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03 2021-06

    南阳:推进烟区产业综合体促振兴

    一排排整齐的蔬菜(育苗)大棚、一座座现代化电烤房、一个个小型加工厂、一方方科学规划的田块......南阳市社旗县苗店镇万亩“烟区产业综合体”立足生态环境和农业资源优势,围绕土地流转,依托烟叶产业探索新型种植模式,实现了多元产业融合发展,正在当地绘就着一幅乡村振兴的壮丽画卷。 烟叶带动共发展 “我们把流转过来的土地按照以烟为主、“烟菜薯”二年一周期轮作的模式,实施循环生产。” 苗店镇“烟区产业综合体”是社旗县田地烟叶种植合作社引资创办的,负责人吴辉介绍说,“产区种植模式主要是当年种植烟叶,烟叶结束后接茬种植蔬菜,次年种植红薯,第三年种植烟叶,实现‘两年一轮作、三年两头种’,不仅烟叶品质大幅提升,还能节省种植成本。” “烟区产业综合体”按照这种模式运作的土地有6000亩,可以实现每年每亩地1万元以上产值,增产增收效果显著。既实现烟农多元增收、烟田优质前茬,又解决了因种植单一类作物用工时期短,用工不持续、用工难的问题。 “烟草公司利用技术资源优势,抽调专人,成立工作专班,指导烟叶生产管理,推行精准灌溉、施肥、植保技术,实施机械化作业,推广绿色防控、土壤保育、采烤一体化等技术,并对综合体建设提出了很多改进意见,为我们种出优质好烟、拓宽经营范围提供技术和管理支撑。”吴辉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发展的这么好,离不开烟草公司的悉心指导帮助。” “‘烟区产业综合体’发展模式效益非常好,也带动了全县烟叶产业发展。”社旗县烟草分公司烟叶生产科长王金星说。2020年苗店镇“田园综合体”1500烟叶亩均产值高于全县平均水平1166元。2021年,综合体内预留1700亩烟田,涉及农户19户,较2020年增长500亩、7户烟农。 当前,社旗县苗店镇“烟区产业综合体”按照烟叶种植在户、服务在社,非烟种植在户、经营在社的组织模式,实现了烤烟与非烟作物种植基地化、绿色化、集约化和现代化,构建了“烟叶+N”产业组合,形成了多方合作共赢发展格局。 综合利用增效益 “目前综合体内有四连体育苗大棚31座,这育苗大棚可是全年都没闲着。”吴辉自豪地说,“烟叶育苗结束后,5-8月在大棚种菜,8-10月育菜苗,10-次年1月还能种菜。”通过科学合理利用育苗大棚进行蔬菜育苗、经济蔬菜种植,每座大棚能增收1万元以上。 “我们牵头设计了128穴育苗盘,在苗盘底部加装了3cm‘腿’,极大高效方便地提升了炼苗水平。”南阳市烟草公司技术中心吴疆说。为了解决断水炼苗困难,综合利用现有蔬菜包装箱生产线,在南阳市烟草公司的帮助下,综合体购置育苗托盘生产模具一套,供全市烟叶128穴苗盘15.6万盘,产值69万元,实现育苗托盘的本地化供应。 “您的307号烤房已掉温,请及时查看。”2020年7月份,吴辉收到了一条烤房温度异常提示信息,根据提示信息很快解决了问题。2020年,综合体新建了100座电热泵烤房,烟草公司指导安装了智能烘烤物联网系统,一旦有异常情况,系统会自动通过手机报警并发送信息。 “电烤房真是好,烤出来的烟叶品质好,还节约成本。”吴辉对电烤房赞不绝口,“按照人工和电费算下来,一炕烟用电烤房比传统烤房少花费500多元,成本节约一半以上。” “在综合体内电烤房不仅能烤烟,还能烤蔬菜。”吴辉说,“每年10月份开始到来年3月份,综合体生产的蔬菜都可以在电烤房进行烘干深加工。”烟区产业综合体的蔬菜通过电烤房烘烤深加工,做成干菜,包装后卖出去,极大提升了种植收入。 综合体内配备各类通用机械、烟草专用机械60余台,专业化服务队6个,可为烟农提供育苗、机耕、植保、烘烤、分级、运输等专业化服务。同时,还建设包含培训中心、化验室、冷链物流区、泡盘生产区和有机肥生产区,各类设施综合利用带动效益提升非常明显。 产业带动助增收 “我就在这里打工赚钱,只要有活了,队长就叫我。”社旗县苗店镇贫困户张继勤今年60多岁了,由于身体原因她只能做一些简单的摘菜等工作,靠着平时干点小活儿,每年能从综合体里领工资1万多元。 通过项目带动,苗店镇烟区产业综合体还获得扶贫资金扶持170万元,共涉及425户,贫困户与带贫主体签订股份帮扶协议,助力产业基地发展从而取得收益。 “平时都是我领着附近村里在家的妇女们来综合体干活儿。”赵淑芳今年48岁,家住苗店镇曹岗村,她是综合体内2个女工队长之一。 “光我领着常年来综合体打工的人就有80多个吧。”赵淑芳说,“特别是在烟叶收获季节,用工量很大,主要是做采摘烟叶、装杆等工作。”每年在社旗县苗店镇田园综合打工的有300多人,基本都是附近的村民,大伙儿能挣1-3万工钱不等。 “烟叶收获后,我们还利用拔杆机将烟田内所有烟杆清出烟田,统一晾晒存放,分别销售到本地生物质燃料加工厂、生物有机肥加工厂、热电厂及供热公司。”吴辉说,“这样既环保,还能提高烟农收益。” 综合体积极承担着省、市级烟草公司创新项目3个、试点示范项目4个、社旗县创新引导项目1个,这也为将来开展以烟为主、烟菜薯轮作标准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 “借鉴南阳社旗县苗店镇“田园综合体”发展模式,我们将在全市推进以烟为主的“金叶”田园综合体发展新模式,大力整合土地流转、农产品市场、配套设施、高端农机服务等资源,实现农民多元化增收,为新时代新征程乡村振兴过程中贡献烟草力量。”南阳市烟草公司烟叶生产科负责人说。

