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16 2020-09

    南阳桐柏:秋茶园里带富忙

    “秋茶口感一点也不比春茶逊色!我家这300多亩茶园,大概能采摘1500多斤鲜叶,能制作绿茶300多斤,红茶50多斤,一季子下来收入10多万不成问题!”9月12日,正在自家茶园里带领工人干活的桐柏县仙凤岭茶场负责人梁高健用手指着面前的一大片茶园告诉记者。 梁高健何许人也?他是南阳市桐柏县茶叶界的“网红”,今年春季疫情防控期间,梁高健因心怀大爱,心系战“疫”,把今年新春第一天采摘制作的茶叶,一两不卖,全部用来慰问战‘疫’一线的干部职工,而被熟知他的人誉为桐柏新茶“不卖哥”。 梁高健介绍说,他自小就在山里面长大,家乡人靠山吃山,父辈就有种茶饮茶的习俗,自小在这种环境中长大,让他对茶叶自然厚爱三分。前些年靠着党的改革开放好政策,他在桐柏县城第一家做起了摩托销售生意,获得了“第一桶金”。10年前,他开始承包山地种植茶叶,这些年累计投资500余万元。前4年缺乏种植经验,又没有亲自种茶,加上天气干旱等原因,几乎没有收成。从2016年6月1日开始,他拉了一大车生活用品到了山上“安营扎寨”,决心当个新时代的“愚公”,从此每年在山上劳动、生活的时间在11个月以上,他承包的这300多亩茶园,地处浅山丘陵区,这个地方海拔不高,方圆一公里范围内没有山岭阻挡,不管哪个方向的风都可以吹过来,光照时间长,地貌为黄砂土质,加上茶树品种为‘迎霜’等因素,成就了‘风岭玉叶’(“桐柏玉叶”绿茶系列)的美名,我种的都是山茶,绿色、有机、原生态,全程没有施农药化肥,每年产的茶叶足不出户,就被抢购一空! “采茶需及时,容不得半点耽搁,最近几天,气温高,叶子长的快,我每天天不亮就起床,顾不上吃口饭就带上十几名采茶工上山采茶,来我这里干活的,都是附近的村民,10多人中,有一半是贫困户,他们每天在这里采茶,每人每天能收入100多元!”梁高健说。 顺着梁高健手指的方向,笔者看见面前高低起伏的山峦上大片大片的茶园郁郁葱葱,绿意满眼,十几名头戴遮阳帽、手挽竹筐的采摘工人在茶园中穿梭忙碌,在青山绿水间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我家就住在茶叶山下,每天一早忙完家务后就来这里干活,挣点零花钱补贴家用,日常开支不用愁了!”贫困群众刘红梅一边手指飞快地穿梭在茶林间,一边乐呵呵地告诉记者。 “我能走到今天,全靠党的好政策和周围乡邻的帮助,种茶是生态绿色产业,在自己增收的同时,还能带领周围的乡亲们一起脱贫致富奔小康,看着乡亲们一天天依靠茶产业让日子一天天好起来,我心里美气的很。下一步,我要扩大种茶面积200亩,力争使连片种植茶园的总面积达到500亩,带动更多的乡亲们依靠茶叶致富!”梁高健目光坚定地望着远方。

