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09 2020-05

    温县积极创建全国绿色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

    5月8日上午,焦作市农业农村局检查组到温县,对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工作进行现场检查。 检查组先后到祥云镇大尚村河南省小麦病虫草害农药减施增效技术温县示范区、怀山堂怀药标准化示范园、庆利农资经营部、怀山堂股份和天香面业等地进行实地查看。每到一处,检查组都详细了解了基地种植规模、农业生产基础设施配套情况、基地周围是否有污染源的企业、基地内病虫害统防统治具体措施、绿色防控技术推广措施等情况,听取了相关负责人关于基地对接企业生产经营模式、田间管理及技术指导措施的汇报。 温县是全国知名的小麦之都、怀药之乡,自然条件优越,创建基地内土地相对集中连片,环境质量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要求。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绿色农业发展,先后打造4个怀药标准化示范园,出台了四大怀药标准化生产规程,打造了个“八统一”示范方,高产、高质生产小麦、玉米;支持温县企业开展“三品一标”认证,截至目前,温县“三品一标”农产品22个(绿色17个,有机4个,地标1个)。同时,决定今年再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制订创建工作规划,细化创建任务,加大经费投入,全面开展创建工作,进一步提升全县农业生产整体水平,打造温县农业生产亮丽新名片,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在随后召开的座谈会上,检查组对温县创建工作政府的高度重视、资金保障等予以肯定。同时,检查组强调,要严格实行标准化生产基地“五统一”管理措施,向农户发放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基地允许使用的农药清单及肥料使用准则,并指导其使用;要强化绿色防控技术措施,提高产品质量和品质,努力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标兵,为下一步推动温县农业品牌化发展,扩大绿色食品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提升绿色产品价值,打下坚实基础。

    [更多详情]
  • 09 2020-05

    河南濮阳:桑枝木耳小产业 助民增收奔小康

    “往年砍下没处扔的桑枝今年成了宝贝,种出的木耳现在已经有人预订了,5月底能带来第一笔收益……”5月3日,在濮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班家村,村委会主任班来青看着大棚中长势喜人的毛木耳,脸上笑开了花。 示范区班家村、店当村等西七村,桑葚总种植面积约5000亩,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桑葚种植园。每年一到收获季节,甘甜美味的桑葚都能吸引许多市民光顾,也给村民带来了不少的收益。采摘季过后,要想来年桑葚高产,村民需要将桑树“平茬”(砍掉多余枝条)。砍下的枝条如何处理,成了每年都让村民头疼的难题。 班来青说:“桑枝年年砍,堆在田间地头碍事,放火烧又污染环境,大家一直希望能给它们找个好去处。”班来青和几名村委会成员几经打听了解到,桑枝粉碎后可以作为培养基来种毛木耳。毛木耳的营养成分与黑木耳相似,它的粗纤维含量较高,它耳背的绒毛中含有抗癌物质,比黑木耳脆嫩可口,更适于凉拌,有“树上蛰皮”的美称,采摘晒干后易储藏,销路也不成问题。 班来青和几名村委会成员决定,自己筹钱建起木耳种植大棚,先替村民“探一探路”,赔了钱算自己的,挣了钱归村集体。为此,他们不断上网搜寻信息,不断一次次实地考察,不厌其烦的向专业技术人员请教……经过半年多的学习和筹备,2019年8月,4座毛木耳种植大棚在班家村拔地而起,粉碎机、烘干机各种设备先后到位。当年10月底,20万袋以桑枝粉末为培养基主原料的菌棒,完成灌装和高温消毒,被分别送入4个大棚“安家”。经过一个冬天的精心培养,小小的毛木耳终于从一个个菌棒中探出了头,班来青和其他村委会成员脸上的笑容舒展了,村民们也有了信心,大家伙儿对它们的呵护也更加用心。他们安排专人为毛木耳定期洒水和通风,又聘请专业技术人员,随时请教种植过程遇到的问题。毛木耳在大棚生长的每一天,他们都像呵护孩子一样,用心呵护着村民致富奔小康的希望。 5月初的木耳种植大棚内,菌棒上毛木耳长得密密麻麻,当初的一个个黑色小圆团已长得一个巴掌大。按照经验,一个菌棒可以产出五六茬毛木耳,平均可收获2到3两干木耳。班来青说:“按照往年毛木耳10元到11元每斤的回收价格来算,平均一个大棚的收益应该在15到16万元之间,今年一年基本上就收回了投资成本,明年开始,我们的村民就又多了一项收益。5月中旬,第一茬毛木耳就将进入成熟期,有商户已经向我们下了定单,还有郑州的商户正在恰谈”。 班来青望着大棚中长势喜人的毛木耳,脸上的信心满满的笑容。他说,附近几个桑葚种植村看到班家村处理桑枝的成功经验,也主动过来学习取经,这次摸石头过河的尝试很值得,算是成功了!班来青说,班家村今年打算扩大毛木耳的种植规模,以后可以大量回收村民砍下的桑枝,将它变废为宝,为村民增收致富奔小康加油助力!

