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12 2020-08

    陈村乡: 又到花椒成熟季 村民挥汗忙采收

    八月,顶着烈日酷暑,走进陈村乡韶兴村,漫山遍野的花椒缀满枝头,田间地头,到处都是椒农们忙碌的身影,一簇簇鲜红的果实,油囊饱满,椒香绵长。 韶兴村是一个黄河小浪底库区移民搬迁村,全村耕地面积650亩,但花椒种植面积就达到了500亩,每年花椒产值稳定在30万元以上,虽然人口不足百户,但却是远近闻名的花椒种植大村。 近年来,在渑池县“双椒一药”政策指引下,该村采取“党支部+农户”的模式,积极引导群众更新、改良品种,先后从陕西韩城和渑池南村引进优质花椒种苗,并强化科学管理,完善基础设施,从花椒栽种、管理、采摘、售卖等环节,村“两委”全程为群众“保驾护航”,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的发展积极性。

    [更多详情]
  • 12 2020-08

    南阳宛城区:锦田葡萄黄金梨 产业扶贫“双子星”

    走进南阳市宛城区茶庵锦田农业合作社,葡萄采摘园玫瑰香葡萄深紫饱满,金手指葡萄颜色浅黄,吃起来香甜微酸;黄金梨园内,金黄的梨挂满枝头,吃一口香甜多汁、唇舌生香...... 据悉,该合作社成立于2014年,占地200多亩,种植葡萄150亩、黄金梨50多亩,合作社引进中国农科院19个葡萄品种,全部按照有机操作规程种植,委托北京爱科塞尔认证中心进行有机转换认证,目前金手指、牛奶香、草莓香等十几种口味的有机葡萄已经进入成熟期,每天吸引大量城市居民前来采摘选购。此外,合作社生产的黄金梨采取种养一体的生态环保作业模式,按有机标准种植,不用除草剂,梨树下面养鹅。经过六年的精心管护培育,黄金梨如今进入丰产期,皮薄多汁,甜度高,吃后对人润肺清嗓、清热止咳,是伏天中最有益身体的水果。 锦田葡萄黄金梨 , 产业扶贫“双子星”。正在葡萄园分拣葡萄的贫困户袁清喜说,每天在这里打工,可以挣60元,家门口上班真好!茶庵锦田农业合作社心系脱贫攻坚工作,依靠葡萄和黄金梨两个扶贫产业,不断增强产业扶贫带动作用,吸纳贫困户3户,流转每亩地1300元,贫困户除了土地流转收益外,还可以在合作社打工增加收入。合作社全年提供就业岗位5000多人次,发放资金30多万元,惠及周边袁黄庄、周庙等村贫困户和群众。

    [更多详情]
  • 12 2020-08

    开封农林牧渔业发展成效明显

    市统计局调查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我市多措并举推动农林牧渔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得益于积极调整种植结构,今年我市经济作物面积和产量均有所提高,尤其是蔬菜及食用菌产量同比增长较为明显,加之市场效益有效驱动和政府政策大力扶持,我市畜牧业发展态势持续向好,有效拉动了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加。随着畜牧业各项扶持政策的贯彻实施及去年同期肉产量大幅下降,三季度我市畜牧业肉产量降幅将会持续收窄,农林牧渔业产值增速有望实现“由负转正”。

