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10 2020-08

    巩义市“小相菊花”喜获两项殊荣

    8月7日,河南省绿色食品宣传月启动仪式暨产销对接活动在郑州市文博广场举行。巩义市稽含园菊花种植专业合作社获得第二十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和第二批“三品一标”示范基地(农产品地理标志)两项荣誉。 此次活动由河南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和郑州市农委联合主办,来自全省农业系统和“三品一标”企业代表400余人参加活动。活动现场对获得全国“最美绿色食品企业”、第二十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企业、河南省“最美绿色食品企业”、2019年河南省“我最喜爱的名特优新农产品”及河南省第二批“三品一标”示范基地进行授牌授奖。 近年来巩义市深入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坚持把品牌建设作为引领农业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保持战略定力,坚持久久为功,推动全市优质农产品取得长足发展。一是以河南省知名农产品品牌申报为突破,提升优质农产品知晓率。充分发挥职能部门在品牌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分年度、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农产品品牌,全力提升农产品的影响力及市场占有率。巩义市“众诚”水产品;“长龄籽”绿豆、“小相菊花”、“山水”葡萄、“益佰林”桃、“新世纪”葡萄等入选河南省知名农产品品牌目录,其中“小相菊花”入选2019年“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二是以农产品展示展销为着力点,提高优质农产品美誉度。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农博会、展销会、评奖评优活动,举办巩义市优质特色农产品年货节、农民丰收节等活动,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平台,加大农业品牌宣传展销力度,提升影响力。三是以经营主体培育为抓手,推进农产品品牌载体建设。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开展以绿色食品为主的品牌认证。先后制定并推行《关于加快推进“三品一标”发展的实施意见》、《巩义市人民政府关于巩义市质量提升若干政策的通知》(巩政〔2019〕8号)等奖补意见。截止目前,全市共有省级“三品一标”示范基地4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43家,累计面积25.21万亩,无公害农产品111个,绿色食品23个,农产品地理标志“小相菊花”1个。 下一步,巩义市将持续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严格落实“四个最严”要求,普及和传播绿色食品知识及消费理念,提高全社会对绿色食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推动实现绿色农业发展。

    [更多详情]
  • 10 2020-08

    汝阳县刘店镇:种桑养蚕助农民增收

    8日,在汝阳县刘店镇二郎村的洛阳云梦桑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桑蚕养殖车间里,员工们在精心喂养桑蚕。 今年,该镇因地制宜发展桑蚕集体项目,在二郎村大面积种植桑树,建桑蚕养殖厂,实行“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管理,按照统一种植、指导、管理、收购、销售的办法,发展特色养殖业,助力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更多详情]
  • 10 2020-08

    商丘梁园区:大辣椒长成大产业

    “今年又是一个好年景,辣椒价格到现在还不低于1块8,我家今年种植10亩辣椒,已经卖了4万多元,今年又抓住了!”8月5日,趟着清晨的露水,李少敏夫妇正在采摘辣椒,言语间洋溢着满满的自豪感。 李少敏是梁园区水池铺乡丁柿园村赵楼村民组村民,从事辣椒种植已有10多年历史,5年前是小打小闹,从几分地开始种,今年开始租地扩大规模。 “像李少敏家这样靠种植大辣椒发家的村民在丁柿园村占百分之八十。”丁柿园村委会主任陈闲刚介绍。 从丁柿园村向北走,一直到20公里外的李庄乡黄河故道大堤脚下,放眼望去,长势旺盛的大辣椒成方连片一望无际。在习习的晨风吹拂中,椒农们家家户户都在采摘辣椒,路边林林总总的收购点上,销售辣椒的电三轮排成了长龙。 水池铺乡是梁园区发展辣椒产业的先行者。这几年,以水池铺乡为龙头,带动全区大辣椒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涵盖观堂、王楼、李庄、谢集、孙福集等乡镇,大辣椒成为梁园区现代农业的支柱产业,以“沈鲤”品牌为名片的梁园区大辣椒走向大半个中国。每年这个时候,来自广东、湖南、浙江、安徽、山东等省市收购商云集于此,争购梁园大辣椒。 水池铺乡党委书记张洪礼有个习惯,从2016年以来,他每到年底都要通过信用社了解一下农民当年的存款情况,一年一年作比较。他发现,2017年到2019年,全乡农民存款每年增加1亿元左右,这仅仅是在当地农村信用社的存款数字。水池铺乡有4万人,等于每人每年除去开支存款增加2500元。 梁园区委书记薛凤林算了一笔账:“全区现有辣椒保鲜冷库近100座,每个冷库至少带动50个人就业,辣椒从分拣、装箱、入库、上车,每斤不少于2毛钱的费用,在此打工的农民平均每天挣150元。仅劳务收入一项,当地群众每天就有70多万元收入,还不包括长期在各个农业专业合作社里打工的农民工。” 据悉,5年前,梁园区只有水池铺乡种植大辣椒,面积在1万亩左右,经济效益不明显。2016年开始,梁园区在全区强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确立了发展大辣椒、山药、鲜桃、草莓四大特色产业,政府出台了一些列帮扶政策,鼓励农民发展特色经济,为确保农民旱涝保丰收,政府还帮农民交了农业保险。在重要生产环节,农业部门从外地聘请蔬菜专家给农民送技术。一系列帮扶政策的落实落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辣椒种植从一个乡辐射到5个乡镇,从1万亩发展到15万亩,年产值从1亿元发展到11亿元。

