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24 2023-07

    “廉味”村景成打卡热地

        “我们的荷花湖可出名了,每天人们像赶集一样从我家门前走过,看荷花,赏竹子,还到湖那边的廉洁文化游园转转,顺道再看看我们村里人自己演的廉政戏,美气得很!”近日,家住内乡县余关镇子育村荷花湖畔的张国谦老人,指着映入眼帘的连天碧荷,开心地说道。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依山傍水的子育村凭着精心打造的荷花湖、廉洁文化游园、民俗博物馆以及廉政戏曲等“廉味”村景吸引了当地干部群众前来打卡,大家在这里感悟古代先贤的廉洁品质,接受廉洁文化的熏陶。     近年来,内乡县纪委监委发挥本土资源优势,创新清廉村居建设载体,着力打造“廉味”十足的村居美景,筑牢“不想腐”的思想堤坝。     该县深挖内乡县衙、党员干部警示教育基地及内乡烈士陵园、马山宛西烈士纪念亭、赤眉小学革命博物馆等廉洁文化资源,提炼其中的廉洁元素,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让清廉村居建设更具乡土味,更有生命力。     各乡镇(街道)、村(社区)依托特色优势,将廉洁元素与传统文化、村规民约、家风家训有机整合,把先贤故事、廉政楹联、格言警句等巧妙融入村居建设中,形成“一乡一品、一村一特”的廉洁教育矩阵,增强群众认同感、融入感,在广大乡村营造崇廉尚廉的社会风尚。     “在改善群众生活居住环境的同时,采用百姓喜听、喜看的形式让廉洁思想和廉洁文化占据农村阵地。”内乡县纪委书记、县监委主任张拓介绍说,该县深挖高以永、元好问、章炳焘等古代清官名吏和马华敏等革命先驱的廉洁故事和廉洁品质,结合典型案例打造实景课堂,开展送“廉”下乡活动。联合县宛梆剧团、县文广旅局、县融媒体中心等部门,创作一系列廉洁文化作品,推出《菊潭相遇·话官德》《特殊的生日》《勠力同心创“五星”》等20余部贴近群众生活的情景舞台剧和微视频,以生动鲜活的形式让廉洁文化深入人心。

    [更多详情]
  • 24 2023-07

    新乡市平原示范区祝楼乡 敲门问需架起党群“连心桥”

        近日,新乡市平原示范区祝楼乡以“二马”机制为抓手,组织全体机关干部开展入户走访活动。此次活动在全乡范围内开展全覆盖走访排查,与脱贫户、监测户、独居老人等重点人群面对面交流近况及当前存在困难。同时,向群众宣传家电使用注意事项和预防电信诈骗、食品安全等知识,切实把党的关怀送到群众心坎上,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更多详情]
  • 24 2023-07

    羊肚菌新品种“南农1号”荣获植物新品种权证书

          “每亩地创收不会低于3万块钱,比去年每亩又增加了将近1万块钱。”南阳市卧龙区英庄镇羊肚菌种植大户樊雪峰口中,每亩地带来3万元以上收入的,是南阳市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培育的羊肚菌新品种“南农1号”。据悉,该品种于近日荣获农业农村部2023年首批授权植物新品种证书,成为全省首个获批授权的食用菌新品种,这也是南阳市科学院作为全国首个获得新品种授权的地市级科研机构在羊肚菌培育方面取得的新突破。     南阳市地形丰富,生态环境复杂,造就了良好的生物多样性,孕育了丰富的羊肚菌资源。自2015年起,南阳市科学院生物研究所马琳静所在的食用菌课题组成员与西峡县食用菌科研中心食用菌专家组成科研团队,开始从事羊肚菌研究。每年3月羊肚菌出菇期,科研团队便深入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采集菌株样品,从中筛选来年基地用种,7~9月对制成的母种进行转管、扩繁、制种,最后投入西峡、镇平、桐柏、内乡、淅川、方城等县和宛城、卧龙等区多个基地试种。     经过年复一年的驯化选育,最终获得的羊肚菌优良菌株命名为“南农1号”。经连续4年的DUS测试(植物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南农1号”表现出出菇早、稳产、抗逆、商品性好的特性,适合在河南省大面积推广栽培。     羊肚菌又名草笠竹,因其菌盖表面凹凸不平、状如羊肚而得名,是一种珍贵的食用菌和药用菌。我国最早在《本草纲目》中也有关于羊肚菌的详细记载,称其既是宴席上的珍品,又是久负盛名的食补良品,长期食用具有强身健体、增强人体免疫力和预防癌症的功效。“南农1号”的成功选育,在为产业发展、农民致富增动力的同时,也丰富了“菜篮子”,为百姓餐桌添滋味。     “下一步,科研团队将工作重点放在野生羊肚菌黄色系的品种选育工作中。黄色系羊肚菌栽培目前是世界性难题,我们争取在2~3年内栽培出菇。针对羊肚菌菌种退化等问题,我们将探索新的育种方向,选育出耐高温的优质资源进行驯化,并进行反季节种植模式探索,实现鲜菇常年供应。同时,我们将联合四川省食用菌研究所共同研发羊肚菌多孢育种,推动河南省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马琳静说。

