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14 2020-09

    滑县这个村“红”了,千顷红椒香四方!

    金色九月是个收获的季节。9月10日上午,在滑县王庄镇郎柳集村辣椒种植基地,千顷成熟高香辣椒映红了大地,数百名穿着“时尚”的采椒农民工正头顶烈日,穿梭在辣椒红海之中,只见他们手起椒落,一个个鲜红透亮的辣椒顺势滑进采摘篮中。不大的空地处,分拣、去杂、晾晒的人群熙熙攘攘,到处呈现一派繁忙的劳动景象。 “这块地种的是香辣新椒1号,按照订单每公斤3.5元左右,每亩效益大概在9000元左右。”王庄镇郎柳集村党支部书记王智云指着大片大片的辣椒地乐呵呵地说。 郎柳集村是一个传统农业种植大村,耕地4800余亩。乡村振兴靠产业,产业发展需特色。2017年郎柳集村村支两委带领部分群众外出考察特色农业种植项目,了解到鲜食玉米与辣椒套种、林下辣椒种植项目既属于种植产业的“短、平、快”致富项目,又是市场畅销品,种植效益远远高于传统农业种植。当年,村委流转整合土地200余亩试种鲜食玉米与辣椒套种,当年亩产辣椒1750公斤、鲜食玉米850公斤,亩均收入达8000余元。 2018年,郎柳集村把发展辣椒种植作为强村富农产业,鼓励群众流转土地550余亩、租赁省道306绿化林地360余亩,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对全村辣椒种植实施五统一管理模式(统一供苗、统一施肥、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采摘、统一订单销售),有效推进了辣椒产业的健康发展。另外对辣椒种植散户,以订单农业模式吸纳为辣椒种植基地成员,让种植户吃下“定心丸”。 眼下,郎柳集村平整耕地辣椒种植550余亩,林下辣椒种植360余亩,加上种植散户,辣椒种植基地拥有优质辣椒超千亩。 “今年辣椒长势不错,外观品相比较好。虽然受市场影响,今年新鲜辣椒价格在3.5元左右,加上人工采摘每公斤0.7元,每亩地纯收入也在4000多元。”高辣香椒种植大户刘喜宁说。 经过三年多辣椒种植探索,林下香椒、高香椒种植已成为郎柳集村民增收致富的主要产业。 小小辣椒变成了村民增收致富的大产业,让村里集体经济强了,也让群众的“小日子”红火起来了。每年参与辣椒管理的群众多达数百人,不仅本村农民都能得的劳务收入,就连周边村庄的群众也来打工挣钱。 “村里种植辣椒好处说不完,我们上年纪的老人,一有时间都能采摘一会儿,一天下来采摘40公斤鲜椒,挣个六七十块钱不成问题。下班时现金结账。这既不耽误接送孩子上学,还能趁空挣个零花钱。”采椒农民刘大娘高兴地说。 辣椒种植壮大了集体经济,带动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赢得了群众的认可,也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产业基础。 “‘小辣椒大能量’,下一步,我们村将因地制宜发展辣椒种植产业,带领群众迈上致富奔小康的快车道。”郎柳集村党支部书记王智云信心满满地说。

    [更多详情]
  • 14 2020-09

    河南省多举措做好秋冬季疫情防控

    9月11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河南省秋冬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会议通报了全省疫情防控最近情况,并对社会关注度高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回应。 截至9月10日24时,我省连续166天无新增确诊病例报告、169天无境外输入病例。6月1日至今,累计报告密切接触者213例,较1月至5月的40295例大幅减少。但5月、6月、7月、8月分别报告了无症状感染者0例、1例、5例和16例,这组数据也预示着疫情输入风险在不断增大,对此,河南省将进一步优化防控机制、强化监测预警,从医疗机构、口岸、重点场所、社区、家庭个人、农贸市场、药品销售、特殊人群、病原学和社会等11个层面全面提高监测敏感性和准确性,同时加强信息收集报送和分享预警响应,建立智慧化多点触发预警机制。 “十一”国庆假期即将来临,不少群众有外出旅游的计划安排,群众有哪些注意事项?旅游回来后是否需要隔离?针对这些问题,省疾控中心免疫预防与规划所所长张延炀表示,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的消息,目前境内已经没有中、高风险的地区,境内旅游的风险程度较低,外出旅行归来是不需要隔离的。但随着秋冬季传染病高发季节的来临,建议有发热、干咳、乏力等症状的群众不要出行。