    [更多详情]
  • 07 2020-08

    河南南召:举行“土特产上抖音”公益扶贫讲座

    “做好抖音短视频,15秒可以让你脱贫致富,15秒可以让你改变人生……”8月5日,一场由河南南阳市委网信办组织,南召县委宣传部、县委网信办承办的“土特产上抖音”公益扶贫讲座在南召县乔端镇举行。来自乔端镇19个村的党支部书记、致富带头人、种养殖大户、部分贫困群众等70多人聆听了培训课程。 南阳市委网信办转变服务职能、创新服务方式,急农民之所急,想农民之所想,联合省级科技孵化器——南阳白河科技孵化园,河南时令网红基地的优质资源,开展土特产上抖音网络扶贫公益培训讲座,助力于脱贫攻坚,服务乡村振兴,推动地方电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此次讲座特邀南阳市互联网行业党委委员、省级科技孵化器——南阳白河科技孵化园CEO、南阳时令网红基地创始人李健及抖音公司市场部河南大区经理赵心悦、副经理范义老师进行授课、现场指导。 李健老师通过全面系统的分析阐述,把抖音在当下时代的重要意义、抖音的实操技能、抖音带货时如何才能更好实现转化变现等,进行了深入浅出地阐述。 “开通抖音小店必须实名认证抖音号,营业执照必须是最新的三证合一18位信用代码,注册信息越详细越好……”范义老师就如何开通抖音小店、怎样吸引粉丝等进行是详细地讲解。 本次讲座的课程幽默风趣、生动翔实、可操作性强,深深吸引了在场的每一位学员。现场气氛活跃,学员们热情高涨,纷纷打开手机,在老师们的指导下,进行实际操作。 “我家种植的香菇能上抖音吗?” “我自己养的山蜂蜜能在抖音上卖吗?” 培训间隙,老师们还积极与学员们开展互动,彼此沟通探讨,针对学员们提出的问题,他们都一一“把脉问诊”,答疑释惑,还手把手地指导学员们注册属于自己的抖音小店。授课老师还现场面对面建立土特产上抖音南召站微信群,便于开展线上讲解及交流沟通。 “今天的课程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实际可操作性强,希望大家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思维模式,追赶新时代的步伐,结合自身实际,利用新电商、新思维、新商机,拓宽农特产品线上销售渠道,实现致富增收。”南召县委网信办主任余殿鹏说。 随后,李健一行深入位于乔端镇的南召县荆子垛原生态农产品展销中心调研指导土特产线上销售。

