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27 2018-07

    内黄县召开专家服务团农技培训会

     7月18日上午,专家服务团农技培训会在内黄县东庄镇政府会议室召开。参加培训的大多为东庄镇及周边村的蔬菜种植户及有种植蔬菜意愿的贫困户。   会议室内,群众情绪饱满,精神专注,完全忘记了酷热天气。以蔬菜中心专家周建坤为首的专家服务团专技人员就番茄、西瓜种植技术等进行了耐心细致讲解,并对种植户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回答。培训结束后,来自渡店村的种植大户史海波说:“专家讲得认真,接地气儿,俺能听懂,不孬,老百姓就愿意听这样的讲座,像这样的活动以后多搞几次就好了。”   今年年初以来,内黄县委组织部、县人才办紧紧围绕全县脱贫攻坚工作,精心安排、周密部署,扎实开展抓人才、聚智力、促脱贫活动,相继组建了涵盖农业、林业、蔬菜、畜牧、教育、卫生等方面的10个专家服务团。专家服务团坚持深入乡村一线,开展以技术培训、现场指导、印发资料、卫生体检、师资援助等为主要内容的精准扶贫乡村行活动。目前,他们已组织县管专家、名师下乡送教5次,组织县管专家、名医开展义诊和现场教学4次。

    [更多详情]
  • 26 2018-07

    邓州市打造“丹江水”农业品牌

    7月23日,记者从邓州市了解到,该市充分利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分配的6亿立方米丹江水资源,打造“丹江水”特色产业品牌,大力开展稻渔综合种养,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助力脱贫攻坚,取得明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该市与北京农林科学院信息所对接,编制涉水农业发展规划,从目标任务、工作重点、保障措施等方面作出了规范性要求,鼓励群众开挖坑塘从事水产养殖。仅去年,就发展水稻种植近2.5万亩,24个贫困村共种植水稻8000余亩,带动46户近300名贫困群众种植水稻600余亩,贫困户年人均增收1500多元。今年,邓州将计划再发展水稻种植和稻渔综合种养5万亩,带动贫困户200户。

    [更多详情]
  • 26 2018-07

    让农民“玩转手机”一举多赢

    农业农村部在北京启动2018年全国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周系列活动。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屈冬玉说,要把农民手机培训贯穿于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的全过程,要帮助广大农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民,将优质特色农产品“卖得出,卖得好,卖出好价钱”。   让农民“玩转手机”是惠民的好福利。由于信息渠道梗阻,农产品销售难等问题在一些地方依然突出。“菜贱伤农”“果贱伤农”等时有发生,影响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也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掣肘。让农民“玩转手机”培训,看似不起眼,其实是件好事、实事。   让农民“玩转手机”,目的是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工程,全面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架起一座信息沟通的桥梁,打通农产品销售渠道的任督二脉。农民可以通过在“玩转手机”中了解市场信息,推销农产品,加快“农超对接”,解决农产品销售的后顾之忧。政府部门、涉农服务机构可通过手机软件提供信息化服务,为农民提供最实在的全方位技术支持,可谓一举多赢。这样的小事办好了也精彩。

    [更多详情]
  • 26 2018-07

    农业农村部部署当前防汛抗旱工作

    近日,农业农村部下发通知,部署当前防汛抗旱工作。通知要求,各级农业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政治自觉,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的部署,牢固树立抗灾夺丰收的思想,毫不放松抓好农业防灾减灾工作,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赢得秋粮和全年农业丰收主动权。   加强监测预警。加强与气象、水利、应急、民政等部门的沟通会商,密切关注重大天气变化,科学研判影响,及早发布预警信息,指导农民提早做好防御准备。要采取多种形式,特别是通过网络、电视、广播、手机短信等第一时间向农民发布预警信息,把防灾减灾应对措施落实在灾害发生前。   推进科学防灾。根据秋粮作物受灾程度和生长发育进程,组织专家制定分区域、分作物、分灾种的科学抗灾减灾技术指导意见。  对洪涝灾区要加强机具和人力调度,及时疏通沟渠、抢排明水、排涝降渍,科学调控肥水,促进作物恢复生长。对受淹损失较重的田块,及时改种补种生育期短、有市场需求的作物。指导受灾养殖场户做好畜禽补栏、鱼塘补苗。做好救灾种子、种苗、疫苗等救灾物资调剂调运,满足灾后恢复生产需要。对可能发生伏秋旱的地区,要提早修缮农田集雨蓄水设施,蓄积雨水,拦截地表水,增加池塘、水库蓄水。   强化疫病防控。组织机关干部和技术人员,深入洪涝重灾区、养殖密集区,指导养殖户对受淹的畜禽圈舍、畜禽用具和养殖水体等进行全面消毒,及时对死亡牲畜进行无害化处理。加强动物疫情监测,切实抓好基础免疫,强化应急准备,按照《洪涝灾害动物免疫防控要点》,落实各项综合防治措施,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加强流通环节监督检查,严防病死畜禽流入市场,确保上市畜产品安全卫生。要加强病虫监测预警,及时发布病虫信息。重点防控水稻“两迁”害虫、粘虫、草地螟、稻瘟病、马铃薯晚疫病等病虫害,适时开展应急防治,大力推进统防统治,遏制病虫扩散蔓延。   搞好灾后恢复。强降雨造成部分农田损毁,要及时调度农机具,组织农民及时修复灾毁农田。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等资金要优先支持水毁农田修复,为灾后农业生产恢复创造条件。充分利用灾后淤泥、农作物秸秆、生活垃圾等废弃物,堆积有机肥,合理配施尿素、生物菌剂,促进有机物腐熟,尽快恢复地力。加快修复倒塌损毁畜禽栏舍、设施大棚,疏通排水通道,加固破损圈舍,做好电路和设备检修。协助保险公司勘察定损,落实理赔资金,支持规模种养户尽快恢复生产。  

