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18 2020-09

    46亩西瓜纯收入30多万元

    金秋时节,在夏邑县北岭镇卢集村高效农业园内,到处一派繁忙景象:黄瓜棚里村民们忙着采摘,一车车黄瓜装车发往全国各地…… “眼下,秋黄瓜批发价每斤2.5元,亩收入2万多元,这比种啥都强。”9月15日,正在黄瓜大棚里忙活的村民卢参观高兴地说,在县农广校老师的指导下,他调整了黄瓜种植时间,在市场上最缺菜的时候上市,价格自然就卖得高。“这样超常规种植,离不开技术的支撑。” 2008年以来,夏邑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把农民教育培训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紧紧围绕乡村振兴的实际需要,依托县农广校组织开展农民教育培训,不断创新培训方式和发展模式,农民教育培训走上规范化、制度化、可持续发展轨道,培养了大批新型高素质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使之成为留得住、用得上的乡村振兴主力军。 “今年我的西瓜抓住了‘早’和‘好’两个特点。30亩早熟西瓜,批发价格每斤2.5元;16亩优质西瓜,比一般西瓜每斤多卖0.2元,46亩西瓜纯收入30多万元,农广校培训起了大作用。”胡桥乡农民彭新凯难掩喜悦。夏邑县农广校校长王留标告诉记者,夏邑县作为西瓜生产大县,2020年种植西瓜15万亩,产值19.2亿元,7200户种植户带动3万多农民就业,近万名贫困人口靠种西瓜脱贫致富。 “我们每年招收大中专学员300人左右,根据农时和农民的实际需要进行一事一训。”王留标表示,农广校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扶贫致富带头人和骨干农民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累计培养农村基层管理干部和农业技术干部3000余名,农村科技骨干和致富带头人9万余名,农业科技示范户1.5万余名,农民经纪人1.2万余名。 刘店集乡徐马庄村农民王飞和妻子马留敏都是农广校2010级现代种植技术专业中专班学员,2012年创办了王飞家庭农场,目前形成了“一年四季有活干,一年四季有钱赚”的生产经营模式,该农场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典型家庭农场。“我们县农民教育培训以学员为本,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毕业后还跟踪服务、跟踪指导、跟踪扶持。”王飞说。 2020年,夏邑县把农民培训教育列为政府要办的“十件大事实事”之一,全年完成培育新型高素质农民1000人,绿色证书培训3000人,实用技术培训10万人次的目标任务。该县出台了《关于建强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智力支撑的意见》,进一步加强农广校职能建设和服务能力建设,形成现有农民教育中心(农广校)统筹规划协调,农机校、农业中专等农民教育培训机构协作互补共担,乡、村有教学点配合组织实施,农业产业链上有农民田间学校作基础依托的专业化、多元化相结合的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形成大联合、大协作、大教育、大培训格局。 “我们把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开展情况列入全县综合目标管理进行考核,要求各乡镇把农民教育培训作为振兴农业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县政府做好政策引领、制度保障、经费保障,把农民中职教育经费和农民培训经费均列入财政预算,保证了全县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持续正常开展。”夏邑县县长刘海鹰说。

    [更多详情]
  • 18 2020-09

    河南省启动秋收秋种气象服务工作

    “16日至18日河南南部地区主要秋作物将陆续进入成熟收获期,天气以晴为主,适宜收获晾晒……”9月16日,记者从省气象局获悉,《河南秋收秋种气象服务专报》2020年第1期已发出,标志着今年我省秋收秋种气象服务工作正式启动。 省农业气象专家建议,玉米尚未完全成熟的地块,在不影响小麦适期播种且无明显连阴雨的情况下,建议适当推迟收获期,待玉米苞叶干枯发白、松散,籽粒乳线消失后再收获;已完全成熟的地块,应及时收获晾晒。各地要密切关注秋收期天气变化,合理做好农机调度,提高收获质量,并根据天气情况,及时晾晒,防止霉变,争取颗粒归仓。 根据《2020年河南省秋收秋种气象服务方案》,即日起到10月31日,全省气象部门制作发布全省未来4天逐日玉米、水稻、大豆收获和冬小麦秋种等格点农用天气预报产品,面向相关部门开展决策支持服务和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民等开展生产一线指导服务工作。服务内容主要包括,对天气条件可能对秋收秋种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评估,提供未来适宜收获区、次适宜收获区、不适宜收获区预报以及应对的措施建议,并制作秋收秋种农用天气预报图。