    [更多详情]
  • 07 2020-08

    小板栗解决大就业

    一边连着上游企业,一边解决村民就业,一颗小小的板栗正在信阳市罗山县田堰村发生着“化学反应”。近年来,板栗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村民的再就业,信阳市鼎栗栗业有限公司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企业之一。 据了解,罗山县田堰村一直有着种植油栗的传统,村子里有大面积的油栗,此前,油栗成熟后,当地村民都是直接将其卖给外地收购商,但是利润空间很低。现在田堰村通过引进返乡创业人才,在当地建立起了油栗加工厂——信阳市鼎栗栗业有限公司,通过对油栗的收购、加工和销售,增加其附加值。目前油栗加工厂的建立不仅解决了留守村民的就业问题,也带动了当地整体板栗产业的发展。 信阳市鼎栗栗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汪拥君2019年4月份返乡创业,公司坐落在罗山县楠杆镇田堰村田堰新村02号,短短1年多的时间,已发展到现有员工200余人,其中技术工人50余人,固定资产300万余元。 汪拥君说,公司主营产品为板栗的收购、加工和销售,目前一天生产量达到一吨多到两吨,产品畅销全国,供不应求。已经有云南,湖北罗田、朱堂、高店等多地板栗、油栗、羊毛栗等10多种原栗加工系列产品,产品加工采取人工去壳、机械去皮、真空干燥包装、冷冻保鲜系列工艺流程。 作为全省较大的板栗原材料需求企业,目前汪拥君已经和三全达成了合作意向,正在进行手续的办理。“合作达成后,每年可以向三全提供80吨左右的板栗。” 不难发现,小小的板栗正在发展成为大产业,帮助当地村民就业。汪拥君说,公司的发展不仅解决了当地的板栗原材料销售问题,同时也给附近200余名农民,包含20多个贫困户在内的闲散人员带来了不少经济收入。村民们实现了家门口务工,且打发了闲散时光。下一步公司将探索新的发展方向,进一步开发板栗深加工系列产品,除了板栗的基础加工外,还会生产板栗罐头、板栗汁、板栗小食品和茶点等,满足不同客户的更高要求,进一步扩大企业的生产发展。