    [更多详情]
  • 14 2020-09

    河南省持续开展化肥减量增效行动

    “提升肥料利用率、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实现农业节本增效和保护生态环境”“化肥减量不减产能、减量不减收益”,9月10日,全省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培训暨现场观摩会在新乡市召开。记者从会上获悉,近年来我省持续开展化肥减量增效行动,全省化肥年使用量已连续3年负增长,肥料利用率和技术覆盖率持续提升,助力粮食丰产丰收和生态环境改善。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我省用全国1/1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4多的小麦、1/10的粮食,粮食产量连续13年稳定在1000亿斤以上,近3年连续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每年还外调600亿斤原粮及制成品。可以说,肥料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关资料显示,化肥对于我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在55%以上,化肥既能提高粮食产量,还能提高土壤肥力。但不可否认的是,化肥过量、不合理施用,给耕地质量、生态环境等方面带来了一定负面影响,化肥减量增效势在必行。 近年来,我省持续推进开展化肥减量增效行动,全省化肥年使用量自2016年开始已经连续3年负增长。2019年,全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1.68亿亩次,亩均减少不合理施肥1.05公斤,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达到了39.4%,较2017年提升了2.39个百分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了87.2%,较2017年提升了5.2个百分点,有力促进了粮食丰产丰收,有效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 “化肥减量增效是在作物提质、增产的前提下,通过一系列施肥技术措施,减少化肥用量、提升肥料利用率、降低农业面源污染,最终实现农业节本增效和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实现化肥减量不减产能、减量不减收益。”省土壤肥料站相关负责人表示。 作为农业大省、粮食生产大省,我省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安全为目标,以建设生态文明和提高肥料利用效率为切入点,强化“产学研推”一体化融合发展,依托新型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集成创新推广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减少不合理化肥投入,提升耕地质量水平,加快形成农业绿色发展方式,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石,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生态环境安全。 同时,我省将立足各地实际情况,按照“增产施肥、经济施肥、环保施肥”的要求,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和农机农艺融合等技术措施,集成创新推广作物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逐步将过量、不合理施肥的现象改正过来。 下一步我省将深入推进配方肥推广应用,深入推进农企合作,深入推进机制创新,深入推进新产品新机具推广应用,深入推进集成新技术推广应用,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分区域、分品种,以玉米、蔬菜、苹果三大作物为主,兼顾当地优势作物,做好减肥增效试验示范,组装集成一批农机农艺融合、水肥融合、种肥同播、化肥深施与缓控释肥一次性施用等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模式,推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更多详情]
  • 11 2020-09

