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16 2022-09

    不见人掰棒 但见机器忙

    9月15日,在沈丘县周营镇谢营村的一块订单玉米基地里,已经成熟的玉米棒沉甸甸地挂在玉米秆上,两台机械缓缓前行,一排排玉米秸秆被吸入机器内。随着机器转动,一个个褪去“外衣”的玉米棒子进入储粮舱,秸秆经机器粉碎后被均匀地抛撒在田间。整个玉米收获、秸秆粉碎还田作业过程一气呵成。     “以前是人工掰棒子、砍秸秆运秸秆,既费时又费力,几亩地的活得忙活好几天。”坐在农用车上等待农机卸玉米棒子的村民郭玉梅说,“去年家里4亩玉米秸秆还田,满打满算每亩少施化肥20公斤左右,节约成本50多元,粮食亩产增加了50公斤。”     近年来,该镇通过大力推广玉米机收、秸秆粉碎还田“一条龙”作业,有效解决了多年来焚烧秸秆这一既污染环境又破坏土壤结构的“老大难”问题,实现了秸秆“零焚烧”,达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工作效率多赢的效果。

    [更多详情]
  • 16 2022-09

    农民“慧”种地 带来高效益

     9月15日,在淮滨县的防胡、张里、芦集、三空桥等乡镇,随处可见农户们抢收、拉运、晾晒花生的忙碌身影,大型机器来回穿梭在花生田里采收花生,场面十分壮观。     “我今年种了5亩花生都丰收啦!产量比去年还高,今年的花生价格也比去年高,一亩地能收入1900多块钱,花生秧子还能卖给附近养牛场、养羊场做饲料。”防胡镇路沿村村民张明琴开心地说。     “我种的有十几亩花生,今年天干,但收成还不错。今年的花生品质也不错,从地里随便拔一棵秧子花生都很饱满。今年我家还添了一台花生剥壳机,花生剥壳快捷、方便,省时又省力。”村民张志勇看着刚收回来的粒粒饱满的花生很是满意。     据了解,近些年,淮滨县大力推广种植良种花生,不断带动群众增收致富。该县今年种植优质花生22万亩左右,品种主要有豫花37、邦农2号,豫花65。

    [更多详情]
  • 16 2022-09

    科技助力 让郏县红牛更牛

    郏县红牛是全国八大优良黄牛品种之一,是当地一大特色产业,如今在科技引领下,郏县红牛的发展正当其时。     郏县红牛因原产地在郏县、毛色红润而得名,是全国唯一一个以县名命名的地方优良品种,2020年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同年在全国首届中国牛·优质牛肉品鉴大会上获得“高品质牛肉生产推介品种”。     近年来,郏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郏县红牛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吸引一大批人才投身到红牛产业的发展中来。     种业是芯片。为更好发展郏县红牛这个地方良种,河南省“四优四化”科技支撑行动计划畜牧专项团队多次组织专家,深入郏县红牛产业园区牛场,实地考察了解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结合当地资源禀赋,为郏县红牛产业提供科技支撑。     专家把脉打好种业基础     郏县红牛曾是重要的农耕工具,如今逐渐向肉用方向发展,经过选育的郏县红牛,雪花牛肉产量高、肉质细嫩,深受消费者喜爱。     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作为优秀的地方良种资源的郏县红牛,如何将郏县红牛这张名片打造好,打好种业“翻身仗”?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孙宝忠指出,郏县红牛是发展高端肉牛不可多得的本土优良品种,要充分发挥红牛产业资源优势,在保种育种、产品研发、品种及知识产权保护上深入研究,打造中国的高端肉牛品种。     抓点连线部署服务战略     为进一步明确郏县红牛的发展定位和模式,肉牛团队负责人王二耀和当地政府共同组织专家学者,召开了“郏县红牛产业发展座谈会”、举办“郏县红牛产业发展论坛”等活动,梳理郏县红牛产业发展定位、目标和举措。     “如何在园区推广起来,找对方法很重要。”王二耀说。这个园区就是省级郏县红牛现代农业产业园。如今已建成规模养殖场97个、发展养殖专业户275户,现有国家级郏县红牛保种场和国家级肉牛核心育种场1个,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2家。     根据实际,王二耀制定“抓点连线,覆盖全面”的立体服务战略,以当地龙头企业为重点,以产业园区的具有代表性的中小养殖户为线,通过宣传培训全面覆盖产业园区。     平顶山瑞宝红牛肉业有限公司是郏县的龙头企业,集郏县红牛育种、育肥、屠宰、加工于一体。公司通过差异化养殖模式,实现了利润的最大化,带动郏县红牛形成了完整的生态养殖产业链。     科技扶持擦亮红牛品牌     作为郏县优势特色产业,郏县红牛始终坚定不移地走“全链、专营、高端、品牌”的发展之路,省农科院畜牧水产专家团队更是从各个方面积极扶植,持续推动郏县红牛这块金字招牌做大做强。     通过培训会、微信群、媒体,全方位示范推广技术,从遗传选育、饲养管理等各方面,全面提升肉牛养殖产业相关人员的技术水平,更新观念,开阔眼界。同时,专家团队还不断强化郏县红牛品牌附加值,可以参加牛肉品鉴,扩大影响力,通过调整饲料配方增加雪花牛肉的产量,提高经济效益。     郏县县委书记王景育表示,省农科院专家们的指导,正促使郏县红牛产业水平持续上升,未来郏县将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重点在保种育种、扩群增量和品牌打造上下功夫,做大做强红牛产业,占领国内外高端消费市场。

