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04 2019-06

    河南:本周麦收应防范强对流天气

    预计6月上旬河南省以晴热天气为主,无大范围有效降水,干旱将持续发展。此外,高温导致空气中不稳定能量增加,我省局部地区将有强对流雷阵雨天气,对麦收工作有一定的影响。 ●5日白天,全省晴天转多云,北部偏南风3级~4级转偏北风4级~5级,其他地区偏南风3级~4级。 ●5日下午到6日白天,全省多云到阴天,有小到中阵雨、雷阵雨,南部部分地区大雨,局部暴雨,并伴有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东部偏南风转偏北风,其他地区偏北风,全省风力5级左右。 ●6日夜里到7日,全省多云到晴天。 ●8日到9日,全省晴天转多云,东部、西南部部分地区有分散性阵雨。 5日到6日的降水将对已收获的小麦晾晒有一定不利影响,但降水可以缓解旱情,对春播作物的生长及秋作物的播种较为有利。

    [更多详情]
  • 03 2019-06

    舞钢市:今朝种下无花果 明日催生致富花

    5月30日上午,天气凉爽,舞钢市武功乡武功村村党支部书记范朝阳正带领村里的贫困户在一片无花果地里忙碌着。 身为村支部收记,当看到村里集体经济收入不高时,范朝阳想办法、跑项目,经过网络查询、实地考察,终于,范朝阳为武功村带来了一项林果种植项目,壮大集体经济,增强经济实力。 2018年10月,范朝阳流转土地160亩,平整疏松后,今年3月,与南京农科院结合,引进两个品种无花果苗木,当年种植,当年挂果出效益,关于这部分收益,范朝阳和村委进行商议,等挂果收获后,一部分钱给供地户分红,一部分用来帮助贫困群众,剩下的作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基金,视市场行情再扩大规模。 据了解,武功村种植的160亩无花果,共有波姬红、南农1号两个品种,药食两用,总计36000余棵,当年种植当年挂果。预计今年每亩产果500斤,按照每斤15元的保守价格,每亩产值可达7500元。

    [更多详情]
  • 03 2019-06

    芝麻花生的事儿能做多大

    “磅秤上放粒芝麻——无足轻重”,这句歇后语打趣的,是芝麻的小。小小一粒芝麻的事,能做多大? 你可以到平舆县蓝天芝麻小镇来寻找答案。 5月30日,从县城向东北不到3公里,风景突然为之一新,一望无际碧绿的芝麻地里,粉墙黛瓦的芝麻小镇大门格外惹眼。走进占地8000亩的小镇,你可以在不同的时节沉醉在桃花、荷花、丹桂的香气中,可以在年庄磨坊村亲手榨一道石磨香油,可以在采摘园里淘些时令果蔬,还可以在小溪里摸鱼虾、田野里捉蚂蚱。饿了,小芝麻大食堂供应独一无二的芝麻宴,芝麻叶杂面条绝对正宗。累了,樱花梦谷里,曲径通幽处十几栋民宿各具匠心。别忘了,临走一定要带些小镇特产,冷榨芝麻油、芝麻花茶、芝麻叶,还有从白芝麻中提取出来的木酚素,合成咀嚼片、代餐粉、面膜、洗面奶、香皂等,绝对纯天然高科技哟。 第一产业,小镇按照“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种植大户+农户”的产业化合作模式,供种、播种、施肥、技术指导、收购“五统一”,建设有白芝麻特色种植示范园、智慧农业科技园、花果采摘观光区、有机瓜菜种植基地。 第二产业,建设有白芝麻科技产业园,园区内,芝麻的籽、花、叶、秆全部成为工业化生产原料,产品由传统的小磨油、芝麻酱,到附加值极高的系列保健品,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价值链条不断攀升,实现了对小小芝麻的“吃干榨净”。 第三产业,建设有以白芝麻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公共配套设施,围绕芝麻设计消费和服务项目,吃、住、行、游、购、娱各项要素齐全,从口腹之欲到精神之享,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总有一款满足您。 芝麻小镇的开发商、蓝天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冯志合说:“光卖芝麻,一亩地收入不过千把块钱;通过精深加工,收入至少增三倍;围绕农字做服务业,搞休闲观光乡村旅游,收入更加打着滚往上翻。”老冯还以芝麻做比喻,“农,就相当于芝麻的根,一切都是从这里发端的。工,就相当于芝麻的秆,振兴、致富全靠它。商,就相当于芝麻的花,既能扮靓乡村,又能增值扩展。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三产融合,齐头并进,就是芝麻小镇的核心理念。” 与老冯理念不谋而合的,是距芝麻小镇50多公里的正阳新地花生集团董事长、总裁李广海。依托当地丰富的花生资源和种植传统,他规划建立了占地7平方公里的花生小镇。一产叫“花生田园守望”,五万亩种植基地;二产叫“花生梦工厂”,生产全系列花生产品,从常见的花生油到高端的高水分花生组织蛋白;三产叫“花生主题乐园”,涵盖娱乐休闲、配套商业、文化体验、体育活动等。小镇的链条甚至还延伸出了花生学校和渤海花生交易中心,让“中国花生之都”的成色更足。 李广海说:“花生梦工厂是整个项目的‘引爆点’。二产既可以反哺农业,提高供给质量;又可以托举服务业,满足市场需求,是融合发展的关键所在。” 如今,像芝麻小镇、花生小镇这样的田园综合体、农业新业态,在驻马店市已达19家,从卖初级农产品到卖深加工产品再到卖风景,该市的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超过了1000家。驻马店市副市长刘晓文说:“驻马店是个农业大市,最大的优势就在农业。把农业做大,再围绕农业上工业、做三产,就能实现一二三产业‘三产融合’,实现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不但强了农业,富了农民,还美了乡村,培育了新型农民,加快了传统农区城镇化与工业化的步伐。这就不仅仅是1+1+1=3,而是1+2+3=6。农业农村有干头,乡村振兴有盼头!” 看来,芝麻花生的事儿,还真能做很大。

