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22 2020-10

    河南宝丰:金秋小麦播种忙

    “我种了10亩冬小麦,前几天犁地,这几天趁着天晴开始播种,争取苗肥苗壮,明年有个好收成。”10月21日,宝丰县闹店镇闹店村村民崔永占正驾驶着农机在田地里播种冬小麦。眼下正值金秋麦播时节,宝丰县当地农民抢抓农时,做好冬小麦播种工作,田间一派繁忙景象。 据了解,今年麦播工作开始以来,宝丰县各乡镇抓住土壤墒情适宜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农业机械的作用,及时腾茬整地,适时播种小麦。在小麦播种期间,宝丰县农业农村局和该县乡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做好麦播指导和服务工作,确保农民在最佳时机完成播种,为培育壮苗、安全越冬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该县气象局和电信企业每天为农户送上秋收秋种气象服务专报,提醒农民根据天气形势抓紧开展麦播作业。 “我们全镇共有26个行政村,4.3万亩耕地,在抓好秋收腾茬的同时,组织了机械300余台,全镇小麦播种已完成80%。预计10月25日能完成麦播工作。”宝丰县闹店镇党委书记杜俊锋说。 据了解,宝丰县严格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政策,始终坚持以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优良品种推广为抓手,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把以前的小地块整合成大条田,使用机械化的程度明显提高,冬小麦种植水平有所改善,极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稳步推进小麦播种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麦播以来,我县积极组织各类机具5000余台,趁墒抢时,抓紧做好当前秸秆还田、耕地麦播工作,同时农技专家进行农业技术指导和病虫监测,做到虫害早发现早防治,确保一播全苗,再夺来年夏粮丰产丰收。”宝丰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孙长山说。 截止目前,宝丰县已播种35万亩,占预计麦播面积的86%,小麦播种工作已接近尾声。

    [更多详情]
  • 22 2020-10

    河南宝丰:“仙草”打通村级经济“任督二脉”

    深秋时节,宝丰县西部山区观音堂林站与大营镇交界的上李庄村山坡下,百余亩试种艾草正在收割,艾香袭人。 “平常在种植基地打工还挣着工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干着也可有劲!”上李庄村村民闫路军告诉记者,他们家的2亩多地流转给了基地,还入了股。还有30多户村民和闫路军一样,既拿着土地租金,又有了一份家门口的工作,心情舒畅。 这个有2000余口人的山村,地处宝丰县城区31公里,位置偏僻,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村,丘陵荒岗“望天收”,村集体经济为零。2019年,上李庄村积极利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契机,在村党支部带领下,扎实做好农村土地 “清产核资”等工作,精耕细作集体现有资源和资产,收回荒山1500亩,实现了每年入账27万元,打破了集体荒山“零”价承包的历史,让村集体的老旧“血管”“活”了起来。 村集体手里有了“地”,发展集体经济就有了“根”;村集体手里有了“钱”,壮大集体经济有就了“胆”。2019年,村里成立了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引导村民种植艾草,并联系当地一家艾草加工企业进行深加工,研制出艾枕、艾条等产品。 现在,以上李庄村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5个村庄,艾草种植基地雏形逐步显现。上李庄村党支部书记王霞说,艾草在民间又称为“仙草”,药用功效众多,一年两收,每亩净利润2000元,试种很成功,他们的目标是两年内达到3000亩的种植规模,形成艾制品深加工和产销一条龙。 “村集体经济有了稳定的进项,村里干公益再也不用向上级伸手要钱了,盘活了资源,找准了路子,‘集体资源变集体资产,集体资产变集体资源,集体资源变集体经济’,收入以后年年稳中有进。”上李庄村第一副书记吴登科说。 近年来,宝丰县深挖县域资源特色,精准实施“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创新经济增长方式。初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乡镇5个。该县李庄乡花生种植、观音堂林站花椒种植、石桥镇乳制品加工、周庄镇食用菌种植等等,全县320个行政村,初步形成主导产业突出,具有代表性的专业村82个,带动农民增收5万余户,“一村一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该县利用“直播带货”等新兴手段,正全力打造产业发展新高地。

