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04 2021-01

    内黄:科学呵护“蔬菜宝宝”

    “微信群里昨天晚上又提醒降温了,一定要再检查一遍大棚周围的通风口都堵严实了没有,棚面上也要加盖棉被。”2020年12月29日一大早,在内黄县梁庄镇的现代农业园区内,梁庄镇蔬菜协会会长董中波又一次督促大家做好温棚防寒工作。 “现在棚里有黄瓜、苦瓜、丝瓜各种‘瓜宝宝’,万万不可掉以轻心。”董中波又到附近几个村的大棚挨个查看,确保万无一失。 近年来,内黄县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蔬菜生产,发展基地、园区规模种植。目前,该县蔬菜大棚面积共21.7万亩,设施蔬菜种植规模居全省前列。 内黄县农业农村部门专门出台应对低温天气灾害的应急预案,明确人员分工,分片划区指导防范低温寒潮天气工作,及时通报天气状况,实时提醒农户做好防冻抗寒工作,确保果蔬作物安全过冬。内黄县蔬菜生产服务中心主任刘海彬提醒农户,若是降温后天气又突然转晴,要注意及时把草苫或棉被降下一半遮阴,以防止育苗棚内的瓜菜苗突见强光出现萎蔫现象。刘海彬说,下一步,中心将持续关注天气变化,精准科学应对,做好防寒保供工作,切实保障菜篮子供应。

    [更多详情]
  • 04 2021-01

    “牛气冲天”奔小康

    1月3日,正阳农商银行吕河支行的客户经理在辖区河湾村刘建家中,与刘建聊着养牛奔小康的事。 2019年,刘建的妻子李爱琴因病去世,为了供养两个儿子上学、照顾几亩田地,刘建无法外出务工。 2019年秋,刘建买了两头牛犊,经过精心喂养,两头牛卖了好价钱。 2020年9月,一个消息让刘建兴奋不已。通过乡政府、村委推荐,正阳农商银行为刘建发放了5万元的扶贫小额贷款。有了资金的刘建修建了牛舍,购买了草料,又买回6头牛犊。经过几个月的精心饲养,几头牛个个膘肥体壮,预计到春节除了留下的种牛外还能卖10万元。 “是党的好政策和正阳农商银行的帮助,让我增强了养牛脱贫的信心,走向了‘牛气冲天’的小康路。”刘建高兴地说。

    [更多详情]
  • 04 2021-01

    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加快建设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读懂这句话的人,才真正懂得生物育种产业的价值和力量。 1月2日,新乡市平原示范区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以下简称“生物育种中心”)建设现场,十几台挖掘机、深松机和激光平地机来回穿梭,几百名工人昼夜不停加速建设田间工作站、农机库、蓄水池等基础设施,4150亩田间试验区即将接受检验。不远处,包括科研实验楼、种质资源库、智能温室、知识产权交易和展览交流中心在内的350亩科研设施区已完成规划设计,一期工程正加紧建设。 “按照试验用地建设要求,我们用深松机将30厘米的表层土均匀打碎铺平,再用激光平地机作业,保证全部试验用地的平整度误差不超过3厘米,施工标准的严苛是为了保障农业试验的数据准确性。”生物育种中心建设指挥部工程部负责人金荣生说。 育种被誉为现代农业的“芯片”,生物育种的“国家级平台”为啥落地河南?在2020年12月6日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理事会成立大会暨一届一次会议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万建民一语中的,河南在生物育种领域具有明显的产业、区位、科技和人才优势。 “硬件”建设如火如荼,生物育种中心在“软件”方面也正努力蹚出一条新路。 “中心为破解现有事业单位人员向企业流动的瓶颈障碍,探索实施‘双跨单聘’‘两权分处’的特殊政策。”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省农科院院长张新友介绍,为加快形成生物育种中心的创新实力,省农科院的小麦育种专家许为钢、雷振生,花生育种专家董文召,大豆育种专家卢为国及其团队成员,在保留原事业身份和待遇不变的前提下,可以选择到生物育种中心工作,实行企业化管理,享受所聘岗位的薪酬。研究取得的成果署名权归原所在单位,处置权和受益分配权归中心,加快种业科技成果转化速度。 “此举旨在破解种业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体制内科研机构的育种研发优势,同时企业化管理可以解决事业单位运转效率偏低,创新动力活力不足的问题。”张新友坦言。 不仅吸纳省内顶尖团队,而且国外智力“加持”不断。为了弥补在蔬菜育种方面的短板,生物育种中心全职引进了世界领先种企荷兰瑞克斯旺种业集团前常务董事、德国区总经理GeorgKoch博士,负责蔬菜团队组建并开展育种工作。 “针对育种研发中遇到的一时难以解决的技术问题,我们加大对外科技合作,借助外力提升创新能力。”生物育种中心建设指挥部研发部负责人郑峥介绍,生物育种中心已经与农业学科综合实力排名全球第一的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开展了实质性合作,通过“订单式”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带着任务去学习、开展联合攻关,任务完成后回到中心工作,为中心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和人才支撑。 育种专家协同创新,生物育种中心基因分型技术等育种技术进展显著,共有21个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审定或登记,另有228个农作物新品系正在参加国家或省级区域试验。 “将来,生物育种中心要打造成全球生物育种创新引领型新高地、我国种业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田’和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种业‘航母’。”张新友表示,未来借助这一国家级创新平台,更多农产品将装上优质“中国芯”,为“中国碗要装中国粮”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一座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合作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生物育种产业创新平台正拔地而起。