    [更多详情]
  • 24 2023-07

    漯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 创建“五星”支部 建设和美乡村

        7月19日,午后的小雨把沙澧大地炙热的气温瞬间降了下来,经过雨水的冲刷,绿树环绕下的漯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黑龙潭镇老应村,显得格外清新。村中一处废弃的老宅院内,竹竿支起的架子上长满了豇豆,生机盎然。     “按照市里和区里提出的建设和美乡村不搞大拆大建的原则,我们因地制宜,计划把这处老宅院建成咖啡屋,沿村子河边修花海景观路,在村中建设党建广场游园和返乡创业园区。”老应村党支部书记应朋伟介绍说。     村里要建一个咖啡屋,这在村民眼里还是个新鲜事。但在应朋伟眼中,这是为村里将来发展乡村旅游铺路。正是凭着敢干敢拼善于创新的工作作风,应朋伟带领老应村发展小米、金丝皇菊等种植产业,组建合作社、修路、建村室,几年间,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举成为示范区唯一一个“五星”支部村。     今年以来,漯河市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省委“五星”支部创建引领基层治理要求,以实现支部建设过硬、特色产业突出、生态环境优美、乡风民风淳朴、乡村治理有序为总体目标,按照规划先行、示范引领、因地制宜、梯次推进、构筑特色的基本思路,整合各类资源,激励群众参与,集中建设一批和美乡村。     老应村就是漯河市创建“五星”支部引领和美乡村建设的五个试点村之一。     发展规划先行     绘就和美乡村图景     建设和美乡村,发展规划先行。根据市里提出的基本思路,6月21日,示范区邀请市委组织部、发改委、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人社局、农业农村局、文广旅局、乡村振兴局等部门到老应村实地观摩,论证和美乡村总体规划。     “区里召开如此规格的和美乡村论证会,目的是根据老应村的发展现状,结合村里的土地规划、产业发展、环境提升、文化展示等,对村里的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把这个‘五星’支部村建成和美乡村示范村,为下一步的打造和美乡村示范带提供建设样本。”示范区党工委副书记刘承篪说。     发展规划论证过了,示范区瞄准地方特色产业,建立龙头企业精准绑定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绑定农户的“双绑”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广大群众增收致富。     老应村通过绑定机制,流转土地2600余亩统一种植,带动集体年增收达80余万元,既提升了种植技术,又规避了市场风险,村里自产的“柳塔湖”小米畅销省内外,品牌为村集体带来更多收益。     “我种的水果花生比一般花生每斤多卖1块多,大棚内种的桃子在‘五一’前采摘,一斤能卖到8块多。”在姬石镇韩庄村,70岁的王春林带头成立了漯河市智博巨丰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近1000亩耕地,除小麦育种外,还种有大棚桃子、水果花生、猕猴桃等,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在不同季节卖出不同的农产品,还带动周边村子100多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目前,在一系列政策的促动下,示范区依托“五星”支部创建,已培育出老应村“五星”支部村、黄赵村“全国文明村”、姬石村“全省文明村”典型,南街村的花卉苗木、老应村的富硒小米、胡桥村的吊瓜、陈庄村的水果都已初具品牌效应,各个村的产业发展呈现出遍地开花的良好局面,为建设和美乡村夯实了基础。     健全服务体系     提升和美乡村成色     “市里明确提出建设和美乡村的产业和、生态和、文化和、治理和、社会和‘五和’标准,我们把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创新党建服务新模式,开通‘老家情怀民呼我应8890’便民服务热线,把社会和作为最终的落脚点。”示范区组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局长王长春说,区里高标准改扩建老应村、黄赵村等一批村级党建综合体,实施“三群三单”工作法,切实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     为深化村干部“专职化管理、一体化使用”机制,示范区明确专职村干部选任条件、日常管理、考核和退出机制,真正让村干部坐下来、动起来,扎实推动各项村级事务顺利开展。     目前,全区30个行政村划分224个网格,明确1102名网格员,将党建工作、人居环境、安全稳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等纳入网格化管理,形成基层服务“一张网”。     今年以来,全区2300余名党员主动承诺为民服务事项2600项,已完成80%以上,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不断增强。     改善生态环境     增添和美乡村亮色     “你们看看,俺村里环境不比城里差吧?比城里空气好,还比城里凉快!”当天下午6点钟,在姬石村村头的一棵有260年历史的皂角古树下,村民姬继成正在和几个邻居一起纳凉,言语中充满自豪感。     姬继成家旁边是示范区投建的日处理170吨污水的物联网云控制污水处理站。与其说是污水处理站,倒不如说是村里的景观游园——站内外被绿草和景观树包裹着,新式泵房外围毫无异味。邻近的水池里,一大片荷花开得正艳,对面村民家墙壁上硕大的红字“打造生态宜居村助力‘五星’支部创建”掩映在青翠的竹林中。     像姬石村这样的污水处理站,在示范区总共有21座,再加上新改户厕6000多户,总体上实现了农村生活污水的全收集、全处理,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生活污水的出路问题。     为推动“五星”支部创建与和美乡村建设深度融合,示范区按照“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根管子连到底、一把扫帚扫到底”的实施方案,聚焦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短板,围绕安全饮水、厕所革命、污水处理、基础提升等关键环节,加大财政投入,谋划各类项目16个,覆盖全区30个行政村,推动农村生态环境整体大提升。     按照“一村一策、一村一景”的原则,示范区创新采用EPC+O(施工设计运营总承包)模式,委托专业设计团队,在村庄原有环境基础上,逐村设计村庄整治方案,建设“三微”小园3162个、游园36处,种植乔灌木6万余棵,实现景观绿化面积约5万平方米,群众“看得见绿水、望得见蓝天、留得住乡愁”的美好愿景正逐步变为现实。     培育文明乡风     彰显和美乡村特色     为摘得“文明幸福星”,进而通过创建“五星”支部引领和美乡村建设,在示范区的总体部署下,各个村已签订《移风易俗树新风责任书》,建立“一约五会”,实行村民自治,制定红白事操办标准,引导和规范村民破除陈规陋习,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不仅如此,示范区今年开展送戏曲下乡、送公益电影下乡等“舞台艺术下基层活动”200余场次,举办各类群众文化宣传活动,让村民切实感受到文明新风尚带来的幸福感;推行“公建+民营”养老服务模式,高标准改造提升1个日间照料中心、2个乡镇敬老院和27个村级幸福院,在全市率先完成城乡养老体系全覆盖。     为探索实施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示范区以“三零”创建为抓手,加强矛盾纠纷源头预防,纵深推进“平安法治村”创建,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在争星摘星中不断增强,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我们将按照市里创建‘五星’支部引领和美乡村建设的具体要求,立足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把工作任务具体化、台账化,按照时间节点分步实施、加快落地,做好要素保障,塑造乡村品牌,让理念的更新转化为持续推动全区和美乡村建设的持续动力。”示范区党工委书记钮盾说。