    [更多详情]
  • 16 2022-09

    建葡萄庄园 带村民致富

    9月7日,记者走进确山县刘店镇姚楼村红波生态葡萄阳光玫瑰庄园看到,这里的100余亩阳光玫瑰葡萄进入了成熟期,喜获丰收。     一大早,沐浴着清晨的阳光,这边葡萄庄园负责人张红波组织果农们,正忙着采摘、装袋、打码、装箱,现场一派忙碌景象;那边网红达人大美,手捧优质阳光玫瑰葡萄,现场做起了网络直播,受到大批粉丝的点赞、关注。     据张红波介绍,阳光玫瑰葡萄果品呈翠绿色,果肉鲜脆多汁,果皮有清新花香味,甜度高、耐储运,很受市场欢迎。     也正因为如此,张红波瞄准了市场商机,他于2019年投资兴建了88个大棚、占地百余亩的红波生态葡萄阳光玫瑰庄园,大力发展100余亩阳光玫瑰葡萄种植。今年,葡萄进入了盛果期,产值达800余万元,带动当地百余名群众家门口务工,增加收入。     “我们的阳光玫瑰葡萄集花香、果香、清香于一身,果肉脆嫩多汁香甜,被誉为葡萄界的‘爱马仕’,市场前景广阔。今年,我们采用精细化管理,葡萄的品质特别好,销路也很好。欢迎大家前来品尝、采摘葡萄。采摘期可以一直持续到10月底。下一步,将继续扩大种植面积,做大做强这一甜蜜事业。”张红波说。