    [更多详情]
  • 03 2021-06

    桐柏县淮源镇:实施茶旅融合 推进乡村振兴

    河南省桐柏县淮源镇位于豫南桐柏山腹地,地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是千里淮河发源地,也是中原传统茶叶产区、优质茶区,茶叶生产已有2000多年历史。 近年来,桐柏县委、县政府把建设“中原茶乡”提升为县“四大战略”之一,大力打造“小茶叶大产业,小茶叶大民生,小茶叶大文章”。淮源镇以建设生态宜居、文化旅游名镇为目标,全面推进“生态强镇、旅游名镇、宜业小镇、和谐城镇”建设,在工作中注重把茶产业发展融入各项工作中,将茶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旅游资源等有机结合起来。 截至目前,全镇成立有以茶叶为主的合作社8家,种茶面积达5000余亩,其中发展高优生态有机茶园300亩基地 1 个,100-300亩基地 2个,百亩基地3-5个。 树立全域旅游理念,突出淮源茶香要素。淮源镇以县委经济工作会确定的“打造城郊北杨庄—淮源陈庄乡村旅游观光带、‘县城-陈庄’自行车赛道观光走廊”为契机,树立全域旅游理念,积极探索“农业+旅游+文化+茶+互联网”等新型生产方式、经营形式和营利模式,突出淮源茶香要素,以共享农庄为突破,打造田园综合体项目。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推动旅游与茶、生态、文化一体化发展。强化宣传推介。加强与市、县、淮源景区捆绑宣传,利用旅游展销会、网络等有载体宣传推介淮源旅游品牌,以老湾村“传统古村落”、“民俗文化馆”,陈庄村“美丽宜居村庄”、“国家级森林村庄”、月满堂百亩荷花田园综合体等为载体,融入文化内涵,突出茶香要素,增添山水情怀,勾画烟火人间。发展旅游产业,提升服务管理水平,持续加强旅游安全管理,并积极引导群众发展采茶体验园、茶主题农家乐等第三产业,增加群众收入,组织技能培训学习,提升接待服务水平。 积极推动乡村振兴,构筑现代农业体系。淮源镇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加快推进五个振兴,着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创新发展思路。结合淮源镇地处淮河源头实际,坚持绿色富镇、绿色惠民,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发挥生态资源潜能,用市场机制推动生态产业发展,大力发展以茶产业为主的生态农业、生态旅游,释放生态产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聚焦茶产业,培育新型农民,提升农民技术水平,对茶叶种植大户、新型经营主体加大培养力度,引导帮助有意愿、有条件、有能力的农民创新创新,增加工资性、经营性收入。 下一步,淮源镇将借助桐柏县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签订茶业科技战略合作协议这一重要契机,结合淮源镇茶产业发展实际和需求,在产业规划、茶苗繁育、茶园管理、茶叶加工、有机认证等方面,积极向县茶产业主管部门寻求指导,让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为桐柏茶产业提供的有力科技支撑在淮源落地生根,发挥最大作用。

