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12 2020-05

    河南尉氏:大棚黄瓜采摘忙

    “今年的黄瓜收成不错,俺的大棚黄瓜从过了春节开始结,能一直结到六月,今年预计能亩产1万多斤呢。”5月8日,河南省尉氏县大桥乡冯村贫困户文海军在大棚内一边采摘黄瓜,一边向记者说道。 文海军是大桥乡冯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家里有年迈的双亲需要人照顾,不能外出务工挣钱。看到别人种大棚黄瓜效益不错,帮扶人和他商量着也建大棚种黄瓜,终于在帮扶人的帮扶下,他和弟弟一块投资建起了4亩地的大棚用于种植黄瓜,种大棚蔬菜虽然效益比种传统庄稼高,却很辛苦。 种植黄瓜苗的时候是冬天,大棚黄瓜对温度的要求比较严格,棚中的温度过高或者过低都不可以,不仅要管理好地上部分的温度也要对其地下部分的温度管理好,文海军起早贪黑,精心照料,每天观察,浇水、除草、防治病虫害,终于迎来了收获的季节。现在4亩地的大棚黄瓜,每天都要成熟2500斤左右,文海军和弟弟全家上阵,采摘装箱,运到批发市场就被抢购一空,根本不用发愁销路。“今年黄瓜产量不错,虽然辛苦点,只要人肯干,就能有收获,我要靠自己的双手来脱贫。”文海军望着刚刚摘下的一篮黄瓜,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 据悉,在致富带头人的带领下,冯村的蔬菜大棚从最初的10个大棚,已发展到目前的100余亩、40多个大棚,品种也多了,有黄瓜、西瓜、香瓜,已经连成片,形成了规模,大棚蔬菜已成为冯村的特色种植之一。

    [更多详情]
  • 12 2020-05

    宝丰县:鲜菇脸盆大菇农乐开花

    近日,在宝丰县周庄镇中和寨产业扶贫基地,看着脸盆大小的大球盖菇,忙着采收的菇农脸上乐开了花。中和寨产业扶贫基地食用菌种植技术顾问、河南城建学院生科院副教授佘秋生博士长期致力于食用菌研究,实现了北方冬季冷棚羊肚菌种植成功并获得亩产600斤鲜菇的同期国内最高水平,其在该校食用菌研发基地种植的大球盖菇直径达到40厘米。佘秋生博士在叶县、宝丰县、鲁山县等地用先进的技术为菇农提供支持,帮助菇农提升产量和品质。

    [更多详情]
  • 12 2020-05

    河南淮滨:“小艾草”撬动脱贫致富“轮轴球”

    “突、突、突”……5月11日,记者在位于河南省淮滨县防胡镇蔡坡村的河南好知艾艾制品有限公司的艾草基地,只见两台收割机正拉开阵势,一刻都不停歇的收割艾草。 “这眼前的艾草有好几百亩,现在已经进入收割期,天气预报说过两天有雨,我们要抓紧在雨前把他们全部收上来。”公司负责人张国印说。“担心人手不够,我们还专门请了淮滨县淮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收储队帮忙收割。” 艾草“浑身是宝”,全草可入药;艾叶晒干捣碎,可得“艾绒”, 制艾条供艾灸用,又可作印泥的原料;是畜禽优质饲料添加剂,能制天然植物染料;此外还可房间消毒、制杀虫药等。 “这艾草一年种、多年收,像‘割韭菜’一样,能收割3到4茬呢,每年5到10月份是其生长丰收期。我们请了专家,也拿过土壤去研究所化验,这里很适合种植艾草。”张国印告诉记者,每茬可收割1000斤左右,按每斤1.2元计算,一亩艾草可收入3600元。除去当年艾草投资成本,净收入能达2500元,从第二年起,每年每亩净收入达3000元以上,可连续收益至少6年。 “路子找到了,就要大胆去做。”看到艾草效益不错,防胡镇党委书记郑海中在某次镇里的脱贫攻坚大会上说:“要做就做好,咱们要抓紧时间招商,对接市场,延链、补链,建立起‘一条龙’的艾草产业链。” “当时在推广前,已经有群众零星种植。后来我们积极招商,2018年引建了河南好知艾艾制品有限公司。”郑海中告诉记者。 公司采用“公司+示范基地+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的模式,建立起了集艾草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生产企业。在该公司的带动下,该镇范围内从事艾草产业116户464人,带贫106户456人,种植面积将近万亩。 “俺家里统共有9亩地,流转七亩给公司种植艾草,自己还单种了2亩,现在每天都在公司打工,一天平均至少能赚60元,一年赚个3万多不在话下。”蔡坡村村民周恩抖说。 为促进艾草产业发展,该县依托河南好知艾艾制品有限公司,成立了艾草“党建联盟+产业联盟”,郑海中担任联盟盟主,防胡镇、期思镇、王店乡等地的19个艾草生产经营主体加入了艾草产业联盟。 “联盟的成立,为做大做前艾草产业把稳了方向,吸纳的123名党员,像一面旗帜指引着大家“航行”的方向。我们现在正推广‘给人种、帮人种和自己种’三种种植模式,计划从2020开始,每年增加1万亩,逐年递增,实现3万亩的种植面积,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础上,提振实现乡村振兴的干劲!”郑海中满怀信心地说。

