆地里捉蚰得。越是正中午的时候,天气最热,它们叫的声音最大,谁逮住一只,高兴得不得了。现在很少见到蚰得了,一是现在种大豆的少了,二是农田大面积使用农药,蚰得生存空间缩小,以至于销声匿迹。而宁洪周却发现了商机,出奇制胜,很有经济头脑。” 刚买了一只蝈蝈的王先生说:“以前用本地高梁杆制作成一间间小房子,把它们放在里面养,南瓜花、槐树叶、苹果它们都吃。养得好的,能养到冬天,一种小圆葫芦晒干后,去除里面的东西,再钻出透气孔,老话讲,叫‘暖蚰得’。现在碰到卖蚰得的,感到很稀罕,就买一只,人家真会想点子挣钱,这笼子也比以前先进多了,还好看。” “我正在摸索养冬季蚰得,到时候,价钱会更好。俺和村里的几个老邻居商量好了,下一年,我们一起养,一块儿挣钱,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宁洪周发家致富的劲头越来越大了。

    [更多详情]
  • 08 2019-08

    “十里画廊”喜丰收

    8月6日,虞城县稍岗镇韦店集村“十里画廊”的大棚里挂满了成熟的葡萄,果香四溢。2016年,该县在济民沟规划发展“十里画廊”项目,对环境进行整治改造,培育发展生态农业,通过发展河道经济,拉动周边发展,建成集观光农业、乡村旅游于一体的绿色休闲产业基地。

    [更多详情]
  • 08 2019-08

    新型职业农民组培杂交构树苗

    在内乡县灌涨镇福瑞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内,来自魏庄村、刘营村的新型职业农民们正在组培车间里组培杂交构树苗。种植杂交构树既能获得粗蛋白木本饲料,解决农牧争地的矛盾,帮助农户脱贫致富,又能改善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目前杂交构树已在余关、王店两个乡镇种植200余亩。

    [更多详情]
  • 08 2019-08

    渑池县:“套餐”培训 打造新型职业农民

    近日,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渑池分校花椒种植专业学员走进坡头乡不召寨村,在花椒实训基地为村民开展现场操作培训。 今年以来,渑池县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农业产业、农业示范园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电子商务、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等项目对接,通过“专家授课+种植专业户经验交流+实地观摩”培训方式,成功举办花椒种植、中药材种植、畜牧养殖等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4期,共计培训200人次。

    [更多详情]
  • 08 2019-08

    通许县:蔬菜大棚 带动群众走上致富路

    8月6日,通许县邸阁乡党委书记张军超冒雨来到庞庄村蔬菜大棚扶贫基地查看雨情,并嘱咐村干部注意排涝和安全。据了解,该乡通过发展设施农业,建设蔬菜大棚,带动群众走上致富路。 “自今年年初我们乡就开始谋划扶贫产业,多次外出到山东、兰考等地考察设施农业,通过召开产业谋划会,广泛征求各村意见,汇总发展思路,确定大棚产业为我乡扶贫发展的主导产业。”张军超告诉记者,“通过党委、政府统一谋划,以村为单位发展设施农业,2019年建设202座、314亩设施农业大棚,种植香瓜、圣女果、草莓、辣椒等作物,通过土地流转、大棚务工、产业分红等方式,覆盖9个行政村、200余户贫困户,户均年增收近千元,村集体年收入增加40余万元。” 据介绍,现在邸阁乡基本做到了“一村一品”,又兼顾到集群规模发展,既保留了每村的种植特色,又能保证规模化品牌效应。加上前几年已经建成的设施农业,该乡目前已建有冷棚300余座、温棚4座,年产值近千万元。