    [更多详情]
  • 26 2018-07

    河南灵宝:万亩花椒大丰收

    近日,河南省灵宝市豫灵镇万亩花椒喜获丰收。去年以来,该镇以优质“大红袍”“狮子头”等为主栽品种,辐射带动周边形成1.1万余亩的栽植基地,年产值达6400余万元。

    [更多详情]
  • 26 2018-07

    河南省省级使用林地审核审批申报材料再次“瘦身”

    近日,河南省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全面清理规范省级证明事项的通知》(豫政办〔2018〕32号)。按照通知要求,涉及使用林地审核审批的两项,一是取消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审批中的林地证明,改由县级林业部门核实;二是取消属于符合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等规划的建设项目审批所需的符合规划证明,改为凭规划批复文件等材料办理。 通知要求各相关部门要严格按照规范后的办理方式提供服务,确保不因取消证明影响企业和群众办事。同时,对需要核实的项目必须认真调查,需要核实确认的,要通过直接征询相关部门意见或实地核实的方式办理,不得擅自增加和调整。

    [更多详情]
  • 26 2018-07

    原阳县整合资金助推乡村振兴

    7月24日,记者从原阳县了解到,该县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程中积极谋划、整合资源,全方位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改善,使全县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加大整合涉农资金力度用于脱贫攻坚。今年县本级预算足额安排专项扶贫资金5000万元,统筹整合资金19374万元,全部落实到项目。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利用整合资金3655万元,用于6个乡镇现代农业蔬菜大棚建设。   加大对非贫困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统筹整合本级资金1.25亿元投入非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用于7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投入力度。今年预算安排农村生活全域市场化保洁资金3312.72万元;投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建设资金2348.87万元,提高了村民生产生活条件。

    [更多详情]
  • 26 2018-07

    南召:空姐深山养殖创业带富二百乡邻

    7月19日,记者在南召县青山生态柴鸡养殖基地看到,三五成群的乳白色柴鸡在茂密的柞树林下四处觅食,附近山坡上10多个贫困劳动力分散在不同区域,手提篮子在6000多亩山坡的沟沟坎坎里寻找散养柴鸡产下的鸡蛋。   养殖基地的董事长曾凡玉在2011年放弃体面的工作,回到老家南召县白土岗镇。经过3年学习考察、市场调研,2015年在家乡白龙村创办南召县青山生态柴鸡养殖有限公司,注册1100万元,流转6000亩山林,在山坡上散养10万只柴鸡。   在经营过程中,曾凡玉看到家乡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想要脱贫致富,却面临无门路、无技术、无资金的困境。曾凡玉主动和白土岗镇镇政府联系,制订结对帮扶方案,签订带贫协议,动员周边62户贫困劳动力入股养鸡、安置基地务工。经过努力,青山柴鸡养殖公司共带动周边建档立卡贫困户62户,其中,18户贫困户年均收入1.8万元,2017年顺利实现脱贫。今年,曾凡玉流转了2万亩山林,计划带领200家贫困户走上康庄大道。

    [更多详情]
  • 26 2018-07

    尉氏县产业扶贫让群众端上“铁饭碗”

     近年来,尉氏县狠抓产业扶贫,让贫困群众发展有项目,增收有岗位。近日,尉氏县县长韩治群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通过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特别是发展产业的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要使群众彻底摆脱贫困,使脱贫工作取得长远可持续发展,必须真真正正做好产业发展这篇大文章。”   岗李乡独楼马村的耕耘农业合作社,建立了观光农业基地,种植反季节葡萄、草莓、大樱桃等无公害瓜果,吸纳35户贫困户就业,人均年收入1.2万元以上。水坡镇冉庄村的司有锋返乡创业,投资80万元在本村建成占地285亩的农产品加工基地,主要加工红薯叶等原生态农家菜,可使当地村民每天采收红薯叶增收七八十元,每亩红薯叶可收入1500元以上。大马乡八里庙村青年农民张清珍创办蛋鸭养殖基地,吸纳贫困人员11人长年在养殖场务工,月工资1500元以上。邢庄乡大庙杨村由开封市嘉陆丰农牧有限公司投资1000万元建立生猪养殖基地,已吸纳贫困人员14人务工,月工资2500元以上。

    [更多详情]
  • 26 2018-07

    “百站包万家”为种粮大户“解渴”

    在信阳的稻田里,指导农民在稻田养殖小龙虾;在滑县的农业合作社,指导农民使用新型农机;在三门峡,指导农民简化水稻栽培技术……眼下,全省100多个农技推广中心的数万名农技推广人员活跃在田间地头,主动为种粮大户们送去技术服务,“百站包万家”服务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在活动中,农技人员主动走到田间地头,开展各类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做给农民看、教会农民干、帮着农民赚,确保了全省农业主推技术到位率不低于95%。    河南省农技推广总站副站长平西栓介绍,近几年我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目前总量达24.7万个,其中种植业经营主体数量10多万个,多数是种粮大户,他们对新品种、新技术更敏感,需求也更强烈,更希望在耕、种、管、收等关键环节得到全面的技术指导。   早在2014年,河南省农技推广总站便启动了“百站包百家”工作。截至2017年年底,全省各级农技部门全年共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415个,总服务面积达100多万亩。今年年初,省农业厅在部署安排农业工作时,要求全省各级、各类农业专业技术人员至少要服务1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把“百站包百家”活动延伸为“百站包万家”活动。服务对象进一步聚焦于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内容要求双方共同商定,技术人员要因户施策、因人施教,有针对性提供技术服务,提高实效性。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