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14 2023-06

    “脸晒黑”换“粮归仓”

        “截至6月6日晚上11点,堤南第一帮扶队收割小麦696亩,小麦全部摊晒到位”“截至6月8日凌晨5点,堤北第二帮扶队收割小麦890亩,小麦晾晒全部妥当”“截至6月9日早上6点,堤北第三帮扶队收割小麦980亩,小麦晾晒到位”……坚守在麦收现场指导的民权县绿洲街道大陈庄村第一书记、民权县粮食收购储备中心副主任高治伟用手机时刻关注着党员帮扶队的麦收情况。     大陈庄村党支部副书记党会战说:“麦收期间,大陈庄村的田间、晾晒场,都能看到民权县粮食收购储备中心党员帮扶队和农民群众一起抢收抢种的身影。”     民权县粮食收购储备中心党组在统筹助力各乡镇“三夏”帮扶的同时,时刻牵挂着结对帮扶村大陈庄村的“三夏”生产。该中心成立了3个党员帮扶队,24名队员不畏艰辛助力大陈庄村“三夏”生产,重点对孤寡老人、残疾户、困难户、五保户全力实施帮扶。     “俺总共7亩小麦,眼下小麦全部晒干,收割、晾晒、装袋都是县粮食收购储备中心党员帮扶队帮俺干的,他们还给俺发了‘三夏’慰问金,感谢帮扶队。”防返贫监测户袁洪忠说。     在帮扶队的倾力帮助下,村民陈振法家的8.5亩小麦全部收割完毕、晾晒归位,陈振法被帮扶队的精神所感动,编了首帮扶歌:“帮扶队,活雷锋,个个身穿志愿红;满身土,脸晒黑,不怕苦来不怕累……”     据统计,民权县粮食收购储备中心党员帮扶队为大陈庄村村民联系收割机8台,协调运粮车20余辆,抢收小麦3000余亩,抢种玉米等作物1600余亩。

    [更多详情]
  • 14 2023-06

    秸秆打捆离田 综合利用增效

         6月13日,济源的麦收工作已进入最后的收尾阶段,小麦秸秆如何处理?记者就此进行了探访。     在五龙口镇西逯寨村,记者看到,一辆辆搂草机、打捆机在田里穿梭,残留的秸秆被整齐地收起打捆,变成一个个“秸秆卷”。     “这些秸秆主要用作饲料,已成为周边养殖场的‘香饽饽’。”富宝家庭农场负责人张亚飞告诉记者,今年他种植了3000亩小麦,产生约600吨秸秆,可供7家大型养殖场和30余家小型养殖场使用。秸秆按照一吨500元计算,他可增加收入30万元。     他说,小麦秸秆回收再利用,既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又可以有效防止环境污染,改善土壤、减少病虫害发生,有利于下茬作物的播种。     “以前农作物秸秆处理是一大难题,还存在焚烧隐患。现在小麦秸秆变废为宝,还增加了农户收入。”谈起秸秆回收利用带来的变化,该镇副镇长孔利杰介绍,“三夏”工作开展以来,该镇抢抓农时收获小麦,确保夏粮颗粒归仓。同时,该镇做好秸秆禁烧工作,大力推广秸秆打捆离田综合利用方法,实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从“一烧了之”到“点草成金”,济源以农业绿色发展为导向,把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方法作为突破口和着力点,在回收利用上进行深入探索,不断拓展秸秆离田渠道,构建秸秆回收利用体系。     通过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等方式,秸秆综合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济源农村能源管理站工作人员曹艳会说,秸秆综合利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秸秆直接还田,作为肥料使用;另一方面是打捆离田,用作牛羊饲料。     据了解,目前,济源拥有秸秆打捆机3台,每年打捆秸秆3万亩左右,预计回收秸秆1万余吨,基本形成了农作物秸秆“捡拾、打捆、收购、利用”链条。

    [更多详情]
  • 14 2023-06

    改善“微环境”提升“小幸福”

