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11 2018-12

    近期全国冬小麦类苗占比为19%

    本周(12月10日-12月16日,下同),北方大部冬小麦处于分蘖期,新疆北部、宁夏、甘肃中部、河北中北部部分地区进入越冬期。黄淮南部、江淮、江汉和西南大部冬小麦处于三叶至分蘖期,西南和江汉南部部分地区处于出苗阶段。苗情监测结果表明,全国冬小麦一、二类苗占比分别为19%、80%,一类苗较上周(12月3日-12月9日,下同)增加1个百分点。长江流域大部油菜处于第五真叶至移栽成活期,安徽南部、湖北东南部、江西北部等地油菜仍处于出苗阶段。全国油菜一、二类苗占比分别为10%、88%,一类苗较上周减少1个百分点。

    [更多详情]
  • 10 2018-12

    河南汝阳:漫山遍野别样红

    汝阳县王坪乡两河村贫困户劭天祥在喜收山萸肉。初冬时节,位于豫西伏牛山区的河南省汝阳县王坪乡,漫山遍野的山萸肉红遍了大山的沟沟岭岭,当地农民喜笑颜开迎来一年一度采收季。 王坪乡位于汝阳县的深山区,近年来,为助力扶贫攻坚,扩大农民增收渠道,该乡党委、政府通过引进品种,开展实用技术人才培训,积极引导、鼓励、扶持当地农民因地制宜发展山萸肉。目前,王坪乡大庄、响地、孟村、两河等12个行政村95%以上户种植山萸肉,全乡发展山萸肉近20万株,给山区农民带来喜人的经济效益。

    [更多详情]
  • 10 2018-12

    河南中牟:种不成庄稼“种”产业

    2011年,麦收过后,中牟县狼城岗镇全店村村民迷茫了。 “为了种好这季小麦,大家没少下工夫,也没少投钱。可是小麦的收成并不好,大家的收入上不去。”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全店村党支部书记姬国武回忆说。 为了一渠清水润京津,2010年8月20日,全店村从南阳淅川县整体搬迁到中牟县狼城岗镇。“在淅川的时候,雨水充足,村民们种庄稼都是靠天吃饭,根本没有浇地的习惯。搬到中牟之后,分给我们的农田也是好地,但我们对这种井灌水浇地摸不准‘脾气’,一季小麦种下来,大家垂头丧气。”全店村村委会主任全铁牛说。 问题摆在面前,浇水种地不适应,怎么吃饭?怎么发展?在中牟县和狼城岗镇两级政府的引导下,全店村“两委”班子研究决定,及时调整发展思路,实行土地流转,大兴招商引资,种庄稼不成,就“种”产业。 近年来,围绕蔬菜种植和饲料加工,全店村引进了多家企业,在增加集体收入的同时,也为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产业的良性发展让该村成了河南省级生态村、移民产业发展重点村。 无论到哪挣钱得靠埋头干 临近中午,全店村的亚林饭店一座难求。老板叫全亚林,利用自家多余的房间开了这家饭店,除了几间包间,客厅里还挤挤挨挨摆了几张桌子。一进饭店,开放式的厨房里锅勺叮当乱响,饭菜滋滋冒气,加上嘈杂人声,显得热气腾腾、热闹非凡。 “搬迁到这儿之后,总想着得干点啥。后来看到南阳菜比较受欢迎,就开了这家饭店,主打菜是丹江野生鱼、红烧甲鱼、黄焖柴鸡等,很多食材都是从南阳老家运过来的。”全亚林说,“没想到生意越来越红火,现在吃饭的客人有很多都是从中牟县城、新郑,甚至郑州、开封赶来的。” 一张方桌,一家四口,围坐吃饭,景康峰的家里收拾得干净利落,其人看上去也十分精干。因为有一手电焊、车床的好手艺,前些年走南闯北,常年在外地务工。“搬到中牟之后,家门口的活儿都干不完,好长时间都不去外地找活了。”他说,“在家门口干活总归是方便,家里有个啥事儿,我能照应一下。一家人在一起,心里也舒坦。” 有人另起炉灶,还有人重操旧业。在淅川时,景志海经营村里的一家超市;搬迁到中牟,他又把超市开到了中牟。“搬来之后,变化很大。厕所建到屋里,自来水通到了厨房,种地得经常浇水,周围没了下河捕鱼的地方。但是树挪死,人挪活,只要肯干,挪一处,活一处。无论到哪,挣钱得靠埋头干,懒汉吃不了肚儿圆。”景志海说。靠着起早贪黑经营这家超市,他已经把孩子供进了大学。 产业带动村民就业又分红 山不转水转,田能生万物,种庄稼不行改“种”产业。2011年,全店村流转土地520亩,引进了河南天邦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这家公司建设高标准日光温室大棚53座,用来种植香港菜心、芥蓝等高档蔬菜,主要供给香港、广东、郑州等地市场。2017年,村里利用移民后期扶持资金800余万元建设两个高标准连栋温室育苗大棚,租赁给河南天邦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每年获租金近50万元。该公司为全店村提供移民劳务岗位100多个,主要从事种菜、收菜和田间管理工作。仅此一项,全村每年劳务收入达200万元。 “附近的鱼塘众多,周边还有一个花花牛乳业的奶源基地,对饲料的需求比较大。”姬国武说,“2014年,我们引进4家饲料加工厂,由村集体提供土地,利用移民后期扶持资金建设饲料加工车间和电力配套设施,总投资近600万元,当年投产,当年见效。除了为我们村提供就业岗位之外,每年还回报村里近48万元。” “手里有钱好办事。现在村集体每年有100万元左右的收益,百分之四十给村民们分红,百分之六十留在集体账户,用于再招商、再发展和村公共管理开支。合作医疗、养老保险、集体用水用电等,凡是沾住钱的大伙的事儿,都不让群众出一分。”全铁牛说。