    [更多详情]
  • 03 2019-06

    正阳县大林镇涂店村民收完麦子忙插秧

    近日,在正阳县大林镇涂店村,一农民光脚担着稻秧走在田埂上。他告诉记者,刚刚收割的麦地,夜晚犁地放水,天一亮就开始插秧,为不误农时,当晚要加班插秧。 在涂店村稻田,记者看到一支女子插秧队正在田间忙碌,速度之快令人咋舌。一女子说,她们每天4点起床插秧,一直到晚上8点才收工,每人每天可挣200元钱,虽然累,但大家一起干,说说笑笑很幸福。 在大林镇汤庙村,村民在稻田里养殖龙虾。虾、稻共生模式正在正阳南部乡镇悄然兴起,这样的水稻和龙虾因不使用化肥农药而生态环保,效益也增加了不少。

    [更多详情]
  • 03 2019-06

    永城市太丘镇以“瓜”为媒助推乡村振兴

    西瓜飘香迎远客,碧水清风会嘉宾。5月27日,永城市太丘镇举办第二届西瓜文化节暨太丘镇西瓜协会成立仪式,共同庆祝丰收的喜悦。 产业兴,乡村兴。近年来,太丘镇依托地域优势,以“瓜”为媒,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全力助推乡村振兴,把西瓜种植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兴产业,积极推进建立农业产业带,力争打造1万亩左右的无公害“8424”“美都”西瓜种植基地。2019年,该镇西瓜种植面积1.2万余亩,以“8424”为代表的优质西瓜在永城周边享有盛名,特别是“美都”“麒麟”等优良品种的引进,更让太丘西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远销香港、广州、上海、北京、郑州等地。 在西瓜种植方面,该镇涌现出了一大批种植大户、种植能手。在这次节会上,瓜农们抱着各自精心挑选的大西瓜,争夺“瓜王”称号。经过现场称重评比后,西瓜种植能手周明带来的重达23.03斤的大西瓜夺取了“瓜王”的桂冠。 吃西瓜大赛无疑是最亲民、最具互动性的环节。一块块甘甜可口的西瓜摆在桌上,台下的观众自告奋勇上台比拼,看看谁才是真正的吃西瓜能手。各个选手在台上的吃相让台下的观众们忍俊不禁,纷纷拿出手机拍照留念。 在太丘镇西瓜种植产业蓬勃发展的新形势下,为给广大瓜农在生产、销售、种植技术、新产品推广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该镇成立了太丘镇西瓜协会,吸纳会员160多人。下一步,该镇将做好产业规划,实现扩量提质,宣传和展示太丘早熟西瓜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成果,打造现代农业特色,真正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节会上,课本剧、舞蹈、读唐诗等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也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更多详情]
  • 03 2019-06