    [更多详情]
  • 11 2020-05

    宜阳县:植保无人机助力花椒生产节本增效

    近期,随着气温升高,花椒树病虫害高发。宜阳县香鹿山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花椒树病虫害防治工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防控布置,以“群防群治、精准高效”为前提,利用植保无人机助力花椒病虫害防治。 该镇农办人员从前期筹备、作业设计、安全保障、后勤服务、防效监测等方面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根据农时和农户需要,及时深入田间地头,查苗情、查墒情、查病情、查虫情,为农户送技术、送服务,指导群众及早做好田间管理工作。为准确掌握飞防最佳时间,从4月初就进行了大面积调查,在飞防前就向防区发布了公告,提请群众做好安全防范措施。 当前正是花椒修枝整形和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期。5月1日起,香鹿山镇南留村、留村村、马沟村、潘寨村、砖古窑村和叶庄村等10个花椒种植专业村,实施花椒树有害生物飞防作业,共组织30余架植保无人机进行群防群治。据了解,植保无人机雾化程度比人工使用喷雾器精细很多,可以大大提高药物的利用率,减少农药用量30%,利用无人机进行喷防作业,能节约生产成本,有效提高喷洒效率及病虫害的防治效果。采用无人机植保作业后,一天能作业150—200亩,效率高出人工几十倍,省时省力,人机分离的作业方式,又避免农药进入人体皮肤导致农药中毒现象的发生。截至目前,全镇已完成防治面积2万余亩。 近年来,香鹿山镇花椒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相关人员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把科技应用到传统种植中,为花椒的提质增效、群众的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真正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更多详情]
  • 11 2020-05

    2025年河南将建成八千万亩高标准农田 粮食产能预计提高20%

    5月10日,记者获悉,我省近日下发《关于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全国重要粮食生产核心区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到2025年建成8000万亩高标准农田。 扛稳粮食安全重任,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基础。“十二五”以来,我省累计投入960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6320万亩,累计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89亿斤,粮食产量连续13年稳定在1000亿斤以上,近三年连续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 根据《意见》,我省将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到2025年,建成8000万亩高标准农田,提升2000万亩以上,稳定保障650亿公斤以上粮食产能;到2035年,通过持续改造提升,全省高标准农田保有量进一步增加,不断夯实粮食安全保障基础。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我省将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建设标准、统一组织实施、统一验收考核、统一上图入库,优先在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产粮大县,以及农田基础条件好的地区建设高标准农田。新建成的高标准农田,要实现有据可查、全程监控、精准管理、资源共享。 我省将建立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加强财政投入,建立健全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拓宽投融资渠道,发挥政府投入引导和撬动作用,采取投资补助、以奖代补、财政贴息、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新增耕地指标调剂收益使用机制,按照“取之于农、用之于农”的要求,加强新增耕地指标跨区域调剂统筹和收益调节分配,拓宽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投入渠道。 建设高标准农田,我省将开展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创建,打造一批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开展绿色农田建设示范,在潜力大、基础条件好、积极性高的地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整县示范。构建建管并重的长效机制,健全工程管护机制,拓宽管护经费来源渠道,确保农田工程设施长效运行。 《意见》还明确,要将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防止“非农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损毁、擅自占用或改变用途。落实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和种粮激励政策,引导高标准农田集中用于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生产。 “十二五”以来 ●我省累计投入960亿元 ●建设高标准农田6320万亩 ●累计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89亿斤 ●粮食产量连续13年稳定在1000亿斤以上 ●近三年连续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