    [更多详情]
  • 10 2018-12

    河南信阳:鲈鱼水中游 脱贫不用愁

    走进浉河区双井街道五纪村长胜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村民们正在道路两旁的鱼塘里忙碌着。他们正在打捞鲈鱼,准备通过物流将新鲜鲈鱼发往全国各地。 五纪村距信阳市区12公里,交通便利,水资源丰富。该村充分利用便利条件,成立了合作社发展鲈鱼养殖,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五纪村村民汪德均激动地说:“以前我家一年的收入只有四五千元,只够勉强维持生计。自从来到合作社务工,我每年的收入有两万多元,年底还会有分红,现在已经成功脱贫了。” “合作社成立于2017年,目前已建成80余亩水塘进行水面养殖,以养殖鲈鱼为主,附带养殖鲢鱼。我们成立了物流公司,在信阳市区我们还有海鲜供应中心,对货源进行集体调运配送。”长胜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汪长胜介绍说,“以前我一直在外面打拼,回到家乡看到乡亲们生活艰苦,就想着带动他们脱贫致富。下一步我们还要扩建200亩的鱼塘进行水产养殖,还要修建大棚搞种植。” “目前,合作社以岗位务工、现金分红和土地流转的形式带动贫困户32户71人。”五纪村驻村第一书记王凯旋说,“下一步,我们还要加大对长胜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申报多彩田园项目,带动更多的贫困户踏上致富路。”

    [更多详情]
  • 10 2018-12

    保证食品“放心”须管理“用心”