    [更多详情]
  • 07 2020-08

    赔了!往年能挣两万多,今年不够瓜苗钱

    烈日炎炎似火烧,一年一度的盛夏再次让人们感受到了艳阳的热情。汗流浃背的时候,吃上一口清凉的西瓜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每年西瓜都是夏季中国人水果拼盘里的王者,但今年由于天气和疫情的原因,河南重要产瓜区开封市的各辖县,传来了大量西瓜滞销的消息——“十亩地的西瓜去年还能挣万把儿,今年赔了。” 今年瓜商少很多因南方下雨瓜商都没来 近期一则西瓜滞销的视频在网上流传。视频显示开封通许竖岗西瓜市场,大批瓜农开着电动三轮车拉着满车西瓜拥堵在路上。视频中称开封地区西瓜滞销了,一斤几分钱都没人要。 “那是半月前拍的视频,我知道。现在本地西瓜已经下去了,拔秧了,没什么好瓜了,我们已经派人到去宁夏收瓜。因为天气原因,今年西瓜收成也不好,往年这个时候正是收本地瓜最吃紧的时候。由于疫情和下雨,出不去进不来,今年西瓜确实不好卖。”8月4日,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来到开封市比较大的一个西瓜市场——通许竖岗西瓜市场,西瓜代办王大姐很爽快地对记者说。“现在还有一些本地瓜,但都不太好,赖的一毛两毛钱一斤,好的三毛四毛钱一斤,瓜价上不去。” 通许竖岗西瓜市场位于通许县和尉氏县之间,距离开封40多公里,临着G343国道呈狭长分布。由于前两天刚下过雨,太阳闷烤着湿热的大地,天气闷热得出奇。瓜农们躲在路边大树的树荫下,一边唠着西瓜价低今年挣不几个钱儿,一边等着瓜商前来讨价还价。 汗流浃背的西瓜代办王师傅正在紧张地收瓜装瓜,货车司机周师傅赤着膊在旁边帮忙。“我开的是普通货车,这一车瓜要往江苏送,装满就走。” “现在好瓜四毛钱一斤,前几天两毛钱一斤,因为收瓜的少,所以价格便宜。现在瓜的总量也少了,地里已经没瓜了。最便宜的时候,无籽瓜每斤一毛五,有籽瓜每斤一毛。青把儿瓜好卖,干把儿瓜虽便宜但不好卖。现在南方瓜商因为下雨不来了,往年我每天发十余万斤瓜,每天装车五六辆,今年每天平均发个不足五万斤,也没有用大车。”王代办告诉记者,最近几日天热了,收瓜的多了,价格也稍微上涨,两天内每斤瓜涨了一毛多。 往年十亩瓜卖两万多今年卖不够瓜苗钱 出奇闷热的天气,让王代办不停地擦着汗。说话间,王代办发现一车好瓜,于是上前讨价还价后,引着瓜农康师傅将他的电动三轮车拉到瓜棚里。通许人康师傅年年种瓜,今年也种了十余亩,往年十亩瓜能卖两万多元,今年卖西瓜的收获却还不够瓜苗钱。“今年种了十亩瓜,每亩的成本大概在4000元钱,所以必须卖够4000元才能够本儿。但今年连2000元都卖不够,还抵不上瓜苗钱。啥原因?西瓜生病了!”康师傅叹了一声气,掰着手指头跟记者算种瓜的成本,“一亩地瓜苗需要2000元,地膜化肥又需要2000元……”据康师傅讲,今年种西瓜赔钱,一方面是因为收瓜的瓜商少,另一方面也是产量少,天气也占部分原因,先是旱后是涝,瓜一泡水就烂在地里了,最终造成西瓜减产。 王代办专心致志地挑着瓜,康师傅一边保证自己的瓜都是好瓜脆甜,一边忙着将瓜递到王代办手里。“今天的这车瓜基本上是我家地里最后一批了,拔了瓜秧,准备种麦子、大蒜,现在本地瓜基本上都没有了。” 王代办告诉记者,收本地瓜一般到8月10日左右,8月15日后就彻底没有了。 无籽瓜的零售价郑州比开封高一些 在开封市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宏进批发市场里,记者看到这里的瓜摊儿并不多,来自开封市祥符区百亩岗村的瓜农王师傅正守着他的瓜摊等买主。“今年瓜不好卖,因为下雨的原因,北方的过不去,南方的过不来,收瓜的客商也太少了。今年我种了八亩瓜,产量比去年低,上半年旱了,产量不行。往年八亩瓜能挣万把儿块钱,今年赔了。”王师傅说现在他们家的地里已经没有瓜了,郑州的零售价会比开封高一些,像他家的瓜八毛、九毛一斤,开封零售价会低一些,“低不太多,但还是会有差别。”王师傅说瓜价都差不多,前往郑州售卖的话成本太高。 在开封市金明大道,来自开封万隆乡刘村的瓜农郭师傅跟着老伴苏大姐一起到市里来摆摊卖瓜。他家种的是黑皮无籽瓜“黑蜜二号”,瓜大脆甜沙瓤,年份好时,收瓜价都得五六毛钱一斤。“今年不中,瓜不挣钱,赔钱,没收家儿,还没法儿朝外走。如果有收家儿,一亩地能卖五六千元,现在一亩地顶多能卖一千多块钱。”今年郭师傅家种了六亩多西瓜,“去年比今年强得多!”苏大姐快人快语。 从小种瓜的郭师傅每年都会到开封市区卖瓜,还专门跑到郑州卖过瓜,对于郑州和开封西瓜的零售价,郭师傅说:“郑州的稍微贵点儿,像我们家的瓜,郑州能卖到每斤一块钱,开封是每斤七毛钱,今年行情太不好,收瓜的人少,很多瓜都烂在地里了。有的瓜几分钱也没人要,一大马车的瓜,人家只给十块钱,幸亏俺家的瓜晚一点儿才出地,否则也不好卖。”郭师傅告诉记者,面前的这一车瓜大概需要两天时间才能卖完。 西瓜专家认为开封本地瓜品质好,但经营模式落后 针对今年开封西瓜滞销以及瓜价偏低的情况,记者联系了开封市蔬菜科学研究所西瓜课题组副研究员于玉红。 她告诉记者,开封本地瓜品质很好,西瓜滞销跟品质没有关系,主要原因是经营模式比较落后。“开封是西瓜产地,现在很多瓜农种的品种为‘美都’,是‘8424’的改良版。郑州市场上开封本地瓜少,同样跟西瓜的品质没有关系,还是跟开封瓜农的经营模式有关。” “像新疆、宁夏等地,一个人包种几百亩地,跟收瓜的水果商联系紧密,甚至有的是瓜商水果商直接包地,所以他们不愁销路,一拉一大车,铺得郑州市场都是他们的瓜。咱这边都是农民一家一户,必须靠大车去拉。跟他们相比,咱们的经营模式太落后了,要等瓜商上门收瓜,这就很受限制,而且中间多了一道程序。” 据了解,目前开封西瓜种植面积为60万亩左右,总产量有近30亿斤。于玉红告诉记者,今年情况比往年特殊一些,开封市场西瓜低迷也跟疫情和天气有一定的关系,天气不好导致拉瓜的车进不来也出不去,这个影响很大。 开封通许竖岗乡李副乡长告诉记者,这两年西瓜的行情确实不太好,无籽瓜每斤五六毛钱,有籽瓜每斤一两毛钱。“今年受疫情影响,西瓜行情更不好,相比之下,五六毛钱一斤的西瓜价格已算可以了,比别的蔬菜还好呢。”

