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29 2020-09

    金秋药飘香 药农收获忙

    金秋时节,硕果飘香。在药材种植之乡——卧龙镇,随着田地里一台台大型刨筛机把中药材白芷均匀地刨筛出来,顿时,整个田间散发出沁人心扉的浓浓药香。看着一个个萝卜般大小的金黄色白芷,药农们的脸庞上挂满笑容,今年又是个丰收年。 “俺是第一次种植中药材白芷,没想到今年的白芷长势这么好。”9月25日,正在收获药材的潘楼村村民赵廷全手捧着金黄色的白芷,丰收的喜悦挂满脸庞。“俺今年种植了4亩多白芷,看到刨筛机刨出的鲜白芷,预计亩产有6000多斤。”赵廷全激动地说,按照现在的市场价每公斤1.4元计算,我这4亩多鲜白芷能卖近两万元。 近年来,卧龙镇依托毗邻安徽亳州中药材大市场的独特优势,大力引导和扶持农民开展高效经济作物中药材种植。为提高农民种植中药材的积极性,该镇因势利导,积极培植中药材种植大户,同时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定期开展中药材栽培技术培训和上门技术指导,极大地激发了村民种植中药材的积极性。 为解决中药材销售难题,该镇于2019年通过招商引资,在刘楼村建立了永城市首家中药材交易大市场。到了中药材收获季节,每天前来交易的药农络绎不绝。“目前,我们交易大市场每天的交易额达200多万元,基本满足和解决了广大药农的销售问题。”中药材交易大市场的负责人刘四银介绍说。 “俺今年种植中药材白芷50多亩。刚刚在交易市场卖了4000多公斤的晒干白芷,收入将近5万元呢!”9月27日,该镇刘楼村中药材种植大户潘丽丽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除去各种投资,估计每亩地可实现纯收入2600多元。” 据统计,今年该镇种植各类中药材达16000多亩,其中一年生中药材白芷达10000多亩。按照现在市场交易价格,仅中药材白芷一项,全镇可实现收入5000多万元,全镇人均可实现增收近1500元。

    [更多详情]
  • 29 2020-09

    武国定:抓好"三秋'生产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9月27日,副省长武国定到郑州荥阳调研“三秋”生产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 武国定先后来到荥阳市“蓝天卫士”监控中心、高村乡刘沟河阴石榴基地、荥阳市新田地种植专业合作社等地实地调研秸秆禁烧、秋粮机收、秋耕备播、土地托管等工作;在王村镇司村、汜水镇南屯村、广武镇插闫村等地,实地查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情况。对新田地种植专业合作社,以产业化理念全程托管高效种植业的做法表示肯定。 武国定强调,抓好“三秋”生产,建设美丽乡村是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要做好农机调度,组织收获机具、仓储烘干设备等及时开展作业,确保适期收获、颗粒归仓;要加快腾茬整地,因地制宜调整种植结构,扩大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要抓好秸秆禁烧,坚持人防与技防相结合,努力实现零火点;要搞好技术指导服务,确保“三秋”农业生产顺利开展。要统筹推进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将人居环境整治与发展乡村旅游等“美丽经济”结合起来,不断提升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更多详情]
  • 29 2020-09

    小麦该咋种?农业专家开“药方”