    河南宝丰:田里长出“金果实” 万亩花生迎丰收

    秋风习习,又到了花生收获的季节。9月8日,在宝丰县李庄乡翟西村的花生地里,村民们拔花生、摘花生、装车,忙得不亦乐乎,一个个颗粒饱满的花生带着泥土的清香,映衬出丰收的美好。 “今年雨水多,每亩产量可达300公斤,按每公斤5.8元计算,平均每亩地有近2000元的收入哩!”翟西村村民马攀科望着收获的花生高兴地介绍道,他今年共种植花生120余亩,大部分采用机械化收果,省时省力,预计今年可增收20余万元。 近年来,李庄乡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突破口,大力推进“花生之乡”建设,走出了一条符合本地实际的农业发展路子。目前,全乡花生种植面积由2016年的1万余亩扩大到今年的2.2万亩,年产值3200万元以上,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同时,也有力促进了农业提质增效。同时,积极鼓励引导村民种植富硒花生、高油酸花生等新型品种,并经多方协调为贫困户和种粮大户提供20亩共计560斤高油酸花生进行试种植,全面提高花生产业市场竞争力。 为解决花生的销路问题,消除群众的后顾之忧,该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设裕丰花生种植深加工项目,打造集花生种植、销售、深加工为一体的综合基地,进一步做好延链、补链工作,大大拉动了这一产业的做大做强,给农民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待裕丰花生种植深加工项目建成后,预计年收货量达2万吨花生,销售量达1.35万吨以上,将为李庄乡农户提高总收入200万元以上,公司后期还将追加投资花生食品深加工。 同时,该乡结合花生种植的实际,加大宣传力度,下好政策奖补“先手棋”。对花生种植500亩以上的示范大方,每个补助1.1万元,对贫困户进行花生种植每亩补贴300元,通过种植补贴和配套技术推广,使项目区花生种植面积由原来耕地总面积的70%提高到95%以上。此外,与贫困户签订花生收购协议,确保贫困户花生以高于市场价5%的价格进行收购,促进了贫困群众增产增收,进一步巩固了脱贫成效。目前,已建成500亩以上示范大方7个,组建专业合作社12家,167户贫困户通过花生种植实现脱贫致富。 “一个产业要做大做强,政策扶持、龙头带动、技术保障缺一不可。下一步,李庄乡将加大招商投资力度,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发展好产业配套项目,打造特色品牌产品,增加经济效益。”该乡党委书记马鹏飞说。

    [更多详情]
  • 11 2020-09

    黄蜀葵金灿灿 贫困户笑开颜

    昨日,在汝阳县三屯镇南堡村黄蜀葵种植基地里,村民正忙着采收金灿灿的黄蜀葵。 为推进产业发展新模式,南堡村调整种植结构,依托汝阳县金博菊花种植合作社,采用由合作社提供种苗和技术、村委会统一管理、农户提供土地参与分红、贫困户统一出工的模式种植黄蜀葵。 据介绍,黄蜀葵花、茎、根都可入药。今年南堡村种植黄蜀葵300亩,可带动100多户贫困户实现家门口就业脱贫。村里还投资建成现代化烘烤车间,贫困户采收黄蜀葵后,直接送到烘烤车间,烘干后由厂家直接运走。 贫困户卫景堂说:“黄蜀葵盛开期,俺一天采3个小时,就能挣100多元,小小黄蜀葵,解决了俺的挣钱难。”

    [更多详情]
  • 11 2020-09

    浉河区马店村:冬枣熟了,贫困户笑了

    又到冬枣成熟季节。这几天,浉河区东双河镇马店村冬枣种植基地格外热闹,游人们纷至沓来,采摘品尝冬枣,欣赏初秋田园丰收的美景。 当地贫困户冯家模作为冬枣基地采摘工领班整天穿梭在枣林。她带领的10余个采摘好手尽管忙个不停,有时还是保障不了顾客购买所需。虽说忙碌,但她却感觉日子过得充实愉快。“我常年在冬枣基地打工,现在冬枣大丰收了,我们的生活也有保障了。”冯家模高兴地说。 据悉,马店冬枣种植园是当地近年引进的生态种植企业。该基地引进享誉全国的山东冬枣种植品种及技术,经过数年的本地化培育和改良,最终使其成为适宜种植的优质水果品种。在生产过程中,企业严格按照生态果品标准把控每个环节,坚持人工除草和施用农家肥。去年,该基地的200余亩枣树实现全部挂果。秋后投放市场,消费者反映良好。 “今年虽经新冠肺炎疫情和干旱天气的影响,但基地总体生产形势还不错,且冬枣的品质和产量都有所提高。”基地总经理郑大发介绍说。 “目前,马店冬枣基地在镇党委、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以冬枣种植为主导产业,走“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路子。基地共带贫20户,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马店村党支部书记刘宗江说,“下一步,我村将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全方位为企业搞好服务,争取为企业做大做强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

