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23 2018-07

    河南省小麦亩均收益371元

    7月20日,记者从省统计局获悉,据河南省地方经济社会调查队对全省40个县(市、区)120个乡镇600个农户小麦生产成本收益调查结果显示,2018年小麦种植收益遭遇成本增加、产量减少、品质下降、价格下跌等多重因素挤压,收益不如上年。根据测算,全省农民种植每亩小麦的产值为939.4元,比去年减少44.4元,降幅为4.5%。扣除亩均568.4元的生产成本后,亩均收益371.0元,比上年减少68.1元,降幅为15.5%。   被调查农户种植小麦平均每亩生产成本为568.4元,比上年的544.7元增加23.7元,增长4.4%,其中物质费用、生产服务支出、人工成本都呈增加态势。物质费用增7.1%。被调查农户种植小麦亩均物质费用247.5元,比上年的231元增加16.5元,增长7.1%。物质费用增加,主要由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带动。因环保治理力度加大,工业企业生产成本增加,农资销售价格上涨。生产服务费增2.5%。被调查农户种植小麦亩均生产服务支出为161.4元,比上年的157.5元增加3.9元,增长2.5%。服务费用增加主要是农用柴油价格上涨所致。人工成本上涨2.1%。被调查农户种植小麦的人工成本亩均为159.5元,比上年增加3.3元,增长2.1%。2018年全省小麦生产日均用工价格为72.5元,比上年增加1.5元,增长2.1%。在农村劳动力越来越紧缺的情况下,农村用工价格不断增加,尤其在农忙时,常常出现一工难求的情况。

    [更多详情]
  • 20 2018-07

    新野县脱贫致富“花为媒”

    近日,记者在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歪子镇老庙村花卉种植园内看到,500多亩月季花争奇斗艳。该村贫困户张平喜在这里锄草、浇水,力所能及的劳动使他每月能拿到1500元。   “我年纪大了,外出务工不现实,通过月季园项目,我把自家的4亩地流转出去,一年4000元租金,还能在花卉园挣工资,既自由又能顾家。”张平喜说。据新野玉兰苗木花卉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俊攀介绍,月季园项目建于2015年,土地流转过来以后,采用长期聘用与临时用工相结合的方式解决附近农民就业。   近年来,歪子镇依托月季种植,通过土地流转、接纳贫困人口务工等方式,增加贫困户收入,助推脱贫攻坚。

    [更多详情]
  • 20 2018-07

    郑州市果树研究所助力果业振兴

    近日,河南省副省长武国定前往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调研。他说,郑州果树研究所人才实力雄厚、学科专业齐全、平台优势明显、定位方向明确,近年来立足河南、面向全国,加强农业基础性、战略性等重大问题研究,为河南果树产业发展作出了贡献。 武国定指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需要走科技创新之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着力调结构、促转型、推融合、提效益,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当前,河南果树产业发展面临面积不大、品质不优、品牌不多、链条不长等问题。希望郑州果树研究所发挥科研人才等独特优势,加快新品种选育推广,加强新成果转化应用,着力破解生产技术难题,积极参与河南农业重大项目实施,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华生物园建设、河南生物育种中心建设等提供科技支撑,为河南果树产业振兴作出更大贡献。

    [更多详情]
  • 20 2018-07

    河南安阳开展农机安全业务管理

    为提高全市农机安全监理业务管理水平,方便安阳广大农机手办理各项业务,河南省安阳市农机安全监理所于近日开始进行对各县(市)、区农机安全监理站业务“新系统”使用情况的调研工作。 此次调研工作主要围绕业务管理系统、农机驾驶员理论考试系统等使用与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通过现场查看各(县)、市区农机监理人员的实际操作,将存在问题进行收集、归纳、汇总并进行共性提取,为8月初开展全市农机监理业务管理系统培训班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提高培训效率,精准解决问题,改善全市农机监理业务管理的数字化水平,夯实农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基础。

