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16 2018-08

    跑偏的台风“摩羯” 在河南还是惹了祸

    近两天,台风“摩羯”跑偏的消息刷爆微信朋友圈。减弱为热带低压后,本来要直奔郑州的“摩羯”大半夜突然调整路线,进入河南省后一路向北,从来势汹汹到降水范围大大缩减,降水强度也大打折扣,不少人因其爽了清凉之约颇感遗憾,但是“摩羯”在河南省商丘、永城却引发风雹灾害惹下的祸事:房倒屋塌毁庄稼,仅树木就折断4.5万棵。 记者昨日从河南省民政厅救灾处获悉,受台风“摩羯”登陆后减弱的热带低压和台风倒槽影响,8月14日凌晨,商丘市夏邑县、省直管的永城市部分地区出现暴雨、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其中,永城市蒋口镇瞬时风速为24.8米/秒,最大降水量刘河153.8毫米。极端天气造成玉米等农作物大面积倒伏,树木被折断4.5万棵,房屋不同程度毁坏,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受损。截至8月15日16时统计,共有8.6万人受灾,紧急转移安置180人,农作物受灾8.3千公顷,倒塌房屋65户75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578.2万元,其中农业损失6294.2万元。 据了解,灾害发生后,永城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第一时间赶到受灾乡镇,指导、组织相关单位开展救灾工作,目前,180名受灾群众已经妥善转移安置,其他各项抢修恢复工作也在有条不紊进行中。

    [更多详情]
  • 15 2018-08

    商水辣椒红日子火

    8月13日,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郝岗镇东洄村村民在示范田采摘灯笼椒。脱贫攻坚中,郝岗镇实施党员干部、科技种植户与贫困家庭结对发展种植辣椒1万余亩,积极打造辣椒富民产业。

    [更多详情]
  • 15 2018-08

    鲁山县:“生态扶贫”托起贫困群众增收梦

     8月14日,在鲁山县下汤镇十亩地洼村,贫困户邱孩正在山村抚育间伐,他说自己年龄偏大,不能外出务工经商,在家门口抚育修林,活不重,也不累,每天100多元收入。   镇林管站站长吕红星介绍,像邱孩这样的贫困户参加抚育修枝的全镇有二十多名,还有75名贫困户被聘为生态护林员,既保护生态又有固定收入。   下汤镇有林地12万余亩,森林覆盖率有85%。全镇建成六大林业基地。林楼、社楼的“万亩桃园”成为为群众增收的“聚宝盆”“摇钱树”,叶庄核桃、油桃成为“绿色银行”,松树庄、西坪村、王庄等地几千亩的柞蚕树为柞蚕养殖丝绸生产提供了优越条件。   丰富的森林资源为旅游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增加了群众的收入。全镇从事林果种植超过1800户,其中贫困户480户。从事柞蚕养殖15户,有100余户贫困家庭人员参加了森林抚育,有75名贫困户家庭人员被聘为生态护林员,“生态扶贫”已见成效。   镇长李三阳说:“我们将做大做强林业产业,拉长产业链条,让生态扶贫成为群众增收又一渠道。”

    [更多详情]
  • 15 2018-08

    郑州市惠济区发生一起猪O型口蹄疫疫情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8月14日发布,河南省郑州市惠济区发生一起猪O型口蹄疫疫情。   8月8日,河南省郑州市惠济区某屠宰场的猪出现疑似口蹄疫症状,发病猪5头。8月9日,河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诊断为口蹄疫病毒核酸阳性。8月14日,经国家口蹄疫参考实验室确诊,该起疫情为O型口蹄疫疫情。   疫情发生后,当地按照有关预案和防治技术规范要求,切实做好疫情处置工作,已扑杀、无害化处理173头发病猪和同群猪。目前,该起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

    [更多详情]
  • 15 2018-08

    河南研发出新型中药饲料添加剂

    日前,从郑州信邦慧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获悉,经过15年的研究,该公司利用新技术研发出一种新型的饲料添加剂。该添加剂从传统中药里提取而来,能够有效减少养殖过程中对违禁药品的滥用。 如何提取中药有效成分并进一步加以分离、纯化,得到纯度高、有效活性高、生物利用率高的复合成分中药,使其效果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成了需要解决的最大问题。信邦慧发公司采用低温萃取加分子筛选技术,经过滤除细菌、微粒、大分子杂质、压缩、萃取、减压、分子筛选、再分离等程序,成功地将中药的治病成分提纯重组达到几分钟起效的效果,也减少了中药里的有害有毒成分。 公司董事长张红宾介绍说,该中药饲料添加剂主要成分是多种动物植物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物及活性肽。其原理是利用高纯度的动植物中药成分快速起到杀菌消炎退热抗病毒作用,并利用中药的各种偏性使动物机体回归平衡,促进动物免疫细胞功能抵抗外邪,促进新陈代谢,防止抗病功能衰退,祛邪固本。 经过临床试验,该添加剂能够在动物发病时快速控制病情,恢复速度快,无对人体有害的残留物,尤其对近年来出现的严重畜禽传染性病毒病具有显著的效果。

