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14 2020-05

    正阳县:“小花生”撑起脱贫“大产业”

    “世界花生看中国,中国花生看正阳”。有“中国花生之都”称号的正阳县地处淮汝河之滨,人均耕地3.2亩,花生种植面积172万亩,连续20年成为“全国花生生产第一大县”。 近年来,正阳县以花生产业为主导,不断壮大规模、叫响品牌,成功创建17万亩的花生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延伸产业链条,使小小花生成为正阳脱贫的一大支柱。 因利乘便 “锚定”花生做文章 近日,记者来到以花生育种为主业的正阳县新阮店乡河南邦农种业有限公司,刚进大门,就看见几名工人正在一辆满载花生种子的卡车上往下卸种子,厂房内的流水线上,几名工人正在对花生种子进行挑拣分级。 “我年纪大了,不能外出打工,在家又闲着没事,所以就在这边干挑拣花生种子的活儿,一天能挣100多元。”70多岁的段玉真是新阮店乡的贫困户,因家中孩子患有小儿麻痹症,没有劳动能力,为了贴补家用,他就到离家较近的地方打打零工。 段玉真家里有6亩地,一年可收入5000元左右,再加上自己平时出来帮工,一年收入也在两万块钱左右,“之前没有挣钱的活儿干,都是吃低保,现在靠着县里的花生产业,我也多了项收入,虽然挣得不多,但日子却好过多了。” 记者了解到,在河南邦农种业有限公司务工的贫困户有40多名,主要从事一些选种、分装等工作。 该公司总经理杨展说:“这些贫困户大多是因病致贫,在我这边一般一天最少挣100块钱。” 除了带动贫困户,该公司还积极探索培育花生优良品种,如高油酸品种豫花37、豫花25,“这种花生耐储存,而且卖价也比普通品种好,每公斤价格可增加2~3元。”杨展说。 正阳县是省级贫困县,为打好脱贫攻坚战,正阳县委、县政府坚持产业带动战略,立足资源优势,确定花生主导产业,壮大发展规模,叫响花生品牌,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同时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把贫困户“嵌”到花生全产业链上,“小花生”已成为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同时,为了带动县里的贫困户增收致富,实现产业扶贫全覆盖,正阳县依托扶贫协会,聚集全县400余家规模家庭农场、合作社,成立正阳县花生产业助推精准扶贫协会。 “现在我们县种植花生的农民达58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88.6%。产业链年吸纳贫困人口1万多名,占到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的85%以上。”该县扶贫办主任王慧峰说。 “吃干榨净” 充分衍生新产业 “花生真是我们县的宝贝,不仅可以吃、榨油,连花生壳都有很大的用处。”喻小凤是正阳县新阮店乡中心庙村的贫困户,她和丈夫范保国承包了3座香菇大棚,虽然依靠“香菇”脱贫,但喻小凤却十分感谢“花生”。为喻小凤等贫困户提供大棚的正阳县食用菌合作社理事长鲁新爱说,食用菌产业是花生产业的一个延伸,用来生产食用菌的菇棒中大半都是花生壳。每100公斤花生壳,能产鲜菇100公斤左右,现在已有966个贫困户通过食用菌产业脱贫。 对于正阳县的老百姓来说,花生全身都是宝,他们围绕花生“吃干榨净”,对花生秧、花生壳等资源化利用,实行农牧结合,变废为宝。 “我们公司主要是把花生秸秆做成高营养的饲料,通过380℃的灭菌,把饲料做成颗粒状,这种饲料不仅可以喂牛羊,家养的兔子也可以吃。”位于新阮店乡孙竹村的正阳县新天地草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蒋金锋说,公司下属正阳县开源秸秆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收储点周围农村剩余劳动力和贫困户1200多人就业。 目前,正阳县利用秸秆发展养牛场(户)540家,年存出栏6万头;养羊场(户)828家,年存出栏30万只,全县有357户贫困户利用花生秧发展畜牧养殖。 正阳县天润农业董事长曾兆君说:“我们公司创办了‘花生秧行’,群众可凭‘花生秧存折’随时存放秸秆、随时支取现金,还可等价交换我们公司的肥料、湖羊等。” 天润农业还实行“以羊换羊”的模式,与贫困户签订合同,由贫困户代育羊羔,待养成后,可用一只大羊换两只小羊,循环发展。全县已带动1000户贫困户养殖湖羊实现增收。 “深耕细作” 构建全方位产业链 目前,正阳县常年花生种植面积已达170万亩,总产达53万吨,每亩纯收入突破1500元,仅此一项,贫困户人均可增收3000元以上,花生已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金豆豆”。 该县县长王东征说,正阳县投资2900多万元,对全县13326户贫困户免费提供花生种子,采取了统一供种、统一栽培、统一技术、统一供肥、统一管理、统一回收等“六统一”模式,提高了贫困群众种植花生的质量和效益。 不仅如此,正阳县还引入电商,把花生的种、产、销串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实现了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和超市货架的无缝对接。 “我们推行了‘互联网+花生’模式,与京东、阿里巴巴等知名电商携手,实现花生产品‘线下、线上’双向销售。”王东征说,通过推动正阳花生一二三产深度融合,使1160多户贫困户足不出户,仅靠一台电脑实现脱贫致富。 为拉长花生产业链条,壮大第三产业,实现花生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正阳县积极打造花生销售、交易、检测、期货交割等平台。 目前全国2000多家花生企业报价均来自正阳,形成了正阳花生的价格中心。该县县委书记刘艳丽介绍,下一步,正阳还将打造以花生产业为主题的梦工厂、文化园、观光园、博物馆等,构建全方位的花生产业链,让农业生产者和消费者共享丰收硕果,让有情怀的年轻人投身于乡村振兴的实践。

