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08 2023-09

    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的“伊川模式”

        9月7日,伊川县白沙镇小王村高标准农田的高粱地里凉风习习。“50%的利润,大头都让咱农民赚了。今年我这3000亩高粱,亩产1000斤左右,以每斤1.5元的价格,全部订单销售给劲酒集团,每亩收入1500元,除去700多元成本,预估每亩能赚700多元。”今年36岁肤色白皙的职业农民李康说,“依托北大荒,我们农民有了靠山,农业保险,农业贷款全部帮咱办好;从选种到销售,不用咱操心。”     “北大荒农服集团总共来了七八个人,农田主要由职业农民打理。我们从伊兴源水资源公司以每年每亩700元地租托管过来,再以相同价格交给职业农民管理,地租和农资投入由职业农民出,土地收益也都归职业农民。”北大荒农服集团冀鲁豫中心河南总经理韩卫说。     去年年底以来,伊川县积极探索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的新路子,以高标准农田改造为切入口,通过土地集中统一流转,采取运营前置理念和市场化运作机制,集中改造后托管给龙头企业运营,发展乡村产业,促进乡村建设,带动乡村治理,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伊川模式”得到了农业农村部、财政部高度关注和认可。     伊川县组建了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伊兴源水资源公司作为项目实施主体,通过市场化运作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创新思维激活沉睡资源,把死资源变成活资本。     伊兴源水资源公司董事长苏亚锋说,高标准农田改造建成后,托管给北大荒农服集团开展全产业链运营,伊兴源水资源公司收取托管费、租金、灌溉水费等偿还贷款本息,实现项目收支平衡且略有盈余。     在土地流转上,对流转意愿较强的农户,土地由北大荒托管运营,农户接受北大荒集中培训,转化为职业农民;对流转意愿不强的农户,通过“小田并大田、差田换好田”,在北大荒指导下,实行耕种管收一体化。     在运营管理方面,北大荒给农民提供“五统一”服务,即统一对接订单、统一种植方案、统一农机调配、统一农资供应、统一产品销售。     截至目前,10万亩秋田种植区土地流转已到位。三年内,伊川县将完成25.8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建成富硒谷子、红薯、杂粮种植产业园三大园区。     伊川县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突破口,促进产业发展,产业发展带动村集体增收,村集体增收以后,反哺乡村的全面建设,用于“乡里中心”运营、“五星”支部创建和“一网双联多元”治理体系运转,做到有钱办事、有人管事、有章理事,全面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     伊川县委书记仝宇鹏说:“下一步,我们将与北大荒农服集团密切合作,持续完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当地农民就业率,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耕作机械化、生产标准化、服务专业化、粮食商品化、田园风景化’五大目标,在伊川大地绘就田成方、路成网、水相连、村成景、产村融合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更多详情]
  • 08 2023-09