    [更多详情]
  • 24 2023-07

    12年,他把荒山变成百果园

     7月19日,在禹州市磨街乡刘门村润泉家庭农场,负责人李镜涛(右)在给同行介绍即将成熟的西梅。今年39岁的李镜涛是一名退伍军人,2011年回乡承包了110亩荒山,种植柿子、猕猴桃、李子等果树,如今,他承包的荒山已成为当地有名的的““百果园””和游客的打卡地。

    [更多详情]
  • 24 2023-07

    村企手牵手 致富路好走

         “参加了今天的分红大会,很振奋,回去后我要抓紧给群众做工作,收秋前将700多亩土地流转给天硕公司,这样既省心、省力又降低了风险,村集体也有7万多元的收入。”7月18日,在叶县水寨乡2023年村企联建现场分红大会后,该乡小庄王村党支部书记霍延辉说。     “去年秋季,村里将630亩土地流转给了天硕公司。这是种麦一季的分红,秋收后还能再分红这么多。一年分红9.45万元。”天边徐村党支部书记徐志民说。     河南天硕农业集团有限公司是农业产业化省重点龙头企业,该企业积极探索新型“土地流转式托管模式”,以30余人专业团队托管、流转土地4.6万亩而享誉全省。     去年9月9日,按照“党建搭台、村企抱团、群众致富、集体共赢”的思路,该公司党支部与水寨乡天边徐村、蔡寺村党支部举行了村企联建签约仪式,共流转两个村的826亩土地种植小麦,开启了补短板、扬优势、强企业、富集体的良好局面。今年为两个村的村集体带来了61950元的资金收益。

    [更多详情]
  • 24 2023-07

    抓好秋田管理措施落实 扎实推进秋粮单产提升

        7月20日,全省秋粮单产提升现场推进会在周口召开。     副省长刘尚进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和防汛救灾的重要指示精神,听取农业专家介绍玉米密植滴灌精准调控技术,分析秋粮生产形势和近期气象趋势,安排部署以单产提升为重点的田间管理和防灾减灾工作。     刘尚进强调,当前是秋粮生产的关键时期。要充分认识到完成全年粮食生产目标关键在单产,提高粮食综合产能潜力在单产,提升今年秋粮单产重点在于抓实生产管理,切实增强单产提升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要重点做好配套技术落实、自然灾害防范、重大病虫害防控、项目示范带动、应急能力建设等工作,抓好田间管理,全力防灾减灾,切实保障单产提升成效。要强化组织保障,落细落实各项工作举措,奋力夺取秋粮丰收,努力实现全年粮食生产目标。     会前,刘尚进带队观摩了商水县玉米高产示范区、农情服务中心、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区等现场。