    [更多详情]
  • 20 2018-07

    质量兴农工作取得明显进展

    7月19日,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举办新闻发布会,介绍质量兴农工作有关情况,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局长广德福、副局长程金根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农业质量年”行动扎实推进   农业农村部将今年确定为“农业质量年”,启动了八大行动。广德福介绍,在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开局良好,质量、品牌、效益等工作稳步提高。   一是生产水平更高。稳步发展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截至目前认证登记产品达12.2万个。选择325个粮棉油糖及园艺作物生产大县开展绿色高质高效整建制创建,推进生猪屠宰、水产健康养殖、畜禽养殖等标准化示范场创建,部署开展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创建和循环水养殖示范。深入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施化肥农药减量使用和有机肥替代化肥。   二是执法监管更严。加大抽检监测和监管力度,调整完善2018年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围绕粮油、蔬菜、果品、畜禽、水产等15大类农产品或环节组织开展风险评估,及早发现问题隐患,提高风险预警能力。深入开展专项整治,上半年共出动执法人员149万人次,检查生产经营企业76万家次,查处问题22877起,责令整改8957起。公布十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案例,树立了执法办案典型。   三是典型示范更优。新创建21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对2017年批准的41个产业园开展创建绩效评价,推动产业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深化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工作,探索新的监管模式。加强区域合作联动,与北京市人民政府签署《共建北京农产品绿色优质安全示范区合作协议》,推动36个大中城市共同发布质量兴农倡议书。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目前国家追溯平台试运行平稳,数字监管、机器换人等新的智慧监管方式方法在地方积极涌现。加快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档案,已有21万个规模以上主体建立信用档案。   四是产业素质更强。成立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用标准提升质量安全水平,用标准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   编制农业绿色发展技术导则,开展重大引领性农业技术集成示范,组织推广70项绿色高效适用的农业生产技术,启动马铃薯等11种特色作物联合攻关。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全面发展,打造150个以上全程机械化核心示范基地。积极推进生产经营主体能力提升行动,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目前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超过300万个,全国农业生产托管面积达到2.32亿亩,种植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到40%以上。   农业标准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在回答记者关于农业标准制定的问题时,广德福表示,目前我国农业标准体系框架已基本形成。截至目前,农业农村部共制定发布农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12695项,其中国家标准6678项,农业行业标准6017项,国家标准中农药残留限量标准4140项,兽药残留限量标准1548项,饲料安全标准67项,检测方法等标准757项。   广德福介绍,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抓紧构建完善的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努力实现农产品生产有标可依、产品有标可检、执法有标可判。一是抓紧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加快制修订农兽药残留、畜禽屠宰、饲料卫生安全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农产品品质营养标准,清理、废止与农业绿色发展不适应的标准和行业规范。二是全面推进标准化生产,加强标准宣传推广和使用指导,督促规模经营主体按标生产,建立生产记录台账,落实好农兽药使用间隔期、休药期等规定。三是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以生产技术规范制定为基础,加快绿色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农业生产标准化、绿色化。2018年,力争实现新制修订农药残留限量标准1000项、兽药残留限量标准100项、其他行业标准200项的目标。   监测标准更高执法监管更严   在回答关于农产品监测情况的问题时,广德福介绍,今年上半年,农业农村部按季度共组织两次例行监测,加大了抽检力度,扩大了监测参数,农药和兽用抗生素等影响农产品安全水平的监测指标从94项增加到122项。在监测参数增加近30%的情况下,农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达到了97.1%,表明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中向好、稳中向优。   广德福表示,对于监测中发现的个别产区农兽药超范围、超限量或违规使用问题,农业农村部采取零容忍态度。一是迅速将监测结果通报各地,对存在问题较多、合格率较低的省份重点督办。二是坚决杜绝不合格农产品流入市场,主动加强与市场监管部门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的衔接,对不合格产品采取禁止入市销售、监督销毁和无害化处理等措施。三是根据监测发现的问题,深入专项整治行动,加大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   对于执法监管问题,广德福表示,执法监管既要打攻坚战,又要打持久战,核心是把专项整治和日常执法监管结合起来。在专项整治方面,今年组织安排了农药、“瘦肉精”、生鲜乳、兽用抗菌药、水产品、生猪屠宰、农资打假等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目前,已经广泛推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实名购买,兽药监管领域运用大数据、云平台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起了“二维码”追溯信息系统,高毒农药和禁用兽药得到较好控制,“三聚氰胺”连续9年零检出,“瘦肉精”黑窝点生产经营链条已被切断。在日常执法监管上,重点在严防、严控、严查、严检、严打上下功夫。加强风险隐患排查,找准问题所在和薄弱环节;抓好源头控制,加强农业投入品和产地环境管理,控肥控药控添加剂,推进减量化绿色化生产;建立重点监管名录,加大日常巡查检查力度,及时发现问题,落实禁限用规定和休药期、生产记录等制度;强化检验检测和监督抽查衔接,依托好农业综合执法机构,强化“检打联动”,监督抽查不合格的,该处罚的要从重处罚,该曝光的要及时曝光;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严打非法添加、违规使用、制假售假、私屠滥宰等行为,加强行刑衔接,用好“两高”司法解释,严惩违法犯罪分子。   广德福同时介绍,自2014年以来,农业农村部一直在推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在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合格率是97.1%,质量安全县的合格率平均达到99.1%,高出两个百分点,群众满意度提升16个百分点。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加大这项工作的推进力度,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把安全县的成果推广到全国,不断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水平。   追溯与合格证制度双管齐下   在回答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问题时,广德福表示,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是创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重要措施,也是农业农村部近年来的工作重点。当前,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不断提高,“互联网+”现代农业得到广泛运用,全面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的条件已经成熟。农业农村部以推进国家追溯平台建设为重点,正在加快构建统一权威、职责明确、协调联动、运转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努力实现农产品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追踪、信息可查询、责任可追究。   一是加强追溯管理的顶层设计。明确追溯管理总体思路和发展重点,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的意见》。二是建成国家追溯平台。2017年6月底,已建成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并上线试运行。三是开展追溯平台的试运行。选择四川、山东、广东开展试运行工作,不断优化完善平台的功能和设计。四是构建追溯管理长效机制。印发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办法,制定了国家追溯平台主体注册、标签使用等5项配套制度和7项基础标准,谋划建立追溯实施的保障机制。   广德福介绍,针对当前我国农业生产小而分散、上市食用农产品身份不明等问题,农业农村部借鉴发达国家工业产品合格证的理念,建立与市场准入相衔接的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推动生产经营主体采取一系列质量控制措施,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目前已在浙江、山东等6省开展试点,下一步将加强与市场监管部门的沟通协调,加快建立合格证与市场准入的有效衔接,推进构建行之有效的全链条无缝监管机制。