         “你瞧瞧,搁以前,房前屋后到处堆满了杂物和垃圾,经过整治,俺用废旧小木条把四周栅起来,留个栏口,建成了这个‘微菜园’,种有豆角、茄子等新鲜蔬菜,一家人吃不完,还可以当小花园赏景,瞅着养眼,心情舒畅。”6月12日,沈丘县刘湾镇陈洼村村民陈树干对来家串门的朋友“显摆”。     “有了微菜园,我不仅可以种蔬菜,还可以栽瓜果,在家门口实现‘蔬果自由’。”村民陈舟乐呵呵地说。     今年以来,该镇以“五星”支部创建为抓手,持续打造人居环境整治“升级版”,组织干部群众开展“微绿植”扮靓乡村主题活动,鼓励干部群众因地制宜利用房前屋后的“四旁”空地打造成可采摘食用的“微菜园”“微果园”,可赏景的“微景观”,做到见缝插绿、见空插园。     同时,该镇还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引导群众主动参与“三拆”(拆违拆旧拆废)中来。杜营村因进村道路两侧私搭乱建、乱堆乱放问题突出,被定为今年要整治提升的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薄弱村”。据该村党支部书记孙丰介绍,村民对进村路两侧环境问题意见很大,年初村民代表大会上,村民代表一致反映这一问题,村里就把这项工作列入今年重点并积极对接街道,现在违建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小型活动广场,方便村民休闲锻炼。“私搭乱建的场地变成小公园,村民们都很满意。现在,晚饭后来这里散步纳凉,很方便。”村民崔磊说。     目前,该镇建成“微菜园”“微果园”“微景观”200余处,有效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扮靓了乡村颜值。

    [更多详情]
  • 14 2023-06

    “蕙兰之乡”产业兴旺

        6月9日,栾川县合峪镇蕙兰文化产业园,“惠农交易日”现场人潮涌动,来自各地的兰友欢聚一堂,赏兰、鉴兰、购兰、论兰,十分热闹。     今年4月,栾川县首届蕙兰文化节在合峪镇兰花产业园举行。为加强兰花资源交流,近日,合峪镇将每月的9日确定为“惠农交易日”,为兰友搭建一个学习、交流、交易的平台,助推蕙兰产业蓬勃发展。交易日当天,除了带动本地餐饮、住宿、商贸零售等客流激增外,30余名群众通过新媒体平台直播带货,线上线下交易额突破200万元。     据了解,2021年“栾川蕙兰”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是继“洛阳牡丹”之后,洛阳市第二个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林木花卉品种。为做强“栾川蕙兰”品牌,该县出资2.1亿元在合峪镇打造集种植、交易、展示、科研、农旅等于一体的综合性蕙兰文化产业园。目前,园区已建成智能化、自动化高标准兰花大棚60个,配套展示交易中心、兰花主题民宿、文化博览及研发中心等基础设施正在全面推进,已招引栾川县内及嵩县、汝阳、浙江等地100余名兰花种植大户和乡贤入驻,年交易额突破亿元。

    [更多详情]
  • 14 2023-06

    新鲜水果热销 村民门口数钱

         “果实结得像蒜辫子,压弯了枝头。”“成熟的白桃、李梅,酸甜可口。”6月13日,在方城县四里店镇干沟村的林果园里,游客尽享生态采摘乐趣。     走进林果园,放眼望去,成片的李树枝头果实一颗颗红黄相间,令人垂涎欲滴,吸引不少游客前来采摘品尝。     “这个林果园里成熟的李梅有8个品种,白桃有4个品种,正陆续上市,每天销售一万斤左右。”当下,林果园里1000多亩“天特一号”“早富贵”品种的李梅和100多亩“突围”品种的大白桃进入成熟采摘期,纷至沓来的订单让销售负责人李江乐开了花。     为让果实抢“鲜”上市,连日来,干沟村村民们每天穿梭在李梅林间,忙着采摘、分选、装车,运往各地销售,丰收的喜悦挂在眉梢。村民郑兰英一边分选果子,一边高兴地说:“这些天,果园里不同品种的李梅、白桃陆续成熟了,俺们天天都有活干,在家门口就能挣钱。”     据了解,干沟村的林果采摘园面积2000余亩,种植有白桃、李梅、葡萄、海棠等水果品类10余种,带动周边200多名群众实现就近就业增收。今年采摘园里的水果大丰收,采摘周期能持续一个半月,每隔一周就会有一个品种上市。     近年来,四里店镇围绕“发展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群众、带动一方经济”的目标,坚持因村制宜,把优势产业作为发力点,以产业兴旺助推乡村振兴。     目前,四里店镇按照“林、果、桑,药、菌、游”六字产业发展规划,深入推进“一村一品、一村一特”建设,建成万亩柞蚕、万亩桑蚕、万亩香菇、万亩果园、万亩玉兰等产业基地,打造出余庄村、街村、张湾村、四里店村、油坊庄村等一批特色鲜明、效益显著、带动有力的“产业兴旺星”,绘就了一幅幅村美民富的乡村振兴好“丰”景。