    [更多详情]
  • 11 2020-05

    上蔡“草根直播团”田间地头忙带货

    “亲们,这里是驻马店市上蔡县籽粒村玫瑰庄园,我们今天直播义卖带货,请点击关注,慧慧将会给大家带来意想不到的福利。”5月8日,上蔡县籽粒村首届玫瑰文化节现场,一个由农民、小商贩、留守妇女等组成的“草根直播团”引来众人围观。 “草根直播团”负责人花姐介绍,其团队有30多人,平均年龄40岁。 “咱农民辛辛苦苦地里刨食,挣俩钱不容易,一旦遇上滞销、卖不上好价钱,咱一年的辛苦全白费了。”花姐说。2019年年初,一次偶然的机会,花姐亲眼看到南宁的农民直播团队通过网络直播售卖柑橘,在两个小时内达100多万元的销售额。 回到上蔡以后,花姐的心就变“野”了,“我要做直播带货”的想法和思路愈发的清晰透彻。从此,花姐每天混在各大平台的直播间,看别人家的主播怎么带货,要主播的联系方式,了解怎么开通直播间、需要哪些设备、怎么完成吸粉过程以及直播中的技巧。 花姐的普通话不流畅,还夹杂着浓郁的乡音和方言。“后来我就不练普通话了,咱农民就是身上有土、脚上有泥,这是咱本色,听着亲切,人家也感觉咱实在。”花姐结交到“慧慧”“花果山”等一批本地志同道合的伙伴,2019年下半年,花姐决定“出道”,带着一帮兄弟姐妹进军“直播带货圈”。 “我们团队的宗旨是‘助农、助残、助贫义卖农产品’,主播中也有残疾人、留守妇女等,免费帮他们做培训,提供直播设备,让她们自己学着做主播为自己的产品代言。”说起团队的运营模式,花姐思路很清晰。“互联网直播带货已经成为潮流,现在是脱贫攻坚,接下来要乡村振兴,咱农民要抓住发展机遇,打开渠道、开拓市场、增加收入、发家致富!” 据了解,对于贫困户滞销的农产品等,“草根直播团”不收任何佣金;一般农户的农产品,只收取一小部分佣金。“我们现在还不行,主播粉丝量不够,如果能拥有千万的粉丝,那还不是卖啥啥火。”说起发展前景,花姐语气坚定。

    [更多详情]
  • 11 2020-05

    绿茶产业撑起信阳农民“钱袋子”

