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05 2019-06

    全国冬小麦机收过亿亩

    各省小麦跨区机收有序推进。截至6月4日17时,全国已收获小麦近1.2亿亩,麦收进度过三成。当日机收面积达2160万亩,投入联合收割机33万台,其中黄淮海冬小麦主产区机收比例达98%。目前四川、湖北机收基本结束,黄淮海主产区除河北省外,均已开镰。其中安徽进度近六成,河南进度过半,江苏进度近三成,山东进度近一成。 据中央气象台消息,6月5-6日黄淮南部、江淮、江汉将有强降水,机收进度将有所放缓。农业农村部要求各地加强机具调度,抓紧小麦抢晴收获,适时启动应急抢收预案,深入田间地头做好收获倒伏小麦技术指导,力争颗粒归仓。

    [更多详情]
  • 04 2019-06

    我国鸡蛋消费进入淡季

    5月中旬以来,鸡蛋价格呈冲高回落的走势,鸡蛋价格从5月20日的高点4.48元回落到5月29日的每斤3.89元,每斤下跌了0.59元,跌幅超13%。近期鸡蛋价格下跌,主要是天气热起来,需求端消费总量开始下降;而供应端鸡蛋存量较大,鸡蛋不易保存,消费已经进入传统淡季。那么,6月份行情如何?还会继续下跌吗? 首先,全国各地差距较大,尤其主产区鸡蛋走货较慢,受天气影响,蛋价拉低价格下探。预计6月份蛋价仍会小幅持续下跌为主,但在距离端午节还有10天时间里跌幅较大,节后三天内预计小幅上调,而后继续下探,预测低位降幅将达0.5元左右。 其次,关于鸡蛋的后市行情,个人认为6、7月份行情不会很好,应以4.0~4.3元一线区间震荡行情为主,进入8月份之后,行情会有一定起色。 因为,8月份后,天气逐渐转凉,消费会有所好转。而且,8、9月份将是生猪行情看涨的时间段,鸡蛋行情会有所跟随。然后,从供给上看,天气因素,产蛋率下降等,也会推动鸡蛋价格上涨。 最后,鸡蛋消费目前到了淡季,虽有非洲猪瘟替代效应刺激,但近期疫苗逐渐成熟提振了猪肉市场,鸡蛋替代效应逐渐减小。 蛋商这边也受目前鸡蛋消费淡季影响,在没有节日刺激下消费疲软,鸡蛋出货积极,但消费端疲软制约明显,蛋商需求量降低。 总之,在各种原因的共同作用下,最近一段时间鸡蛋价格上涨比较困难,8月份以后行情会出现转机。不过大家也不要过于紧张,6月的走势很符合往年鸡蛋的行情,毕竟供应量的增加,在消费淡季显然并不吃香。而在鸡蛋价格下跌持续走量去产能下,未来天气将导致蛋鸡鸡蛋产能不足,到时价格自然上升。

    [更多详情]
  • 04 2019-06

    虞城县乔集乡:“借网生财”巧开“致富门”