    [更多详情]
  • 16 2020-09

    苗桥镇杨楼村:蟹肥水美民增收

    9月13日,苗桥镇杨楼村水产养殖户巩伟正在收拢地笼,一只只肥美的螃蟹被捕捞上来,肉肥膏丰的螃蟹回馈给蟹农一个丰收年。 “今天还不算正式捕捞,因为现在只有小部分螃蟹出现了蟹肥膏满,距离螃蟹大批量成熟还需一段时间。”巩伟介绍,今年3月份共投入14万元,放养32万余只螃蟹苗,放养密度与去年一样。目前,螃蟹长势很好,本月底将正式上市,预计可收获2万斤螃蟹,按每斤30元计算,可收入60万元。 巩伟是高庄镇村民,谈起选择在苗桥镇杨楼村搞水产养殖的原因,他滔滔不绝:“我从2014年开始学习螃蟹养殖,至今已经6年了。正是看中了这里河水清澈,水质极佳,非常适合养殖优质的龙虾、螃蟹。” 据巩伟介绍,他以前是个货车司机,2012年,在外地跑车期间,看到养殖龙虾利润非常可观,就毅然辞掉了工作。2013年,他把近年来积攒的10余万元都用在了学习龙虾养殖上,最终因缺乏管理及市场经验而失败。 虽然养殖龙虾失败了,但他没有气馁,又看上了螃蟹养殖。2014年,巩伟承包了200余亩水面,并多次赴阳澄湖、水阳镇、高淳县、盱眙县等地学习螃蟹养殖技术、聘请技术顾问。学习回来后,他投资9万元购买了螃蟹苗,尝试养螃蟹。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再加上当地的地理优势和水产资源,螃蟹养殖让他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这里有优良的生态环境,养出的龙虾和螃蟹肥硕且味道鲜美,一上市就很受欢迎。”巩伟告诉记者,2016年螃蟹市场特别好,在阳澄湖一只就可以卖到45元,当年仅养殖螃蟹就收入了近30万元。 经过几年的发展,巩伟承包的养殖水面已发展到300余亩,主要养殖了龙虾、螃蟹、鳜鱼、花白鲢、草混等特色水产,年收入可达200余万元。谈起水产养殖的展望,巩伟十分有信心,希望继续扩大水产养殖和池塘循环流水养殖规模,进一步提高养殖效益。 近年来,苗桥镇围绕做足做活“水文章”,逐年改善水环境质量,实现了“以鱼净水、以水养鱼”的良性循环,达到了互促互进、互利共赢的效果。目前,该镇拥有规模养殖户70余户、水产养殖面积7600余亩,龙虾、螃蟹、鳜鱼、鲤鱼等特色水产年产量达7500吨,产值达1.2亿元以上。

    [更多详情]
  • 16 2020-09

    洛阳重渡沟:“土坷垃”变“金疙瘩”

    重渡沟景区乡村旅游的成功开发,带动和拓宽了重渡沟村及周边乡镇村的农业产业化的产销渠道,拉长了农副产品的产、供、销链条,也为绿色农业的产品开发创造了无限商机。 重渡沟村和周边乡村盛产品种多样,营养丰富的山野果,原来无人问津,现在这些山野果已变成了香悖悖、抢手货。目前,类似的农副产品加工厂,在重渡沟村和周边乡镇已达10多家,年产值达9600多万元。 重渡沟柿子醋、重渡沟红薯粉条、重渡沟山果饮料、重渡沟纯粮食酒、猕猴桃酒、重渡沟绿豆面条、重渡沟炒瓜籽、重渡沟根艺、重渡沟竹木手工艺品等以重渡沟命名的农副产品就有90多种,原本随处可见的“土坷垃”如今变成了农民致富的“金疙瘩”。 截至目前,重渡沟风景区内的乡村旅游土特产品销售商店达到470家,从业人员3860人。农副产品加工商店85家,从业人员530人,群众逐渐步入致富快车道。

    [更多详情]
  • 15 2020-09

    宁陵酥梨 进入采摘季

    9月14日,宁陵县石桥镇梨农在给金灿灿的梨果装箱外运。宁陵县是“中国酥梨之乡”,酥梨栽植面积22万亩,年产酥梨6.5亿公斤,产值超过10亿元,梨农年均收入超万元。宁陵金顶谢花酥梨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以其酥脆易溶、汁多味甜的上乘品质屡次荣获国家、部、省优质农产品金奖。目前,宁陵通过发展酥梨种植,辐射带动20余万人脱贫致富。