    [更多详情]
  • 14 2020-05

    沃地流金 豆志昂扬

    大风掀得塑料大棚哗啦直响,站在地头上简直睁不开眼。5月11日一大早,鲁山县磙子营乡柳林村脱贫户杨红跃吃过饭,随手套上一件夹克,顶着风又下了地:这十多亩地是他的心头宝,一天不跑上几趟总难安心。 “红跃,又下地了?土豆长得不错,快该收了吧?”该村驻村第一书记许冰走了过来。“许书记,你还别说,特色种植比种粮食强。”杨红跃咧嘴笑了。作为曾经的贫困户,52岁的他如今也是村里数得着的种植大户了。 土地流转特色种植 路边大片麦穗随风摆动,从公路上能看到不远处几十亩已成熟的豌豆,20多名村妇正弯腰采摘。这是市供销社在对口扶贫的柳林村进行的土地流转项目,先后种过高筋小麦、花生和豌豆。 2017年11月,市供销社工作人员、柳林村驻村第一书记许冰首次来到村里,当时道路坑坑洼洼的,车都开不过来,村里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于是,许冰协调修路、建文化广场、修公厕,还重建了村党群综合服务站。如今,平整的柏油路穿越两旁的麦田直通村里,道路两侧还种着香樟、石楠等观赏树种。 柳林村共有423户村民,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94户280人,通过帮扶,如今只剩10户12位孤寡老人尚未脱贫,计划今年兜底保障。 许冰天天惦记着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做文章,增加村民收入,不断到村民家里走访,上田间地头搞调查。市供销社在柳林村建成了产业扶贫基地,成立鲁山县新合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村民自愿加入,通过特色种植带动贫困户增收。他还协调为村里购置了收割机、旋耕机、秸秆粉碎机等大型农机具,以成本价为村民服务。 首批流转了50亩土地,每亩流转金900元,对于贫困户来说,相当于每年有了一笔稳定的收入,省下时间还能干点儿别的。打药、养护等也优先请贫困户帮忙,合作社发放工钱。“合作社模式成功,也有利于大范围带动其他种植户。”许冰说。 流汗挣来的好日子才踏实 杨红跃的地在村子西南角,种着土豆、山药、芋头等,还有个菌菇大棚。他从地里扒出几颗土豆给许冰看,只见土豆外表光滑干净、色泽微黄,“黄瓤土豆,可面了”。他也在摸索种山药,虽然产量还没达到预期,但比种粮食强多了。 其实,20年前杨红跃家境还不错,肯干能吃苦,早就盖了新房。后来,他身体变差,还要供应孩子上学,经济拮据。2016年,杨红跃家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他尝试搞养殖,2005年开始养长毛兔,定为贫困户后每年还有4000元养殖补贴。这两年他有腿疾,不再养兔子,一心搞特色种植,“以前种小麦,一亩两季1000元钱都不好挣到”。 不断有帮扶干部来杨红跃家里看望,分析政策、提建议,“许书记就老来家里坐”。杨红跃加入鲁山县新合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又种起了平菇。1.2万个生产菌菇的种植菌包今年已收获了3批,收入可观。上初中的小儿子享受着“两免一补”;逢年过节,有帮扶干部慰问;前年萝卜白菜滞销,今年疫情期间平菇不好卖,许书记都帮着联系销路,这些他都一一记在心里。 如今的杨红跃干活比谁都拼命。