    盛夏时节,暖风轻拂,抬头即是蓝天白云。随着车辆驶入虞城县乔集乡的地界,成片成片茂盛的果树进入眼帘,放眼望去,犹如一片绿的海洋。 “这些树全是苹果树,乔集是远近闻名的苹果之乡,20余年来,就是这一个个小苹果让群众过上了好生活。现在,我们乡村村都淘宝,户户有电商,群众‘借网生财’,不用出门就把苹果卖到了全国各地及国外,坐在家中把钱挣。”乔集乡党委书记王琪说。 乔集乡是虞城县北部边缘的一个农业乡镇,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拥有苹果、步梯、服装加工等八项产业,紧跟时代步伐,抓住网络优势,大力实施“互联网+农产品”“互联网+金属制品”等进村工程,把电子商务与企业发展及扶贫工作相结合,不断完善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建设,让电商成为乡镇发展的新业态,拓宽了村民发展致富新路子。 农特产乘“电商快车”走出深闺 “各位老铁,看看,这是绿油油的麦田,不打药无公害,苹果哥正在给大家挑选最好的新鲜麦穗……”5月28日,40岁的侯庙村村民赵东勤正在地头进行网络直播销售新鲜麦穗。 两部手机,一台支架,夫妇二人连着直播三个小时,几十箱麦穗就这样被卖到全国各地。 赵东勤是该乡远近闻名的“红苹果”,因其淘宝名“庄家红苹果”而得,其丈夫则人称“苹果哥”。家种15亩苹果,4年前,为销售苹果而接触淘宝等网络平台,并在网上开店销售。随着二人名气的扩大,他们不仅销售苹果,也销售各种新鲜时令的农特产,还帮村民代售。 “现在我们卖的有村民自制粉条、变蛋等,但主要还是苹果。虽然苹果没下来,但我们也去苹果地直播,全程记录苹果生长过程,很多网友看到后都在网上预定,现在我家苹果基本都被网友预定完了。”赵东勤笑着说。 淘宝、直播在该乡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甚至部分村民还当起了“苹果经纪人”,专帮村民在网上销售苹果。 该村“苹果经纪人”之一刘奎元告诉记者,侯庙村是该乡最早种植苹果产业的村庄,由当初的不敢种、尝试种,到现在家家都种,逐渐成为全乡的主导产业。如今,该乡栽植苹果面积达2.6万亩,被评为“中国优质苹果基地百强乡镇”,苹果成功获批“中国地理标志”。每到苹果收获季节,来此收购的大车络绎不绝,现在大部分苹果通过网络销售,大车也越来越少。“我每年帮群众销售苹果的收入大约20万以上,村民真是足不出户挣大钱。” 电子商务解决了农产品难卖问题,帮村民增收致富。近年来,乔集乡加大了对农村电商的推进,各种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逐渐向小农户覆盖,让小农户搭上信息化快车。当地政府还积极帮助小农户合理安排生产计划,鼓励小农户开展网络购销对接,促进农产品流通线上线下有机结合。如今,中国邮政、申通、圆通等品牌物流延伸到全乡的数个行政村,19个行政村共有物流20多家,每天每个物流点销售苹果8吨以上。 乡村产业因电商熠熠生辉 电商不仅让农民网上销售农产品越来越方便,而且让农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还促进了乡村产业的跨越发展。 走进乔集乡高范庄村的步梯生产厂,工人们正在分装步梯,一车车步梯即将被送到全国各地,实现它们的价值。 “我们的步梯全部都在网上销售,根本不够卖的,哪还能线下销售。我这个厂有140多名工人,贫困户三四十人,年销售额达200多万元。这样的厂我们大约有四五个,都是网络销售。”该厂老板刘贺说。 据刘贺介绍,他是该村村民,原本在县城做销售,其亲戚刘熬经营电商生意,销售步梯产业,生意非常火爆。2014年,他返乡创业开办了步梯厂,生产的产品全部运送到县城库房,然后通过刘熬运营的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 在乔集,生产步梯的厂子有十几家,或自己当老板创立淘宝店,或让其他电商代为销售。因为该乡步梯生意的发展壮大,辐射带动了邻近乡镇开办了多家步梯配件厂。目前,该乡正在建立占地30亩的电子商务产业园,延长步梯生产产业链,辐射带动更多配件加工等相关产业的发展,逐步打造“中国梯具之乡”。 “电商让更多人返乡创业,也带动了乡村产业的蓬勃发展。”乔集乡六庄村村民刘训长告诉记者。 刘训长可谓是一名专业的新时代“电商人”。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的他,曾在外地开过书店和培训班,2011 年回乡创业,建立了家庭农场,并在县城创办了兴诺电子商务中心,拥有400余名员工。除了销售农特产品外,他还进行电商培训等服务。 在乔集,“互联网+”已经渗透到各个村庄,新时代“电商人”越来越多。乔楼村的张凯把钢钢网做向了世界;高范庄村的刘熬步梯销售连续5年在天猫销量第一名;数十名村民把家里的辣椒、红薯等农产品通过物流发向了全国…… “电子商务进农村是一项助力乡村振兴的民生工程,让农民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让更多人实现创业梦想,也为广大农民增收致富打下了基础,为乡村振兴插上了‘互联网’翅膀。”王琪说,该乡将紧抓区域内产业,积极构建产业平台,专人负责谋划发展,提供配套服务,努力把乔集乡区域产业做成品牌,实现乔集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将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更多详情]
  • 04 2019-06