    洛阳 “宿”梦山水间

        拾光院子、慢居十三月、静水山居、半日闲、烟雨云舍……在栾川县2477平方公里的面积内集聚着271家连名字都充满诗情画意的高端民宿。     西依秦岭、东临嵩岳、北靠太行、南望伏牛,伊、洛、瀍、涧、黄五水穿城而过,“河山拱戴,形胜甲于天下”的自然优势,孕育了洛阳民宿经济发展得天独厚的优势。     中国民宿看浙江,河南民宿看洛阳。     近年来,洛阳市用好山水资源、文化底蕴,坚持高品质定位、集群化发展、系统化推动,持续提高民宿品质,民宿业从最初的农家乐向如今的高端民宿集群实现了跨越式进阶。     如今,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的民宿遍布洛阳的村落、山涧、河畔、古城,举目是山水之美,侧耳是动听故事。     新旅游目的地     在民宿里体验“诗和远方”     洛阳民宿看栾川。     当平均海拔约60米的华北平原气温还在30摄氏度的时候,豫西山地海拔1223米的栾川县陶湾镇协心村,气温只有24摄氏度:清凉!     在清凉的协心村“静水山居”民宿中,有一处小木屋,名字叫“光头强的家”。     “小木屋是我对照《熊出没》动画片中的场景打造的高端民宿亲子休闲区,没想到现在成了网红打卡地。”9月7日,静水山居民宿老板常石宝说,“好多年轻游客奔这儿来就是享受慢生活的。”     静水山居游客多的时候,连在木屋门前拍照都要排队。     慢生活、体验感、沉浸式,洞察到游客喜爱风向的改变,常石宝又投资200多万元陆续增设了五人制足球场、水上餐厅、咖啡厅、会客厅等,拓展了民宿的久居、可玩的属性。     “在我这里住,如果不想‘躺平’,出门就有一条20多公里的登山步道,步道入口处有一个负氧离子监测站,正常情况下,我们这里每立方厘米空气中有2万多个负氧离子,登山累了,回到民宿中的咖啡厅有咖啡伺候!”常石宝说,“这可能就是年轻人的诗和远方吧!”     为了提高服务品质,静水山居还加盟了旅悦集团旗下的民宿酒店品牌,民宿也被栾川县宾馆饭店等级评定委员会升级为“四叶级精品民宿”,离最高等级“五叶级”只差“一叶”。     像静水山居这样的高端民宿以及集群,和原来服务旅游景点游客的农家乐截然不同,它们已经成为洛阳新的旅游目的地。     除栾川外,新安县、孟津区、洛宁县等地的特色民宿也深受欢迎。     新安县有“黄河人家”民宿品牌,孟津区有九泉民宿项目,洛宁县有环全宝山、环嶕峣山、环神灵寨等民宿集群。     洛阳市在民宿建设提升、民宿业态丰富、民宿消费升级上持续发力,“民宿+农事体验”“民宿+户外运动”“民宿+非遗展演”等,给游客带来了全新的体验,这些高档民宿集群独特的魅力,真正把游客引进来、把情结留下来、让时光慢下来。     共同的集群理念     “让游客更有幸福感”     雨后的栾川县重渡沟云雾缭绕、竹林葱郁、溪水潺潺。     沿着景区道路上行,一座座风格不同的民宿忽隐忽现、依山坐落。     “芳芳,我们又见面啦。”来自洛阳的市民王丽娜对烟雨云舍民宿老板张芳芳说。     王丽娜是这家民宿的回头客,烟雨云舍民宿是以槲包体验为主题的“五叶级精品民宿”。     在重渡沟景区,像这样的个性化主题民宿还有很多。有竹编、香囊、剪纸、中草药、兰草等不同主题;在这样的主题民宿里,除了饱眼福、学知识外,还可以自己动手制作一些简单的手工艺品。     “在我这里住过的游客都是我的微信好友,逢年过节都会互致问候。”张芳芳说。     “重渡沟景区民宿是洛阳市最早开建的民宿集群,当时我们没有经验,光想着多一张床就能多收一份钱,结果是房挨房、床挨床,游客体验感差、幸福指数低,很少有回头客。”重渡沟风景区综合部经理郑云峰说。     怎么解困?集思广益。     重渡沟成立了由民宿老板、商户、娱乐项目负责人组成的重渡沟旅游管理协会,大家坐在一起,以如何“让游客更有幸福感”为目标,商讨出台了《重渡沟民宿管理十条》《重渡沟房屋建设制度》,从制度方面约束民宿集群中的每一个主体,并组建管理检查大队进行监督。     “规矩有了,‘让游客更有幸福感’这一共同的高端民宿集群理念慢慢深入民宿老板的心。”郑云峰说,他们景区的具体做法是“加减法”。     “加减法”是:在提升游客幸福感方面做加法,提高接待环境质量和升级休闲设施、增加文化创意和品牌特色;在减少对自然环境过度索取方面做减法,减少整体接待床位数量,减少建筑占地面积,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     升级的不只是住宿业态,持续“加减法”大幅提升了民宿集群的服务品质:游客拥挤,网红打卡,视频火爆、山货售罄;升级的还有营销模式,以往民宿业主等游客上门,现在民宿业主变身成网红,为民宿引流,为乡村带货。     洛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栾川县委书记赵莉说:“未来3至5年,栾川县将打造10个高端旅游民宿集聚区,新建30个高端旅游民宿集群,新增民宿300家以上、3年达1000家以上。”     