    [更多详情]
  • 14 2023-06

    乡村建设的“新乡县方案”

        新修的村道笔直整洁,不远处一片月季花墙映入眼帘,花墙后白墙黛瓦错落有致,特色民居惹人注目,别样的乡土风情令人耳目一新。6月11日,记者走进新乡县七里营镇杨堤村,看到乡村建设行动实施后的农村新貌。     作为河南省第一批乡村建设示范县创建单位,新乡县紧紧围绕国家乡村建设“183”行动和河南省乡村建设“184+2”行动要求,探索形成了“科学化规划、专班化运作、项目化推进、标准化实施、系统化统筹、全员化参与”的乡村建设“六化工作法”,全县乡村建设实现良好开局。     ——科学化规划,描绘乡村建设发展蓝图。坚持“把规划还给乡村、把设计还给农民”,按照“一镇一愿景、一村一图景、一路一风景”的规划理念,由专家提出尊重农民意愿的专业化建议,确保“一镇一策、一村一品”。坚持“先规划后建设、不规划不建设、一张蓝图绘到底”,将全县村庄划分为示范引领村、重点提升村、整体推进村三个类别,高标准、分梯次编制规划。     ——专班化运作,压实乡村建设责任体系。组建县、乡、村三级乡村建设行动领导小组,三级书记任组长;建立完善联系点制度,县级干部、57个县直部门负责人一对一联系到村;抽调专职人员成立乡村建设专班办公室,成立17个乡村建设行动专班,对上积极争取项目政策资金,对下具体指导镇、村实施。同时,建立专班周例会、信息报送、资金争取对接、督导观摩评比、乡村建设“擂台赛”等五项机制,凝聚乡村建设合力,营造比学赶超氛围。     ——项目化推进,构建乡村建设工作载体。按照“近细远粗,分步实施”原则,建立《2023年—2025年新乡县乡村建设项目库》,共入库19个方面1867个项目,总投资132亿元,其中2023年续建及新开工项目716个,年度计划投资47亿元。加快推动基础设施往村覆盖、向户延伸,目前“三通一规范”自来水全部实现,完成道路135个村、污水管网58个村、弱电规范8个村。探索“市场化运作、政府购买服务、群众投工投劳、自建自管”等管护使用途径,实现项目“建、管、用”闭环管理、有效衔接。     ——标准化实施,规范乡村建设标准体系。积极探索乡村建设标准化的“新乡县路径”,由河南省豫检集团标准化和质量研究院在村庄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6个方面,拟定一整套203个标准体系,使乡村建设示范创建按图索骥、有标可依、行之有序。     ——系统化统筹,强化乡村建设要素保障。通过盘活农村土地资源,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目前,全县收入10万元以上村占比94.4%、50万元以上村占比35.4%、100万元以上村占比16.9%。多方筹措资金,通过向上争取一点、政策融资一点、涉农资金整合一点、财政配套一点、企业投入一点、群众自筹一点的办法,保障乡村建设资金来源。     ——全员化参与,激发乡村建设内生动力。新乡县把乡村建设15项重点任务全部纳入“五星”支部创建考核细则,在乡镇年度考核中增加乡村建设专项考核。同时,充分发挥各界精英人士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作用,推广“街长制”模式,成立乡村建设理事会等,引领带动群众参与乡村建设。     “乡村建设‘六化工作法’,就是坚持系统谋划、一体推进,创新实施、全员参与,探索形成具有县域特色的乡村建设路径。”新乡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郭鑫说,如今,乡村建设“新乡县方案”呈现出全域性加快推进的良好态势,更多的美丽乡村正在牧野大地精彩“蝶变”、不断涌现。

    [更多详情]
  • 14 2023-06

    台前羽绒“温暖”俄罗斯

         6月13日,记者从台前县政府获知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在莫斯科F-EXPO展会上,台前展出的羽绒服、羽绒被、羽绒睡袋等羽绒制品成为展会亮点,受到客户广泛关注,多项合作意向、供货协议达成或签约。台前县与主办方俄罗斯纺织服装企业家联盟达成合作意向,并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开启了台前羽绒温暖俄罗斯之路。     据了解,台前县是中国羽绒之乡、全球最大优质羽绒原产地,有着羽绒及制品加工完整产业链,年加工羽绒服、寝具、户外用品3500万件套。“我们非常认可台前羽绒品质,将不遗余力为台前羽绒及制品进入俄罗斯市场提供渠道和帮助。”俄罗斯纺织服装企业家联盟服装板块负责人米哈伊尔说。     “我们将以质量最优、价格实惠作为羽绒走进国际市场的发展理念,用台前羽绒温暖‘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民,开启中国羽绒的温暖之路、友谊之路。”台前县羽绒产业领导小组组长、县政协主席李传军满怀信心地说。