    扶沟:“富贵花”开出脱贫致富路

    春风拂面,和风送暖,正是国色天香的“富贵花”牡丹开放的季节。近日,笔者走进扶亭办事处大张村的千亩油用牡丹基地—扶沟县金辉牡丹庄园。放眼望去,观赏区里繁花似锦,争奇斗艳。 扶沟县金辉牡丹庄园原名叫扶沟县金辉种植专业合作社牡丹产业园,在大新镇百党岗村,负责人叫张百群。2012年,张百群查阅了大量资料,了解到油用牡丹发展空间巨大,他对照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后,发现当地非常适宜种植牡丹,便暗下决心,靠种植油用牡丹带领大家脱贫致富。当年秋天,他多次到河南洛阳、山东菏泽、安徽亳州等油用牡丹种植基地,实地考察了油用牡丹的用途、市场前景、种植效益、种植技术、间作模式、产品加工等信息。最后投资100万多元与安徽亳州油用牡丹基地签订了购销合同,按每株0.3元的价格,购回300亩两年生油用牡丹苗,从此走上了一条特色高效的林农业发展的脱贫致富道路。 张百群一提起往事,热泪盈眶。他说:“开始引种油用牡丹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牡丹9-10月栽植,第3年才结果,栽后两三年挣不到一分钱,农民觉得不划算,对种植油用牡丹的热情不高。”因此不得不面对头3年生长期没收益的问题,面对困难,张百群没有气馁,经过多方求证,立体种植的模式能解决这个问题。张百群决定对牡丹园进行间作套种,立体式开发。由于油用牡丹喜阴,不耐高温,遇到高温容易枯死,在牡丹苗行间套种绿化苗木、玉米等高杆作物,并在牡丹苗行间套种上花生、辣椒等经济作物,一下子破解了难题。对于牡丹园科学除草的问题,负责人张百群也有一番见解,他说,“牡丹园前期除草很难,不好施药,如果发展林下养鹅,就能解决这个问题。鹅食草,解决了前期除草,鹅食草后,产生的粪便又肥沃了土地。既减少了前期投入,又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经过科学管理,3000多亩油用牡丹今年进入了高产期,如果按亩均产籽100公斤,收购价按市场最低每斤10元计算,仅销售牡丹籽这一项亩均收入就在2000元以上,经济效益非常可观。 张百群是十里八村大家交口称赞的能人、名人,合作社的贫困农户张文兴激动地说:“原来百群哥在大新镇百党岗种植油用牡丹,带动了方圆群众致富,如今他致富不忘家乡,又在我们大张村建立了牡丹示范基地,今年俺也跟着百群哥种了40亩油用牡丹,预计三年后可亩产籽100公斤,再加上套种花生、辣椒的收入,年纯利润10万不成问题。” “往后更好了,合作社更大了,我们的日子也会越来越好了。”农户张学文信心满满地说。2017年合作社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为技术依托单位,聘请全国著名的牡丹专家刘政安教授作指导,并同北京上禾、北京中冠、山东尧舜、山东瑞璞、陕西中资国业、四川山丹丹、河南神农等50多家油用牡丹产业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合作社自筹资金562.85万元,采取“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合作社”的经营模式,推广油用牡丹套种,并结合种植观赏牡丹、各种花草树木,通过林农业观光旅游的方式,打造观光园。同时推出为参与户免费提供二年优质牡丹苗;免费提供耕耙整地服务;免费提供套种所需的优良品种核桃苗;免费提供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免费提供连续两年所需的化肥农药;享受合作社每亩80元的移植工时费补贴;享受连续两年每亩200元的除草补贴;加入合作社,永久享受合作社利润红利分成;签订油用牡丹、核桃等诸多产品回收合同等诸多优惠政策,吸引众多参与户,发展建立了由国家林业局和国家财政部审批的扶沟县唯一的一家农业综合开发林业项目木本油料油用牡丹示范基地1300亩。 截止到目前,合作社发展规模共涉及农户数量725户。其中社员290户,贫困户225户。建油用牡丹育苗基地500亩,绿化苗木基地1000亩。辐射带动扶沟县周边种植油用牡丹近万亩,打造成了以油用牡丹和观赏牡丹种植及新品种繁殖推广为基础,以牡丹特色餐饮、婚礼庆典、文艺演出、名优水果采摘、垂钓、禅茶、棋牌、书画、四季观光休闲生态旅游为拓展的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新型牡丹田园综合体。2017年合作社总资产突破2000万元,先后被省、市命名为示范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多次被各大媒体竞相采访。