    [更多详情]
  • 15 2018-08

    三门峡:葡萄丰收农家乐

    8月12日,河南省三门峡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阳店镇东岭村村民赵亚其正在采摘“夏黑”葡萄。“夏黑”葡萄具有果实硬、口感甜、产量高、收入好、易运输等特点,远销洛阳、郑州、西安等地,葡萄种植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

    [更多详情]
  • 15 2018-08

    太康县:种豆养豆丹味美又赚钱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而太康县老冢镇农民种豆却不为得豆,而是为了养豆丹。原因是种一亩大豆收入不过千元,而一亩豆田养豆丹收入可超万元。   “俺家的地租给了公司养豆丹,俺务工还能得薪金。感谢党的扶贫好政策,俺去年就脱了贫!”8月9日,老冢镇老冢西村的闫素英告诉记者。   豆丹又称豆虫,以取食大豆叶为主。专家测定,豆丹营养极为丰富,高蛋白、低脂肪、富含多种人体无法合成的氨基酸。2017年5月,江苏省连云港玉柏食品有限公司在老冢镇西村注册资金4800万元成立了河南玉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经营豆丹繁育、加工、销售及农业技术推广。   该公司投资建设年产50亿只豆丹良种苗繁育与养殖示范基地,一期流转土地1450亩,建成豆丹繁育智能大棚168个,实现销售收入7000余万元,带动周边5000户农户增收,其中1000户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今年流转土地1955亩,带动老冢镇农户种植大豆近1万亩用于养豆丹。

    [更多详情]
  • 15 2018-08

    产业扶贫挑起脱贫攻坚“大梁”

    8月10日至12日,河南省召开产业扶贫现场观摩会议,各级脱贫责任单位组成的4个观摩组深入各地,在观摩中找差距、开眼界,在讨论中拓思路、提信心。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全省各地各部门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第一要务”来抓,特色产业逐步壮大,带贫成效持续显现。数据显示,2017年,全省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4万个,覆盖贫困人口71.3万人,其中通过产业帮扶实现脱贫的有18.42万户,占当年脱贫户数的59%。  传统产业换挡升级  在卢氏县杜关镇民湾村的香菇产业基地里,长势喜人的香菇享受着冬暖夏凉的恒温待遇。据介绍,通过工业化技术,基地可实现“全年有菇,四季上市”,持续促进群众增收。2017年年初,卢氏县实施金融扶贫发展战略,在全县11个乡镇引导6000户贫困群众发展香菇生产,户均年增收2万元。  河南省是农业大省,不少地区的脱贫产业也与传统种养业相关。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不仅小香菇变成了大产业,许多传统产业都“换挡升级”,大显身手。  在济源市王屋镇罗庄村,海拔近千米的高山上种了上千亩有机蔬菜,村民亩均收入6000元以上;兰考县推行“379”构树扶贫产业发展模式,目前种植面积已达1.4万亩,带动贫困户近500户;潢川县组建院士工作站,建成稻虾共作示范基地3500亩,带动600户贫困户年均增收4500元。  新兴产业增添动能  为了激活“避暑经济”,今年8月栾川县继续举办高速免费活动,仅8月4日一天全县就接待游客13万多人。据初步测算,8月该县贫困群众的家庭宾馆户均增收可达3万元。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旅游扶贫给贫困群众带来了新的希望。林州市黄华镇庙荒村依托红旗渠和南太行发展乡村游,两年多时间建成“示范旅游区”;淇县灵山街道办事处凉水泉村引来河南中旅投建高端民宿,村民转化为“产业工人”,穷村庄旧貌换新颜。  除了旅游扶贫,河南省的电商扶贫、光伏扶贫等新兴产业也为脱贫攻坚增添了新活力。截至去年年底,全省新开网店4.69万个,帮助贫困户实现销售收入1.89亿元;共建成并网光伏扶贫村级电站4500座,总规模70万千瓦,覆盖贫困户13万户。  三产融合加速推进  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淅川县,福森药业集团通过金银花、黄金梨、生态游等产业,为全县近一半贫困户解决了增收门路单一问题。“群众既能当农民,也能当工人,还能自己开农家乐当老板。”福森药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去年以来,全省各地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速推动三产融合,为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奔小康夯实了基础。封丘县依托“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优势,投建“万亩花海”、东湖湿地、青龙湖田园综合体等项目,带动7000多名贫困群众脱贫增收;叶县大力支持春晓农业基地,使其发展成集现代高效农业、生态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园,带贫成效显著,覆盖周边数镇贫困群众。  “我们将以此次观摩会为契机,进一步扩大产业扶贫覆盖面,确保贫困群众稳定脱贫不返贫。”省扶贫办主任史秉锐表示。