    [更多详情]
  • 15 2020-09

    河南宝丰:小构树大商机 精准扶贫力量大

    “我在这儿工作有一个多月了,干活不累,家里活还不耽误,每天还有100块钱的收入,现在俺的生活改善了,对脱贫致富充满了信心。”9月13日上午,记者走进宝丰县前营乡翟庄村杂交构树种植基地里,因病致贫的该村村民李永奇一边栽种构树苗一边向记者介绍说。 近年来,前营乡依托资源优势、生态优势,把产业当做精准脱贫的“铁抓手”,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以项目扶持为主要手段,因人制宜、因户施策。该乡由优然牧业流转土地2000亩种植构树、提供杂交构树苗、有机肥等物资,贫困户负责种植、除草护理等,每人按亩数分配种植管理,平时有富余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还可以在基地参加育苗工作,增加收入,实现脱贫。 “我们将加快推动杂交构树产业化种植示范基地、构树饲料加工基地、构树系列产品研发中心、有机肥厂等建设,拉长产业链,提升构树产品附加值,让贫困户得到更多的收益。”前营乡党委书记张远航表示。 据悉,杂交构树全身都可以进行加工利用,叶子可作为饲草原料,广泛用在猪、牛、羊、鸡、鸭、鹅等多种禽畜的饲养当中,韧皮纤维可用于造纸,根及种子可入药,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更多详情]
  • 15 2020-09

    河南郏县:大萝卜变身“金娃娃”

    近日,郏县长桥镇鑫龙农副产品有限公司的饸饹面包装车间里,黄彩军、王会娜等十多名女工穿着白大褂,戴着口罩和手套,把挂面形状的饸饹面进行包装后,再配以羊肉汤料、辣椒油、葱花、调味料包,然后装箱。“这方便型饸饹面是我们公司研发的新产品,希望缓解在外打拼的家乡人的浓浓乡愁。”该公司负责人、51岁的郭自强说。 萝卜成就大产业 郭自强家住郏县长桥镇郑桥村。2003年,在朋友的帮助下,他进入广州一家企业做市场开拓工作,通过6年的摸爬滚打,他积累了丰富的市场经验,也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对三农工作的投入力度,郭自强萌生了返乡创业的念头。 2009年,郭自强果断辞去高薪工作,回到家乡种植坡河萝卜。长桥镇坡河萝卜有着100多年的种植历史,以生吃脆甜生津、熟食爽口润肺著称。郭自强承包200亩土地,成立了郑桥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吸收了坡河、郑桥、坡赵等村的65户村民为社员,带动大家种植大萝卜600亩。 坡河大萝卜收获后,郭自强带领社员精心包装,成立销售队伍外出推销,并借助平顶山晚报进行宣传,使坡河萝卜很快打开销路,5公斤一箱的萝卜卖到15元的高价,比散装萝卜高出三四倍。 为免去社员的后顾之忧,郭自强以高于市场批发价的价格统一回收社员种植的坡河萝卜,还把萝卜缨淘洗、晾晒、腌制、包装,加工成味美价廉的黄菜对外销售。 2010年,郭自强带动周边更多村民加入郑桥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户辐射到闫楼、时庄、坡赵等8个行政村,合作社成员增加到200多户,种植面积扩大到1000多亩。 除了萝卜,他们还把种植的芥菜进行人工切丝、腌制、包装后投放市场,并依托当地丰富的红薯资源进行粉条加工。“坡河萝卜”“坡河黄菜”“坡河芥菜”“坡河粉条”等系列农产品,引来郑州、许昌以及安徽、湖北等地的客户“闻香”订购。 郑桥村的郭永帅说,他加入合作社后种植了5亩大萝卜,每亩比往年增收600多元。附近村民刘河鹏、郭景豪都是合作社里的种植大户,每年种植萝卜、芥菜百亩以上。 带动乡亲奔富路 2011年,郭自强注册成立了河南省鑫龙农副产品有限公司,实行合作社与公司联合生产,先后申请注册了坡河、坡河鑫龙、郭薯记三个农产品品牌,并进行了萝卜、芥菜的绿色食品认证和坡河萝卜的地理性标志认证。经过多年发展,坡河萝卜、芥菜常年种植面积达3000多亩。该公司开发的特色农副产品也由单纯的萝卜、芥菜丝发展到韭菜花、芝麻叶、糖蒜、萝卜干、干豆角、红薯干、黑红薯叶等多个品种。 由于蔬菜口味好、品质佳、绿色环保,郑桥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先后被省市两级农业部门命名为“河南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和“平顶山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2013年,坡河萝卜被省农业农村厅授予河南省知名农业品牌称号。 近年来,郭自强每年实现利润230余万元,吸纳农民工73人就业,其中贫困劳动力16人,每人月收入约2000元。去年,郭自强还开发了方便型饸饹面。“自强让俺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的梦想,劳动强度不大,还不比外出打工挣得少。”女工黄彩军说。 “郭自强是长桥镇典型的创业致富带头人,还是一名很有爱心的人,慰问贫困户、帮助贫困户实施六改一增、金秋助学、抗疫捐款等活动,他都踊跃参加,为全镇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突出贡献。”长桥镇党委书记张世卿说。