    [更多详情]
  • 07 2020-08

    “白胖子”变身“金豆子”

    为加快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近年来,罗山县尤店乡立足本地实际,依靠市场拉动、企业带动、政策推动,着力推进花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扩大花生种植规模,拉长花生产业链条,把“小花生”做成了“大产业”,使“白胖子”变身为“金豆子”。 优越地理条件开启花生产业发展的“金钥匙”。该乡北部的顾寨、双楼、田堂、李湾等村因为靠近浉河、淮河,地势平坦、土壤疏松、有机质高,非常适宜种植花生。利用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该乡积极宣传推广、引导企业参与、激发群众热情,在沿河地区大力发展集种植、加工、销售、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花生产业。同时充分发挥花生耐旱耐瘠的特点,在南部罗洼、罗塘等村的“三坡”地大力种植花生,实现了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花生生产的高质高效。 创新经营模式迎来花生产业发展的“艳阳天”。由各村支部书记、主任和村干部带动,推行“书记+合作社+客商+农户”的发展模式,先后扶持发展45家花生生产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花生种植大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提高规模化、机械化、科学化种植水平,将灾害风险损失降到最低。引导农场大户和专业合作社扩大花生种植面积的同时,鼓励花生产业往精深加工方向发展,提升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 优惠政策扶持成为花生产业发展的“摇钱树”。该乡充分利用县级推进花生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采取“先建后补”,实施“以奖代补”,积极宣传推广,不断做大做强。今年以来,全乡已先后建成7个成方连片的花生种植示范基地,花生种植面积7700亩,申请拨付奖补资金339万元,带动1118户贫困户实现户均增收1500元。同时围绕花生产业,不断引进龙头企业和配套项目、补链项目,利用花生优势,积极联系走访,加强跟踪洽谈,与省内外、县周边多家企业签约订单,促进花生经济不断做大做强。

    [更多详情]
  • 07 2020-08

    有这些蔬菜到了适宜播种期,农民要抓紧时间种了!!!

    萝卜 “冬吃萝卜夏吃姜”,我们冬季常吃的萝卜主要是在秋季种植的,秋萝卜是一年中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也是品质最好,口感最佳的一茬萝卜。一般来说立秋前后是萝卜的最佳播种期,在8月1号-15号之间进行播种时比较适宜的。 大白菜 立秋前后也是秋季大白菜适宜播种的季节,秋季大白菜和早秋大白菜是有区别的,早秋大白菜播种一般会比秋季大白菜早上半个月到一个月时间,早秋大白菜一般最佳播种期在立秋前10天左右,而秋季大白菜适宜播种期一般在立秋前后。 香菜 香菜是人们生活中不可少的一种蔬菜,一般香菜的最佳种植时间是在八月份中旬左右。不管是在菜园子,或者阳台上都能种上一小片,30-40天左右就能吃上新鲜的香菜。 菠菜 菠菜的生长周期短,一般30天左右就可以分批采收。8月份是菠菜最适合播种的月份。不过立秋后,温度依然很高,在播种时需根据当地气候特点,选择一些比较耐热、耐寒、适应性广、生长快、产量高的品种。 四季豆 在北方地区,由于四季豆不耐霜冻,怕高温,因此在立秋前后播种是最佳时期。 莴笋 秋莴笋一般在7-9月进行播种,以8月上中旬播种最适宜,也就是立秋前后,不过在选种时要选用耐热、生长快、品质好的早熟品种,为提高出苗率,可在播种前进行催芽处理。 生菜 立秋前后可种植一些速生叶菜,生菜的生长周期短,一般从种到采收大概需要四十天左右。 小白菜 小白菜可在立秋前后进行播种,一般采用直播的方式,不影响移栽,一般要选用抗病、耐热、生长快速的早熟品种。