    [更多详情]
  • 24 2023-07

    漯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 创建“五星”支部 建设和美乡村

        7月19日,午后的小雨把沙澧大地炙热的气温瞬间降了下来,经过雨水的冲刷,绿树环绕下的漯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黑龙潭镇老应村,显得格外清新。村中一处废弃的老宅院内,竹竿支起的架子上长满了豇豆,生机盎然。     “按照市里和区里提出的建设和美乡村不搞大拆大建的原则,我们因地制宜,计划把这处老宅院建成咖啡屋,沿村子河边修花海景观路,在村中建设党建广场游园和返乡创业园区。”老应村党支部书记应朋伟介绍说。     村里要建一个咖啡屋,这在村民眼里还是个新鲜事。但在应朋伟眼中,这是为村里将来发展乡村旅游铺路。正是凭着敢干敢拼善于创新的工作作风,应朋伟带领老应村发展小米、金丝皇菊等种植产业,组建合作社、修路、建村室,几年间,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举成为示范区唯一一个“五星”支部村。     今年以来,漯河市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省委“五星”支部创建引领基层治理要求,以实现支部建设过硬、特色产业突出、生态环境优美、乡风民风淳朴、乡村治理有序为总体目标,按照规划先行、示范引领、因地制宜、梯次推进、构筑特色的基本思路,整合各类资源,激励群众参与,集中建设一批和美乡村。     老应村就是漯河市创建“五星”支部引领和美乡村建设的五个试点村之一。     发展规划先行     绘就和美乡村图景     建设和美乡村,发展规划先行。根据市里提出的基本思路,6月21日,示范区邀请市委组织部、发改委、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人社局、农业农村局、文广旅局、乡村振兴局等部门到老应村实地观摩,论证和美乡村总体规划。     “区里召开如此规格的和美乡村论证会,目的是根据老应村的发展现状,结合村里的土地规划、产业发展、环境提升、文化展示等,对村里的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把这个‘五星’支部村建成和美乡村示范村,为下一步的打造和美乡村示范带提供建设样本。”示范区党工委副书记刘承篪说。     发展规划论证过了,示范区瞄准地方特色产业,建立龙头企业精准绑定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绑定农户的“双绑”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广大群众增收致富。     老应村通过绑定机制,流转土地2600余亩统一种植,带动集体年增收达80余万元,既提升了种植技术,又规避了市场风险,村里自产的“柳塔湖”小米畅销省内外,品牌为村集体带来更多收益。     “我种的水果花生比一般花生每斤多卖1块多,大棚内种的桃子在‘五一’前采摘,一斤能卖到8块多。”在姬石镇韩庄村,70岁的王春林带头成立了漯河市智博巨丰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近1000亩耕地,除小麦育种外,还种有大棚桃子、水果花生、猕猴桃等,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在不同季节卖出不同的农产品,还带动周边村子100多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目前,在一系列政策的促动下,示范区依托“五星”支部创建,已培育出老应村“五星”支部村、黄赵村“全国文明村”、姬石村“全省文明村”典型,南街村的花卉苗木、老应村的富硒小米、胡桥村的吊瓜、陈庄村的水果都已初具品牌效应,各个村的产业发展呈现出遍地开花的良好局面,为建设和美乡村夯实了基础。     健全服务体系     提升和美乡村成色     “市里明确提出建设和美乡村的产业和、生态和、文化和、治理和、社会和‘五和’标准,我们把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创新党建服务新模式,开通‘老家情怀民呼我应8890’便民服务热线,把社会和作为最终的落脚点。”