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08 2018-11

    湖北省罗田县排查出非洲猪瘟疫情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11月7日发布,湖北省罗田县排查出非洲猪瘟疫情。 11月7日18时,农业农村部接到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经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国家外来动物疫病研究中心)确诊,湖北省罗田县一养殖场排查出非洲猪瘟疫情。该养殖场存栏生猪821头,发病22头,死亡4头。 疫情发生后,农业农村部立即派出督导组赴当地。当地已按照要求启动应急响应机制,采取封锁、扑杀、无害化处理、消毒等处置措施,对全部病死和扑杀猪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时,禁止所有生猪及其产品调出封锁区,禁止生猪运入封锁区。目前,上述疫情已得到有效处置。

    [更多详情]
  • 07 2018-11

    河南永城:1公斤2.1万元!藏红花大丰收!

    有一种花每公斤2.1万元!啥花这么值钱? 11月2日上午8点,一支近300人的“采花大军”活跃在龙岗镇陈古同村藏红花种植基地,场面颇为壮观。 队伍中,妇女占大多数。只见她们几十人一组,人手一个袋子,年轻的动作迅速,年长的也不甘人后,纷纷弯腰采花,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 “眼快,手快,脚也得快!”75岁的李春连笑着感叹。老人是队伍中为数不多的男同胞,来自邻村孟楼村。从10月24日开始,该种植基地吸引了本村及周边村庄大量剩余劳动力前来采摘藏红花,人数最多时可达400多人。 田间地头,一块详细介绍藏红花的大型宣传牌和30块小型宣传牌引人注目。宣传牌旁,陈古同村党支部书记张士军正在和该种植基地负责人陈志交谈。陈志随手摘下一朵藏红花说,这花呈蓝紫色,红黄两色花蕊各3根,细长的红花蕊俗称“花丝”,经济价值高,有“三最”,即最好的药材、最好的香料、最好的染料,而藏红花花期为一个月,每日开花一次,采摘的黄金时段是上午8点至10点。 陈志种植藏红花4年,目前土地流转了500余亩。藏红花夏种、秋收、冬藏、春起,每个环节都需要不少劳动力。该种植基地已发展10余户农户种植,带动贫困户30户、长期工100余人、临时工400余人创收。 说话间,龙岗镇党委书记孙立峰、宣统委员李辉来到现场指导工作。孙立峰对陈志发展藏红花种植助力龙岗乡村振兴的做法称赞有加,并支持鼓励他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 9点半,“采花大军”开始转移阵地。干啥去?取花丝! 村子主路旁一处院落里,十几张大长桌周围早已坐满了人,用于盛放花丝的200多个托盘不到5分钟就被抢空。稍晚到的群众没领到托盘,没占到座位,只能席地而坐。 取花丝可是个细活,为保证质量必须慢慢来。人群中,既有20来岁的年轻人,也有年逾八旬的老者,她们边取边聊,有说有笑,托盘中慢慢聚拢的鲜红花丝映衬着大家喜悦的脸庞。 “我最多的一天挣了160块钱!”王爱莲难掩激动。她是陈古同村的贫困户,身为第一批加入“采花大军”的妇女,她这几天的收入超过500元。 “来来来,过磅了!”一名工作人员摆好电子秤,为花丝称重,另一名工作人员负责记录。花丝15元一两,每家每户每天的收入都一清二楚地记在账本上,等到采摘季结束后再统一支付。 花丝被集中放在一个大托盘上,下一步——烘干。垫纸铺平、均匀撒蕊、草席覆盖、送入烘干机,1小时后,干花丝出炉,芳香馥郁。 “我们销售的就是这种干花丝。”陈志信心满满地说,他一点儿也不愁销路。今年的藏红花花丝主要供应北京、上海、西藏三地,北京的用于各大药房,上海的出口到日本,西藏的投放至旅游市场。 陈志预计今年的花丝总产量约300公斤,每公斤2.1万元,每亩收入上万元,仅此一项就能创收600多万元。而到明年春天刨出的藏红花种子,比花丝的价格能贵近10倍,每亩创收10万元不是梦。 藏红花为啥这么贵?物以稀为贵。当前,全球藏红花花丝年产量为350吨,九成以上产自伊朗,而我国的年产量不超过3吨。 龙岗镇地处黄淮平原,纬度适宜,气候温和,土地平坦,土壤富硒,是藏红花的理想种植地,花丝品质、产量均优于国外。正是看中了藏红花广阔的市场前景,陈志才坚定信心,大力发展这火红的藏红花事业。 关于未来,陈志表示,他要继续扩大藏红花种植规模,带动更多群众致富;注册“大地珍蕊”商标,形成品牌效应;注重宣传,进一步提升藏红花种植基地的知名度、美誉度。

