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12 2023-07

    毛豆喜丰收 村民采摘忙

         眼下正是毛豆采摘上市的季节。7月7日,走进光山县泼陂河镇的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生产基地,一串串沉甸甸的毛豆挂满枝头,长势旺盛。村民三三两两分布在广袤的田间,采摘、搬运、装车,一派繁忙景象。     67岁的村民张阿姨正和乡亲们一起将一串串毛豆连根拔起,麻利地采摘、分拣。“每采摘一斤毛豆能挣0.45元,一天下来能挣130元。”张阿姨说。去年,她把自家的5亩耕地按每亩400元的价格流转给了毛豆种植合作社,闲暇之余到合作社务工,不仅有了固定的租金收入,而且还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上半年,该镇毛豆种植面积2400亩,亩产量2000~3000斤,每斤毛豆售价3元以上,亩产值逾万元,采摘后直接送到厂家加工,销往全国各地。     近年来,泼陂河镇改变传统种植模式,推广“豆—豆—菜”模式,实现“一地多收”。同时采取统一管理、订单销售模式,集中解决农产品销路,带动农民持续增收。

    [更多详情]
  • 12 2023-07

    “沙窝”变“金窝”

         7月4日,宁陵县逻岗镇吾元村老伯农庄红薯种植合作社的社员们正热火朝天地栽种夏红薯。该合作社带领社员发展300余亩蜜薯产业,让农民吃着蜜薯奔富路。     “自‘五星’支部创建工作开展以来,我们村坚持以高质量党建赋能乡村振兴,立足实际、突出重点,把富硒红薯种植作为‘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持续推动党建与产业互融共进、双向发展,不断探索富民强村的新路径。”吾元村党支部书记吕占斌说。     逻岗镇自开展“五星”支部创建以来,以党建为引领,全力争创“产业兴旺星”,把当地沙地、干旱等自然环境的劣势转换为发展特色产业的优势,全镇呈现出种植、养殖等特色产业蓬勃发展的繁荣景象,昔日的“沙窝”变成了让群众增收致富的“金窝”。     因势利导,在传统产业突破上求“新”。逻岗镇90%的土地属沙质土壤,适合种植花生,每年花生种植面积近8万亩,占全县总种植面积的四分之一,是远近闻名的“花生小镇”。在发展传统花生种植的基础上,该镇积极引导群众发展黑花生种植、加工等特色产业,取得了较好的效益。     因地制宜,在特色资源利用上求“活”。宁陵县土壤富硒,逻岗镇注重在沙质富硒土壤上做文章,大力引导群众发展富硒红薯种植。吾元村返乡创业人员刘勤创办宁陵县老伯农庄红薯种植合作社,通过直播平台线上销售富硒红薯,深受消费者喜爱。镇党委、镇政府协调资金50万元配套建设了红薯冷藏储存库,组织当地党员干部、网红达人开展电商直播帮助其销售红薯。如今,在镇政府引导和刘勤的带动下,全镇红薯种植面积发展到1800亩。     因村施策,在特色产业发展上求“异”。逻岗镇利用2.5万亩林场,积极引导群众发展金蝉、蛋鸭等林下养殖。该镇黄老家村村民张晓华发展林下金蝉养殖,每亩年收入近万元,年净盈利10余万元。目前,该镇已形成了吾元红薯、崔香吴黑小麦黑花生、刘赵庄大棚瓜果蔬菜等“一村一品”发展格局,全镇种植花生8万亩、葡萄1200亩、红薯1800亩、蔬菜450亩,养殖肉鸡5.8万只、蛋鸭36万只等,花生加工企业38家,产业发展势头持续向好。