    [更多详情]
  • 04 2019-06

    “机井通电”庄稼人不再靠天吃饭

    “今年虽然雨水少,但俺家的麦子及时浇上了水,小麦亩产1000斤不成问题,这是地头的通电机井帮了大忙!”6月2日,在沈丘县石槽集乡程营村,6亩小麦喜获丰收的村民程建华兴奋地说。 沈丘县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拥有“豫东粮仓”之美誉。据该县农业部门统计数字显示,今年全县种植小麦92万亩,单产有望突破千斤大关。今年夏粮再获丰收,农民群众聊得最多的则是“机井通电”。 据了解,近两年来,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沈丘县在全县范围内启动了农田机井通电工程,安排资金1083.7万元,建设专用配电台区和线路;两年内新增农田机井通电1204眼,实现了农田灌溉全覆盖,有效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促进了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便了群众发展优质农作物和特色种植业,提高了农业减灾抗灾能力,每年减少农民灌溉支出400多万元。 “机井通电”,不怕天旱!电闸轻轻一拉,地头清水哗哗。如今,沈丘县“机井通电”工程已成为提升现代农业灌溉水平、助推小麦丰收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路上的得力帮手。“现在田里打了机井,地头装了变压器,俺庄稼人不再靠天吃饭,增产增收不是梦。”提起这两年的变化,该县周营镇赵寨村67岁的种粮大户赵书昌高兴地说。 赵书昌在赵寨村流转土地800余亩,以种植订单小麦、大豆、花生为主。 6月2日上午,赵书昌站在自家麦田地头,望着眼前偌大一块金灿灿正在收割的麦田难掩内心喜悦。顺着他手指的方向,一座座白色的标准化通电机井房坐落在麦田地里。他对电力扶贫、机井通电全覆盖带来的便捷和实惠感触很深:“在没有实现机井通电灌溉之前,全是用柴油机抽水灌溉,一亩地浇一次,耗油至少需要30块钱;而利用通电机井浇地,浇一亩地平均只要不到6块钱;过去,用柴油机抽水浇地时要雇好几个人,机器又重又笨,离了壮劳力还玩不转,机井通电后,电闸一推,顺着水管流向田间。” 沈丘县分管农业的副县长吕孝坤告诉记者,今年虽然雨水少,但农民群众依靠地头的机井让小麦及时喝足了水,为夺取小麦丰产丰收奠定了基础。

