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14 2023-08

    敲锣打鼓送荣誉

        8月9日一大早,伴随着铿锵的鼓点,沁阳市崇义镇的志愿者们举着“乡村光荣榜”的横幅来到前杨香村,把荣誉证书送到“好邻居”栗拥军的手中,引来广大村民驻足观看。     近日,崇义镇开展了“乡村光荣榜”选树活动,共收到27个村的49份先进事迹材料。经过层层筛选,最终选出“好公婆”“好媳妇”“好邻居”“家风家训好传人”等10类共13名好榜样,并敲锣打鼓挨家把荣誉送上门。     “乡村光荣榜选树的都是大家身边的榜样,对引导群众向善向好有着巨大的示范作用。通过这么轰动的表彰形式,推动比学赶超,让更多村民了解到、也参与到‘文明幸福星’的创建中来,为全面建设富强美丽幸福和谐崇义凝聚强大奋进力量。”该镇相关负责人说。

    [更多详情]
  • 14 2023-08

    给乡愁安个家

         在洛阳市孟津区平乐镇刘坡村乡愁馆内,犁耙、土陶水缸、石磨、织布机、纺花车等一件件充满年代感的老物件见证了村子历史变迁,也勾起群众对往昔的回忆。     “乡愁馆里忆乡愁,看到这些,就想起了曾经的艰苦岁月,要感党恩、跟党走,珍惜当下幸福生活!”8月12日,村民刘建国说。     刘坡村原名刘家坡村,也念“辽坡”“俩坡”。相传,明代时一姓刘人家,在村子打窑洞开了一家饭店,供行人吃饭、休息,逐渐发展成为刘家坡村,1954年改名刘坡村。     刘坡村建设乡愁馆以历史沿革、村庄文化、民俗风情、党建文化为重点,还原历史记忆,留住美丽乡愁,不仅是后人了解村史、追根溯往的源泉,更是刘坡村致富奔小康的时代见证。     “乡愁馆今年4月对外开放,由农耕文化、红色教育文化、村发展史、村规民约、党建等单元组成,占地900平方米,展品180多件。”刘坡村党支部书记吕川川说,“乡愁馆既是档案馆也是文化馆,是村民了解历史、了解家乡的重要平台和重要的精神家园。乡愁馆不仅增强了村民的自豪感和归属感,还激发了大家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豪情壮志,汇聚了乡村振兴强劲动能。”

    [更多详情]
  • 14 2023-08

    让村民成主角

         “苍茫的天涯是我的爱,绵绵的青山脚下花正开……”8月7日晚,汤阴县伏道镇扁鹊庙广场上热闹非凡,来自周边村庄的村民自发地用动感的舞姿,激荡的歌声在这里演绎美丽乡村的精彩。     每到傍晚时分,扁鹊庙广场上便灯光明亮、人头攒动,有跳广场舞的、有唱歌曲的、有卖风味小吃的。     为进一步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培育乡风文明,近年来,伏道镇将镇文化合作社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载体,积极引导、鼓励群众组建广场舞、秧歌、盘鼓、戏曲等多支文艺队伍,使村民成为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受益者。同时多方争取资金,不断加大文化舞台、文化广场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力度,为群众提供自我展示的机会和愉悦身心的平台。     截至目前,伏道镇、村两级共成立文化合作社30个,发展社员1800余人,组织开展各类文艺活动70余场,服务群众4万余人。“接下来,我们还将进一步建强乡村文化合作社平台,在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和人才资源的基础上,持续推动群众文化活动多样化开展,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巩固乡村文化阵地,推动乡土文化传承,带动乡村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伏道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更多详情]
  • 14 2023-08

    给歪风旧俗“上锁”