    [更多详情]
  • 18 2020-09

    农牧一体融合发展 河南省全株青贮玉米发力全产业链

    9月15日上午,在临颍县固厢乡小师村的一块玉米地里,大型收割机正将蜡熟期的玉米连秆带棒收割粉碎。“全株玉米粉碎后会被迅速处理窖贮,成为公司养殖的肉羊最爱吃的饲料。”河南悦美禾农牧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航说。 2017年起,该公司流转土地种植全株青贮玉米作为羊饲料,直供公司的养殖场。张航说,通过对比发现,全株青贮玉米可比同等数量的青贮甜高粱多饲喂3个月,而且羊肉品质明显提升。 羊获得了“美餐”,羊粪便等经过发酵处理后成为沼液、沼渣,为新一季的青贮玉米生产提供了肥料,企业走上了绿色环保、良性循环的养殖之路。 9月15日,河南省全株青贮玉米全产业链协同创新与应用示范观摩暨研讨会在临颍县举行。青贮玉米是在适宜收获期内收获包括果穗在内的地上全部绿色植株,贮存发酵后制成青贮饲料喂养牛羊等牲畜的一种玉米,与籽粒玉米相比,具有生物产量高、纤维品质好等优点。 “青贮玉米发酵完成后的青贮饲料营养丰富、便于保存,可以有效提升牛羊肉品质,更好地满足牛羊养殖的需求。”现场观摩的河南农业大学教授、省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李玉玲说。 “发展青贮玉米的难点、关键点在于种养加的紧密结合。”李玉玲说,围绕玉米全产业链的核心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应用,我省于去年组建了玉米全产业链协同创新战略联盟,建立了全株青贮玉米与牛羊养殖直接对接的一体化示范基地,实施了从新品种种植、机械收获,到青贮制作、牛羊养殖的全产业链协同创新应用。 “过去我们急需优质青贮玉米原料,却苦于没有合适的来源。现在我们参与到全省玉米全链条协同创新体系中来,不仅得到了优质的青贮玉米原料,提高了羊肉品质,也有力促进了公司的标准化、规模化养殖,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发展有机循环农业的决心和信心。”张航说。 我省是玉米种植大省,也是畜牧养殖和综合加工利用大省。专家普遍认为,推动青贮玉米全产业链协同创新、三产融合,不仅有利于农场、养殖场实现种养一体无缝衔接,促进种养业良性生态循环,也必将推动我省玉米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更好地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更多详情]
  • 17 2020-09

    濮阳县增收路上花椒飘香

    9月15日,濮阳县文留镇左枣林村凸地农业种植生态农场内,农民在采收花椒。该农场将花椒产业作为带动村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眼下,农场的400余亩花椒进入收获季,田间一派繁忙的收获景象。