    [更多详情]
  • 12 2023-07

    无人机“上岗”助力稳产增收

         眼下正是水稻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时期,为确保水稻稳产增收,7月10日,潢川县桃林铺镇抢抓晴天好时机,使用植保无人机开展农药喷洒作业。     在该镇胡桥村380亩优质水稻种植基地里,浩航农机专业合作社两架满载农药的大疆T30植保无人机,在技术人员的熟练操控下,沿着稻田匀速飞行,雾状的农药随着气流均匀地喷洒在稻田里。     “使用无人机飞防作业效率高、防虫治病效果好。一架无人机只要1至2分钟就能完成一亩地的作业,比原来人工打药节省了19分钟。380亩的水稻,如果两架无人机同时作业,只需3小时就能完成,亩均投入20元左右,每亩产出可达120元。”浩航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晏宝虎说。     近年来,潢川县紧盯粮食安全这根主线,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采用机械播种、收割及无人机防治病虫害等科技化种植手段,助力农业生产提质增效,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

    [更多详情]
  • 12 2023-07

    太行山下桃花源

        农家书屋、古窑洞、古槐、太行博物馆、游轮……     博爱县许良镇于庄村,太行山下一个只有170口人的不起眼村落,年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年营业收入200多万元,今年3月被住建部授予第6批“中国传统村落”。     于庄村咋有这么大的能耐?     7月5日,一踏进村口,便被迷人的景色所陶醉:左边山墙上爬山虎遮天蔽日,右边桃树、梨树枝繁叶茂,远眺三面环山景色宜人,各色花朵争艳夺目。“这里背靠大山,面朝丹河,是风水宝地。”于庄村党支部书记曹永福说。     记者拍摄环山美景时,从大山中传来的美妙歌声回荡耳边。向着歌声登山而上,走进一处院落,潘伟夫妻俩正在直播,记者在人群中找了个空位,边听边看。     这是个三合院,主房是上百年的古窑洞,北屋一层、南屋两层,都是瓦房,墙体全由丹河石垒砌,墙根处的箩头、木斗、木水桶、独轮车、石磨等都是“老古董”。     潘伟介绍说,两年前,夫妻俩在焦作市区开了一个传媒公司,去年年初看到村里变化喜人,就决定回家利用自家院子开设直播间,用歌声娱乐听众,同时家里新置了20张床位,今年又把邻居一家院子租下增设民宿。     出门又向一处小院——栖馨小院走去,登坡前行,地面全是丹河原石铺面,门前摆放的大小古树根雕千姿百态,弯弯的石沟里水清澈透明。推开竹大门进入院子,每个房间门上都有二十四节气标志,文化色彩浓厚,通过透明式淋浴间可看到山景,两层主房都是高端民宿。     在一个有550年古槐的院子里,十几个学生正在写生。这儿原来是村小学的两间教室,现已改成全天窗农家书屋,书架上各色书籍琳琅满目。     曹永福的儿子曹阳阳,前几年在城里开了一家餐馆,去年回家改造旧院开办了农家餐馆,每天4个客房8张餐桌爆满。     来到丹河边,三度湾烧烤园、山客烧烤园、亲子民庄果园里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据老板刘保险介绍,“五一”假期,烧烤园每天有上千人,十几个人服务,忙得不可开交。     “2017年以前,村道泥泞、房屋破烂,村民不愿留家死守,纷纷外出。现在路通了,景美了,游客也多了,已有15户村民迁回村里,改造旧房,开办民宿,今年又有10多个外地人也来村里租房。”曹永福说。     2018年,时任焦作市政协主席的杨娅辉到于庄村调研时说,这里有这么好的文化底蕴,经过精心打造,发展前景一定很宽广。     村里81岁的老党员裴建国说:“现在的美景真没敢想过,幸福来得太快了,一定要护好守好,让子孙后代传承下去。”     2017年,为加快乡村振兴步伐,许良镇投资4400多万元修通了太行山下6个村12公里的柏油路。目前,许湾村红色教育基地、吴窖村凤凰岭幸福洞、小东庄村摩崖石刻……各个景点游客络绎不绝。     许良镇又为太行山增添了文旅美景。