追求更高品质     聚人才、引资本、强运营     数着星星入眠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老君山脚下的畔山民宿,顶楼全部是玻璃做成的“星空屋顶”,入夜,床在天中,星在眼中,一、二、三、四……数不清的星星进入梦境中。     “我们没有淡旺季,游客春夏秋冬都要来体验一下窗外不同的风景。”畔山民宿老板何承倚说,自己的民宿之所以有这么多的回头客,他最感谢的就是在投资经营民宿过程中,获得了当地在政策、资金、设计等方面的支持。     “在许多民宿集群规划建设之初,我们在全国招募设计人才,通过‘绿水青山合伙人’招募令、‘百村千宿’招募计划、‘老屋拯救’计划,吸引200余个专业团队前来投资考察,引入了大乐之野、裸心、山人行等国内一线品牌进驻,帮助设计或者运营民宿。”栾川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刘静说,乡村民宿业的繁荣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和在外的乡贤引回了青山绿水间,成为推动乡村经济和文化复兴的强大力量。     民宿的制胜法宝是服务和品质,因此,民宿管家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纳入新版职业分类大典。     栾川县里开展“民宿金管家”“栾川味道”等专业培训,让民宿管家学会“十八般武艺”,带给游客更多的乡村旅居体验。     监督也是一种建设和管理。     栾川县成立了市场投诉处理中心,监管范围囊括全县景区、星级饭店、民宿,同时加大文旅市场执法力度,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切实保障文化旅游市场健康稳定。     唤醒沉睡乡村     跑赢民宿经济新赛道     清晨的鸟鸣,唤醒了睡梦中的白秫沟。     2022年以来,栾川县三川镇以老屋盘活工作为目标,创新开展“老屋拯救”计划,白秫沟进入改造视野。     “这里原来就是一个空心村,村里闲置了24座院落,我们通过‘运营商+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户+城市投资人’的模式,要把村宅逐步改建为高端民宿并形成集群。”三川镇副镇长郭驰原说。     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资源,三川镇引进河南山人行文旅团队投资,对道路、饮水工程、污水管网等民宿集群配套设施进行了改造提升。     泥巴墙、小青瓦,一栋一栋老宅依山势而建,错落有致,改造后的白秫沟又多了一个诗意的名字“隐心谷”:隐去浮华、回归本心。     “目前隐心谷项目已有7户改造成民宿,其余17户也正在陆续改造中。”隐心谷项目负责人郝兰天说,他们和村民签了20年的民宅租赁合同,村民可以分到房租,也可以到民宿打工挣钱。2022年,原白秫沟农户分红收益25万元。     离隐心谷30公里的陶湾镇协心村栖鸾山居民宿,是一座精致的两层小楼,实木装饰让房屋显得古朴而文艺。     栖鸾山居的前身是一所闲置的学校,2019年8月,陶湾镇为了盘活乡村闲置资源,投资200万元在协心小学基础上改建,并吸引乡贤于俊杰对民宿进行投资,2020年7月投入运营。     协心村54岁的秦小妮怎么也想不到,村里面一所废弃的学校,经过修缮、加固、装修,摇身一变成了星级民宿,自己也实现“再就业”,成了民宿“金管家”。     秦小妮说:“每天过来帮帮厨、扫扫地,月工资2400块,可不少了!”     栖鸾山居民宿运营第一年营收20万元,为协心村的集体经济增加收益5万元。像秦小妮这样接受培训后在民宿集群就业的村民有20多名。     不止隐心谷和栖鸾山居,一处处因盘活乡村闲置资源变成高端民宿的例子在栾川还有很多。     “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和消费升级,我们发现高端民宿入住率不断提高,效益更好。”中国旅游研究院副研究员黄璜说。     黄璜认为,目前洛阳的高端民宿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横向对比,洛阳高端民宿集群由本地居民经营和参与经营,是突出特点。洛阳的这种做法,把旅游业发展带来的红利让利村集体和村民,这是推动乡村振兴的一个亮点。     高端民宿集群成为乡村旅游的新风口,给乡村带来了一股清新活力,带来了一种深远影响。     正朝着规范化、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的洛阳市高端民宿集群,为以民宿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实践样板。