    [更多详情]
  • 07 2018-11

    鲁山县张良镇:农民杜飞飞带乡邻致富

    “今年我的山东姜又丰收了,估计几个参股户每家分红不下15万(元);另外,10多个贫困户在我这里打工,一年下来每家也都能挣5000元左右。”11月5日,鲁山县张良镇闫洼村圣农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杜飞飞说。 杜飞飞今年37岁,2014年,回乡帮父母收秋时,了解到老家种庄稼一年两季收入不高,看着辛辛苦苦在地里劳作的父老乡亲,杜飞飞毅然决定回乡创业,帮助家乡人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增收。 经过一番考察,杜飞飞决定引种山东姜。2015年,杜飞飞自费到山东昌邑县,虚心向当地姜农学习山东姜种植技术。2016年,他带头成立了鲁山县圣农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了50亩山东姜,当年就获得了亩均超过1万多元的收益。2017年初,他动员张丽凤、杜鹏飞等8位农户参股他的合作社,扩大生姜种植面积达180多亩。当年生姜大丰收,这8位参股农户年底每家分红10余万元。2018年春,杜飞飞又将山东姜种植面积扩大到200多亩,继续带领大伙走增收之路。

    [更多详情]
  • 07 2018-11

    河南安阳乡村旅游乐农家

    近日,走进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黄华镇庙荒村的一家农家乐,两层楼的农家院收拾得干净整洁,农妇郝心英正在厨房里准备午饭。 在厨房内,卤好的猪肉盛了一盆,白菜切好盛了一盆,豆腐、皮渣切成小块盛在碗里,菜板上放着一个洗好的西红柿。郝心英一边聊天一边把姜块切成丝。“昨天从新乡来了12位客人,俺家住不下,还安排住在邻居家几位。昨天蒸了红薯、窝头,熬了玉米稀饭。今天早上新熬了稀饭,蒸了花卷,烙了油饼。客人都说好吃。”郝心英高兴地说,“俺家是今年5月开始筹备农家乐的,8月26日开业,一直客人不断,国庆节期间客人更多。这都是沾了乡村振兴的光,俺村面貌发生了大变化,来俺村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俺盼着俺村的名气再大些,来俺村旅游观光的客人再多些,到那时,俺就让大闺女回来帮忙!” 这两年,林州市黄华镇庙荒村整合“美丽乡村”、水利、交通、电力等项目资金800余万元,对村里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提升,农户全部用上了天然气,垃圾实现了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村容村貌大为改观。该村对农户厕所进行了改造,铺设了排污管道,实现了雨污分流,还建成了污水处理站。在打造新村的同时,该村引进乡村旅游度假项目,规划建设渠畔人家项目,对农户发展农家乐、民宿进行奖补。昔日的穷村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焕发勃勃生机,前来观光者络绎不绝,村民喜滋滋地忙碌着,对未来充满憧憬。