“国家给了好政策,自己也得争气。流汗挣来的好日子才踏实。” 脱贫不脱政策,2018年,他家年收入达到4.3万元,去年升至5万多元。 许冰说:“他能干,是个勤快人。咱帮扶起来也有劲儿。” 打造花生种植基地 驻村两年多来,各家冷暖都时刻挂在许冰心头。扶贫关键是帮到根儿上,许冰说,长远考虑,还得鼓励贫困户靠自身能力脱贫致富。村里也得有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用产业发展带动全村致富。 流转土地种植就得选择经济效益高的作物。许冰说,几轮尝试下来,还是花生的经济效益较高。他们已经买来了花生播种机、摘果机、脱粒机、筛选机等,采摘加工完直接就能出售。 配套建设的花生加工厂房正在紧张施工,麦收前就能建成。近1000公斤优质花生种子整齐地码放在合作社里,花生专用肥料也已到位,豌豆收完土地一平整好,立马就开始种植。 “近期目标是流转土地扩大到200亩,打造一个花生种植基地。”许冰说,他对柳林村的未来很看好,“只要肯干,没有成不了的事儿”。

    [更多详情]
  • 14 2020-05

    郑州市农委召开高标准农田建设座谈会

    5月12日下午,郑州市农委组织召开高标准农田建设座谈会。市农委农田建设处、有关县(市)农委等相关负责同志参加,市农委党组成员、副主任董锐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首先传达了全省高效节水灌溉和高标准农田现场会会议精神。随后,各县(市)对高标准农田“十四五”建设目标、“十二五”以来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问题、2019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验收、2020年高标准农田项目推进及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安排部署、已建高标准农田重点设施普查整改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等工作情况进行了汇报。 2019年省农业农村厅批复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2.8万亩,总投资4200万元,项目已基本完工,目前正在收尾阶段。2020年省厅批复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3.1万亩,其中,登封市0.5万亩,新密市0.6万亩,荥阳市1万亩,中牟县1万亩。计划总投资471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3355万元,省级投资831万元,市级投资207万元,县级投资317万元。目前正在挂网招标。 董锐对各县(市)进行了点评指导,他要求:一是必须提高政治站位,稳定粮食生产面积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中之重;二是务必把握好挂网、招标、开工、验收、支付等一些关键节点;三是在以后的工作中多借鉴信阳“高标准农田+”模式,提高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更多详情]
  • 13 2020-05