    [更多详情]
  • 08 2019-08

    荥阳:种地很轻松卖粮更畅通

    “为了实现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的耕种,2011年,我牵头成立了荥阳市新田地种植专业合作社,对社里的农户统一提供小麦、玉米的托管服务。”在兰考县举办的“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河南的实践”专题宣介会上,荥阳市新田地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杰兴致勃勃地向与会代表分享他的故事。 2011年,在食品行业摸爬滚打12年的李杰,毅然放弃百万年薪,回到荥阳市高村乡高村村,创办了荥阳市新田地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始了“土地托管”生涯。转眼间8年过去了,经历了艰难探索后的合作社目前已拥有社员203名,在武陟、鄢陵、兰考、荥阳、巩义、新郑等地共托管土地10万多亩,辐射带动了36000多户社员。 一条龙闭环式服务 “豫农416、新麦26,亩产都是顶呱呱……种庄稼,土重要,每年测肥不用叫;播种时,不弯腰,一坑一苗精播了;该打药,天上瞧,飞机一过害虫消。”这是高村村农民张金木为合作社写的“打油诗”。 “六统一?”当李杰提出“统一采购品种、统一测土配肥、统一采购生产资料、统一培训管理、统一农业机械、统一组织销售”的“六统一”集中运作模式时,不少群众说,“这个词我们听得多、见得少。”而当李杰完全按照“六统一”模式运行时,他们看到了希望。 不仅如此,李杰还严格按照“品种先行、技术集成、服务到户、分粮到田”的托管流程运行,打通上下游,为农民提供了农资、农技、农机、管理、收储等粮食全产业链条的封闭式服务,达到了省人、省工、省时、省钱的目的。 闭环式的粮食产业运作,加上科学的技术集成式服务模式,解决了农户从种到销的所有环节,既降低了种植成本,又保证了作物的丰产优价。 让土地少投入高产出 “李杰,你咋晒黑成这了?”多年不见的好友问。“黑是咱农民的本色嘛!”李杰笑着说。 “种子的选择,技术的创新,资金的短缺,这期间遇到的种种困难,只有我自己知道。”李杰说,“一件事,既然做了,就把它做好,对农户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凭着这份执着,越来越多的农民主动找到他,把自家土地托管给他,李杰也成了大家口中的“土地保姆”。 有人给托管前后的耕作投入算了一笔账,托管前,一亩地全年需投入成本1160元左右,而“新田地”通过专种、专管、专收的全程托管,全年成本仅960元左右,每亩至少节省200元。“2013年参加土地托管以来,自己省心省力了,粮食产量也更加有保障了。”张金木高兴地说,“我家有8亩地,因为不会选种,也不会管理,产量一直上不去,加入‘新田地’之后,亩产从原来的1000斤左右,提高到现在的1200多斤,今年种子又进行了优化,长势更好了。” “目前,中粮集团、五得利面粉集团公司等企业对优质强筋小麦、优质中筋小麦和优质弱筋小麦的需求逐年增长,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个好消息,我们一定抓住这个机遇,大规模推广种植优质小麦。”李杰说,未来几年,他们还要扩大规模,力争做到‘产业“全覆盖”,即区域全覆盖、产业链全覆盖和托管模式全覆盖。 “我愿意把这种托管模式推广出去,也希望有更好的经营模式、产业模式涌现出来,使我们河南从农业大省变为农业强省。”李杰说。

    [更多详情]
  • 08 2019-08

    去年人均粮食产量472公斤 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我国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乡村振兴迈出大步。国家统计局8月7日发布《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三》。报告显示,我国粮食产量逐步稳定在较高水平,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2018年粮食产量13158亿斤,人均粮食产量472公斤,守住了国家粮食安全底线。此外,农村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农民的钱袋子更加殷实。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17元,扣除物价因素,比1949年实际增长40.0倍。 报告指出,随着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巩固提升,2018年粮食产量13158亿斤,比1949年增长4.8倍,年均增长2.6%;人均粮食产量472公斤,比1949年增长1.3倍,守住了国家粮食安全底线。 农村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生活水平质量不断提高。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17元,扣除物价因素,比1949年实际增长40.0倍,年均实际增长5.5%。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2018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2.69,比1956年下降了0.64。 随着农村居民收入较快增长,消费能力显著提升。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124元,扣除物价因素,比1949年实际增长32.7倍,年均实际增长5.2%。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0.1%,比1954年下降了38.5个百分点。

    [更多详情]
  • 08 2019-08

    河南省实施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

    8月6日,省教育厅等部门联合下发意见,启动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建设一批适应农林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涉农新专业,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一流农林人才。 意见提出,加大对河南农业大学等以农为优势特色高水平大学支持力度,推进河南科技学院、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等应用型农林教育改革发展;进一步加强农林学生专业知识教育和专业技术培养,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提升农林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全面启动实施新农科建设,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改造提升现有涉农专业,全力支持涉农高校在农业产业工程、畜牧产业工程、林业产业工程、农业智能装备制造、城乡规划、食品产业工程、生态系统工程、环境与营养科学、农村现代化管理等方向创新突破。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