    [更多详情]
  • 04 2021-01

    “种粮状元”改行种果树

    5年前,宁陵县逻岗镇康庄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潘振友把5亩责任田改种果树,通过搭乘宁陵县万亩梨园产业发展快车,实现了增收致富。 潘振友是上世纪90年代响当当的“种粮状元”,亩产量总能比人家多打两袋粮,连村里种地的“老把式”都竖起大拇指赞他强。20多年过去了,“种粮状元”双鬓已染霜,可责任田里的小麦、花生依旧长。土质沙,浇水勤,出力多,挣钱少,潘振友一犟要撂荒。 对于从苦日子过来的潘振友而言,这5亩责任田管过他一家老小的吃和穿;再者说,几十年的脸朝黄土背朝天,也有深厚的感情在里面。“地有恩,咱有义,咋能说撂就撂呢?”潘振友大口大口地抽烟。 2014年秋天,潘振友到石桥镇办事,正值梨果采摘季。看到一眼望不到边的梨园,看到梨农们正兴高采烈地摘梨装箱,看到排着队往外运梨的车辆,潘振友啧啧感叹。闲谈之间,又听梨农说道,政府免费传授技术、还帮助销售,潘振友灵机一闪:“何不改行栽梨树?” 一咬牙,说干就干。2015年春天,潘振友毁了自家的5亩责任田改种果树。刨坑、栽树、浇水……前前后后忙活了个把月。看到满是生机的果园成型,潘振友眉头舒展。 当起果农,也就成为了当地酥梨产业的服务对象。几年来,潘振友不仅共享到了宁陵县万亩梨园各项种果资源,还借助宁陵酥梨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优势,让自家的梨果成为了抢手货。 “不愁卖!果子熟了,一个电话,采购商就开着大车到地头。去年雨水充足,梨个儿大,平均重量七八两一个,按1.5元一斤的价格走,一个梨果轻轻松松卖超1块钱。”1月2日,室外温度低至零下,78岁的潘振友停下手头的剪枝活,掐着指头算起账来。“一亩果园抵得上七亩田。现今卖了7万多块钱,除掉成本开支,5亩梨园净收入不低于5万元。窖里还留存一些,待到开春梨花节上卖,到时候还能卖到5块钱一斤的高价哩!”