    林州南采桑的桑葚熟了

    “殷红莫问何因染,桑果铺成满地诗。”这几天,林州市采桑镇南采桑村的桑葚已经全面成熟,进入采摘旺季,不少市民纷纷前来体验采摘乐趣。 走进桑葚采摘园,连片的桑树青翠欲滴,树上挂满了颗粒饱满的桑葚果子,沉甸甸地将枝条都压弯了腰。或红或紫的桑葚果,犹如一串串玛瑙掩映于枝叶间,让人垂涎欲滴。摘下一颗红得发紫的桑葚果,轻咬一口,酸酸甜甜,让人欲罢不能,一个接一个的桑葚果瞬间成为腹中美味。远道而来的游客们三三两两地穿行在桑树间,仔细寻找着最大最饱满的果子,一边品尝,一边将果篮填满。时间在采摘间悄然流逝,心情也在体验中获得满足。 游客郭春云说:“听说这里的桑葚特别好,来这里看了看,风景漂亮,桑葚园的桑葚又大又甜,今天来这里摘桑葚,感觉好开心。” 南采桑村自古就有种植桑树的历史,如今,为大力推进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在驻村第一书记的协调下,桑葚园还积极引进培育了优良食用桑葚品种,可以更大限度地满足游客的需求。与此同时,桑葚园还积极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让周边村的闲散劳动力和贫困户到园内打工,既增加了他们的收入,又助力了园区建设,实现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双赢的局面。

    [更多详情]
  • 13 2020-05

    我国非洲猪瘟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我国非洲猪瘟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2018年后5个月、2019年全年和今年前4个月,全国非洲猪瘟监测病原学阳性率分别为0.36%、0.09%、0.03%。 这是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12日在全国非洲猪瘟联防联控机制视频会上说的。各地报告疫情数量、病死生猪无害化处理数量、农业农村部受理的疫情举报数量等也呈下降趋势,没有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 韩长赋同时强调,近3个月生猪存栏增长、猪肉价格连续12周下跌,但生猪生产恢复的基础还不稳固,市场价格还在高位震荡。对此,他要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强化疫情监测报告,建立分片包村包场疫情排查机制,完善疫情报告奖惩机制;强化常态化防控,指导督促规模养殖场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预警、早处置”要求,把好出栏检疫关,强化屠宰环节监管,加强病死猪无害化处理风险管控,继续推进分区防控。 农业农村部4月初启动了违法违规调运生猪专项整治行动。根据防控形势需要,农业农村部与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共同行动,把专项整治行动升级为“百日专项打击行动”,严把生猪运输出入关,严管运输车辆和贩猪行为。 2018年8月3日,农业农村部确认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发生一起生猪非洲猪瘟疫情并启动二级应急响应,这是我国首次发生非洲猪瘟疫情。