    [更多详情]
  • 14 2023-06

    中原名瓷精品“黄河流域”巡展开幕

         6月13日,由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平顶山学院、平顶山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共同主办的“新时代中原名瓷精品‘黄河流域’巡展”首展在平顶山市文化艺术中心开幕。     此次巡展以中原名瓷为载体、学术研究为根本、黄河流域为背景、文化交流为目的,甄选了中原腹地七类瓷种,共计137件陶瓷艺术精品。     此次巡展将历时180天,跨越黄河流域的河南、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山东六省七站。巡展作品从惟妙惟肖的唐三彩陶俑到绚丽多彩的洛阳牡丹瓷,从花瓷之源的鲁山花瓷到宋代汝、钧、官三大名瓷,从素朴雅致的黑陶到君子之器的绞胎瓷,从质朴无华的粗陶到自然天成的柴烧……皆诠释着中原文化之精神,积极、开放且富有灵性。

    [更多详情]
  • 14 2023-06

    第三届国际蒙古羊高峰论坛在郑召开

         6月10日至11日,由河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承办的第三届国际蒙古羊高峰论坛在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召开,论坛主要围绕蒙古羊以及肉羊种业分享国际资讯和研究成果,共商绵羊种业创新之路。     “资源交流,联合创新,共建未来”是本次论坛的主题。     本次论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权富生教授、扬州大学孙伟教授、蒙古国畜牧科学院巴图苏和院长和巴赛罕博士等汇报了蒙古国绵羊种质资源和新品种培育,全国畜牧总站刘丑生研究员和国家绒毛羊体系首席专家郑文新研究员从种业高质量发展及羊遗传改良计划方面介绍了中国羊种业发展情况,河南省肉羊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权凯教授在大会主题报告中介绍了中部农区肉羊产业发展情况,来自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安徽农业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青年博士分别从羊的繁殖、营养、表观遗传等方面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分享交流。

    [更多详情]
  • 14 2023-06

    山小麦历险记

        6月13日,赤日炎炎,淇县黄洞乡鱼泉村平整的空地上、马路边铺满了晾晒的小麦。     摊铺、晾晒,每隔半个小时,村民冯水英便要到村委会前的空地上翻晒一次她的新小麦,豆大的汗珠掩饰不住她的兴奋,“今年收麦不容易,我这5亩小麦长得不赖。”捻起几粒放到嘴里,“嘎嘣脆。”     冯水英的“山小麦”紧连着省道,是赶着雨点用收割机“抢收”回家的其中一户。     鱼泉村位于淇县深山区,麦田地块小,由于土地干旱成熟得早,一周前连续的降雨,愁坏了鱼泉村村民。为村民抢收小麦,成了鹤壁市烟草专卖局驻鱼泉村第一书记徐成城和淇县县委办驻村帮扶队的“头等大事”。     山里农机少,徐成城和驻村帮扶队上门联系淇县农业农村局,协调了2台中型履带式联合收割机。“趁天晴,就得抢收快收。”徐成城说。     龙口夺粮,机收人力全跟上,驻村书记、驻村帮扶队队员、村“两委”干部、党员组成应急抢收志愿服务队,全面排查在外务工、年老体弱、行动不便、无劳动力等困难群众,发挥党员联户、干部包片、志愿服务等机制作用,建立夏收帮扶台账,开展“一对一”“组团式”帮扶。     接力也需爱心,农机手、志愿者,在鱼泉村忙于“三夏”生产一线的劳动者,徐成城为其“标配”矿泉水、草帽、毛巾等物资,这来自淇县的一家爱心企业助力。     “连续阴雨天气,俺这小麦没受一点影响,这得感谢驻村干部和帮扶队的帮忙。”冯水英拿出手机,指着微信里唯一的群聊点开,介绍着县、乡、村里一条条有关收麦、天气预报、储存、晾晒、收购的信息。     6月7日,鱼泉村的140余亩小麦全部收割完成。“每亩产量1200余斤,与收粮点约好了,下午来收麦,一手交粮,一手给钱。”冯水英开心地说。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