    [更多详情]
  • 15 2018-08

    创新农业模式,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种地≈不挣钱,是农民在角色认知中最大的尴尬和无奈。   驻马店市泌阳县郭集镇,一种全新的农业模式悄然生根。该模式的发起人是赵小勇,其创办的河南省源食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源食代”)创新农业模式,为农业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家庭农场搭建起“一站式保姆服务平台”,立志打破“种地≈不挣钱”的现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到,要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民生福祉,路在脚下,美好的愿景,源食代正在践行!   【三代人心声】一降一升,一亩地多赚80块   “不怕你笑话,俺还是喜欢种地”   8月4日午后,郭集镇杨树岗村,玉米垂髫,花生婆娑。   “不怕你笑话,俺还是喜欢种地。”踱步在乡间小路,60后薛榜照说。这句话,放在十几年前,他自己都不信。   之前,老薛家有五亩地,他留下两亩,剩下全部外包,更多的时间,老薛在外打工。“比种地赚钱,但日子真熬得慌。”   孙女出生后,老薛狠狠心:回家,重新当农民!2017年,源食代成立,他瞅准时机,承包了300亩地,当起老板。   老薛算了笔账:以小麦为例,农资等由源食代大宗买入,成本降低;另一头,粮食大宗卖出,有更多的议价权,收购价提高。两头一加,一亩地多赚80块。   尝到甜头的,还有70后周景武。订单式收购,让他心里“有谱”,大胆包了400亩烟叶,一亩地的利润可达1500元。   80后男儿张文忠也是受益者,他可以安心留在家里,不再错过孩子的成长。   【一站式服务】   保姆式平台,服务链条全“包圆”    “让种地更轻松,让粮食更安全”   赵小勇,46岁,郭集镇刘庵村人,“主心骨”式人物。   年少时,他怀揣梦想,北京打拼。2011年,事业有成的他回到家乡,昔日村庄大变样:年轻人出去打工,有些土地甚至撂荒。   赵小勇决定,流转土地搞种植,他成立了打磨山生态农业合作社,最多的时候,流转土地1万余亩。赵小勇成了种粮大户,真正从土地上刨出了“金子”。   2017年,赵小勇又决定,将“盘子”做大,最大限度发挥土地价值,实现农民增收。他将土地分给有意愿、有能力种植的大户,指导他们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自己则注册成立了源食代,又与农业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签订服务协议,搭建起“一站式保姆服务平台”,提供全链条服务。郭集镇共有10万余亩土地,已有4万余亩成为源食代的服务对象。   一站式保姆服务平台,可概括为“五统一分离”:统一规划、品种、技术、收储、销售,分离种植。该模式优势明显:土地规模化,统一农资采购、农机耕作,成本降低;大规模种植,可提高议价权;一高一低,增加农民收入。其次,订单式收购,让农民大胆种地。此外,源食代还将发展标准化农业、高端私人订制农业、有机农业、共享农业,让土地生出更多的“金子”。   “我们不从农民身上赚一分钱。”赵小勇说,源食代独创运营模式,不与链条中的任何环节争利,“我们的初心是,让种地更轻松,让粮食更安全。”   【示范性意义】   对实现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有现实性指导意义   “既科学规划,又接地气”郭集镇党委书记程杰评价,源食代模式能增加土地抗风险能力,增加农民收入。从更大层面来说,探索成功后,有利于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品质。   我省一资深农业专家表示,分散化种植是制约土地发展的重要因素,源食代这一模式既科学规划,又接地气,可精准落地,可复制,对实现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有现实性指导意义。

    [更多详情]
  • 15 2018-08

    内乡迅速开展非洲猪瘟疫病风险的排查工作

    为防止高致病非洲猪瘟疫病的传播,8月8日内乡县畜牧兽医执法大队立即召开风险排查行动工作安排,并成立了领导小组。排查工作按照《农业农村部公告第2号》公告和《非洲猪瘟疫情应急预案》要求,对辖区内的生猪养殖场(户)、屠宰场、交易市场、无害化处理场及自由市场和集贸中心开展全面排查,特别强调对从辽宁省调入的生猪及其产品进行严格防控排查,杜绝疫病的传播。 县畜牧兽医执法大队要求派驻各乡中队对生猪养殖、经营、屠宰等相关从业人员宣传教育,增强自主防范意识,积极营造群防群控良好局面。对履行职责不力的人员,要依法追究当事人责任。同时我县执法大队向全县畜禽养殖场发放“致全省畜禽养殖(户)的公开信”,希望养殖场(户)诚信守法经营,依法科学养殖,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