    [更多详情]
  • 15 2020-09

    嵩县:小连翘铺就脱贫路

    近日,嵩县田湖镇毛庄村的连翘种植基地郁郁葱葱,生机盎然。“以前种玉米,既辛苦又不赚钱。现在种连翘,长个两三年,每亩收益4000多元。”村民聂共军底气十足地说。虽然连翘大面积采摘季已过,但还有部分果实刚成熟。 连翘基地位于村旁的山丘上,对面是高耸的九皋山。71岁的聂共军是村里的贫困户,他曾种植玉米等作物,天旱时,收成不好。他没想到,生活竟随着小小的连翘而改变。 2018年,毛庄村开始发展连翘种植产业,以产业扶贫助推乡村振兴。聂共军成了连翘种植员,收入增加。如今,他满心欢喜地说:“连翘浑身是宝,花可观赏,叶可制茶,果可入药,没想到山窝里能种出‘金疙瘩’。” 毛庄村原是贫困村,村里有75户贫困户,大部分村民靠种地为生。近年,嵩县依托自然优势,重点发展中药材扶贫产业。毛庄村的驻村第一书记和村干部一合计,村子多山地,庄稼不好种,不如趁着这股“东风”发展中药材产业,打造脱贫新良方。 随后,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四处考察中药材种植。起初,大家决定种丹参,因为田湖镇政府和民生药业集团达成协议,该集团免费为毛庄村提供丹参苗,投资少,价格也有保证。但省农业科学院的专家给出不同答案:“你们这里的土壤和地形更适合种连翘。” 产业扶贫贵在精准。虽然种植丹参投资小,但毛庄村还是选择因地制宜发展连翘种植产业,还成立了嵩县一串金种植专业合作社。作为毛庄村的定点帮扶单位,省陆浑水库管理局为该村申请了省水土保持项目资金,用来修水窖、购置连翘苗…… 起初,合作社与村民合作发展连翘种植产业,合作社为村民免费提供连翘苗和种植技术。等有收益,大家对半分成。“连翘种植要两三年才见成效。头一年,村民看连翘没结果,心里没底,生怕等不到收益。”聂共军摇了摇头说,有人连夜拔了连翘苗,又改种庄稼,驻村工作队队员跑来解释,根本没人听。 考虑到村民的担忧,合作社也改变合作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实现统一经营,标准化种植。贫困户不仅可以无条件入社,领取收益分成,还可以参与连翘种植与采摘,领取日工资。 “连翘的修剪、除草、采摘等环节都交给我们贫困户,干一天能领50元。”山坡上,几位正忙着采摘连翘的村民,你一言我一语。2018年至今,毛庄村通过土地流转,已种植连翘近200亩。如今,不仅毛庄村摘掉了贫困帽,村里的67户村民也顺利脱贫,大家对连翘种植充满期望。 “今年7月,基地已经产了两三百斤连翘,合作社还和附近的药业集团达成收购意向,连翘不愁没销路。”聂共军美滋滋地说:“跟着合作社种连翘,我们放心。我算了笔账,我每年能领到地租和务工工资,以后还有合作社的收益分成,能增收七八千元,日子会越过越好。”