    [更多详情]
  • 20 2018-07

    内乡:“5+”扶贫模式走向全国

     “央企扶贫基金牵手牧原集团开展扶贫,将放大内乡‘5+’扶贫模式在全国的扶贫效应,使该模式在更多贫困地区开花结果、造福更多的贫困百姓。”7月18日,内乡县县长杨曙光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7月13日,由104家央企出资共同设立的央企扶贫基金在北京与内乡牧原集团签订协议,将和牧原联合出资24亿元,在包括我省范县、平舆等5县在内的全国7省22个贫困县实施“5+”生猪养殖扶贫项目。“5+”是内乡县创新设计,联合养猪龙头企业牧原集团和国家开发银行河南省分行探索实施的“龙头企业+政府+金融机构+合作社+贫困户”的“5+”资产收益扶贫模式。   该模式由政府组织贫困户组建合作社扶贫平台,合作社利用国家到户扶贫贷款建设标准化猪舍,牧原租赁猪舍养猪,带动内乡1.6万个贫困户养殖生猪,保障每个贫困户每年获得3200元稳定收益且持续10年,并吸纳贫困户中有劳动能力的人到企业就业,每人每年可获得工资性收入2万元至5万元,已显现出带动能力强、吸纳就业人数多、脱贫效果快又好的强大扶贫优势。