    [更多详情]
  • 13 2020-05

    河南农业整体品牌形象征集

    河南地处华夏之中,沃野千里,是产粮大省、畜牧大省、农产品加工业大省。连南贯北的交通优势,不断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日益增强的农业科技水平,机制有效的政策支持体系,蓬勃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便利条件。河南粮食产量连续3年突破1300亿斤,生产了全国1/10的粮食、1/4的小麦,1/2的火腿肠、1/3的方便面、1/4的馒头、3/5的汤圆、7/10的速冻水饺,实现了从“国人粮仓”到“国人厨房”再到“世人餐桌”的转变。 品牌强,农业强!2018年,河南省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品牌强农的实施意见》,建立农业品牌目录制度,升级“老字号”、开发“原字号”、培育“新字号”,打造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构建品牌体系。培育了双汇、牧原、三全、思念等一批“中国第一、世界有名”的河南农业品牌“顶级名片”,打造了新乡小麦、信阳毛尖、正阳花生、泌阳夏南牛等具有鲜明河南特色的区域公用品牌“金字招牌”,涌现出了好想你、华英、白象、南街村等一批企业“知名品牌”。越来越多的河南农业品牌正在叫响全国、享誉海外! 为持续推进品牌强农战略在乡村振兴中奋力实现农业强省目标,河南省农业农村厅联合猪八戒网打造河南农业整体品牌形象,现面向社会公共征集。 征集内容:河南农业整体品牌名称;Logo标识;宣传语 征集时间:2020年:5月11日-6月15日 征集要求:河南农业整体品牌是基于河南省特定地理区域范畴,由河南省农业农村厅主导,由省内各级政府、社会组织、市场经营主体等多元主体共创、共享、共管、共用,覆盖全品类、全省域、全产业链的公共品牌。 1.品牌名称及宣传语 投稿作品创意须符合河南省农业品牌的建设目标、品牌内涵和地域文化特色。构思新颖,有较强的思想性、艺术性、感染力和时代感。品牌名称要求简单、易读、易记、易传播,有较强的画面感和丰富的联想度;宣传语要求精简、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易于传播,与品牌命名的理念相融合。 2.品牌logo标识 投稿作品创意须符合河南省农业品牌的建设目标、品牌内涵和地域文化特色。LOGO标识要求构思新颖、形象生动,有较强的思想性、艺术性、感染力和时代感,容易辨识、便于记忆,推广性强。作品须以电子稿JPG格式提交,设计精度应在300DPI以上。 征集作品知识产权要求 1.应征作品需均附上100字以内的创意说明。 2.应征作品须符合《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等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要求。 3.应征作品须为原创作品,明显区别于其它品牌及商标名称。如有侵犯他人著作权或知识产权,由投稿者承担所有法律责任,并取消奖励。 4.应征作品不得违反我国法律法规的规定,否则一切责任由应征者自负。 5.本次活动入围作品的版权、著作权、专利权等一切权益归征集方所有。 征集奖金设置 1.品牌名称:一等奖1名奖金20000元   入围奖5名奖金1000元/名 2.宣传语:一等奖1名奖金30000元   入围奖5名奖金1000元/名 3.品牌logo:一等奖1名奖金30000元   入围奖5名奖金2000元/名 欢迎全国有关高校、设计机构、策划团队、创意人才发挥自己专业所长,积极参赛,共创共享,为河南农业品牌建设助力! 联系人:魏老师 18638185995

    [更多详情]
  • 13 2020-05

    灵宝市:种植彩色小麦每亩增收200多元

    5月10日,在灵宝市川口镇湾底村,三门峡市中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人员正在对种植的彩色小麦的株高、穗长、叶形、叶色等生长的各种性状进行调查。目前,该公司已示范带动当地农民种植彩色小麦8000多亩,平均每亩比普通优质小麦增收200多元。

    [更多详情]
  • 13 2020-05

    河南叶县:“辣椒+”产业模式催逼土地增效群众增收

    5月9日下午,在叶县廉村镇沙渡口、肖马、后王等村的辣椒种植基地,和着细雨、踏着泥巴的村民们,或弯腰、或下蹲,拨开翻松过的土壤,把一棵棵嫩绿的辣椒苗套种到麦田中。 “我们村连续种了三年辣椒,效益一直很不错,今天我们老少爷们三四十个,冒雨来种辣椒,今年应该还是一个很好的收成。”沙渡口村村民李国亮说。 叶县廉村镇辖53个行政村,8.6万口人,近10万亩耕地。为优化种植结构、增加群众收入,2017年4月,该镇与湖南辣椒种植协会合作,在沙渡口、高柳、谷西等村设立示范性试验种植基地400亩,并号召镇、村干部参与辣椒种植,以点带面,示范引领,辐射带动。“公司 +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利益联结运作模式,让群众吃下了“定心丸”,激发了他们种植辣椒的积极主动性。为拉长产业链条,该镇争取上级扶持产业发展资金1037万元,建设辣椒深加工项目,全镇辣椒种植技术推广、种苗供给、收购及加工统一组织进行,并与种植户签订最低保护价收购等措施。廉村镇辣椒种植采用了“辣椒+小麦”、“辣椒+大蒜”等套种模式,提高了土地产出效益,实现了“一举多得”。 “我村今年种植辣椒面积120亩,每天用工人数大概40多人,大多数是村里的低保户跟贫困户,辣椒哩生长周期是6个月,这样算下来,人均每年的收入可以多增加6000元左右。”肖马村村主任肖隆涛说。 据了解,叶县廉村镇今年辣椒种植面积将达到6200多亩,其中春茬套种辣椒3000亩正在加紧移栽。