    [更多详情]
  • 06 2020-08

    鲁山县:“地栽黑木耳”投资小收益大

    8月4日,在鲁山县鲁阳街道七里社区一处偌大的空地里,数万个木耳料袋成排成行地竖立在地面上,场面甚是壮观。 “这块场地大约有7亩,能放置7万个黑木耳菌袋。地栽黑木耳省事省力,虽然产量比大棚黑木耳低,但成本也低,投资少效益高。我是鲁山县最早引进这种技术的人,已经坚持10多年了,一年收入7万元不成问题。” 这块木耳地的主人,46岁的社区居民孔建东介绍道。随后,孔建东还展示了几张麦收前工人们采摘黑木耳时的照片。 七里社区位于鲁山县城西郊,全村718户3016人,其中贫困群众50户125人,耕地面积2230多亩,基本上都是旱地。 据孔建东介绍,由于现在是三伏天,木耳已经停止生长了;如果秋季雨水多,黑木耳还能多多少少收获一茬。地栽黑木耳的袋料和大棚栽培袋料一样,主要都是一些栎树碎末。所不同的是,大棚黑木耳是一层一层横着摆在铁架子上,而地栽黑木耳是把菌袋竖立在露天地面上。地栽黑木耳一亩地上可以放置1万个左右菌袋,平时多喷水就行了。虽然受天气影响大,产量不高,但成本也低,一袋成本包含人工费在内约1元,净利润也在1元左右。 “地栽黑木耳主要是人工采摘时成本稍微大些,因为是露地栽培,有时成熟期遇上连阴雨天,就要马上多找些人手帮忙采摘,否则木耳就会怄烂。平时村里的贫困户于云玲、白小芳等几个贫困户在这里帮忙,干一天活50元工钱,也算是为我们社区的脱贫攻坚贡献了一点力量吧。”七里社区党支部书记李红阳介绍道。 七里社区还发挥地处县城郊区的“地利”优势,由李红阳书记牵头,成立了“鲁山县富稷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300多亩,大力发展桃、梨、葡萄、蓝莓等效益高的经济林果种植,优先安排贫困户就近务工,有效地增加了他们的收入,加快了脱贫攻坚战的步伐。