    “三秋”已至,为了不失时机地种足种好小麦,实现苗全苗壮,为明年小麦丰收打好基础,今秋小麦该咋种?近日,记者采访了市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田冲,为广大农民群众开出“药方”。 小麦要高产 良种是关键 田冲表示,麦种以选用抗逆性强、稳产高产半冬性品种为主,主导品种有百农207、百农4199、郑麦136、郑麦1860、新麦26、周麦30;示范推广品种有百农307、周麦36、郑麦369、伟隆169、西农511、锦绣21。 种子包衣和土壤处理。今年麦播期主要病虫有根腐病、茎基腐病、纹枯病、全蚀病和地下害虫等。“要重点搞好土壤处理和种子包衣,杜绝‘白籽下地’和地下虫危害。”田冲说,种子包衣不仅能预防小麦多种土传、种传和苗期病虫,而且能对小麦中后期病虫起到压前控后作用,也是农药减量、病虫绿色防控的关键措施。 防病推荐选用有效成份为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咯菌腈、适乐时(全蚀病重发田)等高效悬浮种衣剂;防虫推荐选用吡虫啉或噻虫嗪等烟碱类悬浮种衣剂,采取二者混合或以上成份的复配制剂,按推荐剂量进行种子包衣,一次用药,兼治多种病虫危害。地下害虫危害较重的,亩用3%辛硫磷颗粒剂3—4公斤撒施,然后耕翻入土。 庄稼一枝花 全靠肥当家 “小麦备播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备足肥料。‘麦收胎里富’说的就是为小麦备足肥料的重要性。”田冲表示。 合理施用底肥是种好小麦的一项关键环节。底肥以重施有机肥为主,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合理配施化学肥料,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保护耕地。在秸秆还田的基础上,做到以产定肥,精准施肥,氮、磷、钾、中微量肥科学配施。 “一般亩产500公斤以上的麦田,亩施纯氮14—16公斤,五氧化二磷7—8公斤,氧化钾5—7公斤;中微量元素缺乏的地块,可按需亩施锌肥1.5公斤、硼肥0.3公斤、铁肥5公斤左右;全部的磷肥、钾肥、中微量元素肥一次底施;氮肥的50%—60%作底肥,余下40%—50%在来年春季小麦起身拔节期再追施。”田冲强调说,“这项技术叫‘前氮后移’,增产很明显。” 此外,播种之前要精细整地,及时保墒,秸秆还田地块和连续2—3年旋耕地块必须用大型拖拉机深耕25—30公分;旋耕地块深度要保证在15公分左右。深耕或旋耕后要耙耱2—3遍,把坷垃粉碎,使耕层达到上虚下实、地表平整。秸秆还田要求秸秆切碎长度小于5公分,并每亩增施5—10公斤尿素,以加速秸秆腐熟。 适期足墒播 丰收又丰产 “一定要适期播种。播种不能早,但也不能晚。”田冲建议,半冬性品种适播期为10月10日—18日,强筋弱春性品种为10月15日—20日,所有麦田一定要在10月20日前后播种完毕。 适期足墒播种下,亩播量要控制在12.5公斤左右,无论什么情况,都不要超过15公斤。大播量除浪费种子外,还造成群体偏大、前期旺长,后期倒伏早衰,一定要刹住大播量。 俗话说:“要想吃饱饭,麦在泥里拌。”足墒播种是保证苗齐、苗匀、苗壮的基础。“若播种时墒情不足,应先造墒,后播种,坚决不种欠墒麦。”田冲表示。 田冲强调,小麦千万不能播深,播种深度应掌握在3—4公分,不能超过5公分,且播种时要下种均匀,深浅一致,严防因播种过深,形成深播弱苗、单根独苗而造成减产。 小麦播后镇压是提高小麦苗期抗旱能力和出苗质量的有效措施。无论深耕或旋耕麦田,尤其是秸秆还田地块都要在小麦播种时随种随压,确保小麦出苗后根系正常生长,提高抗旱、抗寒能力。

    [更多详情]
  • 28 2020-09

    农业农村部部署“两节”期间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为切实保障中秋节、国庆节期间农产品质量安全,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有效供给,近日,农业农村部对“两节”期间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进行部署,提出了具体要求。 一要落实监管责任。加强日常巡查,开展督导检查,推动监管措施真正落实到乡、村,落实到生产主体,牢牢守住农产品质量安全底线,决不能出现系统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二要加强风险监测。加大重点区域、重点品种、重点环节风险监测力度,重点抽检节日期间消费量大、问题隐患较多的“菜篮子”产品,及时研判和处置发现的风险隐患。三要深化专项整治。加大监督抽检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并积极协调多部门开展联合执法,发挥执法办案威慑作用。四要落实合格证制度。指导生产主体落实好质量控制要求,在自控自检基础上规范开具合格证,防止随意开证、不合格冒充合格等行为,将存在问题主体纳入重点监管对象,加大抽检频次。五要强化培训指导。普及农药兽药安全使用知识,推行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范,推广动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指导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防范假劣农资坑农害农。六要严格应急值守。细化和完善应急处置工作,强化应急培训和应急演练,加强“两节”期间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监测,保证信息联络畅通,及时处置突发问题。 今年以来,农业农村部门大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构建以“安全标、绿色标、优质标、营养标”为梯次的标准体系,推进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努力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8.7万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用合格证,共认证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食品4.6万多个,建成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和有机农产品基地超2亿亩。

    [更多详情]
  • 28 2020-09

    深山种出致富花

    9月23日,工作人员在陕州区西李村乡方里村花卉种植大棚采摘满天星。 今年春天,洛阳市洛宁县张锰钢等3户农民在方里村承包了44座塑料大棚,种植小雏菊、满天星、向日葵等,安排方里村十多人务工,助力脱贫攻坚。截至目前,鲜花销售额已接近30万元,预计到今年年底还可收入40万元,产品在郑州、西安等市场热销。

    [更多详情]
  • 28 2020-09

    小油茶果变身“绿色银行”