    [更多详情]
  • 03 2021-06

    社旗县林果绿染田畴地生金

    社旗县朱集镇地处“两市三县”(南阳市、驻马店市和社旗县、泌阳县、唐河县)交界处,素有种植黄金梨的传统,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面积达3200余亩的黄金梨产业带,成为社旗县规模最大的黄金梨种植基地。黄金梨也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去年,该镇林果种植产业专项联合党支部挂牌成立,在产业发展上对人才、技术、销售等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带动建成7个黄金梨专业合作社,注册了“宛东绿丰”等7个商标,并通过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平台,使黄金梨外销渠道不断拓宽,年产黄金梨600多万斤,产值达1800多万元。全镇直接从事林果生产经营的农户有98户,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就业参与林果产业的农户有218户,年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卖果增收,“卖景”也能挣钱。该镇通过2018年、2019年连续两届梨花节暨电子商务进农村产品推介展示会,扩大了黄金梨的知名度,延伸提升了产业链。梨花节激活了特色乡村旅游,探索出一条“产业+旅游”的致富新路子,不仅让春天的3000亩梨园成了踏青赏花的网红打卡地,而且使昔日“长在深山无人知”的黄金梨变成了村民脱贫致富的“摇钱树”。 该镇积极培育壮大增收产业,大力美化乡村面貌,初步形成了“彰显特色,一村一景,连点成线,连线成片”的美丽农业景观带和“东梨西桃中药材,蔬菜青豆香菇俏”的产业发展格局。 宜林则林,宜菜则菜,宜花则花,宜游则游。放眼社旗全县,“美丽产业”正风生水起,除了朱集镇的黄金梨,还有陌陂镇的晚秋黄梨、太和镇的优质大桃、兴隆镇的构树……全县林果花木产业总面积接近7万亩,绿染田畴地生金,沃野千里果蔬香。

    [更多详情]
  • 03 2021-06

    小麦总产量咋测算出来的?