    [更多详情]
  • 17 2020-09

    河南宝丰:玉米增收惹人喜 机声隆隆丰收忙

    秋风起、天渐凉,又到了玉米收获的季节。9月16日,在宝丰县石桥镇兴隆村连片种植的玉米地里,3台联合收割机正开足马力,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一排排玉米秆瞬间倒下。机器过后,地面上留下一层层粉碎过的玉米秸秆,两个来回过后,收割机开始倾吐金黄的玉米棒。 摸着金灿灿、沉甸甸的玉米棒,该镇兴隆村村民李军营高兴得合不拢嘴:“我种了20多亩玉米,今年雨水充足,粗略估算,一亩能打1300多斤玉米。今年用玉米联合收割机收割,省时省力,秸秆打碎还田,既保护环境,又给土地增了肥。” 在该镇各村的柏油路上,一辆辆满载金黄玉米的运输车辆奔驰而过,晒场上、农家院落里堆满了金灿灿的玉米,村民们满怀着丰收的喜悦,正利用晴好天气抓紧抢收和晾晒,力保颗粒归仓。 目前,宝丰县石桥镇3万多亩玉米相继进入成熟收割期,该镇提前着手,统筹安排,科学调度,确保秋收顺利开展。由镇农业服务中心对全镇收割机、犁地机、运输拖拉机等机械进行统一协调调度使用,根据各村玉米成熟情况进行有序收割。同时,大力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通过宣传政策,积极引导群众秸秆青贮、还田,增加群众收入,将保护生态环境落到实处。组织各村成立了禁烧值班点和巡逻队,及时清理田间地头、沟边渠边、树边路边秸秆苞叶,彻底消除秸秆焚烧隐患,为群众秋收安全保驾护航。 “我镇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发挥各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统筹协调各方力量,主动服务群众,全力以赴做好秋收工作,确保全镇群众丰产丰收。”宝丰县石桥镇党委书记文胜伟说。

    [更多详情]
  • 17 2020-09

    鲁山县请来外地专家为果蔬种植户“传经送宝”

    “我自己会培育西瓜苗,年年种了几十棚西瓜,还经营一个草莓大棚,也算是个‘土专家’了。这次听了外地专家的授课后,我很受启发,今后准备尝试在西瓜地里套种尖椒,进一步提高种植效益。”9月16日,鲁山县瀼河乡陈疙垱村村民任建立在参加完县扶贫办组织的果蔬技术培训班后说。 当日,鲁山县扶贫办从开封、焦作请来王强、杨天旗、王留3名蔬菜种植专家,对部分蔬菜种植大户和有意愿种植蔬菜的农户共30余人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为蔬菜种植选种及套种技术等。培训结束后,专家还针对听众提出的问题解疑释惑。 鲁山县扶贫办副主任李海军介绍,为提高培训的实效性,该县还组织参训人员到梁洼镇、张良镇实地参观学习,就蔬菜种植技术要领进行深入的互动交流。“根据专家讲的技术,我今年准备种10亩洋葱,试种成功后在全村推广。”该县张良镇湾张村村主任冯永振在培训现场向专家咨询蔬菜种子进货渠道。

    [更多详情]
  • 17 2020-09

    河南洛阳:念好“创新经” 农业赋新能

    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作为河南农机装备产业集群核心地,洛阳坐拥我国先进的农机装备研发和生产基地,并逐步形成了以中国一拖、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为核心,涧西区、西工区、孟津县、宜阳县为载体,特色鲜明、优势明显、链条完善的农机装备产业集群,为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5G、氢燃料、无人驾驶、北斗定位……9月13日,“中部崛起势正劲”网络主题活动采风团走进古都洛阳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现场,农机无人驾驶实验室主管王文武在平板上的农机无人驾驶系统上设置好路线后,一台拖拉机便沿着路线丝毫不差地运行起来,而且在遇有障碍物时会主动鸣笛减速。 蘑菇头GPS天线、鲨式呼吸信号灯、隐形式不锈钢外壳、毫米波雷达、大数据云平台……据王文武介绍,这是一台“5G+氢燃料”电动无人驾驶拖拉机,以氢燃料为主、锂电池为辅,其智能动力系统能够根据载重不同提供不同供能方式。 “我们把5G应用场景与新型农机无人集群场景有机结合,可以有效提升农机作业的可靠性,使作业更智能、更安全、更高效;氢燃料更清洁、更节能,能实现4小时作业。目前,该拖拉机项目已进入最后实验阶段,团队成员已制定测试计划大纲,逐步开展各项测试工作,内容包括实验台架、场地及田间测试等。”王文武说。 在创新中心大屏幕上,一个个拖拉机模样的标记密密麻麻地分布在各个省份,每个地区上面都有用红色方框标记的数量。据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综合管理部部长唐聪聪介绍,这是创新中心研发的农机大数据平台,该平台汇集了各地农机的信息,拖拉机是正在工作还是去其他省跨区作业还是出现了故障这里都可以看到,车辆的燃油率、发动机转速等精细参数皆可查询。 “这个大数据平台可以在‘三夏’和秋收这种农机使用率高的时候帮助农业部门实时掌握收获情况并提供决策,而车主也可以通过手机终端了解哪里更需要农机,从而更快速地调配农机。”唐聪聪说。 据了解,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是在工信部指导下,在河南省人民政府、国机集团、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等单位联合支持下,由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等10家单位联合出资组建的面向农机领域的创新平台,是我国农机行业一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无驾驶室的纯电动拖拉机、智能农耕系统、土壤墒情传感器、七合一室外气象站、孢子检测仪......据悉,自该中心成立以来,通过科技创新,先后研制出了多种智能农机,为行业提供了广泛的技术服务,有力提升了我国农机智能化水平。 下一步,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将继续以科技创新为主线,进一步集聚行业优势资源及各大院所的研发力量,实现农机装备及其制造技术的提升与产业孵化,建立应用基础研究和工程化、产业化连接的桥梁,形成人才聚集——资金投入——科研开发——成果孵化——产业反哺科研的良性创新创业生态,推进农机装备产业链完整协同发展。