    [更多详情]
  • 04 2021-01

    苹果“保险+期货”试点第一年

    “我们合作社参与试点项目59户,都获得了理赔款。政策好,今后我们的干劲儿更足了。”三门峡市陕州区西张村镇石原村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尚文峰乐呵呵地说,他们是首批苹果“保险+期货”试点项目受益种植户之一。 2020年12月30日下午,河南省苹果“保险+期货”试点项目理赔仪式暨总结交流座谈会在三门峡市召开,苹果“保险+期货”试点项目2503名承保户全部获得理赔,户均获得赔款4080元,理赔总额1021.21万元。 2020年8月,省财政厅、郑州商品交易所联合出台苹果“保险+期货”试点方案,项目在三门峡市陕州区落地,由中原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海通期货、永安期货、国泰君安期货与新湖期货承办,试点期限两年。目前,第一年试点工作进入理赔和总结阶段。 三门峡苹果种植面积约174万亩,年产量186万吨,位居全省第一,产值达36亿元以上,是我国“黄土高原苹果优势生产区”的主产区之一。陕州区是全国55个优质苹果基地县之一,苹果种植也已成为当地贫困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但作为经济支柱的苹果种植经常面临风灾、雹灾、冻灾、旱灾等自然风险,以及价格下跌的市场风险。 对此,试点方案通过创新政府支持农业发展补贴方式,充分运用市场金融工具,有效发挥保险和期货的联动互补作用,旨在以“小投入”撬动“大保障”,有效帮助果农抵御苹果价格波动风险,保证其合理收益,从而促进我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 “首批试点项目共承保苹果现货30117吨,覆盖苹果种植面积16732亩,承保2503户,每亩保额达1.35万元。其中,贫困户占比72.39%,面积6350亩。”中原农险副总经理雷廷军说,截至目前,所有承保农户赔案已全部结案,相当于为陕州区果农提供0.34元/公斤的直接价格补贴。 记者从中原农险了解到,普通的苹果保险责任主要预防传统的自然灾害风险,每亩保额3000元左右。苹果“保险+期货”试点项目将每亩的保险金额从3000元提高到1.35万元,保障水平提升450%。地方特色苹果种植保险与苹果“保险+期货”的联合开展,使得试点地区农户获得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双重保险”。 从保费情况来看,参保果农自主缴纳保费的10%,郑商所提供保费补贴800万元,其余保费由省、市、县三级财政按比例负担,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果农自缴部分由县级财政全额负担。投保主体是陕州试点区域内的建档立卡贫困果农和市级以上农业合作社。这意味着,果农买了“保险”,一旦符合标准的苹果上市时遇到天灾、市场价格变动等风险,就能拿到相应的赔偿。 根据此次试点规模,省、市、县三级补贴资金共356万元,2503户苹果种植户获得2.27亿元的风险保障,财政资金补贴效应放大了近64倍。“在扣除3000元/亩的种植成本后,可保证农户种植苹果每亩纯收益过万元,财政支农的效应和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郑商所有关负责人说。

    [更多详情]
  • 31 2020-12

    “十四五”粮食年产量确保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30日表示,“十四五”时期粮食产量要实现稳中有增,确保年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唐仁健是在30日举行的全国农业农村厅局长会议上作上述表示的。2020年,我国粮食生产克服新冠肺炎疫情、不利天气等影响,粮食产量达到13390亿斤,扭转了早稻面积连续下滑势头。 唐仁健说,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仍在持续,全球粮食减产或供应链断裂的风险依然存在,我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总体还是紧平衡。未来一个时期,必须不断夯实粮食安全基础,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农业农村部提出,“十四五”时期,要奠定“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基础,稳住面积、主攻单产,解决好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问题。稳定和加强种粮农民补贴,扩大完全成本和收入保险范围;推动落实地方党委政府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要落实保面积、保产量的责任。同时,要增加优质绿色和特色农产品供给。 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第一年。农业农村部提出,要确保各省份粮食播种面积只增不减,确保总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唐仁健说,明年农业农村部将继续下达粮食面积和产量指标。各地要压紧压实各级党委政府责任,农业农村部门要搞好生产指导服务,加强病虫害防治体系建设。农业农村部将积极推动适当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完善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 他表示,明年将聚焦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选择产粮大县集中、基础条件良好的区域,加大倾斜支持力度,着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打造国家级粮食安全产业带,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更多详情]
  • 31 2020-12