    749.08亿斤,750.75亿斤……“中原粮仓”河南作为全国第一小麦生产大省,夏粮总产量连年创历史新高。河南有8500多万亩小麦,每年的总产量,是一亩亩称出来、加出来的吗?如何做到准确、科学呢?5月31日,记者跟随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调查队员来到长葛市增福镇河涯刘村,实地探访夏粮实割实测工作。 “圈内一穗不少收,圈外一穗不多收” 正午,河涯刘村样方地块,麦浪滚滚,丰收在望。无人机在头顶盘旋,田块中随机分布着实测小红旗,“这里是国家粮食抽样调查地块,必须争分夺秒赶在老乡们机收前完成样本割取。”近40摄氏度的高温下,调查队员们在麦地里穿梭忙碌。 测算夏粮产量必须“科学抽样”和“实割实测”。记者了解到,国家统计局在河南抽选了43个国家调查县的共计345个样本村、1035个样方地块。在播种季节结束后,对其播种的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面积进行实地逐块测量。之后,在地块中再随机均匀确定小样本位 置,在大田集中收割前将样本内的小麦或其他粮食作物采用实割实测的方法推算出单位面积产量数据。简单来说,粮食产量=播种面积×单位面积产量,公式里两个要素都收集齐了,夏粮总产量也就测算出来了。 实割实测,测的就是单位面积产量,必须使用镰刀人工收割。记者跟随手持卫星定位仪器的调查队员韩杰,沿着屏幕上显示的轨迹来到地块中间的“打点处”,只见韩杰拿出10平方尺的测规先圈定圆形样本。割取麦穗时,他非常谨慎细致,“圈内一穗不能少收,圈外一穗不能多收,源头上保证样本准确性。”收割后,队员们再次对测量点进行拍照实时上传,随即进入国家统计数据平台,以便随时核验。 “抽样地块也是有讲究的,平原、山区等高中低产量地块都要兼顾。”韩杰告诉记者,每个样方地块要随机抽取3个样本,这3105个小样本将科学客观反映出河南夏粮产量。 “数据是用脚跑出来的,也是高科技算出来的” 样本麦穗采集后,还要进行晾晒、脱粒、水分测量、称重、合理扣除耗损,然后填入样本标签。按照样本标签填入的各项原始数据,进行微机录入、审核、上传,至此,整个测产过程才算基本完成。 “早些年,基层队员们力求准确,用皮尺量,用簸箕筛,确实辛苦。现在,无人机、卫星遥感影像、GPS定位、样本脱粒机等都用上了,有了科技助力,更加精准!”国家统计局长葛调查队队长张海江告诉记者。 “河南调查总队多年来形成了一整套科学客观的统计方法,数据是广大基层队员用脚在田间跑出来的,也是结合高科技手段测算出来的。”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主要负责同志表示,要为河南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持续提供坚实数据支撑。 “穗大粒饱,今年夏粮的收成有保障了” 实割实测的每一粒麦粒都很珍贵,会对夏粮产量的测算结果产生影响,可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颗粒归仓”,是记者从调查队员们口中听到最多的四个字。这句话此时的意义已不仅是珍惜粮食,更是为了准确测算出夏粮数据,为国家和河南制定宏观粮食政策提供重要依据。 下午,调查员们对收取的样本粮进行严格称重处理后,准确测算出河涯刘村该地块的亩产量为540公斤,这与他们前期预产调查得出的536公斤十分接近。 “这次随机割取的样本粮穗大粒饱,就目前来看,今年夏粮的收成有保障了!”烈日当头,又渴又累,调查队员们却开心地笑了。