    [更多详情]
  • 21 2020-10

    永城市李寨镇庞庄村:昔日种粮农 今朝养蚕忙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提起桑蚕,人们会很自然地联想到江南农家的田园图景。而在中原腹地的永城市李寨镇庞庄村,却一样可以看到家家户户采桑养蚕的忙碌场景。 李寨镇是永城市的种粮大镇,群众以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农作物为主。2019年春天,在该镇党委、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庞庄村成立了绣娘养蚕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120余亩,鼓励村民发展养蚕产业。合作社统一提供桑树苗和技术指导,并回收蚕茧,村民们也由粮农变成了蚕农。 “我以前出过一次车祸,不能出去打工,养蚕既不耽误照顾小孩还能干点其他农活,是个发家致富的好项目。”庞庄村村民刘学东7年前因车祸伤了左腿,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生活也较为拮据。养蚕合作社的成立不仅改变了他的生活,还令他成了技术能手。 养蚕技术简单易学,每年5月到10月间均可养殖,一年能养三到四茬。蚕沙、桑叶和桑树枝晒干后可作药材,较之于传统农作物,增收效益明显。目前,庞庄村11户脱贫户已全部加入养蚕队伍中来。 在绣娘养蚕专业合作社的蚕丝被加工基地,回收的蚕茧经过煮茧、缫丝、剥茧、晾晒、开棉等工序,一床床洁白的蚕丝被便惊艳亮相。蚕丝被舒适保暖、抗菌保健,是近年来家纺市场的新宠。 目前,绣娘养蚕专业合作社每日可加工蚕丝被十余床,每床价格在1500元至2000元之间,成为周边村民为子女置办婚嫁用品的首选。 “下一步,我们准备扩大种植、养殖规模,发动全村400多户村民都参与进来,确保脱贫户不返贫,村民提高收入。”庞庄村党支部书记庞礼贵算了一笔账:同样的一亩地,种普通庄稼收入只有1000余元,而养蚕则在4000元以上。今年,庞庄村仅养蚕一项收入预计就在60万元以上。

    [更多详情]
  • 21 2020-10

    发展立体农业

    10月20日,一位村民驾驶三轮车从位于湛河区曹镇乡曹西村的金鱼养殖塘和稻田间驶过。 曹西村紧邻白龟山水库,水资源丰富。为了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该村党支部带领群众在做大做强优质水稻种植的基础上,利用低洼地开挖鱼塘,发展观赏金鱼养殖产业,形成了种养一体、优势互补的立体产业格局。目前,该村每亩水稻年均收益近2000元,金鱼养殖塘亩均年收益3万至5万元。

    [更多详情]
  • 21 2020-10

    野葡萄每亩收入三万多

    最近一段时间,舞钢市尹集镇楼房湾村贫困村民王跃进引种当地野生山葡萄获得成功,亩创收3万多元。 王跃进今年50岁,家中5口人。王跃进家南侧不足千米处海拔520米的蜘蛛山,野葡萄、野棠梨、野猕猴桃较多。2013年,王跃进突发奇想,决定移栽野葡萄下山进行种植试验。他选择光照充足、通风利水的山坡地,施农家肥种植。2016年他引种的野葡萄开始挂果,1.5亩野葡萄产鲜果800多公斤,收入达4800多元。后来,随着树干逐年长大,葡萄产量也逐年攀升。 王跃进介绍说,2018年以来,由于管理技术跟进及时,亩年产鲜果量都在2000公斤左右,且果实变大,含糖量提高,鲜食或酿出的葡萄酒都深受顾客欢迎。鲜果售价每公斤6元,做的葡萄酒每公斤50元~60元,每年产量400公斤~500公斤,足不出户春节前就能销完。今年,他种植的1.5亩野葡萄产鲜果3000多公斤,除售出一半收入9000多元之外,其余都做成了葡萄酒,产优质葡萄酒800公斤左右,现已售出400多公斤,收入两万多元,剩余的葡萄酒还能卖2万元,亩创收可达3.3万元。

    [更多详情]
  • 21 2020-10

    渑池县:辣椒丰收 群众增收

    10月20日,渑池县天池镇陈沟村村民在采摘单生贵族5号辣椒。近年来,该镇大力推广种植朝天椒新品种,目前已发展朝天椒新品种3万余亩,帮助群众亩均增收3000元以上。

    [更多详情]
  • 21 2020-10

    河南新县:30余万亩油茶成农民致富的“摇钱树”

    金秋十月,正是油茶收获的季节。连日来,河南新县各乡镇油茶产业示范基地里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漫山遍野的油茶树硕果压枝,甚是喜人。如今,青翠欲滴的油茶林已成为新县农民致富的“摇钱树”。 新县位于中国最适合山茶树生长的最北端、北纬31.3°的位置,每立方米富含2万负氧离子的天然氧吧。漫山遍野的野生山茶林,常年葱翠,山茶花开历经秋、冬、春、夏、秋五季14个月的云滋雾养和自然洗礼,从容成长,抗病虫害能力极强,从不打农药,饱吸天地精华,其所产的山茶籽榨出的油,不饱和脂肪酸可高达80%以上。 近年来,新县利用得天独厚资源,把油茶产业作为特色优势产业和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来发展,并制定了油茶产业发展长期规划。在油茶项目实施过程中,新县不断探索、总结推广了“公司+基地”、油茶合作社经营、大户承包经营和联户经营四种建设模式,促进了油茶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据新县林茶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新县已发展油茶林31万亩,保守估计2020年油茶籽产量达1512万公斤,产茶油380万公斤,产值达6.05亿元。