    [更多详情]
  • 16 2022-09

    小花椒香飘大峪镇

        踏着雨后的清新,73岁的尤遂竹和姚霞等人挎着篮子走进村里的花椒基地。     放眼望去,满园的花椒树上,一蓬蓬“大红袍”在9月的艳阳下开得火红,微风中,阵阵“麻”香沁人心脾。尤遂竹一手把握着花椒枝,一手小心翼翼地采摘着花椒,笑意盎然。     尤遂竹是汝州市大峪镇寨湾村人,儿子在登封,两个闺女已出嫁,大孙子在读大学,“这些年,村干部操心,集体经济发展得好,俺的日子过得挺舒坦。”     寨湾村地处大峪镇西部,这个花椒基地种了120亩来自陕西韩城的“大红袍”,今年是盛果期第二年。在花椒基地的示范引领下,目前,寨湾村已发展花椒种植500亩。     9月14日,寨湾村党支部副书记葛红卫说,村里的花椒已全部收完,正在烘干处理中,估计能收干花椒850~900公斤。     此时,大峪镇龙王村一片曾经的荒山上,44岁的张晓丽正带着80多人穿行在飘香的花椒树间采摘花椒。     张晓丽是汝州市福禄源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这片花椒是2018年她响应大峪镇党委、镇政府号召种下的。在回乡种花椒之前,她曾在企业管理岗位工作,也曾南下务工、经商,后承包200多亩荒山种花椒。     去年9月,张晓丽参加省里组织的高素质农民培训班,花椒种植户中只有她一人是女性,因此,老师笑称她“花椒西施”,同学们也这样叫。张晓丽不仅不反感,反而觉得这是商机,便以“西施花椒”注册了商标,还把抖音和微信号的昵称改成了“西施花椒”。     山谷为“峪”,大峪,顾名思义,即大山谷。大峪镇位于汝州市东北部,与登封、禹州相邻,域内平地难寻,平均海拔700多米,总面积137.2平方公里,有24个行政村、201个村民组、405户24184人,村民们都居住在山间沟壑中。     2018年,为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伟大战役,大峪镇党委、镇政府结合当地土地贫瘠、季节性干旱多发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发展优质“大红袍”花椒产业,累计种植面积达1.5万多亩。     对大峪镇而言,2022年是极为干旱的一年,从4月至7月底无有效降雨,高岭、后坡、玉皇等村出现吃水困难、花椒无水灌溉现象。为此,大峪镇党委、镇政府高度重视,安排5台水车接续向上述缺水村送水,有条件的村则通过高扬程水泵送水灌溉,开展抗旱保苗工作。经过努力,1.5万多亩花椒绝大部分长势良好,果实饱满。进入8月下旬,大峪镇花椒采摘季来临,各村积极组织力量采摘,并为村民发放采摘补贴——采一斤湿花椒2元钱。为提高花椒种植效益,大峪镇所属24个行政村均购买了花椒烘干机,免费为种植户烘干花椒,同时集中统一销售。     来自大峪镇的消息说,在2021年花椒亩产量75公斤左右的基础上,2022年高产地块每亩能产150公斤左右,为山区群众增收1000多万元。

    [更多详情]
  • 16 2022-09

    孙洋洋 阳光玫瑰 酿造甜蜜事业

     9月14日,在汝州市王寨乡孙庄村南坡一片地头搭建的遮阳棚前,“热烈祝贺铭铭家庭农场开园大吉”的黄字红底横幅格外耀眼。棚下,前来帮工的20多名村民不停歇地把一串串经过挑选的阳光玫瑰葡萄装入袋内,再装筐,然后抬上来自洛阳的全国知名零售品牌大张集团的运输车,码好。     “洛阳大张集团要了2万多斤。”园主孙洋洋一边张罗着装箱装车,一边举起手机拍照记录。此前的9月7日、8日,铭铭家庭农场两天销售了三车阳光玫瑰,共1.5万多公斤,是福建客商专程用冷藏车运走的。     孙洋洋生于1988年,大学学的专业和种植八竿子也打不着,因此,说起种植阳光玫瑰来,有一种苦尽甘来的味道。     之所以用苦尽甘来形容,是因为孙洋洋的阳光玫瑰挂果头一年和第二年,结出的果实不仅味道差,而且品相也难看,因此亏损了五六万元。     孙洋洋与阳光玫瑰结缘,始于汝州市农业农村局组织的高素质农民培训,时间要回溯至2015年年末,地点是河南农业大学。孙洋洋说,培训时,主办方组织学员去山西考察,在考察中他第一次见到了阳光玫瑰。     “可能是园方为了方便卖苗吧,大冬天下雪了,阳光玫瑰还挂在枝条上,摘一颗品尝,又冰凉又甜,感觉非常奇妙。”孙洋洋说,他当时就给妻子高钰茹打了一通电话,赢得了支持。     孙洋洋是一个敏思笃行的人,第一次培训考察,他没有买苗,再一次专程去考察时,才下定决心买了600多株阳光玫瑰苗,回汝州试种了3亩地。     经历前两个挂果季的失败后,孙洋洋通过努力钻研,找到了种植阳光玫瑰的路子,一年比一年好了起来,现如今,已发展到了3个园子20亩地,按地理位置排名分别是东园、中园、西园。     9月9日,在铭铭家庭农场最早的试验地块中园,孙洋洋指着棚架上的薄膜说:“阳光玫瑰不喜水,这是专门搭建的遮雨棚,东西两个园子也要开工搭建了。”     孙强伟、杜俊峰夫妇是孙洋洋的叔叔、婶婶,负责西园的日常管理,两人每月能拿3000多元收入。采摘季,来园子干活的帮工,每人每天60元,忙起来的时候,一天用工多达五六十人。     48岁的孙庄人彭青丽,原先也在铭铭家庭农场务工,由于耳濡目染,去年11月,她和丈夫王团委商量着种了3亩多阳光玫瑰。或许是有孙洋洋的成功经验可复制,以及提供技术支持的缘故,彭青丽快人快语,显得很有信心。相比较之下,正在牛羊粪堆旁堆肥的王团委则少言寡语,但笑起来也十分自信。     来自王寨乡乡村振兴办公室的消息称,铭铭家庭农场的成功起到了示范效应,通过销售带动、技术指导等,带动周边村和外地的十几家种植户种植阳光玫瑰近百亩。     “你知道我们这里的阳光玫瑰为什么这么好吗?”孙洋洋解释说,这里的土壤富含硒元素,石头矿物质含量高,透气性好,“我们是在用阳光玫瑰酿造甜蜜的事业。”     看着儿子一步步成长起来,儿子儿媳恩爱和睦,孙洋洋的母亲、55岁的杨恩笑得合不拢嘴。