    [更多详情]
  • 02 2021-06

    河南确山县:培育农民主播 带动农货上行

    “宇宙中心”曹县爆红网络,于是有人就围绕这个“中心”划起了圈,河南确山县正好位于“曹县三环”上。 这里曾是国家级贫困县,受制于平原、丘陵和山区各占三分之一的地形,无法进行规模连片的大农业种植,但却形成了四季农特产品不重样的区位特色。 为拓宽农产品上行渠道和实现农业增收,在薇娅一场直播带货刺激下,确山开始在网红经济的大海中乘风破浪,三年来培养了183位农民主播,直接创造1500个就业岗位,形成乡村振兴路上的“确山现象”。 临近“6·18”,确山农民主播白晶非常忙。紧张备货的同时,还要想着如何在直播间给粉丝送福利。“去年618卖了7000件花生米,今年争取突破1万件!”和白晶一样,红薯姐、胳膊牛肉等一批农民网红主播都在抓紧备货,希望在今年618能够大卖。 几年前,这些确山的农民主播们还在线下寻求销路,哪想过有一天自己能和网红能搭上边。 “看薇娅数了三个数,2万单红薯干瞬间卖空,那可是我全部的存货啊,一下就懵了。”2019年一场农民丰收节的直播带货中,薇娅等大主播展示的“带货能力”让白军敏下定决心成为一名农民主播。“我家祖祖辈辈都是种红薯、做红薯干的,说实话没想到自己真能当个农民主播。” 同样被震撼的还有白晶,从2013年开始做家庭农场起,自己种的花生、小杂粮都是通过批发商线下来收,价格压得比较低。2016年,他注册了网店,想尝尝电商“螃蟹”的滋味,但由于刚开始做,店铺销量一般。 2019年,确山县村播基地成立,白晶成为首批农民主播。“通过培训,知道了那些大主播的诀窍,后面还报名参加了一次大促,一晚上卖了几千单花生米。”白晶回忆。 “要说种地,我这个种粮大户绝对有自信,但直播确实没啥信心。”这个皮肤黝黑、脸上常挂着腼腆的笑容的庄稼汉,至今记得自己第一次上播的情形,“特别紧张,看着手机屏幕就把培训内容都忘了,坚持三个小时下来,根本不知道自己说了啥,也没有跟粉丝的互动。” 与白晶相隔几十公里的白军敏如今是远近闻名的“红薯姐”,当年刚做主播时同样张不开嘴,但来自陌生人的鼓励,给了白军敏特别大的信心。“我印象特别深刻,西安有一位老师,每天都去直播间鼓励我,要我坚持下去。过了20多天,我也越来越熟练和自在,就把粉丝当成家里人那样去唠嗑。” 自2019年至今,白晶和白军敏基本每天都会在田间地头或工厂车间做直播。“儿子说我‘魔怔’了,连饭都顾不上吃,但直播这东西是真让人上瘾,有人给你点赞、下单,真是兴奋啊,根本停不下来。”白军敏说。 确山县商务局局长袁贺忠介绍,确山县从2019年开始每年都安排600万的专项资金支持村播基地等电商产业发展,同时还建立了与村播基地合作的专业人才队伍,并将电商发展列入全县经济发展目标进行考核。 “近期,我们还要举办新农人主播培训以及一个农民主播的村播大赛活动。”袁贺忠说,希望通过各种措施,提高农民主播的技能和素质,打造一支优质的新农人。“直播也好,‘网红’也好,只是销售农产品的一种手段。其实,真正的‘网红’是优质的产品。”袁贺忠对“网红”及“直播经济”有清醒的认识。 通过培养农民主播,大大拓宽了农产品上行渠道,2020年农产品电商交易额达5.7个亿,比2019年增长了80%,产销对接效率大大提高,仅2021年春节通过“网上年货节”活动就实现了157万元的农特产品销售,帮助农民增加收入;同时,由于大力培养农民主播,在去年新冠疫情影响下,当地依旧实现新增农民就业3422人,比2019年还增加了73%。

    [更多详情]
  • 02 2021-06

    河南商城:晚稻育秧忙

    当前,常规稻插秧已基本结束,河南商城县的种粮大户们又忙着晚稻育秧。5月30日,河凤桥乡赵鹏村长青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社员们正在用叠盘暗化育种技术进行晚稻育秧。据悉,该合作社计划用“稻鸭共作”方式种植晚稻1500余亩。