         “以前,我们房子周围到处是鸡粪鸭粪,现在早上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把家里家外打扫干净。”8月10日,光山县孙铁铺镇江湾村51岁的村民江世军放下手中的活说道,“村里最大的变化就是大家学习村规民约后,更懂得爱护环境、尊老爱幼、不铺张浪费了,连3岁的小娃娃都知道垃圾要丢到垃圾桶。”     如今的江湾村有了崭新的面貌,得益于村规民约作用的发挥。     今年1月份以来,江湾村聚焦村民自治中的热点、难点、堵点问题,将红白喜事、赡养老人、邻里关系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同时将村规民约的执行与“三星文明户”“乡村光荣榜”等评定相结合,设立“红黑榜”、积分评定,有效降低了滥办酒席、盲目攀比等陈规陋习的发生,逐步形成“制定、执行、监督”的“闭环”运行机制,有效增强了村规民约的约束力。截至目前,江湾村共评定“三星文明户”114户,今年以来开展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饺子宴等移风易俗活动30余场次,据统计,江湾村红白喜事比上年花销同比降低了63万元。     孙铁铺镇28个村(社区)通过持续制定和完善村规民约,结合全国卫生乡镇和“五星”支部创建,让村规民约不仅“严”于纸面、“跃”于墙上,更“印”在群众心里,“规”住了歪风旧俗,“约”出了时代新风。

    [更多详情]
  • 14 2023-08

    立家规树家风

        “亲幼童,慈之心,敬长者,孝为本……”8月10日,在郏县长桥镇闫楼村,61岁的张月恒正在用自家门口悬挂的家训教导孙女。     穿行于闫楼村大街小巷,家家户户门口整齐规范悬挂着各自精心挑选适合自己家庭的《家风家训》。     “家风家训展示牌上的内容是我们村‘两委’从全村207户农户中征集来的,由村‘两委’干部严格把关,镇里统一制作。通过征集活动,引导村民树立良好的家风家训意识,引领好村风,淳化好民风。”闫楼村党支部书记闫留尚介绍说,闫楼村通过悬挂家风家训小牌子,让村民明确自己作为家庭成员的责任和义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闫楼村四组村民杨国松与邻居闫聚娃因为争地边发生了口角,闫留尚了解这一情况后,结合双方家庭情况,以家风家训入手,通过耐心说服教育,两家很快握手言和。     “家规、家训、家风的创建,不仅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该镇宣传委员、副镇长周钰沛谈及创建初衷时说。     “通过悬挂家风家训展示牌,以点带面、示范带动,把每家每户的家风家训亮出来,引导村民树立良好的家风家训意识,引领好村风,淳化好民风,争取培养出更多有担当、有责任感的村民。”长桥镇党委书记李朝锋说。

    [更多详情]
  • 14 2023-08

    修路先规划 避免反复挖

         “路修好后,地下管网也同步建好了,看不到乱糟糟的线了,提升了品位,也不用担心道路反复挖耽误事儿,我们的生意也会越来越好。”8月13日,平顶山市湛河区黄金城道栗不了果园店老板陈新伟开心地说。     去年以来,湛河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新(改)建道路9条,摊铺沥青路面10万余平方米,均实现“最多挖一次”,这得益于当地探索并为之实践的“拉链马路”治理举措。     健全管理机制,织密挖掘“审批网”。为实现“最多挖一次”,湛河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将所有建设主体单位纳入成员单位,编制年度道路挖掘计划,加强科学规划和精细化管理。各建设部门、管理部门提前谋划、统筹兼顾,建设地下城市管道综合走廊,预留管线,同步建设,开挖之前严格按照挖掘审批流程、审批计划进行规范施工,确实将“事前查勘、事中监管、事后验收”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合并施工项目,打好部门“联动仗”。项目谋划阶段,湛河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广泛征求热力、电力、燃气、自来水、通信等管线单位意见,一同规划,同步实施,实现从原先“单兵作战”到现在“联合作战”的转变,在减少政府和企业支出的同时,也方便了群众出行,提高了群众满意度。该区的柏楼小区在道路改建时,同步建设照明、排水等地下综合管廊,告别地上“蜘蛛网”,柏楼新村变美了,村庄也没了道路“开肠破肚”之忧。     信息资源共享,互搭互趁“顺风车”。湛河区每年都会因基础破损、管线抢修等特殊原因,需要临时开挖道路。在施工前期管理中,湛河区根据制定的年度开发计划,整合信息资源,将公共管理交通、市政设施养护、道路日常养护等信息纳入统一数据管理平台,打破了部门隔阂,充分利用建管资源整合的优势,实现了信息第一时间发布,程序第一时间到位,问题第一时间处置,各部门互搭互趁“顺风车”。     “‘最多挖一次’正是站在群众的立场谋划和推进改革,并从群众的意见建议中不断改进、不断提升的生动实践。”湛河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苑天增说,“下一步,我们将总结试点成功的宝贵经验,运用科学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推进地下管线系统智能化改造,从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依法治理、科学治理等方面统筹发力,推行‘最多挖一次’,让市民行路不再难。”