    从粮食安全高度搞好玉米产业发展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讲,发展玉米深加工产业,必须处理好产业发展与安全的关系,产业发展必须服务于国家粮食安全,绝不能以牺牲粮食安全为代价换取经济效益。 2020年国内玉米价格一直处于涨势,被称为国内玉米的“黄金年”。针对玉米价格持续上涨的情况,国家有关部门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发力,采取投放临时储备玉米、增加进口和严格限制玉米燃料乙醇加工产能扩张等“组合拳”,着力稳定市场价格,但玉米价格仍保持高位运行。 抛开新冠肺炎疫情、水灾、台风、资本炒作等因素,玉米加工快速发展,消费需求旺盛,是推高玉米价格上涨的重要动力。国内玉米消费包括口粮消费、饲料用粮、工业用粮和种子用粮四大类,其中,口粮消费需求弹性较小,种子用粮甚少,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等粮食消费需求急剧增加,是导致今年玉米消费总量扩张、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 玉米是加工程度高、产业链长的粮食品种。国内玉米加工产品以淀粉、酒精、味精、赖氨酸以及玉米燃料乙醇等为主,玉米深加工产业对整个社会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起着巨大推动作用,成为主产区发展经济的战略选择。但是,玉米深加工产业过度发展会挤占饲料玉米的正常供应,影响肉蛋奶等食品供应安全。为了确保口粮和饲料消费需求,我国在发展玉米深加工的时候,一直坚持“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原则。 近年来,我国对玉米深加工的政策经历了从大力推广到严格控制的变化。在玉米出现阶段性过剩、市场供求相对宽松的时候,国家顺应合理消化玉米库存的要求,采取下放玉米深加工项目审批权限到省、取消外资进入玉米深加工行业的限制,以及对深加工企业给予收购补贴等一系列政策,加大玉米加工转化力度,提高产能利用水平,玉米去库存效果显著。在玉米供需形势开始发生逆转时,国家再次收紧玉米深加工项目审批,严格限制玉米燃料乙醇加工产能扩张,促进玉米产销平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的巨大玉米深加工产能,成为拉动玉米消费的重要动力,有业内人士预计,未来玉米深加工将是玉米消费的重要增长点。从产业发展的角度讲,发展玉米深加工产业,必须处理好产业发展与安全的关系,产业发展必须服务于国家粮食安全,绝不能以牺牲粮食安全为代价换取经济效益。 临储玉米发挥着宏观调控“蓄水池”和市场“稳压器”的作用。2020年临储玉米去库存任务完成后,玉米市场将深度进入市场化运行轨道。面对变幻莫测的市场形势,我国有能力保障玉米市场供应,但也面临着潜在的风险和挑战。 首先,2020年玉米价格上涨增加了农民种粮收益,提高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预计2021年玉米种植面积将会大幅增加,但是势必会挤压大豆种植面积,引发新一轮种植结构调整。其次,在一定比价关系下,稻谷、小麦和玉米之间有可替代性,随着玉米价格高涨,一些企业用稻谷和小麦替代玉米做饲料,国家有关部门也加大了库存小麦和水稻的投放力度。但如果大量使用库存稻谷和小麦替代玉米,可能会影响口粮安全。再次,2020年玉米及其替代品大量进口有效改善国内供应,玉米进口量超过2020年玉米进口配额,但从长远看,过量进口有可能对国内粮食产业安全造成冲击。最后,我国有完善的粮食储备体系和应急供应保障体系,是稳定市场的“定海神针”,但粮食储备机制还需要不断完善。 展望2021年,国内玉米供需趋紧的局面估计还会继续,但我国完全有能力有底气保障玉米供应,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更多详情]
  • 29 2020-12

    河南叶县:“花菇”夫妻演奏致富曲

    12月28日上午,在叶县夏李乡西田庄村王桂元、段春华夫妇花菇种植基地,一袋袋菌棒上下整齐排列,一朵朵花菇争相“升柄展伞”,20多名村民们穿梭其间忙着采摘香气沁人的花菇。 “今年我种了4万袋花菇,头一茬卖了6、7万元,还有3茬预计能卖30万元。”段春华说。 今年50多岁的王桂元、段春华是叶县夏李乡西田庄村人,全家4口人。夫妻二人早年在广州打工时,了解到花菇市场销量大、价格高,而家乡气候又非常适合花菇种植。2016年,夫妇俩盘算再三,决定返乡种花菇。 为了掌握好花菇种植技术,王桂元夫妇反复奔赴外地学技术,2017年,花菇种植大棚建成。他们夫妻两人起早贪黑,吃住在菇棚,配料、消毒、发酵、装包等20余道工序一一把关参与。 小花菇撑开了致富梦。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王桂元、段春华逐渐掌握了花菇种植的窍门,练就了一进棚房就能感觉到湿度和温度是否合适的本领,种植规模逐年扩大到24座,年纯收入达20余万元,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花菇种植大户。 夏李乡西田庄村支部书记王辉说:“王桂元段春华夫妇种花菇不仅致了富,还增加了群众的收入。下一步,我们村要以花菇种植基地为依托,打造村支柱产业,让村民们共同走上致富路。”