    鲁山县:建设四大园区带动万人增收

    全冷链运奶车从奶牛场一天拉走鲜奶36吨,开得正艳的石榴花把八里长坡装扮得生机盎然,一望无际的葡萄园里,群众在忙着修枝打杈……5月27日,走进鲁山县辛集乡,一幅幅产业发展的画面映入眼帘。 该乡负责人介绍,辛集乡原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851户9896人,脱贫任务繁重。为确保这些贫困人口如期脱贫摘帽,几年来,该乡规划并强力推进规模种、养及加工业等四大产业园区建设,多形式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截至目前,全乡11个贫困村已有9个村脱贫出列,预计今年能实现脱贫771户1973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54%。 据介绍,该乡打造的第一大产业园区是以张庄、小河李村为中心辐射全乡22个行政村的葡萄种植产业园,种植总面积达1万余亩,年产鲜果2.5万吨,产值超亿元。流转土地6300亩,其中涉及贫困户的有2100亩,年发放土地流转资金750余万元,带动500户贫困户年均增收1100元;年使用贫困户零工1200人,年均收入5000元。 该乡打造的第二大产业园区是以八里坡为中心的无籽石榴种植产业园,辐射5个行政村,流转土地3500余亩,带动贫困户54户。 第三大产业园区是以清水营村为中心的养殖产业园,发展奶牛、肉牛、肉驴、生猪、蛋鸡等产业,辐射10个行政村,带动贫困户400多户。 第四大产业园区是以程东村的利安门业为中心的加工产业园,辐射5个村,带动贫困户50余户。 在这四大产业园区的强力带动下,近万名贫困群众实现稳定增收。

    [更多详情]
  • 03 2019-06

    “飞防”病虫害有了操作规范

    6月2日,在安阳举行的2019年国家航空植保科技创新联盟年会,发布了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团体标准《规模化统防统治应用植保无人飞机防治小麦病虫害操作规范》。 近年来,我国航空植保发展迅猛,植保无人飞机的保有量从2017年的8300架猛增至去年年底的3万多架,作业面积由2017年的1300万亩次增加到去年的2.7亿亩次。 在推广植保无人飞机应用技术上,国家航空植保科技创新联盟以“共建共享”的理念,组织多家科研院所、企业等,积极研究解决植保无人飞机的施药技术问题,在小麦、水稻、棉花等作物上开展了一系列多种机型、多种药剂、多种助剂的田间和室内联合测试工作。 作为一种新兴的施药器械,无人飞机施药条件相较于传统器械有明显的区别。使用者的水平参差不齐,有的用药剂量过大,有的偏少,还有的盲目提高飞行速度,致使亩用药量达不到要求和防治效果。国家航空植保科技创新联盟针对植保无人飞机的快速发展,加快行业从业标准制定的步伐,出台了《规模化统防统治应用植保无人飞机防治小麦病虫害操作规范》团体标准,对合理用药、科学用药、环境要求和作业前、中、后等的技术操作都进行了规范。会上还推出了《植保无人飞机防治玉米粘虫施药操作指南》《植保无人飞机喷施棉花脱叶剂操作指南》。

    [更多详情]
  • 03 2019-06

    一亩地秸秆换 10斤鲜桃

    5月27日,平顶山市湛河区曹镇乡焦庄桃园合作社负责人杨春松正按照一亩地秸秆换10斤鲜桃的标准,挨家挨户与乡亲们签订秸秆置换协议。他要用这些小麦秸秆在桃园里种植大球盖菇,实现树上产果、林下产菇的双重收益。 去年11月,湛河区农业部门以焦庄桃园等多处果木种植合作社和苗圃为试点,以秸秆为原材料,在林下进行大球盖菇种植试验,实现亩产菌菇3000余千克,亩创效益6000余元,为杨春松等农民下定了大规模发展菌菇种植的决心。据了解,林下种菇每亩可利用10亩左右庄稼地产出的小麦秸秆。 为了让农作物秸秆化废为宝,近年来,湛河区从多渠道开发秸秆的二次利用入手,引进发展以秸秆为生产原料的绿色产业,推广秸秆“过腹还田”,鼓励种植大户沤制有机肥,发展农业生态种植。 当日上午,在湛河区曹镇乡苏庄村贾明方家的肉牛场前,一些农民正在与贾明方讨价还价。他们在商量如何用秸秆换牛粪。贾明方家养了100多头肉牛,每年需要青贮秸秆90余吨。据了解,该区目前肉牛养殖量400余头,每年需要1200余亩耕地的秸秆用于青贮。 此前一天的傍晚,在该区北渡街道汴城村孙超辉的蔬菜种植园内,几台拖拉机正忙着往园区内的一处深坑内倾倒秸秆。“这些都是俺的老客户了,只要庄稼一收,他们就直接将秸秆送来了。将这些秸秆浇上粪,覆上土,要不了两个月就沤制成有机肥了,正好赶上秋季种植大棚蔬菜用。”孙超辉说,“现在的蔬菜要不是用有机肥种植的,在市场上根本就卖不上价钱。”在区农业部门的引导下,湛河区目前发展各类农业种植园区1100余亩,通过沤制有机肥可有效利用2400余亩农作物秸秆。 小麦还没有开始大面积收割,很多种植、养殖大户已经开始忙着向农户预约秸秆了,但是一些农户却宁愿将秸秆粉碎了还田也不愿意出售。“秸秆深埋,保墒壮地增产量,不仅省了不少化肥钱,产的粮食也好吃。”该区河滨街道潘庄村村民丁全木一语道出了秸秆惜售的原因。 湛河区荆山街道梁李村村民早在半个月前就全部与农机手达成了秸秆还田协议。为满足种养大户的秸秆需求,村主任李保伟亲自到农户家做工作,一部分农户才同意将秸秆转售给本区的种养大户。李保伟说:“真是想不到,以前是秸秆堆哪儿都碍事,现在竟成了抢手货。”