    [更多详情]
  • 04 2019-06

    鲁山柞蚕美名传

    由柞蚕茧抽出的丝出丝率高、保暖性好,织成的丝绸光彩感强、质地优良,做成的蚕丝被透气保暖、柔软贴身。 近年来,鲁山县立足于柞蚕坡资源丰富、丝绸产业历史悠久、从业人员众多等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柞蚕养殖、丝绸家纺产业,把小柞蚕做成“大文章”,并规划建设丝绸家纺产业园,推动丝绸家纺产业链条纵向延伸、横向配套、集群式整合、基地化布局。同时,结合全域旅游开发,与牛郎织女文化产业园的婚庆小镇、露峰山景区,形成“三点一线”牛郎织女文化产业带。

    [更多详情]
  • 04 2019-06

    邓州赵先光:百果园里百果香

    一件朴实的条纹衬衫、一双沾满灰土的平板鞋、一双浑厚的手掌,邓州百果园果树种植合作社经理赵先光带周边群众一起努力,闯出了一条带贫致富路。 瓜果飘香,闯出致富门路 2016年,在邓州市九龙镇同心号村,从外地回来创业的赵先光承包土地500余亩,种植生态有机冬桃。“刚开始,每到桃树生长的关键节点,要从山东邀请技术人员上门指导。”赵先光说,春天除草、授粉,夏天上肥、套袋,秋天整枝、除虫,在种植过程中还要对水分、温度进行严格控制,每一道程序都不能疏忽。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他对冬桃的习性从一无所知到慢慢熟悉起来,成了一个专业的“农艺师”。经过几年的细心种植,果树开始挂果,冬桃品优价好,已经走出邓州打出名气,最远走到了三亚。 “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是真的富”。看着自己的冬桃这么受欢迎,赵先光希望带动更多家乡百姓走上种植冬桃的共同致富之路。他开始带领家乡父老共同致富,成立了百果园种植合作社,带动本地农民入园劳动,增加农民收入。在当地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合作社制定出打造丹江桃李之乡的产业目标,指导附近农户发展林果业一百多亩,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今年年初,赵先光还成功筹办了九龙镇第一届桃花节,打通旅游产业链条,塑造品牌效应。 产业帮扶,带乡邻奔小康 脱贫攻坚中,赵先光建立了九龙镇产业扶贫基地,吸纳贫困户加入,并与全镇119户贫困家庭合作到户增收扶贫项目,每户每年增收1600元。同时与本村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签订入园就业用工协议,并和同心号村19户贫困户结成帮扶对象,帮助和带动贫困户依靠苦干实干脱贫致富,使贫困户们感受到温暖和帮扶,增强了脱贫信心。如今,在脱贫攻坚一线,赵先光已成为该镇脱贫致富的“领头雁”,并被同心号村支两委授予帮助贫困户示范企业。

    [更多详情]
  • 04 2019-06

    民权县:精耕细作夺高产

    6月3日,民权县双塔镇陈堂村机声隆隆,收割机在麦田间来回穿梭。 “丰收了!丰收了!你瞧这麦粒,籽粒饱满、品相又好,亩产1200斤没问题,要冲击俺这辈子种麦的最高纪录了!63岁的陈敬坤双手捧起金黄的麦粒激动地说。 种了一辈子地的陈敬坤说,陈堂村临近兰考县,土地多为盐碱地,粮食产量一直不高,群众更舍不得投入,小麦亩产能达到七八百斤就算“烧高香”。近年来,随着国家多项惠农政策的实施,陈敬坤和许多农民一样,多种粮、种好粮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陈敬坤家今年种了16亩麦子,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他不仅选用了品质优良的种子,还按照小麦生长的各个阶段进行科学管理,比往年多施一次肥,还为麦田浇了4次水。 “过去村民都嫌电费太贵,就没有给麦子及时浇水,导致小麦的产量与质量都不高。去年,镇里在田间地头安装了井井通,每度电才0.48元,又便宜又方便,投入虽然高了点儿,可回报更高,要不哪有这么高的产量啊!”陈敬坤说。