    [更多详情]
  • 14 2023-08

    新乡城市文创冰淇淋上市

         8月13日,新乡城市文创冰淇淋发售会在平原博物院召开,现场发售新乡市城市版、新小爵版、中原农谷版、炫在红旗版等四款文创冰淇淋。     “以前都是在景区才能看见这种文创冰淇淋,今天特意过来把四种都买了,一会儿和朋友一起去拍照‘打卡’。”拿着刚买的文创冰淇淋,江女士兴奋地说。     近年来,新乡市文创产业培育持续发力。2022年,新乡市官方吉祥物“新小爵”正式发布,该系列文创产品亮相大型活动备受好评。平原博物院推出“牧野礼物”50余件(套),比干庙、武王庙等文旅景点纳入网易《我的世界》游戏场景,新乡文旅在潜移默化中走进青年游客群体。     此次活动于8月13日~9月10日在新乡市博物馆、新乡市图书馆、新乡宝龙广场等地设立新乡礼物城市快闪店。同时,中国邮政新乡分公司各网点、新乡胖东来商场、新乡市体育中心等场所及新乡市域内各商超网点也将同步发售城市文创冰淇淋。

    [更多详情]
  • 14 2023-08

    绿为底色 生态登封

        旭日普照、绿涛叠波,悬练峰下的卢崖瀑布悬空直泻、洒脱如练,巍巍嵩山蓝天碧水林海相映成趣。     “这里太美了,真想住下来。”     8月8日当天,来自外省的游客王宁,在登封嵩山峻极峰上看到美景后说出了内心想法。     从峻极峰逐级而下,满目浓荫翠绿,耳畔阵阵鸟鸣,沿途风景美不胜收。33岁的杨卫华是土生土长的登封导游,经常带着外地游客游览少林寺、嵩阳景区和中岳景区,见证着登封越来越美的变化。“这几年,登封修复废弃矿坑,推动绿色发展,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每当听到游客夸赞登封的话语,我就感到很自豪。”杨卫华说。     去年以来,登封市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共投资1.63亿元完成绿化“彩化”面积1.14万亩,累计创成国家级森林乡村11个、省级森林乡村14个、郑州市级森林乡村36个、森林特色小镇7个,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群众幸福感持续攀升。     登封坚定不移实施生态优先战略,坚决落实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持续推行林长制、河长制、湖长制,实现水有人治、林有人护。今年以来,共完成新造林525亩、森林抚育8000亩,治理河道26.8公里,完成废弃矿坑生态修复42个,治理面积3934亩,创成绿色矿山11座,空气质量稳居郑州市县(市)首位。依托环嵩山旅游公路增绿提质工程,登封将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嵩山自然风光、美丽乡村串珠成线,全长33公里的慢行交通系统、旅游驿站、最佳观景平台点缀在绿海中,极大提升了旅游交通可达性和舒适度。     依托自然生态优势,该市持续提升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的整体水平,“生态+”效应不断显现。白墙黛瓦的农家小院、纵横交错的林间小径……走进少林街道雷家沟村,处处是景,宛若身处山水画之中。近年来,靠山吃山的雷家沟一改早前开山采石的做法,通过不断挖掘本村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貌,如今已成为远近闻名的“艺术部落”。     “发挥雷家沟临近少林寺的优势,我们从改善人居环境着手,不断提升村容村貌,引导村民发展民宿、建设风车农场,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就餐住宿、感受田园风光。”雷家沟村党支部书记雷宏凯介绍说。     生态建设与生态农业、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扮美了乡村,带富了村民。围绕吃住游购娱,雷家沟已建起34家精品民宿,周末和节假日游客接待量平均每天有2000多人,村民的年人均收入达2.8万余元,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惠及雷家沟的村民。     以高效推进“两山转化”实现生态富民,登封市先后获评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2个、省级森林康养基地2个、省级康养示范村4个。全市经济林基地总面积达13.2万亩、年产量5.4万吨、产值4.9亿元。     在生态文明的建设道路上,登封已经步入科学化、法治化、规范化、长效化轨道。下一步,登封市将学习借鉴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的理念,结合大嵩山生态保护和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高标准规划实施全域生态建设行动,对环嵩山旅游公路、国省干道、县乡干道及沿线村庄进行风景园林式整体打造,通过“筑景、聚人、成势”,涵养生态、美化生活、推动转型,努力把登封建设成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的后花园。