    食品安全是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民心工程”,它既与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紧密相连,又影响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风险不断前移,原料污染问题日益严峻,涉农企业渐成高危群体。从源头发展生态农业,严格把控中间环节,成为破解食品安全问题的新契机 日前,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和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共同主办的“一带一路”生态农业与食品安全论坛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守卫百姓的食品安全,需要从田间到餐桌严格落实好食品安全共治机制,同时需要政府强化监管责任,各企业、单位共同努力。 杜绝源头污染 数据显示,我国平均每公顷化肥施用量是世界平均用量的4倍,农药年使用量达180万吨,其中超过50%的农药进入土壤和水体,甚至使病虫害的免疫能力增强。 “一旦源头发生污染,后面再通过加工、包装、运输到餐桌,恐怕都无法解决前期遗留下的污染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陈君石认为,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在于对源头监管的忽视。保护舌尖上的安全,空气、土壤、水等环境因素缺一不可。不仅如此,生态农业还要少用化肥化学农药,既要环保也要生态建设,致力于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食品安全首先要保证原材料安全、农产品安全,我们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严格控制,实现化肥和农药整体施用量降幅达90%以上;同时构建农业食品安全监管追溯体系,实现全链条安全监控。”云南省玉溪市市长张德华表示,去年玉溪成为首批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未来将积极打造结合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 “当前,食品安全问题是世界各国都在面对的巨大挑战。建立生态农业企业诚信体系,淘汰落后种植及生产方式,实行风险分析与管控,保证食品全产业链安全,就是保障消费者利益,进一步推动国际贸易合作。”欧盟委员会卫生和食品安全委员维特尼斯·安德留凯伊提斯说。 强化企业责任 在经济和贸易全球化的今天,“一个标准、一次认证、全球通行”成为食品安全的基础支撑和关键因素。 “近年来,我国已完成5000项食品安全标准的清理整合,发布了1224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持续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设。”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局长张茅指出,但与发达国家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农药、兽药残留及食品添加剂等安全标准还有较大不足,产品标准缺失、滞后问题仍比较突出。 在食品安全标准建立和更新中,少不了企业参与。“企业应当作为标准制定的主体单位,标准才能更接地气、更具有实操性。”江苏中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朱永祥表示,只有当企业摆正守护食品质量的“高姿态”,才能灵活应对安全风险。对此,来自达能公司的全球执行副总裁欧阳伯堂亦有同感,“我们在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经营,获取信任的基础是要保证为消费者提供最高标准的食品产品”。 “作为法国获得认证食品最多的大区,凡是在奥克西塔尼获得高标准质量认证的产品,每年都要接受独立测评机构检验,以此得到农民、业内人士及消费者认可。”法国奥克西塔尼大区副主席米歇尔·佳利格表示,坚持高质量认证产品,是保证全球消费者放心购买的基础。 国家卫健委食品司司长刘金峰介绍,我国已建立了食品安全风险检测和风险评估制度,并在全国范围内兴起网络实验室和疾病检测医院,连续10年收集了2000多万个数据,开展了100多项风险评估,为食品安全标准制定和修订提供了科学依据。下一步,我国还将力争到2020年完成不少于300项标准制定,着力构建中国人自己的食品法典。 创新防控手段 “没有原料的安全,就没有食品加工业的安全,但这在人多地少的中国实行起来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正大集团副董事长杨小平认为,食品安全不仅要有监管的努力,还得靠科技帮忙。“正大建立了一套独特的质量监管体系,发展新技术、新生产工艺标准和服务质量,立足‘工业4.0’,在国内建造了若干个无人工厂,连生产水饺都不依靠人了,最大程度消除人的出错概率。”杨小平说。 法国法兰西大区副主席安德烈·勒克莱克分享了大区内食品安全发展的四大研究方向,包括生物精炼加工、植物蛋白研究,以昆虫为主的食物饲料链、数字与机器人应用。“比如,通过发展生物精炼技术,我们从玉米、小麦中提取了150多种物质可用于食品、化妆品和制药产品,这些都得益于科技创新。” 扎根在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的民营企业燕谷坊,为农业注入了智慧力量。“武川县境内4800多平方公里,人口仅约17万人,农民就占了14万。一手农民、一手消费者,如何将这14万农民与广大基于健康需求的消费者连接起来,是我们打造健康食品品牌的初心。”集团董事长何均国介绍,公司在武川县投资超过2亿元构建农业大数据中心,结合农业物联网与智能制造,以发展全谷物健康食品,促进整体供应链高水平发展。 强化食品安全工程全链条生产环节监管,落实企业对原料供应和生产加工的主动控制权,增进从农民到生产者、从企业到政府监管者的诚信意识,以期从根本上杜绝造假、贩假这一获利“捷径”。 张茅表示,随着科技发展,食品生产成分日益复杂,在给消费者带来福音的同时,也给食品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食品安全监管不仅是行政行为也是科学技术,要建立与标准体系相适应的检验检测、技术支撑、创新监管方式,提升监管科技水平,不断筑牢从农田到餐桌的各道防线。

    [更多详情]
  • 10 2018-12

    2019年中央财政1.6亿元支持河南粮改饲

    12月5日,记者从省畜牧局获悉,2019年中央财政资金1.6亿元支持我省粮改饲试点,从即日起全省养殖大县可申请粮改饲试点。 粮改饲是调整种植结构的一项重要举措,主要引导种植全株青贮玉米,同时在适合种优质牧草的地区推广牧草种植,将单纯的粮仓变为“粮仓+奶罐+肉库”,将粮食、经济作物的二元结构调整为粮食、经济、饲料作物的三元结构。 2019年,中央财政资金继续支持我省粮改饲试点,支持对象为具有一定饲料作物收贮能力的规模化草饲家畜养殖场(企业、合作社),或专业青贮收储企业(合作社)等主体。资金主要用于对实施主体收贮优质饲草料给予适当补助。 根据计划,明年我省试点县将种植青贮玉米、燕麦、甜高粱、构树和豆类等饲料作物100万亩,完成全株青贮任务270万吨,引导试点区域内牛羊饲养从玉米籽粒饲喂向全株青贮饲喂转变。 “1.6亿元中央财政资金已经下达我省,欲申报的试点县,特别是牛羊饲养量大,规模饲养比重高的奶牛、肉牛、肉羊主产县要抓紧申报。”省畜牧局畜牧处相关负责人表示,2018年度的56个试点县可继续申报,深度贫困县还可适当降低标准申报。