    [更多详情]
  • 15 2020-09

    卢氏县:加工松子增收入

    9月10日,卢氏县文峪乡香子坪村村民趁着天气晴好,晾晒加工的松子。 金秋时节,卢氏县青山密林中的华山松松果(又称松塔)成熟了,采收松果、加工松子,成了当地群众一项收入。香子坪村有上万亩山林,其中有数千亩飞播造林长成的华山松,该村党支部书记苗金周说:“采收下来的湿松果每斤1.1元,村民一星期就可采收100多吨,就此一项可增收20多万元。6斤湿松果能加工1斤松子,加工成松子收入更高。”

    [更多详情]
  • 14 2020-09

    山药豆熟采收忙

    9月12日,河南省尉氏县永兴镇西范庄山药扶贫产业园的员工正在采收山药豆。近年来,该县积极发展果品、中药材、蔬菜等种植类扶贫产业项目,种植面积达2万余亩,解决当地劳动力就业3500余人。

    [更多详情]
  • 14 2020-09

    灵宝:聚力打造“金苹果”

    “这些树是矮化自根砧,采用灵宝‘金苹果’标准规范化种植,每棵苹果树插竹竿固定,每10米之间打一根水泥桩,形成一排排苹果墙,既方便机械操作,又使苹果树固风承果重。”金秋时节,在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焦村镇河南高山果业集团公司现代苹果示范园里,公司负责人李旭昭介绍。 近年来,灵宝市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导、科学施策、品牌营销”,以打造省级、国家级灵宝苹果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抓手,以苹果产业结构调整为抓手,深入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和品牌强农,带动灵宝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故县镇孔家营村矮砧苹果产业扶贫基地,引进的华硕、巴克艾、秦脆、维纳斯黄金、蜜脆等10余种早、中、晚熟品种苹果,果实挂满枝头,其中早熟品种华硕苹果以每斤8元的价格被抢购一空。 基地负责人任锁祥说:“该基地采用现代化的格架系统、水肥一体化设施、物理防控技术等新技术及管理模式,配药搅拌机、搅拌池、管网控制、‘云’灌溉等全部采用最先进的设备,可以定时、定量、定点智能控制灌溉。在物理防控上,安装了智能墒情监测仪,实时监控土壤湿度和温度,兼顾预测天气,适时测量出果园的风力、风速,通过打造智慧果园,提高科技含量和生产效率。” 据了解,该市引进苹果新品种13个,新建优质苹果苗木繁育基地1000亩、苹果品种展示园50亩,推广水肥一体化、物联网、植保无人机等新技术,新发展矮砧苹果1.5万亩,间伐改造1.85万亩。该市严格99道苹果生产规程,增施有机肥,开展绿色防控,做到质量可监管、检测有数据、销售能追溯,加大“三品一标”认证,新认证苹果绿色食品8个。同时,加快农副产品冷链交易中心和灵宝苹果信息大数据平台建设,提升苹果电商产业园功能,实现线上线下互动销售。 推进产业融合是该市叫响苹果产业品牌的又一新举措。该市大力发展“苹果+”产业,打造以苹果为主,集特色餐饮、特色民宿、特色商业等于一体的特色小镇和田园综合体,建成全国首家苹果小镇、苹果文化主题公园、苹果展示馆、河南省中小学生学农研学基地等。连续成功举办了“中国苹果花节”“中国丰收节暨灵宝苹果采摘季”活动;举办了全国“小苹果”广场舞比赛、央视《乡村大舞台》栏目“走进灵宝”“畅享大自然·宵夜寺河山”为主题的萤火虫节等活动。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