    碧波荡漾一抹香,茶不醉人人自醉。“细、圆、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浓、汤色绿”,这是信阳毛尖的独特风格,被誉为“绿茶之王”。信阳绿茶带动着一整条产业链的发展,凝聚着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希望。 企业带贫绿茶产业作出“大文章” “今年春茶不错,俺还指望夏茶也丰收呢!”5月8日一大早,信阳市光山县大苏山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区胡楼村村民梁延胜在自家茶园开始修剪茶树、深耕除草。“这比外出打工稳定多了!”尝到种茶甜头的老梁干劲十足,每年仅茶叶一项收入就有8万多元。“俺这片茶园是个‘聚宝盆’,给个金疙瘩都不换!”梁延胜开玩笑道。 几年的光景,梁延胜车也买了,楼也起了,过上了小康生活。 胡楼村是个典型山区村,全村581户、2805人,生态茶园面积年年扩大,千年古刹净居寺就在该村境内,近年来,茶叶生产与生态旅游是村里的主导产业。 2002年,河南蓝天茶业有限公司以国家退耕还林政策为依托,投资5000多万元在光山县的晏河、文殊、大苏山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区、南向店等4个乡区、26个行政村,利用荒山荒坡发展茶园2.7万亩。公司采取“公司+品牌+基地+农户”的模式,实行统一供苗、管理、指导、采购的管理模式,吸引广大农民积极参与茶叶种植,在3年多的时间,由过去的不足3000亩的零散茶园,迅速发展为2.7万亩生态茶叶生产基地。 企业带贫,遍地开花。近年来不仅是胡楼村,更多村子在河南蓝天茶业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发展茶叶生产,不断延伸产业链,走高端精品路线,辐射带动周边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 摘“穷帽”拔“穷根”小康路上劲头足 走进茶园,山美、景美、心情美!如今,大苏山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区胡楼村茶园面积由过去的不足500亩迅速发展到3300亩,其中开采面积2300亩,全村茶叶种植、加工、销售年收入达700多万元。全村从事茶叶种植486户,茶叶年纯收入万元以上的有146户,3万元以上的有23户。在每年的春茶采摘期间,都要吸引周边县乡农民,利用农闲前来帮忙采茶,每人可增收2000多元。 生态茶业助力农民脱贫的成功实践,让企业扶贫找到了新模式。2012年,河南蓝天茶业有限公司积极响应信阳市提出的建设生态经济新农村的号召,与光山县政府签订50万亩油茶种植及茶油加工项目合作协议。 同时,以土地流转、农民参与管理务工的方式,投资2000多万元,将1万亩农民手中的荒山荒坡、低产薄地全部流转后栽种了油茶,为当地农民创造收益1530万元。2014年,又投资建设年产3万吨的茶油现代化加工厂,安排就业人员50余人,目前,该企业“全家福”茶油产品已上市销售,2019年实现销售收入2000多万元,年产量100吨,带动了周边村民500余人走上产业致富之路。 河南蓝天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1亩茶园,年产春茶鲜叶100公斤,年产值6000元,扣除人工采摘费和日常管理费2500元,1亩茶园亩纯收入可达3500元,丰产茶园可达4000多元。而且茶叶和油茶种植,不占农田、不误农时、耐旱节水,一年栽种、百年受益,符合光山产业扶贫的实际,是有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扎根’产业。”

    [更多详情]
  • 11 2020-05

    宝丰县:产业扶贫助农脱困

    5月10日,宝丰县周庄镇中和寨村村民丁菊红在扶贫基地分拣晾晒松茸菌。 丁菊红曾是贫困户,2016年,她到村东侧的中和寨产业扶贫基地打工,月均收入1500元,2019年实现脱贫。 中和寨产业扶贫基地占地约600亩,建有连体、分体温室大棚32个,长年用工20人,其中12名贫困户已于2019年底实现脱贫。

    [更多详情]
  • 09 2020-05

    河南普降喜雨 旱情缓解利于小麦灌浆

    在自然降水和人工增雨共同作用下,7日至8日,河南大部出现中到大雨,全省平均降水量20.9毫米。此次降水增加了土壤墒情,有利于冬小麦灌浆。 此次过程降水范围广、雨势相对平稳。据监测显示,7日05时至8日05时,河南省大部分地区中到大雨、局地暴雨。全省平均降水量20.9毫米,有63个乡镇雨量站降水量超过50毫米,最大降水出现在淮阳县大连116.5毫米。辉县普降大雨,郑州41毫米。 目前,河南省小麦大部已进入灌浆期,省气象局要求各地市密切关注小麦生长需求,抓住有利作业时机积极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服务。从7日开始,省气象局组织开展了飞机和地面增雨作业。此次降水过程使豫西、豫中大部土壤表层墒情改善,部分站点旱情解除,对河南省冬小麦灌浆有利。 据河南省气象台预计,今天全省降水逐渐减弱,大部有小雨,信阳中雨,明天降雨基本停止。目前河南省局地仍存在一定程度的旱情,气象部门建议墒情偏差地区浇好灌浆水,为冬小麦充分灌浆打好水分基础。浇水时要注意小水细浇,避免大水漫灌引起土壤不实而倒伏。 具体预报: 今天,全省有小雨,信阳地区中雨。全省偏北风4~5级。 9日,东部、东南部小雨停止转阴天,其它地区多云。全省西北风4级左右,中西部局地阵风6级。 12日以后全省最高气温逐步回升至31~33℃。 15日夜里到16日,东南部有较明显降水。