    [更多详情]
  • 09 2020-05

    潢川县:稻田小龙虾“冲刺”百亿大产业

    随着天气的回暖,小龙虾逐渐回到大众的餐桌上。潢川县大力推行“稻虾工作”模式,实现了“一水两用、一亩双收”,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潢川小龙虾发展之路,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亩补助400元 生活有了新期盼 黄道忠是潢川县双柳树镇李营村的贫困户,2012年,他得了胃肠间质瘤,做了3次手术,花费数十万元。“当时必须服用一种进口药,一盒就要1万多元,那时候连买药的钱都没有。”黄道忠对记者说。2017年,黄道忠的病有所好转,但仍不能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就这样他开始养殖小龙虾。“感谢党和政府的政策,我们自己养的小龙虾,政府每亩还补助400元。”黄道忠说,现在他每年收入7万元左右,2019年,他成功摘下了贫困户的帽子。 黄道忠口中的好政策是潢川县出台的《关于加快潢川县小龙虾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潢川县推广“稻虾共作”模式发展小龙虾产业扶持奖励办法》等扶持政策,对贫困户自养小龙虾每亩补助400元,对苗种繁育基地每亩补贴500元,产业扶贫基地公共基础设施奖补5万元,产业扶贫标准化车间每平方米奖补100元。 “同时,我们县财政连续拿出专项资金给予稻渔综合种养进行补助,目前已对100余户贫困养殖户发放发电机、抽水机、饲料等物资。”该县水产局局长胡旭升告诉记者,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不仅让企业、农户养殖热情高涨,更推进小龙虾产业发展驶上了快车道。截至目前,已奖补贫困户1711万元、非贫困户867万元。 胡旭升说,4年前,潢川县小龙虾养殖规模不到2万亩,4年后的今天,潢川县通过利用得天独厚的水资源优势以及抓住内外销市场红火的机遇,小龙虾已经发展到近35.8万亩。其中,稻虾共养面积25.7万亩,养殖面积增长近20倍。同时,今年又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潢川县贫困户9300余户,养殖小龙虾8.9万余亩,跟随产业发展一起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更多详情]
  • 08 2020-05