    [更多详情]
  • 16 2022-09

    温泉镇南王庄 140亩水果黑玉米直销郑州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丰收的季节五彩斑斓。走进汝州市温泉镇北汝河岸边的南王庄村,葱绿的稻田里富硒香米已经抽穗,紫红色的高粱穗籽粒饱满,而最引人注目的还是正在收获的水果黑玉米。     9月14日,南王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无限说,自8月23日开始销售到现在,水果黑玉米已经卖出去120多亩,再有两三天将全部收获卖完。     南王庄的水果黑玉米,主要是紫黑糯玉米、黄金香玉米两个品种,共有140亩,每亩地可收获3600穗左右,收获后直接销往郑州一家食品加工厂,穗长15厘米以上的批发价每穗0.7元。     水果黑玉米项目是河南天泽康养中心有限公司今年6月在南王庄村实施的“万企兴万村”项目之一,该项目还包括50亩富硒香米,由公司出资流转土地,村集体管理,收益后按比例分成。     由于该地块邻近北汝河,水利条件优越,水果黑玉米长势良好。剥开玉米衣,里面的玉米穗呈紫红色、黑红色,籽粒饱满,光泽鲜亮。     河南天泽康养中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邱生杰说:“从目前的长势来看,我们在南王庄村探索的助力乡村振兴模式达到了预期效果,水果黑玉米销售良好,种植的富硒香米预计10月初收割,总产量可以达3.5万公斤以上,大部分收益将留作南王庄村集体经济收入。在第一年试种成功的基础上,我们公司将继续扩大特色农作物种植面积,带动南王庄村集体经济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更多详情]
  • 15 2022-09