    [更多详情]
  • 04 2019-06

    河南正阳:麦秸秆收储价值高

    6月3日,河南省正阳县熊寨镇王大塘村的小麦收割之后,正阳天润现代农业公司的秸秆收储队正在田间加紧收小麦秸秆。据了解,天润农业在正阳县建立了10个小麦秸秆收储点,同时为各收储点充实秸秆打捆设备,以加快小麦秸秆收购进度。天润农业负责人介绍,今年的麦秸将以每吨350元外销给养殖场、秸秆加工厂等,预计可售麦秸6000吨以上。

    [更多详情]
  • 04 2019-06

    从夏播看河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践

    “这边收了麦,第二天就要种。现在天有点旱,我们种上高粱就浇水,一直到下雨为止,让庄稼能喝上‘透墒水’。”6月3日,在邓州市林扒镇南朱营村高粱地里忙碌的沈兴新说,在他身后,6万亩高粱刚刚播种完毕。“我们种的是‘红缨子’,属于糯高粱,耐蒸煮,是高端白酒的供应原料。” “夏播无早,越早越好”,说的就是秋作物早种一天、早管一天,增产的效果就十分明显。当河南省夏收由南到北依次展开时,已经收获的地方争抢农时,进入夏播阶段。截至6月3日,河南省夏收将近一半,夏播面积已经有872万亩,其中粮食作物490万亩。 夏播是调整种植业结构的一个关键时期。如何在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的前提下,正确处理好产出和产能、数量和质量、生产和生态、增产和增收的关系,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大力调整秋作物种植业结构,以“四优四化”为重点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一个有效途径。 5月30日,在超级产粮大县邓州,通过多地走访,亲身见证了当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探索。 保证口粮安全前提下改革 “开始收麦以来,我这里已经从农民手里收了300万斤,今年有望收到500万斤。”邓州市高集镇堰陂村村民王长肖说,今年小麦品质好、价格高,来卖粮的农民笑声不断。 “今年邓州市小麦品质好,地头价从1.03元到1.05元、1.06元,一直在攀升。”邓州市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李符说,本地和外省粮食加工企业竞相前来收购。 “邓州市今年夏粮丰收已成定局,预计小麦总产将超过20亿斤。”邓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冀洪策说,只有在保障粮食生产、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的基础上,才能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农产品竞争力,从而实现粮食安全和现代高效农业相统一。 种植结构越调越优 在王长肖的粮仓东边,就是他的蔬菜种植基地,8个无公害蔬菜大棚内,茄子、辣椒等时令蔬菜长势喜人。“我种的这棚辣椒能收到8000斤。”王长肖说,按照现在市场批发价每斤5.5元算,能收入4万多元。 在河南省、市农业部门支持下,特别是省农科院与邓州市实施共建后,王长肖的蔬菜基地从100亩迅速发展到了1700多亩,再加上台资注入,435个温室大棚正在建设。 “我们有意引导农民种植优质蔬菜,近年来全市蔬菜种植从30万亩(次)向55万亩(次)迈进。”李符说。 近年来,邓州市秋粮种植结构逐步调优,花生从25万亩增加到110万亩,其中优质花生占到了70%;籽粒玉米面积持续压减,大豆种植面积从2万亩恢复到15万亩,优质林果从5000亩增加到6.5万亩,酒用高粱、谷子、绿豆等小杂粮面积也在稳步扩大。 邓州市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河南省改革实践的一个缩影。 以“四优四化”为重点,我省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省农业农村厅的数据显示,以优质小麦为例,全省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达到1204万亩,占全省小麦种植面积的1/7;花生种植面积已经达到2200万亩,居全国第一位,其中高油酸花生种植面积达到一半以上;优质林果达到1450万亩;优质草畜走出了一条秸秆换肉换奶、循环发展的路子,畜牧业产值居全国前列。此外,大豆扩种,蔬菜、中药材等经济作物面积也不断扩大。 随着改革不断深入,河南省农业结构越调越优,逐步实现转型升级,农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得到显著提升,农民的种植收益也越来越高。从筑牢大厨房,到丰富大厨房,再到做优大餐桌,我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履铿锵。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