    [更多详情]
  • 29 2020-12

    河南临颍“新技术+新模式”为现代农业赋能

    提起农业,许多人的印象还停留在传统的“土笨粗”层面。如今,在河南临颍,农业领域新科技、新理念、新模式不断涌现,农业生产呈现出新趋势。 今年48岁的三家店镇边刘村村民李玉玲,把自家十几亩辣椒全部托管给了临颍县高标准智慧辣椒种植基地,并在基地当上了管理员。“过去,我们种地靠经验,一个人一天只能管理一两亩地。现在种地靠技术,通过手机软件便可远程控制温度、湿度,精准开展水肥管理,哪里旱了浇哪里,既不浪费,效率还高。”李玉玲说。 基地负责人、河南益民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偌飞告诉记者:“我们在临颍县投资建成了近7000亩的高标准农田,建设5G智慧数字农业种植区,通过在田间土地植入5G智能土壤传感器和气象检测仪等设备,推进全天候物联网土地墒情检测、智能水肥药一体化灌溉等新技术示范应用,亩均效益提升15%以上。” 在这片“5G+智慧农业”的高标准农田里,不仅有一流的智能灌溉系统,还配有病虫害监测器、巡航无人机、植保无人机、田间气象站、墒情监测站等“硬核装备”,通过智能物联网,提供数据监测、指标分析、指令下达、田间管理等一系列农业生产服务。 高标准农田投入相对较高,从管道铺设到设备安装,每亩地投资3000元左右,但还是划算得多。王偌飞说:“通过高科技种出来的辣椒,不仅产量高,品质也大大提升,更受市场欢迎。今年一亩地只需要交550元,浇水施肥打药等全由公司负责,比传统种植手段每亩增产30%。辣椒成熟后公司统一收购,价格比市场价高5%。” 在临颍,除了利用5G技术带来农业生产技术上的创新,圣佳家庭农场今年推广的大豆玉米间作套种新模式也让人耳目一新。 李晓东是圣佳家庭农场的农场主。今年6月中旬,他按照四川农业大学杨文钰教授提出的“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在全省首家大面积推行2行玉米6行大豆间作。李晓东告诉记者,传统的种植方式是“全田连作密植”,导致地力下降、增产困难,农民种植大豆和玉米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在新的套种模式下,每亩地在玉米亩产不变的情况下,多收近300斤大豆,可增加400元到500元收入。 李晓东的农场是南街村小麦产业化联合体的成员单位之一。据介绍,近年来临颍县先后建成南街村小麦、联泰休闲食品、金龙面业、中大恒源辣椒、胡桥花木、北徐生猪等7个省级产业化联合体,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让龙头企业专注于农产品加工流通、农民合作社提供社会化服务、家庭农场从事生产。

    [更多详情]
  • 29 2020-12

    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考评会在郑州召开

    12月28日~29日,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2020年暨“十三五”总结考评会在郑州召开。省农业农村厅张西瑞副巡视员,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等部门领导,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各岗位和综合试验站的专家成员等近150人参加了此次考评会。 张西瑞副巡视员介绍说,2020年河南水产品产量预计99万吨,水产品产地抽检合格率连续多年保持在100%,全省稻渔综合种养面积102万亩,渔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万元,渔业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下一步,河南省将秉承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加快转变渔业发展方式,做强养殖业,支持发展二三产业,提升渔业质量效益,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渔业之路。张西瑞表示,“十四五”期间将继续提供多式样实验基地和多方位优质服务,配合体系技术成果的研发和示范推广,持续为支持河南渔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刘英杰副院长指出了体系在关键核心技术集成示范方面的成效,同时对体系在解决渔业产业发展“卡脖子”技术、培养输送一流科技人才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科技与市场加工处处长王丹对体系“十三五”工作表示了充分的肯定,产业技术进步成果丰硕,体系专家在灾后复产、加工收储、经济分析等方面提供了大量的技术支持和理论指导,为水产品的稳产保供和渔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支撑。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