    [更多详情]
  • 08 2023-09

    古村袁桥迈向新生活

        乡村振兴不仅仅是国家的战略规划,更是每个在外打拼的乡村儿女心中的美好期盼。     近日,农业农村部等九个部门发布了《“我的家乡我建设”活动实施方案》,提出组织农民参与乡村建设,倡导大学生走进乡村建设,动员有能力者回归家乡贡献力量,吸引农民工返乡投身建设,引导企业家投资兴业于乡村,鼓励退休干部、有成就的人士等返乡建设。近年来,我省许多地方的有志之士在返乡建设过程中也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即日起,本报特别策划“我的家乡我建设”系列报道,全媒体报道返乡创业者的做法、努力和成果,以期让桑梓情怀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传承发扬,让乡土文化焕发出绚丽的光彩,共同打造美丽富饶的和美乡村。     □本报记者 李晓辉 通讯员 王向人     9月初,走进嵩山脚下登封市大金店镇袁桥村,草木葱茏,碧水环绕,随处可见青砖灰瓦、古色古香的明清四合院建筑,新修复的古寨墙上写着的“袁桥”两个醒目大字,显得巍峨大气,三三两两的游客从寨门进进出出,古寨里不时传出人们的谈笑声……     2011年还是郑州市级贫困村的袁桥村,在郑州市磴槽集团公司董事长袁占国及袁占欣、袁占军三兄弟等袁桥人想方设法的帮扶下,袁桥古村落得到修复保护与传承,2018年年底实现全村脱贫,村里还成立了种植专业合作社、经济发展合作社,设立了慈善工作站,发展起了千亩梨树园……如今的袁桥村,时光仿佛停留在几百年前,但生活已悄然改变。     今年3月19日,袁桥村被列入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一幅集文旅融合、历史文化传承于一体的未来乡村美好画卷已初步成型。     修旧如旧 传承焕发新生     袁风万里云舒卷,桥影千春日往来。9月的第一个周末,从袁桥古村东南寨门漫步进入古村落参观游览,当进到“慈善门第”门口时,发现左边的宣传栏上贴着一张大红纸,上面写着:每月为袁桥古村老人65岁以上发放养老金。分别为:65至79岁每月300元,80至89岁每月500元,90岁以上每月1000元。并对天灾人祸、大病、特困、考上大学等急需帮助的村民进行资助。     退休返乡投身家乡建设中的袁忠告诉记者,这项举措在2015年就开始了,至今袁桥村慈善工作站共计发放养老金、大病救助金、学生资助金、扶贫助困金等近500万元。     袁桥村历来注重慈善文化传承,从袁桥村走出来的袁占国、袁占欣、袁占军三兄弟经营的磴槽集团一直是登封市民营企业中的首善。饮水思源,2015年,三兄弟在袁桥村成立了河南省首家村级慈善工作站,开展大病救助、夕阳关爱、扶贫济困、金秋助学等活动。     “袁桥是我们的家乡,是我们土生土长的地方,以前每次回到老家,看到村里渐次破败的样子,心里就不是滋味,家乡一直牵挂在我们兄弟仨的内心深处。”排行老二的袁占欣告诉记者,早几年有传言老家袁桥村可能要整体搬迁建设工业园区,后来没了下文,袁桥古村保存下来了,但这段插曲也坚定了袁氏三兄弟永久保留并传承保护古村的决心。     2017年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号召,依托村内明清古迹、新石器时期遗址,结合乡土民情、红色文化,袁家三兄弟成立了袁桥古村落保护与发展有限公司,陆续投资3亿多元,系列地修复保护与建设古村落,使袁桥村的历史文化得以代代相传。目前,私塾学校、文化大院、农耕文化展示厅、文化陈列馆、仿古游园、文化广场、窑洞地坑院、古寨墙、古寨门、水系景观、水上乐园、美食街等系列修复和建设工程已竣工。     经过几年发展,2022年年底袁桥古村正式成为国家3A级景区,解决袁桥几百名劳动力就业;袁桥村成立农村经济合作社,村民年年实现分红,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别村人一提到俺袁桥都说‘袁桥老美啊’,村民有股份,老人有补助,看病村里兜底,你看我这活儿,不累,一个月还有1800元的补助,咋能不美呢?”在直通寨墙外面的地下暗道口,64岁村民袁海建负责看守和卫生,他兴奋地谈起了自己当下的美好生活。     如今的袁桥村已成为郑州美丽乡村精品村,新修复的寨墙、巍然屹立的寨门楼、文化陈列馆、文化大院、文化活动中心、地坑院和农耕文化展示厅……一进村子,仿佛穿越在历史的长廊中,处处彰显着古村落的庄重和威严。     乡贤返乡 奏响振兴乐章     生活就像一壶老酒,年代越久味道越浓。老家就像老人的怀抱,永远的温馨、慈祥,充满安全感,让人魂牵梦绕。     在袁占国、袁占欣、袁占军三兄弟的心里,袁桥村是有历史、有故事、有温度、有传承的家。     “人有了实力后,总要留下一些东西给后世子孙的,就像我们明清时期袁桥村的名人一样。把袁桥古村永久保留下来,给后世留下一个古老的村落标本,让家乡的红色文化、历史文化、慈善文化得以传承,家乡的亲情得以延续,乡村文明的根基得以呵护,建设家乡我们义不容辞。”袁占欣说。     袁桥村的建村史已有将近600年,袁氏家族在这里已经繁衍了25代。袁氏族人不但朴实勤劳,而且乐善好施、扶贫济困、重视教育、人才辈出,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令家族骄傲的人。如今,以袁氏三兄弟为首的一批袁桥人走出去,返回来,带回了先进的技术和理念,用赚到的资金反哺自己的家乡。     袁占国、袁占欣、袁占军三兄弟,致富不忘家乡,为了不让袁桥的古建筑被岁月埋没,累计投资近4亿元,保护修复袁桥古村。     “为家乡建设就没想着回本。”袁占欣说。     袁忠、袁祖谦、袁金标等人,退休后放弃了安逸生活,坚持投身袁桥的建设中,不讲回报、不计报酬。“做好一个合格的带头人,才能带着乡邻振兴家乡。”退休干部袁忠被村民们誉为袁桥的“大管家”,拥有极高的声望,无论大事小事,只要他出马,很快就迎刃而解。     袁占松、袁振东、袁松涛、高建中、郑素萍等人,之前在外都是企业骨干,当袁桥古村落保护与发展公司成立时,他们便放弃之前丰厚的薪水,返回袁桥,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技能和知识,为袁桥的发展增砖添瓦。“把拓艺这个非遗技艺传承下去,在老家我也有用武之地了。”郑素萍说。     袁桥的发展,要想做大做强,还必须从外聘请优秀的职业经理人进行规范而又科学的管理。近年来,袁桥村从外聘请了王献敏、司建彬、王向人等具有高级管理工作经验的人才,规范内部管理,开拓业务渠道。“袁桥成了我的第二个家。”比袁桥人还了解袁桥的袁桥古村落保护与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向人说。     如今的袁桥村,保存有6000年前新石器时期人类聚居区遗址,有600年古槐树、500年石臼爻等,从明朝、清朝到民国代代有遗存、朝朝有记载、处处有故事,这个保存比较完整的整建制古村落吸引了众多游者慕名而来。     在村北部建设的100余处别墅型独家小院、孤寡老人幸福楼和老人集中供餐楼都已投入使用。新建区供排水、电力、道路、网络、暖气一切设施应有尽有,已安置村民70余户近400人,村民们过上了幸福生活。     “乡贤返乡、退休回乡、能人入乡、规划建乡,袁桥村将鲜明的红色文化、深厚的历史文化、特有的慈善文化和乡村振兴紧密结合起来,把村落保护和乡村旅游结合起来,让传统村落活起来、传统文化传下来、历史文脉续下来、红色基因留下来、慈善风尚继下来,重新焕发传统村落的文化优势,促进了农民持续增收,逐步探索出一条传统村落保护和乡村振兴发展的袁桥样板。”登封市农委主任刘明战点评道。