    “油茶树既绿化了荒山,又结满了咱农民致富的‘金疙瘩’,这就是咱的‘绿色银行’!” “我们生产的有机茶油远销河北、山东、广东等省份,供不应求。”9月23日,江中海忙得不亦乐乎。 江中海是桐柏县江记油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几年前,他承包5000亩荒山,种植油茶树40万棵,油茶种植面积达3000多亩,建起了专门加工茶油等油脂的公司,目前已有1200多亩油茶树产出的油茶籽获得有机产品认证。 “油茶树既绿化了荒山,又结满了咱农民致富的‘金疙瘩’,这就是咱的‘绿色银行’!”江中海说。自2017年种植的油茶挂果后,江中海不仅自己过上了好日子,还带动了贫困户400余户。 “油茶树本来是南方的油料树种,适合浅山丘陵地区种植,之前桐柏没有种植先例,可地形气候条件都适宜,能不能成活,当时我心里也没谱。” 于是,抱着拼一把的心态,他请来专家考察桐柏山的地质和土壤条件,在得到有前景的答复后,他坚定了信心。经过几年的精心培育,江中海的3000多亩油茶树都挂了果,个别油茶树一棵就结了2000多个果。 “种好树结出果只是第一步,把这油茶果加工成好产品,卖上好价钱才是目的。”于是他潜心研究茶油压榨技术,先后获得了4项技术专利,还研制出了茶油制取新设备。 “今年雨水充足,油茶树长势好,再过一个月左右,漫山遍野的油茶果就可以采摘了,因为咱们的油茶品质好,郑州一个健康产业公司负责人还联系我说包销产品呢!”说起自家油茶的前景,江中海喜上眉梢。 如今,在桐柏县,有不少人像江中海一样投入这项绿色的致富产业。平氏镇杨庄村村民汪瑞清说:“我和两个合伙人共同承包了200多亩土地培育油茶苗木,年收益20多万元呢!” 桐柏县政府有关负责人称,桐柏将利用好老区良好的生态优势,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之路。桐柏县已举办了多场油茶产业发展座谈会,多次组织专家调研,并出台政策鼓励农民种植油茶树,明年油茶树种植面积有望新增1万亩以上。

    [更多详情]
  • 28 2020-09

    河南方城:开展农技培训 提升致富能力

    “通过这次培训,让我们受益匪浅,对科学种植农作物有了新的认识。”日前,河南省方城县杨集镇河坡村20余名晚桃、辣椒、花生种植户深有感触地说。 为深化“校地结对帮扶”,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组织农技专家到方城县杨集镇河坡村培训农作物种植、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实用技术,着力提升群众致富能力。培训中,南阳市农业信息中心高级农艺师张新贵围绕桃树、辣椒、花生栽培和管理中应注意的事项及如何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对病虫害防治、土壤保墒、肥水管理等技术要点作了详细讲解,并深入田间地头现场培训指导。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派驻方城县杨集镇河坡村第一书记胡应占表示,下一步将加大农业技术培训力度,有针对性地为农户提供精准指导和服务,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更多详情]
  • 28 2020-09

    河南淅川:渠首石榴别样红

    九月的渠首大地,满目金黄, 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9月24日至25日,淅川县委宣传部组织县摄影家协会会员、新媒体人员、抖音达人等共20余人,深入老城、九重、马蹬等地,开展采风创作活动,共同感受金秋时节的美好,见证该县生态产业取得的丰硕成果。 两天时间里,采风团成员不辞辛苦,深入基层一线,基地车间,用心拍摄,精心创作。从豫淅红软籽石榴基地到丹亚湖软籽石榴基地,再到仁和康源软籽石榴基地、果然出色软籽石榴基地,处处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处处都有难忘的瞬间。 在岵山脚下的豫淅红软籽石榴基地里,满眼都是石榴,火红的、金黄的石榴挂满枝头,与不远处的丹江碧水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田园图画。偶遇上一两个咧开了“嘴巴”的石榴,露出晶莹如宝石般的籽粒,煞是诱人。树下,村民们正兴高采烈地采摘成熟的果实,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我们的软籽石榴饱满多汁、口感清甜,好吃得很,味道不一般……“基地里不时传出阵阵欢声笑语。面对此情此景,大家纷纷同拿出相机、手机,精心谋划构思,不停地变换角度,竞相拍下眼前这精彩的画面。 一走进九重镇仁和康源软籽石榴基地,就看到一排排石榴树整整齐齐,蔚为壮观。一串串石榴挂满枝头,绿色的榴枝和火红的石榴相映成趣,前来观赏采摘的游人络绎不绝。穿梭在石榴的海洋里,大家兴奋不已,尽情记录眼前这如诗如画、如痴如醉的景色,力求捕捉到最美光影。 “保证能够让顾客吃上最新鲜、最可口的丹江石榴!”马蹬镇果然出色软籽石榴基地里,工人们正忙着分拣刚刚采摘的石榴。这几天,公司又接到了900多箱的石榴订单,为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工人们加班加点,细心地进行分拣包装。 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肩负着水质保护的重大任务。近年来,利用独特的区位和山水优势,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将石榴产业发展和脱贫攻坚、生态旅游、乡村振兴相结合。坚持区域化布局、规模化推进、有机化发展、产业化经营,逐步形成了以软籽石榴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走出了一条水源区绿色崛起、转型跨越的新路子。目前,全县软籽石榴总种植面积近5万亩,千亩以上基地8个,500亩以下大户46个,通过地租、劳务、分红等方式,实现产业带贫4300余户。