    [更多详情]
  • 11 2020-09

    鲁山:荒地种上小米椒 留守妇女增收入

    9月9日,鲁山县梁洼镇半坡羊村的荒坡上,几名村民正在采摘成熟的小米椒,漫山遍野接满红绿相间的泰国小米椒在风中摇曳。 “俺3亩地都入了股,1亩地每年收成20000多元,社里分红提成的10%就是6000多元,加上俺在基地里务工每月收入1700元,算一起每年收入就是12000多元,真的不错。”该村村民贾红娜一边摘辣椒一边说。 贾红娜是该村一名留守妇女,丈夫常年在外打工赚钱,她在家除了照顾两个孩子,平时和村里几个姐妹在基地务工。 半坡羊村地处该县浅山丘陵地带,由于地理位置及天气条件等原因,农作物产量不高,不少土地出于荒废状态。后经该村两委干部考察,于今年上半年牵头成立了“鲁山县梁洼镇半坡羊村农业合作社”,在村里流转土地500亩,种植泰国小米椒。并动员村民以入股的形式共同管理、经营,带动大伙增收致富。 今年6月,96万株“泰国小米椒”被陆续移栽到该村,从栽苗开始到后续的浇水、除草,带动当地60多名出不去远门的群众在此务工,其中留守妇女占半。 该村妇女主任贾钦介绍:“自从半坡羊村农业合作社成立以来,解决了在家留守妇女灵活就业问题,使她们不出家门能照顾老人和孩子,还能实现稳定收入。” 目前,小米椒已到成熟期,合作社也初步与某家企业达成初步合作协议,昔日大多数撂荒的山坡地又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

    [更多详情]
  • 11 2020-09

    “一三五五”机制促河南肉牛产业发展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我们的肉牛养殖繁育工作并没受到太大的影响,这多亏了‘一三五五’机制。”9月9日,泌阳夏南牛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祁兴磊告诉记者,2017年以来,我省农业农村部门推行科教兴农“一三五五”工作机制,汇聚全省农业科研、教学资源和农技推广力量,形成了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强大动能。 工作机制中的“一”是指河南省现代产业技术体系的每个首席专家团队对接服务一类(个)农业产业化集群(龙头企业),提供全产业链技术服务;“三”是指产业技术体系的每个岗位专家至少联结三个乡镇(区域)农技推广站,资源共享、成果共用、培训人才、推广技术,打造农业科技应用样板;“五五”是指产业技术体系的综合试验站站长至少分类联系服务五名新型职业农民或每个乡镇(区域)农技推广站至少分类服务五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职业农民),进行技术指导,开展全程服务。 以该机制为抓手,我省肉牛生产从夏南牛的综合选育与提高、皮南牛的综合开发与利用、种养结合循环养殖技术开发与应用这三个方面开展工作。新野县畜牧局副局长李巧珍说:“这个模式‘一举多得’,在解决秸秆利用问题的同时,也解决了牛场粪便污染的难题,实现了种养生态循环。”

    [更多详情]
  • 10 2020-09

    正阳:“电商达人”回乡卖花生米火了

    精选、分装、打包、装车、发货。2020年9月9日,在正阳县彭桥乡老安小区,农民孔宪太正带领10多人忙着为当天的网上订单备货。大门外,正阳县邮政快递包裹车正在装货。 “我们今天已经出了3000单了,还有600多单没有发货。”孔宪太一边忙着往分拣机器里倒花生米一边兴奋地说,9月,正阳春花生和夏花生相继成熟收获,由于正阳是“中国花生之都”,花生知名度高,品质好,新鲜花生米一上市就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他开启了直播带货,平台销售,正阳花生米网上销售火了,他每天早上6点起床,一直忙到夜里十一二点才休息,每天销售精选花生米3吨多。 今年46岁的孔宪太有着先进的思想理念,5年前在大城市做电商,网上销售学生用品,还经常到外地考察学习,参加电子商务高层次技能培训,他的电商生意一直做得不错,生意最好时一天销售8000多单,被人们誉为“电商达人”。今年,由于受疫情的影响,他看到农产销售难这一现象,决定回家乡销售土特产。正阳县是全国花生种植大县,长年种植花生170多万亩,产量50多万吨。孔宪太看准了商机,线上销售正阳花生,就把电商备货场地选在乡村,便于农产品上行。 “我是一名电商,也是一位农民,我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农民把我们的正阳花生销往全国各地。”孔宪太说,由于他多年的电商经验,在家乡做电商销售正阳花生一举成功,生意火爆,周边的农民一个电话,他就直接上门收购刚刚收获的花生,并高于市场价格0.1元。 由于孔宪太生意火爆,邮件较多,为了让邮件快速送达消费者手中,正阳县邮政快递包裹部专一安排人员驻点协助孔宪太,免费装卸、免费运往县城,每天上午一次、下午一次直接上门装邮件。 “在我这里干活的有三个贫困户,每天有活干,月月有收入。”孔宪太说,他的梦想,扎根农村,服务乡亲,利用电子商务平台,以花生为主打产品,销售正阳土特产,将家乡的花生和农特产品卖到全国各地,带动乡亲增产增收致富奔小康。