    [更多详情]
  • 17 2020-09

    红阳猕猴桃丰收上市

    9月16日,夏邑县济阳镇娄庄村猕猴桃种植基地种植的猕猴桃开始采摘。近年来,在外地做生意的夏邑县济阳镇娄庄村村民陈县委返乡创业,流转土地600多亩,引种南方水果红阳猕猴桃获得成功。眼下,他先期种植的300亩红阳猕猴桃相继挂果,迎来采摘期。

    [更多详情]
  • 16 2020-09

    “获嘉黑豆”成兴农富民“黑珍珠”

    冯庄镇忠义村地处平原、四季分明、水质良好,这里种植的黑豆从不打农药、不施肥,全天然无公害,原生态的黑豆营养极高,有补肾、美颜、抗癌、防衰老等多种功效,人们甚至称之为“石头缝里长出来的黑珍珠”。 “那时候也种黑豆,但只是零敲碎打,不成气候。”村民们不由感慨,今昔对比反差大,村民的钱袋子鼓了,村庄环境也变漂亮了,小豆子成为大产业。 获嘉县嘉禾农业协会成立于2009年,积极申报“获嘉黑豆”地理标志集体商标,以“品种多样化,提升附加值,会员享分红”的经营模式开拓市场,使其逐渐成为深受消费者青睐的产品。 “上有老下有小,全家就我一个全劳力,种粮食也只够自家吃,日子咋能扒拉得开!”为摆脱贫困,宋运达20岁左右就出门打工。好的时候,一年也就挣下2万余元。家里的重担全落在一个人肩上,辛苦劳累一年又一年。2015年成为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生活的转机出现在2016年,开始每月在合作社上班。 “在家门口就可以干活挣钱,不比在外面打零工挣得少,又能照顾家里,谁还愿意出去啊。”宋运达的一番话,代表了和他一样在合作社上班的贫困户心声。 获嘉县嘉禾农业协会负责人表示,目前协会已发展会员160户,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30户脱贫,种植面积达到800余亩,辐射全县11个乡镇。一年实现销售收入790余万元,纯收益达137万元,产品远销全国30多个省市及韩国、日本等国,赢得了品牌、效益“双丰收”。 近年来,冯庄镇始终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在群众受益和持续稳定上下足功夫。围绕镇域资源优势,出台系列政策推进黑豆产业种植,帮贫困群众融入黑豆产业发展,实现稳定增收,让“小豆子”助力“大扶贫”,“黑珍珠”充实“小腰包”。