    [更多详情]
  • 09 2020-05

    周口“高标准农田+”麦秀两歧

    把现代农业元素植入高标准农田建设会萌发怎样的力量? 初夏的周口,千里沃野,绿浪翻滚,高标准农田建设将“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旱能浇、涝能排”变成现实。 该市把自动喷灌、智慧农业、良种繁育、病虫防控、水肥一体、三产融合、休闲旅游等先进要素植入高标准农田建设,探索“高标准农田+”,使之不仅成为旱涝保收的高产稳产田,也是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示范田;不仅是种养结合、循环利用的绿色发展田,也是产加销链条衔接、三产融合的样板田。 “高标准农田+农业规模经营”——引导土地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生产向机械化集中、管理向专业化集中、经营向市场化集中,广泛开展土地托管、代耕代种、代收代储、跨区作业等多元化服务,提升粮食生产规模效益和竞争力。 商水县种粮大户刘天华联合全市2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采用统一标准、统一品种、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统一品牌“六统一”模式,拥有农用直升机等农机具600多台套,整村托管土地3万亩。 目前,全县已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701家,土地流转面积32万亩,土地托管面积12万亩。通过高标准农田改造,粮食亩产提高230斤,全年增产2.2亿斤,带动农民增收2.3亿元,户均增收850元。 “高标准农田+三产融合”——将农业生产、产品加工销售、美丽乡村建设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结合起来,通过企业全产业链对高标准农田提质增效,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在郸城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天豫薯业、正星粉业、金丹科技建立起脱毒甘薯、优质小麦、高淀粉玉米集成示范种植基地,形成了生物育种—科学种植—精深加工—市场物流—废弃资源利用—美丽乡村建设全产业链循环发展模式,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 “高标准农田+农业科技试点”——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农业科技研发、推广应用相结合,把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植入高标准农田项目区,打造农业科技研究、示范、推广、培训和产业开发的综合示范平台,持续提升农业科技贡献率。 目前,已有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周口师范学院、周口市农科院等单位,把该市高标准农田示范区作为科研教学示范基地。 科技创新驱动下,高标准农田建设除了一流的基础设施外,不乏科技“硬核”。 在商水县张庄乡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水电双计量、土壤墒情监测、病虫害监测、自动化灌溉、气象观察、人工增雨、农用直升机、无人机等设备一应俱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被广泛应用,高科技元素颠覆了人们对传统农业“犁耙耧”的印象。 “高标准农田+特色产业发展”——在确保良田粮用、口粮安全的前提下,探索将特色种植业布局到示范区,重点种植地理标志产品,提升高标准农田的综合收益。 “淮阳黄花菜”以其特有的双层六瓣、七根花蕊独立异形而闻名。在淮阳区冯塘乡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村民陈志正为地里的黄花菜浇水,脸上绽放着笑意:“等到秋季采摘时,遍地金灿灿。” 在郸城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天豫薯业种植基地,工人们正在忙着种苗移栽。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河南天豫薯业公司通过土地流转,形成“良种组培—育苗扩繁—田间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把“郸城红薯”由当年的“救命粮”变成如今的“金疙瘩”。 “扛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任,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突破口,加快推动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让周口农业有看头、农村有奔头、农民有甜头。”周口市有关领导这样表示。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