示范区组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局长王长春说,区里高标准改扩建老应村、黄赵村等一批村级党建综合体,实施“三群三单”工作法,切实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     为深化村干部“专职化管理、一体化使用”机制,示范区明确专职村干部选任条件、日常管理、考核和退出机制,真正让村干部坐下来、动起来,扎实推动各项村级事务顺利开展。     目前,全区30个行政村划分224个网格,明确1102名网格员,将党建工作、人居环境、安全稳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等纳入网格化管理,形成基层服务“一张网”。     今年以来,全区2300余名党员主动承诺为民服务事项2600项,已完成80%以上,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不断增强。     改善生态环境     增添和美乡村亮色     “你们看看,俺村里环境不比城里差吧?比城里空气好,还比城里凉快!”当天下午6点钟,在姬石村村头的一棵有260年历史的皂角古树下,村民姬继成正在和几个邻居一起纳凉,言语中充满自豪感。     姬继成家旁边是示范区投建的日处理170吨污水的物联网云控制污水处理站。与其说是污水处理站,倒不如说是村里的景观游园——站内外被绿草和景观树包裹着,新式泵房外围毫无异味。邻近的水池里,一大片荷花开得正艳,对面村民家墙壁上硕大的红字“打造生态宜居村助力‘五星’支部创建”掩映在青翠的竹林中。     像姬石村这样的污水处理站,在示范区总共有21座,再加上新改户厕6000多户,总体上实现了农村生活污水的全收集、全处理,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生活污水的出路问题。     为推动“五星”支部创建与和美乡村建设深度融合,示范区按照“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根管子连到底、一把扫帚扫到底”的实施方案,聚焦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短板,围绕安全饮水、厕所革命、污水处理、基础提升等关键环节,加大财政投入,谋划各类项目16个,覆盖全区30个行政村,推动农村生态环境整体大提升。     按照“一村一策、一村一景”的原则,示范区创新采用EPC+O(施工设计运营总承包)模式,委托专业设计团队,在村庄原有环境基础上,逐村设计村庄整治方案,建设“三微”小园3162个、游园36处,种植乔灌木6万余棵,实现景观绿化面积约5万平方米,群众“看得见绿水、望得见蓝天、留得住乡愁”的美好愿景正逐步变为现实。     培育文明乡风     彰显和美乡村特色     为摘得“文明幸福星”,进而通过创建“五星”支部引领和美乡村建设,在示范区的总体部署下,各个村已签订《移风易俗树新风责任书》,建立“一约五会”,实行村民自治,制定红白事操办标准,引导和规范村民破除陈规陋习,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不仅如此,示范区今年开展送戏曲下乡、送公益电影下乡等“舞台艺术下基层活动”200余场次,举办各类群众文化宣传活动,让村民切实感受到文明新风尚带来的幸福感;推行“公建+民营”养老服务模式,高标准改造提升1个日间照料中心、2个乡镇敬老院和27个村级幸福院,在全市率先完成城乡养老体系全覆盖。     为探索实施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示范区以“三零”创建为抓手,加强矛盾纠纷源头预防,纵深推进“平安法治村”创建,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在争星摘星中不断增强,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我们将按照市里创建‘五星’支部引领和美乡村建设的具体要求,立足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把工作任务具体化、台账化,按照时间节点分步实施、加快落地,做好要素保障,塑造乡村品牌,让理念的更新转化为持续推动全区和美乡村建设的持续动力。”示范区党工委书记钮盾说。