    [更多详情]
  • 12 2023-07

    漯河市农信社与中国人寿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7月11日,漯河市农信社与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漯河分公司战略合作集中签约仪式举行,双方建立长期、稳定的全面战略合作关系,促进共同发展和长期合作。漯河市农信办党组副书记项镇主持签约仪式。     漯河市农信社在沙澧大地辛勤耕耘七十余载,现有在岗员工1816人,下辖五家县(区)行社,共有120个营业机构遍布城乡。目前,全市农信社资产总额达527亿元,各项存款余额达45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236亿元,是区域内营业网点最多、服务范围最广、社会贡献度最大的金融机构。     作为本土金融机构,漯河市农信社始终以服务地方为己任,深度融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充分发挥“三农”主力军作用,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践行新使命、展现新作为、实现新发展。中国人寿漯河分公司作为一家中央金融企业分支机构,有着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成熟的业务发展战略,销售网络遍布漯河全市,业务经营在全省名列前茅,与农信社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和广阔前景。     今年以来,双方在趸交、期交、法人业务方面均取得较大突破,取得良好成效。为进一步立足市场,着眼于双方企业的发展,漯河市农信社与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漯河分公司经过沟通协商,决定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实施战略合作,在贷款、存款、支付结算、保险、法人业务等方面达成了合作意向。     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漯河分公司负责人梁宏建在签约仪式上表示,有两个强大的企业品牌作为支撑,通过彼此双方的共同努力,在协议的框架内优势互补、项目结合,充分展开各种合作,一定能够共同把合作推向新的高度,达到双方互利共赢,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为社会提供更优质的产品,为企业创造更丰厚的效益,取得更大的发展。     “银行业和保险业同属金融行业,在产品、管理、营销对象、风险防范等方面具有许多相似之处,双方联手将形成互惠互利、共赢发展的良好合作局面。”漯河市农信办党组书记、主任孔少飞说,此次战略合作对漯河市农信社来讲是一项创新之举,双方通过拓宽合作领域、提升合作层次,形成新的业务增长点,为广大城乡居民提供更加丰富的金融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提升综合金融服务水平。

    [更多详情]
  • 12 2023-07

    河南农大社会实践活动走进淅川

         调研乌骨鸡保种场,了解种质资源保护现状;参观淅川丹江移民民俗博物馆,走进邹庄移民村,感悟南水北调移民精神……7月8日,河南农业大学社会实践活动走进淅川县。淅川丰富的种质资源、厚重的人文历史,极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精神受到洗礼。     “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和渠首所在地,位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地区,种质资源丰富。来乌骨鸡保种场调研,是为了让学生认识种业振兴的意义。”在淅川县乌骨鸡保种场,河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副教授李东华说。     走进保种场,每只乌骨鸡独享一个鸡笼,每个鸡笼旁挂着代表着这只鸡祖代信息的独有标签。“我们根据祖代信息,按家系等量随机交配原则,对淅川乌骨鸡进行世代保种,目前已建立60个家系种鸡5000套。”听着保种场负责人卢国伟的介绍,在场的大学生不住点头。     在乌骨鸡保种场,让学生增长了学识,而在淅川丹江移民民俗博物馆和邹庄移民村,则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感受到淅川人的大爱与无私。     因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淅川县36.8万移民远迁他乡,铸造了“忠诚担当、大爱报国”的移民精神。为更好地弘扬“移民精神”,淅川县在盛湾镇鱼关村建成淅川丹江移民民俗博物馆,珍藏丹江移民图片2万余幅、媒体报道7000余篇、纪实视频2万分钟、民俗实物2600余件等,成为一个以南水北调移民精神发掘传承、移民精神教育培训、移民文艺作品创作、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实践为主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在淅川丹江民俗博物馆,老师和学生们不时驻足沉思,仿佛跟着一件件文物,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走进邹庄移民村,平整宽阔的水泥路、美观大方的光伏路灯、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赏心悦目的花草树木……一幅美丽的邹庄新画卷映入眼帘。     “搬迁后,不仅在生活上得到了很大改善,我们还建设1000亩高标准农田,配套水肥药一体化系统,利用5G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在手机上轻轻一点,就能实现智能浇灌、智能管理,生产效率高着呢。”说着,邹庄移民村党支部书记邹玉新拿起手机,向老师和同学们展示着科技含量高的智慧农业。     老师和同学们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思考,一致认为此次社会实践活动受益匪浅、深受启发。     “虽然我是土生土长的淅川人,但此次在家乡的实践活动还是让我深受触动,家乡物美人美,是一片广阔的天地,以后我将努力学习,在乡村一线中锻炼自己,回馈家乡!”河南农业大学2021级动科专业社会实践团成员张磐钰说。