    [更多详情]
  • 08 2023-09

    白露时节,不同农作物如何管理?

         9月8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白露,不同农作物该如何管理?对此,河南省玉米技术体系高产栽培岗位专家、河南省农科院二级研究员唐保军提醒,希望农民朋友继续加强田间管理,确保玉米丰产丰收。一是利用无人机酌情喷施杀菌剂+杀虫剂+叶面营养肥+28-高芸苔素内酯,搞好“一喷多防”,防病防虫,抗逆抗倒,防早衰。二是遇旱浇小水,促进灌浆。三是适期晚收,在不影响下茬整地播种的情况下,尽可能推迟收获,至少在籽粒乳线消失、黑胚层出现时收获,才能获得最高产量。     河南省花生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河南农业大学二级教授殷冬梅介绍,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万物随寒气而生,逐渐消落成熟。田间管理对于花生产量形成至关重要。殷冬梅提醒,对春花生和夏花生来说,目前逐渐进入了收获期,要注意天气变化,及时收获,及早晒干入库,减少黄曲霉毒素的污染。当下花生正值荚果成熟期,后期要注意水分管理,田间不能积水,避免烂根烂果,同时根据花生的长势,再喷施一遍叶面肥,加强花生植株的光合作用,有利于促进荚果籽仁饱满。

    [更多详情]
  • 07 2023-09

    我国建立农作物种子认证制度

          6日从市场监管总局获悉,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农业农村部近日印发《关于开展农作物种子认证工作的实施意见》,这标志着国家统一推行的农作物种子认证制度正式建立。     实施意见确定了农作物种子认证“统一管理、共同规范、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工作原则,明确了市场监管总局和农业农村部在相关工作中的职责分工;明确了农作物种子认证机构的资质条件、审批程序和行为规范要求;制定了农作物种子认证推广应用的有关措施,鼓励种子企业获得认证;规定了市场监管部门、农业农村部门对农作物种子认证工作的监督管理措施。     据介绍,种子认证是以高质量种子为目标、强调过程管理的标准化质量保证体系,是体现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国际通行的种子质量管理模式,被誉为好种子的“信用证”、种子企业的“体检证”、国际贸易的“通行证”。实施农作物种子认证,不仅有利于提升种子质量和种子企业质量管理水平,而且可以提升我国种业的国际竞争力,对推动我国种子“走出去”意义重大。