    [更多详情]
  • 10 2018-12

    手机成为农民新“农具”

    近日,种植户在江西新余渝水区南安乡“红美人”果冻橙种植基地采摘。当地通过“互联网+农业”开展果冻橙大棚密植化管理,产品搭乘电商平台远销港澳地区及东南亚,产品供不应求。 赵春亮摄 目前,借助数字乡村战略的实施,我国部分地区转变了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推动了农村物流网建设、提升了农民数字化水平、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数据驱动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 菜贱伤农、菜贵伤民等农产品产销不对称、价格不透明等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农民关心农产品如何卖出去,并卖得好价钱,市民关心在哪儿才能买到物美价廉的优质农特产品。也就是说,农民生产与市民消费如何精准对接? “在信息革命方兴未艾的新时代,我们需要不断迭代自我认知,立足农业农村实际,找准网络强国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结合点,全面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在日前举办的全国新农民新技术创业创新博览会数字乡村发展论坛上,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屈冬玉表示,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要以数据链带动和提升农业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支撑农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建立起农民生产与市民消费的有效对接机制,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数据驱动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 练内功,标准化生产筑品牌。 重庆忠县,冬意渐浓,但依旧硕果满园。漫步在忠县新立镇双柏村的柑橘园里,记者被眼前挂满枝头的柑橘和散发出的阵阵橘香所吸引,仿若置身一片世外“橘”源。 “通过近几年的品种改良,忠县柑橘不仅品种多,而且成熟期限也很长,从每年10月开始到次年6月,果园里都会有不同品种的柑橘销售,每年4月花果同树的景观更是独特。”忠县副县长甘露告诉记者,忠县有2000多年柑橘种植历史,是全国柑橘优势区域长江中上游柑橘带核心区,不过以前由于种植技术受限,柑橘的产量产值都非常低。自从1997年启动三峡柑橘产业化项目以来,全县持续发力培育壮大柑橘产业,特别是2015年成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后,全县搭建了“柑橘+互联网”平台——柑橘网,彻底转变了柑橘的生产经营方式。 产品有标准,才能卖上好价钱。记者采访发现,为推进柑橘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忠县利用柑橘网APP记录橘农田地信息,提供天气及农事管理系统,精准指导橘农标准化种植和管护,有效降低了橘农种植成本。同时,利用平台大数据帮助橘农进行简单易懂的效益核算,并生成种植生产报表,让橘农将自己果园的生产状况和各个生产环节与全国其他同类果园进行比较分析,从而精确提高种植水平。对忠县新立镇120名柑橘网APP用户的抽样调查显示,通过柑橘网平台的智能化管理,柑橘综合收益同比增长27%左右。 “品种是前提、品质是根本、品牌是保障,推进农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必须做实农业‘三品’工作。”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主任路伟介绍,如今,重庆市推进农业标准实施示范,已累计实施农业标准化项目202个,建成17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创建“三园两场”679个,面积达160万亩,大大夯实了农特产品外销的基础。 拓销路,互联网交易更红火。 初冬时节,位于江西定南县老城镇坳头村的一片赣南脐橙园陆续进入采摘期。与此同时,该村农村电商服务站也迎来接单高峰期。“以前种脐橙,盼着丰收,又愁销路,现在村里设了电商服务站,许多果农不用出村,脐橙就远销四方。仅今年‘双11’当天,村电商服务站就接到脐橙订单100多单。”该村电商服务站负责人刘辉文介绍,定南县脐橙网上热销得益于当地农村信息化硬件设施能力的提升。目前,定南县7个镇的112个行政村设立了农村电商服务站,创建的“电商直播+农产品”销售模式已成为当地脐橙走进千家万户的重要途径。 不过,农特产品要走出家门,物流是关键。重庆市忠县商务局局长刘淑告诉记者,距离县城55公里的石桥村盛产柑橘,但因山路崎岖,高额的运输成本导致当地柑橘年年滞销。 “为了降低农村电商快件寄递费用和配送时间,由重庆合干电商公司出资建设,忠县政府按建设资金的50%提供补贴,合干电商物流共同配送中心整合申通、圆通、韵达等8家快递物流资源,建成了合干电商物流共同配送中心及配套的快递末端公共取送点。”刘淑介绍,在此基础上,合干电商让利于农户,将上行农产品寄递价格从5公斤20元左右降低至成本价4元。通过这一举措,农村电商销售量和整合快递企业的业务量均同比增长60%左右。今年六七月份夏橙发货高峰期,日均发货近6000件,夏橙整体出港约10万件。 坐着直达物流车进城的农特产品可不只是时令水果。“如今,每天有12条物流专线的12辆物流车往返于城市和乡间,涪陵榨菜、土鸡蛋、手工红苕粉、油醪糟等200多种农特产品纷纷搭车进城。”重庆涪陵电子商务产业园运营产业大客户负责人杨吕告诉记者,为了帮助地方农特产品打开销路,依托线上服务平台——探百村,园区采取“线上消费,线下体验”的展销模式,在所有行政村建成并运行了352个乡村电商服务站,形成了“买货、卖货足不出村”的新局面。 抓机遇,提升农民数字化水平。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普及,按需生产甚至按需分配成为可能,推动了城乡融合发展、新旧动能转换,数字经济呈现蓬勃发展态势。 “农业的数字化改造和农业农村数字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培育和壮大农业农村数字经济,可以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更加有效地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屈冬玉认为,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其中,城乡数字鸿沟最为突出。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必须扎实推进数字乡村建设。 首先,要立足国情社情农情,建设有机衔接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数字乡村。人均一亩三分地是我国的基本农情,户均耕地规模仅相当于欧盟的1/40,美国的1/400,即使将来城镇化水平达到70%,还会有4亿多人生活在农村,大国小农的基本特征将长期伴随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演进过程。要持续实施数字农业建设试点项目,推进农业标准化品牌化,促进数字技术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深度融合,让手机成为农民的新农具,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其次,要夯实数字中国基础,加快建设数字乡村。要统筹推进乡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网络安全防护工作,建立空间化、智能化的新型农村统计信息系统,数字化高效管控农村集体“三资”,通过“互联网+”农产品出村工程的实施破解滞销卖难问题,引导外部资源通过信息化延伸到村,运用数字化技术不断提升农村自身发展能力。 更为重要的是,要大力提升农民数字化生活水平。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农村地区普遍建立网上服务点,提供“互联网+”教育、医疗、交通、娱乐等公共服务,丰富农民数字化生活服务内容,提升农民数字化应用能力。通过实施数字乡村战略,推动信息技术连接“三农”,为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提供新动能。