    [更多详情]
  • 11 2020-08

    河南叶县:大棚小蜜薯 丰收富村民

    8月10日下午,在河南省叶县田庄乡东李村大棚蜜薯种植基地,伴随着拖拉机的轰隆刨挖声,一个个粉红饱满的小蜜薯“破土而出”,村民们忙着去土、分拣、装袋,丰收的喜悦洋溢在每个人脸上。 叶县田庄乡东李村党支部书记李福青说:“前期我们卖的红薯苗,现在开始卖红薯,预计每亩地收入八千块钱左右,今年一季能为村集体增收三十万块钱。” 叶县田庄乡东李村辖9个村民组,1866口人,耕地面积有2200亩。近年来,该村响应县委、县政府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号召,走“党支部+公司+农户”共同致富的“塘约之路”,流转土地1500亩,发展高强筋小麦和饲草玉米种植,每年为村集体带来100多万元的收益。 为持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今年3月份,东李村又组织党员干部到洛阳、濮阳等地考察学习“短、平、快”种植致富项目,并结合本村交通便利及土质疏松、适宜种植优质红薯这一优势,采取“红薯+辣椒+红薯”的大棚间作套种模式,通过打“时间差”,实现一年3种3熟。村里投资100万元建起了占地30多亩的大棚蜜薯种植基地,分别在20多个大棚发展蜜薯西瓜红、烟薯25等早熟红薯品种育苗与种植,在整个生产种植过程中采用绿色无公害管理方法,实施覆盖地膜、沼液滴灌施肥等新技术。大棚种植光照足、湿度好加速了红薯快生长快结果。春季、夏季红薯芽头苗的销售,让村民刨到发展红薯种植的“第一桶金”;现在20多个大棚小蜜薯已成熟刨挖,预计每亩地能产红薯5000斤,有效地填补了目前市场上早熟优质红薯的空缺,按市场价两元一斤计算,每棚收入1.5万元左右。 叶县田庄乡东李村村民陈慧娜说:“这是我们村种的优质蜜薯,香甜好吃,刨下来以后客商都抢购走了。” 据了解,蜜薯除了具有普通红薯的营养成分外,还富含钾、硒等多种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素,糖分含量较高,一年能种植2茬。目前,该村正在组织村民移栽大棚辣椒。

    [更多详情]
  • 11 2020-08

    河南滑县:128万亩玉米生机勃发

    初秋时节,正是农作物肥水管理的关键期和病虫害的高发期。在河南省滑县留固镇小营村玉米产业体系试验田里,一望无际的玉米株随着阵阵微风荡起层层绿色的波浪。滑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农技专家正顶着烈日给村民们讲解秋田管理技术知识。 “早上发现有的玉米叶子发黄,有的玉米茎秆东倒西歪,就想请教下县里的农技专家。没想到张老师半个多小时就到了。”村民张占牢说。 张占牢所说的张老师名叫张心玲,今年52岁,是滑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高级农艺师,专门负责小营村60多亩玉米产业体系试验田的技术问题。每当庄稼遇到问题,村民都会打电话求助她。 “你看这有一大片褐斑,整个叶子都干枯了,这是典型的褐斑病。地头那几棵茎秆软化的病株,是得了顶腐病。”张心玲在一人高的玉米田里当即开出了药方,“用戊唑醇配上多菌灵控制病害,在浇地前每亩上15到20公斤尿素。” 张占牢连连点头,“去年俺这13亩玉米平均亩产1500斤,比邻村每亩多收了50多斤,今年肯定又要大丰收!这都多亏了您的指导啊!” 张心玲只是滑县农技专家中的一员。早在一个月前,滑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就组织农技专家对玉米苗开展系列调查,定期做好苗情、病情、虫情、墒情、耕地质量等监测预警,提出针对性技术措施,有效地指导农业生产。 据了解,为了保粮食、稳增收,该县通过农情监测、测土配方、农技指导、试验示范等多项举措,为农民群众科学管理农田提供技术支持。滑县农业部门开展了“百人包千村”活动,138名农技人员在关键农时,深入全县1009个行政村的田间地头,全程指导,悉心服务,解决农户疑难问题,加强关键技术的宣传、培训、指导,打通了农业技术推广的“最后一公里”。截止目前,该县共建立耕地质量监测点20个,采集土壤样品13245个,制定发布作物配方108个,为秋粮丰产奠定了良好基础。 “由于前期的预防和管理到位,今年的128万亩玉米生机勃发,长势很好,即将迎来大丰收。”滑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郑慧涛说,作为河南省粮食主产区,滑县一定当好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为夺取秋粮丰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