    [更多详情]
  • 07 2018-11

    我国已建成5.6亿亩高标准农田

    农业农村部近日发布消息,我国从2011年开始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到2017年年底,已经建成5.6亿亩高标准农田,有力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集中连片,耕地质量和产能明显提升。 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司司长 卢贵敏:耕地质量要提高1到2个等级,它的好处一个是可以增产,平均每亩地要增产100公斤以上;第二个就是节水节电,更重要的是可以防灾减灾。 卢贵敏介绍说,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亩均节水节电率分别可达24.3%和30.8%,化肥农药的施用量可分别减少13.8%和19.1%。 根据调查,高标准农田项目实施后,平均每亩可带动农民增收近500元,提升率为56.4%;项目区平均每亩地块增值231.1元,提升率为48.1%。 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只要管护得当,农田基础设施可以有效运转15年以上,成为保障农民和村集体持续受益的坚实基础。 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司司长 卢贵敏:对促进农业的产业化、对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都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我们国家这几年粮食总产持续稳定在(每年)1.2万亿斤以上,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功不可没。 农业农村部:2022年将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 前不久公布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确保到2022年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将以县为单位制定新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确保完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 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表示,预计到今年年底,我国将建成6.4亿亩高标准农田,到2022年,还要完成3.6亿亩的建设任务。为此,新的规划将落实到具体地块,分解任务。 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司司长 卢贵敏:平均每年必须要建成9000万到1亿亩,咱们有2000多个农业县,平均每个县要建设4万亩以上。咱们要是人均耕地1亩多地,就要覆盖一两个乡镇,每个县都这个规模,资金量也非常大,工程量也非常大。 卢贵敏介绍说,人均耕地不足,耕地质量总体不高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即便到2022年建成了10亿亩高标准农田,届时高标准农田也仅占全国耕地面积一半左右,农田建设的任务依然任重道远。为此,今年中央机构改革明确将过去多部门分管的农田建设的项目、职责统一划归到农业农村部,从体制机制上保障了农田建设的有序推进。 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司司长 卢贵敏:设立一个专项,把分散在各部门的资金合并成一个农田建设专项,这就是从源头上解决整合问题,从根本上解决“五牛下田”的分散问题,实现真正的整合。

    [更多详情]
  • 07 2018-11

    梁园区农民抢抓农时 加紧管理大棚草莓

    11月6日,梁园区双八镇王店村一名农民正在管理大棚草莓。立冬节气,我市农民不误农时,抢抓立冬有利时机做好当前抢收、抢种、御寒的田间管理工作,为农业生产持续丰收增收奠定基础。

    [更多详情]
  • 07 2018-11

    汝阳党员进地头帮农去收秋

    11月2日,汝阳县规划办驻柏树乡华沟村扶贫队的党员们在帮助贫困户收红薯并了解收成情况。为帮助贫困户及时收秋,驻汝阳县省、市、县扶贫工作队成立党员服务小组来到庄稼地里,既帮助农民收获农作物,又及时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党的好作风赢得广大群众热情称赞。

    [更多详情]
  • 07 2018-11

    焦林坡村有位“耩地哥”

    “耩地哥,俺的麦田犁耙好了,你来给俺耩地吧!”进入麦播时节,宁陵县阳驿乡焦林坡村的村民向“耩地哥”屈成信说。 屈成信是名退伍军人、党员,也是村民组长,一直关心村里的生产活动。前年麦播时,他见村里机播耧少,小麦不能及时播种,于是自己花钱买了机播耧开着四轮车为村民耩地100多亩,按说他可获得2000多元劳务费,但他却没收一分钱,因此,大家亲切地称他为“耩地哥”。 耩地是个技术活,小麦播种质量的高低又是取得丰收的关键,屈成信耩地有更高的要求,那就是要适时播种,精量细播。去年10月,村民乔新请他来耩麦,他看对方带的麦种是不宜早播的春性品种,要到10月20日后才能开耧,如果早播可能造成麦苗早发分蘖过早过稠而受冻害,于是建议乔新调换麦种,乔新听取了他的建议,来年小麦取得了好的收成。村民崔秀强耩地时,屈成信建议她要精量播种,小麦出土后看似稀疏,来年3月浇过水后,麦苗茂盛茁壮,小麦收割后亩产在800斤以上。 今年麦播,村民们都想找这位“耩地哥”为自己耩地,但他免费作业却让大家心里过意不去,现在屈成信每天还在为村民耩地,有人说:“开动机车耩地一要费工,二要费本,三要费力,你就收几个钱吧!”可屈成信说:“身为党员、村民组长,就应该为村民服务,能在麦播时为大家做点实事,心里才高兴。”