    [更多详情]
  • 07 2023-09

    中国农产品加工投洽会在驻马店开幕

         9月6日,第二十五届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在驻马店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开幕。     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李敬辉讲话并宣布开幕,副省长李酌致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苏晓红、江西省副省长卢小青、省政协副主席朱焕然出席。     布基纳法索驻华大使馆临时代办、公使衔参赞毕达伍在开幕式上致辞。尼泊尔驻华大使馆公使查宾德拉·帕拉朱利,巴布亚新几内亚驻华大使馆临时代办鲁本·伊诺等在华境外嘉宾出席开幕式。     李敬辉在讲话中说,近年来,农业农村部积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将农产品加工业作为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支点,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农产品加工业稳步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加快升级、乡村休闲旅游有序恢复、龙头企业队伍不断壮大、农村创业持续推进。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聚焦乡村重点产业,全环节提升农产品加工业,全链条推进乡村特色产业,全领域培育产业经营主体,全要素促进产业深度融合,全方位打造农业全产业链。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起步之年,在河南举办中国农产品加工投洽会意义重大。希望大家以会为媒、携手并进,聚焦做好“土特产”文章,共同推动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坚实支撑。     李酌在致辞中说,作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农业大省、人口大省、文化大省和新兴工业大省,近年来,河南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扛稳扛牢粮食安全重任,立足农产品资源优势,以农业产业化企业为龙头,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方向,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中国农产品加工投洽会自举办以来,已成为全国农产品加工领域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为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加快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河南将以此次大会为契机,加快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努力在乡村振兴中实现农业强省的目标。     据悉,本届大会以“做好‘土特产’文章推动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其间将举办脱贫地区及革命老区特色农产品展示推介、重点项目签约仪式、农产品加工装备成果推介、中国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推介、“兴农撮合”成果发布暨撮合对接活动等一系列活动。

    [更多详情]
  • 07 2023-09

    国际“土特产”扎堆赶集

         马来西亚的水果、斯里兰卡的红茶、阿联酋的椰枣、巴西的咖啡……9月6日,在第二十五届中国农产品加工投洽会国际农产品加工产品展区,来自俄罗斯、意大利、澳大利亚、墨西哥、巴西等32个国家的92家境外企业异域风味的展台上,琳琅满目的国外名优“土特产品”,吸引了众多参会客商驻足品尝。     据了解,本届大会国际农产品加工产品展区,共设有“一带一路”展区、欧美展区、东盟展区以及跨境电商展区4个板块,展品范围涵盖酒类、咖啡、茶、巧克力等。