    [更多详情]
  • 10 2018-12

    “艾”洒淮源寄深情

    日前,见到刘锋时,他正冒着严寒在田间地头指导贫困户种植艾草。一见面,刘锋就打开了“话匣子”:“艾草的根茎繁殖是在冬月进行的,相比种子繁殖,根茎种植成活率更高且苗期短,所以要抓紧时间种植。” 刘锋是桐柏县淮源国生艾制品公司负责人,桐柏老区艾草产业发展的领军人物之一。 “今年,通过艾草种植基地和艾草加工车间,我们公司吸纳35户贫困户实现了稳定脱贫。能为家乡的贫困人群做点事儿,心里特别有成就感!”刘锋喜不自胜地告诉记者。 十年间,刘锋咬定青山不放松,坚持发展艾草产业带富乡邻,获得桐柏县“回归创业之星”等荣誉称号,他所经营的淮源国生艾制品有限公司荣获“南阳市重点龙头企业”“百企帮百村示范基地”等称号。 今年40岁的刘锋出身于桐柏县淮源镇,家乡盛产优质艾草,从小到大,艾草一直伴随着他的成长。刘锋的父亲刘国生从收购艾草等中药材做起,于1984年创办了桐柏淮源国生中药材购销部,经过多年苦心经营,生意越做越大。 转眼到了2003年,从部队复员返乡的刘锋,决心把父亲创建的艾制品有限公司发展壮大。为拓展艾产品销路,刘锋一边在深圳打工,一边做营销,扩大销售渠道。2008年,刘锋返乡创业。“承继先祖遗产,服务人民健康”,刘锋请人把心中的志愿写成了条幅挂在家里和办公室,时刻激励着自己。 要把艾产业做大做强,必须改变仅销售艾草原材料这一老路子,走艾草精深加工之路。“产品加工后,不必再依靠别人进行二次加工,直接进入了终端市场,既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又缩短了与消费者的距离。”刘锋说。说干就干。刘锋于2013年创建了桐柏淮源国生艾制品有限公司,购进上百台艾草精深加工设备,将四面八方运来的艾草进行分类加工,有的通过提炼制成艾草油丸剂,有的制成艾绒用于艾灸,有的被加工成艾柱等。“只要能把艾产业做大做强,再大的困难我也要克服!” 在刘锋等艾草产业领军人物的带领下,目前,桐柏县的艾草加工企业已发展到10余家,艾草种植面积达3万亩,数千农户奔忙在艾草产业铺就的脱贫致富路上。