    [更多详情]
  • 16 2020-09

    刘支援:阳光玫瑰让生活充满阳光

    “来,尝尝俺这葡萄,不仅甜,还有股淡淡的香味儿。”9月13日,在鲁山县瀼河乡陈楼村东边一处葡萄园内,51岁的刘支援一边说,一边摘下葡萄让路人品尝。葡萄园内的葡萄并不多,看上去绿油油、水灵灵的,摘一颗放在嘴里,味道确实不错。 “俺这品种叫阳光玫瑰,属于葡萄中的奢侈品,今年头一次产果,现在几乎卖完了。”刘支援自豪地说。 发现新的商机,决定回家乡创业 刘支援是鲁山县瀼河乡陈楼村一名普通村民。他文化程度不高,但很聪明。1997年,随着南下创业兴起,刘支援与朋友一起到了深圳,白天给一家企业打工,晚上摆地摊赚钱。 鲁山县是全国有名的丝绸之乡,该县因此出现了一支卖绵大军,效益不错。刘支援随后也离开深圳,成了卖绵队伍中的一员。“起初确实赚钱,后来卖绵人多了,生意也就不景气了。”刘支援说,卖绵很苦,有时候还得翻山越岭。随着年龄增长,一是体力不支,二是无法照看家中父母和妻小,刘支援想回家,但回家能做什么,他心里一点谱儿也没有。 2017年,刘支援在辽宁、山东等地卖绵时发现,有种青葡萄卖价特别高,超市能卖到80元一公斤。这种葡萄叫阳光玫瑰,属于葡萄中的极品。“当时可激动,虽然老家也有不少人种葡萄,但像这样的葡萄我从未见过。”刘支援说,家乡有人种植各种水果,确实赚了钱。他动了心,决定返乡创业,做个不一样的农民。 打造特色果园,后悔葡萄种少了 说干就干,2018年春,刘支援流转土地50亩,开始了自己的种植梦想。 “以前只是见别人种,轮到自己栽种时,心里还真不踏实。”刘支援说,经过再三考察,他发现特色果园有发展前景,种植阳光玫瑰的同时种植品种桃树。“有一种黄桃,不仅个儿大,口味儿还好,目前种植的人不多。再说葡萄和桃子都有季节,这样也能错峰管理。”就这样,刘支援一口气种了40亩黄桃树苗,种了10亩阳光玫瑰。 刘支援花钱雇工照看果园,有时候一天需要用工20多人。“原来在家闲着没事干,出去打工年龄大没人要,在这里锄锄草、施施肥,一天能挣60元,还不耽误照看家。”正在地里干活的贫困户杨刺和乔留柱说。 为了管理好园子,刘支援没少操心。上网查资料,求助老果农,到省农科院请教专家,功夫不负有心人,黄桃和葡萄长势良好,今年黄桃开始挂果,葡萄喜获丰收。 “桃子今年产量低,没咋卖钱,预计明年能丰收。”刘支援说,现在后悔当初种的葡萄太少,如果先种植40亩葡萄,今年肯定能赚不少钱。 带老乡奔富路,对未来信心满满 由于阳光玫瑰口感好,种植者少,刘支援的葡萄成了“香饽饽”,吸引不少人前往购买。几天前,北京一家客商在网上看到刘支援发布的售卖信息后,按每公斤16元的价格拉走了一车阳光玫瑰,他一下子收入十几万元。 “起初我们还替他捏把汗,担心不好销售,结果他的葡萄比其他品种都卖得火。”瀼河乡政府驻陈楼村脱贫攻坚责任组组长刘志远说。“我家去年也种了十几亩阳光玫瑰,预计明年能挂果。”村民刘红松说,他见刘支援的的葡萄苗长势良好,就试着种了一些。 2019年,陈楼村党支部任命刘支援为陈楼村种植产业党组书记,鼓励他带动其他村民实施产业种植。“今年也算尝到了甜头,下步打算扩大种植规模,提高品质,如果有好品种,还将继续引进,争取把我们村打造成特色果园村,带动更多老乡一起致富。”谈及未来,刘支援信心满满。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