    [更多详情]
  • 07 2023-09

    洛阳 特色农业 沃土生金

        “霜降后,盘红薯”,说的是霜降后才是收获红薯的时节,盘者,挖也。     而在洛阳市,尚未立秋的7月中旬,红薯便被“盘”出来抢鲜上市。     7月15日,远销上海等地的大超市里,伊川县、汝阳县等地的红薯每斤卖到了20元,比有些水果还贵。     贵的理由有二:一是美味、营养、健康;二是这些富硒红薯,已经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有品牌溢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要走出一条人无我有、科学发展、符合自身实际的道路。     曾经的洛阳“十年九旱”“五山四岭一分川”,人均耕地不足一亩,发展农业障碍多多。     “五山四岭一分川”造就了洛阳的生态优势。     特殊的地形地貌、丰沛的水资源以及生物物种的多样性等,孕育了高山杂粮、时令水果、道地中药材,进而形成了特色种植、水产养殖、牛羊产业、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地域特色鲜明的现代特色农业。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也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的基础支撑。”洛阳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赵红艺说。     两年来,洛阳市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立足优势,实施乡贤返乡创业行动、质量兴农行动、科技强农行动、品牌提升行动、主体培育行动、绿色发展行动,通过“链条式”发展,做足、做活、做精彩“土特产”文章,加快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让农民家门口有活干、有钱赚,现代农业风生水起,沃土生金。     富硒土地产好物     9月5日,伊川县鸦岭镇红薯现代农业产业园深加工中心无尘车间,随着传送带运转,一碗碗红薯酸辣粉被输送到包装工位;两天后,深圳、上海等地的市民便可品尝到充满“洛阳味道”的酸辣粉。     从过去一筐一筐卖红薯,到现在卖酸辣粉、薯片、薯条……产品的丰富和链条的延伸让本来埋在地下的红薯“出尽风头”。     伊川地处豫西浅山丘陵区,耕地86万亩,是传统农业大县。为破解传统农业效益低、增收难问题,伊川县立足土地、气候条件和种植传统实际,通过科学规划、技术赋能和在品牌打造、精深加工上做文章,着力发展以谷子、红薯种植为主的富硒功能农业。     2018年,河南省地矿院和河南省有色院对伊川土壤微量元素全面普查时发现,该县的富硒土壤面积有50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近60%。     天赐好土,天赐良机。     伊川“富硒功能农业发展规划”出台,他们深入挖掘4000年谷子种植历史和上百年红薯种植传统,突出小米、红薯特色产品,打造“伊川小米”“岭上西薯”品牌,构建富硒特色农产品产业体系。     河南省唯一的富硒农产品检测机构——省富硒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落户伊川。     国家甘薯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马代夫、李强和国家谷子糜子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刁现民等行业领军人物,成为产业发展顾问,国内一流种质资源和栽培技术在伊川落地生根。     两个良种种植、培育示范基地异军突起。     2023年7月第一批春薯上市时,各路客商拥进地头,每斤红薯卖10~20元,红薯卖出了猪肉价。     “伊川小米”“岭上西薯”入选农业农村部“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全国谷子、红薯产业创新发展大会连续两年在伊川举行。     伊川谷子、红薯种植面积超过30万亩,有加工企业86家,加工能力11万吨,有家庭农场430余家,辐射带动13万人,年产值22.3亿元。     与伊川县山水相依的汝阳县,也在红薯产业上大做文章。目前,该县“水果红薯”有千亩示范方16个、500亩示范方29个、300亩示范方44个,全县红薯种植面积16万亩。     目前,洛阳谷子种植面积28.08万亩、红薯种植面积53.99万亩。     洛阳作为旱作农业区,以农为本,抓“土”抓“特”,结果是:农产品销路广、群众增收有保障、地方财政有收益。     山高道地药材好     山高为嵩。     “皂角刺扎手,却很抢手!”9月6日,位于嵩县的河南豫博药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药生产车间,药香氤氲,公司负责人郭绍波说,皂角刺药用价值高,很受市场欢迎。     中药皂角刺,从野生到种植,从单一种植到前端育苗、后端加工、终端销售,嵩县形成了集种植、交易、精深加工于一体的产业链。     “嵩县皂角刺”是“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九皋镇是“中国皂角之乡”,每年嵩县的皂角刺交易量占全国的75%,综合产值28亿元。     在嵩县,皂角刺产业并非“一枝独秀”。     嵩县山高谷深,日暖夜寒,生态涵养区孕育了柴胡、生地、丹参、银杏等1300余种中药材,素有“天然药库”之称,是中国道地药材强县、河南省十大中药材种植基地之一。     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供应链贯通、生态链完善,嵩县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力,包括皂角刺在内的丹参、柴胡、连翘、山茱萸、黄精等“六朵金花”特色优势品种,形成了药地、药企、药市、药会齐头并进,生产、加工、销售、科研一体化的全产业链,中药材产业综合产值超过60亿元,“中原药谷”顺势起航。     洛阳顺势药业有限公司是嵩县的一家老牌药企,依托当地丰富的药材资源,目前已发展成为集科技研发、药材种植、中药制造、生物制药、食品生产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制药企业,生产国药准字号产品和食品保健品140余种。     效益如何?     顺势药业总经理李国贞说:“我们有400多名员工,连续多年每人每年为地方财政贡献税收3万元!”     像顺势药业一样,具备全产业链或多个生产环节的还有民生药业、上工强生堂、河南豫博药业、昊隆药业、和顺药业、洛阳奇乃尔艾草等13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不仅嵩县是中国道地药材强县,洛阳的栾川县、宜阳县、洛宁县、汝阳县等同样将中药材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抓手。     单就中药材来说,洛阳的种植面积105.2万亩、产量21.4万吨。     天时、地利、人和。     洛阳中草药产业的崛起之道是:道法自然。     牛气冲天奔富路     “都说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可我这‘毛牛’就值钱!”     孟津区横水镇洛阳君荷牧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刘海台口中的“毛牛”是钱,指的是洛阳能用“活体牛”从银行获得贷款,这种贷款被称为“活体贷”。     2022年7月,洛阳市《关于大力支持牛羊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出台,正想把养牛事业做大做强的刘海台心里一下子有了底气。2022年12月初,当地银行给他办理了700万元“活体贷”,今年4月中旬,又给他办理了1000万元“活体贷”。     按照洛阳市“牛羊产业全产业链建设五年行动计划”部署:洛阳市肉牛饲养量年度增幅为13%,养牛大县增幅不低于15%且逐年增加,到2025年肉牛存栏60万头。     养牛需要买犊,买犊需要资金,买回一头牛犊少说也得万儿八千,即便有发展养牛的自然资源和养牛积极性,谁也做不成“无本生意”。     本钱何来?洛阳市有办法。     洛阳市、县两级财政拿出1.6亿元风险补偿金存入银行,用于“政银企户保”农业政策性贷款担保和贴息,与银行合同约定投放养牛贷款16亿元。     钱有了,那些本来会养牛,也愿意养牛的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汝阳县引进国家龙头企业伊利集团优然牧业落户;孟津区谋划1.5亿元地方债建设了奶牛产业示范园;嵩县在全省首家开通了线上“牛交所”,开创了农户集中托管代养新模式“托牛所”;洛宁县建成了金丰农牧豫西肉牛交易市场,年交易量5万头以上。     洛宁县、宜阳县、伊川县、嵩县、汝阳县和孟津区等6个县(区)跻身河南40个养牛大县行列。     牛满圈、药满山、谷满囤,洛阳要出彩,乡村必振兴。     乡村振兴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一步一个脚印,方能行稳致远。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按照洛阳产业发展规划,到2025年,特色产业种植面积达583万亩,优质草畜饲养量达到349万头;创建特色优势专业乡镇40个、专业村240个,形成“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要达到2.2万元。     “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金秋洛阳,处处是锦绣画卷,村村有灿烂笑脸。     乡村振兴驱动下的古都洛阳,一个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已经形成!