    扶沟县:创新发展擦亮蔬菜品牌

    初夏的扶沟,生机盎然。曹里乡胡横村占地1500多亩的巨型棚蔬菜园区,一望无际的大棚,宛如白色的海洋。 “每个棚占地10亩左右,一年种植两茬,净收入20多万元。”5月7日,园区负责人、扶沟县惠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樊建国介绍。 “园区采取的是‘大集群+小农户或贫困户+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模式,菜农成立合作社,抱团发展,合作共赢。”曹里乡党委副书记王三伟介绍。 该模式就是在政府引导下,通过土地流转,划出蔬菜种植园区,在打造水、电、路、渠、桥通与土地平整“五通一平”的基础上,附近村菜农承包大棚,成立合作社,选出德高望重的负责人,菜农管理各自的大棚。合作社统一购买建棚物料、统一专业队伍搭建。社员供种、生产标准、管理技术、采收、销售也全统一。 目前,扶沟县这种发展模式的合作社已有118家。 扶沟是全国果菜十强县、河南省蔬菜生产第一大县,蔬菜是扶沟响当当的品牌。前几年,由于受自然灾害、人工成本等因素影响,全县蔬菜生产一度出现波动。 如何重振蔬菜生产雄风,是该县一道不好解的方程式。 经过近几年艰辛探索,答案明朗:即按照“五大发展理念”,进行模式创新、技术创新、资金扶持发展蔬菜产业。 “把西瓜苗芽嫁接到南瓜苗上。第一,下针的时候要35度的斜角;第二,西瓜苗的秆必须在1—1.5厘米之间。”在吕潭乡运来种植专业合作社瓜菜育苗基地,负责人焦运来正在给工人进行现场技术培训。 在此学习的吕潭乡林湾村村民林根说:“学会了嫁接技术,自己用着方便,还能出去挣钱,一天能挣个三四百块钱呢。” 现在,老焦的育苗基地已培养了30多名成熟的嫁接技术人员,每年可培育黄瓜、西瓜等优质种苗2000多万株。全县这样规模的现代化育苗基地已有12家。 为了强化科技对蔬菜产业的支撑和推动,扶沟县建立了县乡村三级技术推广网络,培养了5200多名农民蔬菜技术人员,并长期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蔬菜研究所等科研单位联合,全力打造从种子种苗培育、蔬菜园区建设,到蔬菜深加工、物流配送的全产业链条。 为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该县每年还拿出6000万元,对贫困户、带动贫困户务工的新型经营主体、种植大户等新建的日光温室、巨型棚、钢骨架棚等,每亩分别给予3万元、0.4万元、0.3万元的蔬菜种植补贴。 目前,该县有千亩以上蔬菜园区12个,百亩以上蔬菜园区266个,蔬菜播种面积52万亩,年产量370万吨以上,产值达46.8亿元。 “下一步,我们要在制定《扶沟蔬菜产业(2020—2025年)发展规划》、筹办好首届中原蔬菜博览会的基础上,努力建设国家级蔬菜现代农业产业园,全力打造‘中原菜都’,使扶沟蔬菜品牌更响亮,让扶沟蔬菜走上更多家庭餐桌,出口更多国家和地区。”扶沟县相关负责人表示。

    [更多详情]
  • 08 2020-05

    内乡:杜鹃花开富乡邻

    内乡县夏馆镇大块地村,山上2万亩杜鹃盛开,引得游人络绎不绝。“这里的杜鹃花真的太美了。投入大自然的怀抱,还真有点儿醉氧的感觉。”5月5日,一位外地游客赞不绝口。 大块地村位于宝天曼国家地质公园境内,原生态植被深厚,下辖6个村民小组,170户705人,是深度贫困村。大块地村党支部书记代巧玲介绍,近年来,该村坚持绿色发展,先后开发打造了“南坡杜鹃”“鹿场杜鹃”“布谷岭杜鹃”“峡谷杜鹃”“青石秋水潭”“云岭飞瀑”等生态旅游线路,吸引游客前来赏花游玩。特别是自去年举办了首届映山红文化艺术节以来,大块地村文旅产业更添活力,脱贫步伐加快。 杜鹃花不但扮靓了山野,还带动了当地土特产的销售,成为群众脱贫增收的新途径。大块地村一位村民说:“没想到今年家里的土蜂蜜都被游客买光了。”