    [更多详情]
  • 14 2023-08

    我国科研人员发布完整的水稻参考基因组

        8月11日电中国农科院基因组所近日联合多家单位发布完整的水稻参考基因组,为水稻研究领域提供了新的有力工具和重要大数据基础。     据了解,多年来,“日本晴”参考基因组是水稻功能基因组学领域最重要的遗传资源之一,为水稻基因组研究和分子遗传改良作出了重要贡献。目前“日本晴”参考基因组及其注释仍然是国际公认使用最广泛的水稻参考基因组。然而由于当时测序技术的限制,“日本晴”参考基因组对复杂结构区域的组装存在不足,在基因组中存在缺口和未知碱基。     中国科学院院士钱前表示,此次发表的水稻“日本晴”参考基因组所有染色体端粒到端粒的组装结果,是在水稻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基因组完整无缺口组装。该成果是水稻基因组组装和基因组学研究的重要进展。     据悉,这项研究成果近日由中国农科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联合崖州湾实验室、中国水稻研究所、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和扬州大学等多个单位在国际知名刊物《分子植物》在线发表。

    [更多详情]
  • 11 2023-08

    骆庄村大棚四季不闲

        8月,正是收获连连的季节,走进汝州市温泉镇骆庄村西侧的温棚果蔬种植基地,第二茬黄豆苗已高及小腿,香菜绿意葱葱,第二茬麒麟瓜已经上市,憨头憨脑的褐色草菇正呈星火燎原之势,半尺长的线椒青翠如玉,村民们有的在田间管理,有的在采摘果蔬,一派忙碌的生产景象。     “辣椒前几天刚摘过,再有三四天就该摘了,黄豆地再有十来天该上豆丹了,这里的地一年四季都不闲着,我们也是一年四季都在地里忙着。”8月8日上午,穿着T恤衫、短裤,肩膀上搭着一条毛巾,脸上晒得黑黝黝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相欣,忙里偷闲地说道。他的身后是27座大棚。     骆庄村毗邻温泉镇镇区,交通便利,2020年9月,地里的花生收获后,村“两委”成立了世纪田园种植合作社,流转40亩耕地建设塑料大棚,发展特色农业种植,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王相欣说,村干部、村民筹集了近百万元,汝州市移民局也为他们配套了7座大棚的专项资金。2021年春节过后,合作社又投资15万元建设冷库,用于羊肚菌、辣椒保鲜。     3年下来,本来就是种地能手的王相欣带领入股的村民摸索出了一套“不间断换茬耕作法”:每年12月,大棚开始培育种植羊肚菌;次年3月羊肚菌采摘后,分别种植黄豆、线辣椒、麒麟瓜、草菇,第二茬麒麟瓜采摘后开始种植香菜、萝卜,然后到12月,所有果蔬收获完后,开始统一翻耕种植羊肚菌。     王相欣说,他们的大棚都是高产值,今年3月份,27个大棚平均每个大棚卖羊肚菌2万多元,麒麟瓜每座大棚可以收入6000元,今年4月初从叶县引进的豆丹,第一茬黄豆棵养殖的豆丹,一个棚卖了3万多元,第二茬黄豆棵养殖的豆丹到8月下旬也该上市了。加上换茬的草菇、香菜、萝卜等,你算一算,产值有多高。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