    [更多详情]
  • 12 2023-07

    “城市书房”靠公园窗里书香窗外花香

         7月10日,记者来到位于宁陵县人民公园的城市书房,只见书房内宽敞明亮,木质书架上错落有致地摆放着各类书籍,窗外绿树成荫、风景如画,不少读者正专心致志地阅读。     据了解,该城市书房总面积约为220平方米,融合现代公共图书馆服务理念,设有亲子阅读区、少儿阅览区、红色文化展示区,为读者提供近40个阅览席位,藏书量达12000余册。     自从有了这个书房,家住世纪风情小区的李红云每天都带着孩子来城市书房读书。“我们家到这里步行只需要10来分钟,孩子非常喜欢这里的氛围,可以培养他的阅读习惯,给咱们这个‘宝藏’书房点赞。”李红云说。     今年以来,宁陵县大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打造“城市书房”群众家门口的文化阵地,探索“图书馆+”全新阅读模式,注重与周边环境深度融合,以公园为依托,着力打造富有暖意、充满诗意和感受惬意的城市书房,打通文化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如今,新建的城市书房俨然成为市民停留歇息、就近阅读的“打卡地”。     “城市书房已经开放了4个月,迎来读者两万余人次,节假日更是一座难求。我们通过完善各种设施,提供精细化服务,给读者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让阅读变为一种享受。”宁陵县新华书店经理郭拥军说。

    [更多详情]
  • 12 2023-07

    废坑塘变荷塘 莲池镇名副其实

         7月10日,记者在沈丘县莲池镇小郑营一处莲藕种植基地看到,荷花塘内荷花次第开放,美不胜收,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赏花游玩,打卡拍照。     “以前,这个塘内杂草丛生,脏臭不堪,周围生活垃圾堆积成山。后来,通过清运垃圾和清淤改造,水变清了,岸变绿了,塘里不但种了莲藕,还放养了鲢鱼,使昔日的‘闹心塘’,成了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村集体经济增收的‘金水塘’。”站在30亩莲藕基地一侧,小郑营村党支部书记郑祖灵兴奋地告诉记者。     变化源于沈丘县实施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专项行动。去年以来,该镇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以党建为引领,以人居环境整治、“三边四化五美”整治“双提升”为抓手,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为目标,大力开展废弃闲置坑塘综合整治,使昔日黑臭水体垃圾“坑塘”蝶变鱼塘、景观塘,实现人居环境改善提升与村集体经济增收共赢格局。     走近位于文殊庵村的坑塘,水面宽阔、波光粼粼,坑塘四周还栽上了枝叶繁茂的绿化树木。原来这也是个废弃坑塘,占地20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废弃秸秆堆放杂乱,多年来一直处于废弃闲置状态,严重影响村容村貌。莲池镇人大代表多次到现场,分析研究改造坑塘举措,并按照“一坑一特色、一塘一品、一塘一策略”原则,把这处废弃坑塘打造成既能产生经济效益,又能美化环境的生态垂钓园。     截至目前,该镇已整治坑塘20余处,占全镇废弃闲置坑塘总数的80%。“我们将继续因村施策,深挖坑塘治理潜力,继续按照‘因村制宜’的思路,多途径、全方位地开展坑塘改造,最大限度地整旧如新、变废为宝,促进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莲池镇人大主席赵旭说。