    [更多详情]
  • 12 2020-05

    商水县:千亩玫瑰园带热乡村游

    “你看看,这些玫瑰花开得多好,真是美极了!”5月10日上午,在商水县平店乡雒庄村千亩玫瑰园里花农忙着采摘、分拣、包装,游客们徜徉其中、谈笑风生。 平店乡雒庄村有6个自然村、10个村民组,568户2388口人、2300亩耕地。“目前,俺村已成立‘兴盛玫瑰’‘国运花卉’‘万和园花卉’等4个合作社、流转4个自然村的土地,种植玫瑰花卉1000多亩,其中食用、药用玫瑰400多亩,观赏玫瑰600多亩。玫瑰花卉已成为传统农业升级后的一个新兴产业……”该村村干部刘国停说。据了解,这个花卉基地最初是由雒庄村村民刘志国带头创办的。他在云南昆明等地从事花卉经营销售数十年,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资金。看到家乡鲜花种植发展潜力和空间巨大,2013年他返乡创业。在乡村干部帮扶下,他和本村刘军停、刘运中等人共同注册了“商水县国运花卉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当天下午,记者在雒庄村千亩玫瑰园看到,一棚棚玫瑰品种多样、形态各异,有的含苞待放、有的花开正艳。花农们在花丛中来回穿梭,套袋、修剪、采摘、装运,一派繁忙景象。 “我们是从鲁山景区顺路赶过来的,听说这里的玫瑰花卉不错,我们来看看……”当天下午5点多钟,沈丘县城区的刘女士姊妹三人带着年近80岁的父母来到玫瑰园游玩。一家人玩得很开心,又是拍照又是发“抖音”,临走还购买了几把玫瑰花。 万和园花卉种植基地负责人李东洋介绍,雒庄村整个花卉基地共有花卉大棚120多个,种植有香槟、红袖、冷美人、戴安娜等20多个玫瑰品种。平均亩产鲜切花10万枝,亩均效益3万~5万元,全部通过云南、郑州花卉大市场销往全国各地;食用药用玫瑰亩产玫瑰花300公斤~400公斤,亩产值达6000元~8000元;玫瑰花卉基地吸纳300名固定工、临时工,每人月收入1500元~2000元,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增收,72户贫困户得到了精准帮扶。 “俺年龄大了,上有老下有小也不能外出打工,在家门口花卉基地打零工。既能照顾家也累不着,每月收入2000元左右。”雒庄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熊喜妮高兴地向记者介绍。 “生态农业、转型升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要素。为了打造农业新亮点、建设美丽乡村,我们坚持以花为媒、以花会友,连续两年举办了玫瑰有约乡村游活动,共接待来自省内外游客2000多人。”平店乡党委书记陈静介绍,“下一步,我们要把玫瑰花卉作为美丽芳香产业、生态绿色产业做大做强做优,让农村变都市、让农民变工人、让社会更和谐。”

    [更多详情]
  • 12 2020-05

    今年全省林业病虫害发生面积预计超800万亩 重点预防杨树食叶害虫危害

    森林病虫害被称作“不冒烟的森林火灾”。记者5月11日从省林业局获悉,2020年全省林业病虫害呈高发态势,预测发生面积在800万亩以上。 近年来,全省林业病虫害年均发生面积在850万亩左右,主要为美国白蛾、松材线虫病、杨树食叶害虫和病害等,每年防治作业面积在1350万亩次以上。截至今年4月底,全省林业病虫害发生面积51.33万亩,同比上升10.63%,以轻度发生危害为主。各地采取人工地面防治和部分飞机喷药防治方式,防治作业面积41.2万亩,较好地控制了危害程度。4月下旬以来,随着气温快速升高,各类林业病虫害也逐渐进入严重危害期。 省林业局副局长李志锋表示,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林业系统将强化对主要病虫害的监测预报,重点预防杨树食叶害虫危害,避免出现“夏树冬景”现象;组织开展以飞机喷药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确保全省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3.7‰以下。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