    [更多详情]
  • 11 2020-08

    切实抓好田间管理全力夺取秋粮丰收

    8月10日,副省长武国定在信阳市平桥区调研秋粮生产和草地贪夜蛾等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 武国定一行先后来到平桥区五里镇大堰村、肖王镇梁湾村保丰种植专业合作社等地,实地查看秋粮作物长势和再生稻发展,详细了解高空测报灯、性诱捕器、智能测报灯等草地贪夜蛾监测设备运行和防治情况,听取当地种植大户和农技人员意见建议。 武国定指出,当前正是秋粮生产管理的关键时期,也是草地贪夜蛾防控的紧要节点。各地要提高政治站位,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扎实抓好秋粮中后期管理;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着力抓好强降雨等灾害天气应对,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降低灾害损失;要持之以恒抓好草地贪夜蛾等重大病虫害防控,科学制定防控预案,高标准建好四条监控阻截带,坚持“治早治小,全面扑杀”,努力实现“虫口夺粮”;要强化技术指导服务,组织专家、农技人员入户到田,指导农民落实关键田间管理措施,全力夺取秋粮丰收。

    [更多详情]
  • 11 2020-08

    平顶山:水稻绿色防控降农残提品质

    8月9日,在位于平顶山市湛河区的3000亩省级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内,曹镇乡秦庄村农民宋勤正在管护水稻。近年来,当地农技部门在该示范区内大力推广放置粘虫黄板、太阳能杀虫灯等绿色防控技术,帮助农民防控稻纵卷叶螟、稻飞虱、二化螟等病虫害,实现了少用农药甚至不用农药,节约了生产成本,减少了环境污染,降低了农药残留,提高了稻米品质。

    [更多详情]
  • 11 2020-08

    邓州:盐渍化土壤长出高品质果蔬

    “今年春夏两季,合作社种植的西瓜、番茄、黄瓜、辣椒、茄子等果蔬,由于品质高、口感好、绿色健康,不出地头就销售一空,客商收购价也比别的种植户每斤高出三四毛……”8月4日,烈日炎炎,在位于邓州市刘集镇杜营村的成林种植专业合作社大棚里,合作社理事长吴静旭一边带领社员给番茄整枝,一边高兴地说,“仅果蔬品质过硬、收购价高这一项,就能给合作社增收几十万元。” 拥有70余栋蔬菜大棚、80余亩露地蔬菜、100多亩藕池、500余亩大田作物的邓州市成林种植专业合作社,是省农科院院县共建项目“优质果蔬新品种引进及绿色安全生产技术示范”的示范点。 整齐、健康,是合作社蔬菜大棚给记者留下的深刻印象——水肥一体化设施和诱虫灯、诱虫板等绿色防控设施一应俱全;秧苗高度、叶片大小整齐划一;叶片深绿发亮、茎秆粗壮坚韧;大棚内没有杂草、秧苗没有病虫害。 谁也想不到,过去这里由于重茬障碍,土壤板结、盐渍化严重,合作社种植的果蔬产量和品质受到较大影响。帮助合作社改变这一状况、获得高收益的,是省农科院院县共建项目“优质果蔬新品种引进及绿色安全生产技术示范”带来的“品种优选+土壤改良+穴盘育苗+绿色防控”果蔬高效栽培集成技术。 “项目团队帮助合作社引进了适合当地种植的番茄新品种金鹏秋盛、博美7号,黄瓜新品种博杰620、博杰636和绿翠。”项目首席专家杨凡博士边查看果蔬秧苗长势边向记者介绍,“同时,在合作社开展了畜禽粪便快速腐熟技术、穴盘无菌基质育苗技术和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等新优品种和技术的示范。” 吴静旭介绍,采用这项果蔬高效栽培集成技术种植的果蔬,秧苗颜色深绿、长势强健、基本不生病,果实的风味和品质大大提升,118位社员的收益也有了明显增加。 “项目快要结束了,以后俺还会有‘菌’用吗?”临别之际,吴静旭说出了自己的疑虑。她所说的‘菌’,是杨凡博士在项目中向合作社提供的酵素菌。利用该微生物菌剂可以快速发酵腐熟秸秆和畜禽粪便,制成的微生物有机菌肥可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和肥力,缓解连作障碍、降低土壤盐渍化程度。杨凡博士表示,将一如既往大力支持合作社发展,帮助他们把蔬菜种植做好、做精、创出品牌。 有了蔬菜专家的保驾护航,吴静旭底气十足,“今年,我要再突破一下自己,把通往合作社的路修一下,再建几个蔬菜大棚……”