    [更多详情]
  • 12 2023-07

    路灯不仅仅是灯 成美景扮靓城

        7月9日,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行走在商城县陶家河岸边的人行步道上,只见流动的“彩色长虹”蜿蜒在河道两岸,霓虹闪烁,流光溢彩,光与影的交会,线条与建筑的契合,让夜晚的小城美轮美奂……“变化实在太大了,以前黑灯瞎火,现在是一道风景线,满满的幸福感。”家住旁边西岗子小区的张女士由衷地感叹道。     “现如今,路灯已不再是简单的照明工具,而成为集功能性、艺术性于一体的‘城市之光’,正是有了这些景观灯,照亮了市民的夜生活,也让商城越夜越美丽!”商城县城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何清华表示,“我们还坚持绿色照明理念,采用生态、环保、节能、安全新型材料,注重节能降耗,力求安全、可靠、便于维护。”     据悉,商城县秉承“文化、人本、生态”原则,在亮化工程建设中,按照城市美学原则和亮化功能要求,对灯光色彩、风格等亮化细节进行精心搭配,科学处理整体性与丰富性、动与静、虚与实、明与暗、线与面的关系,使亮灯效果与商城气质相适应,极大提升了城市品位。街景亮化工程以树木为依托,采用中国结、灯带、灯串、流星雨彩灯等对树干、树枝进行亮化搭设;车流穿行的主干道,采用照明度较高的LED路灯,确保安全、节能、实用;陶家河河道亮化则用霓虹灯、洗墙灯将整个自然水系串联起来,将光色融入碧水之中,形成开阔的夜景观赏空间,在河边任一视角均可体验到光色旖旎、碧波荡漾的静美景致……灯饰定制更是巧具匠心、花样繁多,既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为主题的精美路灯箱,也有独具商城特色的“高端定制”,让市民们在家门口就实现了“白天看风景,晚上看夜景”的美好愿望。     “我们将以提升城市‘颜值’和品质内涵为目标,持续推进城市亮化工程,真正让城市从‘亮起来’变成‘靓起来’,为‘美好生活看信阳’城市品牌贡献更多的‘商城靓度’。”商城县城管局党组书记、局长雷晓明说。

    [更多详情]
  • 12 2023-07

    垃圾分类美了村庄肥了农田

         7月11日上午9时,沁阳市西万镇官庄屯村的垃圾转运员赵忠孝和胡不闹像往常一样,挨家挨户将农户家里垃圾运走,只是和往常不同的是,赵忠孝负责将农户家中的厨余垃圾分装进车,胡不闹则负责分装日常的生活垃圾。     “老赵车上拉的是厨余垃圾,他会将这些垃圾拉到湿垃圾堆肥点,通过生物发酵形成有机肥,然后提供给农户用来施肥;老胡拉的是生活垃圾,运送到镇里的垃圾中转站,实施一体化集中转运处理。”该村党支部书记张四国介绍道。     官庄屯村有运输车辆110余辆,是个典型的运输村。近年来,该村通过开展“五星”支部创建工作,使村内的人居环境得到很大改善,农村户厕实现水冲式改造,污水实现无害化处理,道路实现白改黑提升,村内公园、游园一处接一处,群众生活水平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外在形象的改变让群众看到了家乡的巨变,但美丽乡村建设还得有里子的改变。今年以来,官庄屯村推广垃圾分类工作,真正实现从内到外的改变。     官庄屯村投资6万余元,采购了250个垃圾分类桶分发到户,购置1辆分类车,建设了1处垃圾分类亭、2处旧衣物回收箱和1处垃圾堆肥点,还组织党员干部到户指导,确保工作顺利进行。     在此基础上,该村推陈出新采取“村级+环卫公司”共同运转模式,对垃圾分类中的干垃圾、有毒有害垃圾由正建公司负责运转;厨余垃圾经过发酵后则由农户直接拉走发挥二次作用。     同时,该村还推行垃圾分类“积分卡”,积分可以兑换奖品,年终实行垃圾分类集中评比并进行奖励,此举大大提升了村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推行垃圾干湿分离半年以来,村里发生了很大改变,家里没有异味了,苍蝇也少了,外表和里子都变漂亮了。”张四国高兴地说。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