    [更多详情]
  • 20 2020-10

    鲁山县吴小牛:古稀老人开启“甜蜜”脱贫路

    “自从去年开始养蜂,吴小牛就入了迷,70多岁的人了,还有这份爱好,难能可贵。”10月18日,提起村里的贫困户吴小牛靠养蜜蜂脱了贫,鲁山县张店乡张店村脱贫攻坚责任组组长黄晓丹说道。 吴小牛今年74岁,在女儿十几岁时,他的妻子就离家出走,从此再无音讯,吴小牛一个人辛辛苦苦地把女儿拉扯大。女儿出嫁后,他独自一人在家种地来维持生计,由于种地收入有限,2016年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乡村各级也对吴小牛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帮扶,为他家实施了“六改一增”并办理了低保。2019年,帮扶责任人孙江平协调村里的果园老板,让吴小牛去看园子,每月工资500元,收入有了基本保障,吴小牛的日子慢慢好起来了。 春天的果园桃花、梨花竞相开放,花香四溢,待在果园林里的吴小牛,心里不禁萌生了养蜂的念头,因为早些年他养过蜂,懂得一些养蜂技术。村干部得知吴小牛的想法后,大力支持,专门为他请了养蜂师傅指导技术,吴小牛也买来5箱蜂,开启了他的养蜂之路。 刚开始时,吴小牛经常被蜜蜂蛰到,蛰到的地方又红又肿很长时间消不了,但他没有放弃,仍然义无反顾地坚持下来。到了蜂蜜收获的季节,村干部为他大力宣传,加上吴小牛为人实在,蜂蜜货真价实,很快就被抢购一空。2019年,他的养蜂收入便超过了5000元,加上其他家庭收入,2019年底吴小牛的年均纯收入超过了10000元,顺利脱贫。 2020年,吴小牛又扩大养殖规模,目前,他一共养了10箱蜂。今年7月份,在张店乡举办的农产品展销会上,吴小牛的蜂蜜成了抢手货,不到一个小时就卖了将近2000元。“国家政策是真的好,感谢党和政府的帮助,我现在手头宽裕不少,心里也舒坦多。”吴小牛满足地说。 “吴小牛虽然年纪大,但是依然辛勤劳动、干劲十足,今年看园子的工资也涨了,一个月1500元。预计他今年的收入能超过30000元,再也没有返贫的风险了。”帮扶责任人孙江平高兴地说。

    [更多详情]
  • 20 2020-10

    河南淮滨:牵着小毛驴,奔向致富路

    “老板,给我两斤。”“我要十斤,家里人多就得多买点。”“老板,还有我,我也要......”10月18日,淮滨县农商智慧城里锦隆牧业公司的负责人许将的“淮之驴”驴肉专卖店刚一开张,就迎来了众多顾客慕名前来,争相购买驴肉。 “俗话说的好‘天上龙肉,地上驴肉’,这个驴肉对动脉硬化、冠心病、高血压也有着良好的保健作用,当然要来买啦。”市民刘先生说道。最终不到两个多小时,早上刚宰杀的两头驴肉便被卖个精光。 “在养殖小毛驴之前,我是养猪的,但受非瘟的影响,养猪成本和风险都过大,我就去做了一些市场调查,最终感觉毛驴养殖风险比较小,而且管理比较简单,不同于别的动物,它比较耐病,一天只需几斤玉米、花生秧和稻草,因此选择了养驴。”许将向记者介绍道。在养殖基地的专业宰杀车间里,许将告诉记者平均每两到三天就要宰杀一头驴,每头的毛利润深加工出来大概在三四千块钱左右。 由于有着多年养殖生猪的经验,许将在养殖初期就备足了功课,两年来毛驴养殖得顺风顺水。为发展壮大产业,许将成立了锦隆牧业有限公司,通过聘请有养殖经验的贫困户负责日常管理,解决了近60户农户,包括48户贫困户的就业问题。同时公司采取“公司+基地+贫困户”的管理模式,将繁殖的二代毛驴,提供给有意愿养殖的农户、贫困户,拓宽了村民增收致富的渠道,带领贫困户走上致富路,也让公司扩大了养殖规模,实现了双赢。 目前,该公司注册了“淮之驴”商标,将养殖、育种、屠宰加工、餐馆、阿胶糕、驴肉熟食真空包装为一体,全产业链覆盖,真正做到养殖、加工一体化,提高产业覆盖。同时,通过电商销售平台进一步扩展销售渠道,增加效益。

    [更多详情]
  • 20 2020-10

    河川大草原 养牛富乡亲

    10月15日,光山县晏河乡河川村村民在放牧本地黄牛。近年来,该村引导农户因地制宜发展养牛,并争取养殖贷款贴息项目,鼓励养牛专业大户规模养殖,对自愿分散饲养的农户免费提供种牛及全程技术指导,同时高价回收出栏黄牛。仅村民熊本亮一户,已养殖70余头本地黄牛,年均增收30余万元。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