    [更多详情]
  • 07 2023-09

    麦都里“要麦”

        9月5日下午4时,延津县供销合作社延寿为农服务中心办公室里,李元智正在仔细筛选、清点麦种数量。     “老李大哥,新种子在哪了,快让俺们看看!”“吱呀——”开门声伴随着说话声,裴学峰和裴建士推门而入。     “准备种‘天民184’,取些种子看看发芽率,听说还有新品种,就想赶紧瞧瞧。”裴学峰是延津县学峰种植合作社的负责人,当天二人来问李元智要些麦种为种麦做准备。     作为延寿为农服务中心的负责人,今年李元智已经托管了3万多亩的“订单田”,种出的优质小麦直供贵州习酒等酒厂,小麦品种“天民184”,是李元智种植多年且被酒厂所钟爱的。     今年,李元智通过多方考察调研,又引进了更适合酿酒的“济糯2号”糯筋小麦,还有高产抗病的“轮选49”强筋小麦。这两个品种,就是裴学峰想要看的小麦品种。     “两个品种‘一软一硬’,适应延津县土壤和气候,更适合我们的转型之路。”拿着用透明密封袋装好的麦种,李元智耐心地给裴学峰介绍,“中原农谷来了,咱也得跟上发展步伐!”     这两年,地处中原农谷“东区”的延津县全面打造小麦良种繁育示范基地,承担小麦全产业链布局、粮油等特色农产品加工、功能食品研发等功能。如今,围绕“中国第一麦”的品牌效应,延津全面提升了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推进了食品产业从“国人厨房”向“世界餐桌”跨越,打造了中原经济区重要的食品加工基地、中国绿色“麦都”。     李元智的确跟上了发展。前不久,李元智所在的合作社与江苏农垦米业集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延津小麦继成为国酒茅台生产原料之后,将再次成为中国名酒生产厂家——江苏洋河酒厂的酿酒原料。“我们有信心,为高端酒厂打造好延津小麦基地。”李元智展望。     “除了‘天民184’,‘济糯2号’‘轮选49’今年也得让俺试种一下!”拿种子时,裴学峰向李元智提出要求。今秋,这些种子将扎根延津土地,继续擦亮“中国第一麦”的金字招牌。

    [更多详情]
  • 07 2023-09

    宁陵的酥梨开始采摘了

         9月6日,中国·宁陵第十七届酥梨采摘节开幕。在宁陵万顷生态梨园内,一个个饱满光洁的酥梨压弯枝头。     “今年风调雨顺,酥梨的产量和品质都很好。”梨农赵修峰说,他种植5亩梨树,能产梨35000多斤,根据今年行情,保守估计能卖60000元左右。     宁陵县一直把发展酥梨产业作为生态惠民、产业富民的支柱来培育,在勤劳务实的梨乡人民辛勤耕作下,一棵棵梨树变成了发家致富的“摇钱树”,一颗颗梨果变成了满载希望的“幸福果”。     目前,全县梨树种植面积22万亩,年产酥梨13亿斤,年产值超20亿元,以梨为原料加工的梨膏、梨酒、梨木家具等产品年产值达2亿元,全县8万多名群众从事梨种植、加工、物流、营销,1000多名梨经纪人活跃在大江南北。     据了解,本届酥梨采摘节以“万顷梨满枝,品赏正当时”为主题,从9月6日持续到10月6日,其间有“电商助农直播带货”“梨乡文化艺术节”“宁陵非遗文艺展演”“梨王争霸赛”等16项活动。在宁陵,游客不仅能欣赏到万顷梨园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体验采摘酥梨的欢乐,品味酥梨的甘甜,还能欣赏到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体验一场视觉、味觉、听觉的文旅盛宴。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