    [更多详情]
  • 27 2020-09

    “‘云’上开花”—河南“数字农田”里的丰收画卷

    九月丰收在望。在河南省鹤壁市浚县,清风拂过,8000亩花生田仿佛涌动的绿色波浪。伴着机器的轰鸣,一台4垄8行的大型无人驾驶农机从仓库开出,按照规划路径,精准地开进花生田,起垄收割。 一望无际的农田里,呈现着“一人多机”的秋收画面:一名技术人员拿着平板电脑掌控全局,多台机械分头作业,一切操作如行云流水。“一台农机一天就能收700亩!这就是‘数字农业’,从种到收全靠‘数字云’,8000亩花生就像长到了‘云’上头。”这片“数字农田”的技术专家岳丹松说。 这片8000亩的“数字农田”,是河南省从2018年开始打造的优质花生现代产业园,也是现代农业的数字基地。这里从建设初期就引入专家团队,打造农业数字化云平台,实现了从育种到整地、播种、田管、收获、运输及仓储、加工的农业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园区技术主要负责人、青岛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王东伟说,利用数字技术,所有农业信息汇总到云平台,农业作业可通过云平台进行操作,使农业生产更科学、更高效。 据了解,为便于全程机械化、自动化操作,这块“数字农田”从整地阶段就引入了数字技术。“利用无人机对土地进行倾斜摄影,将土地高度、农作物形态提取制图,进行统一规划,使连片土地高差不超过50厘米,确保后期自动化作业不受地形、地势限制。”岳丹松说。 播种环节的漏播问题一直是影响花生产量的技术短板,为解决这个问题,技术团队应用了地面仿形技术,在播种器具的下料口安装光电传感器,并加装北斗导航设备,实现了对播种的精准控制。一旦播种器具出现漏播,将快速在地图上显示漏播位置,便于及时补种。“过去花生每亩用种量大概30斤,现在通过精准播种,每亩用种下降到12斤,出苗率从80%提高到了95%,这是实打实的节本增效。”进驻产业园的河南丰盛农业公司副总经理宋法军说。 在农田管理上,“数字技术”加高科技设备实现了产业园农业生产的“智慧作业”:平均每100亩土地布设5个监测点位,能将土壤水分、氮磷钾含量等重要数据实时发送到云平台;综合利用当地的农业气象“星陆双基”系统,云平台对土壤、田间、高空和卫星传来的各项数据进行分析判断,可自动启动喷灌、施肥等设备作业;产业园还引进高通量表型测量仪,可对农作物进行全面“体检”,分析各类生长指标,便于有针对性地调整农田管理。 “农业的数字化是全链条的,未来仓储、物流、加工都将纳入云平台,农业机械可根据农田信息进行定制化生产,农业生产基本可实现无人作业,农产品全流程可追溯,万亩农田常驻管理人员不会超过10人。”王东伟说。 据浚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献国介绍,目前,产业园数字技术已经覆盖的农田面积8000亩,部分生产环节数字化作业辐射带动农田面积达12万亩,降低生产成本近30%,平均每亩增产近百公斤。 “过去人们一提到农业就是镰刀、锄头,实际上‘数字农田’‘网上种地’越来越多,利用数字技术将专业技术和农业知识内化到模型中,让不懂农业的人也能一键管好田、种好粮,这是农业未来发展的方向。”王献国说。

    [更多详情]
  • 27 2020-09

    河南鲁山:金色稻田迎丰收

    9月24日,河南省鲁山县四棵树乡沃沟村,金灿灿的稻田与周边的群山绿树构成一幅丰收图。 据介绍,沃沟村是典型的山区村,有15个自然村组成。该村共有264亩耕地,水稻种植有200多亩。村里大部分人仍然保持着传统的水稻收割方式,每到稻谷成熟时,割稻声、打谷声、村民的交谈声此起彼伏,在乡间田野上,汇成一曲动人的丰收乐章。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