    [更多详情]
  • 03 2019-06

    河南小麦已收获3073万 豫南基本结束大范围收割全面展开

    6月2日,记者从省农机局获悉,截至当日17时,我省已收获小麦3073万亩,约占种植面积的36%,机收率99%,豫南部分地区麦收基本结束,豫西、豫东等地开始全面进入收获季。 河南作为全国农业大省、粮食生产大省,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10,小麦产量占全国的1/4强。全力抓好“三夏”工作,对夺取全年粮食丰收、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意义重大。 为做好今年“三夏”生产工作,5月14日,省政府召开专题电视电话会议,对“三夏”生产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今年我省组织410万台以上农业机械投入“三夏”生产,其中联合收割机超18万台、播种机100余万台,确保小麦机收率稳定在98%以上,玉米机播率稳定在90%以上,同时力争小麦秸秆综合利用和花生机播再上新台阶。 当前,我省多地开始大规模麦收。截至6月2日17时,全省已收获小麦3073万亩,约占种植面积的36%,机收率99%。其中,信阳市367万亩、新蔡县110万亩、平顶山市209万亩、郑州市113万亩、驻马店市546万亩、洛阳市184万亩、巩义市16万亩、许昌市111万亩、汝州市323万亩、周口市104万亩、商丘市40万亩,南阳市、邓州市麦收基本结束。 “五黄六月天,焦麦炸豆时。”麦收季节曾是农民最辛苦的日子,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大大提高了麦收效率。“今年投入联合收割机18万台以上,包括许多新增的6公斤及以上的大喂入量收获机,收获能力完全有保障。”省农机局负责人表示,预计全省大规模机收作业将持续20天左右。 目前,省、市、县三级“三夏”农机会战指挥调度办公室实行24小时值班,上下联动,科学调度。各地要根据小麦成熟情况和天气等因素,引导农机合理流动、高效作业,做到熟一块收一块,努力实现颗粒归仓。 截至6月2日17时已收小麦3073万亩约占种植面积的36%,机收率99%。豫南部分地区麦收基本结束。今年我省组织410万台以上农业机械投入“三夏”生产,联合收割机超18万台,播种机100余万台,确保小麦机收率稳定在98%以上。确保玉米机播率稳定在90%以上。

    [更多详情]
  • 03 2019-06

    河南今年少下了四成多的雨 六月上旬旱情持续发展

    盛夏来临,晴天更热,雨水不多。和去年相比。今年春夏之交降雨有点少,1月1日到5月28日全省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44%。而根据河南省气象台预测,6月上旬我省以晴热为主,无大范围有效降水,全省旱情将持续发展,建议各地加大抗旱力度,做好秋作物抗旱播种工作。 根据气象监测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我省整体降水偏少,气温偏高。1月1日到5月28日全省平均降水量94.7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44%,比去年同期偏少64%,为1961年以来同期第五少。其中,灵宝、偃师、巩义、西峡4站降水量为建站以来同期最少,沁阳、渑池、宜阳、洛宁、卢氏、新安、孟州、伊川、荥阳、唐河等10站为建站以来同期次少。1月1日-5月28日全省平均气温10.4℃,较常年同期偏高0.7℃。 根据4月1日以来农业干旱站点比例统计,全省平均有5成的站点出现干旱。尤其进入5月份以后,全省大部地区降水偏少5成以上,加之气温偏高,干旱程度持续加剧,干旱站点比例快速发展,由5月初的32%发展至目前的70%,中~重度干旱站点比例由17%攀升至56%。5月29日自动土壤水分监测网189个测站0~30cm资料显示,目前全省有132个(占70%)测站出现轻~重度干旱,其中重旱站点有64个(占34%),中旱站点41个(占22%),轻旱站点27个(占14%)。 气象部门预计,未来十天我省以晴热天气为主,无大范围有效降水,6月2-4日淮河以北大部分地区还将出现35℃以上的高温天气,部分地区可达38~40℃,全省干旱将持续发展。 持续干旱对冬小麦后期灌浆增重及秋作物适期播种非常不利,气象部门建议,各地要积极做好抗旱应对工作,加大抗旱力度,做好用水调度,做好秋作物抗旱播种工作,干旱地区应造墒播种,切勿盲目等雨,贻误农时;播种后因旱出苗困难地区,要浇灌“蒙头水”,确保作物能够正常出苗。河南省气象局将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做好预报预测,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开展人工增雨作业。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