    [更多详情]
  • 20 2018-07

    灵宝市苏村乡万亩烟叶长势喜人

     “今年烤烟长势很好,肯定又是一个丰收年!”看着自己烟田里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灵宝市苏村乡胡坡村烟农张刚乐呵呵地说。   近年来,灵宝市苏村乡党委、乡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种植区域、科学下达种植计划,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面对面讲解,及时帮助种烟大户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力促烤烟最大化增产、最大化增收,提高烟农收益。   据了解,今年该乡完成烟叶种植面积1万亩,产量达150万公斤,产值达3500万元,涉及18个村。

    [更多详情]
  • 20 2018-07

    粮食大省迈向高质量发展

    盛夏时节,中原大地再次传来夏粮丰收的佳讯:据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7月19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我省夏粮总产量722.74亿斤,继续居全国之冠,仍处于历史高位,属收成较好年份。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回顾整个夏粮生产,省农业厅厅长宋虎振表示,面对频发多发的自然灾害,我省夏粮生产立足抗灾抓生产保丰收,积极推广优质专用小麦,多灾之年夏粮取得较好收成,既稳固了“中国粮仓”,又实现提质增效,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实支撑。   作为全国小麦主产区,河南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绿色可持续发展,描绘出农业高质量发展新蓝图。   “今年是农业高质量发展年,高质量发展是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发展。”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农村处处长朱攀峰认为,围绕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效益优先,河南不断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率,农业大省在迈向现代农牧业强省的征途上步履铿锵。

    [更多详情]
  • 20 2018-07

    农民卖不出 市民吃不起 水果滞销出路在何方

    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夏天是水果最为丰富的季节,各类瓜果梨桃都应有尽有,再加上天热,人们没什么胃口,所以水果就成为了人们的新宠。按理说,眼下是水果消费的一个旺季,瓜果种植户都盼望着能在这个时候,兑现一年来的辛苦付出。然而,事与愿违,今年水果增产却不增收,多地再度出现了水果滞销的情况。 如何破解水果滞销怪圈?一是不要盲目跟风种植,尽量选择独特、稀少、珍贵的品种,这样才保障自家产品的竞争力;二是提高产品的深加工和冷藏保鲜技术。对于不耐储存、容易腐烂、不宜长途运输的水果来说,一定要完善物流和冷链设施;同时,要提高产品的深加工。因为深加工意味着高附加值,可以帮助果农提高收益;三是抱团发展,开拓更多销售渠道,与供应链企业达成合作,实现农超对接,打造休闲采摘农业等;四是要及时掌握信息,扩大产品的宣传,建立自己的商业品牌。 在互联网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日益交融的今天,“信息不对称”是产生农产品“滞销、卖难、买贵”怪圈的根源。这种所谓的“信息不对称”,也导致之前出现的一种尴尬现象:一些地方的农产品降了价却卖不出去,另外一些地方却不管出多少钱都买不到货。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要打通信息和物流的通路;而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成了沟通的最简便的途径。我看到一个现象,就在南方火龙果滞销的一家种植场附近,另一家火龙果种植场却是一派生意兴隆的景象,原因就在于他们们做了电商,火龙果销售到北京、上海等全国各地。 所以,无论是果农,还是销售商,都要从内心深处认识到当今社会信息化的重要性,尤其是互联网对农业信息化的重要作用;此外,我们的相关部门一定要形成合力,减少环节优化供应链,应对现有农产品流通资源进行整合、完善、提高,构建起通畅高效的物流管道和长期稳定的商流链条,逐项落实才能破解这个“怪圈”。

    [更多详情]
  • 20 2018-07

    柘城加强学用示范基地建设 脱贫致富奔小康

    近年来,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积极探索“远程教育+脱贫攻坚”模式,依托远程教育学用示范基地,推行“站点+基地+农户”,实施“一基地一特色一能人一课堂”的“四个一”工程,围绕“8424”西瓜、“三樱椒”、“胡芹”、韭菜种植,猪牛羊养殖和服装加工等不同行业,定期组织开展专家教授知识培训,技术人员拓展培训,田秀才、土专家带动培训,实现了“进门时课堂、出门时现场”,增强学习的吸引力,推动了脱贫攻坚落地见效。截至目前,通过6个远程教育学用示范基地辐射带动了1200多人脱贫致富奔小康。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