    [更多详情]
  • 10 2020-09

    山油茶美了乡村富了农家

    漫山葱郁,硕果满枝,秋日的光山县司马光油茶园生机盎然。“路子找到了,就要大胆去做。”一排红色大字伫立在绿油油的油茶园中,熠熠生辉。 “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我们时刻牢记在心。”9月7日上午,迎着阳光,走在司马光油茶园内,槐店乡党委书记吴正宇回忆起那个激动人心的幸福时刻: “去年9月17日上午,天空下着细雨,总书记来到油茶园中,实地察看油茶树种植和挂果情况,询问乡亲们家庭、务工和收入情况。当时,总书记就是在这棵油茶树边叮嘱我们:利用荒山推广油茶种植,既促进了群众就近就业,带动了群众脱贫致富,又改善了生态环境,一举多得。要把农民组织起来,面向市场,推广‘公司+农户’模式,建立利益联动机制,让各方共同受益。要坚持走绿色发展的路子,推广新技术,发展深加工,把油茶业做优做大,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生态良好。” 一年来,光山县油茶产业飞速发展,司马光油茶园智慧产业园开建,年产3万吨山茶油的油茶籽综合深加工工厂正式投产。全县油茶种植发展到25.5万亩,其中去冬今春新发展2.8万亩,仅槐店乡就新引进两家企业流转荒山种油茶。县里还指导三家具备油茶育苗资质的企业,建起油茶种苗繁育基地300亩,每年可培育“长林”系列良种苗木400万株以上。 “我们引导村民把房前屋后空闲地和废弃宅基地都种上了山油茶,林下套种花生、芝麻等经济作物,既扮靓了环境,又增加了收入,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甜呢。”吴正宇兴奋地说。 说话间,我们走进了河南联兴油茶产业开发有限公司的大厅,一群游客正在听讲解员陈雁翎介绍展柜里的山茶油产品。“现代化的加工方法,实现了将油茶吃干榨净,先榨油、再精炼,茶饼还能进一步提炼医药、日化原料,以前被当作肥料扔掉的饼粕,如今成了生产洗发护发用品的好东西。你看,我手中这包乌发护理套装,就是茶饼加工成的,只要20元一套……”陈雁翎乐呵呵地推介。 听完介绍,一位游客当场就在该公司的电商平台上订购了两大件山茶油。 登上观景台远眺,山挨着山、岭连着岭,油茶林绵延起伏,好像绿色的海洋,随风漾起幸福的波浪。 吴正宇告诉我们,县里已经聘请专业机构编制了《光山县国家级司马光油茶示范园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司马光油茶公园总体规划方案》,计划将这里打造成山油茶主题公园。如今已完成4.8公里健身步道,2处停车场的基础处理和3处景观水域的改造。 “再过一个多月,棵棵山油茶好似玉树琼花,满树翠叶衬着雪白的茶花和棕红的茶果,空气中弥漫着阵阵甜香。采茶籽的、观风景的,男女老幼一起拥上山来,这里就成了欢乐的海洋。”吴正宇一脸幸福地说。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