    [更多详情]
  • 02 2021-06

    鲁山县湾张村:种出“甜蜜”苦瓜

    “暖棚种菜效益就是高,我的3个大棚苦瓜,20多天前就开始采摘售卖了,每天都能卖到5000元左右呢。”5月30日,望着大棚内马上就能采摘的鲜嫩苦瓜,鲁山县张良镇湾张村村民冯永振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冯永振今年40多岁,是个敢想敢干的退伍军人,以前走南闯北卖玉石,2001年时结束漂泊生活,开始在村里开了个超市。冯永振有个战友是山东寿光人,由于那边的特色蔬菜技术全国领先,战友就经常劝他在家乡也搞一些暖棚发展特色蔬菜种植。 2020年开春后,得益于国家的乡村振兴好政策,湾张村集体利用县有关部门的扶持产业发展项目资金,陆续建成12个暖棚和2个拱棚,并对外承包。暖棚每个占地1430平方米,大棚上面有保温被,冬季夜晚温度也能保持在18摄氏度以上;夏季有遮阳网和喷淋降温设备,从而一年四季都可以种植新鲜蔬菜瓜果。 冯永振承包了这些大棚后,开始反季节种植一些黄瓜、西红柿、辣椒等蔬菜。“虽然去年受疫情影响,这些蔬菜种的都有些晚,但到年底算下来,几个月毛收入就有200多万元,效益不错。”冯永振介绍道。 今年开春后,冯永振试着种了3个大棚苦瓜,其他几个大棚里面栽上了辣椒、长豆角等,两个小拱棚内试种了中原蜜瓜和博洋61甜瓜。目前苦瓜已进入盛产期,每天可采摘1250公斤左右,由于比露地种植上市早,抢占了市场先机,批发价格一直稳定在每公斤4元左右。 “现在天气炎热,苦瓜清热解毒,市场上销路不愁,有些人甚至把苦瓜当作水果生吃呢。苦瓜一直能卖到9月底,收入应该不错。”冯永振介绍道。 另据冯永振介绍:大棚辣椒也已经进入采摘期;其他几个大棚的长豆角不日即可采摘售卖;中原蜜瓜和博洋61甜瓜10天后就成熟了。 “中原蜜瓜和博洋61甜瓜都是高端瓜果,味道独特,很受市场欢迎。我准备把它们装进礼品箱销售,也欢迎大伙到时前来自助采摘品尝。”冯永振说道。

    [更多详情]
  • 02 2021-06

    今年我国农产品线上零售额将达八千亿元

    5月28日,中国农业大学智慧电商研究院和艾媒研究院联合发布《2021年中国农货新消费发展研究报告》,通过系统、量化分析的方式解读中国农货消费变化。结果显示,中国农货正进入规模化新消费阶段,2021年中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有望升至近8000亿元。 基于对全网农货消费用户及各大电商平台的调研,报告显示高达八成受访用户认为“拼团分享”和“直播带货”等新兴业态对农货消费起到明显刺激作用,尤其是以拼多多为代表的新电商平台积极推动生产方和用户之间的产销对接,极大缩短了供应链,丰富了全国消费者的消费选择。 报告指出,随着新电商平台的崛起及传统平台的演化,中国农货上行正在全面拥抱新的消费模式。在近年来一系列利好政策的推动下,“农产品上行”能够及时分享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技术红利;同时伴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尤其是以冷链物流为代表的配送体系发展,使得我国农产品流通的格局有了革命性的改变。 报告认为,电商平台在农货上行发展过程中发挥主力作用,不仅有效融合农货产业链条各环节,优化上行模式,推动农货标准化、品牌化;同时,也创新发展了互动电商、直播电商等新模式,农产品能够以优惠价格直接给到消费者,并提供更佳的消费体验。 在层出不穷的新模式推动下,中国农产品消费进入转型阶段,我国农产品线上消费规模不断扩大。报告指出,2017至2021年间中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规模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46.3%,2020年已达到6107亿元,2021年中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有望达到7893亿元。 报告还对电商平台与农货消费的关联度、与农货相关的舆情口碑、农货消费用户满意度口碑等进行了综合调研以及量化分析,其中拼多多与农货消费的关联度最高,这与平台始终将农业作为战略重点,从生产到消费整个农业产业链条中发挥影响并寻求优化解决方案有密切关系。据了解,2021年第一季度,拼多多涉农订单同比增幅超过300%,“百亿补贴”加码生鲜农产品的同时,平台继续保持对生鲜等类目的“0佣金”政策。 在农货消费体验方面,价格实惠程度成为受访网民选择农货消费平台时最关注的因素,占比56.4%,而货品质量(54.6%)、食品安全保障(54.3%)及正品保障(50.3%)等质量相关因素也受网民重视。