    [更多详情]
  • 10 2018-12

    河南渑池丹参种植基地被中国中药协会评定为优质道地药材示范基地

    12月8日,由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种植养殖专业委员会主办的2018年中药农业法规政策、种植技术、产业投资培训班(第二期)暨优质药材产销对接洽谈会在成都召开。会上,三门峡渑池县天沣农业5008亩丹参种植基地被中国中药协会评定为“优质道地药材示范基地。” 据了解,此次,经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种植养殖专业委员会专家组实地考察、多轮评审,一致认定渑池天沣农业的5008亩丹参种植基地符合评审标准,顺利通过优质道地药材示范基地评审,授予其为“优质道地药材示范基地”,为渑池县中药材的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创造了有利条件。 同时,渑池县正积极组织县内中药材企业创建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中药材基地,继续打造中药材品牌,提升中药材质量和竞争力,为下步与终端产业对接和商业合作打下坚实基础。

    [更多详情]
  • 10 2018-12

    商丘睢县:产业链上建支部 脱贫路上助民富

    近日,记者到睢县河集乡枣园村探访香菇产业扶贫基地,160座蘑菇大棚分列道路两旁,棚内的蘑菇长势喜人。“多亏了党的扶贫好政策,让我们的蘑菇产业越做越强。”蘑菇种植能手刘前进动情地说。 睢县按照“党建+”工作思路,推行“党支部+合作社+产业”的发展模式,把基层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将贫困户融入到产业链上、富在产业链上,实现了党建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双赢。 2013年,刘前进成立了聚农食用菌合作社,到2016年由于规模扩张,他遇到资金、技术、土地、劳动力、管理、销售等难题,该乡党委及时介入,组织枣园、刘浩阳两个支部,把在合作社务工的党员组织起来,组建聚农食用菌合作社党支部,让党员融入产业发展,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聚农食用菌种植合作社目前已成为拥有职工210人,集菌种培育、食用菌种植、产品销售、烘干、保鲜、废料处理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企业。该合作社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下辖18个基地,会员38个,辐射10个乡镇,菇棚438座,年实现产值1900万元,安排农村劳动力340人,这只是该县“党支部+合作社+产业”的一个缩影。 城关镇周庄村党支部书记蔡翠玲自富带富能力强,带领群众进行蔬菜大棚联营,共建蔬菜大棚61个,日产蘑菇蔬菜5万斤,使村民得到了实惠,走上了致富之路。城郊乡汤庙村党支部书记王峰引进河南云腾农业科技公司,总投资1亿多元建成了占地5000余亩的城郊乡云腾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产业园安排贫困群众200余人务工。 该县在充分做好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在特色种养上下功夫,让贫困群众融入到产业链上,实现由“输血”救济到“造血”自救的根本性转变,产业扶贫直接或间接带动贫困户13286户、4万余人。 睢县在种植上提出了“南笋北椒中果蔬”的产业发展思路,坚持短期抓辣椒,长期抓芦笋的目标强力推进。今年,全县种植花生30万亩、蔬菜18万亩、芦笋1.5万亩、辣椒8万亩、烟叶5000亩。花花牛乳业项目和河南骥遥农业优质有机西红柿项目落地睢县,带动贫困户3027户。在养殖上,以鸿泰、惠民禽业为龙头建成两个“全国最大养鸡基地”,以老家乡、水城德福为龙头,建成“豫东最大鸭蛋集散中心”。 为使基层党建与脱贫致富工作深度融合,睢县同时走好“用好能人、创业发展、技能培训、滚动辐射、带贫致富”五步棋,大力实施培育致富带头人、培育脱贫产业、培育产业示范村。目前,全县共培育致富带头人1126人,创业成功318人,带动7160户贫困户参与电子信息、鞋材加工及种植、养殖、加工等特色产业增收致富。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