    [更多详情]
  • 06 2020-08

    河南滑县:果蔬飘香奔小康

    八月的田野最是喧闹最具生机,绿如蓝,红似火,夏花灼灼柳鬖鬖。 8月4日,姹紫嫣红中,记者走进河南省滑县八里营镇。刚刚进入该镇境内,老远就望到无边无际的白色“海洋”,蔚为壮观。那就是一栋紧挨一栋的甜瓜拱棚。 “这片甜瓜地涉及刘苑村等16个村,占地近两万亩,有9000多座大棚,是河南省最大的瓜菜生产基地,也是是‘河南省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该镇党委书记常啸说。 据了解,八里营镇现有7.8万人,耕地7667公顷,以前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传统作物,是传统农业大镇。近年来,该镇积极谋划,以果蔬为主导产业,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初步形成了“村有特色产业、户有致富项目”的发展格局。2019年,全镇生产总值36.09亿元,其中农业生产总值达11.58亿元,蔬菜瓜果种植面积占全镇耕地面积的30%,人均纯收入达12654元。 擘画蓝图,谋划果蔬产业大格局 “只要干不死,就往死里干,这是我们镇党委班子的座右铭,我们一定要把全镇的农业结构调整做好、做成亮点,做到人民群众满意。”常啸掷地有声的话语表达了镇党委班子的决心和信心。 为加快林果、蔬莱发展步伐,该镇以农业产业集群建设为中心、以农民增收为重点进行结构调整,成立了以镇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农业结构调整领导小组,制定了《八里营镇关于农业结构调整工作方案》,邀请高级农科专家围绕种植主体、种植模式、经济收益、土壤气候要素等环节进行深度调研。镇村两级干部到山东、安徽等地,学习探索果树、蔬菜等种植模式及良种培育、土地托管等农村土地发展新途径。通过对高收益经济作物探索,结合气候、土壤、技术等多项因素综合研判,明确苑村万亩洋香瓜产业集群、前营村200公顷圣女果产业集群、路寨村333.3公顷丝瓜产业集群、黄店133.3公顷生姜产业集群等4个农业产业集群项目,打造果蔬集群。镇党委政府积极谋划与外地客商签订农产品销售合同,为产品销售提供贴心保障。 党建引领,激发群众种植热情 “镇里的领导天天往地里跑,把办公室都快搬地里了。”龙苑新村洋香瓜种植大户吕胜华说。 镇党委、政府立足实践,扎根田间地头办公研讨,采取多项措施发挥好党建引领作用,通过扩大“以点带面”示范效应,千方百计带领群众找出路、谋发展。 该镇坚持党建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镇领导班子、村两委干部以及党员先锋队作用,激发党组织在产业发展中的内生动力。镇领导班子成员为首批种植生姜的部分群众做贷款担保人为他们贷款;精选种植示范村,一批有干劲、懂技术村两委干部、党员率先示范种植,带动群众发展经济作物种植;把党建观摩活动开在农业结构调整的田间地头,逐项听取汇报,实地查看观摩,各工作管理区和各村互相交流经验成果,形成了“支部+党小组+农户”“党员示范户+农户”的发展模式。 镇党委从专业种植村、种植大户、回村创业的“能干人”、带头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实干家”中发展党员,储备村级党组织领导服务产业的发展力量,让更多专业人才参与到党建工作中,获取更多农业结构调整市场红利。 项目带动,护航产业快速发展 “以前常年在外面打工挣钱,老人小孩没空管,现在我们这几个村外出打工的都回来了,在家门口搞种植,瓜果选种和种植技术有人教,不比在外面挣得少。”后黄店村村民赵林川高兴地说。 引进来、有人种,在怎么种的问题上,八里营镇下了大功夫。 该镇推进以土地托管服务为切入点的服务规模化,探索创新农业经营方式,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 2019年底,8个工作管理区分别规划建设1个占地6.7公顷的农业产业示范园,覆盖60个行政村,实行“区总支+村支部+合作社+贫困户”发展模式,发展壮大主导产业,推广菠菜生姜、两茬菠菜一茬红薯套种、圣女果蔬菜套种等新型种植模式。2016年以来,累计投入财政资金、合作社投资等各类资金3700余万元,兴建日光温室20公顷。现有面积20公顷以上的6处园区实现种植连片成方,带动周边村庄贫困群众到园区务工。务工时间6个月以上的贫困户,每年还可享受2000元的务工激励分红。 该镇实施“鸿雁工程”,将“农专家”“田秀才”聘为镇级农业专家,纳入镇产业发展人才库,给予一定岗位津贴。定期组织农业专家到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规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专题培训。引导农村种养能手、农民经纪人、合作社领办人成立协会,打造“乡土专家”创业平台,推行“人才+产业+基地”模式,让“乡土专家”与全镇8个百亩产业示范园结成帮扶对子,带动群众参与创业。 该镇结合各村实际,推进以土地托管服务为切入点的服务规模化。将张路寨村作为土地托管服务试点村,与滑县金丰公社农业服务有限公司签订土地托管协议,托管土地15.3公顷,实现土地连方成片,种植面积增加13%-15%。实施测土配方等科学种田措施,改良土壤,种植生姜,每亩每年可增产100-120斤。推进机播机收、节水灌溉等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每亩可减少10%的种植成本。 迎合市场,双线并行开拓市场 “今年甜瓜市场帮着卖、网上直播卖,有多少都不愁卖。”刘苑村瓜农刘优军说。 该镇抓住瓜果蔬菜上市时间差,弥补各地市场对瓜果蔬菜需求,培育交易市场,加强对外商贸沟通,打通网上营销渠道。在大广高速口3公里处协调3.3公顷土地,兴建金御苑瓜菜交易市场,直接对接丹尼斯、万邦等大型商超和瓜菜交易市场,实现“产地+餐桌”的快速营销模式。 镇领导班子率先垂范,成功举办“3·18”阿里巴巴首届线下农村淘宝春耕农牧节、“5·18”滑县甜瓜节暨首届全国甜瓜供应链联盟峰会、第二届甜瓜节暨首届乡村振兴文化美食节等活动,线上线下相结合,在搜狐、抖音等各大电商平台开辟直播窗口。邀请本县知名网红、流量大咖、网络达人走进田间地头,公益直播带货。在第三届(网络)甜瓜节当日,销售4.5万公斤。丹尼斯集团“丹尼斯扶农助农爱心行”走进洋香瓜基地,开展线上直播,累计成交11061单,总销量逾5万公斤。 该镇制定专项奖补政策,引导鼓励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组织开展产品认证,实行标准化生产,积极协助办理农产品、地理产地保护产品、省著名商标、名牌产品等“三品一标”认定,其中“八里香”牌甜瓜分别获得中国国际农产品博览会第九届、第十届金奖,并取得省著名商标认证,申报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被评为“河南省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进一步提升了瓜果蔬菜的附加值。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