    [更多详情]
  • 02 2021-06

    郏县白庙乡:返乡种多肉 直播间里卖的火

    “今天上午直播这四个小时,卖出去200多单,又能卖个2000多,晚上再直播4个小时,今天收入能超4000元。”在平顶山市郏县白庙乡马湾新村多肉大棚里,陈晓锋说。 今年40岁的陈晓锋是白庙乡胡坡村人,拥有3年多种植多肉的经验,之前在四川省九寨沟做盆景和多肉种植生意,2019年,陈晓锋决定返乡创业。 “之前在县城租了个200多平的小院,一年租金8000,后来听说马湾新村这边大棚基础设施好,又是景区,游客多名气大,2020年10月份就挪过来了,一个大棚面积450平米,一年租金才3000元,当地政府也特别重视,帮我联系大棚、快递合作商、工人、销路,这比在外打拼好太多了。”陈晓锋说。 作为一名80后,陈晓锋紧跟当今互联网风口,2020年5月开始,在拼多多直播间做起了直播,目前粉丝量近万人,日前,还亮相了央视《今日中国》直播,其产品远销全国各地。2021年3月,种植规模也由起初的1个大棚扩大到2个大棚,共有230余个品种,数量近2万盆,业务也由单一的线下零售,扩充到直播卖货、线下零售、叶片繁育、代养等,年销售额达70余万元,纯收益超30万元。 “之前一直在深圳打工,今年过完年不想出去了,在这帮忙当直播助理、客服、打包员,一个月4000多块钱,还学了不少种植技术,最主要是离家近,孩子不用当留守儿童。”正在打包的白庙乡赵庄村村民白绍绍说。 提及未来打算,陈晓锋打算继续扩大规模,增加品种,再招一个专业主播,多培训几个移民群众做打包员,免费培训当地群众多肉种植技术和网上直播技巧,自己致富的同时,也要反哺家乡。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目前,白庙乡乡村振兴人才库已吸纳各类人才300 余人,下一步,我乡将不断建立健全培养、引进、管理、使用、流动、激励等政策体系,吸引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白庙乡党委书记王应钦说。

    [更多详情]
  • 01 2021-06

    武陟县谢旗营镇:养鹌鹑“养”出亿元产业

    5月28日,记者走进武陟县谢旗营镇冯李村武冠鹌鹑养殖基地,只见这里的养殖大棚一座接着一座。 冯李村有着10多年养鹌鹑的历史,全村有300多户从事鹌鹑养殖。近年来,谢旗营镇确定把鹌鹑产业作为特色产业来发展。现在,谢旗营镇有3家鹌鹑肉、蛋加工厂,有50多名经纪人长年在北京、山东、西安等地从事销售。 2020年,该镇大力扶持即可达公司,筹建鹌鹑产业园,建设了自动化、智能化鹌鹑养殖场,让所有鹌鹑养殖户入驻,实行统一管理,发展“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形成鹌鹑产业集群。 鹌鹑产业发展了,一些在外的冯李村人也开始返乡创业。2021年,在外打拼了十几年的李强回到武陟,成立明杰鹌鹑养殖公司,专门从事鹌鹑的育苗、养殖和销售。“过去鹌鹑蛋都是零散销售,现在都是大公司直接订购。” 如今,鹌鹑产业链不断延长、变强。谢旗营镇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秦斗斗说,谢旗营镇已经形成鹌鹑孵化、育雏、笼具加工、蛋鹌鹑养殖、饲料兽药服务、鹌鹑蛋经销、鹌鹑蛋加工、鹌鹑屠宰、鹌鹑肉制品加工等完整的产业链条,全镇从业个体户达647家,年育苗1亿只,年销售额超亿元,占全国总量的六分之一。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