    [更多详情]
  • 07 2018-11

    我国苜蓿耐盐高产选育与应用取得显著成效

    在科技部863、科技支撑、农业农村部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等相关科技项目的资助下,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开展了苜蓿耐盐、高产新品种选育与应用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和显著成效,实现了原始创新、技术集成与推广应用的有机结合,为我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苜蓿产业的发展及奶业等草食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与示范。 据了解,我国盐渍化导致的中低产田约1亿亩,还有4亿亩盐碱荒地,种植苜蓿不仅可以提高盐碱地的利用率,生产高蛋白饲草,而且由于苜蓿根瘤固氮,能够大大节约化肥的使用,对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黄淮海及华北等地区存在大面积盐碱地与中低产田,缺乏耐盐高产苜蓿品种的现状,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开展了苜蓿耐盐、高产新品种选育与应用研究,育成的耐盐高产苜蓿新品种中苜3号,实现了耐盐高产性状的聚合。在黄淮海地区含盐量为0.18%-0.39%的盐碱地上,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018公斤,比耐盐苜蓿中苜1号增产10.6%-14.2%。该品种分枝多、叶量多、叶片较大,初花期干草粗蛋白含量达19%-20%,品质优良。育成的广适高产苜蓿新品种中苜2号,是我国第一个侧根型高产苜蓿品种,该品种侧根多、分枝多、叶量多、叶片大,在内蒙古西部灌区创1500公斤/亩的高产记录;在黄淮海地区旱作条件下创1233.3公斤/亩的高产记录。适宜种植区域为34°N-42°N跨8个纬度。 据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杨青川说,在苜蓿新品种选育与应用研究中,建立了中苜系列苜蓿新品种四级繁育体系及配套种子繁育技术,提出了苜蓿水肥调控、播种收获等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并进行技术集成与示范。通过科研单位+苜蓿生产企业+推广单位+种植农户的运行模式,中苜1号、2号、3号已在山东、河北、天津、北京、河南、内蒙古、山西、宁夏、甘肃等10个省区盐碱地及中低产田大面积种植,表现了较好的适应性与丰产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

    [更多详情]
  • 07 2018-11

    河南构建乡村振兴“1+1+N+1”政策体系

    日前,记者从在河南林州召开的河南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会议上获悉,为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河南省委、省政府加强顶层设计,构建了乡村振兴“1+1+N+1”政策体系。河南省委还成立了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领导体制,形成了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牵头抓总、各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推进机制。 乡村振兴“1+1+N+1”政策体系中,第一个“1”是今年河南省委1号文件《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第二个“1”是河南省近期即将印发实施的《河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N”是6个专项行动计划,目前已出台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乡风文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科技支撑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等5个方案,以及即将印发的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专项方案;最后一个“1”是正在制定的乡村振兴工作评价体系。 自党中央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以来,河南省各地各部门狠抓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开局良好,重点任务进展顺利。全省农业质量效益持续提升,“四优四化”深入推进(重点发展“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草畜、优质林果”,统筹推进“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优质小麦收获面积达到840万亩;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持续改善,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建成“四好农村路”3.8万公里;乡村治理持续加强,乡村文明持续提升,农村陋习治理进展顺利。同时,还确定了20个乡村振兴示范县(市)、162个示范乡(镇),探索形成了一批有益经验。 为高质量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河南省还将突出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和乡村生活性服务业,完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搭建农村流通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推动乡村从“卖产品”向“卖风景”“卖文化”“卖体验”转变。坚持质量兴农,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导向,着力完善产业标准体系,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实施品牌提升行动,把乡村产业打造成为绿色安全放心的名片。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