    [更多详情]
  • 08 2020-05

    杞县葛岗镇:小菜苗撑起致富大产业

    “西瓜苗、苦瓜苗、豆角苗一样10棵,拿好了老乡。”5月7日,杞县葛岗镇十里岗村菜苗培育种植户马大建轻拿轻放的将菜苗装入塑料袋里,递到前来购苗的农户手里,并反复叮嘱种植的时候尽量不要动根,水不要浇过量,防止苗子发黄,影响生长。 马大建今年39岁,是葛岗镇十里岗村村民。2014年转业后,他通过跑市场了解到很多农民想种植蔬菜,由于没有育苗技术,导致种植的菜苗成活率低,于是他看到了商机。在部队16年,马大建学会了大棚无土育苗技术。2016年马大建投资30万元建了第一个800多平方米的育苗大棚,有西瓜、冬瓜、豆角、西红柿、辣椒、黄瓜、玉米、棉花等20个种类,涵盖100个品种,由于他培育的菜苗质量好、成活率高、售后服务好,周边各村的农民都喜欢来他这里买菜苗。 “大建,你一定得帮帮俺,种植的1亩西瓜苗现在都快枯死完了。”平城乡贫困户刘大爷今年60多岁,他和爱人一块拿着几棵枯死的西瓜苗哭着来找马大建帮忙。马大建了解到两位老人种植西瓜都有3年了,今年由于天气的问题所育的瓜苗枯死了一多半。为了安慰老人,马大建免费为他们提供了100多棵瓜苗,还将育苗和管理技术一点不留的传授。两位老人感激不尽,拉着马大建的手激动地说:“明年再种西瓜我们一定还用你这里的西瓜苗。” “我育的苗几乎没有病毒,产量至少要比普通苗亩增产幅度高达20%。”马大建告诉记者,这些年来,他积极与省、市、县农科所建立合作关系,利用新技术,引进新品种,始终坚持品质至上。几年来,他卖出的各种菜苗苗从未出现苗弱、带菌、成活率低的问题,这使得“马大建的小菜苗”成为市场“抢手货”,每到蔬菜种植季节,就会有很多商贩从四面八方赶来。 有了技术和市场,马大建的收益也很可观:“我每年从春节前就开始忙活,到来年的5月底结束,可以育苗3茬,每年大约销售在100万棵左右。一颗菜苗一毛多钱的利,挺好的!” 马大建致富不忘乡邻,免费把技术传授给身边的人。村民陈平家的土地与马大建相邻,看到育苗收入高,就决定跟着马大建一起干。陈平说:“从2018年开始,我每年都育2亩优质红薯苗。卖完红薯苗还不耽误种植其他蔬菜。收入1万多元。”在马大建的带动下,村里及其邻村的500多户村民依靠他提供的菜苗走上了致富路。 对于未来,马大建踌躇满志:“我想再流转土地,扩建一个1000平方米的育苗大棚,建立蔬菜、瓜果现代化的工厂化育苗基地,带领更多的贫困户脱贫致富。”

    [更多详情]
  • 08 2020-05

    郑州市农委组织召开全市农作物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会议

    5月7日上午,郑州市农委召开全市农作物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会议,传达全省秸秆禁烧工作推进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安排部署2020年秸秆禁烧工作。 会议要求,各县(市、区)、开发区要继续以“管住一把火,落实一道令,确保一方安”为核心,按照“以疏为主,疏堵结合”的工作思路,确保实现“零火点”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94%以上”的工作目标。继续发扬秸秆禁烧工作中好的经验做法,层层细化目标责任和“三级网格、四级平台、五级联动”机制;各级禁烧办要实行领导带班和24小时值班,随时掌握禁烧情况;要坚持日报告制度,对每日禁烧工作情况及时上报市禁烧办。各级主管领导和督查小组要亲临一线巡查督导,相关部门要积极协作形成合力。要加强宣传引导和舆论造势,让农民充分认识秸秆资源化利用的好处和焚烧污染的害处,提高秸秆禁烧和资源化利用的自觉性。要牢固树立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意识,把秸秆利用作为一种新兴涉农产业谋划,从政策扶持和财政补贴上给予大力支持,积极探索实现秸秆利用的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能源化和工业化等“五化”利用。要强化卫星监控信息运用、119火警信息利用、新闻媒体监督联动、举报受理调查、一线实地巡查和“蓝天卫士”电子监控系统“六位一体”模式形成高压严控态势,确保有烟必查,有火必罚。对出现焚烧的县(市、区)仍按规定第一把火上划财力100万元,第二把火上划财力200万元,并在发现当天通告全市通报批评;对故意焚烧的个人纵火行为,公安机关要按照有关法规及时查处;对因焚烧造成人员重大伤亡或公私财产重大损失或发生严重大气污染事件的,除对当事人进行查处外,对工作失职的公职人员和相关责任人也要实施责任追究。