    [更多详情]
  • 10 2020-08

    “春风万里 绿食有你” 河南省启动绿色食品宣传月活动

    8月7日,由河南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主办的河南省绿色食品宣传月启动仪式暨产销对接活动在郑州市举行。来自河南省农业农村部门和“三品一标”企业代表共400余人参加了活动。 近年来,河南省着力推动农业由数量优势向品牌优势转变,加快推进绿色食品等农业品牌发展,通过实施以绿色食品为引领的品牌创建、品牌扶贫和产销对接行动,为优质农产品走出中原大地插上了品牌翅膀。截至今年6月,全省有效期内“三品一标”产品3533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2328个、绿色食品1031个、有机农产品35个,农产品地理标志139个。2020年,河南省将力争新增1000个绿色食品和申报创建50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保准化生产基地。 启动仪式上,相关负责人分别为荣获全国“最美绿色食品企业”、第二十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企业、2019年河南省“我最喜爱的名特优新农产品”等获奖单位颁奖授牌。活动现场,来自全省的140余家“三品一标”企业展示了500多种获证产品,供市民免费品尝;60余家省内外营销机构与“三品一标”企业开展了产销咨询对接;20余家参展企业和直播平台在现场直播带货。省、市、县 “三品一标”工作机构的专家和工作人员向市民讲解了绿色食品知识,解答了疑问,发放了《绿色食品 你知我知大家知》宣传手册万余份。 此次活动将持续到8月底,接下来,全省各地将结合各自实际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和产销对接活动,努力让绿色食品常识家喻户晓、让绿色产品走进千家万户,让绿色食品更大程度满足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据了解,今年是我国绿色食品事业创立30周年,30年来,“绿色食品”生产消费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绿色食品事业蓬勃发展。截至目前,全国绿色食品覆盖农产品及加工产品1000多个品种,绿色食品产品总数超过3万个、企业已逾万家。

    [更多详情]
  • 10 2020-08

    息县:废塘变身“大花园”

    “坑塘地势低洼,涝时能蓄水,旱时能浇地。这里原来是个坡滩,淌水不通畅,我们响应县里‘四水同治’号召,把它加深扩宽,打上拦水坝。拦了水,群众还可以灌溉田地。然后在塘边栽上树美化环境,塘里种植莲藕增加收入。”8月9日,息县东岳镇夏围孜村党支部书记夏照松指着村里改造后的坑塘,如数家珍般说起它带来的益处。 为了打造“水更清”“景更美”的美丽乡村,东岳镇分别在黄岗、夏围孜打造坑塘改造示范点。截至目前,全镇所有村庄的围沟、坑塘、排水渠都进行了全面整治,实现了沟渠相连的农田水网体系。 “以前这些地方就是一个个垃圾坑,尤其到了夏天,又脏又臭,从这儿路过都要捂鼻子。现在好了,多年的陈旧垃圾清理干净了,还覆盖上了新土,栽上绿化树木,这里现在成了俺们村最漂亮的地方!”一提起坑塘治理,夏围孜村的村民们都交口称赞。 如今,东岳镇共挖坑塘137口908亩,排污渠144条163公里。沟渠畅通了,路肩陪护了,环境变美了,晚上路灯明亮,大家都到村里广场上休闲、健身,心情舒畅。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