    [更多详情]
  • 21 2023-07

    骤雨初歇,应是良辰美景

        行车走在夏日热风中,后座坐着心爱的女儿,她在叽叽喳喳地说着些童言是非。     一阵风偷偷从车窗缝隙里袭来,透着一股凉意。     滴滴答答的大雨滴就开始在挡风玻璃上奏起了单调音乐,像一朵朵绽放的冰状小小烟花。     一瞬间,就水流成河了,雨刷在奋力地摇摆,抵抗着暴风雨的猛烈攻击。     下水道口张着大口,贪婪地吸食着上天降下来的馈赠。     好雨知时节。老家不算肥沃土地上的玉米苗花生苗都笑开了花,被灼热太阳晒得萎靡蔫蔫的绿树红花都昂起了头,女儿也欢呼雀跃地喊着可以穿雨衣雨鞋喽!     我一手抱着女儿,一手撑着雨伞,看着行色匆匆的人群,在雨路上蹚着水慢慢走。     骤雨初歇,应是良辰美景。     天空中的烟雾蒙蒙随着雨水的冲刷消失殆尽,映入眼帘的是播放着湛蓝色电影的天幕。     街道两旁的树叶在雨中舞动着,突如其来的一场雨水澡让它们尘封已久的毛孔再次散发碧绿的气息,让空气中弥漫着夏叶的味道。     我收起雨伞,拉着女儿的小手,抬头凝望会蓝天,深深呼吸着夏味,在雨路上蹚着水慢慢走。

    [更多详情]
  • 21 2023-07

    少年不识春光好,欲问青天何日老

        毕业十一年了     十一年怎么就飞也似的过去了呢     我感觉还是那个少年啊     因为同窗好友说我没有一丝丝改变     犹记得那年九月     怀揣着行李箱都盛不下远去的梦想     踏上了大学的旅途     关于旅途的记忆     是嗡嗡悦耳的汽笛声响     是飞快蜗行的绿皮火车     是沁人心脾的光脚大汉     还有那渐渐远去模糊的故乡     伴随着走天涯的BGM     列车员动听地播报着向往之地的临近     我心里阵阵澎湃     努力着用浮肿的双腿奔向未知却美好的站台     怯怯地坐上迎新的大巴     少年气布满了整节车厢     大巴行驶在滨海大道大道     宽阔且没有尽头     微微凉凉的海风像奶油一样     轻抚我疲惫兴奋的粗脸     让我醉得一塌糊涂壮心不已     正是     少年不识春光好,     欲问青天何日老?     待到重阳花开时,     逝者如斯好不恼!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