    [更多详情]
  • 08 2020-05

    奶业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奶牛存栏同比增长0.4%,生鲜乳产量同比增长7.9%,这说明,面对疫情,我国奶业不仅产量在增长,生产水平也在提升。可以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不利影响,我国畜牧业不仅产能稳住了,养殖效益也不错。 应当看到,我国奶业振兴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奶业振兴的政策环境总体向好。乳品消费需求拉动日趋增强,乳品企业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很高。去年,我国乳品消费量首次突破5000万吨,但人均日消费水平不足100克,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差距就是潜力,也是动力。可以相信,疫情过后,乳品消费将会反弹,人均乳品消费水平将继续提高。

    [更多详情]
  • 07 2020-05

    信阳新县:抢天夺时 300亩阳荷姜种植忙

    近期,位于信阳新县周河乡西河村的300亩大别山阳荷姜产业基地一派繁忙的景象,每天有近百名工人挥动铁锹和锄头,在一片已荒废了几十年的农田里忙碌,他们在为阳荷姜种植做前期的准备。 5月4日,记者在该基地采访看到,农田经过前期翻土、平整,目前已进入阳荷姜的种植阶段。工人们正分工协作,两人一组,一人挖坑,一人下苗。此时正值下午2点,气温逼近30度,却丝毫没有影响工作进度。 “阳荷姜的种植期是三月底和四月初,但是受疫情影响,耽误了种苗的购买和运送。不过还好,种苗终于运过来了,我们得抢天夺时,把之前耽误的时间赶过来!”在地里,记者见到了基地负责人匡建新,他正忙着指导工人下苗。 “前期的土地平整和最近下苗,需要大量的用工,得亏乡扶贫办和村两委,帮忙协调附近几个村的村民前来务工,其中贫困户就有30多人,解了用工的燃眉之急。”匡建新告诉记者。 69岁的熊长显是汤冲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近一个多星期都在基地干活。 “每天100块钱工钱,老板中午还管饭,挺不错的。”熊长显高兴地说。 据了解,阳荷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周期短,产量高,收益快,一次种植,可采收数十年,经济效益高,有利于带动农民增收。而且阳荷姜生命极强,基本上无病虫害,富含含多种氨基酸、蛋白质和丰富的纤维素,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目前,我已经开发出‘大别山阳荷姜’品牌,仅去年,就卖了70万瓶阳荷姜盐渍菜,很受游客欢迎。”据匡建新介绍,之所以选择在周河乡西河村建立大别山阳荷姜产业基地,就是看中了这里丰富的山、水资源,非常适合阳荷姜种植。 “下一步,我们将利用好西河湾景区游客资源优势,开发农耕体验,拉长旅游产业链条,带动更多的村民增收致富。”对于基地的发展规划和前景,匡建新信心满满。

    [更多详情]
  • 07 2020-05

    河南遂平:"一村一品"培育特色产业促增收

    近日,在河南省遂平县文城乡前湖村扶贫车间,工人正在车间紧张忙碌生产。 在驻马店市财政局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前湖村花生产品通过电商、物流平台销往全国各地,实现了花生生产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真正使该村成为高标准的“一村一品”花生产业名牌村,助力农民增收。

    [更多详情]