    河南宝丰:火红的辣椒红火的日子

          9月13日,在宝丰县肖旗乡解庄村辣椒种植基地,村民们穿梭在辣椒地里忙着采摘,地头的收购点,鲜红的“朝天椒”堆成小山,工人们有条不紊地称重、分拣、装运。 肖旗乡有30多年的辣椒种植历史,适宜的气候、肥沃的土壤、丰富的种植经验让辣椒成为了该乡解庄村、张伍庄等村的支柱产业,每年全乡的辣椒种植面积稳定在1700亩左右,同时辣椒育苗、加工、销售等产业延伸也带动了500余名群众就近就业。       肖旗乡辣椒种植的成长秘笈之一在于推行“麦椒套种”,这种模式比传统的种植模式亩均增收2000元以上。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引导农民规模化的订单种植,酱用的“线椒”、火锅用的“草莓椒”、调味用的“朝天椒”等众多品种实现从田间到工厂的无缝链接,让群众增收无忧。       爱种辣椒的肖旗人,也爱吃辣,但与追求极致辣感不同,人们吃辣椒是有节制的,要的是香和鲜。当地的一碗羊肉冲汤,淋上辣油就有了张力;一盆烩菜,撒上辣椒就有了层次;就算是简简单单的炝炒辣椒,鲜香的也让人大快朵颐。       正是对好滋味的不断追求,该乡解庄村的蔬菜加工企业经多年摸索,调制出了“解老香”牌、“陈家酱”牌辣椒酱,形成了鲜椒、剁椒、干椒等多层次产品供应体系。“我们的辣椒酱全部是纯手工、零添加制作,中秋节前后销售了将近2万提。半个月后,工厂新设的两条生产线投产,产量稳定提高,我们要线上直播!”解庄村庆海种植合作社的陈海庆笑地合不拢嘴。 从传统种植到发展现代农业,作为人民饮食中的“灵魂伴侣”,小小辣椒成为了肖旗乡发展“一村一品”、助力乡村振兴的一张名片,火红的辣椒让当地群众过上了红彤彤的好日子。

    [更多详情]
  • 15 2022-09

    河南郏县:“甜蜜”产业促兴旺 “订单农业”助增收

    “一矿要的100箱蜜瓜装完了,可以走了,巧玲姐,天昊公司还需要260箱蜜瓜,吃完饭再喊点人帮忙,他们下午过来装车。”9月12日,在郏县李口镇小昝庄村大棚旁边的景俊楠一边分拣蜜瓜装箱,一边给旁边的人交代事情,好不热闹。 丰收时节,瓜果飘香。在郏县李口镇小昝庄村蜜瓜大棚里,蜜瓜瓜藤粗壮,叶片墨绿,果形圆润如球,散发着阵阵果香。大家正忙着采摘装车,丰收的景象让他们的心里无比甜蜜。 “今年我们转变了销售模式,依托乡里的特色产业发展服务中心,采用订单化销售,今天平煤就要了快400箱,以后再也不用愁销路了,感谢政府为我们牵线搭桥。”小昝庄村村民张巧玲欣喜地说。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今年以来,李口镇以“五星”支部创建为抓手,立足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特色果蔬种植,将白龙庙、小昝庄、王辛庄、老昝庄打造成四个特色果蔬产业园区,辐射带动周边马庄、林庄、东南等19个行政村发展特色果蔬种植,并成立特色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与河南中原红有限公司、平煤股份一矿、德信泉等企业达成合作,按照“四园区一中心”的规划布局,走规模化种植、科学化管理、订单化销售的特色产业发展之路。届时,李口镇果蔬种植面积可达2300余亩,预计年产值近1600万元,带动周边群众就近务工700余人,增加人均年务工收入4500余元。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近年来,李口镇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特色果蔬种植,走出一条以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道路。

    [更多详情]
  • 15 2022-09

    首次全国农民技能大赛精彩上演

           据新华社济南9月14日电小麦玉米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技术、水稻侧深施肥一体化技术、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植保机、有机肥深松施肥机……14日,来自全国各地的35名种植能手齐聚山东省乐陵市,现场登台展示粮食稳产高产、肥料科学使用、新型农机操作等生产知识和技能。     当日,全国农民技能大赛(种植能手)在山东乐陵市举办,这也是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首次在全国范围内举办此类大赛。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些种粮能手技能技艺精湛,各有各的本领和绝活。16号参赛选手安徽省太和县的种粮大户徐淙祥,获得了本次大赛总分第一名。     大赛评委、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首席专家高祥照说,这些种粮能手示范带动效应强,通过积极提供社会化服务,既推广了新品种新技术,还有效带动农户增产增收,解决了“谁来种地”“怎样种好地”等问题。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